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发展历史
1945 年的夏天,电影从德国人的生活中暂时消失了两个月,德国多数大城市成了一片废墟,柏林的建筑倒塌了四分之三,许多人躲到地下掩体过夜,更多的人露宿街头。盟军虽然占领了德国首都,还有更多的事要做,重建秩序,保障治安,捉拿纳粹余党,满足居民日用供给。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文化场所都关门了,但衣食的匮乏也没能阻碍老百姓对娱乐生活的需求,那一年的秋天刚刚来临,歇业不久的电影院纷纷开张,奉献出两个小时的忘情投入和温馨空间,是电影给了风雨飘摇中的德国人最后一点卑微的温暖,即令国破家亡,德国电影人也在努力工作。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诞生的第一年,政府就对资助电影极为热心,他们想到要搞一个大规模的国际电影节,就定在柏林,须知对于联邦德国来说,西柏林是嵌入民主德国的一块飞地,地理位置非常敏感。为什么一定是柏林?
从柏林电影节诞生的第一天起,政治就是压倒性的主题,至少电影艺术交流完全不在考虑之列。这是一个完全的冷战产物。
对柏林电影节的创办起到关键作用的其实是美国驻德的文化官员,他们一心要将电影节塑造成鼓吹西方文明制度,反对共产主义的文化桥头堡。柏林这个曾经的东欧文化枢纽,此刻成为西德民主复兴的象征。
1951年6月,西柏林举办了第一届电影节。因为预算不高,规模也不大,只有20个国家的来宾参加,这个被盟军炮弹摧毁的城市显然不是理想的旅游之地,所有人都对糟糕的天气和接待工作怨声载道。柏林的浓厚政治色彩从一开始就和戛纳、威尼斯等竞争对手注重商业性泾渭分明,其他欧洲电影节都十分依赖明星及围绕明星的狗仔队来获得关注,满街是兜售电影和计划书的片商。但柏林却依靠地缘政治的特殊位置,吸引了包括迈克尔·鲍威尔、罗伯托·罗西里尼和亨利-乔治·克鲁佐在内的一流电影人光临。参加电影节的国家和人数也逐年稳步上升,终于被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接纳为国际A类电影节,加入了老资格的威尼斯和戛纳的行列。
第1届柏林电影节美国人赞助了大部分资金,美驻德官员OscarMartay参加完威尼斯电影节后对在柏林举办一个类似的活动十分支持,他还希望举行的时间不能跟在夏秋之交的威尼斯之后,不然对新生的柏林电影节来说,吸引好电影参加就更困难了。几乎就在柏林电影节创办风声刚传出,东边马上宣布要在每年夏天举办一个国际青年电影节。所以西柏林这边决定把会期放在6月,以示抗衡,而且要吸引东边的人来参加,并不限于青年人。每年6月举办的传统一直到1977年才改到2月。
光有政客,是办不起来电影节的。
所以如果从电影人的角度来看待政治挂帅的柏林电影节,就会发现,真相并非仅仅政治那么简单。
听说要举行国际电影节,德国的电影人开始摩拳擦掌,他们很希望有机会找到海外投资和发行的渠道。这种渴望在百废待兴的德国尤其强烈,所以柏林电影节的本地化特色从创办伊始就十分突出。
各方利益交汇,最后都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阿尔弗雷德·鲍尔(AlfredBauer),他担任了前几届柏林电影节的组织者。二战中鲍尔在UFA工作,也担任了战后英国占领军的电影政策顾问。他想通过努力让柏林重新回到欧洲文化版图的中心位置,再度成为电影制片和发行的枢纽。
柏林的电影业内人士起初也是欢迎电影节的,既是继承了柏林作为德国电影中心的文化遗产,也能让制片厂有利可图。由于当时德国的分裂,西德电影人无法进入苏联控制下的巴贝尔斯堡制片厂(世界上最大、最悠久的电影制片厂之一)和约翰尼斯塔制片厂。他们的饭碗大都不稳固,于是许多柏林的从业者都跑到慕尼黑、汉堡、杜塞尔多夫和威斯巴登去工作了。尤其是慕尼黑,本来在德国国内可以说是柏林文化上最大的竞争对手,成了新的电影发行中心,巴伐利亚人开始宣称慕尼黑成了电影之都,这都让留守的柏林电影人心急如焚。西柏林电影工会向市长施加压力,说柏林的电影工业已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制片厂,有的还想西迁中,已经没什么人把新电影的首映礼放到柏林,长此以往,电影工业将从柏林消失!
本来官方和电影业内人士一拍即合,你搞你的政治宣传,我推广我的电影,似乎可以在柏林电影节这个平台上相互依存。但很快电影人发现柏林电影节并非想象中那么有利。西柏林当时有200多万人口,七分之一失业,剩下有工作的收入也非常低。所以柏林电影节没法去和戛纳、威尼斯的豪华尊贵相提并论,他们不得已打出亲民、大众的牌,将上座率和普通影迷的参与度放到了重要地位,所以设置了露天电影、明星游行、签名大会的单元,特别是加上政治考虑,把露天放映场所设在东西柏林交界处,想吸引东柏林的人来看(柏林墙1961年才修建)。 电影节放映了HansAlbers主演的[NightsontheRoad],Albers在德国很出名,他对东西柏林的观众都具有极大号召力,最后果然唤起了观众们共同的情感。
柏林电影节与众不同的另一点是把奖项的决定权交给普通影迷,从1952年第二届到到1955年第五届,都没有专业评委会。观众投票来决定把大奖给谁,1956年改成国际评委和观众一起决定奖项归属,那届的主席是马塞尔·卡尔内,1957年后才全部改为评委投票制度,文化品位慢慢显现出来。
但一开始的大众政治路线就遭到了电影人的激烈反对,有人说盲目扩大放映规模在国际上没有先例,不是电影节的正道,因为加映了一些收不回钱的场次,片方更不高兴。发行人说,普通观众对较为艺术化的电影接纳程度并不高,此举毫无益处,我们是在办电影节,不是什么白酒展销会。但这一回合最终是政治赢了。
得不到本地电影人的支持,必然难以持久。德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声明拒绝参加电影节活动,协会发言人表面上将不参与归于德国制片人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弱化的地位,他们无力和美国、法国、意大利竞争。其实从深层次来说,不过是电影人对美国占领政策不满而产生的抵制,他们尤其讨厌美国人把持柏林电影节,制订的政策说到底主要是为美国人的政治宣传服务,然后为觊觎中欧市场已久的好莱坞商人大开方便之门,对德国电影的发展却没什么益处。
制片人协会还认为:因为盟军的电影政策,德国电影现处在一个很悲惨的境地。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美国极力将居于垄断地位的德国电影公司UFI(纳粹时期,由最大的制片厂UFA和其他公司合并而来的卡特尔组织)分解的政策,并限制德国电影公司同时涉足电影业中的多个分支,比如从事制片的不得同时经营发行或放映环节,这样的后果是出现了很多小公司,全都势单力薄。所以德国业内人士频频向有关机构游说,要求更合理的政策,比如允许垂直经营,扩充实力和好莱坞巨头展开竞争。
德国电影人在和电影节官方谈判是否参加的时候,提出为了拯救德国电影,除非政府提供减税优惠或者增加补贴。这个愿望落空了,为了表示安抚,组委会同意在第二届电影节设立一个特别单元,针对外国买片人和国际传媒,宣传30到40部德国战后几年中拍的好电影,帮助德国电影出口。鲍尔说电影节很愿意成为德国电影公司和国外买家之间的桥梁,向外推介国产片,他希望劝服德国电影人,柏林电影节不仅是外国影片的展台,一定也支持德国电影。 但事情并不顺利,鲍尔向德国经济部申请拨款被拒绝,计划中的单元搁浅,一些制片人只好自己出钱做了个小型展会,把最有商业价值的几部德国片推出去。因为缺乏政府的支持,效果好不到哪去,业内人的积极性被挫伤了,他们对电影节的坏印象并没有发生根本改观。所以在最初的四五届电影节上,德国电影的参与率还是很低。这种局面直到好些年后,德国电影恢复了生机和信心,商业电影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大幅上升后才好转。
面对电影界批评政府不扶持国产电影的批评,西德内政部举办了一个类似德国奥斯卡的奖项(bundesfilmpreis),由公众、文化界和知识分子组成的评委会对全年德国电影进行评选,就是Deutscher Filmpreis(德国电影奖)的前身,这个奖代表政府,其实更类似中国的华表奖,1953年这个奖成为电影节的特别单元。而把奖项纳入电影节范畴,是对外推广的一招,有助于提高获奖影片的国际知名度。
但德国影人却指出这个奖的目标才不是为了复兴电影业,其中存在严重的政治倾向,内政部表彰的全是反共或倒向北约的电影。面对质疑,官方人士称这个奖是个礼物,我们想给谁,就给谁。
1956年,柏林电影节被接纳为A类电影节,但其声誉却被良莠不齐的竞赛单元所削弱,影评人抱怨柏林好片子太少,品种太单一。
这个批评实际上是个参赛权的问题,一比较戛纳和柏林的参赛国家名单,很容易发现戛纳的参赛资格面向所有国家,包括苏东阵营,法国外交部会向所有建交的国家发送邀请函,法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也积极向苏联和中国发出邀请。
1958年,戛纳将金棕榈颁给苏联电影雁南飞,德国记者强烈要求柏林电影节组委会邀请所有国家参赛,不管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有记者认为:电影节作为展示窗口的年代过去了,作为正宗的国际A级电影节,虽然不意味着不问政治,但一定要向所有国家开放。在这点上,奥伯豪森电影节比柏林干得好。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来说,柏林电影节太过壁垒森严,直到 1969年才把金熊奖给了南斯拉夫电影《第一次工作》。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了一个明显的停滞时期。1971年,在传统的影片竞赛之外创立了新电影国际论坛。1974年,电影节上出现了第一部苏联影片,一年后,东德影片也加入进来。政治气候发生了变化,西德和东德签署了条约。从此,柏林电影节把自己重新定位为国际电影生产的一面镜子,使电影节在东西方之间的汇合与调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❷ 2011柏林电影节的时间地点
2011年1月24日讯,德国柏林,第61届柏林电影节(The 61st Berlin film festival)将于当地时间2月10日开幕,金银熊奖杯紧张制作中。
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公布了主竞赛单元入围片单,共有22部剧情片入围,16部将角逐金熊大奖,另外6部将在柏林电影节期间进行展映。
22部入围的影片来自法国、德国、荷兰、英国、俄罗斯、美国、伊朗、阿根廷、墨西哥、韩国等国。由科恩兄弟执导的热门西部片《大地惊雷》,将作为开幕片放映。维姆·文德斯的《皮娜》将进行展映,这是一部有关已故女舞蹈家皮娜·鲍什的纪录片。玄彬与林秀晶领衔主演的韩国电影《爱,不爱》,将角逐金熊奖。其他入围影片包括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罗德里戈·莫雷诺的《我的神秘世界》等。
❸ 柏林电影节是在柏林的那个地方举行
❹ 柏林电影节,是从哪年开始的
柏林电影节始于1951年夏,1978年开始改为在每年的2月举行。为了树立柏林“世界自由窗口”的形象,在三国盟军撤出柏林的同时,柏林电影节拉开帷幕了,当时的名字是“西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一届的柏林电影节由电影历史学家Dr. Alfred Bauer发起,并于1951年6月6日在柏林的泰坦尼克宫举行。第一届的金熊奖并不是由评审团选出而是由观众决定的。1956年,柏林电影节与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并列为A类电影节,从此获奖名单改由评审团决定。选举出的评审团来自世界各地,并设立了金熊奖和银熊奖两项大奖。
柏林电影节也是各大传媒的盛事,每年大约有15,000名的专业参与人员,其中来自世界76个不同国家的记者多达3,500名。2004年2月5日到15日举行的第54届柏林电影节参展影片有3,117部。
❺ 以下电影节各在哪里举办,颁发的奖项叫什么(急急急!)
1,柏林国际电影节,地点当然在德国柏林,主奖有“金熊奖”和“银熊奖”。“金熊奖”授予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银熊奖”授予最佳导演、男女演员、编剧、音乐、摄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别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还有国际评论奖、评委会特别奖等。
2,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上海,金爵奖奖项:金爵最佳影片奖(奖给制片人),评委会大奖(奖给最具创意的影片),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摄影奖(奖给摄影导演),最佳音乐奖(奖给作曲)。亚洲新人奖奖项:亚洲新人最佳影片奖(奖给制片人),亚洲新人最佳导演奖(奖给导演)。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新增奖 项:观众评奖。
3,戛纳国际电影节,法国戛纳,“金棕榈奖”,分别授予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此外,历年来还先后颁发过爱情心理电影、冒险侦探电影、音乐电影、传记片、娱乐片、处女作、导演、男女演员、编剧、摄影、剪辑等奖。
4,蒙特利尔电影节,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故事片设美洲大奖、男女演员奖、评委会特别奖。短片设蒙特利尔大奖、评委会特别奖。此外还有鼓励奖、国际评论奖、加拿大航空奖等。
5,纽约电影节,美国纽约,号称最前卫的电影展,它是全球重要电影节的尾声,该综合性国际电影节之主旨是对世界各地优秀电影的艺术成就给予正确评价,加强世界各地电影工作者的经验交流,发现新人才,奖励有价值的新影片,促使这些新影片在电影院作商业性的发行放映。按章程规定,电影节不举行比赛,也不发奖。1996年开始纽约电影节开辟了一个电影前卫短片展,专门放映最新的先锋派电影,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前卫短片展。
6,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瑞典斯德哥尔摩,以求新求异为选片宗旨,力求将电影节打造成电影界新秀与观众和评论家交流的平台。电影节评委规定角逐电影节最高奖铜马奖的参赛片导演最多只执导过3部作品,以鼓励各国电影新秀崭露头角。奖项分别为Bronze Horse for best film(最佳电影铜马奖), Aluminium Horses for best actor(最佳男演员铝马奖), best actress(最佳女演员), best cinematography(最佳电影技术), best screenplay(最佳剧本), first feature(最佳情节片)等。
7,台湾金马电影节,台湾台北,金马奖华语影片竞赛,包括剧情片、短片、纪录片及动画片等影片奖项;个人奖项则有导演、男、女主角、男、女配角、新人奖、原著剧本、改编剧本、摄影、视觉特效、美术设计、造型设计、动作指导、原创电影音乐、原创电影歌曲、剪辑、音效等;特别奖项为评审团大奖、评审团特别奖;非正式竞赛有观众票选最佳影片。
8,芝加哥国际电影节,美国芝加哥,奖项分别是:芝加哥纪录片至尊大奖(CHICAGO DOC GRAND PRIX),芝加哥纪录片至尊大奖评委会特别奖(CHICAGO DOC GRAND PRIX JURY SPECIAL PRIZE),荣誉奖(HONORABLE MENTION),芝加哥记录短片至尊大奖(CHICAGO DOC SHORT FILM GRAND PRIX),阿里—博则那·最因创意奖(ARIE & BOZENA ZWEIG INNOVATION AWARD),那塔莎·艾萨克电影术大奖(NATASHA ISAACS CINEMATOGRAPHY AWARD),芝加哥纪录片观众最喜爱奖(CHICAGO DOC AUDIENCE AWARD),芝加哥纪录片人道主义奖(CHIXAGO DOC HUMANITARIAN AWARD ),评委会主席奖(PRESIDENT'S JURY AWARD),芝加哥纪录片天空奖(CHICAGO DOC SKY IS THE LIMIT PRODUCTION AWARD),JUSTYNA & THOMAS ROSZAK“我们世界的孩子”儿童纪录片奖(OUR KIDS OF THE WORLD AWARD),芝加哥经典纪录片奖(CHICAGO DOC CLASSIC AWARD),影评人奖(FILM CRITICS' AWARD),国际传媒奖(INTERNATIONAL PRESS & PROGRAMMERS AWARD),“发现之眼”新人奖(DISCOVERING EYE AWARD)。
❻ 柏林电影节哪一年开始创办
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举行第一届。每年一次
❼ 2017年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的举办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于每年8月至9月间于意大利威尼斯丽都岛举行。
戛纳电影节于每年5月中旬举办,为期12天左右,通常于星期三开幕、隔周星期天闭幕。
柏林电影节于每年2月间举行,为期两周,因举办时正值寒冬而显得格外特别。
❽ 柏林电影节改为线上举行,这个电影节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发展历程
因为德国疫情的反弹严重,原定的2021年第71届柏林电影节改为线上举行,这是首次线上举行的柏林电影节,形式和内容值得期待。柏林电影节具有很长的历史,在世界电影节也有重要的地位,每一届都备受关注。。
三.柏林电影节的地位
作为一个老牌的国际电影节,它的地位和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一样,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最具权威的电影节之一,受到了国际上电影人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柏林电影节在地位上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代表了德国人的文化发展地位和政治倾向。
中国电影第一次取得柏林电影节上的金熊奖是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
❾ 柏林国际电影节的介绍
柏林国际电影节(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与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是“金熊奖”。20世纪50年代初由阿尔弗莱德·鲍尔发起筹划,得到了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和电影界的支持和帮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举行第一届。每年一次,原在6-7月间举行,后为与戛纳国际电影节竞争,提前至2-3月间举行,为期两周。其目的在于加强世界各国电影工作者的交流,促进电影艺术水平的提高。是柏林国际电影节(德语: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又称Berlinale),和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并列为国际三大电影节,是世界四大艺术电影节之一(德国柏林电影节、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法国戛纳电影节、俄国莫斯科电影节)。柏林电影节也是各大传媒的盛事,每年大约有15,000名的专业参与人员,其中来自世界76个不同国家的记者多达3,500名。2004年2月5日到15日举行的第54届柏林电影节参展影片有3,117部。从2002年开始柏林电影节隶属于商业性质的“柏林艺术展出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