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秒钟》为什么删除女儿的死
因为《一秒钟》这部电影的题材比较敏感,很多地方稍微不注意了,就很容易被卡,所以为了让题材能够顺利过审,张艺谋也算是一个很拼的人,对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虽然大多数人没被人看出来这部题材有什么问题,可导演有些时候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
所以,这部电影里面的内容是被删了不少的。
张译饰演的张九声的女儿,在电影里面,似乎她只限于电影里面的电影,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张九声的女儿实际上已经出车祸去世了。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刘浩存饰演的刘闺女说她女儿死的时候,他会那么激动,也是为何他在最后面保卫科扔底片,他会那么激动的一个原因。
过审补拍
抛开她女儿去世的内容不谈,电影试映会的那时候,是没有两年后的事情的,不知道是不是电影为了过审补拍的镜头,在试映时,这一段是没有的。
但其实这一段对于观众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毕竟谁也不希望去电影院看电影,看到的是一部悲剧色彩浓重的电影,就算这部电影口碑再好也一样。
即便就现在的情况,对于电影来说,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从电影的票房成绩就可以体现出来的,票房成绩相当不理想。
② 《一秒钟》结局是什么
电影《一秒钟》结局:保卫科当面不便说,等到了农场外的大漠,才搜出胶片,弃于沙地上。张九声挣扎着想捡回胶片,却被保卫科的人推搡着向前走去。直到他远远看见刘闺女捡起那小半张报纸,郑重其事的放进口袋,才安心上路。
两年后,拨乱反正,张九声提前释放,第一时间回到二分场。从刘闺女手中接过那报纸,激动的打开,里面却什么都没有。
大漠的风沙早就将胶片吹走,如果没有刘闺女捡起报纸的举动,张九声只怕很难撑过之后的两年,更别说等到平反的日子。往日记忆已埋进沙土,重生后的张九声将选择新的生活道路,继续向前。
(2)电影一秒钟删减了什么内容扩展阅读:
在《一秒钟》当中,父女情的动人之处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张九声如何突破规则与外部的重重束缚去接近女儿的形象。这背后的冲突实际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公”与“私”的界限与分寸该如何把握?为什么个体的欲望与情感值得尊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关于个体的辩证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张艺谋电影中颇为出彩和矛盾的部分。从《活着》到《我的父亲母亲》,以及《归来》,甚至《影》都流露出这一主题。张艺谋对这一问题念兹在兹,反反复复地回归和讨论中也流露出他所秉持的,以及几乎是整个第五代导演所关注的人文主义关怀。
③ 如何评价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秒钟》
《一秒钟》的原始剧本是一出大戏,不仅有对年代的回忆和抨击,还有对父亲与孩子关系的微妙碰撞,更直接的就是那个年代人们对于电影的热爱。
电影早起的宣传文案就说了,《一秒钟》是张艺谋给电影的一封情书,但实际上《一秒钟》的内容比“电影”二字更深刻。
众所周知的删减内容是,男主张九声的女儿其实已经过世,还记得《电影简报》里张九声女儿抢着扛米袋吗?其实就是那辆没有停稳的车,让张闺女离开了。
也是这件事让张九声逃出来,就为了看女儿一眼,有这个前提你就可以理解片中的两句台词:
一句是张九声自己说的,他说女儿那么小,跟大人们争什么呢?因为女儿想要消除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所以抢着表现自己。殊不知自己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过世,多讽刺。
第二句出自刘闺女,她挡住张九声的视线,很生气的说“抗面袋的是你女儿吧?怎么没把她压死呢”,这句话过于伤人,而张九声自己明白,就是扛米袋这一次,他女儿真的去了,所以听了刘闺女的话怎能不生气?
《一秒钟》里删减的戏其实众所周知,而为什么删减,听了上面的分析,或许你也明白了几分。
第二个演员角度,张九声饰演者张译、刘闺女饰演者刘浩存、范电影饰演者范伟,三位演员的演技不用多说了,刘浩存作为新晋谋女郎,也表现出了观众想要的效果。
主要说的还是张译,这位演员真的是谁用谁爽,有观众说张译这部电影的演技有点过猛,还是因为没有看到删减的部分,因为女儿已经过世,所以他的很多行为都不可控,更别提他在片中已经很克制了。
剪辑方面也有很多细节,比如张九声在二分场寻找刘闺女那段,其实也通过这一段展现了那个年代人们对电影的渴望,看之前吵吵闹闹,放映的时候认认真真,跟随张九声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幕布前后都是观众。
电影院之外,张九声去刘闺女家的时候,同一条路的多个路口都有镜头,这些重复的画面其实在引导观众和主演们的情绪。试想一下,如果直接从电影院的镜头切换到刘闺女家,那过程中的着急和愤怒就难以表达,观众们的情绪也不会那么激动。
第四点看视效,因为《一秒钟》有特定的时间线在1975年,所以整体画风会有年代感,仅有的视效画面或许就是老电影《英雄儿女》的处理了,当然了二分场密密麻麻的群演安静看电影的场面设计也属实感动。
音效方面和视效表现差不多,主要表现也是看电影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