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家感觉韩国电影 大叔 看见恶魔 什么水准
之前香港拍了一部电影叫《维多利亚一号》,算是近年来极少见的国产cult片,《看见恶魔》我也看了,香港的算是恶心,韩国算是又恐怖又恶心,当然崔岷植的演技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至少在最近十年,广电总局绝对不会让拍这种程度的电影;相比于《大叔》,我更喜欢《这个杀手不太冷》,有很多人喜欢前者是因为玄彬,但其实整个电影的质量相比于后者还是要逊色的,考虑它所揭露的社会现实,国产电影又是万万比不上的。其实纵观整个韩国电影,两部都算是很不错的。
不过最后偏一句,有《心迷宫》《路边野餐》此类电影,国产片还是有些许希望的。
『贰』 分析1947年电影版《一江春水向东流》现实主义表现上的成就与不足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拍摄于1947年,云集了当年红极一时的明星,如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等。影片在1947年10月在上海公映后反应极为热烈,出现“成千万人引颈翘望,成千万人踩进戏院大门”的壮观景象。影片连映3个多月,创下解放前国产片的最高上座纪录。观众的人数达70多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4.39%,即上海市无论老幼贫富,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看过此片。这样的成绩就是当年的好莱坞大片《出水芙蓉》也无法与之比肩的。剧作家田汉曾评论道:“在中国电影界今天这样贫弱简陋的物质条件下,而有这样的成就,算是电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好莱坞华裔摄影师黄宗沾更赞道:“这是我所看到的国产片中最好的一部。”
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集,将抗日战争前后十多年的历史浓缩在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过这个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欢离合细腻地刻画出当时的社会景况。该片融合了经典大片所具备的一切成功元素:宏大的历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运,深刻的人性洞悉,严密的叙事结构,强大的演员阵容……,影片中四大主角张忠良、素芬、王丽珍、何文艳齐聚舞会的一出戏更是被当作教学的典范,在各影视学院的课堂上一讲再讲。
一、历史的暗合 在中华文化长河中,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虞美人”千古流传: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透过忧怀伤国的情愫,我们能够感受到亡国心未亡的李氏后主面对春花秋月的懊悔与无奈,在“何时了”的吟叹包含着无尽哀愁与怀念,相比“乐不思蜀”的阿斗,自然能够赢得更多的同情。历史不断地轮回,无数次的政权更迭,无数次的幕起幕落,当荣华富贵化为黄士青冢,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过眼烟云,我们却发现在二十世纪的黑白光影中凝固着许多的历史真谛,两位文化精英于那个世纪的四十年代,献上了一出与李氏后主情怀暗合的传世经典:《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一颗臣服之心 五月的长假引起一轮经济消费的热浪,我也不惜自己微薄的薪水给火热的消费市场浇上一滴油,一次性淘碟三十一张,其中有一张便是封面印着“一部足以笑傲世界影坛的中国电影,曾牵动几亿中国人的心”字样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虽然以前闻此片大名,但以“笑傲世界影坛”这般气势面对世人,心中难免有所怀疑。为了消除疑惑,将此碟放进小小光驱,没有想到的是小小的银幕展现出最大的内容,我居然在190分钟内没有离开坐椅,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第一时间给远方的网友发去短信:《一江春水向东流》,一部笑傲世界影坛的中国影片,一部绝对具有当时世界一流水准的影片!很快得到朋友和气地回复:错,你抬高了这部影片的地位。我没有争辩,只是在心底留下属于《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空间。两个月中,观影百余部,其中不乏经典,但直到近日观《阿拉伯的劳伦斯》才有类似的感觉。 出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表达对《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赞美之情,总觉得有些亏欠,以至近日食宿不宁。于是,在好莱坞和香港商业片风行大屏幕的日子,我静下心来,用方块字表达自己对《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臣服之心。 三、大时代的民族情怀与小人物的情感世界 《一江春水向东流》由第二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蔡楚生和郑君里于1947年共同编导,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史诗架构的影片,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集,将抗日战争前后十多年的历史浓缩在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过这个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欢离合细腻地刻画出当时的社会景况。影片人物众多,情节丰富,结构严密,把国家命运和家庭命运成功地融为一体,成为一部“政治批判和伦理道德批判高度结合的中国史诗正剧的典范”,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在商业上也获得大丰收。史料显示:影片从1947年10月到1948年1月,在上海连映了三个多月,创下解放前国产片的最高上座纪录。观众的人数达70多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4.39%,亦即上海市无论老幼贫富,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看过此片。 是什么让影片在中国引得如此之大的反响呢?在寻找答案中,我想到了韩国电影票房的两大霸主:《太极旗飘扬》和《实尾岛》。《一江春水向东流》与这两部影片有类似的特质,即将小人物与大时代、大事件相融合,能够使观众在审视、回顾历史大事件的同时,体验个人世界的点点滴滴,从而引发共鸣。以如今的眼光审视,影片的故事无非讲述一段“痴心女子负心汉”的辛酸悲剧,这样的故事在中华文化洪流中并不鲜见,犹以陈世美和秦香莲流传最广,在京剧及各种地方戏曲中被人反复吟唱。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编导并没有单纯地讲故事,在历史大背景上同样不惜“笔墨”,还原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 我非常喜欢影片对历史大背景的营造与渲染,甚至认为可以将此片看作是一部严肃的抗日战争电影。随着故事进程,影片以字幕的形式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九.一八”事变后 上海;“七.七” 卢沟桥 抗战爆发;“八.一三” 上海我军继续抗战;一九四五年八月 日本向盟军投降;等等。全片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故事都发生在抗战时期,从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多在《地道战》、《小兵张嘎》等抗战影视中类似的场景。日本鬼子轰炸祖国河山,枪杀华夏同胞,掠夺农民牛羊,烧毁百姓家园,吊死张忠良老父的一幕更是反映出其残无人道的法西斯本质。导演以浓厚的民族情怀对日本帝国主义进行血淋淋的控诉,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两年公映无疑能够引起饱受日本凌辱百姓的共鸣。日本电影学校校长佐藤忠男在其《中国电影百年》一书中介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部以日军侵略下的家庭离散这一民族主义题材为中心的悲剧影片,其情节悲壮而富有感染力,在当时的中国反响很大。今日,面对小日本不敢正视历史的丑恶嘴脸,我们观看此片,也会在悲痛与愤慨中产生民族自强感与使命感。 面对侵略,有志之士带领广大华夏儿女奋起反抗,张忠良在抗战前线参加志愿队,素芬在难民收容所照看孤儿,张忠民参加敌后游击队,将“全村的日本鬼子”全部消灭。这些自然也是抗战影片的必备元素。在宣扬抗战的同时,编导也没有回避某些中国人素有的劣根性。在描述张忠良蜕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重庆的官僚资本公司里,上班闲聊无事、唱小曲下象棋的人,有钱人照常举办大大小小的席宴,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张忠良为此也不禁感叹:这里没有一丝的抗战氛围。这种对国人麻木的揭示使得影片具备了反思的力量。 与大背景对照的是对小人物生活与情感的描绘,这也是影片重点所在。不管是后来靠大资本家爆发的张忠良,还是集中国传统妇女优秀品德于一身的素芬,都是不折不扣的平凡人物。影片情节饱满,线索可以归纳为两条主线。一条以张忠良为核心,描述其从一个有志的“抗日英雄”脱变为寄富人门下、丧尽良知与尊严的豪门快婿;另一条以素芬为核心,描述其与家人艰辛、苦难的生活,对爱人的期盼和希望破灭后的悲惨故事。两前线索首尾相交,开头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相爱、成家的情景,对于夫妻间恩爱的戏剧化刻画,让观众沉浸在“你是月亮我是星星”的温馨的爱恋之中,淳朴而又真切;结尾描绘两人重逢后的恩恩怨怨,面对背叛、负心的丈夫,妻子投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首尾强烈的反差,犹如意大利导演贝尼尼的《美丽人生》,让我有种从天堂到地狱的沉重之感,也让我想到了霍建起的《暖》,人性的复杂与人情的冷暖使得我心绪难安,伤感而又深思。 虽然是背叛,虽然是悲剧,但影片温情的片段还是让我为之动容。面对儿子的远行,苍老的母亲在油灯下拿起了针线。她害怕儿子路上冷,缝一件丝棉背心寄托伟大的母爱,银幕上出现熟悉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相信所有的游子看到这一幕时会想起远方的亲人,让亲情在心中荡漾。我也看到了一位贤慧的女子,为人媳妇,受尽千辛万苦支撑着一家苦难的家庭,诠释着孝道的真谛;为人母亲,细心照料抗生,于一言一行中表现着母爱。 四、于对比叙事之中见精良制作 在叙事手法上,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比。不仅仅是首尾男女主人之间纠葛的反差,而且将对比贯穿在两条主线之中,尤其是在张忠良蜕变之后更为突出。从大的格局来看,一边是国家政局动荡、烽烟弥漫,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一边是上流社会生活糜烂、纸醉金迷,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从小事件来说,当素芬在难民收容所做活维持一家生活时,张忠良却在重庆的公司里无所事事;当祖孙三代在雨天的破屋下相依惟命时,张忠良却与业界的巨头、权威、大王和政府高官笑谈风生;当芬素为别人做洗衣工,小抗生卖报被人撞伤时,张忠良却在两个富家女人之间风流快活.....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才给观众揪心的痛楚,在对比中展示对当时伦理道理的关注与质问。 影片在制作方面精益求精,相当精良。影片的史诗气质并非仅仅来自故事时间的跨度,也来自影片对大场面的营造。影片的大场面绝对称得上世界级水准,很多场面显得大气、壮观,犹以在抗战时期大街上慌乱、拥挤的人流为代表,这一幕不比同时代《乱世佳人》中斯嘉丽在火车站看到的满眼死伤人员的场景逊色。空袭、伤员、两军对抗、燃烧的房屋、倒踏的墙壁等战争场景,表现出兵慌马乱、生灵涂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代特点。 在卢卡斯《星球大战:西斯复仇》中,不少观众感觉阿纳金弃明投暗缺少说服力,但我想很少会有人对《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张忠良的蜕变而感到突兀。导演用独到和有力的镜头对张忠良的转变进行处理,从没有工作流浪街头到寄宿人下上班无所事事再到混混噩噩的晚到早退再到最后的背妻投依富豪,整个过程完整合理。特别是对张忠良转变时的心理斗争进行了重点刻画,从画漫画自嘲自己是“狗熊”、“变废了”,到酒后评价自己成为家庭、父亲、兄弟、妻儿、希望、前途、奋斗一切付之东流后的“活死人”,将一个有志青年的悲酸、无奈和迷惘展现在屏幕上,最终他斗不过环境,被一个“比鬼子更厉害”的东西所收服。我觉得这一段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至少在我看过的影片中)对人物转变刻画最为成功的例子,是当今一些钟情于粗制烂造商业片的导演应该好好学习的最佳标本。
『叁』 你觉得哪一部中国科幻电影有“好莱坞”水准
大家公认今年新出的《流浪地球》可以算具有“好莱坞”水准的第一部科幻片,我本人看过后也认同,特别是特效和宏大的场景已经是不输好莱坞了,可能差一点的就是剧情,以及一些细节的把握还差那么一点点,总体上已经可以算是达到好莱坞中等水平吧
『肆』 如何拍出一部具有专业水准的电影
如何拍出一部具有专业水准的电影
想要拍出好电影可不容易,如何拍出一部具有专业水准的电影?下面就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1. 首先,你得有一台摄影机
事实上,很多业余拍片的人都用便宜的机子拍出了专业级的电影。通常来说,这些电影的内容和形式是比较统一,也就是说你所拍的和你所拥有的摄影机有关。所以,你需要先决定一下,你需要哪一种摄影机,还有,你买得起哪一种摄影机。摄影机从几千块到几万块、几十万不等。如果你已经有了一台啦,那就开始构思故事吧,想想什么样的故事可以和摄影机的画面相得益彰。
在1000到2000RMB的区间里,你就可以买到许多不错的家庭用摄影机啦。JVC,佳能,松下等公司都有推出价格相对低廉的摄影机,它们轻巧,操作起来很快,而且画面也不差。《女巫布莱尔》就是用电器城(Circuit City)买来的RCA摄影机拍成的。
在3000到5000RMB的区间里,你可以在松下和索尼、佳能的产品里买到很不错的摄影机了。你可以拿它们来拍出下一部的《战栗汪洋》。很多纪录片也是拿这些机子拍的。如果你不只是想玩票的话,而且不止想拍单单一部的话,你就应该多花点钱,买个好机子。
2. 你准备怎么剪辑
如果你不打算直接在摄影机上剪辑然后草草完事的话,那你肯定得把素材导进电脑里进行剪辑。你就得用到电脑上的剪辑软件了。MAC上有Final Cut Pro、Final Cut Pro10.0、Movie、也有苹果版的Premiere,PC上有Premiere、Windows Movie Maker、edius、Vegas、绘声绘影,包括一些调色软件、CG软件、声音软件。你可以用这些软件来剪辑画面,处理声音,可以加进字幕,调色,做特效等。
当然你也可以升级到更高级和更专业的软件,还有很多不错的软件可供你使用。
3. 确定拍摄地点
如果你想拍一部外天空史诗电影的话,你躲在自己宿舍里肯定是完成不了的,如果你想拍一部站街女的故事的话,你躲在宿舍还是拍不出来的。你可以先看看哪些地方可以成为你的.取景地,而这些取景地也许又会影响你故事的进展,给你新的灵感。《疯狂店员》就是一家便利店里拍的,主角是一群神经病一样的店员,电影里他们就一直讲话啊讲话。如果你连拍摄地点都还未确定下来的话,那接下来的拍摄也许会显得举步维艰。
很多地方——包括一些餐厅——一般对于是不是该让别人在自己地盘拍电影是比较犹豫的,但你可以问啊!尽管问就是了。很多时候,你一问了,他们一听到自己可以在电影里露面,都会激动得不行。
4. 找到愿意伸出援手的小伙伴们
除了极少数的个例,一部电影的完成都是需要一大群人的同心协力。他们之所以愿意聚在一起,就是因为他们看中电影的故事。如果你要拍片的话,你需要演员,还需要一群愿意帮忙的人。你可以从自己身边的朋友里找出合适的人选,也可以上社交网络寻找那些对你电影感兴趣的人。还有,如果你不准备给他们钱的话,你在一开始就得跟他们说清楚了。
如果你住在大学城的话,你可以试着在剧院那里贴张海报,说不定当地的专业人才会感兴趣。你可能会再次见识到,一个人听说自己可以出现在一部电影里会有多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