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推荐一下李翰祥最好看的片子
独臂刀是张彻的。李翰祥的电影大致分为三类,宫廷片比较景点的有倾国倾城、瀛台泣血等,还有就是讽刺诙谐片,比如大军阀、军阀趣事等。你所说的风月片就多了,比如《风月奇谭》《声色犬马》《金瓶双艳》《风流韵事》等等
② 邵氏电影当年为什么那么厉害只因下面四位大师级导演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对于港片影迷来说,曾经的邵氏电影经典跌出。邵氏电影能够在上世纪50到70年代占据重要地位,还要依靠旗下的四大导演,他们才是邵氏电影的中流砥柱。
1、李翰祥
李翰祥是几位导演中最早加盟邵氏的,1956年加盟邵氏的时候,邵逸夫还不是当家掌门人,李翰祥当时力主拍摄古装彩色黄梅调歌唱片《貂蝉》,算是开创了黄梅调电影,并且获得了好的口碑和票房。后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江山美人》等片都是获奖无数。
李翰祥除了开创黄梅调电影之外,最擅长的就是宫闱片、历史片,代表作品是《倾国倾城》系列。
相信大家都看过张国荣和王祖贤的《倩女幽魂》,不过徐克和程小东翻拍的是李翰祥导演1960年的作品《倩女幽魂》。
中间有一段时间,李翰祥曾经出走邵氏,自组公司,成立国联电影公司,只可惜因为各种因素没有继续支撑下去,最终又于1972年重回邵氏,拍摄《大军阀》捧红了冷面笑匠许冠文。
八九十年代李翰祥和内地合作紧密,凭借《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让梁家辉成为香港金像奖史上最年轻的影帝。
李翰祥被学者称作港台影坛风云第一人,他的电影在美学上面造诣非常高,而且也都取得了高票房,遗憾的是,这位大师与1996年辞世。
2、胡金铨
香港电影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新式武侠片就是胡金铨大师执导的《大醉侠》,开创了新式武侠时代。胡金铨于1958年加盟邵氏电影公司,刚开始从演员、编剧和助理导演做起,做过李翰祥的副导演,协助完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玉堂春》的拍摄。
1965年独立执导拍摄《大醉侠》后,离开了邵氏,远赴台湾省,加盟联邦影业公司。当年胡金铨和张彻并称武侠片的绝代双骄,假设他一直背靠邵氏这颗大树的话,势必会给我们带来更多优秀作品。
1967年胡金铨拍摄了《龙门客栈》,无论是服装、场景、动作都非常考究,是一部难得的佳片。徐克翻拍的《新龙门客栈》就有许多胡大师的影子在里面。
1970年又拍摄了《侠女》,并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高技术奖,第一次使得中国武侠片扬名海外,后来的李安也不过如此吧!胡金铨拍摄影片就两个字认真,许多金主和电影公司不能忍受他延期,不能忍受他消耗资金大。连张彻曾经都说:胡金铨如果晚生几十年,可以在大陆拍片,又或者有外国的资金支持,其成就应不止此。
后来又拍摄了《灵山剑影》《迎春阁之风波》《忠烈图》《空山灵雨》《山中传奇》《天下第一》等片,最后一部影片是《画皮之阴阳法王》,由王祖贤、郑少秋主演。值得一提的是,徐克执导的《笑傲江湖》原本胡金铨也有份参与的,无奈后来两人意见不合,最终没有完成就退出了,不过我们看到片子对于服饰的考究以及站位布景,就可以看出出自胡金铨。
1997年的胡金铨因病去世,去世前准备数年的《华工血泪史》也没有拍摄,不得不说成为了一大遗憾。
3、张彻
张彻出生一个军阀家庭,和蒋经国关系也比较好,曾经军阶达到上校,中国台湾省第一部国语片《阿里山风云》就是他执导的。张彻于1957年到香港,刚开始只是写写影评,编导一些影片,直到1962年才正式加盟邵氏。
真正使他扬名的还是1967年的《独臂刀》,这是首部过百万票房电影,遂江湖人称张百万。真正算起来的话,张彻才是暴力美学的始祖,后来的集大成者吴宇森就是学艺于他。张彻电影最注重男性阳刚之气,壮男裸胸露肉,动作硬桥硬马,这也成为了他的一大招牌。
张彻手底下弟子众多,前有王羽、罗烈,中有狄龙、姜大卫、陈观泰、傅声、李修贤,后又郭追、罗莽等人。再加上刘家良和唐佳两大武术指导,犹如如虎添翼,将暴力美学推向巅峰。
张彻被称为香港电影一代枭雄,创造过太多经典,前有《独臂刀》系列,后有《刺马》《十三太保》《报仇》《马永贞》《五虎将》等片,那个年代张彻的张家班就是一个活招牌,就是票房的保障。后来众位弟子为了纪念他从艺40周年,组织拍摄了《义胆群英》。星爷也得以参与,并且在恩师李修贤的引荐下得以和张彻见面。
2002年的时候,张彻因病去世,膝下无子,众弟子帮忙操办葬礼,以姜大卫和李修贤最为孝顺,最后由王羽、吴宇森、楚原、许冠文、马逢图、石琪、黄沾、蔡澜为其扶灵,送他最后一程。
4、楚原
张彻号称张百万,楚原则号称楚千万。楚原出身电影世家,于1971年加盟邵氏,执导的《爱奴》是开启了奇情武侠片,1973年执导的《七十二家房客》成为票房冠军,打败了当时风头正盛的李小龙。没有两把刷子是不可能的。
不过楚原最为人称道的是古龙武侠片,当时圈内还广为流传一句话:没演过楚原武侠电影的,不算电影演员。狄龙、尔冬升都是他电影中的常客,通常楚原执导的影片布景极其讲究,经常是金碧辉煌,力求打造一个如诗如画的艺术世界。
80年代后期邵氏电影江湖日下,重心转移到电视上面,楚原则急流勇退,由大导演成为一名配角演员,如此心胸有几人能够做到呢?在片场的生活,他只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演好自己的戏份,后来更是加盟TVB,出演了许多剧集,诸如《西游记》的如来佛祖、《寻秦记》第一集中古天乐的上司王sir、《陀枪师姐》中程峰的父亲等等。
楚原虽然不再执导,他却用另一种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电影的热爱。你可以说他是江郎才尽,你也可以说他是喜欢演戏,不管怎么说,他都值得我们尊敬!
当年邵氏四大导演,如今只剩下楚原一人,目前老爷子身体也大不如从前,记忆力也不断退化,祝愿他永远身体健康,同时也祝愿另外三位在另一个世界安好!
③ 李翰祥的主要作品
时间名称备注1953年《金凤》(与严俊合作)在台北“国语片展映式”上获最佳国语片奖、最佳女主角奖1954年《嫦娥》与姜南、古寿林合作1955年《雪里红》1955年《水仙》1955年《马路小天使》1955年《黄花闺女》1956年《窈窕淑文》1956年《移花接木》1957年《春光无限好》1957年《安用儿》1957年《丹凤街》1958年《貂蝉》获第五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最佳女主角奖等五项大奖1958年《全家福》1958年《给我一个吻》1958年《杀人的情书》1958年《妙手回春》1959年《江山美人》获第六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最佳女主角奖等多项大奖1959年《儿女英雄传》1959年《倩女幽魂》1960年《后门》获第七届亚洲影展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1961年《杨贵妃》获第15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室内彩色摄影奖,
第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 1962年《武则天》《王昭君》1963年《一毛钱》196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第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
黄梅调电影从此风靡港台二十年之久,
邓丽君也因演唱插曲《访英台》获黄梅调歌曲演唱一等奖 1964年《七仙女》《状元及第》1965年《西施》第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
第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1968年《冬暖》台湾文艺片经典作品之一1968年《四季花开》1969年《扬子江风云》获第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情节片奖、
最佳男主角奖、最佳男配角奖 1969年《富贵花开》1969年《鬼狐外传》1970年《喜怒哀乐之乐》1970年《缇萦》获第十七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
第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古装片奖 1970年《八十七神仙壁》1971年《骗术奇谭》1972年《骗术大观》1972年《只爱鸳鸯不羡仙》1972年《大军阀》获第19届亚洲影展描写人物最成功喜剧片奖1972年《风月奇谭》1973年《牛鬼蛇神》1973年《骗术奇中奇》1973年《北地胭脂》1973年《风流韵事》1973年《一乐也》1974年《金瓶双艳》1974年《声色犬马》1974年《丑闻》1975年《港澳传奇》1975年《倾国倾城》获奖影片1975年《捉奸趣事》1976年《瀛台泣血》1976年《洞房艳史》1976年《拈花惹草》1976年《骗财骗色》1977年《风花雪月》1977年《乾隆下江南》1977年《金玉良缘红楼梦》获第1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美术设计奖1977年《佛跳墙》1978年《乾隆下扬州》1978年《子曰食色性也》1979年《销魂玉》1979年《军阀趣史》1979年《鬼叫春》1980年《乾隆与三姑娘》1981年《徐老虎与白寡妇》1982年《武松》1982年《三十年细说从头》1982年《乾隆皇君臣斗智》1983年《火烧圆明园》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优秀影片特别奖1983年《垂帘听政》梁家辉因主演咸丰皇帝荣获第3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1984年《火龙》潘虹因饰演李淑贤获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1986年《八旗子弟》1988年《一代妖后》(即《西太后》)1989年《金瓶风月》1989年《敦煌夜谭》1993年《金瓶梅》1993年《情人的情人》1993年《少女潘金莲》1996年《火烧阿房宫》(40集电视连续剧) 《八旗子弟》 .... 导演
《八旗子弟》 .... 编剧
《缇萦》 (1970) .... 编剧
《潘金莲》(1964) .... 导演
《武松》 (1982) .... 导演
《武松》 (1982) .... 编剧
《倾国倾城》(1975) .... 导演
《倾国倾城》 (1975) .... 编剧
《佛跳墙》 (1977) .... 导演
《乾隆皇与三姑娘》(1980) .... 导演
《一乐也》 (1973) .... 导演
《酷男之恋》 .... 导演
《儿女英雄传》 (1959) .... 导演
《一乐也》 (1973) .... 编剧
《风流韵事》 (1973) .... 导演
《徐老虎与白寡妇》 (1981) .... 导演
《声色犬马》 (1974) .... 导演
《乾隆下扬州》(1978) .... 导演
《雪里红》 (1956) .... 导演
《乾隆下江南》 (1977) .... 导演
《金瓶双艳》 (1974) .... 导演
《北地胭脂》 (1973) .... 导演
《垂帘听政》 (1983) .... 监制
《火烧圆明园》 (1983) .... 监制
《金瓶风月》 (1991) .... 美术指导
《敦煌夜谭》 (1990) .... 作词
《一代妖后》 (1988) .... 编剧
《金玉良缘红楼梦》 (1977) .... 导演
《浴室艳尸》(1952) .... 置景
《结婚廿四小时》(1950) .... 美术(制作设计)
《别让丈夫知道》(1952) .... 美术(制作设计)
《玫瑰花开》 (1951) .... 美术指导
《嫦娥》 (1954) .... 导演
《窈窕淑女》 (1957) .... 导演
《雨夜歌声》 (1950) .... 美术(制作设计)
《雪里红》 (1956) .... 编剧
《金凤》 (1956) .... 编剧
《黄花闺女》 (1957) .... 导演
《黄花闺女》 (1957) .... 编剧
《翠翠 》(1953) .... 导演助理
《马路小天使》(1957) .... 导演
《笑声泪痕》 (1958) .... 编剧
《笑声泪痕》 (1958) .... 导演助理
《安琪儿》 (1958) .... 导演
《给我一个吻》 (1958) .... 导演
《丹凤街》(1958) .... 导演
《丹凤街》 (1958) .... 编剧
《全家福》 (1958) .... 导演
《春光无限好》 (1957) .... 导演
《妙手回春》 (1958) .... 导演
《杀人的情书》 (1959) .... 导演
《貂蝉》 (1958) .... 导演
《水仙》 (1956) .... 导演
《水仙》 (1956) .... 编剧
《江山美人》 (1959) .... 导演
《杨贵妃》 (1962) .... 导演
《一毛钱》 (1964) .... 导演
《状元及第》 (1964) .... 导演
《状元及第》 (1964) .... 监制
《神仙·老虎·狗》(1961) .... 其他
《凤还巢》 (1963) .... 导演
《倩女幽魂》 (1960) .... 导演
《手枪》 (1961) .... 导演
《七仙女》 (1963) .... 作词
《七仙女》 (1963) .... 编剧
《情人的情人》 (1994) .... 导演
《火龙》 (1986) .... 导演
《垂帘听政》 (1983) .... 导演
《垂帘听政 》(1983) .... 编剧
《火烧圆明园》(1983) .... 导演
《火烧圆明园》 (1983) .... 编剧
《一代妖后》 (1988) .... 导演
《西大后》 (1988) .... 导演
《瀛台泣血》 (1976) .... 导演
《瀛台泣血》 (1976) .... 编剧
《大军阀》 (1972) .... 导演
《大军阀》 (1972) .... 编剧
《金瓶风月》 (1991) .... 导演
《金瓶风月 》(1991) .... 编剧
《武则天》 (1963) .... 导演
《武则天》 (1963) .... 编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3) .... 导演
《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3) .... 编剧
《后门》 (1960) .... 导演
《敦煌夜谭》 (1990) .... 导演
《西太后》 (1989) .... 导演
《西太后》 (1989) .... 编剧
《貂蝉》 (1958) .... 导演
《冬暖》 (1968) .... 导演
《王昭君》 (1964) .... 导演
《西施》 (1965) .... 导演
《缇萦》 (1970) .... 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