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八佰》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八佰》讲述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 420余将士驻守在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抵抗三十万日军进攻,奋战四天四夜的故事。为迷惑日军、壮大声势,主将对外宣称有800人,影片也由此得名“八佰”。
在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凭着坦克和飞机的优势,对国军进行猛烈进攻,蒋介石派遣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10月26日,由于闸北地区抵抗越来越艰难,当局决定撤出大多数部队,去防卫上海西部郊区。独留下88师来防守。
她问谢晋元有多少人的时候,谢晋元告诉让有800人,才有了之后八百壮士的说法。从27日到30日,战斗打了四天四夜,引起了西方的关注,31日政府下令,停止战斗,退出战场。日本在这次战斗中损失了2000多人,由此可见,我们中国人的战斗力还是很强悍的。
《八佰》展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他们为了抵御外来侵略,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年仅20岁四川娃的陈树生,挂满了手榴弹,跟日本军人同归于尽,写下的血书是“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姜武饰演的老铁,原本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人,遇事就躲,也是他在最后拿着大刀,唱着戏曲,奋勇杀敌。
真是这群人,面对大敌当前,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誓以我命固我土”,这人性的闪光点,才显得可贵。这也是《八佰》展现的,也是四行仓库守军们当年进行的,我们珍爱和平,我们反思战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铮铮铁骨,我们才能有当下美好的生活。
⑵ 为撒现在不拍大型抗战电影
为什么我们拍不出震撼人心的抗日战争题材影片?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历史真实性问题。历史题材影片贵在真实,真实就是力量。只有客观、真实地去反映、表现,这是一部影片生命力的所在。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失分了。一部充满谎言与欺骗的电影,想要去震撼人心,只能是天方夜谭。曾几何时,我们被告知,国民党军队八年抗战一直躲在峨眉山摘桃子。后来,台湾出来个陈水扁,出于统战的需要,才有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争之说,但中流砥柱还是我们。我们就是靠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打败了具有武士道精神和现代化装备的日本军队。
我们一直指责日本右翼篡改历史教科书,可日本方面并不服气,理由就是你们别我们改的还多。在这种大背景、大气氛中拍有关抗日战争题材影片,能拍好吗?
二是英雄主义与人道主义问题。英雄是正常的主角,战争是英雄表演的舞台,英雄主义理所当然是战争影片的主基调,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战争又是极其残酷的,生命的毁灭总给人心灵的震撼,因此人道主义情怀和悲天悯人格调也是战争题材影片必不可少的。缺少了前者,影片就失去了力量,缺少了阳刚;没有了后者,影片就成为了展示暴力,宣扬杀戮。看我们拍的战争题材影片,总是片面地、单纯地宣扬英雄主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驳壳枪一举,“跟我来”。其实谁不怕死呢?只有疯子、傻子、战争狂人不怕死。为了更美好的事物,怕死而去死,不更有深入人心的力量吗?对生命的渴望、珍视和永不放弃,对死亡的畏惧、抗争和最终战胜,从而讴歌生命,赞美生命,应该是战争题材类影片的主基调。
三是如何表现日本军人的问题。在我们的影片中,日本军人总是符号化、概念化的,干巴巴的几条筋,没血没肉,整天只知道“八格牙路”、“花姑娘的有”,就连名字都差不多,什么“山田”、“黑田”、“龟山”之类的。好像他们没有感情,没有父母,没有妻儿,只是一架战争机器,杀人武器。我们常说,日本人民,包括普通士兵,也是军国主义的受害人,但我们从没表现过这个受害人的内心活动。
还有一个问题,为了衬托人民军队的伟大,影片中的日本鬼子总是特别弱智。别说军队了,一群老农民,几个小孩子就能把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日本军队耍的团团转,最后稀里糊涂就完蛋了。《地雷战》中日本军官挖地雷挖出一手大便的画面就是形象表达。可是,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日本鬼子这么无能,人民军队这么伟大,怎么打了八年还没打赢,最后还要靠美苏?
武松打虎,所以被称为英雄好汉。如果是武松打猫,那只能是江湖上下三滥的小混混了。
四是国民性反思的问题。战争最能表现人性。在战争中,矛盾、斗争存在、展开的时空被急剧压缩,每个人都被不可知的命运之手操纵,谁也不知道下一刻将面临怎样的处境。这种对未来的不可知性和不可预见性,使每个人都处在焦虑之中,都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正是这种焦灼和压力,才能剥下人在常态下的固有伪装,把他的真实面目流露出来。生存与死亡、存在于毁灭、利他与利己的抉择,对鞭挞人的心灵,煎熬人的灵魂。结果有的升华了成了圣人,有的堕落了成了魔鬼。
可我们的影片,基本没有对人性的反思。为什么八年抗战出现了那么多汉奸,为什么几个日本兵就可以把好几百中国士兵追得满地跑,为什么一二个日本人就可以管理一个县。联想到明朝,几百倭寇就可以横行东南沿海。到了明末,一个清军就能押着上百汉人去处死,而上百汉人一个个跪在地上,主动把脖子伸出来让人砍?我们的民族精神何时堕落到这种程度?老舍的《四世同堂》对此有关分析,而姜文的《鬼子来了》则因此被禁。如此讳病忌医,我们又怎能振奋民族精神呢?
⑶ 曾经被央视紧急停播的抗日神剧,一部比一部辣眼睛,都有哪几部
抗日剧里有《亮剑》这样的好作品,也有《怒江之战》这样的作品。曾经有些作品被紧急停播了,主要是这些作品的内容,有点“辣眼睛”,例如《抗日奇侠》、《孤岛飞鹰》、《铁血使命》、《雷霆战将》、《向着炮火前进》等等。
编写历史剧的前提,是尊重历史。虽然我们抗战胜利了,我们应该反思历史,应该尊重那些抗战老兵,可以看看《亮剑》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看看《伪装者》是怎么做的,别秀智商下限,可以吗?大家对这些抗日神剧,是怎么看的?
⑷ 为什么中国不拍对越自卫还击战的电影
谁说的
在80年代拍了一堆
不过鉴于现在的中越关系,是不可能再拍了
比如
高山下的花环
雷场相思树
凯旋在子夜(电视剧)
英雄坦克手
闪电行动(香港投资的)
⑸ 电影淮海战役黄维扮演者
国民党将领黄维的扮演者是郭碧川
角色简介:黄维(1904年-1989年),字悟我,出生于江西贵溪一农户家庭。黄埔一期,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缅甸反攻等,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勋。在淞沪会战号称“血肉磨坊”的罗店战役中表现神勇[1] 。曾任十二兵团司令长官,俗称“黄维兵团”,在淮海战中兵败被俘。1975年,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赦,后任政协委员致力于军史研究。1989年3月20日,黄维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剧情简介: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着手策划淮海战役。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华东野战军及时切断正向徐州收缩的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并将其包围在徐东碾庄圩地区。同时,中原野战国攻战了军事重地宿县,切断了徐州刘峙集团的陆上退路。蒋介石调杜聿明回徐州作战,敌人几路兵团云集逼近徐州,淮海战役形势异常严峻。国共双方统帅斗智斗勇,频频调兵遣将,经过十几天的激烈战斗,黄百韬兵团被歼,杜聿明集团被围困,黄维兵团全歼。蒋介石虽多方设计救援杜聿明集团,但终因军无斗志,终致全军覆灭,具有决定意义的淮海战役大获全胜
演员基本信息
郭碧川,影视演员、导演、朗诵艺术家。1955年出生。一个伟岸的东北汉子,是当前影视圈里少见的理想主义者。原名郭树森,出生于黑龙江绥化县。1969年考入黑龙江军区文艺宣传队,1974年考入长影任演员。1976年后,他出演了《芒果之歌》、《新航线》、《风云岛》等影片。他边拍戏边读书,不断提高自己。之后,他在《红牡丹》、《沙鸥》、《大泽龙蛇》等影片中的演出,受到行家的赏识,并被香港导演许鞍华选中,出演了《书剑恩仇录》。他还参加了多部电视剧的演出,并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导演了《杰桑·索南达杰》等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