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么评价电影《路边野餐》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路边野餐》并不是一部烂俗之作,甚至并不是一部庸作,来自贵州的苗族导演毕赣,他将自我的思绪很好的融入到了这部电影之中,然而导演自己却也仅仅只是将自己沉浸在自我艺术的精神世界,而并没有去透过影像的力量去形成一股大众的共鸣。
独特的艺术表达,,使《路边野餐》看到了毕赣身为电影导演的一腔才华,但没有真正历经岁月沧桑的磨合,毕赣的电影仍旧是不成熟的,如此电影最终看来不过是一场晦涩之梦罢了。
② 《路边野餐》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众多赞誉之后,我们冷静地来谈谈《路边野餐》吧!
在众多媒体的赞誉和追捧之后,《路边野餐》被冠上了一种“天启”式的王冠,尽管这顶王冠上缺少了“票房”这一颗钻石,但是令人艳羡的数项国际电影节奖项,已经让这部电影在中国文艺片中特立独行,不管是影像技术还是主题表达,这部电影已经带来了超越它自身的启示,以至于国内会不会继续这条先锋路线的发展,都可能成为未来几年电影人所关注的命题。
二维意识流、拼贴和后现代性?
其实如果稍微留心下这部电影的影像风格,我们就会发现,这部电影包括两段不同风格的影像,前半段的意识流拼贴和后半段的长镜头纪录片风格。
令本片吊诡的是,这种意识流并不是某一个个体的意识,而是作者(导演)和主角(陈升)两人意识的叠化,从电影一开头的那段《金刚经》就表明了未来、现在和过去的不可知,于是哲学化的内容开始泛滥在前半段的所有镜头画面中,导演用定位环拍、无意义画面插入等各种后现代影像风格,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序列,这种割裂式影像最容易把导演的散乱思绪,用恰当的影像有力地表达出来。
电影这项艺术,从诞生之初就企图创造人们所能理解的影像剪辑,不管是梅里埃充满奇幻视觉的《月球旅行记》,还是波特首创的具有生涩西部片风味的《火车大劫案》,都企图用顺时性剪辑来营造画面的可知和易解。但是《路边野餐》却背道而驰,它是在用零星的记忆和情绪来组建消逝的梦境,这种在梦境上的琢磨,尽管让我们想起大卫-林奇在《穆赫兰道》中所做的惊人尝试,但是毕赣的成功之处在于,他避免了林奇过于逼近的影像风格,他的画面总是用一种间离效果来表达情绪,这种后现代影像的表达方式,恰恰是目前国内所欠缺的。
时间、诗意和寻找······
尽管这部电影的前半段都在抛弃“时间”这一维度,就连“空间”也成为若有若无的存在,但是诗性的镜头语言让观众总能体会到“时间”的伤逝效应。
破落的西南小镇,潮湿的泥土气息,一眼看不到头的绿色,以及洋溢着中国九十年代气息的乡村符号,都共同容纳于这部电影中。幼年卫卫在墙上画下了稚嫩的“时钟”,昏黄的白炽灯投下的灯光像是给这个“时钟”镀上一层回忆,这种奇妙的感觉和那个致幻性的镜头——画面从屋内慢慢左移到窗外的绿皮火车,一起让前半段的观影处于一种时间的停滞中,仿佛所有的镜头、所有的人物都压缩在一刻。
同样,老陈用方言念着自己写的诗:“没有了音乐就退化耳朵/没有了戒律就灭掉烛火/像回到 误解照相术的年代/你摄取我的灵魂/没有了剃刀就封锁语言/没有了心脏却活了九年。”这种存在主义和后现代诗风气质配合着西南方言,把电影中的诗性释放的一丝不漏。
而后半段长达四十多分钟的长镜头画面,把“寻找”这个母题也同样镌刻在电影的铭牌上。不管是老陈自己寻找卫卫,还是年老的女医生寄托情思给文革前的情人,或者是长大的卫卫寻找洋洋,让她留下,电影在空间内用不断运动的场面调度来实现“寻找”主题的阐释,手法不得不说相当高明。而超现实主义线索——野人的出现和寻找,也在把这种主体寻找牵引到另外一种吊诡的境地,那就是将现实的“寻找”引入幻境,让观众陷入一种未知的“焦虑”,这同样属于后现代主义的个人困境,不能摆脱过往既定的道德和牵绊,但是却向往未来的生存法则。
边缘地域或边缘人物?
《路边野餐》中的“边缘”,如果说只能在电影所反映的地域中显示,那则是对于“人物边缘”的忽视。主角老陈的边缘性,或者说这部电影中的角色所携带的边缘因子,都让凯里成为了二十一世纪的“边城”。
而老陈的边缘性往往还要加上人物道德上的世俗化,从他顺手“拿”走成年卫卫的望眼镜,将本来应该带给老医生情人的磁带送给理发店的姑娘,我们知道,他是一个生活在世俗世界中的人,他遵守承诺,但同时有着各种“坏习惯”。如他这种世俗世界中的“老男人”,因为曾经蹲过监狱,错过妻子,还在母亲去世的时候不在身边,各种人生累积的痛苦和不堪,都让他借用“拯救”被贩卖的侄子这一理由来彻底救赎。
而电影在营造这一“边缘”氛围的时候,除了打光上的低调处理,更是通过把人物经常置于画面边缘这一手法来营造,老陈在电影中出现的时候,经常是以侧脸或者背面在银幕前出现,在观众作为一种窥探视角的设定下,老陈成为了一个边缘社会中的“零余者”。
用混乱的思绪来构造这部电影的叙事,导演毕赣像是刻意用影像风格来构造这一“边缘”性质,在后半段长镜头的一幕中,老陈第二次乘坐卫卫的摩托车,此处上车时候的镜头摇晃固然是因为手持摄影抖动和大广角视野导致了画面的偏振,但是我们从这种粗制的影像中像是感受到那种乡野田间的质朴,不管是凯里还是荡麦,它们像是我们现在完全不了解的一块土地,但是我们以前经历过这些,并且深埋在记忆深处,即使经年岁月,依然灵魂颤动。
本片结尾的一个镜头应该最能打动人心了,那就是老陈坐在火车上,低头沉思,但是火车窗外如同连环画一样,逆转的时钟表,把我们的思绪彻底拖入超现实主义的维度,一种弥漫着未知感伤的时间流逝,混合着西南潮湿诗意的古景,观影者彻底丧失了分辨现实的能力。
③ 《路边野餐》这种独立电影是怎么拿到公映许可证的
中文名
路边野餐
外文名
Kaili Blues
其它译名
惶然录
出品时间
2015年
出品公司
海宁黑鳍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发行公司
北京合瑞影业文化有限公司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制片成本
50万元(人民币)
拍摄地点
贵州省
拍摄日期
2014年3月
导 演
毕赣
编 剧
毕赣
制片人
王子剑、单佐龙、李召玉
类 型
剧情、奇幻
主 演
陈永忠,郭月,余世学
片 长
113分钟
上映时间
2016年7月15日(中国)
对白语言
贵州方言
色 彩
彩色
在线播放平台
爱奇艺
剧情简介
编辑
在贵州黔东南神秘潮湿的亚热带乡土,大雾弥漫的凯里县城诊所里,两个医生心事重重活得像幽灵。陈升为了母亲的遗愿,踏上火车寻找弟弟抛弃的孩子;而另一位孤独的老女人托他带一张照片、一件衬衫、一盒磁带给病重的旧情人。去镇远县城的路上,陈升来到一个叫荡麦的地方,那里的时间不是线性的 ,人们的生活相互补充和消解。他似乎经历了过去、现在和未来,重新思索了自己的生活。
最终,陈升到了镇远,只是用望远镜远远地看了孩子。把老女人的信物给了她旧情人的儿子。一个人再次踏上火车。分不清这个世界是我的记忆,还是我是这世界的一个浮想[2] 。
④ 谁来野餐(路边野餐)影评
《路边野餐》:晦涩之梦
文/梦里诗书
电影是大众的艺术,它并不如同一幅画,可以只是沉浸在自我艺术的精神世界,诚然《路边野餐》在形式上达到了一定艺术的高度,但情感和剧情的空洞却很难引发大众的共鸣,这样的电影只是将艺术作为了标榜,而却并没有考虑大众才是电影的基石。
《路边野餐》不同于浮夸只知套路的庸作,来自贵州的苗族导演毕赣,在他的影像世界中能真切感受到一种源于人文的沉淀,在电影美学的造诣上有着较为出色的表达能力,但在这部电影中,这种能力并没有成为真挚的情感共鸣,反而只是给人一种故弄玄虚之感,这就如同那长达四十二分钟的长镜头,他有着导演费心设计的艺术之处,但即没能去很好的带动观众情绪,也难有多么震撼的思想表达,不过只是为人所见导演自已的恃才放旷。
这近乎是一个没有完整剧情的电影,而你不可能要求大众像看维纳斯雕像一样,皆能在电影中欣赏这样一种艺术境界,透过主人公陈升,我们看到了电影所赋加的多条线索,坐牢出狱后的悲情冷暖,但人与人间的关联是如此的虚无缥缈,诸多夹杂其中的线索却难以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渲染,太过空灵碎片化的演绎,既能说电影做到了其期望的如梦似幻,也可以说是一种假以文艺的虚无。
那么这部作品究竟想表达什么呢?透过陈升寻找自已的小侄子,受人所托将旧物带给旧请人,在亲情与爱情,现实与梦幻的交织里,电影实则做出的是如何面对“过去与未来”的生活禅悟,但这种表达在影像与情感的断层中是如此的平乏,甚至让本厚重的人文气息亦变的难以感怀,这样的作品或许为乌烟瘴气的中国电影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柔风,却无从给人以情感的动容。
电影技艺的所擅,使《路边野餐》看到了毕赣别具一格的执导功底,但没有真正历经岁月沧桑的磨合,毕赣的电影仍旧是不成熟的,他还未有如娄烨、侯孝贤那种饱满的情感表达,终只是场晦涩之梦。
⑤ 路边野餐的毕赣,怎么拍出今
顾名思义,路边野餐就是在荒野自行砌筑炉具煮食的方式。
⑥ 电影《路边野餐》到底好不好看
提前说一下,《路边野餐》是好电影,但不是大众口味的电影。
很正常,就好比前几个月上映的《我不是王毛》,其实导演用的叙事和电影语言比《路边野餐》更加通俗易懂,其实影片已经不错,但终究还是拿不到好票房。
《路边野餐》也一样,即使它拿了再多的奖,也免不了底票房的命运。一者,它是一部太像电影的电影,完全是一部用正规的电影语言砌成的影片,如同教科书一样。二者,导演还没有达到姜文李安侯孝贤那样,即使大部分受众看不懂《聂隐娘》《一步之遥》《一代宗师》,但还是有人会进入电影院买账,这就是名导和大师带来的效应。
而《路边野餐》太过正规、传统、文艺,甚至好多观众出了电影院,讨论的是:导演叫毕什么干?哪个干?
所以《路边野餐》用什么去吸引观众呢?
小的时候我的作文写的特别好(原谅越长大越懒越不会写了),总觉得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写作大师。那时候有个语文老师特别看中我,总是给我的作文高分,并且在整个年段当做范文传阅,也拿了好多奖,县里市里省里。但其实那时我写的作文,现在看起来其实都是为了应试而写的作文,运用大量的排比句、反问句,以及大量华丽的词藻堆砌,看起来就像特别有功底的大师一样。
但其实这样的作文只适合刚学习写作的人去模仿,毕竟要学一样技能必须先打好基础,所以先学习正规军的作文,如果刚开始就去看郭敬明和韩寒的文章,那就完了,地基都打不好,砖都砌不稳开始粉刷,怎么能搭好建筑?
毕赣的《路边野餐》就像是一篇非常值得当教科范文的作文,想学电影,或者懂一点电影语言的人,非常适合把它当做学习的标榜。电影里运用了非常多的电影语言技巧,包括怎样转场,怎么调度,怎么运用光线表达意图,怎样运用长镜头等等,如果拍过电影或者微电影的人,《路边野餐》里的好多场,都非常值得去和导演毕赣请教一番,因为我们在拍摄中常常也会遇到类似的困难和问题。
《路边野餐》的精彩之处是40分钟的长镜头?还是电影如梦如醒的表达方式?其实也说不准。长镜头的确有让人憋尿的效果,但技术失误和瑕疵太多了,为了长镜头而长镜头,为了追求这种效果而暴露过多的失误,我觉得这不能拿经费和资金当理由,如果是小成本,那是不是考虑用其他方式来表达电影的意图?非得长镜头吗?
毕赣导演说他想追求追原始的电影语言,但电影发展到如今,蒙太奇已经是最基本的电影手法了,如果说非得追求原始,那是不是得一镜到底的拍摄一部两小时的电影更加原始?
很难鉴定什么是纯正的电影,我想不然就让观众买账,不然就达到艺术水平,二者其一就是好电影。
⑦ 没有了心脏却多活了九年,毕赣成名作《路边野餐》你觉得怎么样
《路边野餐》在国内的第一次正式点映的时候,感觉惊艳不已,很难想象这是一部由出生于89年的导演拍出的电影,之后又在影院看了数次,沉醉其中。《路边野餐》是中国导演毕赣的第一部长片,已经在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得到国内外电影界的广泛关注。尽管在制作上还有很多粗糙的地方,但是这样的电影意象,几乎是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新时代。
于是,中国电影自毕赣开始,个人化体验的作者电影翻开了新的一页,为国产电影世界涂抹了新的色彩,开创了新的可能。在商业化和现实主义中间又走出了一条艺术性极强但超越现实的电影类型。毕赣的广受关注,与他个人化纯粹化的创作理念,都将为他之后取得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更加成熟的做好充分的自我表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我们只需耐心的等着这坛新酒,熟化陈香。
⑧ 《路边野餐》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看完后其实一直有个离奇的想法,也许老医生是荡麦洗发的女人,陈升拿手电筒照在她的手上,陈升穿着那件老医生做好的衣服将磁带给了她。而凯里老去的女人开了一间诊所,让陈升去镇远找爱人,好像这样也说得通。
毕赣在采访中说,因为资金的问题导致电影有不少瑕疵,接下来要拍的新电影拿到了足够的投资,将会做得更好。
对此,我抱有很大的期待,中国目前我最期待的两个新导演,一位是徐浩峰老师,另一位就是毕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