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1942想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深思什么道理!急急急!!!
苦难中人性的弱点,信仰的缺失
Ⅱ 作文,以1942这部电影看了有什么心得体会
没有看影片前,我一直以为电影《1942》是一部抗战大片,甚至一听到这个沉重的年代,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保准是讲述花园口决堤?可上网一查,花园口决堤是在1938年发生的事情,而电影的名字是《1942》。不管怎么说,这一定是一部很惨烈的战争片无疑。
带着一种重温抗战场景的激情走进电影院,说句老实话,我真的记不住上一次花钱进电影院的时间了,自从孩子一上小学,我连单位过年过节放电影都很少去看,一是岁数大了,对一些青春时尚的爱情片不感兴趣;二是当下的好作品实在不多,很多影片不合胃口。
电影院里到处充满了爆米花的油烟味,座位上的人很少,一个上千平米的电影院,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而且几乎来看电影的观众也是成双成对的年轻人,他们有说有笑吃着爆米花喝着饮料,让我似乎步入了一个大咖啡厅。如今是市场经济,电影院为了赚钱出售一些饮料食品无可厚非,关键是这屋子里的油烟味太重了,再加上一场刚散,这电影院里真的让人憋得慌。
影片从始到终一直扣动着我的心弦,我为冯小刚导演每年都能推出一部大片而欣慰,同时我也感觉,这部影片是国内近年来非常成功的一部灾难片。这部灾难片有别于国外的《泰坦尼克》,那是用虚构的情节来还原历史,而《1942》是用真实的事件去还原历史,看了让人感想颇多。
记得小时候,老人们经常提起三年自然灾害的经历,以此来提醒年轻人不要浪费粮食,可对于60年代中期出生的我来说,总是不以为然,因为我没有亲身体验过,也没有看到过,很多的文艺作品更不曾描述过,因此听了大人们的唠叨,总认他们在故弄玄虚,虚张声势,这些都离我们太远了,它与我们毫不相干。而今我也到了“老东家”这个年纪,上有老下有小不说,并且经历了无数次的政治运动、灾难、灾害等,看完电影《1942》就不免让我联想到了很多很多。
我认为这部影片带给我们最宝贵的不仅仅是回顾一场灾难,更重要的是反思在灾害面前,百姓与百姓之间、下层百姓与上层官员之间、以及政府处理灾情的态度,这些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独有偶,当下在赈灾时,个别官员不是也如出一辙吗?政府官员贪污腐败,致百姓的疾苦于不顾,到头来砸得还是自己的“饭碗”甚至脑袋。
观看影片时有一点让我很不舒服,明明是一部灾难片,可不知道为什么,有些年轻人面对卖儿卖女的情景非但没有同情心,反而是很不严肃的嬉笑。为了活命,一斗小米就能卖掉亲生女儿,一个馒头就能让女人沦为妓女……这是多么可悲的世界啊!不知道这样的情节有什么可笑的地方?
《1942》这部片子有没有笑点?我说有,而且不止一处,但我敢说这部片子80%是讲述中华民族面临灾难时,官员和下层百姓的真实写照,我非常感谢冯导用了十三年时间完成了这部大片,它让我们有了很多反思,而不是单纯的去贺岁,去娱乐,这就是我的感受。
Ⅲ 电影《一九四二》有何意义
本片的主题是“人”,是千千万万的最广大人民,他们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他们像大地和大海一样默默地决定着历史的走向。具体下来可以用影片主人公来旁白:“俺娘是谁”,“她从哪里来”。
影片结尾,失去了所有亲人的老东家,碰到一个失去所有亲人的小女孩,老东家认她当了孙女,他们成了亲人——当老东家拉起小女孩的手,沿着山路往故乡走时,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得到了最有力的阐释影片最后的旁白: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俺娘。灾难与绝望后是希望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火种的传承! 在中国电影娱乐化倾向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本片严肃的主题,对历史的追问,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也算是构成一部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品。
冯小刚的电影叫卖很好是公认的,但在中国电影界的地位却还谈不上“登堂入室”。他希望凭借精心制作的准备充足的《一九四二》来与《霸王别姬》《活着》平起平坐。叫板张艺谋,陈凯歌。但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好电影不仅需要好剧本,也需要好投入,除了催泪,还需要打动内心,不是那种简单的看完眼泪不断的,而是看完之后你心里有一种很实在的东西让你久久不能平息。
Ⅳ 电影1942,想表达什么思想,我看不明白
故事分两条线索展开:
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他们的希冀和愤怒。
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
Ⅳ 看完电影<1942>有何感想 400字左右的观后感. 急!!!!!!!!!!
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我们似乎习惯了冯小刚的幽默路线,却不想他在2012年贺岁档带着我们严肃了一把。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看完电影《一九四二》我没站起来,调整了一会儿,几乎是最后走出电影院的。当天晚上做了一宿的梦,梦见全是长满了虫的粮食,梦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来,我去看了看家里粮食是否长了虫。
我知道这是因为《一九四二》。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让今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
散场时,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说“太惨了”,他们在影院灯光启亮的瞬间,只能简单说出内心真实感受。我们民族百年来有多少“太惨了”的历史淹没在史籍之中。我曾经看见过一组民国时期西方人拍摄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释说: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我们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这种对人生麻木至极点的影像,真实震撼。我原以为中国导演不喜读史也不具史观,拍不出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样具有历史凝重感的作品,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满身光环的人愣是褪去光环,闯入黑暗之中寻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认为你有承受力,你愿意替民族分担苦难,那你绝对应该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一九四一年时河南也有许多人这么认为。看的时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与苦难究竟相隔多远。
Ⅵ 大家对1942电影有何感想
《1942》算是冯小刚的一部转型之作,虽然票房方面可能没有达到预期的那么高,但是电影本身的评价还是不错的,影片也确实给人心灵上的震撼。
Ⅶ 1942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一九四二》第一具有启蒙价值,是鲁迅精神的银幕传达。第二,它有这对个体感性生命生存权的尊重和悲悯,而文明的进程就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第三,它塑造了集体意识,打造了公共记忆,善莫大焉。第四,题材的超越性,不是简单的战争片,抗日题材等能概括的,格局更加宏大。
《一九四二》在中国电影史上有标志性意义,展现了一幅民间苦难史诗长卷,只有我们的民族强大自信之后才能面对自己的灾难,这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人礼。
《一九四二》体现了中国电影艺术的良心和道德感,超越了中华民族的普适情感。
《一九四二》可与《现代启示录》、《阿拉伯的劳伦斯》相提并论。
《一九四二》是电影艺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观念流变之后的成果的展现,也为未来登上新的台阶提供了非常好的样本。
《一九四二》里真实又温暖的人性具有杜甫式对民生的悲天悯人,也有屈原式的‘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一九四二》是对人在生存底线之下对人性和文化还能保持多少的拷问,幸运的是,导演还是力图保持着一些人性的温暖和人的尊严。这部电影虽然展示了民族性中比较不良的东西,但也展示了民族的坚定性,对困难的承受度,以及内在的力量,这些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具有温暖的色调。《一九四二》没有悲观,而是相信人性的温暖,给人往前行进的力量,哀而不伤。
Ⅷ 电影1942你们看完有什么感想了
张国立演技很给力,老戏骨,看完之后感觉饥荒那时候挺可怕的
Ⅸ 看了电影1942你是什么感想
哎。。确实是很震撼。。但是吧,对于现在国人思想还是有点教育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