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请介绍电影《慕尼黑》的详细情节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西德慕尼黑举行。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以色列也派了一个到当年为止最大的代表团——尽管有些人身上还有在德国纳粹集中营留下的肉体和精神的伤痕,但他们对参加这届奥运会显得兴致勃勃。
运动会开始一周里,运动员的成绩骄人,人们都沉浸在奥运盛会的祥和与欢乐之中。然而,1972年9月5号凌晨,几声枪响打破了这份表面的宁静——8名巴勒斯坦“黑九月”组织成员,闯入慕尼黑奥运村的以色列代表团驻地,两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打死,其余9人被劫为人质。最终,营救人质行动失败,11名以色列运动员死亡。
由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的特工阿维纳(艾里克·巴纳)领导的暗杀小组,开始了“一命抵一命”的复仇式追杀。目标是与运动员被害事件有关的11名巴勒斯坦人,他们不用理解他们暗杀目标的选定方式,也不用明白名单上的人从何来的,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杀掉目标。随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杀手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
❷ 听说摩萨德的“天遣行动”被拍成电影,这部影片叫什么
史匹尔博格(Spielberg)执导了影片《慕尼黑》。影片讲述的是慕尼黑恐怖事件后,以色列政府为了报复恐怖分子,组织了一个机密的暗杀小组,猎杀涉嫌策划慕尼黑事件的黑九月首脑。
❸ 《慕尼黑》在线免费观看百度云资源,求下载
《慕尼黑》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iOTNVqAD3dMnF8kCvGVSqQ
❹ 如何评价电影《慕尼黑》
视觉上的刺激要够分量,我称之为“影像奇观”,这种奇观可以是美妙的,宏大的,也可以是惨烈的,悲怆的。比如暴力场面中人物被杀时的死相,聪明的导演都会在这上面动脑筋,因为观众总是会因为一场戏而记住一部电影,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个戏对刻画人物来讲再关键不过。《慕尼黑》中职业女杀手被杀时身上依次有三个弹孔,她抱了抱小猫最后跌到躺椅上,睡袍打开,浓血从颈部的小弹孔涌出,流向他赤裸的全身。这对善于色诱杀人的她在合适不过。
祝您生活愉快~请采纳~
❺ 《慕尼黑惨案》没看明白谁能帮我讲讲
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之所以被载入史册,是因为在我们人类所处的也是万众向往的和平年代里,只有这样称得上属于全人类的体育盛事才能真正代表共同生活在这个蓝色星球上的各个人种、各个肤色的人们在一起共同地幸福生活的现状。然而,当“黄道”停留在19 72年第20届夏季奥运会时,在位于中欧重镇慕尼黑举行的这届体育赛事却发生令全世界人发指的一幕惨案。
影片的故事以这届奥运会上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屠杀的惨案事件为背景,展开情节。而注意力主要放在了以色列的复仇行动上。影片中,身为“摩萨德”人的艾瑞克·巴纳负责追踪那伙来自巴勒斯坦地区的名为“黑色九月”的恐怖分子。同时,以色 列方面为了对巴勒斯坦人还以颜色,也随即派出了杀手对付巴勒斯坦人。本该是万众欢腾的慕尼黑却被重重的阴森恐怖所笼罩。这过程中,以色列的杀手们也开始不理解他们暗杀目标的选定方式,也不明白手中黑名单上的人从何而来,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乾掉名 单上的所有人。随着整个事情的发展,情况越来越负责起来,杀手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此时,人性的力量在每一位杀手心中起了作用。一面是上级的命令,国家的需要,自己的使命,金钱的趋势;令一面是面带笑容的亲人,同样流淌着鲜血的“敌人”…… 抉择、痛苦、恐惧、疑虑……重重复杂的内心与外患纠缠着几个“摩萨德人”。然而,血腥的杀戮才刚刚开始……
关于导演
目的昭彰的斯氏在经历了“世界大战”的洗礼之后,新年的钟声尚未敲响之时,又急匆匆地将33年前这起令人痛彻心扉的惨剧推上大银幕。明显是在暑期时的大片未赚够金银,此时又想借此敏感题材,趁新年之际捞他个“金球”或是“金人”什么的,好让家里的摆设 更充实些。的确,这位名声像彻世界影坛的大导斯皮尔伯格今年的每个动作都在吸引着世人的目光。那部描述火星人惨杀人类的《世界大战》在短短的200余天里消耗了2亿美金,却未能完成斯皮尔伯格10亿美元收入的熊熊野心。而之后更是迅速地将本欲计划在06年 公映的《慕尼黑》提到了今年的圣诞节前与观众见面。可见斯导的决心和进取心有多么可怕。不过,这位同样出身犹太族的人士敢将此种题材放到自己的聚光灯下“把玩”。足见其莫大的勇气和信心。这也让人想起了当年那轰动全球的《辛德勒名单》,曾让无数人为之震撼 、涕泠。对人性的解读向来是斯导的特长和最爱。相信在本片中,纷繁复杂的谜团背后,人们还会受到斯皮尔伯格所亲手织造的人性大网的纠缠。
关于影片
想必连现在的小学生都知道,在亚洲的西部,有这么两个领土面积不大的小国却有着过渊的深仇大恨。相互间的杀戮复仇更是此起彼伏,自以色列建国那一天起便从没有间歇过。1972年的那次惨案则第一次将二者间除了正面交火之外的暗杀与报复之火燃到了最高点 。而这部《慕尼黑》则是在讲述残酷杀戮故事和冷酷的杀手生涯的故事下,包裹着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有关历史的反省和人性的解读。就像早年间的《辛德勒名单》一样。电影的主旨其实还是人性的自我救赎。在“救人即救世界,救人即救自己。”的信条下,斯皮尔伯格想 要化解的,已经不单是特工们心中的痛苦,更多的是两个民族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恩怨。或许在某些极端分子眼中。斯皮尔伯格只不过是一种单纯的大银幕自恋狂想症或是一次蓄谋以久的哗众取宠的文艺游戏罢了。但想想当前巴以双方矛盾的逐渐缓和,犹太人定居点的不断 拆除,巴勒斯坦恐怖事件的日渐稀少……我们是不是该埋怨那些所谓的有识之士,这样的电影似乎来的太晚。
《慕尼黑》首映在即,有《9·11》的前车之鉴,有《新瑞纳》这个“同门兄弟”,有无数热爱和平人世的美好期望以及无数喜爱斯皮尔伯格影片的热心影迷。相信《慕尼黑》的路会很长很宽很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