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评价电影《活着》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电影的改编是低俗和功利的。
张艺谋对小说情节中可悲、可怒的元素进行了极尽粉饰,将余华颇为复杂的小说,改造为了无害的、小资感伤的民族名片,去掉了有可能造成危险的锋芒,回归了醇厚的拨乱反正主流旋律。
举例:
有庆死于为县长夫人抽血,纯局活活抽死,为了救上等人的命,把一个孩子害死了。有庆说抽的头晕,全身苍白,还不住手,还继续抽,说“献血都这样”,最终有庆死了。
那时候有庆已经不行了,可出来个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是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他还不住手,等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
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进产房去救县长的女人了。
张艺谋改为有庆被误杀,并且是区长“缺乏睡眠”,而且区长也受伤了,甚至还付出了自己最喜欢的汽车作为代价,后来还心心念念了一辈子,有庆的死所折射出的种种随处可见的现实被消隐在一片正能量尴尬煽情中。
这一改动非常低俗。
张艺谋把皮影戏加入更是纯纯为了故作深刻和拿奖去的,展示民族符号,在《长城》中他加入了秦腔也是这个路数,拿奖骗外宾。
其他的一些改动,如家珍病的走着路能摔倒,村民们笑嘻嘻的说夜里干的太狠了,队长作威作福,延续了历史,流氓样子电影并未表现出来。
人民公社请风水先生看屋子,烧了老孙的屋,还是饥饿年代用人们嘴里省下来、抠出来的油浪费、玩闹似的烧的,老孙说烧了我也得死了,这些也没有拍。
有庆穿不起鞋,鞋底都磨穿了还继续穿,为了珍惜来之不易的鞋子,上学路上光着脚走路,把鞋拿着,下雪天也是这样。衣服更是破破烂烂的。结果电影里有庆穿的里三层外三层,和欺负凤霞的小孩子打架那场戏,衣服恨不得比地主家孩子穿的都要好。
占故事很大篇幅的饥饿,从头到尾的饥饿,完全删除,你在电影里看得出他们饥饿过?
贫穷,完全从头到尾摆脱不了的贫穷,完全架空为符号。有庆的饭盒比我的都好,大炼钢铁时家里那一桌子碟碟碗碗,我好像看见了史做凳让矛革的金库了,都眼晕了。余华小说里对贫穷的概念表现的非常清楚,《细雨中呼喊》,亲爹吃点饭都要摆臭脸,最后老头被排挤的盼着自己死。摔了一个碗,一是没有替代的了,物资匮乏到极点,二是摔了碗的人给家里造成了极大的麻烦,贫穷造成的消沉和恐怖气氛,在电影中完全轻松和谐,福贵的日子看上去几乎是小康的。
电影中原创了一个人物,王教授。原著中只是说凤霞产后出事死了,而电影原创了一段低能剧情:说学生们把老教授们都打倒了,所以没人会看病了,电影表现了造反的学生们一开始志得意满胸有成竹的样子,到凤霞大出血后,戏剧性的大喊“我没学过,我不会呀!”完全变成了丑角。
这点情节太拙劣了,漫画一样,给外国人看的。
至于再后来,家珍死了,包产到户以后,二喜去城里干苦力,拉板车,呼哧呼哧气都喘不过来,还要背着儿子苦根,在板车上绑竹竿晾尿布,在城里完完全全作为一个原始人、失去人权挣命的农民挣扎在最底层。后来二喜拉水泥板被挤扁了,死的一根完整的骨头都没有。
福贵在私有化社会过的更是猪狗不如的生活,下了雨爷孙俩抢收棉花,累的小孩子发了烧,家里都没有糖给他熬姜糖水,豆子都难得吃上,吃豆子高兴的撑死了。
这些事情由于发生的年代不对劲,所以电影不允许发生,宁肯把时间大幅度的浪费给重复的镇长被错划资产阶级反革命啦,春生要重开了之类的,却不肯稍微花一分钟给后来这些事一些内容,来让故事从【昏君当道,民不聊生】这种传统的低能叙事超脱出来,格局更大一点,去着眼于历史和文化,而非一朝一代甚至一家一姓甚至一条路线的责任去。
种种情形来看,贫穷、饥饿、彷徨、如蛆附骨的苦难,全部被拆解,电影结局时,外孙馒头玩小鸡,福贵说生活越来越好,电影粗桐变得非常低俗。《活着》无法和《霸王别姬》比较,也谈不上在94年获得一席之地。未来如果有人再翻拍余华的这本小说,很难拍的比张艺谋版本更低俗。
B. 电影《活着》和小说《活着》叙事线索的设计有什么不同
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线索的设计至关重要。一条明确的、活跃的线索就像一根坚韧的丝线,可以将整个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时间、地点等要素像串珠子那样串联起来。那么电影《活着》和小说《活着》叙事线索的设计有什么不同?
三,《活着》电视剧叙事线索的设计
电视剧《福贵》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安徽,也加入了安徽地方戏曲花鼓戏作为叙事线索。电视剧里将故事的开端提前,用五集的容量讲述了福贵和妻子家珍的恋爱故事,花鼓戏就成了两人之间传情达意的桥梁。在影片结尾,家珍也在福贵演唱的花鼓戏声中安然离世。不同年代背景下,花鼓戏的唱法或许不同,但是热闹的花鼓戏一直都是剧中人物情感的传承和延续。同时,花鼓戏的加入也丰富了凤霞这一人物形象,在原著中,没有过多描述凤霞的个人生活或者个人追求,更多的是把凤霞作为牺牲品一样来塑造。而电视剧则通过花鼓戏让哑女凤霞的悲喜得以宣泄,为凤霞找到了另一种充满了力量的“语言”——虽口不能言,但情不可减,体现了创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
C. 解析《活着》电影
(一)《活着》电影
生活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不知道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几乎每个普通人都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就因为我看了张艺谋的片子,爱奇艺便自动推给我他导的很多片子。所以,我看了《活着》,张导那么多片,我选了《活着》,是因为葛优。男演员中,我是很喜欢他的,也认为他的参演是票房的保证。这片子拍得太早了,1994年,那时他应该很年青吧,演技还稍显稚嫩,没有巩俐那么游刃有余。不过我还是很喜欢,看了好几遍。说一下,这片子几乎都是当今影视界的大腕,我们不得不佩服张导当时的眼光。张导一直如此,氛围总是轻轻勾勒,感觉总是差点什么,不过在当时拍这么敏感的片子,张导也算是比较大胆的了。这片中有几处改编,我觉得很不错,尤其是结尾,让我们的心不那么绝望。
D. 影视剧《活着》是如何对人物形象的进行再创造的
对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创作者来说,塑造人物都是创作的中心任务。然而在改编时,原著人物究竟是改、是删还是增,恰恰是改编者应该仔细斟酌的。在小说《活着》中,由于余华采用了福贵第一人称叙述的形式,使得绝大多数人物都是通过福贵的语言描绘出来的。那么影视剧《活着》是如何对人物形象的进行再创造的?
E. 关于电影《活着》
关于电影和原著的关系,电影党和原著党一直在争议,我认为没有争议的必要。喜欢电影的,直接去看电影就好,喜欢原著的,就选择原著。电影和原著书籍只是承载思想和精神的载体,它们都是为了思想和精神而服务的。如果没有精神和灵魂思想,我不认为它是一部好作品,甚至不认为是一部作品。而如果精神和灵魂思想的内核没有改变,是选择以电影表达还是以原著书籍作为表达方式,那么就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了。
我认为余华老师是一位好作家,之前看过他的《文城》、《许三观卖血记》等,《活着》的原著小说还没有看,之前看过电视剧版的《活着》,电影《活着》也是前几天看完。以不同的媒介形式看《活着》这部作品,的确会获得不同的体验,不过内核却没有改变。张艺谋导演也是一位好导演,《活着》这部电影的细节很丰富,甚至有几个场景和镜头,让我几度落泪。葛优和巩俐也是好演员,演啥像啥,演技自然而然,细节表情拿捏得当。
因此,无论是《活着》的原著小说还是电影,都是相当成功的,是值得一看的好作品。
最近在跟着曾仕强教授学习《易经》的义理,再看电影《活着》,能够看到一些易经的影子。
在我们一出生的时候,我们的命就已经先天确定了。在学习命理学的时候,发现我自己学习得特别费劲,也非常的痛苦,我知道这是我自己缺乏国学功底的缘故,因此暂时放弃了对命理学的学习。
也是今天我才想通了,如果一些知识和学问让我学得非常痛苦,有种痛不欲生的感觉,那么我就会怀疑去学习这些知识和学问的价值和意义,我干嘛要去学呢?
同理,如果一些知识和学问让我学习得非常轻松,也没有学习的必要,因为我已经完全掌握,再学习也不会有丝毫的进步。因此,到底要学习什么,以怎样的方式去学习,这件事是值得慎重对待的。
刚开始学习易经的时候,会觉得很新鲜,很有趣。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会觉得特别枯燥,甚至一度想要放弃,好像听懂了,又感觉自己没有懂。但是,看着自己离终点越来越近时,又想再坚持一下。尽管学得很累,但内心觉得很平静和充实。我觉得学习是一个先博后专的过程,也不能过度学习。易经告诉我,任何事都应该适度、守中、合理,学习也不例外。这毕竟是一辈子的事情,每天坚持学,学习那些有些难度,自己又有些基础的东西,这样会让我对学习更有信心,例如《红楼梦》、中国饮食文化、花卉鉴赏等。我自己对这些知识缺乏,但是又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再说说《活着》,我从中得到的启示和思考是,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安排自己的一生。《活着》告诉我们,我们能够平安健康的活着,就已经是足够幸运的了,或许我们人生的意义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
福贵出身在富有之家,这不是他自己能够决定的,他也是我们芸芸众生中迷茫的一员。即便是娶了家珍这样不离不弃的好媳妇,他仍然不满足。一直到败尽家财,失去了所有的外在财富,他才冥冥之中幡然醒悟,原来以前那些平平淡淡的东西才是真,是如此的可贵。更难得的是家珍对他的不离不弃,长相厮守,哪怕日子过得很艰难,却依然无怨无悔。这段经历,让我想到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和宝玉的经历是何其相似!一直到贾家破灭,才发现最后跟在自己身边的人寥寥无几。
福贵被乱兵抓去征丁后,开始经历人生的困苦,他心里的梦想就是好好活着回去,与老婆孩子热炕头,过着平淡而踏实的生活。他和春生见证了所有征来的人被冻死之后,从鬼门关中走了一番,又一次醒悟能够活着回去已经足够的幸运了。日子虽然过得有些贫穷,但是总会好起来的,就像那句“小鸡长大了,会变成大母鸡,之后又会拥有鸭、羊、牛等”最后越来越多,这就是易经中的“小蓄卦”。财富是一点点积累起来,守正以中,日子会过得越来越好,红红火火的。
然而,幸福和困难,我们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临。本来就在日子过得很有盼头时,有庆又被已经当区长的春生开车撞墙压死,人生最大的不幸之一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而且,春生和福贵还是一起共患难的生死之交。当有过命交情的朋友突然变成了仇人,我们又该如何他?就像我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本来有恩于我们,突然有一天变成了我们的仇人与敌人,我们该如何面对他们?人生就是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两难困境所组成。
当苦难发生时,我们始终最难处理的是该如何面对和接纳自己的内心。所以,家珍开始时选择怨恨春生,这是对是错?这毕竟是丧子之痛,不是当事人,根本不会理解其中的痛处。只有你自己亲身经历了,让你亲自体验和感受到,你也未必能够保持清醒的理智。所以,我很能理解江歌妈妈的选择。
当苦难发生时,春生并没有选择肇事逃亡,而是直面受害者家属,而且受害者家属还是曾经共患难的生死挚友,不断地向福贵和家珍道歉。那么,春生是坏人吗?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吗?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的。
当春生媳妇因精神崩溃而上吊,春生甚至也想要因此而结束自己的余生,而家珍听了春生的事迹后,最终选择了原谅他,并鼓励他重新鼓起勇气活下去。
我想,此时的家珍之所以选择原谅春生,在于家珍的本性就是一个善良而温柔的女人,她也经历了人生丧亲之痛。这一刻的家珍在精神上,和春生是共鸣的。在家珍失去有庆时,我想她的内心想法和春生一样,如果不是还有福贵和女儿凤霞,她也不会坚强地活着。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在我们刚出生时,我们就失去了呆在母亲肚子里的安全感;到童年时,我们失去了婴儿时的光明和纯真;到少年时,我们失去了童年的无忧无虑;到青年时,我们失去了少年的梦想;到壮年时,我们失去了青年时的冲动…
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还会失去更多,例如父母之爱、朋友之爱等等。一次次的失去,让我们变得越来越老,最后终究要面对我们最真实的自己。
因此,趁着有时间,不妨多想想,到底什么对我们来说最重要,我们把时间花费给它就是。
别人有什么,对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什么,我想要什么,并以此与他人交换,获得价值。
有些人活了一辈子,但是只活了一天;有的人虽然只活了一天,但是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人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长,好好活着就是最大的成功。
F. 电影《活着》为什么没像小说一样拍完整
首先《活着》是一部禁片。评论界认为,张艺谋拍完《活着》,他已经“死了”。
事实上,张艺谋没有料到这部电影对自己的影响这么大,辛辛苦苦拍了部好电影,还让葛优拿到了戛纳影帝,国内却成了禁片。
作为这部电影的原著作者,余华曾说过,张艺谋敢拍《活着》,我佩服张艺谋。等活着被禁,他 开始佩服D。
作为同名原著小说,《活着》却是有WG背景的 历史 。这是影视创作的红线,张艺谋踩上了。如果拍的和小说一样,更加触动上面的神经。然而,即便没有拍完,影片还是被消失了,只是成为影迷口碑相传的国产佳作。
小说的审查尺度比电影要宽松一些,这是因为当今的人阅读群体逐渐缩小,远远不如观影的多。再者说,小说和文本和电影属于两种形式的艺术手段,没有必要完全按照小说来。
以上。
现在流行翻拍重拍,告诉张导重拍一下就完整了!
电影《活着》,比起小说《活着》,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让这个电影的结尾,积极了一些,光明了一些,有希望了一些,而小说,阴郁至死,悲惨到底,绝望终点。
小说中,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老婆家珍去世;女婿二喜是搬运工,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
而电影里的光明的尾巴,张艺谋留下了二喜和苦根,电影里叫馒头。小说里,只剩下一头牛叫着主人公的名义,福贵。电影里,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这部小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0年),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并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其实,从获奖里,我们就能读出很多信息,还有一个信息是,这部小说很火,但电影被禁。
电影巜活着》改篇自余华的同名小说,我是先读的小说。当时在南方工厂刚刚上班,一个三十好几的人一个人租着房,上班、下班,七天试用期刚刚完,厂里说我不合适干这个工作,就辞了,合适的工作很难找,连着找了两天没有找到,天又下起雨,就一个人待在租房中,胡乱的看浏览器,有人推荐巜活着》这部小说,然后顺理成章下载,阅读。
可以说这本小说让我一天一夜没有吃饭,累了抱着手机眯一会,脑子里还是小说里的桥段,福贵的形象扎进脑子里,泪流满面不止,难过巧珍,难过他们俩个孩子,他的瘸子女婿,外孙,每走一个伤悲一次。
说说电影和小说吧,余华的巜活着》是关于个人的,活着是忍受;张导则全然抛弃了这一点,转向于时局和政治的悲剧,是“哀民生之多艰”。因此配角们教科书式的存在很出彩。福贵也成了一个政治觉悟很高却依然淳朴善良的人,但两场悲剧却分别由他的审时度势和善良好心所导致。
电影表现的是“逃不过”,在这一点上还是很成功的。 即便是看过小说,看电影的时候还是感动得稀里哗啦。电影有很多精彩的部分,首先是剧本,然后是影片中主角的演技,最后是影片制作。To live,活着。
小说中,福贵是最后还活着的人,还有一头老牛。
大家都看过张艺谋导演的《活着》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讲诉了男主人公福贵因为嗜赌如命,输尽家财由之前的大少爷变成普通农民经历人生变革悲剧的一生。
看过这部剧的人都知道这是部黑色喜剧,让人笑中带泪,透过一个人来看穿命运,人在那个 历史 时期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主人公是无奈的,看过的都会感慨良多!
电影的目的更多的是给人启迪,短短的一两个小时无法把小说全部展现,只要能展现出小说的精髓并给予观众共鸣,在我看来都是好的电影,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
同时,电影还有过审的问题,这部小说对人性的探讨实在太深刻。里面有很多对人性的讽刺,写出很多敏感的话题,这些东西在电影里展现都是露骨的,显然不能过审,适当删减很重要!
所以说电影没有按照小说拍摄完整,但是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好的作品,他给我们心灵的震撼!
电影版《活着》只拍了原著的一半多一点内容——原著中,福贵所有的亲人都死完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在讲着“活着”的故事。电影只拍到了女儿的死,苦根还活着,留给人一线希望。
无疑,这样的处理会让看过原著的人觉得这个故事少讲了许多内容,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和淡淡的遗憾,但由于书中有对人性太过深刻的刻画,以及人物的遭遇太过凄惨,如果全部搬上屏幕的话更容易被禁。
事实上,这部只拍了原著内容一半多的作品后来也被禁过,算是张艺谋导演唯一一部被禁的电影,曾被誉为他拍得最好的电影。
我们大多人都知道,将原著作品影视化后,作品中一些非常尖锐的 社会 问题便会更加具象化,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所以很多作品在影视化时导演都得对其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使之不要显得太过尖锐,毕竟辛辛苦苦拍一部电影都是希望它能上映的。
当然,经过影视化后的《活着》并没有比原著差,它是另一种呈现方式,而且它显得柔和了一些,不会像原著那般令人绝望。毕竟电影面向的是更多的观众,导演要考虑到观众的观影感受。
总的来说,电影版《活着》注重表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生存状况,小说版《活着》则重在表现个体生命在强大的命运面前的承受力,两者都是经典,都同样悲伤苍凉,引人深思,很值得一看。
(鲸鱼电影编辑部:原野)
同一时间段三位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各自拍了一部电影,不约而同的涉及到了那一段 历史 ,分别是田壮壮的《蓝风筝》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张艺谋的《活着》,都被不同程度的禁了,田壮壮尤其惨烈,禁拍10年OR9年,记不清了,当时他的名头远大于陈凯歌和张艺谋。
《活着》开拍前,张艺谋和余华说,他是搞电影的,对审批很懂,所以余华放手给张艺谋去弄,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不用说那时候,到了《亮剑》那段 历史 依然省略。
还有就是抗日题材的影视剧N多,对越反击战的题材除了那几年的《高山下花环》和《闪电行动》等,近几年看到过这个题材的影视吗?
我的答案就是:《活着》不好吗?
如果单从艺术角度来看,我觉得是老谋子想给电影里的主角留下一丝希望,毕竟原著太惨了,外孙太饿了,吃豆子太多撑死,女婿也被压死,主角的希望被生活这只大手反复蹂躏,最后变成了一个只是活着的躯壳,没有高兴、没有悲伤、也没有希望,只剩下活下去的本能。每次看书和电影都觉得心堵。
网友杜耀军:
首先《活着》是一部禁片。评论界认为,张艺谋拍完《活着》,他已经“死了”。
事实上,张艺谋没有料到这部电影对自己的影响这么大,辛辛苦苦拍了部好电影,还让葛优拿到了戛纳影帝,国内却成了禁片。
作为这部电影的原著作者,余华曾说过,张艺谋敢拍《活着》,我佩服张艺谋。等活着被禁,他 开始佩服D。
作为同名原著小说,《活着》却是有WG背景的 历史 。这是影视创作的红线,张艺谋踩上了。如果拍的和小说一样,更加触动上面的神经。然而,即便没有拍完,影片还是被消失了,只是成为影迷口碑相传的国产佳作。
网友竟与电影:
电影版《活着》只拍了原著的一半多一点内容——原著中,福贵所有的亲人都死完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在讲着“活着”的故事。电影只拍到了女儿的死,苦根还活着,留给人一线希望。
无疑,这样的处理会让看过原著的人觉得这个故事少讲了许多内容,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和淡淡的遗憾,但由于书中有对人性太过深刻的刻画,以及人物的遭遇太过凄惨,如果全部搬上屏幕的话更容易被禁。
事实上,这部只拍了原著内容一半多的作品后来也被禁过,算是张艺谋导演唯一一部被禁的电影,曾被誉为他拍得最好的电影。
网友鲸鱼:
大家都看过张艺谋导演的《活着》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讲诉了男主人公福贵因为嗜赌如命,输尽家财由之前的大少爷变成普通农民经历人生变革悲剧的一生。
看过这部剧的人都知道这是部黑色喜剧,让人笑中带泪,透过一个人来看穿命运,人在那个 历史 时期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主人公是无奈的,看过的都会感慨良多!
因为太惨了,拍不下去了。我觉得能把小说看两遍的人,已经能称为内心强大的人了。如果每个细节都去还原,一般人真的很难做到。拍一半,留点希望也挺好。虽然很多人都知道那个结局,但是能定格在一家人吃饭的画面,也是一种安慰吧!
G. 小说《活着》和电影《活着》在主题思想的把握上各自有何特点
当我们对文学作品进行影视化改编时,不得不考虑到影视作品的通俗性及其对受众产生的影响。相较于文字,视听语言对受众产生的冲击力更大,引导性也更强。因此,面对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改编者们首先应判断原作的主题思想是否可取。那么小说《活着》和电影《活着》在主题思想的把握上各自有何特点?
三,电视剧《福贵》主题思想
电视剧《福贵》对于主题思想的改编则更符合电视剧的特点,即更加通俗化、大众化,一方面保留了原著中农村背景的设置,将更多的叙事空间放在了粗犷原始的田间地头;另一方面增添了许多感情线和人物线,着重突出一个“情”字,从人与人之间情感变化的角度来反映20世纪老百姓生活的艰难和不易。电视剧的叙事主题较电影来说更接地气,观众的代入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