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黑暗乡村 女主角到底怎么死的怎么解释都不通.- - 女主角死因疑惑
黑暗乡村说的是精神分裂,类似致命id,穆赫兰道
大约在37分50秒,Gina歇斯底里地说"This isn't happening..This can't be happening"的时候,突然神情恐惧地向后趔趄靠在打开的前车门(这个是男主角实际上要杀害女主角的镜头),——这时影片出现一个突兀而怪异的剪接,突然切到Dick的正面特写,而远处的Gina平静地倚在后车门……
结合有爱人士的推理,偶昨晚把这片子好好研究了一遍。
关于影片一开始男主那一段独白,我灰常赞成“是潜意识人格对表层人格所说”这一观点。在这段独白中——
“你不记得事情是如何开始的,但你应该能猜得出这一切将如何结束。”
“你一觉醒来,枕边躺着你这辈子见过的最漂亮的姑娘。”
“你只知你爱她,这是真实的,你愿意为她做任何事。傻瓜!”
“你觉得你能拯救她吗?你觉得你能拯救你自己吗? ”
一般人自说自话时,不会是这种语气和逻辑。影片中还有好几处,男主的声音就像开场这段独白一样,听起来比正常情况下更低沉压抑,比如埋尸时那一句“痛苦的蜜月,哈?!”都是潜意识人格所说。男主人格分裂,这个毋庸置疑。
男主的表层人格,是一个屡屡对金发女郎一见钟情的痴情种,但每一次艳遇都以“什么也不敢做就看着两人分道扬镳”结束;而男主的潜意识人格,却是一名变态杀人魔,其犯罪模式是将金发美女带到沙漠,然后杀人埋尸。潜意识人格利用并且欺骗着表层人格。表层人格猎艳闪婚,潜意识人格则在表层人格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杀人埋尸的勾当。
然后说到男主在买咖啡的时候,出现的那名陌生男子。男主听到陌生男子对自己说些莫名其妙的话,但画面上我们看到,男子根本没有动嘴唇。有强银提出,那些话实际上是守护那片土地的印第安老酋长对男主所说,我觉得很有可能(但是无从证明)。在影片后期,陌生男子身份揭晓,是一名警探。可见一开始警探在咖啡馆已经盯上了男主,因为男主是谋杀多名金发女郎的嫌疑犯(当然男主的表层意识并不知自己犯下罪行)。
接下来说到几个关键问题:
一,女主是在什么时候被男主杀掉的?
我们从两人上路说起。大家一定还记得,刚开始女主是睡着的,在副驾驶座沉沉地睡着(这个时候男主的臆想还未开始,观众看到的是真实的场景)。接着空中划过一道闪电,一只飞蛾撞死在车窗上。闪电之后是一个远景,镜头再回到车内的时候,女主是醒着的,端坐在男主身边。这个时候男主的臆想已经开始。以闪电为分界:
闪电前,女主沉睡,这是真正的现实;闪电之后,女主坐在男主身边。从这一刻开始,包括接下来女主与男主的一段对话,以及女主那一段YD的SY,再到遇见并杀死Bloodyface,一直到因男主杀死Bloodyface而引起两人短暂争执,期间所发生的,全都是男主的幻觉(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YY)。那段时间里真正的现实恐怕是:女主一直在睡,直到男主把车开到荒野将女主叫醒并杀害。证据如下:
1,Bloodyface与男主根本就是同一个人(在结局的时候有点明),女主不可能和男主在一起,又遇见另一个男主。女主与Bloodyface的互动,是不可能发生的,只能是男主的臆想。
2、自从睡着又“醒来”,女主的言行渐渐朝“虚伪的脱衣舞女毒妇”(囧)方向发展,并且时不时作出灰常诡异的表情。观众容易误以为这种变化是“女主的真面目渐渐浮现”,但事实上,这一切全是男主在潜意识操纵下作出的臆想。至于为什么潜意识要制造这种臆想,这个下面会说到。
3、闪电的隐喻。有人说闪电代表进入类似百慕大三角的迷失地带,我双手双脚赞成!闪电之前女主睡着,闪电之后却突兀地醒着,这实际上就是从现实,到男主虚构出的场景的一个转换。闪电暗示着在这个时空中,常理将被颠覆。
说了这么多,总算到女主被男主杀掉的时刻了。
话说车子停在荒地,男主用石头砸死Bloodyface,女主惊恐,两人争执。接下来,注意这个情节:
本来两人在讨论埋尸的问题,男主扣住女主的手臂激动地说话,接着男主走到镜头左侧。就在这个时候,女主突然惊恐地靠在车门位置,不敢置信地看着前方,口中叫喊着"This isn't happening..This can't be happening……" ,身子猛地后仰。这一刻是真实的场景。就是在这里女主被杀掉了。
接下来非常突兀地,男主的头出现在镜头里,表情华丽丽地BT啊……这个时候可以看到女主平静地靠在车门。事实上女主已经死了,这个只不过是男主幻想中的女主。接下来女主过来帮忙抬尸体什么的,全都是男主的臆想。证据呢?证据在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里——
男主用沾满血的手,扣住女主的手臂激动地说话(说啥我不记得啦),手放开之后,女主的左臂有男主留下的血迹。有血迹哦!
男主放开手走开了,接下来女主惊恐地靠着车门,不敢置信地喊"This isn't happening……"这个时候,女主的左臂上没有血迹。仔细看了,没有血迹的哦!
男主的头华丽丽地出现在镜头里,女主平静地靠在车门处,然后木偶一般地走过去抬尸体,这个时候,女主左臂的血迹又出现了!
这不是什么BUG,而是男主的幻觉——现实——幻觉交替出现的结果。短暂出现的现实,就是女主靠在车门,被男主杀害了。
二,混乱吧……那么我们来梳理一下真正的现实吧!
大体上,现实就是:男主载着第十三个杀害目标,也就是女主,穿越沙漠,在荒野中杀掉女主,然后埋在停着很多汽车的垃圾场(那些汽车想必是男主杀害历任妻子时弃在荒野的)。
而这一切在男主的表层人格看来却是——
男主载着新婚妻子,也就是女主,穿越沙漠。男主感觉女主并不像自己之前了解的那样“正经”。在路上两人救了翻车的Bloodyface,Bloodyface说了些莫名其妙的话,男主怀疑女主和Bloodyface之间有过不清白的关系。之后Bloodyface袭击男主,男主失手杀死Bloodyface。两人决定埋尸灭迹。在两人埋尸的过程中,女主的种种表现(比如提议把尸体的脑袋割下来)让男主更加确信女主不是什么好货。于是男主翻看女主的包包,结果找到一把手枪。埋尸后两人到了一个休息站,男主发现自己的手表掉在埋尸现场。女主不愿和男主一起回到现场找手表,甚至要弃男主而去。伟大的男主用真爱留住女主,将手枪交还给她防身,独自回到埋尸现场,却发现尸体不见了。接着枪声响,男主赶回休息站的时候女主已经遇害。男主确定是Bloodyface来到这里杀死了女主,向路上遇到的警察求助。
忍不住赞一句:男主真是太有才了……
之前提到一个问题:男主的潜意识为什么要编造出这么老大段情节呢?那是因为潜意识要欺骗表层意识,对女主死去的结局作出合理的解释。
明明是男主自己杀害了女主,但潜意识却让表层意识以为:女主包里有一把枪,Bloodyface正是用这把枪杀害了女主。Bloodyface当然是不存在的,或者说Bloodyface与男主是同一个人(有人称Bloodyface为男主的“表层人格进阶版”),但是男主的潜意识制造出了这样一个角色,让他代替男主成为杀害女主的元凶。
从男主听到“枪声”后返回休息区,结果桌上只有一个手机来看,手枪其实也是男主YY的产物。(把手机当手枪?有你的哈!)男主第一次到休息区,所见的是幻境;听到枪声返回休息区,所见的是现实:落满灰尘的旧车、昏暗的路灯、桌上的手机,这些是现实。另外,在挖坑埋Bloodyface尸体,以及男主返回埋尸处寻找手表的时候也曾出现短暂的现实:
男主回到车里查看女主包包,女主蹲在地上填坑,男主打开车灯,突然女主不见了,地上只有一个挖开的坑。荒野上只有男主、男主的车,以及一个挖开的坑,这个就是现实。接着女主诡异地出现在车内副驾驶位置,这时已经是再度出现的臆想了。
之后男主返回此地寻找手表,看见地上只有一个挖开的坑,男主大吼:我明明已经杀死你了……这个也是短暂出现的现实之一。
可见,从头到尾都没有什么Bloodyface。
在臆想中,男主救了一个与妻子有染的、毁容的混蛋;现实中却是妻子一直在他身边沉睡,直到她被叫醒进而被杀害;
在臆想中,男主把Bloodyface的尸体埋在荒野;现实却是男主开车到荒野,叫醒并杀死了女主,在地上挖了个坑,也没填上,也没放东西进去。
在臆想中,Bloodyface在休息站将女主杀害;现实却是男主载着女主的尸体到他从前许多次埋尸的地方,将女主埋尸于此。证据就是警方在这里找到男主的手表(男主在洗手的时候发现手表不见了,以为掉在埋Bloodyface的地方。然而事实上,确实有手表遗失这件事情,却是掉在男主埋掉女主尸体的现场)。
差点忘了,还有一处出现过短暂的现实:
警察将女主的尸体从土里抬出来,男主在警车里,以男主的视角,镜头两次特写尸体,穿的衣服是不同的。第一次是穿着粉色的长袖衣。那是在休息站时女主换上的。可是第二次再看尸体,穿的却是最开始那件白色的吊带裙。第二次才是现实。两人一同来到休息站,女主还换了身衣服,这个只不过是男主的臆想而已。而现实正是:早在荒野里,女主还穿着白色吊带裙的时候,就被男主杀害了。
三、影片的最后,男主成了Bloodyface。
这个,我理解为男主穿越了——男主带着一切的记忆回到杀害女主之前。
影片大部分时候,男主的主体意识都是由表层人格主宰的,二潜意识人格狡猾地对表层人格隐瞒了杀人埋尸的事实,直到警方摆出确凿的证据,男主的表层人格才终于模糊地意识到是自己杀害了女主;翻车之后,男主的主体意识就好像灵魂附体一样,“凭附”在表层人格进阶版——Bloodyface身上。当男主坐上什么也不知情的另一个“自己”开的车,发现一切是一个恐怖的轮回,唯有杀死开车的“自己”,才有结束的可能……
② 经典公路冒险惊悚片《末路狂花》,被称为女性主义电影的经典之作的原因是什么
《末路狂花》是一部以公路片为出发点的,女性主义电影。
这是一部完全按照女性思维去讲述的电影,影片中也是双女主的出现。片中讲述了塞尔玛和路易斯的一对好朋友一起外出旅行的故事,她们本来放松的美好假期,塞尔玛却在途中遭遇了坏人的企图强奸,危机时刻路易斯用枪打死了这个男人。从此她们俩人开始了一出逃亡之旅。
塞尔玛就是现在标准的傻白甜形象,一个没有过工作的全职太太,完全成为了男人的附属品。路易斯则是一个有自己主见的女性,有一个藕断丝连的男友。她们二人的组合,代表了广大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着共同的愿望,渴望着和男性一样的平等对待。然而一路上的旅途,她们遇到的都是一些,如今我们所说的直男癌的典型。大男子主义,控制欲十足的丈夫,企图强奸的男人,花言巧语骗钱骗色的男人,还有调戏她们的寂寞男司机。这一切都用女性的角度去看待这些男性形象,是那样的猥琐和丑陋。电影在极力的为女性主义发声。塞尔玛和路易斯在对丈夫和男友失望过后,被警察逼得走投无路之时,选择了开车冲向悬崖。
影片代表着女性的独立,和对社会对女性不公的控诉,在那个美国的60年代,为女性主义发声还是很少见的,这部影片也被称之为经典。
③ 《冈仁波齐》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冈仁波齐》观后感,欢迎阅读。
星期天闲来无事,在麦购网上购买了三张电影票,一家三口便匆匆赶去看晚上的一场影片《冈仁波齐》。
影院并不大,宽敞的皮沙发坐着还蛮舒服,但不久影院工作人员就过来说:“对不起,就正好8号厅的空调坏了,观众可以随意去其他厅观看其他影片,但看《冈仁波齐》就得顶着大汗看,看修行的片子就得修行着看。”我是真心佩服这位老兄的口才,宁是把观众即将面临的情绪大爆发转变成了满厅哄堂大笑。于是灯光暗下,台上和台下都开始了修行人生。
生活是平庸的,生命是平凡的,而当我们平凡的生命开始追问起我们是为什么活着,活着又有什么意义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一种东西——信仰
普达村的村民扎堆因父亲去世,决定带叔叔去朝拜大昭寺和冈仁波齐峰。消息传开,村民纷纷有加入者,其中有屠夫一家三口,有孕妇夫妻俩,有盖房子不顺的小伙还有一个十八岁的少年。
一行人终于走上朝圣路了,一架拖拉机载着众人的生活用品和帐篷慢慢跟在朝拜者后面,众人七八步三扣一匍匐就这样开始了丈量土地的朝圣路。上路时是刚刚过完藏历新年,大山依旧在荒凉沉睡中,朝圣的十来个人从国道318的3075处一步步迈向心中的圣地,十八岁的少年走在队伍前面,身体也最为矫健,以至于看不出他有什么残疾,他扣板的声音也如他的生命一样清脆悦耳,五体投地时也带着滑板的声响,这声音在我听来是朝圣路上敲击出的最动听的音符,前面的扣板响起后面的此起彼伏,没有多余的废话只有虔诚的膜拜;后面的妇孺则显得力量微弱些,常常让人担心小女孩能否坚持下来和那孕妇腹中的胎儿是否经得起这扑地的颠簸,同样作为女人的我心一直都是揪着的。而最终这个婴儿降生在朝圣路上,她没有电影里的哭天喊地,但是那种撕裂的痛我是经历过的,我敬佩着这女人的隐忍和坚强。生产后的她只做短暂休息,然后就开始了把孩子放在拖拉机上,她跟在队伍后面继续磕长头,孩子哭了就上车喂奶的朝圣带孩路。
我们可能永远也不知道答案,但是,只要我们的灵魂在路上,它会一千次的追问又将一千次的坚持下去。
日复一日的朝圣路,从海拔3000多米走到了海拔5000米,从冬的荒原走到了春的繁茂,永不停歇的脚步,永不言弃的团队使他们亲如一家。朝圣路,是一支简约而单调的歌,在这条路上,人的躯体如一个卑微的皮囊,经受着泥侵灰蒙,经受着风吹雨淋;而灵魂却在一日日的朝圣中不断升华,它似乎总想从肉体中脱离出来,它在日日的打磨中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在一次下雨天山体滑坡落石中大家都跑去掩护落石集中的地方的人,石头砸伤了几个人。盖房子的汉子说:“你们都知道我家去年盖房子死了俩人,还欠了20万债务,我现在又被砸伤腿,我爷爷一辈子没做过坏事,我爸爸也没做过坏事,我也没做过坏事,为什么我们家会这样?”一群人默默无语,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朴实的陪伴,他们说:“没关系,我们等两天,等你腿好了再走。”
看到这里,你会看到人类最朴实的信仰和最朴实的语言。大家聚在帐篷里念经是给彼此最大的信心和安慰,念经声划破夜空,无数次地抵达闪烁的星空,在这个神秘的高原上缭绕,那些声音飘上高空时你便有了神圣的感觉,因为它深沉、苍凉,和菜市场上讨价还价的嘈杂截然不同,我第一次看见声音从人的头顶出来,以光的形式穿透夜空……
信仰不需要监督,它是开在我心头的金莲花。为了找到你,我愿意跋山涉水、风雨无阻。
日月轮回,斗转星移,他们从春又走到了夏,走过云雾缭绕的山脊,走过绿野吐新的草地,巍峨的山峰也为之动容,从严肃冷峻的荒原绝壁也转变为一碧千倾的人间仙境。唯一不变的是一颗虔诚的心,哪怕遇到这样的水洼,也阻挡不了他们匍匐丈量的朝拜之路。看到这里,那前仆后继爬在泥水中的场面着实震撼人心,我深深感到了信仰的力量,人一旦有了信仰,是不需要任何人的监督的,他绝不会偷懒一步或者悄悄走捷近。
生命中充满了无常,当我们无法改变结局时,不如积极地接纳它。
路上发生了汽车和拖拉机相撞事件,这些人了解到车上的人由于高原缺氧司机着急着往山下送才开快车导致事故后,这群人没有愤怒,他们平静地接受了现实,放走了汽车司机。由于车头被撞坏,一群人只好抬着车身一步步走向百里之外的大昭寺,在接近米拉山口时,上坡的路艰难而曲折,他们用那天生吐字如经的歌喉吟唱着:“我一步一步朝山上走,雪花一点一点往山下落,在我与雪花约定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们都拥有同一个母亲啊,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啊,命好的当了喇嘛,命不好我去了远方啊……”歌声一遍一遍重复着,藏文里的尾音和蒙文有很多相似的回旋,带着一份淡淡的苍凉,一份淡淡的忧伤回荡在山谷,回荡在飘扬的经幡里,回荡在我的心里……
死亡不过是身体回馈给万物的一个轮回,它让我们懂得,在所有的生命链条中我们也只不过是很平凡的一环,当一切尘归尘土归土以后,那个叫做灵魂的东西需要有个安放的地方。
他们终于到达了日思夜想的大昭寺,短暂的停留后又踏上去冈仁波齐的路程,冈仁波齐如一座丰碑矗立在眼前,而那个早晨杨培爷爷却再也没有醒来。
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死亡这么美丽,就如费列罗在《生命的礼赞》中说的那样:“你从尘土中来,必将归于尘土。”他死在了他向往的天堂,他似乎到达了灵魂的归所,即使法师已经准备好肢解他的尸体,即使秃鹫已经迫不及待地在天上盘旋,可是我和那些朝圣者一样,没有恐惧,只有安慰。因为谁的灵魂不是在路上?死亡只是贡献出了一具肉体,在神圣的冈仁波齐面前,一切都显得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
影院的灯亮了,我才发现坚持看完的人有三分之一,而我也早已热的衣服贴在背上 ,只是我自己全然不觉。这场没有预定剧情,没有大牌演员,只是一路磕头的电影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着我呢?
回家的路上,我不断地问自己。在华灯初上的城市里,在川流不息的车灯里,在浓妆艳抹的人群里,我们谁可以说自己的日子过得平静而安详?我们不是在羡慕着别人越住越大的房子,就是焦虑着自己越来越渺茫的未来。为了那些利益人们殚精竭虑,我们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灵魂却总在夜深人静时考问我们的良知。我们在笑话别人的同时自己却成为了别人的笑资,我们需要一个安定的东西住进身体,让我们的心不在彷徨和迷茫,让我们的灵魂不再遭受桎梏和囹圄。
心中有块圣地,不让思想蒙尘,却待灵魂生香,这就是朝拜的力量。
《冈仁波齐》像一座金字塔坐落在人迹罕至的高原上,海拔六千多米,是世界公认的神山,被誉为“世界的中心”,梵文中是“湿婆的天堂”,是佛教里传说中的须弥山,它常年覆盖的雪如水晶般冰雕玉器,那边缘整齐的山型如莲花般让人心生敬畏,它是我们心中的圣地,你每次看到它内心都涌起无限敬仰,那份憧憬可跨越关山,化作无数道佛光穿越万水千山。人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绝不能没有精神信仰,否则就如周国平先生所说我们的灵魂找不到居所,被罢黜在外,而灵魂却一直有着“王室血统”,总有一些高贵的灵魂为回复它的王位而努力着——而我,愿作它的追随者。
看完《冈仁波齐》久久内心不能平复,电影里每一个磕长头的场景,都热泪盈眶。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停留喉间、安放胸口,然后匍匐下跪,五体投地,合掌起身……一遍一遍周而复始的单调动作,在前往圣山——冈仁波齐的路上,以春夏秋冬为背景,以生老病死为伴奏,以救赎为信念。我想这就是人生最平淡却也是最震撼的节奏!就此,写下一段感想,一段关于活着与死亡之间的感受。
西藏、宗教、信仰、朝圣……看似神秘的概念,《冈仁波齐》通过11个普通的藏民,一段平凡的朝拜圣山经历,如细水般缓缓道出。从电影画面的角度也许它不够华丽,从故事情节的角度也许它不具备太多冲突,但正是这般贴近真实,才能激荡起内心深处的涟漪。电影的朝圣之路告一段落,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依然在朝着前路前行,而你走的每一步,都是一个因果的轮回……
电影开始于一个西藏的小村庄——芒康,故事开始于芒康的一户普通人家。家中的长者带着遗憾去世,为了替他完成遗愿——去朝拜冈仁波齐,这个家庭倾尽一切,宰杀牛羊,变卖筹资,安排一家老小,准备踏上一条漫漫长路,然而这条路上会发生什么,完全不知……
现实中,人生许多阶段也许都会遇到需要归零的时刻,初出茅庐的迷茫、人生巅峰的失衡、万念俱灰的`绝望。那时,前进与徘徊,不知难倒了多少人,因为心路的前方是什么,你我都没有答案。就像准备朝圣的藏族家庭,倾其全部为的并不是最终的到达,而是为了那一路的忏悔与救赎。芒康村庄上闻讯而来的村民,纷纷申请加入朝圣的队伍,他们有沾满动物之血的屠夫,有怀孕待产的妇人,有身处不幸的中年,有不谙世事的女童,还有年迈的老人……为了同一个信念,他们临时组队。
就像漫漫人生路中每时每刻遇到的朋友,也许各自的目的不同,年龄不等,身份各异,也正因如此,才会让心路更加多彩。没有谁生来孤独,父母、朋友、师长、爱人……我们扮演着生命中每个时刻的角色,同时,更多的角色配合着我们演绎自己的生命,没有谁是单纯的生和单纯的死,因果交织的业力牵引着我们前行。
朝圣之路,注定坎坷,含泪的告别只是开始。沿着318国道11个人开始三步一磕的虔诚之行。重复的动作在不重复的风景、过客、昼夜之间反复。第一件不寻常的事,便是新生命的降临,那个被圣山赐福的孩子降生在朝圣之路上。而后经历短暂的喜悦后,母亲加入到磕长头的队伍,一切重新归于脚下。此后,屠夫为一只路过的蚂蚁让路,孩子带病坚持磕头,老人每晚带领大家念经,路上遭遇车祸,他们选择原谅司机……因为撞坏了拖拉机,所以男人们拖着行李车行进几百里,再折回远处磕头。遇到泥泞和水潭,他们磕着长头过去,羊皮护具已经破败不堪,水打湿了他们的身体,晒干头发和衣服,他们又重新向着前方出发,直到一个清晨,队伍里的长者杨培老人长眠于山脚下。因为杨培老人的心愿,队伍成行,而他的离开并不预示着队伍的终结。他们为老人堆起了玛尼堆,请了喇嘛做法事,而后又以玛尼堆为起点开始了长头的叩拜,几百公里外便是拉萨的布达拉宫……
一路上,经历生老病死,就像人生的缩影。生命的诞生象征希望,让人喜悦,成长的过程有痛苦陪伴,而死亡的寂静,又有些许惶恐。心路之上,每一段情绪的诞生,每一个身影的出现与离开,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出发的目的以及最终的结果,在前行的过程中变得不那么重要,唯有每一步前行的轨迹,清晰的留在身后。
如果人出生和死亡的时刻已命中注定,那么中间所走的每一步都值得我们细细斟酌。人生没有回头路,但有很多分叉口,每个路口,我们都要调整步调和步幅。正如影片中,路边村庄长者的提醒:不能带红绳磕头、小孩磕头不能走太多步……一路走来,总有那么一个人、一件事,提醒了沉沦的步伐,重新整装出发。
电影最后,朝圣的藏民们顺利抵达拉萨,他们的钱花光了,头发长长了,十万遍的长头快磕完了。他们在拉萨打了两个月的工,和发廊女孩约定从圣山回来后再相见,之后,重新朝着冈仁波齐出发……
《冈仁波齐》以木板在雪中滑行的声音来告诉我们电影告一段落,朝圣之路还在继续……似乎结束但又没有告别。超乎人们以往对结局的认知,在最需要感情升华的结尾,一切又归于平静。而这更符合人生之路的设定,因为对于人生最大的落幕“死亡”而言,有时也来的猝不及防。即使死亡过后,依然需要寻找下一个轮回的起点……
听着朴树为《冈仁波齐》特别发布的《No Fear In My Heart》,我的观影感想到此暂停了,凌乱的文字记录了小小的一点感想。感恩能在自己归零,准备开始自己第一段朝圣之路之际,看到这样一部片子。始终坚信因果轮回,世事无常,身为沧海一粟的我们,走在自己的心路上,时刻提醒自己脚下的每一步都要踏实坚定,迷茫时不轻易退缩,犯错后勇敢驻足,摔倒了继续前进……享受身边出现和消失的一切,因为这就是你我心路上独一无二的轮回,也是最值得你我继续前行的原动力。
④ 冯德伦演的电影里面把女人的胸比作车前灯是哪个电影里的
冯德伦《女人不坏》变身摇滚男甘做实验品.贺岁片大战如火如荼,有“都市爱情狂想曲”之称的《女人不坏》12月11日在香港、台湾地区同步上映,观众对于电影的态度褒贬不一,但是对于由李偲菘、李伟菘、易家扬三位制...
⑤ 求一部电影名字:里面有“女人就像水蜜桃,熟了以后每个男人看了都想拥有一颗……”女主角是个尼姑,有两
想起来了,爱比蜜桃甜。
⑥ 这是什么电影
链接:
复仇战姬Revenge(2017),又名:烈女复仇(港)/血色攞命花(港)/浴血狂花(台)/复仇。
理查德(凯文·詹森斯KevinJanssens饰)、斯坦(文森特·科隆布VincentColombe饰)和迪米特里(纪尧姆·布谢德GuillaumeBouchède饰)每年都要在荒漠中集结,进行打猎活动,今年亦是如此,和往年不同的是,这一次,理查德把自己的情妇珍(玛蒂尔达·鲁茨MatildaAnnaIngridLutz饰)也带来了。
珍是一个风情万种美艳不可方物的女人,她的一举一动都让斯坦和迪米特里感到心里痒痒的。第二天早晨,斯坦终于按捺不住强暴了珍。当珍将这件事情告诉理查德之后,后者非但没有替她主持公道,还将她推下悬崖想要毁灭证据包庇好友。命大的珍并没有死,鬼门关里走了一遭之后,她痛定思痛,决心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