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很多电影都非常在意豆瓣评分
豆瓣成立于2005年,素雅色调、极简线条、大片留白、疏朗模块……在这个网站也讲究颜值的年代,素面朝天的小清新之风豆瓣很容易让人一眼爱上。
阿北是豆瓣的创始人,也是豆瓣的第一号用户。
他最初始的动机很简单,想为自己喜欢的读书、旅游、看展览、听音乐会等爱好,搭建一个跟大家分享交流的平台。
很快,豆瓣注册用户便突破了万人,日点击量超过20万。
开办后仅仅9个月的时间,豆瓣拥有五千多万注册用户。
直到2006年2月23日,豆瓣成立快一周年,阿北才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正式员工。
如今已经过去了近12年的时间,你可在以书影音起家的豆瓣,通过搜索电影名、书名进来看到喜欢的电影,评个分,写个短评,和问答区的人探讨一下剧情,因为豆瓣是文青聚集地,互联网上流行风尚的发起者和推动者,豆瓣已渐渐成为都市青年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也让豆瓣的优势在内容方面,其在文艺、影音、学术、心理、亚文化上有着巨大优势
2013年之后豆瓣的电影、图书和音乐三大块业务都迎来巨头级玩家,豆瓣只做评价,而猫眼、阅文集团、腾讯们则让用户可以直接消费文化内容,再进行评价讨论,无论怎样,豆瓣那些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始终没有改变,这是难能可贵的。
豆瓣网
㈡ 电影、电视剧为什么都比较在意豆瓣评分呢
现在新上的不论是电影或者电视剧,大多数介绍它们的时候还会带上豆瓣的影评分,大家也一定都有过在找好电影找好书之前喜欢先去豆瓣看看评分的经历吧。豆瓣的影评分比较值得在意可能是因为它应该算最早的影评聚集地之一,也是以前的一些文艺青年喜欢聚集的地方。
现在电影、电视剧越来越多,种类也比较丰富,大家都更加在意质量了,所以一个好的口碑对电影票房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质量高、口碑好的电影就算宣传没有那么大,成本没有那么高,也是有票房逆袭的可能的;同样,一些低质量的电影也可能由于口碑差导致票房疯狂下跌。注重电影口碑是好事,但是如果不提高影视剧的质量,反而雇佣大批水军去网站刷好评,制造一种假象,就是舍本逐末了。观众不是傻子,如果被这样误导,只会更气,批评得更厉害。
㈢ 很多人用豆瓣评分看待影片的好坏,该评分到底权威在哪里
之所以很多人会用豆瓣评分来去看待一个电影的好坏,是因为豆瓣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出该部影片的好坏,因为里面的评价大多比较中肯,虽然里面可能会出现一些搅屎棍或者存在一些刷分的现象,但是相比起国内的一些其他平台,豆瓣已经算是环境最好的一个了。
这里面肯定也存在一些刷分的现象。比如可能某个明星的影响突然不好,就出现很多黑粉去那里大幅度的刷低分,或者说某一个流量小生的电影上映了,他的粉丝去大量的刷高分,那么这种情况都会使得评分最终出现一些偏颇,但是你要知道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在豆瓣这里出现,在其他的一些售票平台以及评价地方都可以看见,而豆瓣已经算是用大数据以及较为准确的口碑来对评分做出一个展现了,所以说它的权威是相对性的。
㈣ 为什么豆瓣成了影视评分的权威
豆瓣是最早的影评聚集地,也是最早的一些文艺青年喜欢聚集的地方。很多人找书看找好电影看都喜欢先去豆瓣看看评分。他们的评分不仅客观,更因为专业,所以评分基本上是很权威的。
在13年的发展史上,豆瓣被认为是文青的聚集地,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它的影视剧评分曾遭受过种种质疑,这些特定人群发出的声音无法代表更广泛的大众感受。然而,面对如今拥有2亿用户的豆瓣,你很难说它只代表小众人群了。
近些年来,豆瓣评分对中国影视剧市场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面向大众的推广资讯,还是来自专业评论者的深度解读,引用豆瓣的评分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事,就像国外的影评会引用烂蕃茄、IMDb的评分一样,这个评分不但反映出亿万观众的喜好,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影视剧品质所处的层次水平。
㈤ 那些看完电影必刷豆瓣影评的人是什么心态
我经常是简单看一下猫眼或淘票票上的观众评价便去买票,到电影院看完电影后必刷豆瓣影评,为什么我要去豆瓣刷影评呢?因为我看了电影后意犹未尽,对电影有很多想法和疑问,想看看别人怎么评价这部电影,看看别人是否有想法跟我不谋而合的,是否有能解答我疑问的。
㈥ 为什么推荐电影电视剧的评分依据豆瓣评分
豆瓣作为国内比较权威和大众化的影音评分的UGC平台,其电影的评价和词条主要由用户提供,相对而言是一个Web 2.0时代,比较有特色的网站。目前豆瓣的用户量已经超过了亿万人,日均的活跃度较高。尤其是在影音书版块,是豆瓣最为重要的版块。尤其是电影电视剧的评分,在国内都是比较有权威的,大多人也都以豆瓣的评分为准,来评判一部电影电视剧的质量水准。
当然豆瓣评分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近年来水军猖狂,粉丝为了idol恶意组团刷分,作为平台来说,虽然尽力的去避免了。但是依旧很难真正地做到纯客观,加之,一直以来豆瓣评分上,对于国产电视剧电影都比较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