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八佰原型是什么
淞沪会战。
由管虎导演拍摄的电影《八佰》已经陆续走入公众视野。在8月14日的全国点映首映礼上,电影主人公谢晋元之子谢继民及其家人特地赶到北京观影。此时的谢老已经77岁了,他是谢晋元最小的一个孩子,和父亲一生从未谋面。
在采访中,他说父亲这个词语让他感觉“遥远而又陌生”,谢老的这句话让人心痛,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1937年的那场战争,以及在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
(1)电影八百里面的壮士是哪里人扩展阅读:
1937年,日军大规模南侵,8月13日中日军队在上海一带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史称淞沪会战。中日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10月25日,我军大阵地被日军突破,被迫全线退守,当时军队上层很多人都提出采取长期抗战的计划,这也就意味着我军必须要放弃已经经营了三年之久的防御阵地。
此时国际联盟会议召开在即,军方上层希望能够保住上海,壮大我国的国际形象,在这一要求下之前撤退下来的军队与沪西一带摆开了战阵。
在整个淞沪会战当中,闸北地区始终是战争最激烈的地方,死守这一带的88师部队,顽强抵抗,不屈不挠。战阵摆开之后,88师部队受命留在闸北地区死守上海,经过长时间的战争,88师战斗力急剧下降,为了保证实力部队已经补充过5次兵力了,此时的部队中,老兵的数量不足1/5,大部分中层将士战死。
在这种情况下,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但又不得不落实上级的命令,所以88师师长孙元良决定留下一个团死守闸北,其他将士撤退。这个命令交给了524团长谢晋元。
“八百壮士”,名传四海:
战争期间曾有多位新闻记者想要对谢晋元等指挥官进行采访,在问到坚守仓库的部队人数时,我军宣称有800守军,这一消息在全国各大报纸上刊登,自此“八百壮士”的名号就此传开。
除了要抵御敌人的进攻以外,将士们还要修建军事工程,可以说他们在这一期间都没有合过眼。经过几天的军事加强,仓库已经比之前更加坚固了。
29日下午,日军第十二大队以及4辆军事战车,再次对四行仓库发动了进攻,双方激战了一个多小时,但是日军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夜色降临日军借助挖土机开掘了隧道,想要通过隧道进入仓库,但被我军及时发现。
『贰』 《八佰》原型谢晋元,誓死保卫上海,最后却死于叛徒的手中,为何
这段时间《八佰》正在电影院上映,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淞沪会战中,谢晋元带领着他的“八百个壮士”留守上海的四行仓库的故事。这个战争片段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也激起了群众的爱国情怀。不知道你有没有去电影院观赏呢?
这四百多个将士们被称为“民族革命典型”,国家也授予了他们最高荣誉的勋章。也正是有像他们这样义无反顾的爱国志士们,中国才得以胜利,我们才能够有这么一个和平的年代。铭记,感恩!
『叁』 八百壮士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
八百壮士是国民党。
谢晋元等八百壮士,即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8师524团,是指在上海即将沦陷之时,奉命退守四行仓库,在那里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的英雄群体。
1937年10月,持续三个月的淞沪会战进入尾声,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率“八百壮士”进驻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天四夜,用生命守护了一个民族的尊严。
(3)电影八百里面的壮士是哪里人扩展阅读:
在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保卫战中,一直有一个战争史上少有的奇特景观——大批的民众聚集在苏州河南岸,为勇士们助威打气。
一发现敌军企图进攻,观战的民众就以各种方式迅速告诉我军。有的齐声高呼,告知敌军进攻方向;有的以几块大黑板拼接起来,写字或画图,向我军示警;更有一些人设法一次次将电话打入仓库。
看到勇士们打得日军遗尸累累、狼狈而逃时,大家就拍手欢呼,唱歌庆祝;看见我军战士舍身杀敌,英勇牺牲,大家就满含热泪,高呼口号。
而上海的各种新闻媒体,也是第一时间把四行仓库八百壮士英勇抵抗的消息,用最激昂、最悲壮的色彩,传播到全国、全世界。上海民众很快就不满足于站脚助威,他们决心用实际行动给勇士们以支援。大批民众捐钱捐物、捐赠食品。
『肆』 八佰电影原型是哪位将军
该片取材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八佰》没有主角,他们都是英雄。
《八佰》是一部群像电影,每个角色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当你看到一个角色出来以为他就是主角的时候,可能在下一秒这个人就下线了。
所以,没有谁是主角,有的不过是每个角色身上代表的含义,每个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还有《八佰》这部电影要给大家表达的深层含义。
『伍』 守卫上海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是哪里人
一半是湖北通城人
『陆』 八百原型
《八佰》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该电影的真实原型故事以及结局都成为了一大焦点,八百壮士原型故事出自于淞沪会战。《八佰》是一部以淞沪会战四行仓库保卫战为题材的战争片,讲述了史称“八佰壮士”的军人于四行仓库浴血奋战、阻击日军的故事。
真实原型就是淞沪会战末期四行仓库保卫战,这场战争非常的惨烈,主要是因为他们只有400多人,但他们要面对的的是30万日军。
当时中国军队陷入侧背受敌的危险境地,五十几万大军不得不往西撤退。既然大部队要撤退,那必然是需要掩护的,而负责掩护的队伍就是88师262旅524团一营。
一个营的兵力怎么可能有八百人,他们实际的人数根本没有八百人,这个营由一个机枪连、三个步兵连和一个迫击炮排组成,“编制”算满也只有452人。谢晋元之所以回答称800人,就是为了壮大军威、迷惑日军,让这场战役有那么一点获胜的可能。
虽然人数比较少,但这400个人想尽一切办法,将四行仓库从里到外武装成了碉堡,之后就是硬着头皮和日军周旋和血战整整六天六夜,抗争到了最后。在这六天六夜里,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小小堡垒,也有无数人祈祷他们能够撑到平安撤退。
就这样,他们这支号称“八百人”的队伍硬生生的抵挡住了30万日军的侵袭。事后,四行仓库巍然屹立,“八百壮士”孤军抗敌的事迹由此为人传颂。
(6)电影八百里面的壮士是哪里人扩展阅读
这四百多壮士对抗二三十万日军,撑了四个昼夜,最大的原因是四行仓库东面和南面就是租界,日军有所忌惮,不想欧美列强干涉,不敢用重武器,反复用步兵发起冲锋。
后来还是欧美国家害怕自己遭殃,要求蒋介石放弃抵抗,于是这四百壮士被撤回了英法租界,之后立马被缴械软禁,困在租界三年多。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进租界,他们通通沦为日军俘虏,大部分人都客死异乡,结局悲惨。
四行仓库保卫战从根本上讲就是一次政治表演,明知是个死局,还不惜把四百多士兵送进血肉磨坊。最迷惑的是这场保卫战死亡九人,伤了二三十人,再激烈能激烈到什么程度,而且撤入租界后一年,还出了四个汉奸,把保卫战的指挥官谢晋元给暗杀了。
『柒』 《八佰》的历史背景和原型是怎样的
《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最后一役,谢晋元奉命率领第88师524团一营420余人,坚守上海四行仓库,四天四夜中,抵挡住日军的猛烈进攻。为迷惑日军、壮大声势,谢晋元对外宣称仓库内有八百人,史称“八百壮士”。
《八佰》故事原型为1937年10月底发生于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此战为淞沪会战最后一役。该营本来有近800人,但在淞沪会战的前期战斗中牺牲了许多战士,所以守卫四行仓库的这个营实际上只有414人(也有423人的说法)。
负责这个营军事指挥的524团副团长谢晋元为了麻痹日军,故意对外宣称第一营有800名战士。因此,这部影片取名为《八佰》。事实上,日军一直认为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有一个团甚至一个旅的兵力,直到该战役结束,日军指挥官松井石根大将才大呼上当。
(7)电影八百里面的壮士是哪里人扩展阅读:
八百壮士四天四夜的奋战,不仅振奋了租界中人,更让他们意识到中国军队仍在战斗,警醒了全国四万万同胞认定中华不亡,为后续不屈不挠的抗战胜利打下精神基础。
而历史没有忘记他们,2014年,谢晋元及八百壮士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捌』 八佰真实原型
八佰真实原型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1937年10月,持续三个月的淞沪会战进入尾声,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率“八百壮士”进驻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天四夜,用生命守护了一个民族的尊严。
(8)电影八百里面的壮士是哪里人扩展阅读
八佰人物原型
1、黄志忠饰演老葫芦
小湖北和端午的叔叔,湖北保安团成员。因为看到租界的光明灿烂而向往,却因穿军服被租界拒绝进入。最终被日军俘虏,继而在侄儿视野中被日本人吊起杀害,激发端午抗日热情。
2、欧豪饰演端午
老葫芦的侄子,刚到上海,突遇敌军后四下逃散。在经历了四天四夜的战斗,从一个畏战想家的新兵成长为不惧死亡的战士,残酷的现实让他彻底明白,如果现在退缩,必定无家可归。
『玖』 电影八佰的历史原型
《八佰》取材自与日军奋战的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的真实经历,歌颂面对强敌毫不退让,战士誓死保卫家国的崇高气魄。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中日双方几十万大军拼死搏斗两个多月,到10月底,国军撤离上海,仅留下一支坚持最后抵抗的部队。
1937年10月26日至30日,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奉师长孙元良之命率420余人,对外宣称有800人,进入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四天四夜。抗击日军数万人,激战四昼夜,毙敌200余人,伤敌无数,自己仅阵亡九人,伤二十余人。从此闻名中外,激发了全国抗日热情,被誉为“八百壮士”。
(9)电影八百里面的壮士是哪里人扩展阅读:
在《八佰》中是没有绝对主角存在的,这种做法对于电影而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劣势是电影从头至尾都缺乏了一个真正的代表性人物,作为典型聚焦的小人物们,他们在电影中的表现都不差,但你却又很难说他们哪一个人是电影的核心,这终究使电影留下了人物模糊的诟病。
然而另一面,这样的群像处理也使观众得以多角度走进了这部电影,当人们看到这些身为战士的小人物如何在这场战争中逐步蜕变,看到河对岸的普通民众从隔岸观火的冷漠到群情激昂的热血,其实作为观众在情绪上也开始逐渐升温,这恰恰是《八佰》的高明之处,它并没有用单一的悲壮来煽动观众的爱国情绪,而是从不同视角为出发,让人真正洞悉以这场战争背后的血与泪。
『拾』 八百壮士哪里人
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八了百了标了兵了奔了北了坡,炮了兵了并了排了北了边了跑,炮了兵了怕了把了标了兵了碰,标了兵了怕了碰了炮了兵了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