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友情的歌,有哪些
1、《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
《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是中国台湾流行音乐女歌手范玮琪演唱的一首友谊之歌曲。这首歌曲的歌词抒发了两个女孩子的友情,友情有时比爱情更重要。友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比爱情更忠诚。两个要好的朋友在一起的感觉,更贴心更理解对方。
2、《北京东路的日子》
《北京东路的日子》是南京外国语学校2010届高三(6)班学生自编自演的一首原创毕业歌,表达了这一群高三同学之间的友情与即将毕业的不舍。
3、《那些年》
《那些年》是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主题曲。歌词让所有聆听的人,将记忆拉回到那个能够放声大笑能够肆意张扬的青葱岁月,和在那个岁月里我们遇到的人。
4、《那些花儿》
《那些花儿》,是中国内地男歌手朴树演唱的一首歌曲,范玮琪翻唱。就像歌词写得“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幸运的是我曾陪她们开放”这首歌更多的是对曾经的友谊的怀念。
5、《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
《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是由成龙和苏慧伦演唱的一首歌,是一首充满了温情的歌曲,歌曲里描述到的情感并不完全只针对男女之间的恋情,也可以领会为亲情或是友情。
6、《栀子花开》
《栀子花开》是中国内地男艺人何炅推出的第一支单曲。这是一首在六月唱给所有即将和老同学分手离开校园的朋友们的歌。
7、《青春纪念册》
这是一首唱给朋友听的歌,那时可米小子们正值青春,这首歌唱出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和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8、《知己》
《知己》是由易桀齐作词,饶善强作曲,张惠妹演唱的歌曲。还好变成了知已,起码随时看到你,哭泣或欢天喜地,可以陪你,这可能就是闺蜜的定义吧。
9、《知己》
海阔、冯光演唱的《知己》不同于张惠妹的《知己》,他更加直白,且只唱给唯一的人听。知己不需要太多,身边总有这一个,在痛苦时候,相互拥抱着,地位不用太显赫,情同手足义承诺。
Ⅱ 怎样评价韩国导演金基德
得知夺得金狮奖时,51岁的韩国导演金基德激动地唱起隐喻自己人生坎坷的歌——《阿里郎》。身旁,影片《圣殇》的女主角赵敏秀早已泣不成声,台下的同行眼眶湿润。
《圣殇》是金基德电影生涯的新起点,尽管国际电影节的舞台对他来说,已经不算陌生。
2004年,《撒玛利亚女孩》为他赢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空房间》入围威尼斯电影节,获得7个奖项的提名,最终拿下银狮奖;2011年,《阿里郎》获得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大奖……
“没算过得过多少次奖,”金基德多少有些骄傲地说,“我住的地方太小,奖杯都放在袋子里。”
金基德是典型的“墙里开花墙外香”型导演。欧洲人欣赏他,但韩国人不太待见他。斩获金狮奖让《圣殇》在韩国上映的第一周位列票房榜第7位,观影者达1万人次。尽管并不理想,这已是金基德在韩国的最好成绩。
“最遗憾的是国内上映的影院并不多。”9月11日,金基德在首尔一家影院举行的记者会上说,“《圣殇》是我吃得很香之后的排泄物,让它成为肥料孕育其他植物不是我的分内之事。如果上映影院少,观众可以向影院提出要求,如果还不行,就是《圣殇》的命运。”
韩国SBS电视台这样概括金基德的现状:“这个什么都没有的人,用一生来跟偏见、压迫、贫穷战斗,赢得了世界的爱戴,但他爱着的韩国还是没变,所以他的战斗还是‘进行时’。”
Ⅲ 朝鲜族歌词里的阿里郎是什么意思
是“我的郎君”的意思。
出自高丽时期就流传下来的一个爱情故事。传说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时代有一对恩爱的小夫妻,生活清苦,丈夫想让妻子过上好日子,就想外出打工挣钱,但妻子不让,说只要两人守在一起她就满足。
但丈夫不那么想,他觉得妻子那么漂亮的大美人居然下嫁给自己这样一个穷光蛋实在是委屈了娘子,于是一天夜里丈夫就悄悄离开了小村落出外挣钱。
这位娘子是当地有名的美女,得知其丈夫出走的消息后,村里的土豪恶霸就千方百计骚扰她恐吓她,要她改嫁。但是这位少妇十分忠贞,断然拒绝了土豪的要求。但那土豪总是不放过她,经常到少妇的家骚扰,少妇幸得邻居的保护才没有失身于土豪。
一年后丈夫终于挣了钱回来,夫妻俩重逢后十分高兴。但这时候土豪又来了,村里也传着有关妻子和土豪的闲话。丈夫便起了疑心,以为妻子不贞,愤然离去,妻子怎么解释也拦不住。
于是丈夫在前面走,妻子在后面追,追不上了就唱。唱的内容大概就是对丈夫怎么关心思念,怎么委屈了什么的。妻子唱的这段小曲就是“阿里郎”。
(3)阿里郎电影说了什么扩展阅读:
阿里郎(朝鲜语:아리랑;英语:Arirang Folk song),全称阿里郎打令(아리랑타령),是著名的朝鲜族歌曲,也是朝鲜半岛最具代表性的民歌,被誉为朝鲜民族的“第一国歌”、“民族的歌曲”。
它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版本,最常听到的是流行于韩国京畿道一带的“本调阿里郎”,这版本的流行是因为它成为1926年同名电影的主题曲。后来该曲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被用作大韩民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的进场音乐。
2011年6月,《阿里郎》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2年12月5日在法国首都巴黎召开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决定,将《阿里郎》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来考证
阿里郎曲由来,有说为新罗始祖朴赫居世之妻阏英另名“阿里郎”,所创乡曲得之。或说为朝鲜乐笛奏出之长前打音,再被模仿而成的阿里郎曲。其中较为据实可信的还是慈悲岭传说。
慈悲岭(今名盍耄岭,在朝鲜半岛黄海北道黄州)存在于今之朝鲜半岛地图上。中国汉武帝时在朝鲜半岛上设置汉四郡后,大陆北方民族或出于压迫,开始了越江大迁移。这些离乡背井的移民辗转哀号于北通路关之慈岭间,老弱妇孺多病死途中。
在这流离之中,阿里郎曲便流传开来,抒发移民内心的苦痛翻山越岭后,便将阿里郎曲传到了朝鲜半岛的中部。史学家相信这些被汉人视为东夷的化外民族就是古朝鲜民族,而阿里郎便是朝鲜古语“乐浪”之拟声语。
还有一说流传也很广,即“阿里郎”是“我耳聋”之意,说19世纪,兴宣大院君当政,大兴土木,重建景福宫。朝廷为了重建这个豪华的宫殿,向人民巧取豪夺,征收“愿纳钱”等苛捐杂税,又强制徭役,整个朝鲜民不聊生。
人们气愤地说:“不如耳聋,听不见为静!”于是,被拉去服役的民夫便编出了《我耳聋》的歌谣,表达心中的悲苦之情,后来演变为“阿里郎”。也有一说也是以大院君执政、重修景福宫为背景,但不同的是认为阿里郎源于“我离娘”,是被拉去重修景福宫的民夫们思念母亲之歌谣。
阿里郎流传至今已经有很多个版本,《阿里郎》曲在朝鲜半岛依地方不同而歌词内容略有差异。但在朝鲜语中,阿里郎并非人名,而是一个地名,有人认为是一座山的名字,只是无法证实其于何处。各地的阿里郎曲,虽不尽相同,然而却将古代女性不甘逆来顺受,执意不屈的坚毅精神表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