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3d电影原理是什么
将两影像重合,产生三维立体效果,当观众戴上立体眼镜观看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亦称“3D立体电影”。
立体电影是利用人双眼的视角差和会聚功能制作的可产生立体效果的电影。出现于1922年。这种电影放映时两幅画面重叠在银幕上,通过观众的特制眼镜或幕前辐射状半锥形透镜光栅,使观众左眼看到从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通过双眼的会聚功能,合成为立体视觉影像。
(1)电影看起来为什么是3d的扩展阅读:
拍摄立体电影时需将两台摄影机架在一具可调角度的特制云台上,并以符合人眼观看的角度来拍摄。两台摄影机的同步性非常重要,因为哪怕是几十分之一秒的误差都会让左右眼觉得不协调;所以拍片时必须打板,这样在剪辑时才能找得到同步点。
放映立体电影时,两台放影机以一定方式放置,并将两个画面点对点完全一致地、同步地投射在同一个银幕内。在每台投影机的镜头前都必须加一片偏光镜,一台是横向偏振片,一台是纵向偏振片(或斜角交叉),这样银幕就将不同的偏振光反射到观众的眼睛里。
观众观看电影时亦要戴上偏振光眼镜,左右镜片的偏振方向必须与投影机搭配,如此左右眼就可以各自过滤掉不合偏振方向的画面,只看到相应的偏振光图像,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放映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放映的画面。这些画面经过大脑综合后,就产生了立体视觉。
⑵ 3d电影是利用什么原理
3d电影原理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d电影原理是电影放映时两幅画面重叠在银幕上,通过观众的特制眼镜或幕前辐射状半锥形透镜光栅,使观众左眼看到从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通过双眼的会聚功能,合成为立体视觉影像。立体电影是利用人双眼的视角差和会聚功能制作的可产生立体效果的电影。
3D立体电影的_作有多种形式,其中较为广泛采用的是偏光眼镜法。它以人眼观察景物的方法,利用两台并列安置的电影摄影机,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摄出两条略带水准视差的电影画面。放映时,将两条电影影片分别装入左、右电影放映机,并在放映镜头前分别装置两个偏振轴互成90度的偏振镜。两台放映机需同步运转,同时将画面投放在金属银幕上,形成左像右像双影。当观众戴上特_的偏光眼镜时,由于左、右两片偏光镜的偏振轴互相垂直,并与放映镜头前的偏振轴相一致;致使观众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过双眼_聚功能将左、右像迭和在视网膜上,由大脑神经产生3D立体立体的视觉效果。展现出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使观众感到景物扑面而来、或进入银幕深凹处,能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感。
3D电影眼镜主要有红蓝红青3D眼镜、偏振镜和液晶快门眼镜。红蓝红青3D眼镜,这种眼镜分很多颜色类型,比较多见的是红蓝和红青的,这种颜色区别必须用于相对应颜色的3D图像,否则会效果很差乃至看不到效果。这种眼镜历史悠久,又因其廉价、实惠、几乎不存在维护费用,适用性好的特点,被早期3D电影或者3D网络电影较多采用。但因为光通量不足,显示画面往往较暗。
以上就是小编收集整理出来的,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⑶ 为什么3D电影看着那么逼真
3d电影之所以看起来如此的真实,就是因为拍摄3d电影的时候是用了两部摄像机一起拍摄的。这样拍摄出来的效果就和我们人眼的效果是非常接近的,所以我们才在看电影的时候。会觉得电影的情节和画面如此的真实,仿佛自己身临其境,就像在自己眼前看到一样。所以说3d电影的原理其实也非常的简单,就是利用了两台摄像机同时拍摄所造成的立体感来代替人眼的感官。所以就造成了我们在看3d电影的时候会身临其境。
3d电影给我们带来的是高度的沉浸式视觉体验给人们的视觉享受,这是2d电影远远不能够替代的。因为2d电影只是一个平面所放射出来的画面,它没有3d电影那种真实的感觉,没有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所以外国的科幻大片一般都是采用3d的方式放映出来。这样才能让我们感受到那种炫酷的特效和爆炸的场景。如果用2d影像来展现那些场景,那会显得非常的平淡无奇。
⑷ 电影院3D电影原理是什么
3D电影就是立体电影,原理就是:
用两个镜头如人眼那样的拍摄装置,拍摄下景物的双视点图像。再通过两台放映机,把两个视点的图像同步放映,使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显示在银幕上,这时如果用眼睛直接观看,看到的画面是重叠的,有些模糊不清,要看到立体影像,就要采取措施,使左眼只看到左图像,右眼只看到右图像。
从放映机射出的光通过偏振片后,就成了偏振光,左右两架放映机前的偏振片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因而产生的两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这两束偏振光投射到银幕上再反射到观众处,偏振光方向不改变。
观众使用对应上述的偏振光的偏振眼镜观看,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映出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映出的画面,这样就会看到立体景像,这就是立体电影的原理。
(4)电影看起来为什么是3d的扩展阅读:
1、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根据“人类两只眼睛成像不同”的现象发明了一种立体眼镜,让人们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这就是今天3D眼镜的原理。
2、而最早出现立体电影的是在1922年。这种电影放映时两幅画面重叠在银幕上,通过观众的特制眼镜或幕前辐射状半锥形透镜光栅,使观众左眼看到从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通过双眼的会聚功能,合成为立体视觉影像。
3、立体电影照片可应用到艺术人像写真、个性婚纱摄影、时尚儿童摄影、宠物宝贝摄影、商业产品摄影、室内装潢摄影、建筑雕塑立体展示、旅游风景摄影等等。
⑸ 3D电影越来越多,观众的观影体验越来越好,3D电影的原理是什么
3D电影的原理是利用两个镜头,像人的眼睛一样,对场景进行双重观察。通过两台放映机,图像显示两个视点,使两个略有不同的图像显示在屏幕上,这时如果用眼睛直接观看,看到的画面会重叠,有些模糊,要看到立体图像,就要采取措施,使左眼只看到左边的图像,在右眼只看到右边的图像。首先,我们应该了解3D电影的原理和特点。
从原理上解释,红蓝立体电影一般是左眼看红,右眼看蓝,画面也是红蓝错位。用初中物理知识就可以解释,红色镜头只有红光可以通过,蓝色镜头只有蓝光可以通过;这样一来,左眼的镜头过滤掉画面中的蓝色部分,只看到红色部分,而右眼过滤掉红色部分,只看到蓝色部分,这样左右眼就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形成立体印象。3D不能在普通电脑或电视上播放,因为电影院制作的图片是由两台投影仪投射出来的,它利用了光线的 "振动方向 "原理。通过特殊的偏振式3D眼镜,不同的图像可以被我们的左眼和右眼接收,从而达到3D效果。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⑹ 为什么电影院里很多大片都是3D的呢
至于3d电影的“泛滥”。不管是归结于政府鼓励、分成偏高,或者片商限制,这些既和行政盲目管制有关,也和市场无序竞争有关。影院里绝大部分所谓3d电影,首先它们完全没必要做成3d,恶果是片商仅仅出于多挣几块的目的而完全抛弃电影艺术的考量。其次它们多数根本不是3d电影,更多的是“后期3d字幕片”等让人看后直喊坑爹的次品。最后,即使影院放映了真正的从拍摄到后期到转制到放映皆符合规范的3d电影,你也没必要去追着看。为什么,这还是跟国内商人的传统——缺斤短两有关:放映机灯泡亮度达到标准的影院,也许在你的城市,一个都没有。所以你的多数3d电影观影感受是:眼前的银幕昏暗模糊,你不得不努力睁大双眼,然而还是看不太清楚。
⑺ 为什么现在的电影几乎都是3D的
只有中国大陆有这个问题,实际上大部分片子都是伪3D,在国外就是好好的2D片,到了中国大陆强行转3d,效果差 画面还特别暗,票价更贵
在台湾香港新加坡这些地方,还是2d电影多过3d,画面明显更明亮,看的眼睛也不会不舒服。
只有大陆不知道是追求什么东西,全部都是伪3d,有点片子甚至有中国特供3d。这些甚至就是把字幕弄立体而已,特别搞笑
⑻ 3D电影的成像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会在平面中呈现立体效果
立体电影(ANAGLYPH):将两影像重合,产生三维立体效果,当观众戴上立体眼镜观看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亦称“3D立体电影”。 立体电影是利用人双眼的视角差和会聚功能制作的可产生立体效果的电影。出现于1922年。这种电影放映时两幅画面重叠在银幕上,通过观众的特制眼镜或幕前辐射状半锥形透镜光栅,使观众左眼看到从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通过双眼的会聚功能,合成为立体视觉影像。 立体电影就是用两个镜头如人眼那样的拍摄装置,拍摄下景物的双视点图像,再通过两台放映机,把两个视点的图像同步放映,使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显示在银幕上,这时如果用眼睛直接观看,看到的画面是重叠的,有些模糊不清,要看到立体影像,就要采取措施,使左眼只看到左图像,右眼只看到右图像,如在每架放影机前各装一块方向相反的偏振片,它的作用相当于起偏器,从放映机射出的光通过偏振片后,就成了偏振光,左右两架放映机前的偏振片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因而产生的两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这两束偏振光投射到银幕上再反射到观众处,偏振光方向不改变,观众使用对应上述的偏振光的偏振眼镜观看,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映出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映出的画面,这样就会看到立体景像,这就是立体电影的原理。互补色、开关、柱镜、狭缝光栅等都是在保证左眼看左图,右眼看右图这一基本原理上的几种屏幕观看立体的不同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屏幕上看立体的方式会更多。
原理解析
人以左右眼看同样的对象,两眼所见角度不同,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并不完全相同,这两个像经过大脑综合以后就能区分物体的前后、远近,从而产生立体视觉。立体电影的原理即为以两台摄影机仿照人眼睛的视角同时拍摄,在放映时亦以两台放影机同步放映至同一面银幕上,以供左右眼观看,从而产生立体效果。 拍摄立体电影时需将两台摄影机架在一具可调角度的特制云台上,并以 立体电影原理
符合人眼观看的角度来拍摄。两台摄影机的同步性非常重要,因为哪怕是几十分之一秒的误差都会让左右眼觉得不协调;所以拍片时必须打板,这样在剪辑时才能找得到同步点。 放映立体电影时,两台放影机以一定方式放置,并将两个画面点对点完全一致地、同步地投射在同一个银幕内。在每台投影机的镜头前都必须加一片偏光镜,一台是横向偏振片,一台是纵向偏振片(或斜角交叉),这样银幕就将不同的偏振光反射到观众的眼睛里。观众观看电影时亦要戴上偏振光眼镜,左右镜片的偏振方向必须与投影机搭配,如此左右眼就可以各自过滤掉不合偏振方向的画面,只看到相应的偏振光图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放映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放映的画面。这些画面经过大脑综合后,就产生了立体视觉。 利用人的双眼视角差和会聚功能等特性拍摄的放映时产生立体效果的电影。普通的电影或照片都是一个镜头从单一视角拍摄的,影像都在同一平面上,人只能根据生活经验(如近大远小、光线明暗)产生空间感。而立体电影则是由从类似人两眼的不同视角摄制的具有水平视角差的两幅画面组成的,放映时两幅画面重叠在幕上呈双影,通过特制眼镜或幕前辐射状半锥形透镜光栅,观众左眼看到的是从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的是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通过双眼的会聚功能,于是合成为立体视觉影像。观众看到的影像好像有的在幕后深处,有的脱框而出,似伸手可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采用幕前辐射状半锥形透镜光栅的立体电影受观众厅座位区位置的严格限制,观众头部不能随便移动,否则立体效果消失,因此观众感到异常不便。在戴眼镜观看的立体电影中,广泛采用着彩色眼镜法和偏光眼镜法。彩色眼镜法是把左右两个视角拍摄的两个影像,分别以红色和青(或绿)色重叠印到同一画面上,制成一条电影胶片。放映时可用一般放映设备,但观众需戴一片为红另一片为青(或绿)色的眼镜。使通过红镜片的眼睛只能看到红色影像,通过青色镜片的眼睛只能看到青色影像。此法的缺点是观众两眼色觉不平衡,容易疲劳;优点是不需要改变放映设备。初期的立体电影常用这种方法。1985年日本筑波国际科技博览会上展出了采用这种方法的球幕黑白电影,效果更佳。偏光眼镜法的立体电影,从1922年开始一直为各国所重视,有些国家已和大视野的电影相结合,拍成质量更高、效果更好的彩色立体电影。这种电影在放映时,左右画面以偏振轴互为90°的偏振光放映在不会破坏偏振方向的金属幕上,成为重叠的双影,观看时观众戴上偏振轴互为90°、并与放映画面的偏振光相应的偏光眼镜,即可把双影分开获得立体效果。由于制作和放映工艺的不同,偏光立体电影有双机和单机之分。1985年的筑波博览会上展出了70毫米大银幕彩色立体电影。自60年代以来,中国拍摄的立体电影是采用偏振光方式观看的立体电影。 苏联在70年代研试了全息立体电影,观看时不必戴眼镜,有很大的影像亮度范围。由于观众眼睛的视觉调节和收敛是自然的,不会引起过分紧张和疲劳,观众只要转动头部,即可看到如同实物那样的位置变化,比普通电影有更大的深度感,就象真实物体那样。这种电影仍在研究试验阶段。
⑼ 为什么现在中国影院的电影普遍都是3D的
其实很简单,因为所有电影的参与者都想赚更多的钱。
同样的电影,3D的电影票价一般要比2D的贵3~5元,在同样的场次下,更高的票价就意味着更多的票房,也就意味着从制片方、发行方、到院线、影院的整个电影产业上中下游都能赚到更多的钱。在中国的电影市场里,3D电影场次也已经超过2D,人次更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3d制作
与此同时,对片方来说,转制3D的成本却又非常低廉。因为现阶段在国内上映的电影中,多数的3D版均为2D转制的,一位从事相关工作的业内人士向壹娱观察透露,尽管《泰坦尼克号》在转制的过程中花了1800万美元,但大多数片方并不愿意如此下功夫,如今国内转制一部电影,500万人民币的预算已经算不低的了。因而现如今对于绝大部分片方来说,只需花上不多的钱,就能在市场上获得数倍于此的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