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盲山】解析
还记得十年前出的电影【盲山】,大概说的就是大学生白雪梅为找工作被骗,被拐卖到山村里的故事,整部电影压抑又沉重,揭示着一部分偏远地区贫困乡村里的无知愚昧,也揭示着人心麻木,社会险峻。
犹记得当年正是人贩子旺盛时期,拐卖儿童,少女等等……层出不穷,李扬导演继【盲井】之后又以人贩为主题带给我们一部真实震撼的故事,电影【盲山】一度让我们亲眼目睹被拐卖后的真实情景,那些乡民的无知盲目,正所谓山穷水恶出刁民。
大学生白雪梅大学毕业为还清欠的钱,结识了两名人贩子吴经理和胡晓晓,大方漂亮的胡晓晓,慈眉善目的吴经理,实在无法让人联想到这两人是万恶的人贩子,以上山采药为借口,把白雪梅以7000块钱卖给了农民黄新贵一家。
得知自己遇到了人贩子,白雪梅想逃跑,想让这家人放她离开,黄新贵无情的拒绝,口口声声说你是我们家买来传宗接代的媳妇,在那个偏僻落后的深山里,买媳妇,拐卖少女根本是常见的事,村民丝毫不觉得这是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事情。
自此白雪梅孤苦无依的留在了那个深山里,嫁给了四十多岁的黄新贵,后来被丈夫黄新贵强奸,毒打,像牲口一样毫无自尊的活着,那里的村民没有文化,像个野蛮人一样,口口声声说:“她要敢跑你就打!狠狠地打!多打几次就好了!”
白雪梅跑了两次,第一次因为少三块钱司机拒绝让她上车,试想如果司机答应让她上车,是不是她还有救,可以离开那个深山里,还来得及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期间她想寄信回家,让父母来救她,被送信员告知丈夫黄新贵,求救村干部,而对方只想冷冷一句:这是你们黄家的事情,我不会管!当地人的冷漠无情,完全揭示着盲山的盲。
第二次逃跑为了四十块钱车费,白雪梅献身卖部老板,眼看着就要离开那个地狱一样的地方,被丈夫带着一群人拦住了车子,司机及乘客没有一人肯伸出援手,麻木无情的看着她被带走,盲山的盲,人性的麻木,在那个深山里揭示着一幕幕冷血无情的拐卖事件。
想起电影中的情节,写这篇文几乎让我再次感受到那个压抑沉重的气氛,故事的结局有两个版本,女主最终被救走,但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的留在了那个深山里,第二个结局是女主父亲要带走女儿,黄新贵上前殴打阻止,女主为了父亲向自己痛恨的丈夫黄新贵下狠手,用菜刀砍死了他。
【盲山】值得一看,这部电影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拍的,当时还有村民说:“这女娃【影片女主】不错,卖给我们呗!”
当地也有许许多多的妇女是被人贩子拐卖来的,人贩子毁了多少家庭,毁了多少少女孩童的一生,说到底少女的天真,孩童的善良,正是致使人贩子作案的主要,年轻的女孩子是善良的,她们不知道人心险恶,不知道社会残酷,儿童是天真无知的,他们不知道什么叫人贩子,更不知道他们的善良回报的是自己的一生。
人贩子是生生不息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她们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猖獗,利用女孩的善良,利用孩子得天真,甚至当街强抢,以我是她男朋友【老公】夫妻吵架为借口蒙蔽群众,套路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真实映照人贩子的邪恶歹毒。
在这里希望女孩子要好好爱自己,好好保护自己,在外面一个人不要粗心大意,不要随意献出你的善良,要知道人心险恶,要知道防人之心不可无,你的善良要带上锋芒,在不确定自己安全脱身的情况下,我宁愿你们不善良!
2. 盲山电影简介
《盲山》是2007年中国导演李杨的一部电影,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盲山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
《盲山》是2007年中国导演李杨的一部电影,由黄璐等主演,盲山是将一种批判的眼光投向了中国长期不断的社会问题——人口拐卖。
讲述出女大学生白春梅被拐卖至某法盲山区,多年后被解救的故事。
版本1(国内公映版):22岁的女大学生白雪梅(黄璐饰)找工作的时候认识了热情大方的姑娘胡晓晓。她在工作和金钱的诱惑下和胡晓晓一起坐车去山区采购中草药。
经过长途跋涉他们来到一个小山村。白雪梅睡醒后,发现胡晓晓和她的老板早已不知去向,她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白雪梅被告知,她已经被家里人卖给40岁农民黄德贵做老婆了。到这时候她才知道,自己上了人贩子的当了。
白雪梅想要回家,遭到了黄德贵的拒绝。到了晚上黄德贵上床要和白雪梅睡觉,她坚决不肯就范。愤怒的黄德贵强奸了她,并且将她关在屋里。白雪梅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毒打、漫骂。
白雪梅从此失去自由,被迫生活在一个陌生而野蛮的山村。
性格坚强的白雪梅不断寻找机会的逃跑。但是这个封闭的山村中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她这个外来人。他们反而还帮助黄守贵对她严加看守。她每次逃跑都被抓回来,当众毒打。村民们的自私和冷漠,当地官员和警察的渎职行为使她在那里孤立无援。
白雪梅为黄德贵生了一个男孩,使黄家对她放松了警惕。白雪梅在初中学生李青山的帮助下,和父母取得了联系。由于村民的阻挠,与父亲一同而来的两个警察无法救出白雪梅,于是他们商量改天偷偷救走白雪梅,白父留这陪女儿。某日,在警察的帮助下,她终于逃出了这个山村。但是她的孩子却不得不留在那里。
版本2(海外公映版)结局与国内公映版本不同:黄德贵知道白父就是想带走自己的“妻子”,于是想把她带走藏起来。在黄德贵和白父的争执下,雪梅为救父亲,把菜刀砸向自己痛恨的黄德贵……
新片在陕西秦岭的一个村庄拍摄,除女主角黄璐为北京电影学院03级表演戏本科外,全部起用当地村民和非职业演员。因出演《盲山》,“傻根”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黄璐也因《盲山》中出色的表演而走红国内外。
该片讲述了一个女大学生被拐卖到关中农村,两年里不断挣扎逃跑最终被公安机关解救的故事。李杨说,拐卖妇女这个话题并不新鲜,但他关注的是事件背后的人。2006年年初,李杨专程到成都金堂、中江,花了两个多月时间采访被解救的被拐妇女的生存状态,并撰写剧本。
李杨表示,以前在电视上看见一条新闻,一个女孩被拐卖到山村,为了逃出来而杀了她的“丈夫”,最后被判处死刑,这个新闻令他感到很震撼。
为了拍摄《盲山》李杨甚至抵押了房子。
《盲山》有个角色叫郑小兰,在白雪梅宁死不从的时候,有天她抱了孩子来劝慰:“你看我也是给卖来的,还不是这样了?先把身体保住才是,不然怎么逃?”这个演郑小兰的,真就是四五年前从四川一个县城给骗嫁到那村里,才20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我们是拍摄时候才知道的。”李杨说,“她天天来剧组,我们后来就让她演戏。她丈夫不愿意,打她,她就威胁:你再打我就跟剧组走!丈夫没敢再打,后来我告诉副导演让这丈夫也来串个角色。反正是农闲,剧组一天管3顿饭,连她抱的孩子也给一份钱。”
导演李杨表示,自己一直对妇女命运的题材比较感兴趣,为拍摄这部影片也调查了大量关于被拐卖妇女的资料。而《盲山》这个片名也是欲与之前的《盲井》形成系列,隐喻人性的冷漠、自私:“这个名字有多重涵义,留给观众自己去定位吧。”李杨告诉记者,《盲山》的入选同样出乎他的意料:“有个亚洲的选片人想看,我就给他寄去了粗剪版。过了一段时间也没有什么回复,结果后来就得到通知说入选了。”对于最终评选的结果,李杨表示并不看重:“2006年是戛纳电影节六十周年,作为一个电影节,它能够历经风雨、坎坷一直在坚持,我希望它能坚持以艺术品质为上,一路走下去。不过对于我的这部作品,还是顺其自然吧,电影节不是《盲山》的最终目的。”
大陆版和海外版的结局并不相同(两个结局都是真实的)。
“李杨再一次展示了他是一位制造银幕张力的电影大师。”
'Li Yang demonstrates once again that he is a master of cinematic tension..'
——英国《国际银幕》杂志
“ 强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爆发出来。。。李杨这部极其出色的电影蕴涵着巨大的冲击力和感人的戏剧张力。。。它将会吸引大批观众。”
'Massive applause broke out .... Li Yang's extraordinary film... enormous political impact as well as being a moving drama. ... should attract audiences far and wide.'
——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
“经久不息的掌声和赞美声从观众席中爆发出来。”
'...thunderclap of applause and cheers from the audience.'
——美国《时代周刊》
3. 盲山讲的是什么
盲山讲的是什么
入围6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盲山》,一脉相承自李杨的处女作《盲井》,用记录片的样式讲述出女大学生被拐卖至某法盲山区,多冲渗年后被解救的故事。
22岁的女大学生白雪梅找工作的时候认识了热情大方的姑娘胡晓晓。她在工作和金钱的诱惑下和胡晓晓一起坐车去山区采购中草药。
经过长途跋涉他们来到一个小山村。白雪梅睡醒后,发现胡晓晓和她的老板早已不知去向,她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白雪梅被告知,她已经被家里人卖给40岁农民黄德贵做老婆了。到这时候她才知道,自己上了人贩子的当了。
白雪梅想要回家,遭到了黄德贵的拒绝。到了晚上黄德贵上床要和白雪梅睡觉,她坚决不肯就范。愤怒的黄德贵 *** 了她,并且将她关在屋里。白雪梅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毒打、漫骂。
白雪梅从此过上了暗无天日的念判友 *** 隶的生活。
性格坚强的白雪梅不断寻找机会的逃跑。但是这个封闭的山村中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她这个外来人。他们反而还帮助黄守贵对她严加看守。她每次逃跑都被抓回来,当众毒打。村民们的自私和冷漠,当地官员和警察的渎职行为使她在那里孤立无援。
白雪梅为黄德贵生了一个男孩,使黄家对她放松了警惕。白雪梅在初中学生李青山的帮助下,和父母取得了联系。在警察的帮助下,她终于逃出了这个山村。但是她的孩子却不得不留在那里。
盲山是讲什么的?好看吗?
剧情简介 《盲山》和李杨的处女作《盲井》一脉相承,用纪录片的样式讲述出女大学生被拐卖至某法盲山区,多年后被解救的故事。 22岁的女大学生白雪梅找工作的时候认识了热情大方的姑娘胡晓晓。她在工作和金钱的诱惑下和胡晓晓一起坐车去山区采购中草药。 经过长途跋涉他们来到一个小山村。白雪梅睡醒后,发现胡晓晓早已不知去向。白雪梅被告知,她被人贩子卖给当地40岁的农民黄德贵做老婆了。白雪梅想要回家,遭到了黄德贵的拒绝。到了晚上黄德贵 *** 了她。白雪梅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毒打、谩骂……
盲山电影主要讲得什么??求解!尽量短一点
讲述出女大学生白春梅被拐卖至某法盲山区,多年后被解救的故事。
够短了吧?
盲山
外文名
Blind Mountain
其它译名
回家路
出品公司
Studio C *** (法国)
制片地区
中国
导 演
李杨 Yang Li
编 剧
李杨 Yang Li
类 型
剧情
主 演
黄璐,杨幼安,贺运乐
片 长
95 分钟
上映时间
2007年11月23日 中国
对白语言
汉语方言
盲山有几种结局
李杨的盲山能上映,是很多熟悉他电影的人没有想到的。当年一部盲井扬威柏林,大陆的影迷至今还只能通过下载这种非法途径观看,但这次盲山却不仅在戛纳受到注目,还竟然通过了电影局的审查,可以光明正大的上映。只不过,看过片子的人都知道,李杨的委曲求全,已经太多太多。
色•戒的洁本和全本之争,吵到现在也没有个尽头。你说一句,我说一句,也从来不见电影局能正面回应这场纷争。关于电影艺术的被 *** ,即便炒冷饭也令读者感到无趣,可类似《黑社会》和《放逐》那样扭转乾坤般的羞耻,却不是影迷一时能忘却的。
有人在法国看过盲山的正式版本,按照他的陈述,和我所看到的国内上映版,结尾简直是天堂与地狱的分别。为了令观众不感到绝望的黑暗,以及某些部门机关的脸面,我们的女主角在最后是被成功解救了的——但在法国,她用举起的一把菜刀完成了结尾。根据某报对李仔槐杨的采访报道,这件拐卖案件的原型,最后也是以泼硫酸这种极端的方式,完成了对自己精神上的拯救。
实际上,那根本不是拯救。在各种逃跑办法都被一一击碎后,绝望到底的杀戮,对被拐卖的女大学生来说,只是把自己毫不留情的推进地狱。至于周围的铜墙铁壁,早已经是地狱般冷冷清清。这个与光明背道而驰的结尾,甚至使我怀疑到上次盲井的结局:是不是可怜的王宝强,其实也和有良心或没良心的骗子一样,葬身在不见天日的井下?
盲山从头到底其实都没有多少艺术创作的成分,它就是 *** 裸地把一个被拐卖者的遭遇描绘出来。在拐卖成风的年代里,这样的个案无疑淹没在比它还要严重的林林总总中间,即便上了报纸,也是放在小豆腐块的角落翻过就忘。李杨的功劳,就是将它放大,放大到一整个银幕那么大,看看曾经和你一样单纯的少年,是如何遭受蒙昧的摧残。
在民族主义者看来,李杨必定是背著骂名的。张艺谋当年还是极大夸张的将农村现实做艺术化处理,而李杨从盲井开始的三部曲(接下来不知会是什么),是 *** 地把愚昧和落后的民间展现在全世界的面前。只不过要提醒的是,可以骂它,却不能否认它。那一把菜刀挥下去,溅出来的是血,也可能是我们沉重而脆弱的心。
这个尖利的结束,在片子的中段早已有了暗示。那个正在洗头的农夫让女子给他递去毛巾,于是,正在切菜的女子一手提着菜刀,一手挽著毛巾走上前去。看着继续洗头的农夫,女子的右手不自觉地往上动了一动,那一刻,菜刀在冬日的暖阳下闪著寒光。我提心吊胆的期待这次爆发,却不料生活比我更能默默地承受。
所谓盲山,即是大山无眼之意,但片子的意图,却是要观众睁大眼睛,察明阳光下的毫厘罪恶。村子里的一切,都似举手投足般自然,好像在诉说一个真理,“存在即是合理”:为了四十块路费,可以苟合;答应一起逃离,其实是自私的空话;就差三块钱,回到密不透风的牢笼……现实的全部意义就是,你不能责怪谁,但必须让它改变。
李杨在片子里留下了一处出风口,就是那个良知未泯的孩子。可当公安让父女俩等三天再来接走时,我仍然习惯性地认定,他们一定不会来。巨大的山脉覆盖着白雪,可最单纯的外表下,掩藏的却是麻木而肮脏的世界。李杨不会让盲山催泪,也不使人慨叹,他摆出了严酷的棋局,却没打算让一个活口留下——千万别相信,上映的就一定会成真。
盲山是什么电影
盲山是2007年中国导演李杨的一部电影,同时也是李杨导演继《盲井》之后的第二部电影。就像李杨早期电影《盲井》,以危险的煤矿业作为讨论内容,盲山则是将一种批判的眼光投向了中国长期不断的社会问题——人口拐卖。
盲山令人印象深刻的剧情
盲山 是李杨导演的作品,李杨导演的电影都很有个性,也很有特色,与贾樟柯的电影有点相似,艺术的真实往往要屈服与现实的真实。换句话说,李杨的电影总希望把现实最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而且他的取材都有点偏暗,比较喜欢关注小人物,最具代表的两部作品是《盲井》和《盲山》。
《盲山》讲的是一个女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被人贩子骗卖到了山窝窝里,女大学生为争取自由所做的斗争。故事很简单,里面也没有曲折的剧情,但是很真实。
这个电影给我最大感触的是,当女大学生在公安的帮助下,逃离山村时,坐在车上望着车外的镜头,车的后面是她的“婆婆”抱着她的儿子在追,真不知道她那时的心情如何!
如果你喜欢电影,推荐你看!
盲山的幕后制作
新片在陕西秦岭的一个村庄拍摄,除女主角黄璐为北京电影学院03级表演戏本科外,全部起用当地村民和非职业演员。因出演《盲井》,“傻根”王宝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黄璐也因《盲山》中出色的表演而走红国内外。该片讲述了一个女大学生被拐卖到关中农村,两年里不断挣扎逃跑最终被公安机关解救的故事。李杨说,拐卖妇女这个话题并不新鲜,但他关注的是事件背后的人。2006年年初,李杨专程到成都金堂、中江,花了两个多月时间采访被解救的被拐妇女的生存状态,并撰写剧本。李杨表示,以前在电视上看见一条新闻,一个女孩被拐卖到山村,为了逃出来而杀了她的“丈夫”,最后被判处死刑,这个新闻令他感到很震撼。为了拍摄《盲山》李杨甚至抵押了房子。《盲山》有个角色叫郑小兰,在白雪梅宁死不从的时候,有天她抱了孩子来劝慰:“你看我也是给卖来的,还不是这样了?先把身体保住才是,不然怎么逃?”这个演郑小兰的,真就是四五年前从四川一个县城给骗嫁到那村里,才20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我们是拍摄时候才知道的。”李杨说,“她天天来剧组,我们后来就让她演戏。她丈夫不愿意,打她,她就威胁:你再打我就跟剧组走!丈夫没敢再打,后来我告诉副导演让这丈夫也来串个角色。反正是农闲,剧组一天管3顿饭,连她抱的孩子也给一份钱。”导演李杨表示,自己一直对妇女命运的题材比较感兴趣,为拍摄这部影片也调查了大量关于被拐卖妇女的资料。而《盲山》这个片名也是欲与之前的《盲井》形成系列,隐喻人性的冷漠、自私:“这个名字有多重涵义,留给观众自己去定位吧。”李杨告诉记者,《盲山》的入选同样出乎他的意料:“有个亚洲的选片人想看,我就给他寄去了粗剪版。过了一段时间也没有什么回复,结果后来就得到通知说入选了。”对于最终评选的结果,李杨表示并不看重:“2006年是戛纳电影节六十周年,作为一个电影节,它能够历经风雨、坎坷一直在坚持,我希望它能坚持以艺术品质为上,一路走下去。不过对于我的这部作品,还是顺其自然吧,电影节不是《盲山》的最终目的。”大陆版和海外版的结局并不相同(两个结局都是真实的)。
盲山说的怎么不是普通话
为了让电影更真实,说方言才能体现那个地方的封闭落后
盲山 就是那样的结局吗?
也没多大感觉,挺写实的一部片子。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也不能苛求说,那些买媳妇的山里人如何坏,或是犯法。他们娶不到媳妇,就只能买了。我比较关注的一个事实是,我们的法律不会对这些买媳妇的山里人提起公诉。一般而言,我们可以对买媳妇的山里人表示同情,但法律依然要行使它的职责,该坐牢的坐牢,该怎么样怎么样。但我们的法律,或是说执法部门却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这是该深思的。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像电影里的情况,如果这个男主角因为买媳妇这事被判刑,而事实上他的父母也是犯罪的。纯法律上说他们一家都会被拉去坐牢。以及这个村的其他几户也有买媳妇的人家的人都得去坐牢。那么这个山村必然是要去县里闹事搞暴动的,这点从警车尽尽来解救被贩卖来的女人而被村民围困就可以看出来了。
如果暴动了,市里领导就要怪罪县里没处理好群众关系,有官员会为这事下台。如果暴动搞大了,省里要怪罪市里,市里有官员下台,再闹大就是中央怪罪下来了。所以遇到这样的事,警察只要把被拐卖的妇女解救了,事就算了结了。
但我们的法制该怎么办?总有一天,中国需要走上真正的法制国家的道路,这需要一点点的完善,但我们的政治体系却是永远都是“责任往下推”,中央推给省里,省里推给地方。这样的政治体系永远都走不出法制社会来。
我觉得这个导演导的另一个片子《盲井》比较有意思。不知道你看过没,如果没看过可以看一下,是讲矿难的,这和我们以前认为的矿难有不一样的描述。
盲山的结局
海外版结局是: “‘丈夫’的母亲以死要挟,村民暴动,以至于“经查”不得不停车离开,让女孩的父亲留下,虽然“经查”说一定会回来营救,但第二天当女孩的父亲要带女孩离开时被男人们抓住,并遭到殴打,女孩情急之下拿刀把男人砍了。然后电影结束”。
国内版结局是:女学生被解救, 放弃了自己的孩子,离开储。
优酷网上就有
4. 封禁十年之久电影,《盲山》究竟讲了些什么
被封禁十年的电影,只因为对于人性的描述太过于黑暗和真实,所有的人都是恶魔的存在,没有同情,没有亲情,有的只是人性道德与尊严更是重男轻女的讽刺。
封建思想及其严重的山区,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这里随处可见,盲山真是山吗?不是,盲瞎的是眼睛吗?不是,它是所有人面对受害者时的视而不见,盲的是人心的冷漠。
将女性当做商品进行着交易,被彻底的沦为生孩的工具,丧失了做人最基本的尊严与自由,在地狱一般的环境中,生不如死的活着,似乎只有活着才会有逃走的勇气。
这是一部真实案例改编的电影,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雪梅,刚刚毕业,就被人贩子卖给了山里的老男人,仅仅7千元,女孩失去了贞操,沦为了生孩子的工具,为了重获自由与尊严,雪梅开始的一次又一次的逃亡,但每一次的结果只有无尽的绝望。究竟能否离开这样的人间炼狱呢?
与其判死刑不如加重买方的刑罚,从根源上杜绝泯灭人性的拐卖再次发生。
5. 电影盲山影评3篇
电影盲山影评1
初看《盲山》,也许我们会因为人性的卑劣而愤慨,也许我们会关注那些闭塞的山区,也许我们会指责创作者故意扭曲中国人。赞扬与指责都源于现实的残酷,但是,真正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绝非拐卖人口以及买主的暴力。电影《盲山》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高度浓缩的现实社会。无论主人公白雪梅最终是否被解救,真正的《盲山》注定只是一部地下电影。
《盲山》反映的现实缩影十分鲜明。同一空间里的三类人构成了完整的社会。整个故事就是描写层层剥削、层层被奴役的现实。
出身平常百姓的村干部依靠着聪明才智,一面纵容村民知法犯法,一面剥削压迫村民。对待上级,施展闪转腾挪的伎俩,对待警察,又“拥兵自重”。电影里的村干部就是中国基层政府官员的象征。
贫穷的村民既是受剥削、受奴役的普通百姓,又是可恶残暴的剥削者。他们畏惧村干部手中的权力,尽管团结一心、又有大刀长矛,却甘愿缴纳赋税,不敢反抗。他们的权力范围就是在弱小的妇女、儿童身上施展暴力。原本一穷二白,却把金钱万能论演绎得淋漓尽致。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妇女,要充当生养的工具、干活的机器,还要随时接受恐吓与威胁。没有思想,终日劳作是这些妇女的命运,否则,迎接她们的不是躯体的死亡,或许,就是法律的枷锁。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以暴制暴是社会底层人民唯一的反抗方式;社会底层人民终究难逃被剥削的厄运。
据说,在国内公映的版本里,所有遭遇不幸的妇女都得到解救,法律的尊严、政府的威信得到了维护。这样画蛇添足的安排不过是导演李杨为了通过审查的屈从之举。现实电影的命运反映出文化艺术必须依附于政治的无奈。想来,《盲山》和它的创作者们就是那些被拐卖的妇女。忽然想起80年代的老电影《茶馆》,被奉为经典,倍受好评,想必当年好多单位都集体观看了。同样批判现实,命运截然相反。我想,绝不仅仅因为《茶馆》沾了老舍的光那么简单吧。
电影盲山影评2
李杨的新片《盲山》属于让人看了之后无言以对的电影。无言以对有时候是因为对导演手段的拜服,有时候是对影片所反映的现实无可奈何。《盲山》属于后者。
这部影片的真正力量,不在于激起人们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西北某山区”拐卖妇女丑恶行为的痛恨,而在于将一个严密地将被拐卖妇女牢牢掌握的现实环境抽丝剥茧般展露。李杨说,中国人造字就是有文化,盲,就是没有眼睛。白雪梅身边的人,对于她的遭遇通通闭上了眼。没有闭上眼的,盯在她的下半身,琢磨着从那里得到一点好处。从人贩子将白雪梅送入德贵家的第一天,白雪梅每天的遭遇都是其他被拐卖妇女曾经经历过的。应对白雪梅的反抗,对于这个小村子里的人来说,是一种日常的行为,非常自然,也非常默契,因而,也非常残酷。婆婆演红脸,公公演黑脸,顺便在德贵强奸的时候帮忙按住腿;村民的老婆也是买来的,所以他们是德贵天然的同盟军,在白雪梅逃跑的时候每次,这些人跟德贵永远都是同时出现;邮递员拿求救信去换了特产和好处,村主任打着官腔纵容村民的所作所为。镇上的客车司机面对找老婆的村民只能开门,不能怪他,从影片情境设置中,我们知道镇上的司法机关对于这件事也同样是大开方便之门的。
汉娜·阿伦特曾经说纳粹分子艾希曼犯下的是“平庸的恶”,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只是执行自上而下的命令,忠诚地履行职责。他并不阴险狡诈也不蛮横,除了对自己的晋升非常热心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作恶的动机,而这种热心本身来说也谈不上是犯罪。阿伦特认为,这才是艾希曼的罪行中最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因为他没有思想,没有判断力。他以纯真的热情,做着世界上最为丑恶之事。脱离现实,没有思考能力,可以发挥出人类潜伏与自身的所有丑恶本能。“平庸的恶”因其平庸,显出比 “极端的恶”更为狰狞的面目。如果说村民没有思考能力,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他们都清楚买卖妇女是一件要坐牢的事情。只是解决生理问题以及传宗接代的美好愿望压制了他们的思考;他们也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因为现实就是村里的男人很容易就打光棍。他们的恶还是平庸的恶吗?
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这种恶找不出凶手,因为每个人都是凶手。但是我无力指责他们。如果我是一个生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西北某地区一个小村庄里面的光棍,一家所有的积蓄是七千块钱,终于买了个媳妇,我对她会不会比德贵更温情?我妈会不会帮我按住她的腿,并且在警车到来的时候耍横般躺在车轮之下?这时候,如果德贵是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人性观念并且敬重李杨导演电影的德贵,坐在笔记本电脑前,会不会写下如上状似沉重的话语,并发出一声高贵的感叹?面对白雪梅的苦难,电影中的人没有眼睛。我们看完电影,这些人全都站在白雪梅的身后,虽然没有眼睛却不影响对我们的直视。谁能理直气壮地与他们对视?
在前作《盲井》中,我对于结尾的那一段吊诡其实颇有微词。一个想谋害他人性命换钱的人,结果以自己的性命帮“猎物”挣了三万块。吊诡经常给现实抹上荒谬的神色,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连这样的荒谬都显得过于亮色。在山西的小煤窑里,不容易出现这样杀人者与被杀者角色倒置的场面。在西北某地区里,我还是愿意相信被拐卖妇女能够被成功解救,不管数据与片尾的字幕是否相符。李杨在接受访谈的时候说,他天生喜欢戏剧冲突,这是他将女主角设定为一个漂亮的女大学生的原因。据说原版结尾是公安到村子里进行解救时,德贵与公安以及白雪梅的父亲发生拉扯,白雪梅情急之中手起菜刀落,将德贵的头颅砍下。据说在国外放映时,每次到结尾都有掌声,观众的情绪得到了极大的宣泄。在和谐版结尾中,白雪梅没有杀了德贵。奇怪的是,这个和谐版结尾显得并不怎么和谐,法制与威权的代表,我公安战士的形象不能说负面,却尴尬而窘迫。德贵死与不死,白雪梅走脱与没有走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一股强光,从没有眼睛的眼眶射出,堵住我们所有廉价的话语。
好了,别对着自己白花花干净的卫生间镜子一遍遍问:“Are you talking to me”了,把自己当成一面镜子,无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西北某地区的光棍,对着你喊“我们要老婆,我们要老婆!”他们没有眼睛。
你试试看。
电影盲山影评3
很多年前就听过《盲山》这部电影,在国外拿了大奖,导演也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但是由于对此类题材电影不是很感冒,加上自己身边也发生过同类型的事情,所以主观的认为这部电影也讲不出什么新东西,也一直没有把这部电影找出来看看。上学期在学校上影视名作欣赏的时候看到了这部电影,心中的震撼还是相当大的,冷静下来想想,似乎有一些异样的感觉。
看过《盲山》的人,大部分都会义愤填膺的批判和指责那些买卖人口的人。我想说的是,对于电影中利用假老乡关系将女主角卖到山里去的老板,我们可以对他千刀万剐,不用可怜半分。但是,对于从老板手里花巨资(7000块钱对于一个山村的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把女主角买下来的山中农夫,我们是不是可以多一些理解呢。我绝对不是鼓励买卖人口,只是希望能够站在农夫的立场上为他们说一两句话。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句话一直都是用来形容比我们更强的人,很少有人会联想到那些比我们还要弱的人。想起了一个故事:新中国建立后,一位老将军回到了他曾经奋战过多年的山区,寻找他当年的房东大娘。当他花费很大的精力终于找到了房东大娘,拉着她的手说明来意时。已经双目失明的大娘说了一句:“是不是又要打仗了,想起我们山里人了?”听了大娘的话,老将军的眼睛顿时涌出了泪水。看到这个故事,我也是被震撼了一下。确实,当年我们依靠他们山里人打下了江山,但是我们在建立自己的国家后又迅速的将他们给忘了。建国六十年,全国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蓬勃发展着,而山里,特别是偏远山区,却还是生活在解放前的那样一种状况。千万不要说他们不思进取,懒于奋进。他们当年愿意为了那虚无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跟着一群与自己完全不同世界的知识分子干革命,抛头颅,洒热血,难道会不愿意为了更实际的,更让自己受到真正实惠的经济和生活状况而奋斗?是我们给他们的帮助和关心太少了。我们把国家建设的重点都放到了大中小城市上去了,我们连农村都顾不上,更何必是那些看又看不到,去又去不了的山区呢!我们的行为虽然还用不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来形容,但是说忘恩负义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再回到电影上来吧!电影中的,山区农夫和他的家人花了7000块钱从那个杀千刀的老板手里买来了被拐骗的白雪梅作老婆,这是他的罪恶,但似乎这个罪恶又是他不得不背负的。村里的女娃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越来越少了,而为了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他不得不这样做。有人会说,他为什么不请托媒妁之人为他说一门亲事呢,非要用买的。我们可以想想,在那样的一个家庭及周边生存环境下,会不会有女性选择来呢?我们似乎真的不能指责男主角,他本性善良,勤劳愿干,只是他没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他没法选择他所要生存的环境。在那样一个想出去都要坐大半天的汽车的山里,整个村庄只有一个似乎连高中都没有毕业的老师,我们还能对他有什么更高的道德和品行要求呢。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在将白雪梅买回来以后,男主角并没有马上对其施暴,面对白雪梅的自然反应——辱骂和反抗也没有暴怒而起。而是给她时间,让她自己明白自己的处境。至于后来对白雪梅的施暴,是在村里其他男性的怂恿和讽刺下才进行的,而且这也是必然的,这是他买回白雪梅的最基本的目的。我们还可以看到,当男主角企图强暴白雪梅,遭到白雪梅剧烈反抗未果后,他没有先暴打白雪梅一顿,再对其进行侵犯的“文明人”的举动,而是自己虽不甘却也不忍地退了出来。而后才在父母的指责和“帮助”下再次对白雪梅进行侵犯。在对白雪梅进行侵犯之前,我们苏沪还能感觉到男主角对她的淡淡的爱,虽然这种爱是被爱者白雪梅极端厌恶和恶心的。而男主角在后来的生活中对白雪梅的打骂,这是男性“赏花——摘花——毁花”心理的必经过程,只是凭借对自己妻子的强大的爱,绝大部分男性会主动放弃最后毁花的过程。而在电影中,男主角对白雪梅只有淡淡的爱,这种淡淡的爱是难以抵挡大男子主义的,特别是在那封闭的山区里,从小就受到男权主义深度影响的男主角的心里。
我们应该为白雪梅最后逃出山村感到庆幸,我们也应该为男主角花了7000块钱买回来了一个孩子而庆幸。我们可以哀男女主角的不幸,但是我们似乎不应该怒他们的不争。我们不能在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和条件下批评和指责在一个我们从未体验过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的错误,就像我们不能随意否定历史人物的举动一样。“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同样,不处其境,不批其人。
最后,向那些还没看过《盲山》的人推荐一下,这个电影真的不错,一定要看看。里面都是陕西话,故事发生的那个村庄里我读书的地方不远呢!哈哈!
6. 盲山是什么电影
盲山是2007年中国导演李杨的一部电影,同时也是李杨导演继《盲井》之后的第二部电影。就像李杨早期电影《盲井》,以危险的煤矿业作为讨论内容,盲山则是将一种批判的眼光投向了中国长期不断的社会问题——人口拐卖。
女大学生白雪梅(黄璐饰)被拐卖至某山区给当地一村民作老婆,尽管想方设法抵抗厄运的魔爪,但在一个大多数村民均为法盲的山村里还是难以逃脱。时隔多年,在民警协调未果的情况下,她终于将殴打她父亲的村民杀死,也算是另外一种解脱。
入围6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盲山》,一脉相承自李杨的处女作《盲井》,用记录片的样式讲述出女大学生被拐卖至某法盲山区,多年后被解救的故
事。
版本1(国内公映版):22岁的女大学生白雪梅(黄璐饰)找工作的时候认识了热情大方的姑娘胡晓晓。她在工作和金钱的诱惑下和胡晓晓一起坐车去山区采购中草药。
经过长途跋涉他们来到一个小山村。白雪梅睡醒后,发现胡晓晓和她的老板早已不知去向,她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白雪梅被告知,她已经被家里人卖给40岁农民黄德贵做老婆了。到这时候她才知道,自己上了人贩子的当了。
白雪梅想要回家,遭到了黄德贵的拒绝。到了晚上黄德贵上床要和白雪梅睡觉,她坚决不肯就范。愤怒的黄德贵强奸了她,并且将她关在屋里。白雪梅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毒打、漫骂。
白雪梅从此失去自由,被迫生活在一个陌生而野蛮的山村。
性格坚强的白雪梅不断寻找机会的逃跑。但是这个封闭的山村中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她这个外来人。他们反而还帮助黄守贵对她严加看守。她每次逃跑都被抓回来,当众毒打。村民们的自私和冷漠,当地官员和警察的渎职行为使她在那里孤立无援。
白雪梅为黄德贵生了一个男孩,使黄家对她放松了警惕。白雪梅在初中学生李青山的帮助下,和父母取得了联系。由于村民的阻挠,与父亲一同而来的两个警察无法救出白雪梅,于是他们商量改天偷偷救走白雪梅,白父留这陪女儿。某日,在警察的帮助下,她终于逃出了这个山村。但是她的孩子却不得不留在那里。
版本2(海外公映版)结局与国内公映版本不同:黄德贵知道白父就是想带走自己的“妻子”,于是想把她带走藏起来。在黄德贵和白父的争执下,雪梅为救父亲,把菜刀砸向自己痛恨的丈夫 [
网络视频里面有播放。
7. 《盲山》拍得太过真实,网友直呼不忍心再看第二遍,究竟为什么
陷入盲山后,女人就变成了泄欲和生娃的工具。在那个落后的小村庄里,有很多的青壮年,但是都缺媳妇儿,所以他们选择了拐卖妇女,这在当地是默认的,没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他们也不会在乎被拐卖的女孩原本有怎样光明的未来和温馨的家庭。他们没有对于生命和人权的平等意识,在那群男人的眼里,女人的作用只有两个:泄欲和生育。
《盲山》让人惊心动魄气愤不已,甚至因为剧里的种种剧情不忍再看第二遍,里面真实的绝望,无力的逃脱,甚至是看不见未来的黑暗,每一个都让人很容易失去生的勇气,残忍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