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叙事的角度
了解一部影片,我想先从宏观的方面谈起。首先我们来聊一下电影叙事。提到电影叙事,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电影叙事的角度。写作分为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等角度,电影叙事也是如此,总共分为4个方面。
(1)第三人称视角
这种视角使叙述者处于一个纯粹旁观的状态去审视一切,讲述一切,仿佛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所以这种传统的第三人称视角也被人成为“全知全能”视角。此类影片数不胜数,例如金·凯瑞主演的电影《楚门的世界》就是这一视角的典型,况且真人秀缔造者在天上的演播室俯瞰整个世界的架势,用来举例这种“全知全能”视角再合适不过了。
(2)第一人称视角
这种叙事视角以主人公为讲述者,有别于第三视角的全知全能,使观众更具有代入感。随着故事发展,观众跟随主人公的经历去经历,好像在听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一段故事一样。这类影片如《城南旧事》,这部电影开场就是自传式的童年回忆,以老年的我回忆童年的我,叙述自然也是以第一人称童年的我来进行的。
(3)第二人称视角
第二人称视角有别于第一人称那么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也不同于第三人称那样的纯粹旁观、知晓一切的全知全能。第二人称的叙述手法既能保持相对的客观性,又能增强故事剧情的亲近感,使得具有更强的真实性与代入感。如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就是采用这种第二人称叙事的手法,我们了解主人公是通过瑞德的视角从而进行了解的,剧中很多东西都是通过瑞德了解的,包括主人公监狱中的反思等都是通过瑞德这个视点去进行剖析解读的。这种表现形式就是第二人称叙事的代表。
(4)多视角叙事
电影叙事的视角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导演们大胆的创新使得电影这门有别于文学和戏剧的光影艺术多了无限可能。有些电影的视角是不固定的,视角的切换,从多种角度看待同一事件,通过不同的人进行不一样的陈述,往往达到单视角难以表现的艺术效果。《公民凯恩》就是这一类型的影片,通过记者的视角,不同采访对象的视角,不同第一视角的切换看待同一件事,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视角不固定、来回切换的表现形式就归为多视角叙事的范畴。
② 叙事手法的蒙太奇对今天电影叙事的影响
一、蒙太奇的发展历史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译音,原本是建筑学上的用语。影视理论家将其引用到影视艺术流域,指的是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蒙太奇是指通过对镜头有目的、有逻辑的组接。在其间建立联系,从而产生丰富意义的电影创作手法。它的作用首先是建立影片中时空关系,进行叙事。其次,可以通过镜头形式或内容的对立统一来抒情、表意。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导演格里菲斯第一个有意识地把镜头作为基本叙事单位,再由镜头组成场面,进而组成段落、全片,流畅地展现了事件始终。代表影片有《一个国家的诞生》。把蒙太奇的地位上升到电影核心的高度并赋予其美学品格的,则是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为首的一批前苏联电影工作者的贡献。爱森斯坦认为,镜头组接所产生的意义要大于原来孤立镜头之和,这是蒙太奇的关键。《战舰波将金号》是爱森斯坦实践自己的蒙太奇理论的杰出作品。其中经典段落“敖德萨阶梯”,爱森斯坦利用节奏的变化,把事件发生时的实际时间扩展为影片时间,一般人跑下敖德萨阶梯约需两分钟,在影片中,士兵用了将近十分钟才走下阶梯,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屠杀是在无止无休地进行着。使这一段落不止是对这场屠杀暴行的纪录,更是充溢着激情和理性的批判精神。
二、蒙太奇对今天电影叙事的影响
1、 蒙太奇的结构功能
以蒙太奇的结构功能为标准,可将其分为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和理性蒙太奇三个基本类别。叙事蒙太奇是最为常见的,以交待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主要包括线形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线形蒙太奇指按照事件逻辑顺序连续叙事;平行蒙太奇指两条或两条以上不同时间或空间的情节线索并列出现,分别叙述,而又最终归于同一主题。如美国影片《教父》第二部,父子二人的故事在不同时空平行展开。交叉蒙太奇指同一时间内的若干条线索齐头并进,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因果关系,相互推进,交替频繁,最终汇合在一起。如影片《低俗小说》、《桂河桥》和影片《11:14》都运用了交叉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的目的不是叙述情节,而是表达情感和揭示意义,主要包括对比蒙太奇,如《莉莉玛莲》演唱会现场欢呼与战场上的爆炸、尸体;《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对比。隐喻蒙太奇,如普多夫金的《母亲》工人游行队伍与解冻河流的奔流的队列,象征着工人阶级的觉醒。心理蒙太奇,如《广岛之恋》中意识流的运用。理性蒙太奇指通过在画面之间建立关系来传达特定的抽象思想,如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从而引发观众的理性判断与思考。
2、“多重蒙太奇”的叙事思考
电影大师戈达尔说:“我希望可以拍摄一部正常的电影,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会……我只给观众看必须看的东西就够了……既然我们知之是假的,我们就给观众该看的东西……。”《筋疲力尽》营造了慌乱感,但却把握了度,可以说戈达尔的“跳切”把电影插上了飞行的翅膀。戈达尔破了格里菲斯的规律,他理解观众的心理,利用“人的完整心理学”,在叙事上,要因不要果,要果不要因,叙事的转化,多余的东西一点都没有,他找到了人的真实眼睛,把控着电影的叙事、空间、时间,达到叙事的目的。戈达尔以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的一致,不断重新定义电影的语言,成为世界电影史上划时代的革命者。
而“多重蒙太奇”的叙事就是就是站在前辈电影大师的肩膀之上发展而 来的。我们知道电影叙事是用镜头讲出来的,而不是对话,如何把控故事,怎样衔接,最终完成的是剪辑。传统的叙事、时间、空间要严格一致,如影片《宾虚》的场面调度是为了完成时间和空间而完成,而斯皮尔伯格在1993年拍摄的《辛德勒名单》中的“辛德勒过生日”的段落中,就利用镜头与镜头间的碰撞产生了强烈的对比,重组、重塑,再构建,营造出蒙太奇交叉、平行的立体剪辑的时空转换,营造出一种强有力的节奏,既升华了意境,又增加了信息,这是斯皮尔伯格对蒙太奇立体叙述的最初阐述。
我国一级剪辑师周新霞教授在她发表的论文《多重蒙太奇剪辑》中写道“‘多重蒙太奇’即是在一场戏或是一个段落中运用两种以上的蒙太奇技法架构情节、铺陈故事,使影像传达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影片把控的节奏更加凝练多变、渲染的情绪更加跌宕起伏、表现的意境更加深远辽阔,让观众通过镜头与镜头间渐次展现的元素和彼此间的微妙联系,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体验。正因为这种剪辑架构是基于两种以上蒙太奇技法的叠加、穿插和融合,所以我为之命名‘多重蒙太奇’”。“多重蒙太奇”已经成为当今电影的叙事手法。
作为电影的基本叙事手法以及美学流派,与蒙太奇并存的还有长镜头技术、快速切换的剪辑方式及其理论,这些叙事手法如今已经越来越紧密的相互融合,成为当今电影叙事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影片《天生杀人狂》的镜头组接形式就是快速切换的剪辑方式,这种剪辑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电影创作中的思维观念,导演将无数个场景处理成为一股急速流动的视觉,切换作为一种风格存在,镜头间、场景间的切换成为更换镜头、更替场景的主要形式。平行、交叉、联想、错觉、象征、对照多种蒙太奇技法综合运用,为叙事的快速推进达到了一种和谐。
想用怎样的风格来传达故事,剪辑师的剪辑是在导演风格上建立起来的。
③ 以下哪个是网络时代对电影叙事的影响
数字技术对电影叙事的影响及其思考
数字技术拓展了影像语言的叙事表现力,不仅能呈现奇观画面、增强视听效果,更能深化和丰富影像语言的象征意味和表意内涵;数字技术还能使电影故事的题材内容和类型更加丰富,同时电影对故事的讲述方法也更加灵活自由。但目前的数字化电影制作却陷入追求片面奇观化造型倾向、而叙事艺术感染力却被简单弱化的误区。数字技术为电影叙事提供的巨大可能性有待进一步开掘。
众所周知,电影艺术的重大发展与科学技术的革新进步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在电影发展史上,若干里程碑式的重要分期,例如电影的默片时代、有声时代、彩色时代和多媒体时代等,无一不与当时科技的重大变革和新成果的问世密切相关,以至于有的评论家认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种交流手段、一种工业——始终主要取决于技术的革新。”而在我们所身处的当下时代,最突出的技术特征毫无疑问便是数字化。数字技术大规模进入电影创作、制作和发行,使得电影无论从画面、声音、表演等各种元素,还是从制作、传输、放映、接受的各个环节,与传统电影的形式手段相比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因而被称为电影史上“一场
④ 电影叙事结构的基本原则:线性、非线性与反线性
文/@江寒园
叙事一直是文学作品关注的主题,自电影出现发展以来,叙事这一概念逐渐被引申到电影作品当中。《电影大辞典》将叙事结构定义为“对人物、动作和情节线索的全面性组合和安排”。也就是说,在叙事这一系统里(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可以对情节、人物以及时间等进行人为安排。一般最为传统的叙事结构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这四部分组成,其严格按照现实的时间向度来组织安排,这类传统的叙事被看作是线性叙事。电影是时空的艺术,虽然线性叙事一直是好莱坞电影所奉行的金科玉律,然而自上世纪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发展以来,电影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电影人在电影的实践方面也有所突破,打破了经典叙事学所固有的“闭合结构”“团圆结局”“全知叙事”“时空统一”等特征,推出了不少先锋作品。
从叙事结构的角度可以将电影结构分为最基本的线性、非线性以及反线性叙事。这是电影叙事中最为基本的三个结构性原则,接下来的几篇文章所要介绍的《电影的叙事时空》以及《电影叙事结构的基本分类》都是依托于此的。本文旨在对这三种结构原则一一作以简单介绍。
一、 线性叙事
线性叙事最早的概念界定大概可以一直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第七章里他提到了叙事的完整性问题“所谓完整,指事有头,有身,有尾。所谓‘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的发生者;所有‘尾’,恰与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可然律上承某事发生,但是他不引起后事的发生;‘身’即上承某事,也下启某事发生”。
这基本可以看做是最早的对线性叙事的概念界定。这里亚里士多德强调了经典叙事学的两大核心理念。即内在结构的因果逻辑和外在结构的线性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关于线性、非线性等词语早已被广泛使用,然而并未形成一个权威的概念界定。我们在这里试图对线性叙事定义之前首先要明确几个问题,从而一步步逼近线性叙事的核心。
可以看出线性只是一个比喻,即指叙事的前后紧密相接,顺时不间断。
第一个问题:如果叙事不是一条线,而是两条线呢?即双线索或多线叙事,这属不属于线性叙事?
第二个问题:如果叙事当中包含有倒叙,这算不算线性叙事?再进一步,如果包含插叙和闪回呢?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一般认为,如果叙事当中包含有两条甚至多条线索,那么可以基本判断这则叙事属于非线性。因为单一的线条已经被打破。单一的时间向度已经不存在,观众跟着导演越到另一空间或者另一时间的人物叙事上了。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
倒叙有明显暗示和相对完整的特点,有画外音、从面部特写转入倒叙等手法提示,线索分明,易为观众所接受。倒叙实质上还是属于经典的线性叙事。运用倒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顺时性的线性叙事。诚如戈达尔所言:“我承认电影会有开端、发展、高潮这几个阶段,但其顺序不一定总是这样的。”插叙与倒叙的作用相差不多,接下来会在《电影的叙事时空》中详细介绍(这句话属于预叙)。
而闪回就不一样了。闪回显得突兀,简短和内心化。它是一种更为灵巧的,完全电影化的叙述手法。闪回本质上是非理性的,非逻辑的叙述手段。其突兀和心理化是非线性叙事的重要特征。因此如果电影中运用闪回这一叙述手段,基本可以断定其属于非线性叙事。
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为什么要加上“一般”呢?上述只是从理论上来看的,然而一部作品最关键的是受众的反映。正是基于此,麦基提出了他的理解并区分了线性时间与非线性时间:
同样地,多线叙事也可以这么看。如果其叙事系统除了多线索以外都严格遵从线性叙事的重要几个特征比如“现实性的事理逻辑”、“因果性”、“闭合结局”“单一主人公”线索分明观众易于接受那么我们依然可以把它划入线性叙事。比如《教父2》,科波拉双线索推进,让父子两代人的责任与亲情,暴力与野心在银幕上交相辉映,除了双线索以外其他部分则严格遵循线性叙事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依然把它看做线性叙事,只不过是线性复线结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线性事理结构的极端表现,其回归了戏剧艺术的“三一律”,即时间、地点与事件的高度统一。《12怒汉》(1957)可以看做是三一律在电影当中的完美应用,全片在限定的时间里,一共12名陪审员在会议室里集中讨论少年是否有罪,完全遵循了经典叙事学的线性法则。
至此我们可以对线性叙事做一个概念上的界定了:
线性叙事是一种经典叙事手段,它注重故事的完整性,时空的统一性,情节的因果性和,叙事的连贯性,观众易于接受。倒叙的存在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线性叙事。如果为了情节的张力而仅仅采取多线推进也可视为线性叙事。
如果从线索来看,线性叙事可以分为线性单线和线性复线。
线性单线 :即单一顺时不间断的叙事。如《12怒汉》、《教父1》、《肖申克的救赎》
线性复线 :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当中早已有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电影方面则有双线索的《教父2》
二、 非线性叙事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对叙事完整性的思考影响了西方艺术史两千多年。线性叙事长期霸占文学、戏剧等的叙事样式。自上世纪初,现代主义代替现实主义,无论是美术史、文学史都掀起了反传统的浪潮,荒诞派、意识流成为一时潮流。
1895年卢米埃尔放映《火车进站》以后正式标志着电影的产生(这个大家高中历史都学过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现代主义发轫之时,因此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埋下了非线性叙事的因子。
电影史上的非线性叙事最早可追溯到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人们谈起这部电影常会感叹它给格里菲斯带来的无限凄凉,负债累累。当时的人们完全不能理解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四个完全无关的故事交叉剪辑,仅仅通过同一主题相连。这在现代随着观众可理解力的提高,这种主题—并置式的叙事方式(米兰昆德拉称其为复调)渐渐为我们所理解,评论界更是大加赞赏,因为它在叙事结构上又前进了一步。比如2013年的《云图》,仅由一个共同的主题连接起六则毫不相关的故事。可以说它的结构基本和《党同伐异》类似,而这种“桔瓣式”的主题—并置叙事方式早在1919年就被格里菲斯创造出来了。比时代先进一步是天才,比时代先进三步则成了悲壮。由此我们不得不感叹格里菲斯的天才与勇敢。
既然前文已经对线性叙事做了比较清楚的概念界定及分析,那么非线性叙事的主要特征就可以反向推出来了。即:
“非现实的心理结构”代替“现实性的事理结构”
“偶然性”代替“因果性”
“开放结局”代替“闭合结局”
“时空混乱”代替“时空统一”
“情节破碎”代替“情节连贯
非线性是时间的省略、重复、倒退,闪回是其主要手段。非线性的叙事主要出发点在于人物的心理,而非现实的事理,随着人物的回忆随意跳跃时空,情节不完整,结局由单一确定变成暧昧不清,偶然性得到增强。
相对于线性叙事单线和复线的简单分类,非线性叙事结构的建构显得犹为复杂。
非线性单线 :含断裂、省略、闪回、闪前的单一线索不完整叙事。如《美国美人》《日落大道》。另值得一提的是具有后现代超验特征的电影,采取渐次回溯的故事方式,即把完整的故事拆成一段一段然后倒叙。如《不可撤销》、诺兰《记忆碎片》等,虽然故事更为扑朔迷离,但是他还是符合单一叙事,即只是围绕了一个事件进行叙述。
非线性复线 比较复杂,下面仅概括出常见的几类结构模式:
1.戏中戏
也被形象地称为“中国套盒”或“俄罗斯套娃”。即拍了一个关于拍电影的故事。如洪尚秀《玉熙的电影》、卡洛尔·赖兹《法国中尉的女人》
2.双时空
即通过回忆或运用某种非现实性手段使以前之事和当下之事互相交织,前后对比。如《广岛之恋》(1959),科波拉《教父2》,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
3.平行时空
让故事的主人公通过梦境、幻想、平行时空等非现实因素同时存在于另一时空,与当前的现实世界进行对比,主要打破了空间的单一性,展示了世界另一种可能。如《滑动门》《罗拉快跑》《盲打误撞》《吸烟/不吸烟》。
4.主题—并置
前三者故事之间都有明显的联系,观众易于接受。而运用主题—并置的叙事,几个故事互不相关,仅仅通过暗含的主题相连接。观众需集中注意力看完才能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共同的主题思想。比如《党同伐异》、《云图》
5.对话式复调
关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从多侧面进行论述,多重内聚焦型视角。作者不再是全知全能型的上帝,而是与主人公有同样地位。人物之间充满对话,一点点拼凑出真相,需要观众自己判断。如《公民凯恩》《罗生门》
6.对位式复调
是第四点和第五点的产下的究极进化体,采取多视角立体式叙事,故事之间互有关联,但是关系很隐秘,一般观众会为复杂的人物关系所迷惑。如《低俗小说》《撞车》《疯狂的赛车》《暴雨将至》。这类影片已经在叙事上走得太远,它们自身具备了一种更为深刻的意蕴。一般单个的分类和理论已经不能简单概括它们了。如《低俗小说》也可用非线性网状式结构来概括其某个特征。
这里只是简单归纳了下,以后会在《电影叙事结构的基本分类》中结合电影实例一一分析。
三、 反线性叙事
多为散文化电影、诗化电影、实验电影等艺术电影所采用。这些电影都共同呈现出一个特征,即他们并不推崇叙事,有意淡化叙事,淡化情节,淡化人物关系。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情绪。如王家卫的《东邪西毒》、金基德《弓》、蔡明亮的《郊游》等。
反线性叙事的基本特征或可借用蔡明亮所言:“《郊游》的拍摄计划,其实只是一个手段,从剧本到拍摄到剪接,历经三年,我最大的功课,就是去故事,去情节,去叙事,去结构,甚至去角色。”
再比如金基德的《弓》、《春夏秋冬又一春》、《漂流欲室》往往设置一种与世隔绝的情景,比如孤悬于海上的船,水上几间相望不相邻的小屋,与世隔绝的山中寺庙,从而尽量减少其他事物对要表达的东西的干扰。
王家卫的《东邪西毒》,金庸的本子,古龙的意象,散散淡淡,完全依靠人物心理前后跳跃,叙事寡淡。这类叙事一般台词都很少,有也不推倒情节发展。经常有人开玩笑说墨镜王拍电影从来不靠剧本,只是临近开场递给演员一张纸,纸上写着一会要说的一两句台词。
反线性叙事就是去故事,去情节,去叙事,去结构,甚至去角色。他并不强调叙事,表达更多的也许只是某种难言的不可言明的心绪或哲思。而非线性叙事尽管叙事的手法改变了,但叙事的本性并没有变,相反因为其悬念的堆积,偶然性的碰撞,叙述视角的增多,其叙事元素反而得到强化。
⑤ 电影叙事手法的作用
依据文学叙事学或符号学原理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结构的理论。沿袭传统小说叙事学的电影叙事学主要研究故事的情节安排、行动动机、人物性格和审美特性,关注电影剧作的技巧层次。20世纪70年代,建立在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基础之上的电影叙事学,突破了传统电影叙事研究的界限,力求在影片的一般技巧元素中抽象出电影叙事的量化系统模型,为文本分析奠定基础。电影叙事学从文学叙事学中获得了一般的概念和方法,文学叙事学推动了电影叙事学的研究和发展。电影叙事学借鉴和自创的理论模型包括:普罗普从俄国民间童话中总结出的31种功能和七种故事角色;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素”和二元对立逻辑结构;罗兰·巴尔特的叙事作品三层次(功能层、行动层和叙述层);杰拉尔·热奈特的五个叙事概念(1
⑥ 电影里倒叙的意义是什么,会对电影表达有什么作用
这个东西在影视剧作里叫非线性叙事,一般不会单独说倒叙或者插叙,因为很少有完全倒叙的电影故事类型,这是有别于作品创作的。
只要是一条线且前后有序,都是“线性叙事”。因此,文学中的倒叙、插叙都应该算作“线性叙事”,因为它们大体上都遵循“一条线”原则,只不过是以“曲线”的形式表现的。
影视剧中非线性叙事比较复杂,与之相对的是线性叙事。简单来说,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而在写作中,通常 历史 事件的记录,比如皇帝生活的饮食起居记录,地方史等都属于这一类,包括按照 历史 改编的相关小说,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还有学生写的生活类记叙文,那么很容易理解的相对应的影视作品,比如中国 历史 类的影视作品,比如纪录片。
以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为例:
线性叙事 :杰克赌钱赢到船票,然后上船,遇到女主,然后两人相爱,泰坦尼克号遇难,两人生死相隔,几十年后,船被打捞上来,幸存者女主接受采访,把故事告诉了大家。
电影原作 :泰坦尼克号被打捞上岸,年迈的女主开始回忆往事,然后故事开始,杰克赌钱赢船票,遇到女主等等。
电影以主人公回忆的方式去呈现电影,但并非完全是倒叙,而是通过现实与回忆的时空交错手法,改变了电影在时间和空间的叙事顺序,把年迈的女主罗丝内心的百感交集,注入到了关于回忆的剧情中,加重了电影剧情本身的悲 情感 。
一个编剧对于非线性叙事的处理水平,信息的处理和整合,决定了电影水平的高低。
蒙太奇,快速剪辑,多线并行已经成为常用的影视技法,时间和空间在叙事的过程中被越来越淡化和模糊,泰坦尼克号的结构并不复杂,关于非线性叙事的经典作品有几个大家耳熟能详, 疯狂的石头,恐怖游轮,低俗小说 。
《低俗小说》 ,这部片子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非常繁杂的非线性叙事架构,众多故事线性要素混乱交错,事实上直到观众看到最后一分钟前,脑子里仍旧是一片混乱的,但看完最后一分钟,观众脑中的故事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清晰的、闭合的故事,这就是非线性叙事的顶级水平,所以《低俗小说》这部纯好莱坞电影在戛纳都全票拿了奖。就像是拼图,正常拼图是先拼上一块,然后找到这块周围的部分,一点点补全扩大,但昆丁的拼图方式是东边拼一块,西边拼一块,角落拼一块……但是最后他一样将整个拼图完整拼好。
倒叙作为电影表现手法的一部分,作用显而易见,设置悬念,使得情节引人入胜,而通过倒叙的穿插,时空的交错,会让整个电影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有深度,让喜剧更诙谐,让故事片更深入,让 历史 更宏大,提高电影艺术的魅力,丰富艺术的表现形式。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我先简要的解释一下什么是倒叙?
倒叙: 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者某个重要的片段提前到文章(电影)的前面,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着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这样“ 能够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让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从而避免正常叙述过程中给人的平板和单调感,还能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让故事更加扣人心弦,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种手法电影或文学作品中常常用到,就比如最近刚播出的《 筑梦情缘 》来讲吧,第一集的时候它就运用了“倒叙”,上来就来了个“ 打情骂俏 ”, “沈其南(霍建华饰)要把傅函君(杨幂饰)的爹尝一尝家破人亡的滋味”“傅函君说难道你对我的好都是假的吗?”等等
反正上来 来这么一出,当时把我看得云里雾里, 心想沈其南为什么要让傅建成家破人亡?沈其南和傅函君之间又发生过什么?(这里就是制造悬念)
之中傅函君还曾提到“让沈其南放弃复仇”这里就点明了这部剧的“主线 ”
导演把中间该发生的事情拿到了开头,这就迫使观众们想知道前面所发生的事情( 无形的就增加了观众们的阅读兴趣)
所以影视作品中巧妙的运用“倒叙”的手法
1
可以大致的点出该剧的“中心思想”
2
避免了寻常平铺直叙给人的乏味感
3
制造悬念,引发观众的观看兴趣
比如先告诉你结果是主角死了,你会好奇发生了什么他怎么死了?具体到《泰坦尼克号》就是,女主在说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勾起观众具体了解经过的兴趣,这种情况不是制造悬念,是铺垫,不过效果相似。制造悬念的情况是以开放式结局的形式先告诉你结果,然后开始讲经过,比如开头主角在巷口激烈枪战里逃亡,最后逃到一个死胡同,敌人追上掏出手枪指着主角,主角睁大了眼睛,然后屏幕黑掉,一声枪响和倒地声。这个就是告诉了一个结局,但是主角死没死没说,这是制造悬念。一般这种情况是发生在故事中段某一幕的结局。还有一种情况是创造特殊的观影感受,比如非线性叙事的鬼才昆丁塔伦蒂诺。有时候他会先告诉你主角的结局是死了,然后再讲故事,当你抱着知道主角已经死了的心态在看主角的故事时,就会有一种审视感:主角荒废人生或者行凶作恶,你会对他感到悲哀或者为他着急;主角想要治病,你会感觉他终究逃不过自己的宿命……这种就是把观众放到了上帝视角,创造一种特殊的观影感受。
之所以说了那么多关于前提的事情,是因为非线性叙事的关键在于故事信息的处理。一个编剧对于非线性叙事的处理水平高低,就是故事信息处理能力高低直接导致的,而这一切是非线性叙事影响电影表达的核心。有的编剧非线性叙事把起因、经过、结果其中的一小环漏掉了,那故事就很难成立了,非线性叙事的作用反而就是消极的。
或者有的编剧对于大量非线性叙事混杂的处理功力没那么强,导致观众看完整部影片脑中仍旧是混乱的,或者有一部分混乱,那故事效果也是不会好的。一切故事吸引观众的首要前提就是故事让观众信服,只有观众信服了故事,才能被吸引进去,故事才会对观众起作用,这是基础。还是上面说过的例子,《低俗小说》,这部片子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非常繁杂的非线性叙事架构,众多故事线性要素混乱交错,事实上直到观众看到最后一分钟前,脑子里仍旧是一片混乱的,但看完最后一分钟,观众脑中的故事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清晰的、闭合的故事,这就是非线性叙事的顶级水平,所以《低俗小说》这部纯好莱坞电影在戛纳都全票拿了奖。就像是拼图,正常拼图是先拼上一块,然后找到这块周围的部分,一点点补全扩大,但昆丁的拼图方式是东边拼一块,西边拼一块,角落拼一块……但是最后他一样将整个拼图完整拼好。
⑦ 叙事片是什么类型的电影 越详细越好
叙事:最简单的意思,即是对于故事的描述,但在文学、符号学等领域成为重要的概念,有其特定的意义,并发展出专门探讨叙事相关问题叙事学这门学科。
所以叙事片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 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一部电影。
但是在真正的电影分类里并没有叙事片这一说。
电影的叙事结构也有多极(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指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可称为本文结构或总体结构,它与蒙太奇结构含义相当,是影片的总体架构方式,包括“潜结构、策划、设计、烘托以及作为结果的对形式与内容的总体感觉”(萨·托马斯语),叙事结构是影片生命的骨骼和躯干,是其面貌和风格特征的最重要的方面;第二个层面指电影整体系统的组织关系,如类型片结构模式,它在总体结构之上;第三个层面在总体结构之下,即影片内部各元素的组合关系,如情节、画面、剪辑组合关系。总之,电影叙事结构参与元素更多,因而更复杂,需有精细的情节设计和精巧的结构布局才能讲好故事。新浪潮所创的“无结构”其实是一种更隐蔽、自由而松散的结构。结构并非直观可见的对象,一般观众难以分析,这正是对电影作叙事结构模式分析的意义所在。通过结构模式分析,便于把握电影叙事构成的一般规律和创新途径,使创作者和观赏者在结构本文和解读本文时有章可循、提纲挈领。结构只是形式,与它同样重要的密不可分的是内容,因此分析结构模式离不开对内容的理解。
1、把握叙事结构之前,必先把握叙事角度:
①、全知全能叙事(第三人称)。托多罗夫称为“叙事者>人物”,热奈特称为“零度调焦”。叙述者是万能的上帝,多数电影取此视角,如《卡萨布兰卡》。传统电影偏爱此类。
②、限制叙事(第一人称)。托多罗夫称为“叙事者=人物”, 热奈特称为“内部调焦”,如《城南旧事》、《蝴蝶梦》(叙述视角不变)、《公民凯恩》(叙述视角转换)。现代主义电影偏爱此类。
③、纯客观叙事(第三人称或无人称)。托多罗夫称为“叙事者<人物”, 热奈特称为“外部调焦”。纪实性电影多属此类,如《偷自行车的人》、《小武》,展现客观的生活流。后现代主义电影偏爱此类。
以上区分只有相对性,因为叙事角度可以转化或交叉,如《罗生门》、《公民凯恩》。
2、传统叙事与当代叙事的区别:
传统叙事指古典的、现实主义的原则,当代叙事包括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原则。主要区别有四:
①模仿论—关系论。前者看重“讲什么”,后者看重“怎么讲”;前者注重语言、写照,后者注重言语、语境和游戏规则。
②作者论—本文论。前者强调作者对作品的权威性和生产性,后者强调作者被语言(规则)书写、本文自述性和读者接受性。
③单本论—互文论。前者强调作品的单一性和独创性,后者强调本文的改写和重建,看重滑稽模仿和多义性。
④封闭论—开放论。前者认为意义现存,结构完整自足,后者认为意义可读可写,提倡误读,结构残缺或开敞,可供选择。
3、五种常见电影结构模式类型:
①因果式(戏剧式)线性结构。以故事因果关系为叙述动力,以线性时间戏剧化展开故事(少用闪回、插叙),叙事链单一(无并置、对照、复调,但故事可多线索发展),追求情节结构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完整结局,强调外部冲突和动作强度,如生死抉择、最后一分钟营救等高潮。多数传统电影属此类,其经典情节结构强化了“幻象真实”和“移情”,迷惑观众入戏,如《关山飞渡》、《真实的谎言》。
②回环式套层结构。以多层叙事链为叙述动力,以时间方向上的回环往复为主导(非线性发展),情节过程淡化,讲述方式突显,意义不在故事中而在叙述中产生,它调动观众参与意义建构,以理性思考取代前者的移情入戏,不给出确定的结局和意蕴,如《罗生门》、《法国中尉的女人》、《罗拉快跑》。
③缀合式团块结构。没有明晰的时间线性故事发展和因果关系,也没有连贯统一的情节主线和戏剧冲突焦点,以打乱时空的叙事片断缀合而成,各个片断或团块之间有向心力,形成“形散神聚”的散文式结构或意象并置组合的诗化结构。它不以情节和哲理取胜,而以意象意境耐人寻味,如《城南旧事》、《小城之春》、《狂人彼埃罗》。
④交织式对照结构。以两条以上叙事链(不只是两条故事线索)组合形成对照性张力运动,建构复调主题,其因果关系、戏剧线性叙述仍然存在,只不过更复杂化,它将移情幻象与哲理思考合而为一,如《老井》、《安娜·卡列尼娜》。
⑤梦幻式复调结构。以梦境和幻觉为主要叙述链接和内容,以两个以上叙述声调形成对话和冲突,物理时空转化为心理时空,多重对话(人与人、人与自身、人物与叙述者、人物与观众)形成对话狂欢,如《野草莓》、《八部半》、《梦》。
以上并非全部结构模式,也不纯粹,模式交叉变异也较常见,它们并无高下之分,只有更适合于内容的模式而不存在最佳模式。第一种模式形成了强大的叙事传统,受戏剧和古典小说影响大,其它模式的多元化正是电影摆脱传统叙事影响而成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努力之一,故可统称“非戏剧式非线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