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说《二十二》是最温暖的电影
“二舅”宣扬的不是苦难,可贵的是面对苦难,仍然积极乐观的心态。
窃以为,除了第一快乐的人(不会负责任的人),芸芸众生可以尽量追求成为不回头看的第二快乐的人。
想起了一个西方故事。有个国王触犯了神,神惩罚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国王推上山后第二天,巨石又会回到原地,国王就得再把它推上山,就这样日复一日。我们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这个故事可能就在说人生。难能可贵的是,故事里的国王没有被摧毁,每天把石头推上山下山时,他可以轻松幸福的欣赏到夕阳西下的美景。
我们的精神内耗,大多是因为我们的欲望太多,物质和精神就好像阴阳,此消彼长,相生相克,我们不能任凭物欲滋长,也不能不注重精神的提升。
精神方面,我觉得除了乐观的心态,“二舅”的善良是最打动我的。“忍者无敌”,善良可能是我们治愈自己和别人的最强武器。
B. 如何评价电影《二十二》
近日,以历史题材为主题的记录片《二十二》上映,一开始这影片并不看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部影片的票房高涨了、大家的评论都是偏好的。
我们应如何评价《二十二》?
网络平台助力推广,题材本身吸引观众
作为一部题材特殊的纪录片,《二十二》上映之初并不被看好,首日排片仅有1.5%。
8月13日,《二十二》上映的前一天,冯小刚在微博上转发了《二十二》资助人张韵艺给他的一封信,呼吁大家多多关注这部关于幸存“慰安妇”的纪录片,随后何炅、舒淇、李晨、吴京等多位明星转发了这条微博,加上多位微博大V和“自来水”的助力,这部电影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受访的不少观众表示看完《二十二》后心情很沉重很压抑,一位拄拐来看片的男观众坦言“没心情吃饭了”。作为我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电影,《二十二》在上映之初曾被质疑“贩卖伤痛”,上映之后也有观众表示会害怕题材过于沉重。
但也有观众坦言看完电影后“很平静”,因为电影的叙述是平淡而克制的,但是“当一切恢复到平静之中的时候,这种力量是很强大的”。
C. 《二十二》上映半年之后,导演和老人们怎么样了
还记得去年夏天引起过刷屏效应的那部电影《二十二》吗?
郭柯在《奇葩大会》第二季上分享出的拍摄韦绍兰幕后故事也很感人。
韦绍兰生活清贫,郭柯问她明天没有柴火了怎么办,韦绍兰说:明天再说。
郭柯给她买了个电饭锅,问她会不会用。
老人又很可爱的回答,我可以学呀~
韦绍兰的生活程度,看《三十二》的剧照就知道了
就是这样一个老人,郭柯给了她500元,她转脸就要给郭柯4个红包,分别给4个工作人员,每个红包里都有100块。
郭柯认为这是一种分享,我觉得这里面也有某种尊严。
受过苦难的人,也不一定就会心安理得地接受很多帮助吧?她接受帮助的时候,也想给别人回报。
《二十二》上映后,社交网络上有很多讨论,上次安利的时候我也写了,电影提醒我们,这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还要承受舆论压力的二次侮辱,周围人用“日本婆”等等词汇来形容她们,让受害者觉得自己有错。
2016年,上海一个当年的“慰安所”遗迹海乃家被媒体曝光可能被拆除,周围的居民居然说这是“妓院”。
他们认为这是耻辱,不是正能量,不能放在学校边上。
学生认为这件事不光彩,不要特别了解,可以了解抗日英雄,不用了解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女性。
去年《二十二》的上映,这桩旧闻也再一次拿出来讨论,在《奇葩大会》里郭柯导演也提到了这件事。
我很意外的是,郭柯有这样的工作经历、这样的立场,他并没有做一个声讨者去骂年轻人不懂事,他反而认为,首先要反思是传播者。
与其去指责,郭柯提倡的是“建设”:正确的认识这群老人,温柔的对待她们,再来好好引导下一代。
本来“慰安妇”历史给我的印象就是悲惨、屈辱的过往,但是《二十二》以及《三十二》让我发现这些老人不是一个符号,是很可爱的人。
郭柯说,抱着同情心去看这些人,“大可不必”。
在“慰安妇”受害者这个话题上,有个问题一直存在:记录伤痛,是历史;但是考虑到受害者的感受,不要二次伤害他们,是做人的同理心;那么究竟以哪个为重?二者如何平衡?
这不光是记录者的问题,甚至也是观众要面对的问题。蔡康永就问他,拍摄时如果受访者不愿意再撕开伤口怎么办。
郭柯的态度是,把镜头下的老人,当作自己的奶奶。
因为他首先考虑是的老人们的感受,他反而得到了老人们最深的信任。
李爱连老人跟摄制组熟悉了之后,在一个儿媳妇和孙子都不在的时刻,让导演组把门关上,讲一段内心深处的回忆。
这当然是一段又吸引眼球又独家的素材,但郭柯选择了关机不再拍摄,只留下女性同事来听。
他说,在那种情况下,如果记录并播出老人不想让儿媳妇孙子看到的内容,就是一种变相欺骗。
在这个大家都想拿到独家故事的年代,郭柯把尊重受访者放在第一位,反而是特别感人的。
《二十二》也给了郭柯很多荣誉,但是郭柯早就说过,会捐出票房收益。
而他本人一直维持着很谦逊自省的态度,说自己被推到了一个位置上,要冷静思考,需要大家监督。
越是得到鲜花和掌声,越要谨慎。
他几乎是战战兢兢地在面对自己得到的赞扬,主动提出,自己要避免成为一个道德绑架者。
为什么要公开提出捐票房呢?郭柯说这对自己也是个鞭策,放话出去,自己就没有退路。
看了这期《奇葩大会》真的觉得郭柯是一个非常温厚善良的人,面对纪录片里的伦理平衡、面对名利,都非常有风骨。给自己提了最严苛的要求,但对不熟悉历史的人,没有批评指责,只有很温和的用行动去感化。
《二十二》从一个冷门的题材发酵为社交网络上的重要话题,跟郭柯本人的善良自省、和他选择的克制表达也有关系。郭柯和同事们选择用温柔的笔触来记录记录苦难,选择了保护受害者,观众也能感觉到这种人性的力量。
《二十二》下映后,郭柯和伙伴们的工作没有中止,他们继续记录着老人们的命运,坚持看望老人,也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关注这个议题。
电影官微显示今年年初,李爱连老人也去世了,电影中的22位老人仅有7位在世。
一时的票房和话题都会过去,长期的关注和记录才是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实、关照现实。
郭柯长期跟踪的这个“慰安妇”受害者话题,不仅是一段历史,也是某一种人性上的思考。他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纪录片拍摄伦理,他帮助和关心这个群体的老人,也从老人们身上获得了很多启发。
他说,老人们最动情的时刻,不是回忆痛苦,而是想到自己家人。
很多我们预想的故事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是不存在的,真正地去触摸那些东西,才能找到答案。
高晓松也说,郭柯自己在记录历史的过程里获得了成长,这是历史温暖的一面。
蔡康永提炼出了郭柯身上的一个珍贵点:他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还是很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疑惑,没有做出那种“了然于胸”的姿态。
他们对于郭柯的解读,也是看这件事的新角度,同样是挺有启发的。
“真诚”看起来简单,真正做到真诚有很多细节上的东西,每个微小的选择都构成了一个人真诚的浓度。
有点意外的是郭柯的最新动向我是在《奇葩大会》里看到的,这个节目之前一直给人的感觉是很热闹张扬的。
节目里有各种特别的人类,有莫名爱上学男旦的小男孩。
有脱口秀演员的自嘲
还有现在经常是热点话题的冯唐上去讲自己的心路历程。
看完了郭柯这期节目,这次我又重新看了一下《奇葩大会》第二季的定位,不是流行的概念和主要追逐热闹,是“特别人类大会”,这个概念确实也撑得起一个多元价值的能量场,装得下如此多种多样的个体。
说起来《奇葩大会》里发言的,也有引起过争议的,但至少这里面每一个认真表达的个体确实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构成了现实的不同侧面,所以把《奇葩大会》当作一个人类样本观察室也挺有意思的。
马东有一句话说得挺好,过去的价值标准是成功,现在不管你到达哪一处,都是一种到达。
也恰恰是因为这种节目没有随大流按照流行热点、噱头来挑选发言人和议题,而是真正去找“人类多样性”给个体表达的机会和空间,才能让郭柯做了一个安静温和有力量的陈述。
D. 如何评价《二十二》这部电影
看电影的时候,正好看到一条新闻,说一名男子在看《二十二》的时候笑出声,然后旁人与其发生争执,最后该男子被赶了出去……我不知道事情的真假和前因后果,但是还是觉得莫名其妙。
电影临近结束时,荧幕上出现了一堆名字(我没数,应该是22个),然后渐渐的大部分名字都被画上了框(代表已去世),剩下没画框的,我数了下,还剩9个。全中国就剩这九个了啊!但是转瞬这9个名字也渐渐消失在了背景里。这一幕让人很震撼。尤其是对我等普通人来说,实在不知道能做些什么,那心头憋闷又难以表达的情感,很难受。最后我再说一句,不要害怕面对阴暗的历史,若连了解的勇气都没有,那么迟早有一天有更残酷的现实会击倒你。
E. 电影《二十二》,给你带来哪些感悟
看完《二十二》,觉得中国也能做出这么好的纪录片了。这里要批评一下导演,这镜头放置我个人觉得比较差。但是内容却很真实,没有任何煽情和做作。这才是重点。
《二十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回望的视角,不是悲愤和仇恨。而是克制着去看,是深情地凝望。
然而有些人正希望她们被遗忘,就是那些拒不道歉的日本右翼分子
可让人寒心的是,就连我们也差点忘掉她们。
赶在所有名字消失之前,你看见了吗?
F. 慰安妇电影《二十二》上映,看完之后你是什么感受
漫长的国产电影保护月里,这是我看的唯一一部电影,很多人都不明白电影的名字什么意思,其实一开始我也不清楚,因为好长时间没有留意国产电影,认识这部纪录片还是因为在微博看了一篇介绍文章了解到背后的故事,我觉得应该看一看。
说起来也挺幽默,虽说是国产电影保护月,但我没看见有对这部题材这么深沉的电影有什么保护,排片出奇的少和排片时间段的不合理,完全是一副敷衍的状态,不管怎样,最后我还是找到合适的时间去观看了这部作品。
可能是排片少或者别的原因,我看的这场是坐满人的,进来时我看见各位都有种凝重感,影片开始后现场就安静了下来,少有的我没遇到迟到的现象。也许是某种力量的召唤,大家都很认真的观看,直到结尾字幕出完才离开。但其实正如导演所说,他并不是想以这些受害者的悲惨作为出发点的,所以实际的观影感受我是没觉得有很大的沉重感,甚至某些片段还引得观众发笑,影片给我的感觉更多是拍摄这些婆婆们现在的生活,导演更加希望人们关注她们的生活状态,而不是一味的煽情。
影片以一场葬礼开始把人物娓娓道来,原来现在放映时不少婆婆早在一四年就已经去世,看着她们的音容笑貌,你很难把她们跟这场悲剧联系上,如果不是知道主题,她们在我眼里也只是很普通的老奶奶,并没有表现出比常人更多的悲伤。
影片结尾,是一副长长如碑文似的众筹名单,感谢这些有心人的众筹使这部纪录片得以完成之余,我不禁疑问,为什么这样一个题材的国产作品需要众筹,相关机构在大喊勿忘国耻,虽远必诛的漂亮口号时,是不是应该拿出实际的行动来使人们记住历史?在一部部自嗨式的电影狂欢过后,是不是该给这样有坚持的电影人一点支持?二十二是一个可怕的数字,很快就变成十二、二、零。
G. 电影 二十二
昨天冲着这么高的评分去看了,你可以说我如此沉重的题材,你居然还睡着了,怎么怎么的,但是我要说的是,我们一行4个人,2个人都睡着了。一场下午场的电影,除了我们4个,就没有其他人了。
整部电影非常零碎,就讲讲各个老人的现状,对于这个老人曾经经历的,就寥寥几句话提了一下。感觉这部电影不是告诉我们历史,而是告诉我们这些老人的现状。有的孤单,有得落寞,有得贫困。
从一个观影者的角度来说,这些根本无法触动我。
所以面对这个电影,我只能说,很抱歉,我睡着了。题材很沉重,电影很一般,我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