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知道卓别林所拍的电影特色
特色:无声,喜剧
隐含:反映残酷的社会现实,抨击不平等的世界,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我每次看卓别林的电影都笑不出来,反而会哭
在电影史上靠拍悲剧成为大师的人数不胜数,但靠喜剧片成为大师的人却是少之又少,这足以证明喜剧是一门多么难的艺术,喜剧要让人发笑的同时还要给人强烈的震撼,这比悲剧要难上一百倍。但卓别林做到了,百年来只此一人。脚登大皮鞋、手拿细手杖,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形象,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笑。这欢笑背后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凄凉。这套DVD收录了卓别林10部长片,加上两张短片集锦,代表了卓别林一生最主要的成就,最令人高兴的是,其中最重要的电影如《城市之光》、《淘金记》、《摩登时代》等都是数码修复版,画质比原来清晰了不少,作为收藏是上佳的选择。
头戴一顶大礼帽,脚登一双尖头鞋,鼻子下留着一撮乌黑的小胡子,紧绷的上衣与肥大的裤子别扭地穿在身上,手里舞着一只手仗,鸭子般地出现银幕上——这就是卓别林为我们创造的绅士流浪汉形象。查理·卓别林是好莱坞默片时代的巨星,他和他所创造的夏尔洛形象一起被人们永远铭记。无论是流浪汉夏尔洛的善良、风趣、不幸,还是大独裁者的刚愎自用、自高自大,这些都成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造型
艺术踪迹
《谋生》(1914年)
《阵雨之间》(1914年)
《淘金记》(1925年)
《马戏团》(1927年) 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提名和最佳喜剧导演奖提名,获荣誉奖。
《城市之光》(1931年)
《摩登时代》(1936年)
《大独裁者》(1940年)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提名、最佳影片奖提名和最佳编剧奖提名。
《凡尔 杜 先生》(1947年)获奥斯卡最佳编剧奖提名。
《舞台生涯》(1952年)
《一个国王在纽约》(1957年)
《香港女伯爵》(1967年)
其他的,关于卓别林个人的争议也有很多,特别是他受麦锡林主义者的诬蔑,一时也讲不完,既然是问电影特色,其他的也就不多写了。
2. 卓别林主演的电影特点是怎样的
我第一次看卓别林的电影,是他的《摩登时代》,这也是我看的第一部黑白默片,所以不怎么感兴趣,感觉没有什么笑点。很无聊,就看见个人搞来搞去.后来渐渐接触了卓别林,然后我又看了他的《城市之光》《淘金记》《马戏团》《舞台生涯》,才觉得我以前太肤浅了,他的肢体动作真的非常厉害,我不是那种捧腹大笑,是他在想要笑,但是又不是笑得很厉害,他的电影非常有内涵,就比如《舞台生涯》中,老喜剧演员最后为了演出献出了生命,但是他却不知道这些都跟爱他的舞女串通好了,很心酸,差点流泪了。《马戏团》中,流浪汉爱上了团长的女孩,最后被赶走后,女孩受不了父亲的虐待,打算跟着他一起走,流浪汉自知无力照顾,就找马戏团中的一个走钢丝的男人,他很有能力,最后他撮合这两人,自己就又孤独地走上了旅程。卓别林很好地将悲剧与喜剧控制在一起,或者说内核就是悲剧 只是人们看着发笑而已!
3. 卓别林的作品风格
卓别林的作品风格具体如下:
1、鞭挞不公正、不人道的资本主义社会,反抗剥削和压迫;
2、反对法西斯独裁,谴责侵略战争;
3、歌颂底层“小人物”的真、善、美;
4、针砭人性的弱点,警示人生的误区;
5、用对比蒙太奇手法叙事;
6、运用哑剧手法,以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营造喜剧气氛;
7、恰如其分地掺入杂技动作,使其同剧情融为一体。
查理·卓别林的演艺经历
查理·卓别林的第一部电影是《谋生》。从1915年开始卓别林开始自编自导自演,甚至还担任制片和剪辑。
稍后他加入了埃斯安尼公司,并于1917年出品了《移民》和《安乐街》,1918年他和他的兄弟在洛杉矶开了自己的公司。
并在1919年召集到了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等人。但直到1923年,卓别林才为这个公司拍了第一部影片《巴黎一妇人》。之后1925年的《淘金记》和1928年的《马戏团》为卓别林赢得了学院奖。
1931年因为《城市之光》的首映卓别林来到伦敦,转年才返回,他的下一部影片是1936年的《摩登时代》。四年之后他拍摄了《大独裁者》。
1952年,他的有声电影《舞台生涯》上映,同年他移居瑞士。
1967年他拍摄了他的最后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
4. 卓别林电影的特点
以下是我个人的见解:卓别林电影往往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用幽默的方式阐述当时美国人民的生活——既有飞速繁荣的一面,又有人民精神生活匮乏的一面。
另一方面,卓别林是当之无愧的默剧大师,但却也有守旧的一面。当彩色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他曾感慨电影已死。但事实并未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