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KINO VIDEO电影公司的资料
说到美国的艺术碟商,一般人首先想到标准(CC)公司,其实美国有追求的品牌还有不少,Kino Video就是比较不错的一个。它也致力于出版经典影片,而且专走冷、偏、刁的路线,靠这招赢得不少关注,像前段时间的巴斯特·基顿和茂瑙套装,甚至还有不少非洲导演的作品。目前市面上出现了KINO公司的几部力作,部部大有说头,且听我慢慢道来。
《黄金时代》 法国,1930年出品。
这部电影来自西班牙大师布努艾尔,是继《一条安达鲁狗》之后又一经典的超现实主义影片。布努艾尔继续和达利合作写剧本,写完后两人就闹翻了。影片以性爱、狂想来对抗世俗,犀利的批判色彩吓得当时的保守派人士慌作一团。这部电影无异于往他们的公厕里扔了颗炸弹,自然引起公愤。
本片当年遭到多国禁映,被禁的原因有很多,大多因为一些稀奇古怪的镜头。比如片中一位美女本来跟帅哥接着吻,可帅哥有事先走,美女感觉孤单,只好很投入地去吻身边大理石雕像的脚趾。影片以一场蝎子大战开始,相当有创意,更毒的是在蝎子厮杀拼斗之时接入坐在岩石上神圣的主教。讽刺还不过瘾,在片尾,布努艾尔索性让人把主教从窗户里直接扔下楼。超现实玩成这样,倒有点像无厘头,但当时人们却完全承受不来。这种电影,不被禁才怪。
影片好像有一条爱情故事做为主线,但这不过是导演用来戏弄观众的借口。此外,对上流社会的嘲讽也随处可见,比如一辆老破马车出现在西装革履的上等人聚会当中,悠得自得地慢慢驶过。自由自在的结构控制,大量生猛的影像和无逻辑拼贴——简直让人怀疑布努艾尔是周星驰的祖师爷。
本片长63分钟,画质一般,毕竟年龄太高;翻译尚可,因为对话太少。版本难得,百分百推荐收藏。
《父亲》 匈牙利 1966年出品
可能国内观众对本片导演、编剧伊斯特凡·萨伯不太熟悉,他可是匈牙利国宝级的电影人物,拍了四十多年电影,得了一大麻袋的电影奖项。这部《父亲》也算他名留影史之作,1967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得大奖。在碟片介绍中还把本片与《四百击》和《天堂电影院》相提并论。
影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儿对自己死去父亲的思念和回忆。他在脑海里编造自己父亲的英雄故事,对同学说父亲是游击队员、医生。电影也借着小男孩的角度,去看周围世界和政治、社会的变迁。可以说这个题材小中有大,被导演表现得既真挚动人,还带有点反思意味。
本片有着出色的摄影,让我在前几分钟内就彻底入戏,而且萨伯的导演手法相当巧妙,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主观镜头,把小男孩对父亲的感情表现得真实可信。影片最让人开怀的地方,是小男孩总在回忆里把父亲美化成英雄人物甚至是领袖人物,镜头语言也随之跳跃起来。整部电影清新又不浮躁,还有一个励志的结尾,绝对适合小时候常对老爸不爽、长大后又有点后悔的男人们观赏。
KINO公司很照顾匈牙利电影人的情绪,萨伯的作品一共出过三部。本片长85分钟,画质修复得不错,翻译基本合格。可惜的是没附带花絮内容,但仍值得收藏。
《浮士德》 捷克,1994年出品
“影迷被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从来没有听说过杨·史云梅耶的,一类是看过他的作品并知道自己遇到了天才的。” 这句话出自《纽约客》。几十年来,捷克导演史云梅耶以他梦幻般的超现实动画作品令世界着迷,他的作品不限形式和材料,面包、木头、破布,通通都能出奇搞怪,让人惊叹。
虽然老杨以动画著称,但只要是看过《浮士德》的人,没人敢不认为杨·史云梅耶是个真正的电影导演。这部电影虽然是他尝试真人与动画结合的第二部长片,但已经完全展现他拍非动画电影的深厚实力。《浮士德》的前十五分钟,没有一句对白,全凭纯粹的视听语言吊人胃口、推动故事,妙的是还能把神秘、荒诞的氛围展现得入骨三分,那种奇技淫巧般的想像力让人看后久久难忘。这种导演水准,放到哪里都够得上顶级的。
本片根据浮士德的故事原型,在导演的重新诠释下,背景移到了现代的布拉格街头。故事主人翁只是街上的行人,却被诱到一家怪异剧场的后台扮演成浮士德,并与魔鬼达成交易。史云梅耶用天马行空式的剪辑手法,把真人与动画以一种近乎疯魔的形式融合在一起,最终想表达的依旧是沉重的关于灵魂的思考。但最能影响观众的,还是他强烈的个人影像风格。
KINO公司推出本片,绝对符合其独特品味。片长97分钟,画质不错,翻译尚可。所有钟情新奇古怪电影的朋友们,建议人手一张。
发行的影片卡门在塞内加尔 Karmen Geï (2001)
猫咪少女 Take Care of My Cat (2001)
爱我就搭火车 Ceux qui m'aiment prendront le train (1998)
柯南上尉 Captaine Conan (1996)
蓝 Blue (1993)
维特根斯坦 Wittgenstein (1993)
太不小心 Careful (1992)
L.627 (1992)
加里里的婚礼 Urs al-jalil (1987)
乡村星期天 Un Dimanche a la Campagne (1984)
UTU (1983)
Before the Nickelodeon: The Cinema of Edwin S. Porter (1982)
错误的证人 Fälschung, Die (1981)
铁皮鼓 Die Blechtrommel (1979)
德尔苏·乌扎拉 (1975)
The Maids (1974)
圣保罗的钟表匠 L'Horloger de Saint-Paul (1974)
Coming Apart (1969)
柴可夫斯基 Chaikovskiy (1969)
Eva (1962)
Léon Morin, prêtre (1961)
Bonnes femmes, Les (1960)
马布斯博士的一千只眼 Tausend Augen des Dr. Mabuse, Die (1960)
没有面孔的眼睛 Les Yeux sans Visage (1959)
艾琳娜和她的男人们 Eléna et les hommes (1956)
小逃亡者 Little Fugitive (1953)
惊惧骤起 Sudden Fear (1952)
Pandora and the Flying Dutchman (1951)
乡村牧师日记 Le Journal d'un cure de campagne (1951)
风流剑侠 Cyrano de Bergerac (1950)
不公平的遭遇 Raw Deal (1948)
The Long Night (1947)
血溅虎头门 Brute Force (1947)
罗马不设防 Rome, Open City (1945)
It Happened Tomorrow (1944)
Hangmen Also Die (1943)
开往慕尼黑的夜车 Night Train to Munich (1940)
牙买加客栈 Jamaica Inn (1939)
Sidewalks of London (1938)
毫不神圣 Nothing Sacred (1937)
一个明星的诞生 A Star Is Born (1937)
Tell Your Children (1936)
Maniac (1934)
Liliom (1934)
无粮的土地 Las Hurdes (1933)
吸血鬼 The Vampire (1932)
The Monster Walks (1932)
老黑屋 The Old Dark House (1932)
红楼艳史 Love Me Tonight (1932)
禁忌 (1931)
蓝天使 Der Blaue Engel (1930)
土地 Earth (1930)
月中女 Frau im Mond (1929)
堕落少女日记 Tagebuch einer Verlorenen, Das (1929)
持摄影机的人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1929)
安达鲁之犬 Un chien andalou (1929)
The Man Who Laughs (1928)
船长二世 Steamboat Bill, Jr. (1928)
军中红粉 Sadie Thompson (1928)
间谍 Spione (1928)
将军号 The General (1927)
大都会 Metropolis (1927)
大学 College (1927)
黑奴吁天录 Uncle Tom's Cabin (1927)
It (1927)
万王之王 The King of Kings (1927)
伪善者 Herr Tartüff (1926)
Battling Butler (1926)
The Son of the Sheik (1926)
浮士德 Faust (1926)
歌剧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1925)
灵与肉 Body and Soul (1925)
没有欢乐的街 Freudlose Gasse, Die (1925)
七个偶然 Seven Chances (1925)
尼伯龙根之歌 Nibelungen: Siegfried, Die (1924)
最卑贱的人 Der Letzte Mann (1924)
火星女王 Aelita (1924)
航海家 The Navigator (1924)
待客之道 Our Hospitality (1923)
三种年龄 Three Ages (1923)
钟楼怪人 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1923)
血与砂 Blood and Sand (1922)
诺斯法拉图 Nosferatu, eine Symphonie des Grauens (1922)
罗宾汉 Robin Hood (1922)
The Electric House (1922)
The Haunted House (1921)
奥凡斯风暴 Orphans of the Storm (1921)
三剑客 The Three Musketeers (1921)
启示录四骑士 The Nut (1921)
作为我的妻子 Be My Wife (1921)
佐罗的面具 The Mark of Zorro (1920)
The Saphead (1920)
The Penalty (1920)
Outside the Law (1920)
卡里加里博士 Das Cabinett des Dr. Caligari (1920)
东方之路 Way Down East (1920)
凋谢的花朵 Broken Blossoms (1919)
男人与女人 Male and Female (1919)
与众不同 Anders als die Andern (1919)
琼女士 Joan the Woman (1917)
党同伐异 Intolerance (1916)
海底两万里 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 (1916)
A Fool There Was (1915)
Carmen (1915)
欺骗 The Cheat (1915)
一个国家的诞生 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
Judith of Bethulia (1914)
Tillie's Punctured Romance (1914)
卡比利亚 Cabiria (1914)
Traffic in Souls (1913)
月球旅行记 Le voyage dans la lune (1902)
⑵ 有没有关于古希腊的电影
1、《大力神》
电影讲述公元前1200年的古希腊,一位女王在为众神之神宙斯生下一子后死去。她的孩子赫拉克利斯(凯南·鲁兹饰)被赋予推翻国王暴政、重建和平的力量。当赫拉克利斯领悟到自己伟大的使命时,他必须抉择:带着真爱逃离或者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自己时代的英雄。
2、《特洛伊》
《特洛伊》取材自古希腊神话。小亚细亚古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爱上了斯巴达美女海伦,并将她带回特洛伊。海伦的丈夫,也就是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邀集希腊其他城邦国,在迈锡尼王亚伽门农统帅下,率领强大舰队追到特洛伊,围城攻打十年,最后引出了希腊联军巧施的“木马计”。
3、《奥德赛》
奥德赛的主要讲了在特洛伊战争之后,希腊人中最睿智者奥德修斯,在经历了20年的流浪生活之后,最终回到自己故乡的故事。主人公从海上旅游到回归故里,共经历了十三次大的劫难,以海神作为化身的大自然暴烈无情,他最终吞噬了奥德修斯所有的伙伴,只留他孤单单独自返家。
4、《杰逊王子战群妖》
《杰逊王子战群妖》是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发行的动作冒险影片,由唐·查费执导,托德·阿姆斯特朗、南茜·科瓦克主演,于1963年6月19日上映。该片讲述了杰逊率领一批勇士寻找传说中的金羊毛的故事。
5、《特洛伊的女人》
1)《特洛伊的女人》这部剧是基于特洛伊木马战争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希腊联军围困特洛伊久攻不下,于是假装撤退,留下一具巨大的中空木马,特洛伊守军不知是计,把木马运进城中作为战利品。夜深人静之际,木马腹中躲藏的希腊士兵打开城门,特洛伊沦陷。
2)关于特洛伊的沦陷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芙罗蒂忒和天后赫拉为了争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神象征的金苹果,各自许诺特洛伊王子帕里司一样礼物。结果爱神完胜,于是她让当时的斯巴达皇后海伦爱上了帕里司。于是惹怒了其他两位女神,给特洛伊带来了灭顶之灾。
(2)反派说我是万王之王是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1、古希腊(Greece)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古希腊文明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是西方文明最重要和直接的渊源。
2、西方有记载的文学、科技、艺术都是从古代希腊开始的。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而是一个地区的称谓,其位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上的群岛和岛屿、土耳其西南沿岸、意大利东部和西西里岛东部沿岸地区。
3、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科技高度发达,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诗歌、建筑、科学、文学、戏剧、神话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4、古希腊是一个城邦林立的地区,因此许多不同的政治制度都有在此地区获得实践和发展,有些古希腊城邦如斯巴达一样奉行君主制,将统治权集中在国王手中;有些城邦则如雅典一样实行民主政治;还有一些城邦则是由贵族统治或由少数人控制的议会(councils)进行统治。
⑶ 寻求像《暮光之城》这样好看、红火的美国电影,谢谢
<<Hannah Montana>>,《乖乖女是大明星》, 《平民天后》(希拉里 达芙),<<美人鱼>>,<<水瓶座女孩>>,<<辣妈辣妹>>(林赛 罗韩演的),<<物质女孩>>,<<美少女啦啦队>>,<<牛仔裤的夏天>>〔超级推荐超感人~,是绯闻女孩里的s演的哟)《女生向前翻》〔超级推荐 很立志!〕,《穿PRADA的恶魔》〔超级推荐〕,《12月男孩》〔超级推荐〕 (哈利波特演的哟)~
其实你还可以看美国的电视剧,比如《吸血鬼日记》也是讲吸血鬼的,现在很火。还有一部《真爱如血》也是。《绯闻女孩》也可以~就这麽多了,挑几部看怎么样吧~
⑷ 万王之王的影片资料
万王之王
King of Kings
导演:尼古拉斯·雷
主演: 编剧r:Philip Yordan、雷·布莱德伯里
布景师:Enrique Alarcón
制作人 Proced by:
Samuel Bronston ....procer
Alan Brown ....associate procer
Jaime Prades ....associate procer
摄影:
Manuel Berenguer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Milton R. Krasner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as Milton Krasner)
Franz Planer ....(as Franz F. Planer)
剪辑:
Harold F. Kress
Renée Lichtig ....(uncredited)
原创音乐:米克罗斯·罗兹萨
类型:传记 / 剧情
上映日期:1961年10月11日
片长:168 min
拍摄日期:
1960年4月24日 - 1960年10月
制作周期:1958年 - 1961年
制作成本:$6,000,000
国家/地区:美国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分级:USA:Approved
荣誉:第19届金球奖(1962),电影类-最佳电影配乐(提名)-米克罗斯·罗兹萨
发行公司:华纳家庭视频公司
⑸ 谁能告诉我,电影《第七封印》说个什么
《第七封印》的故事发生在十四世纪的欧洲,骑士布洛克带着随从扬刚刚自十字军东征回来,阔别故土十年,而此时的瑞典正被黑死病笼罩。据说那时整个欧洲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影片是一个旅程。它始于清晨,布洛克与扬在海边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布洛克看见了前来取命的死神。布洛克与死神下了一盘棋,死神输了,布洛克得以脱身。布洛克与扬开始踏上回家的路,一路上他们经过了村庄,经过了教堂,看见了游行自虐的教徒。扬救下一名女子,跟着又救下了jof,又带上了铁匠和他的妻子,于是他们带着他们一起回家。影片结束于夜晚(这是漫长的夏日的一天)。在整个一天中,布洛克与死神下了三场棋,最后输给死神。不过,不要紧,他为jof一家赢得了逃走的时间。于是,jof和妻子mia,还有婴儿mikael逃出了死神的手掌。
旅程终于夜晚,当他们回到骑士的城堡,刚刚吃过晚饭,骑士的妻子karin念诵着“第七封印”的故事,死神来到了。旅程结束。此处场景结束于被死神的阴影笼罩无名女子虔诚的脸上。这位从头至尾没有说一句话的女子开口说了第一句也是最后一句话“都结束了(it is finished).” 这句话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时候所说的最后一句话。至此, 骑士的旅程结束。
接着镜头从这一张女子的脸部特写切换到以同样角度正在仰望黎明天空的mia的脸部特写,那是一张欢乐纯真的脸。 Jof与mia带着小婴儿逃过了死神,她看见了海边的黎明。Jof又通过厅闷自己的”vision”(幻觉?)看见了死神命令骑士,扬,skap,铁匠,铁匠妻子,raval,手拉手跳着“死亡之舞”离开黎明,走向黑暗之地。Jof一家继续自己的生命之旅。
影片中两个主要的角色,骑士与随从扬,对于上帝各持一词。骑士在他的回家旅程中不断地寻求“上帝”。他需要上帝证明来证明上帝真的存在。他似乎在“科学”与“信仰”的夹缝中,怀疑并寻求答案。而骑士最终也没有寻找到答案。当死神最终来临的时候,他双手紧握,焦虑的祷告。扬,是与骑士的对立面,他认为这些都是虚妄,是人们编出来用以回答无法解答的问题的避难所罢了。
那些难以解答的问题,无非是萦绕着人类世世代代的问题:为什么生?既然生了,为什么死?生之意义究竟在何处?而这些问题,在骑士心中,只有上帝才能回答。而上帝呢?上帝在何处? 骑士自己也无法说服自己相信上帝的存在。他要求上帝给他“知识”,而不是“信仰”,他橡谈要求上帝把双手伸向他,显示自己的真容,跟他说话。
骑士从一开始就错了。所谓信仰,无需“验证”,只需“相信”。若追求“验证”,则非“信仰”,而是“科学”。信仰,不是知识,而是去相信。(Belief is not knowledge, but to BELIEVE). 骑士的问题在此,他站在信仰与知识的中间,他以对科学的要求来要求上帝,这本就不是上帝的语言(当然如果有上帝的话)。因此,他说上帝是沉默的上帝。
影片以死亡为线,展现众生在死亡面前的情状。各自的解释和回答不同,各自安慰自己的方法也不一。有的诉诸于宗教,有的要把女巫烧死以躲避上帝的惩罚,有的惩罚自己,认为可以被救赎,有的愤世嫉俗,有的处于疑惑与信仰之间。皆是为什么生,为什么死?生命的意义何如?
而在死神的追逐下,几乎无一人幸免,除了jof, mia还有他们的婴儿mikael。 在影片结束时刻,jof看见了死神带领着骑士,扬,铁匠,铁匠妻子,ravel(一名邪恶的教士),还有skap(演员)跳着死神之舞。有很多评论说,为什么骑士的妻子不在里面,为什么那个被扬救下的姑娘不在梁伏碰这一行人中?
有可能 只是拍电影的疏忽,最后的死神之舞也许只是一个意向。而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解释,虽然在我读来,解释得挺费力。Kalin (2003)在自己的书中解释道:骑士的妻子,被救下的姑娘,以及被送上火堆的女巫,都是无辜的,相对于其他人而言他们是受害者。并且,骑士的妻子和那位姑娘有着和平安宁的气质。也许她们早就拥了骑士想要寻找的答案?
那么jof一家呢?他们究竟依着什么逃离了死神的控制?仅仅是jof的信仰?和超能力?或者是因为骑士的协助?有些评论将jof一家称为“holy family” (神圣的家庭),mia代表圣母玛丽亚,jof即约瑟夫,而小婴儿mikael即那名神圣的婴儿。由此似乎我们可以推断,是信仰救下了jof一家。
先将用姓名符号解读jof一家的意义放在一旁不谈,jof的信仰究竟有没有在电影中被强调?因为他能看见了圣母玛丽亚而推断?那么他还能看见死神之舞呢,而基督教中是没有死神的。从个人的观影感受,更愿意将jof一家的脱险理解为jof和mia还有小婴儿mikael的强大的活泼泼的生命力,这样的生命力打动了上帝(如果上帝存在的话。)
Jof和mia都有一张温柔并欢乐的脸庞。Jof清晨起床,即快乐的翻了几个跟斗,还跟马儿开了几句玩笑。他时常编歌儿唱给老婆听。他们二人在乡村表演的时候,虽然唱着死神之舞的歌儿,却以游戏和幽默的方式。jof在酒馆被村民们欺负戏弄,差点没命,他逃回家(家,不过是一部马车),还不忘把银镯子送给老婆;同时又如同孩童一般一边吹嘘自己如何勇敢,一边把头埋在mia怀里撒娇。当他看见儿子mikael,他便立时忘了刚才的所有的不快与危险,抱着儿子咯咯笑。他们二人接着邀请骑士们一起享用mia采来野草莓还有新鲜的牛奶,在黄昏的海岸上,jof又开始弹着琴,唱着歌儿,他们那么美。
他们是那么地敞开自己的心灵,享受生命赋予他们的一切:爱情,亲情,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阳光,草地,水,草莓,新鲜牛奶。对生命的充分享用,和感激,才是回答死亡的最好办法吧。
都写到这儿了,还没有说到影片的名字《第七封印》到底是什么意思。而“第七封印”也在影片的开头结尾以呼应的形式出现。可见,并非需要圣经背景,也可以完全看懂该片。我还是做了一下功课的。”第七封印“揭开的时候,人类面临神的最后审判,也是全面的毁灭。
那么第七封印即死亡的暗示,而第七封印的揭开,则象征着最后“审判日”的来临;所以在影片中,村民们面对黑死病的肆虐,都以“审判日”来临作解释: 即上帝发怒了,第七封印被揭开了。黑死病乃其中一个惩罚。而在影片最后,骑士带领众人回到城堡后,与大家共进晚餐,妻子在一旁念七封印的故事,画面如同“最后的晚餐”。
而第七封印也可以理解为上帝的秘密,第七封印揭开的时候,上帝的秘密会被揭开。这个秘密也是骑士反复追问的“秘密”,而死神的回答是:我没有秘密。
而上帝何在?是否存在?这似乎是伯格曼自己的提问。他的回答呢?似乎从《野草莓》中可以找到答案:
在《野草莓》中,当伯格教授被几个年轻人询问上帝的存在,伯格教授背诵了一首诗作为回答:
Where there is the friend I seek everywhere?
Dawn is the time of loneliness and care.
When twilight comes I am still yearning
Though my heart is burning, burning.
I see His trace of glory and power,
In an ear of grain and the fragrance of a flowers,
In every sign and breath of air.
His love is there.
His voice whispers in the summer breeze.
(试着翻译一下:我四处寻找的朋友在哪里?黎明充满了孤独和爱。当黄昏来临,我却仍旧睡意浓浓,尽管我的心在燃烧,燃烧。我看见了他的痕迹,那些痕迹是她的荣光和力量。一颗谷粒,一朵花的芬芳,每一寸呼吸与空气,都是他的爱。夏日的微风是他的耳语)
这应该是伯格曼在当时对于上帝是否存在的回答。上帝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中,一切皆是他的爱,荣光与力量。
因此在《呼喊与细语》的结尾,饱受病痛折磨死亡威胁的姐姐在日记中记下她与两个妹妹还有anna度过的完美一个夏日,她们在初夏的日子来到了外面的花园庭院。草坪绿绿的,微风轻拂。姐妹三个皆着白色轻柔曳地长裙,撑白色阳伞。她们在草地上散步,聊着天(我们听不到她们说什么);然后如同过去一样,她们坐到秋千上,anna也着白色的裙子,站在她们身后轻轻地推着秋千。在那短短的几分钟,姐姐经历了完美,对生命感到由衷的感激,感激生命赐予她这么多。
而《野草莓》中,害怕死亡的伯格教授最后回归亲情,睡梦中回到了少年时代,夏日的别墅,姊妹们叫着他的名字,他看见了年轻的自己。仍是感激生命,感受生命中的一切美好。
而这样的上帝观,在我看来,无异于一种妥协,是一位受过科学教育,有强大质疑能力的,喜爱思索的人的一种绥靖。上帝,此时在他的绥靖政策中,成为了“造物”,造化,---- 即自然 (NATURE).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拷问,也最终被“感激生命”的决定而解决。这样,便更容易理解影片中jof一家的经历了。
那么值得一提的是,伯格曼后期逐渐放弃了宗教。他自己这么说到:“当宗教从我的存在中终于被抹去之后,生活对我来说容易多了(As the religious aspect of my existence was wiped out, life became much easier to live. )” “当我的宗教结构崩溃之后,我作为一名艺术家和作家所面临的那些限制便不再存在了。 (When my top-heavy religious superstructure collapsed, I also lost my inhibitions as a writer.) (Lauder 1989)
《第七封印》中骑士布洛克的旅程(journey)何尝不是伯格曼的旅程?《野草莓》中伯格教授的旅程又何尝不是伯格曼的旅程?
那么关于死亡呢?伯格曼自己对于死亡的回答呢,他说“我的确曾经害怕那巨大的空洞感,我的看法是,当我们死了,我们就死了,我们从一个存在的世界去了一个空空如也的世界,而我从不曾相信还有任何东西超越死亡之外。这样,我觉得非常的心安了……”(I was afraid of the enormous emptiness. My personal view is when we die, we die. We go from a state of something to a state of absolutely nothingness. And I don’t believe for a second that there is anything above, or beyond or anything like that. And this makes me enormously secure.)
不论第七封印被揭开之后,是否真有上帝之秘密,或者那之后是否真存在一个空空如也的世界。若真地尝过野草莓的芬芳,即可心安了。
2.一些闲话
写完上面那些,已经在电脑跟前坐了差不多三个小时。还是把一些闲话写完算了。其中肯定大有不妥之处,欢迎拍砖。
最近看伯格曼的影片,常见到了黑泽明电影的痕迹。(从前也提到过)
比方说,《野草莓》(1957)片子第一个梦,伯格教授梦见空旷的街道,马车上的棺材翻倒,棺材里躺着他自己。而在黑泽明的《泥醉天使》(1948)即早已出现过此梦境。三船敏郎扮演的黑帮青年,梦见自己在海边奔跑,海水不断冲着一只白色棺材。他将棺材劈开,里面躺着他自己。
在《呼喊与细语》(1973)中,伯格曼影片强迫着观众目睹agnes在死前经历的巨大痛苦:agnes在极度痛苦中发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呼吸,在临死前,她从床上爬起来,声嘶力竭的呼喊“somebody help me.” 这让人想起黑泽明在《红胡子》(1965)中也逼着观众和主人公一起观看/察,一名老人的死亡,也是令人心悸的呼吸声。
在《第七封印》(1957)中,扬走进教堂,观看壁画。壁画上画着死神之舞。扬显出不害怕的样子,于是画工向他详细描述黑死病的种种症状,扬于是非常不快的害怕的背过身去。而在《生之欲》(1953)中,渡边在医院时,也有一位同来医院看病的老人向他详细描述胃癌从初期到晚期的种种症状,渡边的反应也是抱着衣服恐惧的躲到一边。
甚至在处理主人公面对死亡的态度的时候,也能看见相似之处。在《第七封印》中,骑士决定拖延时间拯救jof一家,即有评论指出这类似萨特的存在主义,而存在主义即“你就是你所作的事情”。非常凑巧的是,唐纳.里奇在评论《生之欲》中渡边面对死亡的处理方法,也是归于存在主义;渡边决定造一座小公园,来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不过,唐纳.里奇自嘲道,黑泽明必定不同意他这样的解读。另一方面,《第七封印》中骑士拯救jof一家,并未替骑士解答生之疑惑,死亡之恐惧。
当然,仅从几部片子下判断未免太快了点。可是,至少在表现死亡之恐惧的手法上,两位大师确有相似之处。
说心里话,个人并不是很喜欢伯格曼的影片。他的影片是杰作(master piece)不错,是深刻不错,揭示人性是不错;很多片子可以一看再看而再看;只是它不是我的那杯茶(my cup of tea)。人生的重大问题,比如生死,比如生之意义,其实并非一定需要诉诸于形而上的语言和意向才能用电影表达出来,反而总是诉诸于一些形而上的语言,和意向,比如宗教,比如上帝,比如圣经,反而会影响电影是否最终能够为观众理解。若能无需直白的“拷问”“追寻”,充满哲学思索的语言,不是更见冲淡平和的功力?当然,这是我,作为一个在中国文化熏陶下长大的人而产生的非常个人的审美诉求。
当然,这些都是此时此刻的想法。也许多年后,再次重温各位大师的影片,感觉又会大不相同。到那个时候,再来写。
⑹ 帝国黄昏: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覆灭
作者/henry本文系腾讯独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神秘而古老的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是人类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多民族大帝国,在全盛时期更是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疆域最为辽阔的国家,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疆域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 然而这样一个拥有着诸多「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头衔的古老帝国却因为和当时相对而言极为弱小的希腊诸多城邦的战争而由盛转衰,更为不幸的是,两千五百年前那个弱小的古希腊文明的继承者主导了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于是古老的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就荣幸的成为了诸多西方电影中的大反派。 在诸多西方电影中,波斯帝国被描绘成邪恶、富有而强大的形象。然而历史中真实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又是什么模样,这个古老帝国在他的末日降临的时候,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在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覆灭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曾经辉煌一时的古老帝国只为我们留下了一片规模宏大的王城遗址和众多美轮美奂的精美文物,让如今的人们只能从残垣断壁里那高达二十米的屹立千年不倒的石柱中想象它曾经的辉煌与雄伟。 一、往日辉煌 阿契美尼德人的祖先最早臣服于更为古老的米底王朝,当时阿契美尼德家族所统治的波斯地区也只是米底王朝的附庸地区,相比于疆域辽阔的米底王朝,当时的波斯地区只是一个地处偏远边疆的小小封国罢了。直到公元前585年,米底王朝末代国王阿斯提阿格斯将他的女儿嫁给了当时阿契美尼德家族,生下了后来的一代雄主居鲁士大帝。 公元前553年居鲁士起兵反叛米底王朝,仅仅用了六年就彻底将古老的米底王朝送入了坟墓,继而建立了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在最后的二十年中,居鲁士大帝继续南征北战,使波斯帝国的疆域扩张到了伊朗高原东部和部分中亚地区,并在公元前539年攻陷了曾经强盛一时的巴比伦城。 居鲁士大帝去世后,阿契美樱滑尼德王朝的历代皇帝不断开疆拓土,终于在大流士一世皇帝时期使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疆域达到了最大。当时的波斯帝国,向东彻底征服了东方的游牧部落,将领土深入到中亚腹地;向西进入了欧洲,征服了色雷斯,并且开始威胁到当代欧洲文明的精神起源——古希腊诸城邦;向南则征服了埃及和利比亚。 在两度镇压国内叛乱之后,大流士一世皇帝的声望到达了顶峰。他命人在贝希斯敦山崖上用三种语言刻下了记载他赫赫战功的铭文,在这篇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中,大流士一世骄傲的宣称:「 ”我是大流士大帝,万王之王,波斯之王,各国之王!” I am Darius the Great King, King of Kings, King in Persia, King of countries 这一时期的波斯,已经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疆域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多民族大帝国,不同于过去残暴血腥的征服者,波斯帝国将境内的领土划分为二十个行省,实施以相对温和的统治,同时在中央建立了赫赫有名的长生军作为帝国的常备军。 而于此同时的世界其他文明,古希腊还是松散的诸多城邦,罗马还只有一个罗马城,中国则陷入了春秋战国的动荡时期。这使得当时的波斯成为了全世界疆域最为辽阔的国家。 二、黄昏还是黎明? 然而,随着强大的波斯帝国连续三次被弱小的希腊诸城邦奇迹般孙颂哗的击败,帝国的海军和陆军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终于使这个盛极一时的庞大帝国走向了衰败。在经历了多次内战和宫廷政变之后,公元前337年,当时出任亚美尼亚总督王室后裔阿塔沙塔被拥立为新的波斯皇帝,史称大流士三世。 西方古典史料中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末代皇帝大流士三世的本名记载为科多曼(Codomannus),而在古巴比伦的文献中则被记载为阿塔沙塔(Artashata),本文采用古巴比伦的记载音译。 虽然盛极一时的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最终结在末代皇帝大流士三世阿塔沙塔的手中,但阿塔沙塔却并不符合我们想象中末代皇帝昏庸无能、残暴不仁的形象。 事实上,在阿塔沙塔继位之前,曾是波斯王室中赫赫有名的勇士。根据文献记载,阿塔沙塔身材高大魁梧,样貌英俊,勇武过人,身高能够达到190-200cm。 1831年在庞贝古城遗址中出土的伊苏斯壁画证实了这一点。 他曾在战斗中亲自上阵,制服敌人出阵挑衅的武士,为波斯贵族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从而被前任波斯皇帝封为亚美尼亚总督。 阿塔沙塔刚继位时形势十分险恶,权侵朝野的大宦官巴古阿把持大权,他曾经毒死了薛西斯三世和王储阿西斯,立了王室旁支的阿塔沙塔为则行帝,本想将阿塔沙塔作为傀儡,好让自己继续把持朝政。但他很快发现阿塔沙塔并不容易摆布,于是巴古阿打算故技重施,在阿塔沙塔的酒杯中下了剧毒。然而阿塔沙塔在这之前就已经洞悉了巴古阿的阴谋,在餐桌上,阿塔沙塔将自己的杯子和巴古阿的杯子对调之后,命令巴古阿喝下杯中的酒。最终恶贯满盈的大宦官巴古阿倒在自己炮制的阴谋之中。 在平息了宫廷斗争之后,阿塔沙塔又组建军队,远征埃及,在他继位之前,埃及就已经发生了叛乱,从波斯帝国中独立了出去。阿塔沙塔亲自领军,很快就平息了埃及的叛乱,使内乱、颓废多年的波斯帝国气象一新。 按理说阿塔沙塔应该成为波斯帝国的中兴之主,或许在他收复埃及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仅仅六年后,庞大的波斯帝国就会在一个名叫亚历山大的来自遥远的马其顿的年轻国王的进攻下走向灭亡。 三、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覆灭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以「 ”帮助小亚细亚沿岸的希腊城邦获得自由”为名,带领三至四万步兵和四至五千骑兵越过达达尼尔海峡远征波斯。 由于马其顿的国库空虚,亚历山大的军队只带了五天的口粮就踏上了征途。驻守波斯小亚细亚地区的希腊雇佣军首领蒙农建议当地的波斯总督焚烧田野,坚壁清野以使亚历山大的军队难以得到补寄。但由于当地贵族害怕自己的财产受到损害,拒绝了蒙农的提议。 亚历山大大军进犯以后,波斯边疆省份的三位总督集结了两万波斯骑兵和两万希腊雇佣军,形成总计四万的波斯联军,在格拉尼库斯河与亚历山大大军正面交锋,史称格拉尼库斯战役。在战役中,亚历山大亲自率领亲卫骑兵,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 ”伙伴骑兵”向波斯大军发起冲锋,在战场上亚历山大神勇无比,连续阵斩两名波斯总督,另一名波斯总督也当场战死,波斯大军溃败。 虽然取得了格拉尼库斯战役的胜利,但波斯强大的海军依旧封锁了亚历山大在海上的补给线,缺乏优良海军的亚历山大只得沿着海岸线南下,逐一占领波斯的港口。而在这一途中,大流士三世阿塔沙塔终于集结了十余万波斯大军,通过阿曼山口切断了亚历山大大军的后路。亚历山大得知后路被断十分震惊,但依旧回师迎战波斯大军。公元前133年11月5日,两军在伊苏斯展开会战,史称伊苏斯战役。 关于伊苏斯战役中波斯军队的具体数量,当时的历史学家众说纷纭,其中阿里安在《亚历山大远征记》中记载波斯有六十万大军。这无疑是夸张的数据。真实数据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但现代学者估计应在十二至十三万左右。 在伊苏斯战役中,亚历山大大军总计四万余人,其中精锐的马其顿步兵方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战役开始后位于亚历山大大军中央的马其顿步兵方阵率先粉碎了波斯军队的左翼,相对于精锐的马其顿步兵,波斯步兵的战斗素质显然完全无法与之抗衡,之后马其顿步兵方阵配合左翼的希腊骑兵围歼了位于波斯军队中央的希腊雇佣军,随后波斯大军溃退。 可能是大流士三世阿塔沙塔在战役开始之前完全没有料到此战会败,因此在行军途中带上了王室成员,波斯大军溃败之后虽然大流士三世本人逃出生天,但包括他的母亲、皇后和两个公主以及王子在内的所有王室成员都成为了亚历山大的俘虏。 伊苏斯战役结束后,没有了后顾之忧的亚历山大大军一路南下,埃及闻风而降,亚历山大大军兵不血刃占领了埃及,同时也意味着波斯失去了所有的海港,马其顿军队控制了地中海的制海权,保证了亚历山大大军的海上补给线 但战败逃生的大流士三世阿塔沙塔并没有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中,也没有因为亚历山大的善战而放弃希望。他立即着手重建军队,手握重兵的波斯贵族也依旧愿意继续追随他们的皇帝,仅仅两年时间,大流士三世就在波斯全境各地征召了一直数量庞大但兵员素质较差的军队。由于伊苏斯战役的失败,大流士三世痛定思痛,仔细研究了马其顿军队的弱点,并且研究出了专门克制马其顿步兵方阵的利器:在车轮上装备了镰刀的战车。 同时在这两年期间,大流士三世殚精竭虑,为数量庞大的波斯大军配备了精良的铠甲武器,对于部分兵种的武器装备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而亚历山大一方,则因为占领了大片的土地而彻底的解决了财政问题,同时一支来自希腊本土的一万五千人的援军也加入了亚历山大的军队。 公元前331年9月,亚历山大率领四万步兵和七千骑兵向波斯帝国纵深挺进,而大流士三世则率领波斯大军在他早已选定好的战场:高加米拉,等候着亚历山大大军的到来。 关于高拉米加战役中波斯军队的数量,古典史学家依旧众说纷纭,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名人传》中记载波斯拥有一百万大军,而阿里安则认为波斯拥有一百万步兵和四万骑兵,科丘斯认为波斯拥有二十万步兵和四万五千骑兵。当代学者普遍认为科丘斯的数据较为可靠。 仿佛是诸神看到了这场人间即将爆发的大战,从而降下了神迹一般,根据古巴比伦天文日记的记载和当代科学家的推算,公元前331年的9月20日这一天发生了全月食,月亮被完全挡住。 突如其来的异象使马其顿和波斯的大军同时军心大乱,但亚历山大的祭祀稳定了军心,而大流士三世对此却束手无策。期间大流士三世又向亚历山大多次求和,思念家人心切的大流士三世愿意割让波斯一半的领土给亚历山大以换回被俘虏的王室成员。 但亚历山大冷酷的拒绝了大流士三世的求和。 公元前331年9月10日,高加米拉战役爆发。在高加米拉战场上出现的波斯军队是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开国以来所拥有的数量最庞大、兵种最齐全、装备最精良的军队。他们集结了来自波斯各地的步兵、专门针对马其顿步兵方阵的镰刀战车、来自巴比伦的重装骑兵、来自中亚游牧部落的轻骑兵以及来自印度的,第一次出现在欧洲人面前的神秘兵种:战象。 然而此刻的辉煌不过是这个古老帝国临死前的回光返照。 战役开始之初,大流士三世试图依靠巨大的兵力优势两翼包抄合围歼灭亚历山大的军队,而亚历山大则指挥部队灵活的在战场中移动,试图拖长波斯军队的战线,伺机寻找波斯军队的破绽。然而很快亚历山大的侧翼部队在波斯侧翼骑兵的打击下受到了巨大的损失,马其顿军队的阵型出现了缺口。但思念家人心切的大流士三世却并没有抓住这个漏洞彻底击溃亚历山大大军,而是派出自己最精锐的禁卫骑兵突袭马其顿军队的大营,试图救回之前被俘的王室成员。然而更为离奇的事情发生了,虽然波斯骑兵成功的攻陷了马其顿大营,但大流士三世的母亲无论如何都不相信波斯军队已经取胜,拒绝和波斯骑兵一起离开。于是波斯骑兵只好无功而返。 同时,正面战场上,被大流士三世寄予厚望的镰刀战车和印度战象部队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训练有素的马其顿步兵整齐的为冲来的镰刀战车让开道路,再用散兵逐个摧毁这些战车。虽然波斯左翼和右翼的骑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优势,但同时大流士三世所在中军也出现了薄弱。亚历山大抓住战机,率领精锐的亲卫骑兵向大流士三世所在的豪华马车发起了猛烈的冲锋,虽然簇拥在大流士三世周围的波斯禁卫步兵拼死作战,但依旧难以阻挡亚历山大带领的亲卫骑兵,在最近的时候,亚历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间只有三十米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上,两位君主同时向对方掷出了标枪,但都没有命中。而亚历山大的标枪则击中了大流士三世的车夫。 关于这之后的情况,希腊和罗马历史学家普遍记载大流士三世皇帝面对亚历山大大帝的勇武吓破了胆,抛弃了他的军队,抢了一匹快马落荒而逃。而根据出土的古巴比伦契形文字泥板的记载,则是波斯左翼的骑兵率先抛弃了他们的皇帝,逃离了战场。 当代学者认为真实的情况很可能是远处的波斯士兵看不清楚情况,误将被亚历山大的标枪刺死的车夫当做了大流士三世本人。大流士三世皇帝阵亡的谣言最终使波斯军队全线崩溃。 最终,高拉米加战役以波斯军队的彻底溃败为结局,亚历山大取得了奇迹般的胜利。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疆域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公元前五世纪疆域最为辽阔的人类帝国,终于在公元前330年走向了命运的终点。 公元前330年,波斯贵族拜苏在流亡途中发动了政变,囚禁了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末代皇帝大流士三世,随后将他杀害。 大流士三世死后,亚历山大将他的遗体运回巴比伦,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 作为两千五百年后的当代人,无法想象当时大流士三世的葬礼是什么样的场景,但毫无疑问的是,和大流士三世的遗体一起被埋葬的还有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二百二十年的历史。 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商务合作:Tel:15117934836 QQ:762993961 投稿请发historytalking@outlook.(有偿)
⑺ 有那些名字中带之王的电影
超级多
山丘之王 King of the Hill (1993)
格斗之王 Mortal Kombat (1995)5.7
战争之王 Lord of War (2005)8.2
阿拉丁和大盗之王 Aladdin and the King of Thieves (1995)7.4
留级之王 Van Wilder (2002)7.4
喜剧之王 The King of Comedy (1999)8.0
破坏之王 Po huai wang (1994)7.0
千王之王2000 The Tricky Master (1999)6.5
赌王之王 Rounders (1998)7.5
杀手之王 King of Assassins (1998)6.5
贼王之王 Winner Takes All (1982)
搏击之王 Kickboxer (1989)7.2
街头之王 Street Kings (2008)7.0
娱乐之王 The Lord of Amusement (1999)5.1
广告之王 How to Get Ahead in Advertising (1989)
万王之王 King of Kings (1961)
加州之王 King of California (2007)8.1
功夫之王 The Forbidden Kingdom (2008)5.6
戏王之王 Simply Actors (2007)6.4
竞速之王 Speed Master (2007)5.1
电竞之王 Fly To Sky (2008)6.2
拳王之王 The Champion of the Boxer (1972)
⑻ 如何评价电影异形契约
老树新花别样黑
文/梦里诗书
异形之父雷德利·斯科特的执导,再度赋予了《异形:契约》以绝佳的惊悚体验,在那贯穿始终的暗黑风格中,《 契约》所为观众开辟的是一个更为恢弘的格局,于此中异形俨然已经成为了电影的配角,而造物主的哲思才是其所致力的沉淀所在。
《异形:契约》将故事背景定位于了《普罗米修斯》的十年之后,在这部电影中,雷德利·斯科特借一艘新的殖民 宇航飞船突发意外为引,随着剧情的推进,这艘宇航飞船上的队员们误入了看似平静,实则危机四伏的死亡星球, 拉开异形序幕的同时,即为观众徐徐道来着太空骑师,也将异形的起源糅合其中,这让电影虽然长达近两个小时 ,但剧情架构上却非常的饱满充沛,作为一名已然年过耄耋之年的老人,仍旧能有如此出色的执行力,不得不让人叹服于雷德利的老当益壮。
当然作为《普罗米修斯》的续作,《异形:契约》所做的也并不是只是满足于对惊悚元素出色的节奏掌控,随着这个故事的发酵,《普罗米修斯》里部分问题的疑团,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了答案,而由此诱发的关乎造物者沉重的哲学延伸和崭新宏大的邪恶命题,契合血腥的暗黑风格,更形成了其作为一部经典科幻电影老树颇为惊艳的新花所在,所以个人建议如果没有看过《普罗米修斯》的观众,理当要恶补下前作,毕竟这是一部在剧情衔接上相当紧密的续作。
那么兼具了惊悚与内在的《异形:契约》是一部无可挑剔的电影吗?其实并不是,为了能令电影营造出步步为营 的惊悚感,电影可谓牺牲了不少逻辑,看着一个个初生牛犊不怕虎般的角色不做死就不会死的死去,其实早已让人洞悉了电影随后的很多套路,而更为尴尬的是纵看全片除了迈克尔·法斯宾德饰演的生化人大卫外,电影也没有再能塑造出一个能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近乎所有人都只是成为了推动剧情的牺牲品。
整体来看自觉《异形:契约》其实并不逊色于早年的《异形》,除了电影工业的今非昔比之外,还有着雷德利仍旧志在千里的野心,所以即便这部电影有着一定的问题,但终归是瑕不掩瑜的,还是会让人期待着这颗已成经典的“异形”老树能绽放出一朵更为惊艳的暗黑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