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的文化品格是什么
电影是二十世纪艺术与科学带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在人类艺术史上,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能像电影这样吸引如此众多的观众,它如此真实地记录了那个世纪,讲述着百年来人世间发生的故事。二十一世纪,中国电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昨日人涌如潮的电影院今日风光不再,中国的民族电影受到了很大冲击。注入强大民族感情的电影究竟有没有市场,中国电影能否赢得广大观众乃至世界的广泛关注,能否有好的票房收益,能否挡得住国外大片的冲击,我们拭目以待。
现在人们看电影的传统方式只有一种方式,就是买票到电影院去看电影。这个方式大约持续了电影一百多年的九十年。这十年的变化就非常大。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看电影。第一个类型,就是传统的进电影院去看,这种观赏我们叫做集体观赏。还有露天影院时代。包括我们现在,有一些农村或者北京的一些小区,现在开始恢复露天影院看电影,那种就是传统的电影院观影方式在新的条件下的一种延续。一类就是从电视里看。就是说电视里看电影,是现在的大多数中国人接受电影的方式。从录像带诞生以后,有了VCD,现在特别是DVD的普及,观映方式出现多元化的态势。
看电影的方式更多地从电影院转向其他几种元素,那么这样的一个变化本身,实际上是我刚才讲了,也只是最近这十几年的事情。而这十几年恰恰预示着电影生存的一个特征,就是说全世界电影越来越相通,越来越交流。包括像中国的电影,已经全面地向世界市场开放,在这种情况下,那么每一个国家电影的生存,它必须要找到自己相应的适销对路的观众,就是适合它品味的观众,而这种观众随着不同的观映方式,他也对电影有新的不同的需求,这种需求越来越多,从观映方式可以反映出来。所以看电影如果说它有不同的方式,每一种方式蕴含着一些文化内涵,实际上最后归结起来,说的是你要拍什么样的电影给什么样的人看。每一部的电影观众的定位,就变成了一部电影制作一开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实际上一百年来的电影,在某种侧面上反映了整个人类这一百年文明的进程。这个文明不光是以重大历史事件的故事片方式的再现来表现,而更多的是以不同时代、世界上的人们在思考一些什么问题。关于人生、关于世界、关于历史,也包括自己怎么活着。这些问题在各种不同的影片里,都得到过反映。那么你要去欣赏这样一些电影,并不一定要对它顶礼膜拜,只是它带给你了某种很难说在一个黑屋子里看电影,跟大家一块儿哭、一块儿笑就带得给你的那种东西。而这种东西我以为是一个有文化的欣赏者所应该从电影中得到的,因为电影本身已 主讲人简介
郑洞天,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秘书长。196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导演的影片有《邻居》1981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金鸡奖;《鸳鸯楼》1986年参展伦敦国际电影节;《人之初》1991年获童牛奖最佳影片奖;《故园秋色》1998年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2000年拍摄《刘天华》。导演电视剧:《老师》1984年获飞天奖;《寻呼妈妈》1987年获飞天奖;《拜师》1987年获星光奖。
内容简介
电影是二十世纪艺术与科学带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在人类艺术史上,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能像电影这样吸引如此众多的观众,它如此真实地记录了那个世纪,讲述着百年来人世间发生的故事。二十一世纪,中国电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昨日人涌如潮的电影院今日风光不再,中国的民族电影受到了很大冲击。注入强大民族感情的电影究竟有没有市场,中国电影能否赢得广大观众乃至世界的广泛关注,能否有好的票房收益,能否挡得住国外大片的冲击,我们拭目以待。
现在人们看电影的传统方式只有一种方式,就是买票到电影院去看电影。这个方式大约持续了电影一百多年的九十年。这十年的变化就非常大。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看电影。第一个类型,就是传统的进电影院去看,这种观赏我们叫做集体观赏。还有露天影院时代。包括我们现在,有一些农村或者北京的一些小区,现在开始恢复露天影院看电影,那种就是传统的电影院观影方式在新的条件下的一种延续。一类就是从电视里看。就是说电视里看电影,是现在的大多数中国人接受电影的方式。从录像带诞生以后,有了VCD,现在特别是DVD的普及,观映方式出现多元化的态势。
看电影的方式更多地从电影院转向其他几种元素,那么这样的一个变化本身,实际上是我刚才讲了,也只是最近这十几年的事情。而这十几年恰恰预示着电影生存的一个特征,就是说全世界电影越来越相通,越来越交流。包括像中国的电影,已经全面地向世界市场开放,在这种情况下,那么每一个国家电影的生存,它必须要找到自己相应的适销对路的观众,就是适合它品味的观众,而这种观众随着不同的观映方式,他也对电影有新的不同的需求,这种需求越来越多,从观映方式可以反映出来。所以看电影如果说它有不同的方式,每一种方式蕴含着一些文化内涵,实际上最后归结起来,说的是你要拍什么样的电影给什么样的人看。每一部的电影观众的定位,就变成了一部电影制作一开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实际上一百年来的电影,在某种侧面上反映了整个人类这一百年文明的进程。这个文明不光是以重大历史事件的故事片方式的再现来表现,而更多的是以不同时代、世界上的人们在思考一些什么问题。关于人生、关于世界、关于历史,也包括自己怎么活着。这些问题在各种不同的影片里,都得到过反映。那么你要去欣赏这样一些电影,并不一定要对它顶礼膜拜,只是它带给你了某种很难说在一个黑屋子里看电影,跟大家一块儿哭、一块儿笑就带得给你的那种东西。而这种东西我以为是一个有文化的欣赏者所应该从电影中得到的,因为电影本身已经提供了这些。
② 辩论 电影应更重视文化价值
首先你如果是要赢得比赛,你要先弄清楚你要征服的是谁。如果是学生评委,和老师评委的口味是多少有些不同的。
正方最有利的地方就是第一个讲话的和最后一个讲话的都是你们(如果是标准赛制的话)。等下再说总结陈词如何写。
这个题目正方比较不利的是,电影是文化传播的一种,但现在其主要功效是娱乐,大牌是票房的保障,这一点在《建国大业》上多少还是能呈现出来的。
攻辩技巧:
个人认为攻辩的最高境界是四个人能打成一条线。所以一条线,就是不要某一个人强出风头-这个是辩论赛赢得胜利最忌讳的,最好是四个人平均分配时间;最好的策略是从一个事例出发,不停抛出相关的问题来,一个接一个,每当对方回避的时候,就问:“对方还是在回避我方问题。”或者“请对方正面回答我方问题。”
在最后一个人发言的时候,进行一定短时间总结,要精辟,要造成的效果是对方没有办法回答我方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具体操作如下:
1. 请问对方辩友您最喜欢最难忘的电影是什么?
2. 请问对方辩友你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是它绚丽的色彩大牌的演员隆重的排场还是它能震撼你的心呢?
3. 请问他是不是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文化的内涵引起人们的共鸣呢?
1. 请问对方辩友知道什么是“水票房”吗?
2. 对方辩友既然不知道,那就让我来告诉您吧。所谓“水票房”,就是指注了水的电影票房,为公众呈现的是虚假的繁荣。随着2009年11月上映的动画片《阿童木》票房漫画——虚报票房榜“注水”的事件,让业内虚假票房的顽疾浮出水面。票房虚报在内地电影市场已成公开的秘密,相当一批国产电影的票房都有或多或少的水分。比如我们熟知的《十面埋伏》、《头文字D》。请问这些虚报票房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
3. 对方既然不愿意回答我方水票房的问题,那就由我来回答好了。正是由于电影成为了发行商、制片商赚钱成名的筹码,成为了具有商业价值的文化股票,才让他们铤而走险,虚报票房,违反了社会公认最最基本的诚信准则。
4. 对方辩友一直回避我方问题,其实我方我飞是想说,当电影这一对人类有着重要启示作用的独特文化成为被操控的商业万物的时候,其实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起到了反面的社会教育作用。这样,对方还是坚持认为电影更应该重视商业价值吗?
四辩总结陈词的时候注意前30分钟要根据对方的理论和自由辩论,以及漏洞进行陈述和辩驳,不要全部背稿子,这样会大加分。
总结陈词要大气一点,比如:
纵观对方辩友整场表现,出现了以下几个漏洞:1,2,3……
对方一直在回避我方关于XXX的问题。
纵观历史长河,电影的起源可以追述到19世纪中期。从《天涯歌女》到今天的《建国大业》,我们看到的是人类对于生活的感悟,对历史的回忆、对社会的反思、对人性的探讨。如果对方辩友坚持认为,电影制作应该是以金钱(注意,我偷换了商业的概念)为向导的话,那么人类,尤其是下一代,是不是会被引领向一条只知道喝着可乐啃着爆米花哈哈大笑却不知道社会疾苦的道路上呢?那么,对方辩友,你,我,我们的思维和良知将会被引领向何方呢?
电影,之所以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因为它不仅能在银幕上留下短暂的映像,更是因为它能在人们的心灵留下永久的震撼,正如电影泰坦尼克一样,它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是人们更赞叹的是里面对人性的思索,对爱情的歌颂,这是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导向。
我们相信,只有注重心灵与文化的电影,才可以名留青史;而一味注重利益的电影,最终只是昙花一现。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电影制作应该从艺术价值为导向。
你再添加一些,这个架构基本上问题不大。如果对方不是很强悍的话,这样就够了。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③ 什么是电影文化
电影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荧屏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既然影片反映的是生活,无论是对生活的写实,回忆还是预测幻想,总是离不开特定的人文因素的.也就是说电影和文化有着很深的联系.
关于电影与文化的联系,我们比较一下三部影片:《哈姆雷特》《夜宴》和《喜玛拉雅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国的作品代表了西方文化的特点, 《夜宴》是中国汉族文化的代表,而《喜玛拉雅王子》则是中国藏族文化的代表.它们在电影的情节中同样是王子的父亲被叔叔害死,原本的皇后改嫁给了叔叔,王子要为父亲复仇.同样的复仇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复仇,是人类几乎各民族都盛行过的历史和文化现象。这种历史文化现象同时也成为各民族文学的宠儿,我们在人类文学宝库中可见人们以各种纷然杂呈的方式演绎着这个近乎永恒的主题.而现在它同样成为了电影的宠儿.
《哈姆雷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这个复仇悲剧家族中的一员,同时也是最具艺术魅力的一员。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把充满鲜血与死亡的动态复仇行为抛在脑后,而中国古代的文化记载中复仇的故事多以坚定的复仇信念为引导,主要写动态复仇行为过程和最终的结果.《哈姆雷特》剧中王子的思考成为了主题,主要演绎了他的矛盾的思想。当然,这个矛盾也不是简单的复仇与否,而是关于复仇的方式、手段及其目的的思考.哈姆雷特的复仇之志并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的。父死母嫁的突变使他震惊和悲伤.他的母亲在父亲去世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就嫁人了,而且她嫁的竟然是父亲的弟弟,现在的皇帝, 他感到这一切太不应该了.他曾经抱怨: “葬礼上的烤肉尚有余温就被端上了婚礼的宴席”.这个时候他像一个不接受后父的孩子.他愤怒他厌世他绝望:“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他想到了死,但并没有仇恨;他没有找到仇恨的依据,只是美好的生活被击碎了。直到值班哨兵告诉哈姆雷特,已故国王的鬼魂一连几个晚上在城堡出现,他亲自去看,见到父亲的鬼魂,听到父王被害真相:“那毒害你父亲的蛇,头上戴着王冠呢”这时,他开始有了复仇的信念.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的最终形成是经过反复思考的.自从见到父亲的亡魂,为父复仇的念头就没有离开过他.但是,这位丹麦王子在思索复仇计划的过程中,并没有单纯地考虑杀仇凶雪父耻。按照中国文化的逻辑,在装疯试探、演戏证实后,哈姆雷特应该立即举剑复仇,杀死奸王,而且他是有机会这么做的。但是哈姆雷特却一再犹豫,放弃复仇良机.他将复仇同解救丹麦的责任结合起来,审慎地思索更适合的时机、更准确的途径去实现既定的目标.“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从这句话来看就可以发现哈姆雷特的心中的矛盾与目的. 西方写复仇,注重个体性格成熟的过程、人格的变化与完善;中国则偏好于伦理目标实现的社会效果.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为内核,偏重个体尊严及其人格价值,异于中国文化以家族、社会为本位,复仇乃是行孝尽伦的社会使命。这种价值取向在复仇文学中直接表现为复仇者精神世界的冲突的不同,复仇时所采取的态度不同.
再看《夜宴》. 弑君的葛优深爱着抢来的嫂嫂章子怡,甚至愿意为她去死;身为母后的章子怡爱王子更爱江山,她的目标是成为女皇、君临天下;被父皇抢了恋人的王子重回宫中本该为了复仇,却更像是来寻找失去的爱情,对幕后诉说着他的孤独;最后,以当上女皇的章子怡被一把无名剑击毙为结局,章子怡一脸困惑的表情在电影中别有深意. 《夜宴》说是《哈姆雷特》的中国版,但这个故事远比我们熟悉的哈姆雷特要复杂得多.而且增添了中国特色的皇权之争,把勾心斗角的权利之争,皇后在爱情与权利之间的取舍,各个人为自己所爱的人或权利所做的虚伪的丑陋表演做为影片的重点.而不像《哈姆雷特》中把王子做为影片的重心. 这个故事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打斗和场面上,也是做为中国现在一个阶段的本土大片流行的一个表现. 中国自古以来皇室的感情就很淡漠,为了权利弑父弑兄杀自己的亲人朋友眼睛都不眨一下.这也是中国历史的特色之一了. 比如“九人组合”暗杀太子未遂,在回来的途上被厉帝的人马截住,要集体自杀谢罪。在这样段落处理上,导演剪了很多慢镜、大特写,从另一个侧面渲染出厉帝的残暴.这也是皇室的特点与汉族文化的悲哀.
相比《夜宴》中的阴谋、角斗,《喜玛拉雅王子》中却充满了亲情与爱情。 《喜玛拉雅王子》中王子的矛盾同样的并没有用太多的时间来演绎.《喜玛拉雅王子》中包含很多藏族的文化特色.例如他们特别尊敬的人所得到的葬礼是在很高的地方让秃鹫吃掉死者的身体,让他更接近自然接近天空.例如王子与他的爱人的哥哥决斗时,两个人都不肯先动手,甚至在无法再拖延下去的时候他们采取了先用刀背砍对方的方法.因为在他们的信仰中先用刀伤人皮肤的是得不到他们的神明的认可的,他们的灵魂将受到惩罚.王子所爱的女人的死同样也是一种对信仰的尊敬,她选择的死法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清洗.而影片中与其他两部最大的区别在于王子并不是王的儿子,他所谓的叔叔才是他的父亲.而他父亲弑兄是为了保护自己最爱的女人,即王子的母亲.这里在藏族的文化中不贞的女人受到的惩罚是很严重的,例如将腿骨抽出做鼓锤,或者用皮肤做骨面.影片中几乎所有人的作为都是为了爱.叔叔弑兄为了保护最爱的女人,后面叔叔登基是为了保护自己亲生的儿子不遭受战乱.甚至原本的王要惩罚王后也是因爱生的嫉恨.当然,在以爱和杀戮为主题的本片中,有着另外两部电影所没有的主题: “不要以爱为借口而进行杀戮.”
相比《夜宴》在布景、美工上的做作,《喜玛拉雅王子》充满了“诗情画意”,特别是让人感受到了民族性的东西。 在音乐上《喜玛拉雅王子》的音乐可以用绝美来评价,而《夜宴》中谭盾的音乐则略嫌西洋化了.(除了《越人歌》我国古代的)这也表明现在我国的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具有东方的特色和西方的特点.
三个影片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在同样的复仇的主题上演绎了西方文化,汉族文化,藏族文化的不同.电影以它独特的手法记录着我们的文化并推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看外国的电影是对外国文化的学习与了解,而看本国的电影同样是对本国文化的学习与感受.当然不同的时期电影所表达的文化也是不相同的,它可以代表一个时期,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梦想.
④ 电影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不少于800字
在现代影视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我们能欣赏到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影视作品.文化的发展和大众知识水平的提高促使观众不再只是简单的掏钱去看电影,而是去更多去享受一顿文化盛宴. 同时日趋商业化的电影运作使追求高票房高效益成为电影制造商的目标,而如何达到这一预期却非只是影片的形式,大众认识欣赏眼光使他们更多关注影片的内涵.这个内涵就是源于影片的文化底蕴和积淀.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主题影响:
文化的差异导致对于电影的认识和欣赏角度和观点产生差异.为什么外国人不太容易看懂中国电影,同样我们也不太明白外国电影的主题表达?这就有个文化的根基差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艺术诠释是不同的.《英雄》中的恢弘的战国争雄的场面,万箭齐发、鼓声隆隆,美国人肯定也会惊叹叫绝,但他们不一定能看得懂残剑与秦王的对话。
中国的大片,特别是历史题材的,大多都在描写一种“大义”,这也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力宣扬的一个很核心的主题之一。而西方的大片,也以历史题材为比较,《特洛伊》中王子为了爱情可以不惜以两国的战争为代价,为了维护自己对于美人和爱的占有,战争的价值是值得的。这个例子正好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对于个性、个人解放的追求,在西方文化基础下,人的价值是最重要的,实现自我的个性张扬就是让上帝知道自己。作为上帝之子,人就应该在上帝的眼皮底下表现自己。
还是以《英雄》为例,无名最后明白了残剑给他留下的剑道,“天下”二字一下字将整个影片主题深化。放弃个人复仇的“小义”,追求“天下”的“大义”,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剑客。个人的英雄在整个民族的统一之间是应该在第二位的,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反,西方的大片更重视渲染个人英雄主义,着力突出个人在集体面前的力量.如流行的《蝙蝠侠》,《亚历山大帝》等.
另一个中西的差别在于主旨上的层面不同,中国电影,不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都不同程度的去表达一种精神的力量.比如《七剑》,导演徐克就说出他认为”剑”是”一种精神,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他拍摄此片也就是要表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剑文化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十面埋伏》也是一个商业操作做得很出色的电影,精彩的画面背后也诠释着导演对于”爱”和”和平”主题的表达.而西方电影大多有一种”拯救”的意味在其中,电影中也多是描绘人类在与大自然与宇宙的斗争中人类所面临的困境.这与西方基督教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
二.传统文化对电影表现手法的影响
中国的电影在表现手法上有含蓄.多铺垫的显著特点.首先表现在电影所创造的意境方面,中国电影总试图在意境上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比如说随故事情节的发展影片中环境的变化,主人公悲伤,天色就显得阴沉压抑,或者干脆就用对比手法来反衬所要表达的人物和情景.《卧虎藏龙》中的竹林.绿海等美仑美幻的风景就是作者的意境手法.其次在某些文化现象方面,突出在两性文化的表达上.中国的电影在性的表达上是适可而止,创造在意境上的遐想而不裸露表现,或者用转移的手法将人的两性的冲突表现在动物或其他形象事物上.再次,中国电影善于做铺垫,用”埋伏”的手法.而在抖包袱的过程中去微显中国人内心的微妙张力.所以故事的曲折和展转是与西方最大的不同.前一结果不断成为后一发生的原因,从而推动情节发展,而最后必然会是”峰回路转”的”柳暗花明”.而西方则相比较就很直接,并且主题的表达集中.
中国电影明显的表现出比西方重视人伦关系,重视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冲突.摩擦等隐性层面的解读.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尤为突出.中国 人很重视关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行业关系等等.电影是生活的缩影,它反映也就是这些生活中的事情.所以中国电影在描写和表达人伦关系上很是着力,好的电影要引起观众的共鸣,这种共鸣就来自与观众对于电影中人伦关系刻画的认同和默许.在这一点上,西方则更注重人与人的契约,重视社会的规则.所以西方电影的人伦色彩较淡,而相对的器物层次.技术层面和法治色彩要多一些,这些区别的根源就来自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差异.
另外一个值得去发现的现象就是中西方电影在形象刻画上的差异.早期的中国电影表现得更明显.中国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差别很大,正面角色一般会高大.光鲜,而反面则猥琐,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人们的心里感受和非理性.而西方则在这方面差异不大,较为客观.
我们能发现现在的年轻人追求日韩的风潮很流行,我认为日韩电影的流行正是反映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我们对于日韩文化的认同感较西方强取决于文化差异的大小.追本溯源,日韩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他们有很多现代因素,但其核心的思想还是来源与古老的中华文明.但是我们也能看到,为什么输送血液的中国传统文化今天却在遇到她的衍生文化的时候势力显得弱小?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电影崛起要解决的问题.
⑤ 为什么要以电影作为宣传中国文化的媒介
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单单用文字或图片表示需要太多的时间,通过电影作为媒介呢1来可以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2来可以在后期的时候进行美化处理,使其看起来更加生动
⑥ 电影的含义是什么
电影在今天的世界里已经有了很重要的地位。它的存在实际上可以满足个人的多种需求,换句话说,电影就是纳宏一种文化的联系信号。它们能够激发我们的意识,并且可以给人们提供有趣的事情——看演员们如何继承或改变某种文化,体会音乐如何拨动心弦,了解导演和编剧怎样以一种声音来诠释一个故事。
在这种独特的维度下,电影不仅仅代表着生活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那些已经埋藏在人们心底的某种情感和思想——例如,通过看一部哀伤的影片,可以唤起的某种情感或记忆,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将成为人们寻求表达的媒介。而有了这种意义上的联系,人们不仅仅能够看到这些电影的表象而已,而是有了一种意识上的联系,表达出这种看着肉眼难以看到的精神层面。
总而言之,电影的含义是给个人所提供的多种情感和思想的激发。它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在被动的观看当中获得乐趣,更重要闷茄巧的是,它有助于提升人们在文化中的认知,并帮助人们与自身蚂键的精神层面建立联系。
⑦ 电影属于中华文化哪一内容
艺术文化。中华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包括汉字,服饰,饮食,艺术。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史、中国电视、中国电视史都属于艺术文化。
⑧ 电影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思想或是一种政治为什么
电影当然是属于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可能包含着某种思想 或者是政治行为。但就起本身而言 属于文化范畴。
⑨ 电影文化的意义是什么
电影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语言艺术,是各种文化融合的产物。
现代电影可以作为本民族文化的载体,一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去向世人表达并达到传播与发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