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7种类型片必备拍摄指南
类型电影是电影产品的标准化,其中必然包括影像造型的标准化,或者说形成影像风格技巧手段的标准化。
对于制作者,电影的类型代表了电影表达的惯例,而对于观众,电影的类型则是电影体验的惯例。
一.西部片的视觉惯例
在美国,西部片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具有极强的象征意味。西部片的影像特点就是通过画面来展现美国西部的风光、景色、地表和地貌等等。
通过《与狼共舞》《不可饶恕》《老无所依》《血色黑金》《天地无限》等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的美国西部片,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美国西部片的视觉惯例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 :
1.大量使用大全景或者是大远景,结合镜头的横向移动来展现美国西部自然景色和风光。
2.大量使用自然天气的变化,比如:阴天,清晨,傍晚,雨天,风天等,可以渲染和营造具体情节的气氛,同时也反映人物在所处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
3. 全片整体的色调大多都是棕黄色调为主。
4.色相的控制,多数情况把饱和度降得比较低。
5. 全片大量画面以大光比、高反差的光效,强化西部片的影像风格。这些惯例手段的准确运用,形成了观众对西部片的基本视觉认识,在掌握这些基本手段后,所呈现的西部片类型的影片是观众所能接受的。
二. 歌舞片的视觉惯例
歌舞片从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一直是深受广大观众所喜爱的电影类型。歌舞片在题材上大多会以喜剧和青春爱情这类题材为主,但是随着观众观赏习惯的变化,考虑到市场因素,歌舞片中也出现了诸如《理发师陶德》这样口味迥异、具备惊悚气质的影片。但是不论影片气质是喜剧、爱情还是惊悚,它的类型决定了这些不同气质的故事都必须具备市场与观众认可的歌舞片特点。
换言之,这些电影在创作上必须迎合观众的兴趣取向。至少在形式上要有美妙动听的歌声,要有富于视觉享受的舞蹈动作与场面,影像及造型上追求唯美华丽,以自己独特的视听效果调动观看者的生活感知经验,带给观众心理上独有的感受,给人以精神层面上的愉悦。
正因为如此,歌舞片才会那么活力四射,观赏气氛才会那么令观众满意,从而保证这一类型的影片在今天以商业运作为目的的市场上经久不衰。
《歌剧魅影》《理发师陶德》《芝加哥》《歌舞青春》等上世纪 90 年代的歌舞片呈现出它们共有的一些视觉惯例:
1. 拥有色彩丰富的布景和道具,服装和化妆鲜艳,经常以冷暖对比进行搭配,从色彩关系上尽量追求华丽。
2.充分运用灯光和影调的变化来表现人物心理情绪的变化,以此配合故事情节的气氛变化。
3. 在舞蹈段落,构图多以几何图形为主,如三角形、放射形等。
4. 拍摄歌舞场面时多使用手持拍摄方法,机位运动灵活,大量镜头是带前景的横向移动、升降或前后移动,通过剪辑,结合大量特写镜头,以此让影片富有动感与节奏。
5. 摄影机的角度和位置,以丰富的跳跃性来追求变化,多利用一些极端角度机位进行拍摄。
6.色彩使用主观性强,视觉效果刺激。可以说,歌舞片几乎是一个综合了摄影造型、服装设计、灯光造型、舞台布景、后期特效与调色等所有电影视觉造型处理手段以及语言、音乐、音响等声音造型语言的电影类型——完美地集视觉与听觉造型手段于一体的电影类型。
在这些手段之上,再加以演员表演、音乐和舞蹈的融和后才呈现给观众一种特殊的视听享受形式,几乎是所有电影艺术手段加上电影技术手段的综合结晶。
三.战争片的视觉惯例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美国战争片,从拍摄手法和视觉效果上面开始走血腥而真实路线,展现战争场面的宏大,对战争残酷性直接表现。
通过《细细的红线》《拯救大兵瑞恩》《黑鹰坠落》《拆弹部队》等几部优秀影片,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战争片在视觉惯例上的特点:
1. 影片整体的色彩基调多使用蓝灰色或者是棕黄色的调子。
2. 场景和服装色彩相对单一,多与大环境融为一体。
3. 饱和度控制得比较低,使观众心情容易沉重。
4. 内景多采用大光比、大反差的影调效果,外景一般都会曝光过度一些。
5.大量使用手持、肩扛、跟移、甩镜头和小变焦,让画面富有动感,增加影片紧张性。
6. 多使用高速摄影来表现一些战争场面。
7. 多运用带前景的俯拍,营造偷窥感受,表现紧张气氛。 由于这些视觉惯例的持续使用,同时不断结合新的设备与技术发展,当代战争片营造的画面氛围越来 越真实。观众对这些视觉惯例的感受也越来越清晰。
四.黑帮片的视觉惯例
黑帮片自上世纪 20 年代诞生以来,一直是好莱坞最主要的类型电影之一。追根溯源,黑帮电影 并不是光凭想象就产生出来的娱乐片,而是电影人 用艺术手段来反映现实社会人们生活状况的写实影片。
《美国黑帮》《纽约黑帮》《毁灭之路》《无间行者》 等美国黑帮片,在色彩处理、影调的运用和摄影的 拍摄手法等视觉造型手段上面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1. 在色彩基调上,影片都以灰蓝色或者棕色为主,营造老旧而沉闷的影调,色彩搭配相对比较单调。
2. 影调效果上,影片整体多以低调为主,人物多采用较大反差的处理方式,同时利用影调的变化,来营造环境的气氛和人物情绪内在的心理变化。
3. 在拍摄手法上,多使用手持、肩扛和运动摄影,来表现一种动荡、压抑和不安定的视觉效果。
4. 多使用升降运动镜头来表现全景。
5. 横向移动镜头来展示环境的气氛。
6. 在一些犯罪场景的处理上,多以雨、夜、烟、雾等手段营造气氛。
黑帮片对于国产影片来说,基本是以民国背景发生为主,上述手段如果能够得以精确运用,相信是可以营造一个观众认可的黑帮故事所具备的氛围。
五.恐怖片的视觉惯例
近两年来,恐怖电影不断掀起票房和舆论的热潮,这一类型电影的声势远远高于其他形式的影片,从而形成了恐怖电影制作的新一轮高峰。
通过《红色之山》《惊声尖叫 3》《嗜血破晓》《新丧尸出笼》《异形大战铁血战士》等几部影片,我们可以找到美国恐怖片中利用画面制造紧张气氛的一些规律和技巧,这也是这一类型电影的视觉处理惯例:
1. 多利用大全景制造不安定的氛围。
2. 利用场景结构,借助暗调的前景做横向移动,使画面跳动不安。
3. 局部光线照明,画面大面积处理成暗调,亮部也不会过亮,一般控制在曝光点上一级。 4. 用一些较快的推镜头,使景别变化明显,增加冲击力,特别是针对一些重要道具。
5. 多用大的全景俯拍,加上缓缓移动,模拟第三者主观视线。
6. 人物近景和特写多用俯拍和仰拍,人物适当变形,强化气氛。
7. 多用阴天拍摄,晴天增大光比,选择中午拍摄,使人物或景物的投影不美观。
8. 把一些光源处理成动态的,造成光影的动荡。
9. 部分场次安排为夜景、雨景或者大风等非正常天气,利用这些营造画面中的恐惧。
10. 人物全景时,尽量处理成剪影或半剪影,背景也不宜过亮,高出人物两档即可。
11. 一些画面有意做成负像、粗颗粒、偏色等特殊效果,加强视觉冲击。
12. 人物运动时,镜头可以手持跟拍,营造不稳定的效果。这些视觉惯例的使用,会营造出很好的恐怖气氛。
近几年,国产恐怖片有明显的上升迹象,缘于众多片商青睐这种具有“以小博大”可能性的影片类型。但如果影片不能呈现上述的视觉惯例,则很难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当中。
六.公路片的视觉惯例
公路片一直是好莱坞比较为受观众欢迎的类型电影之一。以汽车为交通工具,主人公沿途所遇到和发生的事件,引出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表达主人公随着路途的行进,心理、情感、性格和思想的变化过程。
通过《我心狂野》《天生杀人狂》《不准掉头》《杯酒人生》等几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公路片在视觉惯例的使用技巧上有这样一些特点:
1. 多是使用大全景和远景镜头来表现公路沿途自然风光和地貌,一般是人烟稀少,较为空旷或者荒凉。
2.会有大量的航拍或者高角度的俯拍,表现在公路上行进的移动感受。
3. 都会使用一些长焦镜头,表现公路的距离感。
4. 影片外景多采用高反差和大光比的处理手段,影调上给予观众一种明朗的效果。
5. 较多利用偏暖的色调为主,通过色彩的视觉张力给予观众一种温馨心理感觉。
6.会利用天气色温的变化,表现公路周边的气氛,突出人物当时的情绪。
在公路片具体创作中,这些基本的视觉惯例还是要实现的,否则就很难具备公路电影的特殊气质。
七.青春片的视觉惯例
青春片是美国类型电影中一种针对特定人群的电影类型。影片故事情节的取材多是以青少年的家庭生活或校园生活为主,故事发生多以学生和老师为群体,或以父母和孩子们为对象。
这类影片男女主角大多拥有清新脱俗的形象,一些影片中还借鉴其他类型的特点,加以动感精彩的歌舞表演,借助这些手段,影片所传达出来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鼓励着当今的青少年坚持追逐自己的梦想。这些影片能够引发孩子们仿效,让他们喜欢音乐或舞蹈,擅长某项运动,打破小团体,不受束缚尝试新事物,勇于展现自我。因此这一类型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力量,显示出巨大的能量,这也是青春励志电影在美国大受欢迎的原因。
我们看《朱诺》《发胶》《重返 17 岁》等青春影片,可以清晰地找出它们在视觉惯例运用上共同的特点。
1. 影片整体光影效果尽可能处理成高调,给观众一种明朗、轻松、欢快的感觉。
2. 影片色彩基调的处理,多以暖色调(多为红色或是红棕色)为主,通过色彩的张力映衬出影片里面年轻人的激情。
3. 在色彩的搭配上面多是以基色之间的搭配为主,如红和蓝搭配,黄和绿搭配,达到视觉的色彩平衡。
4. 特写镜头使用较多,画面冲击力大,符合青年人观影习惯。
5. 镜头运动频繁,与影片中的人物所处年龄段的性格相吻合。
在青春片的创作中,如果对这些视觉惯例能够有意识的使用,达到较好的画面效果,一定会帮助影片形成观众所熟悉的青春片的影像特点,进而使观众喜欢影片的整体风格,最终帮助影片获得观众认同。
但是当电影宣传给出影片的风格、类型后,观众对影片的整体就有了一个相对的概念,也即观众心里对 这一类型影片的印象,究竟是恐怖片还是歌舞片,是西部片还是黑帮片?观众不会混淆,除非宣传导向出了问题。
观众有了这个判断后,当他进入影院,影片一定要呈现出他所希望的,或者说他已经判断出 来的这部影片的风格及手段。这是一种满足感,商业电影必须要满足观众。但只有满足感是不够的,还要给观众一种意外,这种意外会让观众惊喜,觉得过瘾,进而产生超值的心理暗示,从而令影片获得好评。
就比如说最近的《降临》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果你对影视摄影行业感兴趣,那么你可以点我头像关注下我哦。
『贰』 什么是电影的影像风格
首先要给电影的类型做分类,不同类型电影的表现方式都是不一样的。
其次还应谈到电影中所涉及的一些元素。比如:暗杀、复仇、谍战等元素。
接着还有一些镜头的运用和剪辑手法。
应该还会谈到电影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
要抓住“风格”这个关键词。分析风格是如何被表现出来的。
照抄的
『叁』 法国电影的影像风格
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肆』 什么是电影的风格,电影都有哪些不同的风格类型
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可以很明显感受到各国的电影有不同,不同的导演拍成的电影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而这就是因为电影风格不同带来的不同的感觉。
所谓的电影风格,其实就是电影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电影风格是通过电影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较稳定、较深刻,能够本质地反映时代、民族和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特征、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和外部印记。
而今,我们不断地涌出更加标新立异的导演,显示出影片的多样性,各种导演纷纷登上银屏的舞台,整个电影行业呈现出更加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每一部影片,都是将其主题内容与风格类型相统一,相辅相成,让影片的效果更加突出。
『伍』 电影中的拍摄手法有哪些
1. 推镜头
推镜头是视频拍摄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摄像机镜头与画面逐渐靠近,画面外框逐渐缩小,画面内的景物逐渐放大,使观众的视线从整体看到某一布局,这种推镜头可以引导观众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内心活动,加强情绪气氛的烘托。
2.拉镜头
拉镜头是将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对着人物或景物向后拉远所摄取的画面。摄影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画面就从一个局部逐渐扩展,使观众视点后移,看到局部和整体之间的联系。
3.摇镜头
摇镜头是拍摄视频中的一种拍摄手法,指的是当摄像机机位不动,借助于三角架上的活动底盘或拍摄者自身做支点,变动摄像机光学镜头轴线的拍摄方法。
4.特写
特写是指在电影中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细部的镜头。最早由美国早期电影导演格里菲斯等人创造、使用。它的出现和运用,丰富和增强了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力,历来是电影美学。
5.移轴
移轴所拍摄的照片效果就像是缩微模型一样,非常特别。移轴镜头的作用,本来主要是用来修正以普通广角镜拍照时所产生出的透视问题,但后来却被广泛利用来创作变化景深聚焦点位置的摄影作品。
『陆』 电影的风格有哪些电影风格大全
不知道你问的是从观众角度还是专业制作角度,专业制作角度以下几种
电影风格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纪实风格、溶合风格、共现风格、绘画风格、电视风格。
拓展资料
电影是人类知道其确切产生时间和成长历程的艺术,是20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影响巨大的媒体,是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创意产业。从19世纪末开始,法国、美国及其他地区的电影发明家们相继发明了能摹拟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光声记录和还原的技术和机器,这种电影技术从一诞生,就被企业家发展成为电影生意,被政治家发展成为意识形态,被艺术家发展成为电影艺术,被研究者发展成为电影理论。一部电影发展史同时也是电影人探索电影规律的历史。
『柒』 电影的调色风格有哪些呀
按色相分,影片的色彩基调可分为蓝调子、绿调子、黄调子等。
按明度分,影片的色彩基调可以分为亮调子、暗调子,有时也称为高调子和低调子。
按饱和度分,影片的色彩基调可分为浓调子和淡调子。
按照影像的对比程度,可以将影片分为硬调子和软调子。
按照色性可分为冷调子、暖调子、中间调。
『捌』 问懂电影的人士,电影风格主要是指哪些方面,比如一个导演,要从哪些方面谈他的风格
电影的风格在学术界没有什么概念性的界定,但对电影类型确实有。而你问的“谈导演的风格”我想应该是另一个意思了,导演的艺术风格,就跟诸如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似,其实就是特点,我简单列举几项供你参考:
1,最直观的,色调、情绪、节奏等,比如鲜艳、昏暗、浓重的色彩;擅长细腻沉闷还是擅长快节奏轻快激情等等。
2,摄影方面,喜欢固定长镜头还是喜欢快速剪辑多机位等等,比如顾长卫喜欢沉闷的固定机位长镜头,杜琪峰喜欢复杂的调度,李安则擅长更细腻复杂的复合调度。
3,剧本题材方面,伦理、动作、搞笑等等,不同导演有不同的特色,我就不列举了。
4,指导表演方面,有人喜欢舞台戏效果,比如陈凯歌,一腔一调都像舞台戏;有人擅长原生态,比如阿巴斯,一般不用职业演员出演。
5,个人色彩,这算是额外补充的,比如张艺谋最早的电影特点是说教,慢慢转变成承载中华文明重任,慢慢向商业妥协,只讲史诗故事,也曾尝试过走纯人文路线,也尝试过无厘头扯淡,但随着岁数增加,我推测近期会有相对低调的人文中蕴含哲理的作品吧。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玖』 电影的风格有哪些
纪实风格
纪实风格的影片要求逼真性而摒弃假定性,少用人为强化的冲突和情节,最好按照生活原型“纪实”。电影艺术家多用这种风格来处理重大历史题材和人物传记,使史诗题材富于纪实性,让观众信服。这种风格的影片,常常采取在扮演镜头中穿插纪录片镜头,并以彩色和黑白相区别的方法,或是使彩色镜头“老化”,以引起“历史回忆”的方法拍摄。重要镜头常在历史现场拍实景,对历史人物避免神化与丑化,甚至用特型演员扮演近现代历史人物。非历史题材的纪实风格片,尊重生活的原始形态,并按照这种形态去构建作品,使作品的叙述方式尽量显示生活的本来痕迹,结构一般多层而分散。情节方面力求非戏剧化,对人物和矛盾的复杂关系,不做人为的雕饰,仿佛没有经过艺术的铺排,如同生活一样的自然。它所追求的是反映生活本身就存在的“戏剧性”,重视生活细节的真实描写。技术上采取拼帖法、长镜头、无技巧剪编等等。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作品《罗马十一时》《偷自行车的人》和我国的《见习律师》《开国大典》等都是这类风格的影片。
溶合风格
溶合风格即把几种不同的风格溶合为一种风格。在传统的戏剧分类中,正剧、喜剧、悲剧的风格样式历来是泾渭分明的,而实际生活却是复杂多样的。艺术家为了反映真实生活,有的在严肃的正剧中渗入喜剧的幽默和讽刺;有的又在喜剧中渗入悲剧的痛苦与哀伤;还有的甚至把悲剧、喜剧、闹剧、打斗等杂糅在一起,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卓别林的影片就是悲喜交集的严肃作品。
共现风格
过去电影拍摄风格分“戏剧式电影”如《于无声处》《陈毅市长》《茶馆》等,“诗的电影”如美国片《黑马》、法国片《红汽球》等,“散文电影”如《苦恼人的笑》《巴山夜雨》《乡情》等,“史诗性电影”如《列宁在一九一八》《从奴隶到将军》《南昌起义》等,以及绘画式电影、小说式电影等。共现风格是六七十年代前,前苏联电影文学的一种新风格。提出这种风格的电影理论家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本身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它的反映形式也必然跟着变化。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已经从初级的综合走向高级综合,因此应在综合各种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共现风格”,以便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生活。这种风格的特点是采用多线索、多层次、多角度的结构,艺术概括复杂、广阔,形象的发展也是多侧面的,容量比过去扩大了。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有《恋人曲》《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
绘画风格
绘画风格是本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电影风格,强调挖掘镜头内的丰富表现力,注重镜头结构、场面调度、影调、照明、色彩变化,以及各种新的摄影方法,而且爱用长镜头。这种风格讲究纯观赏性、造型的图解性,力求以纯画面的、风格化的静态形象来表达影片的内容,并以此与戏剧化的电影相对立。瑞典影片《梦幻世界》、捷克影片《非凡的埃玛》、前苏联影片《画家苏里柯夫》等都是具有绘画风格的影片。
电视风格
主要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要求极高的逼真性,甚至采取“隐藏摄影法”;多用采访片、报导片形式,或近似活的新闻特写;强调及时性,多拍最新题材,播送、放映力求迅速;提倡多集片形式,每集不宜过长,以便与电视的多节目性相协调。如日本片《铁臂阿童木》、英国片《大卫·科波菲尔》、朝鲜片《无名英雄》等,都是这类风格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