A. 血战湘江中人在阵地在是谁说的
特级英雄杨根思说的。
湘江惨胜直接导致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它是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及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革命一个杰出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
B. 人在镇地在的道理和例子
《集结号》里,一个预备连队竟然是被 “骗”到了“死地”。47条汉子的生命被团长“出卖”了。导演、演员在团子下达任务的几秒种里,已经很“刻意”的流露出这个任务绝不简单,只是这一刻,除了那个傻傻的死心眼的谷连长和他的46个(还有一个没报道)弟兄还蒙在鼓里,地球人都知道:他们死定了。
“你把命令再重复一遍”
“明天中午十二点以前,在汶河沿岸坚守阵地,部队以集结号为命令撤退,如果没有集结号吹响,坚持到最后一刻。”
这个情节作为该片关键中的关键,也是它最大的败笔。"人在阵地在"这句简单的话,我们听过无数次了。不是说因为次数多就应该这样,而是综观史实,“不惜一切代价,拼到最后一个人,也给我顶住!”
“坚决完成人物”
……
即使没有这样的对白,事实也多是如此。经典如“塔山阻击战”、“松骨峰阻击战”,拼耗掉的,岂止是一个连一个营……谁想到撤退了?谁想到活下去了---无论是自己还是战友?不是说谁就应该牺牲,也不是有什么值得不值得,命运把你放到那一时那一刻,你就把他完成,这就够了,不问为什么。
松骨峰阵地上的三连可以战斗的人越来越少了。排长牺牲了,班长主动代理,班长牺牲了,战士主动接替,炊事员和通信员也参加了战斗。指导员杨少成的子弹已经没有了,他端着刺刀冲向敌人,当数倍于他的美国士兵将他围住的时候,他拉响身上剩下的最后一颗手榴弹,喊了一声:“同志们,坚决守住阵地!”然后在手榴弹爆炸之际和敌人抱在一起。中国士兵们看见自己的指导员就这样牺牲了,他们含着泪呐喊:“冲呀!打他们呀!”兵们向已经拥上阵地的黑压压的美军冲过去。
上面这段话没有人感到陌生吧?看到它,谁觉得这是在写小说编故事了?这是历史,是真实.
谷子地说:“本来爹妈是给起了名的,现在怎么就成无名的了?……”是那么的让人心酸.想起那千千万万的无名烈士,不由得又想到美国的越战纪念碑,记得是一个中国(籍)的女建筑学家设计的。
……一段200多米长的黑墙呈缓三角形展开。在镜面般的平滑的大理石墙面上,密密麻麻地铭刻着58000个越战丧生的美军士兵和军官的名字……
无言。
《集结号》的又一败笔就是已经被说烂了的“模仿”。从战斗场面到作战手势到服装枪械,像极了我们看过的很多美国大片。我实在不记得不知道我们的解放军什么时候穿过那样的军装,也没有印象在解放军的步枪上也如美国大兵裹几圈布等等.
败笔不少,但《集结号》还是今年中国电影的一部经典之作,值得一看。
C. 张君笑一句台词人在阵地就在是哪个电视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27
D. 哪个人有《长津湖》电影的高清观看地址
长津湖 (2021)网络网盘高清4K下载地址
链接:https://pan..com/s/1cZub6_FVfyo6USL_GcNKmQ
《长津湖》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联合执导,吴京、易烊千玺领衔主演,段奕宏特别出演
E. 人在阵地在后半句
“人在阵地在”后半句“阵地不在人不在”。
出自现代。战争年代是指战场上的将士,为了坚守自己的阵地而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体现了勇于牺牲的精神,是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的体现。在和平时期可以理解为,为了做好某件工作,而不惜一切代价,全身心的投入,抱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
人:指自己。《古诗十九首》:“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在:存在;生存。《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阵地:
1、军队为了进行战斗而占据的地区,通常设有工事。茅盾《过封锁线》:“门楼顶上居然雉堞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这就是机关枪阵地。”
2、比喻工作、斗争的场所。浩然《艳阳天》:“您赶快回到饲养场去,好好地喂牲口,那是我们的阵地。”
F. 长津湖人在阵地在是谁说的
杨根思
三连连长杨根思,带领连队兄弟们阻击了敌人七次进攻,他呼吁大家,“就算剩下最后一个人也不能让敌人从我们脚下通过,人在阵地在”。
杨根思烈士是真实在长津湖战役中捐躯的英雄,他坚守着“三个不相信”的精神,用生命践行了“人在阵地在”的英雄誓言。他是有名的“爆破大王”,是被毛主席亲切接见过的特等功臣,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他生前所在的部队是我军第一个以英雄姓名命名番号的部队。
G. 在中国为保卫祖国牺牲的英雄人物有哪些
萨师俊、黄启东、谢升标、韩明柱、丁思林等。
1、萨师俊
萨师俊(1895年—1938年),字翼仲,是中华民国海军军官,生于清朝福建省福州府闽县(今福州市市区)的雁门萨氏家族,以中华民国海军中校军衔担任中山舰舰长,1938年10月24日在指挥中山舰参加中国抗日战争的武汉会战时阵亡于长江江面上,时年43岁。
是抗战中阵亡军衔最高的中华民国海军军官,后被追授海军上校军衔,进灵中华民国忠烈祠,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两方都对其赞誉有加。
2014年9月,萨师俊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2、黄启东
黄启东(1891—1938),字霞鹤,号礼常,1891年2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三阳乡。国民革命军陆军第新编23师师参谋长。
1938年5月15日,黄启东率部与日寇展开血战。他说道: 何以对国家?何以对民族?宁作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最终壮烈殉国,时年47岁。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3、谢升标
谢升标(1903—1938),浙江临海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师34团机枪连连长,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入庐山军官训练团学习,升任团长。
1935年入中央防空学校学习,毕业后升任旅长。1937年,谢升标奉命率部参加淞沪会战,亲自率领一个小分队,袭击日军弹药库,引起连锁爆炸,致使日军阵脚大乱。
国民政府嘉奖其为虎胆英雄。1937年12月,谢升标被任命为苏、浙、皖游击司令,率部在江苏宜兴建立游击根据地,经常以破坏交通、夜袭等方式袭击日军。
1938年4月,第4军60师与日军遭遇,苦战于江苏宜兴、安徽广德两县交界处的凤凰岭、金鸡山一带。谢升标率边区游击队开赴金鸡山,配合第60师夹击日军,与日军激战中,壮烈牺牲。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4、韩明柱
韩明柱(1913—1938) ,河南省新县人。八路军胶东抗日联军指挥部副指挥。
1938年7月,“八支队”奉命回师西征邹平、长山,以解除国民党七个土顽司令对马耀南、杨国夫所率三支队的威胁。途经掖县、桓台、长山境时,多次遇到拦截之敌,都一一将其击退。
1938年11月,韩明柱带领部队在蒙家庄一带打了一次漂亮的伏击战,250多名日伪军措手不及,被打得失魂落魄。但他不幸被敌人的子弹打中头部,英勇牺牲,年仅25岁。
2014年9月,韩明柱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5、丁思林
丁思林(1913年4月至1939年7月8日),男,汉族,湖北黄安人,曾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新1团团长。
1939年2月,在曲周县香城固的伏击战中,全歼日军安田中队和40联队补充大队,打死日军250余名,俘虏8名,毁掉汽车9辆,缴获火炮3门,枪百余支,粉碎了敌人破坏冀南根据地的阴谋。
因表现出色,新1团被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赞誉为“模范青年团”,后又被八路军前方总部授予“朱德青年团”的光荣称号。
1939年7月5日,日军109师团107联队3000多人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6日,丁思林率新1团在云族镇同敌人激战两天。
8日,日军纠集兵力再次发动进攻,为掩护部队撤退,他主动阻击日军进攻。激战中,丁思林头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6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抗日英雄
H. 人在阵地在是谁说的长津湖
老班长说的,电影《长津湖》是关于抗美援朝其中一个战役的故事。《长津湖》以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志愿军连队在极度严酷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为长津湖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