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中国电影为什么始终没有办法走向国际
我们国家拥有着五千年的文化,我国的文化也是源远流长的。
我举个例子吧,比如日本不见得比我们强大,但是日本的文化输出非常厉害,短期之内中国不可能赶得上,遑论超越。比如前苏联也是超级大国,极其强大,但他们的文化输入就很一般,甚至有点乏善可陈。
随着我国慢慢的对文化的重视,我相信中国的电影走向世界只是个时间问题。
② 为什么国产电影走到国外不受欢迎,拍片场次那么低
两种可能,第一可能我们的剧情风格人家不喜欢第二可能我们做出来的效果确实入不了他们的法眼所以才会出现这个情况的。
③ 为什么中国电影老是走不出去呢
中国电影不差的,真心不差,中国电影受到了文化的影响,也许只有我们中国热能看懂,
像冯小刚拍的电影你说他差吗?不差.但是外国人就是不爱看,因为他不接受这些东西,
像集结号1942唐山大地震这类历史电影都发生在我国,和国外没有关系,因此国际市场是不接受这些的
而且中国的电影市场在海滨地区,就是香港广东澳门这类地区因为长期受到了资本主义的思想,拍出来电影肯定会有些国际味道,我个人也很喜欢看这类电影,而且中国一些有名的影帝大多数都是在这类地区
中国的技术不好也是有原因的,电脑技术不到位,做的效果肯定也不好
另外就是口味的问题了,欧美的电影一般都比较重口味 像一些腐烂的丧失、奇形怪状的怪兽这些都是欧美人的口味,然而这些重口味的电影更加挑战我们的视觉,这点中国人士做不到了。就连日本人也很少拍摄过怪兽丧失类的电影
④ 大陆电影近来发展的很好,但为什么无法向香港电影一样走出国门
大陆电影最近频频有好的电影出现,也频频有超强票房,可是就是无法走出国门。2012年,大陆中国票房170亿左右,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我们尽管在努力,但是还没有达到那个水平,我们本来就比别人晚发展,现在的中国电影还需要更加努力的琢磨。中国大陆的电影终究还是太注重表面而不去加深它的内在,所以才会这么久还走不出国门。只追逐于经济利益、功利主义,只为了搞笑而拍摄不关注质量,现在的大陆市场就是这样。
⑤ 中国拍的电影为什么很少能够走上国际舞台
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每个地域都会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有自己的特点,这些都是不能被取代的。就像西方人的长相和我们东方人的长相也会不相同,这不都是各自的特色吗?而拍出来的电影也是一样的。
这就是各个地方的文化差异。而且我们是个比较含蓄内敛的国家,并没有像国外那样开放。这也导致了我们拍出的东西别人是很难以接受的,因为感觉和自己想违背啊。这也会使我们的市场没有那么广阔。 但是我相信,随着现在时代科技的发展,相信有一天我们的中国影视也肯定能走向国际!
⑥ 中国电影如何走向世界
综述:中国电影如何走向世界
第7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华语电影再次闪耀,而中国电影怎样进一步走向世界也在电影节期间成为中外电影人讨论的热点话题。
得奖?以我为主
国际电影节奖项一直被视作衡量一国电影水平的重要标准。某些类型的中国电影更容易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模式。
中国导演王小帅的新作《闯入者》是角逐本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唯一华语影片。他说,外国人通常喜欢在中国电影中看到“景象奇观”和一些“边缘化的景象”。
针对这种“潜规则”,一些中国电影人认为,中国电影要让世界买账,需要更多地考虑外国观众的心理。
不过,在威尼斯电影节首届中国电影论坛上,王小帅直言,他不会去揣摩国外观众怎么想,而是坚持自己的态度和方式,立足于中国人自己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他的电影中也没有“景象奇观”,而是关注人的基本情感。因为人的情感超越文化差异,是全世界共通的。
王小帅的想法与意大利电影人乔治·戈塞蒂不谋而合。他认为,中国电影要想赢得世界,必须坚持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戈塞蒂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电影最吸引欧洲人的地方就是它的独特性。在他看来,中国电影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是强烈的情感表达。中国电影人如果试着去做和欧洲相同的东西,那就一定会失败。所以,他说:“中国电影,请不要改变你的传统。”
合拍?找好伙伴
中外合拍电影被不少人看做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捷径。威尼斯电影节期间,不少中欧制片人表达了合作意愿,认为专业的合作有助双方克服各自的劣势,互通有无。
意大利制片人孔奇塔·艾罗尔迪在由“新华国际”主办的威尼斯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上说,意大利对合拍电影有各种优惠政策,对这些,中国制片人不一定了解得非常清楚。
本届电影节闭幕华语影片《黄金时代》制片人覃宏说,外国导演刚进入中国时常常摸不准中国电影圈的“潜规则”,这恰恰说明找到好合作伙伴的重要性。覃宏说,中国现在有很多具备契约精神的合作方。
市场?需要桥梁
尽管中国电影人为走向世界做出各种努力,但一个事实是,中国电影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仍面临不少困难,所占市场份额不大。
覃宏说,汉语毕竟没有英语使用范围广,而在商业电影方面,中国电影业在特技技术、导演理念和视觉特效等方面还不够先进。
而意大利电影人戈塞蒂认为,中国不缺好的电影,但不少好电影被欧洲市场忽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需要“桥梁”。在他看来,这座桥梁就是专业的合作方和更好的推广策略。
他说,意大利曾经设立世界上第一个推广本国电影的联合机构,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打开了本国电影通向世界的大门。中国也需要制定相应策略,向世界推销中国电影。
⑦ 国内电影和好莱坞电影有什么差距,为什么拍不出国际大片
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剧情才是王道:要有好的剧本,题材要新颖,故事要给力,只有好的剧情才是吸引观众的第一要素。好莱坞的想象力天马行空,而中国的电影剧本不是在穿新鞋走老路,就是新瓶装老酒,永远换汤不换药,走不出自己的旧框架;
2、特效不能马虎:无论任何电影,功夫片也好,枪战片也好,或者是奇幻类的题材,都离不开特效的处理,好莱坞的电影神话,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特技处理堆起来的视觉盛宴。相反,中国电影的特效一直在跟外国人学习,但只具其形不具其神,就像一只虎皮的猫,就算外表挺唬人的,内质依旧没变;
3、从不拒绝帅哥美女:如果说剧情和特效是必不可少的基础,那么帅哥和美女的组合就是不可或缺的金字招牌。好莱坞电影从来不缺少帅哥美女,也不会拒绝重用帅哥美女。他们很少讲演技,只讲适合不适合,只要给角色安排对的演员,他(/她)就是第一,形象是天生的,而演技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或者说演员和角色本身的契合才是成功的关键,很多感觉上的东西是技巧所无法弥补的,他们都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从不过份强调演技这回事,更加不会强分偶像派和实力派这回事。但中国电影正好相反,无论是媒体还是大众,总是纠结于让帅哥美女来扮丑,好像与自身的反差越大,演技就越好似的。既强人所难,又浪费了大好的资源,实在是让人添堵啊。再这样下去,中国电影就不要有所谓的审美艺术了,干脆直接审丑得了;
4、剪辑配音不马虎:如果把好的作品比作一个顶级的模特,那么配音和剪辑就是为他们化妆和选合适的服装,进行上台前的最后包装。可惜的是中国的电影市场,无论是进口大片,还是国产影片,最后的这两关都没有真正合格过,无论是剪辑还是配音,都是中国电影市场上永远的痛,而且不知道还要痛多久。甚至有人说,进口片进内地,没有一部是完整的,完整的商业片,没有一部是能上映的,因为太多所谓的“敏感设限”了,这对电影业本身是非常伤的。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好莱坞,他们的剪辑和配音无异于对影片的再一次创作和拍摄,每一步都非常严格,该留的不会多剪一刀,该剪的也不会轻易留下,力求每一个画面都能够清楚的表达电影本身,并且能够让观众看到好的效果,而不是看过电影后依旧不知所云;
5、宣传:每一部好的作品,都离不开好的宣传。宣传不给力,效果减一半。而好莱坞电影与中国国产片在宣传上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炒作的从来都是电影本身,从演员到导演,他们将尽可能多的心力都放在预告片上,放在电影本身的效果和剧情的宣传上面,而很少花心思在演员私人的八卦绯闻上面。而中国电影的宣传则恰恰相反,无论是演员自身的争议点,还是男女主角的绯闻八卦,生活隐私,甚至是负面的丑闻,能炒的不能炒的统统炒一遍,甚至打一场官司都好,只要能让人把眼睛都看过来,知道这部片子的名字就好,最后把观众的焦点模糊一片了,就是不讲电影本身的质量如何。可见不少电影人也知道:电影本身没啥好故事,只能够在演员身上多做文章,多下功夫,才能够把观众忽悠到影院去。
一是国家体制束缚的问题,比如对电影审批过严,肆意更改删减影片情节,有些题材呢根本通不过,有些呢拍完之后连上演的机会都没有,这样是非常打击新一代电影人的激情的,象带着枷锁跳舞一样,所以也难怪中国真正有才华的新一代电影人冒出来就寥寥无几了,因为在这种环境中很难体验到创作的自由和乐趣!
二是这些所谓的知名导演他们应该早点退休去安享晚年了,因为他们所经验到的东西早已与这个时代脱节了!
所以中国电影才会呈现出表面繁荣的假象,其时已青黄不接脱节严重,老一代的知名导演就是赖着不走,其时他们的意识形态、观念、经验与现在年青人与这个时代都已相去甚远。而年青的电影人又不喜欢干以前的那一套为纯粹为意识形态服务的东西,而他们经验的世界是更个人体验的更理性(不是教条理性)的更人性的,而这些东西显然又不符合执权者口味。所以年青人么整体上上不去原来那几个老混熟脸了的呢又不肯走,所以中国电影才会出现现在这种表面繁荣实质尴尬的局面也不足为奇了!
但历史毕竟是要向前的,何况加入WTO之后,文化产业面对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如果再不思进取中国电影等文化产业就要供手相让给外国人了,所以决策者如果再无动于衷或只是换汤不换药不做根本性的改变,再不早点调动起新一代年青电影人的积极性的话,看以后怎么与老外竞争,那么到时恐怕无论在市场上文化上都会被老外被好莱坞这个文化帝国主义占据,输得一干二净。
对于人物而言好莱坞电影对于人物的塑造更鲜明,。。。举例。。。。。Mr.Bean(憨豆先生),
虽说中国电影中也不乏有着鲜明人物性格的形象,但相比较于好莱坞电影来说是少之又少。。。举例。。。
⑧ 中国内地为什么出不了世界级的电影
想起一个笑话
美国人说 给中国人多少钱中国人也拍不出《侏罗纪公园》
中国人不服 反驳说给美国人多少钱美国人也拍不出《红高梁》
哈哈哈~~~~~~~~~
中国的电影就是太缺乏想象力了 总在历史和现实这个小圈子里打转
都是填鸭式教育惹的祸 .
中国电影走过了百年风雨,过去的2005可以说硕果显著,无极与功夫虽未捧得金球大奖,但是也算是两大冲击,断臂山获了那么多奖可是李安导演只是将自己带出国门却未能将华人文化带出国门。所以我觉得比起卧虎藏龙可以说是个退步。无极上映后票房过亿,然而骂得人很多,也许许多人就是为了实施骂得过程才去看的。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上映时的情况一样,奇怪得是骂无极又回过头来说我们其实冤枉了张艺谋。假设张下部商业大片出来是不是又说我们冤枉了陈凯歌呢?我觉得我们观众对导演和电影是过于苛刻了,过于着急了。难道大投资大宣传就必须获大奖又同时兼顾观众好评么?
陆川导演说“我们观众看商业大片,能不能只满足看个美丽的风景画然后什么都不想回家好好睡觉那?”我们是要求过多了,商业片就是商业片,他不能像文艺片那么感动人,不能像侦探片那么扣人心弦。
张艺谋也说,我们中国电影尤其是商业大片正处在探索之中,我们是一步步一部部胆战心惊摸索出来的。张说他自己就是一赌徒,中国电影不是靠某一个导演带出国门而是一批批一带带导演共同努力。
上面说了要宽容对待中国电影,下面我想反驳一下。
虽说中西文化差异很大,西方人喜欢简单直白跟我们正好相反,然而一个卧虎藏龙让我们的导演们醒悟了同时更迷失了,在一个死角里钻牛角尖。英雄,十面埋伏,七剑,无极,功夫。。。。从名字里就能看得出来全是功夫片,中国功夫是该宣扬,然而天天都是一道菜你还愿意吃吗?
西方观众跟我们中国观众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人,都有人的情感。我们死死抓住一个功夫模式不停尝试,一个个一批批人在尝试,为什么赢得不了观众?有没有想过也许不是这道菜不地道不鲜美,而是人根本已经吃腻了。
电影,就是浓缩文化,升华生活的产物。
而我们中国电影带出国门的是什么?难道还是红高粱时代?或是现在没完没了的打打杀杀?
人的情感在那里?中国文化在那里?
看看我们身边的韩国,小小成本小小投资制作的小电视剧已经占据亚洲市场半壁江山,内地,港台,还有东南亚。以至于台湾政府不得不下令禁止进口韩剧。大长今去年火的不行,一部电视剧,带来的是什么?饮食,文化,衣着,旅游。。。。更痛心的是,本来是我们自己的中国文化,却是被人家发杨起来的,甚至有的人还以为那是我们学人家的!我们是不是该好好学习学习人家的这种模式那?韩国人民可以自觉抵制日货,保护地方文化,从来都认为自己本国东西最好,这是我们从人家电视剧里看到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而我们又学习的是什么那?
哈日哈韩们,值得我们学习的不是人家的衣着打扮,而是人家的民族精神!
上面说道中西方文化差异,但是都是人都有人的情感,不得不提的一位我最欣赏的导演??冯小宁。请注意,我没有打错字,不是那个天下无贼没完没了不见不散的冯小刚导演,而是黄河绝恋,紫日,红河谷,嘎塔梅林,举起手来的冯小宁导演。
还要补充一下,上面说得张艺谋,陈凯歌等电影成本全部过亿。再来看这个集编剧、导演、摄影制片于一身,荣获电视剧“飞天奖”最佳导演奖(1988年)、“童牛奖”最佳故事片奖(1989年)、“金鸡奖”导演特别奖(1990年)、南斯拉夫国际环保电影节“银松奖”(1994年)、日本东京国际儿童电影节“评委会大奖”(1995年)、“华表奖”最佳导演奖(1996年)、“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97)、伊朗第17届曙光国际电影节“最佳银幕奖”(1999年) 的导演冯小宁他的电影成本有怎样那?
《北洋水师》50万,《战争子午线》47万,《大气层消失》46万,《红河谷》1000万,《黄河绝恋》280万,《紫日》500万,《嘎达梅林》500万,《举起手来》400万,《信天游》300万。
我们可以看出来,其中最多的就是红河谷的1000万。我想请问,有谁觉得红河谷不好?有谁骂过?又有谁没有被感动?
我想假设如果嘎达梅林如果投资大一点,不说无极英雄十面埋伏的3个亿了,就一个亿,我觉得足以超越《勇敢的心》!如果看过嘎塔梅林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就仅仅500万的嘎塔梅林,无论动音乐,语言,场景等各个方面都已经足以感动你我,足以堪称中国版勇敢的心。
以下再引用一下资料:
“拍了就死的电影
知道拍出来的片子必死无疑,冯小宁还是拍了。
《举起手来》是冯小宁尝试的转型之作。《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拍完,“战争与和平”系列完成,冯小宁想通过《举起手来》实现转型,找到突破。
《举起手来》拍完,在中影公司看片会上放,看片的观众笑得不行。给北京新闻媒体放专场,大家也全乐。《举起手来》还是战争题材的电影,但是加进了不少喜剧元素,夸张、变形、幽默、滑稽,大概可以比作中国版的《虎口脱险》。冯小宁要让习惯看他的战争电影的观众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就请了潘长江和郭达演日本鬼子,也因为他们的表演,有人批评《举起手来》恶俗。冯小宁的解释是:我就是想俗一次,变换一下风格。
当时很多人看好这个片子,预言《举起手来》会有好的发行。
但是后来的结果是死。“战争与和平”系列电影完成之后,冯小宁的电影再没声息。
“我的电影死在国营电影发行体制上。”冯小宁这样总结自己的电影胎死腹中的原因。
《举起手来》死了,《嘎达梅林》也死了。2002年冯小宁拍了《嘎达梅林》。剧本准备了好几年,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莫日格勒河畔拍摄完成。和以往任何一部影片一样,在《嘎达梅林》中冯小宁同时集编剧、导演、制片于一身。“我花了500万,想拍出一部史诗性的大片。但最后还是不行,到现在它的命运就是躺在胶片库里无人问津。”
2004年4月,冯小宁又拍了《信天游》。冯小宁认为,《信天游》对农民生存状态做了如实的反映,片子呈现了人性的深度。“但是轮到《信天游》发行就疲了。其实这次发行方面还算是挺积极的,发行人员开始对这部片子也很有信心,他们看了说这部片子太震撼了,说好好发行应该能好。但是弄着弄着就没动静了。”
“我后来拍了不少影片也都没有公映过。为什么?因为我不入流,不入中国电影市场的潮流。我的电影不够‘娱乐’,我拿不出财力、物力进行市场炒作,结果就是大家看到的现象,我和我的作品在社会上消失。”冯小宁认为这是自己的电影命途多舛的原因。
冯小宁把电影界描述为“江湖”,在这个江湖里你不搭伙就会出局。在他看来,王中军跟冯小刚搭伙,张伟平跟张艺谋搭伙,董平跟何群搭伙,“这些搭起来的伙就好说了,起码路子正。但是他们现在已经形成霸主,这个霸主是合理合法的,别人确实挤不进去,别的势力也不可能跟他们抗衡。”
冯小宁没有忌讳自己是出局者,他说自己有点像狼牙山五壮士,知道自己是必死无疑,也还是要把最后一颗子弹打完再死。
现在冯小宁在靠拍电视剧糊口。“我已经做好了两个电影脚本,我是钓鱼的姜太公。就剩这么一个直钩,我的钩上挂着我的脚本。”
冯小宁等着投资人上钩,他的原则是:你来就来,不来我也不求你。”
说了这么多,只想说明:我们中国不是没有好导演,不是没有好影片。中国电影走不开,出不了国门,不是简简单单一方面存在问题,而是电影体制观众媒体等各方面问题,各种矛盾集合在一起桎梏束缚中国电影的发展。
冯小宁导演只是一个代表,也许还有很多跟冯导一样的导演也存在这样那样受机制影响的导演,也许还有很多优秀影片躺在胶片库里无人问津。作为普通观众,骂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心平气和,静心期待,期待我们机制能有好的转变,我们的所有中国电影人共同努力,好好发展中国电影,最终把我们中国电影带出国门,走向世界!
⑨ 为什么中国的片子很少走上国际
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影响力小。而是世界电影有好莱坞这个巨无霸压着,大家在国际上影响力都不大。艺术电影你有北野武、黑泽明,我有张国师,《霸王别姬》,他有吕克·贝松然而这严格来说都是属于万绿丛中一点儿红,个体的少许优秀和美国整个电影工业来说,完全就是九牛一毛!
简单来说。中国电影,品质好的,可能被禁,可以完全申报的,未必有品质。剩下的那些又可以上映,又能够过审,还可以评选的,自然就少了。说到底,不是中国电影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其他领域,很多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