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巴西电影的历史
60年代初,由于政府对内实行一些维护民族利益的措施,一批年轻的电影工作者纷纷以独立制片的形式发起一场振兴巴西电影的新电影运动。评论家D.内维斯、S.奥古斯托以及导演罗查,G.、迭戈斯,C.等人以都市大学活动中心的刊物《都市》为阵地,发表他们的见解。他们反对商业化的巴西电影,反对好莱坞对巴西电影实行的殖民化,以面对现实为原则,主张创立植根于巴西民族文化土壤中的新巴西电影。
新电影运动一方面借鉴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使用非职业演员和采用实景拍摄的方法,另一方面借鉴了法国新浪潮的低成本独立制片方针。新电影的导演们把目光投向巴西社会的阴暗角落(贫民窟和内地),揭露社会矛盾。这时期的重要影片除纪录片《五访贫民窟》(1960)、《海角游艺会》(1960)等外,故事片有P.C.萨拉塞尼的《卡伊萨斯港》(1962)、A.杜亚尔特的《还愿者》(1962)、葡萄牙电影导演R.格拉的《卑鄙的人》(1962)和《枪》(1964)、迭戈斯的《悠扬笛声》(1964)、多斯-桑托斯的《干涸的生命》(1963)、罗查的《太阳国里的上帝和魔鬼》(1964)等。1964年军事政变后,新电影的导演们把视线从农村转向城市,拍摄了一些针对反动当局的思想激进的影片。如罗查,G.的《苦恼的国度》(1967)、迭戈斯,C.的《大城市》(1960)、L.伊尔茨曼的《死者》(1965)、多斯-桑托斯的《爱的饥饿》(1968)等。这些影片反映了人民对时局变化的困惑、悲观、愤懑与失望。影片的主人公多号召用暴力来摆脱困境。 80年代初,巴西电影不但产量可观,而且不少影片在国际上获得强烈反响。如G.萨尔诺的《德尔米罗·戈维亚上校》(1979)、L.伊尔茨曼的《他们不穿礼服》(1981)、若奥·巴蒂斯塔·德·安得拉德的《被榨干的人》(1981)、日裔女导演山崎静的《异乡泪》(1980)、迭戈斯的《再见,巴西》(1980)和《逃奴堡》(1984)、巴本科,H.的《佩绍特》(1980)和《蜘蛛女之吻》(1985)等。
自1965年起,在不同城市举办本国电影节。1975年成立巴西电影工作者协会。
Ⅱ 这个电影的寓意
非常喜欢这类风格的青春电影,劲酷如一首重金属迷幻摇滚。
说来惭愧,之所以看了这部电影是因为豆瓣上一张帖子“来一张电影里的少年”。然后就被男主角雅各布·盖尔绍(当然当时我还不知道他的名字)彻底秒杀。那张脸真是精致到近乎完美。那玩世不恭的小情绪不经意地停留在那挑起的眉梢上,若有还无的妖娆蛊惑盘旋在唇角,不留神时无法觉察,惊醒之时已被他俘虏。
这部电影理所当然被誉为“二十年来最酷的波兰电影”。当然其中不乏过度夸张的溢美之词,但是,出自一位八零后导演之后的本片带着一股天然的叛逆劲儿,大声地否定这个扭曲的现实世界。
男主角多米尼克来自一个富裕的波兰家庭,父亲是政府高官,母亲是服装界女强人,他就读一所私立学校,有固定的朋友圈子,课余时间去练空手道,时常陪父母参加那些无聊的应酬酒宴和歌剧。他的生活看起来完美而正常。但一颗空虚的种子早已深深埋藏在他的心灵深处,等待着一粒火星的点燃。
那一点并不遥远。毕业派对那一天,他在朋友的起哄下和男性好友埃里克接了吻。这段视频立马被上传到Youtube疯传,脸书上全是同学们肆意的猜测和调侃。更糟的是,他在和埃里克对练空手道的时候产生了生理反应。铺天盖地的网络舆论让他羞于再踏进社交团体里一步。
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在网上东晃西晃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游戏论坛“自杀空间”,结识了一个名叫西维亚的女孩。西维亚也是因为一段用小刀在手臂上雕刻的视频而走红网络,她每天宣称“我还活着是我今天最大的错误”,在“自杀空间”里被人称作“女王”,声称自己三年没有踏出屋子一步。西维亚让多米尼克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找到了一种说不清的亲近和情感寄托。他开始在这个“自杀空间”里面越陷越深。
《自杀空间》海报——简笔画,手机、电脑、还有那些缠绕的网线让人们的生活在网络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这把双刃剑,伤人伤己。
这个议题其实并不新鲜,换个被人丢臭鸡蛋的说法就是——网瘾少年的毁灭之路——听起来多么像都市报社会版的新闻报道。但是这么个老套的题目在导演的笔下充满了劲酷的青春味道,实属难得。
二战后关于这种充满写实味道的非美国制造青春电影涉猎不多,故不敢在此妄言。但据我个人看过的,包括《爱跳舞的芭蕾少年》(俄罗斯电影),《爱之伤痕》(丹麦电影),《在全世界面前》(巴西电影),《薄暮之河》(荷兰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日本电影),《阳光姐妹淘》(韩国电影)等等,大多探讨战后,尤其是八零九零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让他们不再理解什么是挨饿受冻,中产阶级的家庭环境,父母双职,家中一般有几个兄弟姐妹,但他们大多很不快乐,却自己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无法寻求到所谓的共鸣和知己,他们寻求特立独行,寻求群体认同,但又不善于和世界打交道。家庭的情感淡漠和与父母的缺乏沟通让他们把好不容易得到的同龄人认同紧紧抱在胸前,无论如何也不撒手。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容易被诱惑,很容易被欺骗,很容易受伤害,很容易迷失自我而不自知。这大概是这些青春物语所要讨论的共同话题。
我很喜欢这些电影中营造出来的时代感。像《阳光姐妹淘》和《爱跳舞的芭蕾少年》,还有这部《自杀空间》,观众可以从电影中感受到当时独特的时代气氛,那些巨大的、甚至是残酷的政治事件被轻描淡写地带入电影,变成一种独特的青春色彩。尤其像曾经生活在苏联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东欧国家,那些成长在九十年代的少年无法从历史中找到认同——当一个国家一夜之间就可以颠覆曾经坚持了那么多年的意识形态,你指望这个国家的青年人去信仰什么呢?但是,解体后二十年的今天,这些国家的导演可以坦然自若地谈这段历史,甚至带着一丝调侃的味道。插一句题外话,我觉得中国能做到这一点的也许只有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当然这是完全不受我党待见的一部作品。中国人对历史格外的严肃态度限制了这类题材电影的创作,但个人认为这不失为一种解读历史的角度,甚至更为真实而深刻。
回到电影本身。很难相信雅各布·盖尔绍的新人身份。这个男孩在网络上资料少的可怜,但看过这部电影,你就可以了解他对角色的把握和表演的爆发力是那么的惊人。他绝不是空有一副好皮囊的花瓶。那瞬间崩溃的神情,那极端暴虐的情绪,那眼角硬生生流下泪来面部表情却还是空洞冷漠,那带着挑衅的玩世不恭,那放下全部尊严的苦苦哀求......他的表演那么复杂而多变,非常精彩。
少年的心理最难揣摩,也最脆弱。有的时候他们并不是真的对世界绝望,他们只是想找一种方式让世界注意自己。虚拟的网络世界给予他们一种莫名的巨大力量。面具之下,他们肆意地对着这个世界比中指,他们在虚拟的空间中打造自己的个性形象,寻求“志同道合”之人。而现实世界中,他们还得和无聊的世界继续相依为命。在某种程度上说,生活在网络时代下的年轻人都是人格分裂者。
每天手机不离手,眼睛不离电脑,拇指族,低头族,电玩动漫言情小说,刷FB微博人人成为一种习惯性动作,宅男腐女队伍日益扩大......我们的父辈也许完全无法理解我们的生活,但是,拜托,我们就是这样的,和西方国家的青少年真的没有那么大差别。请正视,我们不再是那红领巾迎风飘扬的画中少年了。
这部电影几乎集合所有该出现的青春物语元素,包括同性之爱。多米尼克喜欢男人吗?谁知道。也许他和埃里克的吻只是一种无所谓的尝试,只是同龄人起哄下的即兴产物,更可能只是导演让这部影片犀利到极致的噱头。但无论怎样,同性恋这个小小的标签让男主角更加孤单,更加疏离,更加迷茫。没人试图理解他,却都要来观看他,治愈他。
影片的结局,多米尼克自杀了,一直宣称要自杀的西维亚却活了下来。西维亚跑出自己的屋子,站在空旷的草地上,大声地哭号。服用过量安眠药的多米尼克在死之前大声地哭着呼唤父母的救援:他真的没有多想死的呀。尽管生活没有意义,不,不能这么说,也许生活本身的意义就是“活着”。他们不懂死亡的含义,就如同他们不懂生存的含义一样。他们太年轻,他们其实多么害怕孤单和死亡。
影片塑造了一个炫丽的网络世界,采取日系的动漫风格和配乐。多米尼克和西维亚在这个世界中像一对侠客情侣一般美好。他自以为自己爱她,却从没见过她面具下的真实模样。多米尼克的父母自以为提供给了儿子一切优越的东西,以为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们所缺的唯一一样东西就是:沟通。
和大理石接吻、高调宣称自己喜欢男人、画着眼线穿着铆钉让自己看起来格格不入的举动,也许只是少年无助的顾影自怜。
少年的世界可悲而滑稽。多米尼克的世界幻灭了。他生前最后的一刻被手机拍下来上传到了Youtube,成为点击率超高的视频。仿佛莫大的讽刺。
Ⅲ 译制片巴西电影有哪些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之一,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文化多样性的国家。巴源御西电影产业也逐渐壮大,拥有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其中一些也被译制成了其他语言。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译制片巴西电影:
1. 《城市之光》(City of God):这是一部2002年上映的犯罪剧情片,讲述了里约热内卢贫民窟的年轻人如何在贫困和暴力的环境中生存。该影片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被认为是巴西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2. 《爱的魔法》(Love Actually):虽然这部电影并非完全是巴西制作,但其中的一些场景是在巴西拍摄的。这是一部浪漫喜剧电影,讲述了多个情感故事,展现了爱的不同形式。
3. 《卡洛斯·塞贡达:70年代的恐怖分子》(Carlos):这是一部电视电影,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欧洲最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之一卡洛斯·塞贡达的生平。该影片获得了许多奖项,包括2011年金球奖最佳电视电影或迷你剧集。
4. 《黄昏双镖客》(A Hora e a Vez de Augusto Matraga):这是一部改编自巴西文学经典作品的电影,讲述了一个道德败坏的土地所有者在遭受报应后的故事。该影片在国际上获得了好评,被认为是巴西电影的另一个代表作。
5. 《上帝之城》(The Clan):这是一部2015年上映的犯罪剧情片,讲辩侍述了一个阴谋集团如何操纵政治和经济来控制巴西社会。该影片在巴西国内获得了好评,被认为是一部反映现实问题的作品。
以携裂吵上是一些著名的译制片巴西电影,它们展现了巴西的文化和社会问题,同时也证明了巴西电影产业的成就。
Ⅳ 有哪些推荐的巴西电影
6.魔幻现实主义在水彩动画中的巧融,《男孩和世界》呈现而出的是以孩子视角所见光怪陆离的世界,那天马行空的奇想,在纯洁简约画风中的勾勒是对现实社会中资本主义对人压迫的深刻纵深,一部简单的动画,却留给了观众无限的遐想与沉思。文/梦里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