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影视构图概说
影视构图概说
构图这一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之分。广义上的构图指摄影师从选材、构思到造型体现的创作过程,概括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部组合。下面我为你带来影视构图概说,欢迎阅读!
构图这一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之分。广义上的构图指摄影师从选材、构思到造型体现的创作过程,概括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部组合。而狭义上构图主要指画面的结构和布局,即画面中各形象元素的联结关系、组合关系。前面二讲从机给位和焦距的变化探讨了景别、角度以及景深等重要概念,这些概念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构图的范畴,或者说构图需要具体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前二讲的内容是广义上的构图,而这一讲是狭义上的构图。
一、构图的概念
广义:摄影师从选材、构思到造型体现的创作过程,概括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部组合。
狭义:在一定的画幅格式中,为了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表现的对象以及摄影的各种造型元素有机的组织、分布在画面中,形成一定的画面结构形式。
二、影视构图的作用
影视构图是指画面的结构形式,因此,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影片主题和内容服务。
1、叙事功能:突出主体形象,以便更好地叙事。
正确选择和确立主体位置,合理处理主体与陪体、主体与环境的关系,选择景别和拍摄角度,排除不相关的元素,突出主体对象,以便更好地叙事。
2、造型功能:使画面富有艺术表现力和造型美感。
通过画面的空间配置以及光线、色彩、影调、线条、形状等造型元素,创造出丰富多彩、优美生动的构图形式,使得画面富有艺术表现力和造型美感。
3、象征功能:制造画面的隐喻效果。
(1)位置安排
中央:显得重要,具有稳定感和权威感,常用来表现严肃、庄重的气氛。
顶部:具有权力、神圣、倾压感,有居高临下之势,好像控制下面的一切。
底部:具有从属、脆弱和渺小感。
边缘:显得不重要,具有挤压、排斥、渺小、无力感。
如张军钊导演,张艺谋摄影的影片《一个和八个》,在电影造型语言的使用上发挥了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在总体印象完整的把握下,大胆运用画面的不完整构图,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那些有时残缺,有时压迫的视觉结构,把囚犯曾经犯下的恶行、心灵的扭曲以及人格瞬间觉醒的张力表露无遗。影片中出现的环境多半是狭窄的、堵塞的、压抑的,如碾房、空房、地窖等狭小的空间。影片的摄影注意使用版画式的黑、白对比来表现雕塑般的凝重与力度。
(2)面积大小
面积大意味着视觉重量加大,意味着被关注内容的重要性和权威感,面积小意味着渺小被忽略的地位。
三、影视构图的特友冲点
思考:影视构图与绘画构图、摄影构图之间的区别?
1、动态性
随着被摄对象的运动和摄影机的运动,画面的构图结构和情节重点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及画面形象的透视关系也随之变换。
这是影视构图与绘画构图、摄影构图的根本区别,影视构图的其它特点,都是根源于这一特点。
2、整体性
影视作品的主题和内容通常需要借助一系列蒙太奇镜头画面来完成,而每个镜头画面只负载影影片叙事的一部分任务,这就需要摄影师在影视构图时具有整体性的意识,单个镜头画面处理必须有组接的“开放性”、“外延性”、“承启性。
比如,就单个画面构图来看,往往需要在人的视线前方留有更多的空间,但在用两个镜头表现人物对话时,为了整体上的美感,就会让人的视线的方留有更多的空间。
3、时限性:
影视画面的时间长度不同,所负载和传达的信息量的多少也不同,观众只能一次过地收看和接受画面信息,这种表现上的时间长度成为观众收看时的限制性。
画面构图和表现的时限性要求影视画面构图必须简洁、集中而明确,它不能像美术作品和照片那样可供观赏反复观看。
1.均衡式构图。
给人和告野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美无缺,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闻等题材。
2.对称式构图。
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缺点:呆板、缺少变化。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风格的`物体。
3.变化式构图。
景物故意安排在某一角或某一边,能给人以思考和想象,并留下进一步判断的余地。富于韵味和情趣。常用于山水小景、体育运动、艺术摄影、幽默照片等。
4.对角线构图。
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富于动感,显得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例如聚光灯照射主体)。
5.X形构图。
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有利于把人们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或景物具有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放大的特点。常用于建筑、大桥、公路、田野等题材。
6.紧凑式构图。
将景物主体以特写的形式加以放大,使其以局部布满画面,具有紧凑、细腻、微观等特点。常用于人物肖像、显微摄影,或者表现局部细节。对刻画人物的面部往往能达到传神的境地,令人难忘。
7.三角形构图。
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是以三点成一面的几何形成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斜三角形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灵活等特点。
8.S型构图。
画面上的景物呈S形曲线的构图形式,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使人看上去有韵律感,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当需要采用曲线形式表现被摄体时,应首先想到使用S形构图。常用于河流、溪水、曲径、小路等。
9.九宫格构图 。
将被摄主体或重要景物放在“九宫格”交叉点的位置上。“井”字的四个交叉点就是主体的最佳位置。一般认为,右上方的交叉点最为理想,其次为右下方的交叉点。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构图格式较为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使主体自然成为视觉中心,具有突出主体,并使画面趋向均衡的特点。
10.小品式构图。
通过近摄等手段,并根据思想把本来不足为奇的小景物变成富有情趣、寓意深刻的幽默画面的一种构图方式。具有自由想象、不拘一格的特点。本构图没有一定的章法。
11.向心式构图。
主体处于中心位置,而四周景物呈朝中心集中的构图形式,能将人的视线强烈引向主体中心,并起到聚集的作用。具有突出主体的鲜明特点,但有时也可产生压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觉。
12.垂直式构图。
能充分显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常用于表现万木争荣的森林参天大树、险峻的山石、飞泻的瀑布、摩天大楼,以及竖直线形组成的其他画面。
13.对分式构图。
将画面左右或上下一分为比例2:1的两部分,形成左右呼应或上下呼应,表现的空间比较宽阔。其中画面的一部分是主体,另一半是陪体。常用于表现人物、运动、风景、建筑等题材。
;⑵ 电影构图的详解与分析
所谓电影构图,主要是指电影画面中物体的布局与构成方式。虽然电影是一种“活动影像”,它的画面时刻都处于运动中,但在时间的流程中,如何通过每一帧画面中各部分的布局和安排,来达到视觉上的愉悦感并传达出创作意图,则是每个导演都要斟酌的艺术问题。 面对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难题,很多电影导演迸发出了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世人奉献了很多构图精妙的电影作品。在蒙太奇理论诞生之前,电影只不过是一种“活动照相”或“银幕戏剧”,自然也无法奢求这个时期的导演在构图方面有什么追求。只有从苏联电影学派开始,导演才开始探索电影所独有的美学特性,构图自然也是其中一部分。
⑶ 什么是镜头的方位,角度和构图
这里的画面泛指绘画、摄影、影视画面。影视构图和摄影构图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讲摄影构图。
构图一词出自拉丁语,原意有组成、结构和联结等含意。它借用到摄影艺术中来,广义地讲指从选材、构思到造型体现的完整创作过程。即思维过程和组织体现过程。狭义地讲指一幅照片的布局和构成。就是把要表现的对象,根据主题和内容的要求,有意识地把对象安排在画幅之内,把摄影者的意图表达出来。具体包括一幅照片给人总的视觉感受,主体与陪体、环境的处理,被摄对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空间关系处理,影像的虚实控制以及光线、影调、色调的配置,气氛的渲染等等。
构图的目的在于增强画面表现力,更好地表达画面内容,使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独特。主体突出,意图明确,具有形式美感是摄影构图的基本要求。
构图用到电视艺术中来,也具有摄影构图同样的意义。但摄像和摄影(照像)不同,单独一个镜头画面不是作品的终结,每个电视画面在整个作品中只是构成屏幕艺术形象的基本单位,这好比写文章中的词汇一样,需要由许多镜头画面组接在一起,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果把造型手段的选择比做选词的话,影视构图就相当于造句,画面的蒙太奇组接就是谋篇。电视画面和照片具有不同的使命和作用。所以不能完全套用摄影构图的处理方法来处理电视画面构图。
电影镜头画面的构图
电影镜头画面构图是指被摄对象在画面中所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的画面分割形式;以及光影、色彩等在画面结构中的组合关系,构成视觉影像。
电影镜头画面构图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产生纵深感。即在二维平面的银幕上,创造出使观众深信不疑的三维的空间感。
电影镜头画面构图的首要任务是突出主体形象,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准确地引导到影片创作者希望观众注意的地方。
电影镜头画面构图的特点
整体连贯的节奏性——内容完整的一个电影镜头画面通常总是由两个以上乃至几十个电影画面完成的。一个镜头画面所交代的部分内容,往往从上一画面延续而来,或向下一画面发展,因此不是要求一个电影画面的构图完整,而要求一系列镜头画面组接后,构图结构具有整体性。
构图画幅的固定性——标准银幕比例1:1.37;遮幅银幕比例1:1.66/1:1.85;宽银幕比例1:2.35。
电影镜头画面构图形式
封闭式构图和开放式构图——
用来形容在处理画面时,要容纳观者除去观者参与的一种构图技巧和策略。开放式构图中,有些人局部的身体可能会被画面的边缘切掉,或部分被前景的实物遮掉。封闭式构图中,人物位置被精心的安排,以达到最佳的清晰度和画面平衡。开放式构图个人以很强的记录感,封闭式构图更偏重于戏剧化效果。
对于电影创作者而言,开放式构图和封闭式构图最有趣的层面,是他们如何被用来提供观众不同程度的参与度,和画面中人物之间的亲密性的方法,电影创作者如何使用这种关系,引出了美学距离的心理学问题。
焦点透视和景深镜头——
焦点透视:利用影像焦点的虚实表现空间深度的一种方法。光学镜头成像越靠近焦点越清晰、越远离焦点越模糊的特性,使处在不同距离上的景物影像清晰或模糊,以显示影像所表现的景物在客观环境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借以在平面上造成空间深度的幻觉。焦点透视与景深有关,如焦点放在近景上,处在中、远距离上的景物影像逐渐模糊;焦点放在中景上,处在近、远距离上的景物影像模糊;焦点放在远景上,处在中、近距离上的景物影像逐渐模糊。
景深:与摄影机的光学镜头处在不同距离上的被摄对象,在银幕上能获得清晰影像的空间范围。在景深范围之内的景物影像清晰,超出景深范围之外的景物影像模糊。通常是指在最终的银幕影像中体现出来其焦平面前后的清晰范围。
与景深有关的每一样东西——在焦点中的元素与不在焦点中的元素的关系,从纵深方面来运用这些元素,决定前景或后景处于焦点——都影响到影像对观众的感染力。在这种状况中,评估整个事件的那一部分是他所要表现的,以及从那个观点来看这个动作,基本上是电影人的职责。在大部分的情况里,一个场景的外部动作,都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戏剧重点。透过对这些重要动作的选择,以及如何将它们呈现在摄影机前的决定,电影人等于是控制了任何场景的观点、观众认同的基准和他的情感方向。
作为一种组织场景空间的办法,人为地将摄影机前的动作空间(表演空间)分成三部分:前景——据摄影机最近的部分;中景——中间范畴;背景——离摄影机最远的部分。
全景焦点:又称深焦距、全景深。纵深空间中的人物运动以及由远及近的被摄景物在画面中表现为全部清晰的影像。常用小光孔(光孔越小,景深越大);超焦点(物距越远,景深越大;测距点的距离等于超焦点距离时,可得最大景深)和短焦距镜头(光孔与物距相同时,短焦距镜头的景深大于长焦距镜头)配合产生。将特写镜头与全景场面容纳在同一画面之中,使整个表演区的景物形象都有较清晰的表现,强化银幕空间实感和场景规模。以单一的画面表现复杂的情节内容,造成强烈的戏剧效果。丰富了分切时空的单一镜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是较早运用这一效果作为整部影片影像特点的影片。奥逊·威尔斯倾向于将它的演员分割在前景与背景的空间里,借以将凯恩在感情上和围绕在它周围的人隔离开来。影片的尾端,凯恩和苏珊被安排在一间巨大的房间内的两端,他们都被摄影机的空间所拘禁。
影片中有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景深镜头,是由特技摄影达成。比如,在第一次曝光时,画面的一边被遮起来,而另一边则对焦前景的人物。第二次曝光时,胶片被倒回起点,已拍过的部分被遮起来,另一边对焦于背景的人物。这样,两次曝光被结合在一个画面上,从而造成极大的景深效果。
⑷ 电影构图的作用
影视作品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影视画面是通过摄像艺术来完成的。
影视作品的要想达到优美的效果,源于美术创作中的构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摄像艺术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整部影视作品的水平。
为此,影视作品的画面构图的艺术性是多样的
在一些类似“看电影的门道”的分析文章里,有类似“某种构图表达人物的困境”“赴约时的红色衣服表达情欲”、甚至“某个固定镜头而非运动镜头在这里用的多么绝妙,表达了…”等的表述,此类暗示普通观众能感知吗?
观众能感知,不一定能识别。
不同的观众,感知大概有强弱区别。
说一个简单的,《夜行者》:
构图来说,右侧女性占据的画面空间更大,左侧男性占据一角。
说明女性在两者关系中目前占据了主导地位。
男性甚至看起来有点渺小,动作也比较拘谨。
但是在这一个场景叙事中,一组镜头就几乎交代了剧情未来的发展。
男子随着自我阐述逐渐向女性逼近,占据更多的空间。
可女性仍然占据了主导位置。
最后,两者的关系互换,男性占据了画面一半,女性的主导地位消失了。
观众只需要感受就好了,好的电影制作者,费尽心思注重细节,就是为了让人感同身受的。
优秀电影的造型手段可以做到影响观众的感知,为影片的叙事服务。
但注意这种影响是潜意识的,观众不用分析(电影是动态的,观众也来不及分析),自会接受画面传递的信息和情绪。
《谍影重重3》的截图:巨大的前景,给你的直觉感受就是:前面这个人给你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威胁。
《末代皇帝》的截图:这是一个移动镜头,镜头先是静止,待押送犯人的车停,镜头开始升起,升起的过程中的构图,左边前景始终卡着一面巨大的墙,人仿佛都蜷缩在画右。
即便单看画面,就给人一种压抑的直觉感受。
《勇闯夺命岛》的截图:栏杆的影子打到人身上,让人马上想到禁锢,如果你不信试想如果不是这种光影设计,画面是不是就没有这种力道,就缺少了这种直觉感受。
这种潜意识来源于生活经验,这种光影效果一般都会出现在牢房。
这种潜意思存在人的记忆里,百叶窗的影子打到脸上,也会给人相似的感受,如《烈日灼心》就用到了这种造型手段来展现人物的内心状态。
《血溅13号警署》的截图:俯拍给人有远去,渺小的感受,试想如果仰拍或平拍,是不是渲染情绪的力度就差了很多。
《角斗士》开头战争戏前的一张截图。
画面的冷色调渲染了战争前的肃杀气氛,如果换成暖色调,就不会给你这种感受了吧。
而且这种冷色调,其实也有他更深层次的叙事含义:这场残酷的战争,即便取胜也难称得上是真正的胜利。
《辛德勒的名单》,如果画面都是黑白,你的视点会不会一直被小女孩牵动。
《钢琴家》的截图:同样是二战题材电影,看色彩片怎么处理色彩。
开始虽然波兰已经遭受战争侵袭,但主人公并没有意识到战争最后的残酷,第一张图出现在影片开头,画面整体以暖调为主,色彩的饱和度也比较高,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变化,这部电影的色彩,逐渐由暖到冷,由色彩饱和到消色。
在影片最后,看第二张图,冰冷的色彩基调,极致的空间场景设计把人在战争中孤独绝望的情绪推到极致。
总之,好的画面设计的初衷就是观众观影过程会被潜在的感知,这东西属于有了观众看不出来,都没有很可怕的事,观众知道点也能更好的欣赏电影。
好的电影还是会讲究这些的,就想画幅画,远看大关系好,近看笔触和色彩关系处理的是否精妙,这些都有才算的上一幅好作品。
影视作品中的画面构图方式,能够为影视的创作增添一种新的灵感。
这就需要影视工作者如何恰当的运用好构图的思想。
让被表现对象的位置、形状、大小、高低、明暗、色彩、质感、线条等都成为画面表现因素,发挥出最大限度的艺术表现力,塑造出一幅完美的、富有魅力的、感人的影视画面。
⑸ 《拉片放映室》第五集---电影里常见的3种主流构图原理
《拉片放映室》第五集---电影里常见的3种主流构图原理
拉片有技巧,观影有门道!哈喽,大家好,我是刘导!
学会拉片,让你技术性的去看电影!
这一期带大家详解电影构图。
摄影构图和摄像构图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的构图法则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于拍摄电影来说,对摄影师的要求会更高,因为不仅要保证每个画面的构图美感,同时也需要考虑在摄像机运动过程中,取景框内构图的实时调整以保证最终呈现的画面是导演需要的。
一般来讲,电影构图是指联合所要拍摄的动态或者静态的对象和造型要素,依据一定的空间位置与时间顺序在电影画面中进行一系列的组织和摆放,从而形成一致的电影画面形式。
总的来说,电影的构图有三部分构成,即主体、陪体以及环境。
电影构图中的主体一般是指人,他是画面主要刻画和表现的对象,位于电影画面的核心位置,陪体它是陪衬着主体而出现的,与画面主体存在一定的关系,而电影构图中的环境部分主要是指伴随画面主体和画面陪体而出现的,分为前景和后景两个分支。
电影画面中的主体、陪体以及环境共同形成了一幅特定的画面。配合一定的拍摄手法和景别就形成了电影构图。
构图有每个导演或者个人的天赋或者偏爱,但是仍然有需要遵循的构图法则和原理。
电影中良好的构图在保证了画面美感的同时,还起到了交代背景环境,人物关系,刻画人物情感等的作用。
在电影摄影中,构图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被拍摄的主体,合理的构图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完成想要的画面和剧情。而学习拉片了解电影构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我们本期就以 3种主流的构图原理 来教会大家电影中常见的构图手法。
一、线条构图 原理常见的 8种构图手法: 利用线条基本上是最常见的构图方法了。
1、直线构图: 能充分显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大多数电影中的瀑布、参天大树等基本都用直线构图。
2、斜线构图: 中传达失衡、紧张、危险的情绪。
3、水平线构图: 传达平静、安宁、舒适、稳定的感觉,常用于湖面山川平原的拍摄中,一般来说,除非是为了追求特殊的艺术表达,地平面或者水平线都放在画面上下三分之一处。
4、 垂直线构图: 垂直线构图就是利用画面扒陆搏中垂直于上下画框的直线线条元素构建画面的构图方法。垂直线构图一般具有高耸、挺拔、庄严、有力等特点。
5、 对角线构图: 画幅内互为对角连接的直线,这样构图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有立体感、延伸感和运动感。使画面延伸性达到最大,使整体不会失衡。
6、X线构图: 画幅中的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烈,有利于把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或者景物具有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放大的特点。
7、 十字线构图: 给人以平稳庄重、严肃感、表现成熟而神秘、健康向上,因为十字最能使人联想到教会的十字架,医疗部门的红十字等,从而产生神秘感。
8、交叉线构图: 充分利用画面空间,并把欣赏者视线引向交叉中心或是引向画面以外,使画面悉歼更轻松活泼、舒展含蓄,利用交叉斜线让欣赏者从多方向沿着斜线欣赏整个画面。
二、几何图形构图 原理常见的 4种构图手法
1、三角形构图法
三角形构图三角形构图也称金字塔式构图,春祥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灵活的特点,同时它从画面的视觉效果上,还可以带给观众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内在重量印象。是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也以三点成一面的布局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形,也可以是斜三角形或者倒三角形。
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灵活的特点,同时它从画面的视觉效果上,还可以带给读者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内在重量印象。
2、 矩形构图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矩形,中规中矩四平八稳,会有一种人工化的和谐感,有的时候我们将画面裁剪成正方形会具有同样的效果。
3、 圆形构图法
会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旋转、运动和收缩的美。将画面中的圆心设置为关键点,可以吸引注意力。
使用圆形构图时,如果与 中心对称法 相结合,便容易拍摄出感官上更好体验的构图,我们都知道,圆形是没有方向性的。所以一旦拍摄的角度产生了变化,拍摄出的圆形便会呈现出一个椭圆的形状,但一个不规则的类圆形其实一样可以呈现出好的构图和美感。而半圆形、多重圆形、环绕圆形构图等均属于圆形构图法。
4、不规则形状构图, 采用不同形状的前景或者后景框架,使所拍摄出来的画面具有一种别样的形式美。
三、利用画面平衡 原理常见的 6种构图手法
1、三分构图法: 三分法构图是指把画面横分三分,每一分中心都可放置主体形态,这种构图适宜多形态平行焦点的主体。也可表现大空间,小对象,也可反相选择。这种画面构图,表现鲜明,构图简练。可用于近景等不同景别。
2、 九宫格构图法即井字构图法: 即用“井”字线把画面等分为九格,四条线将产生四个交点;用这些交点、线条、格子辅助构图的方法,是最基本、渊源最长的构图方法,将长宽均分成三等份,四条线的交点就是“趣味交点”也是最先吸引人注意力的点,也就是说最重要的信息都会在这四个点的附近。
3、向心构图法: 的主体位于画面中心位置,四周景物呈现朝中心集中的构图形式,能将视线强烈引向主体,并起到聚焦的作用,具有突出主体的鲜明特点,但有时也产生压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觉。
4、放射、发散构图: 以主题为核心,向四周扩散放射,通过画面向四周延伸的内容来表现出具有冲击力的气势,可以有效的增强画面张力。
5、中央构图、中心构图: 中央构图往往将被人主体放在画面的最中央,这样能加突出主体。中央构图往往用在特写被摄对象时,可以将观者的视线引向画面的中心。
6、对称构图: 对称式构图就是讲整个画面均衡的分成两个部分,最大的特点就是平衡、稳定、相呼应。
最后简单再提一下常见的字母形 构图手法
A字形\C字形\O字形\V字形\S字形\W字形\X字形\L、Z字形等构图,多用于摄影作品中,影视作品中随偶有采用,但是更多还是采用进阶构图手法和高阶构图,下期带领大家来学习在此基础上的变种和进阶构图。
⑹ 影视构图的原则
影视构图是指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对于画面中人物或者物体的布局、角度、大小、位置等等进行安排,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和讲述故事的目的。影视构图的原则如下:一、对称原则
对称原则是指在构图中,左右两侧的画面要保持相似或者对称的状态。这种对称的方式可以带来平衡和和谐的整体效果。比如电影中经常采用的镜头对称,即左侧人物和右侧人物,画面中的物品也可以达到对称的效果。
三、黄金分割法则
黄金分割法则是指在构图中,将画面分成黄金比例的两部分,即长边与短边之比等于黄金比例1.618。这种构图方式可以使画面更加美观和有诱导性,同时也可以让人们更加关注画面中的重点内容。
四、前景法则
前景法则是指在构图之中,让画面中的前景物品与人物更加明显。将前景物品放在摄像机的近处,达到缩小前景和扩大背景的效果,使画面更加有层次感以及更加生动。
五、对比法则
对比法则是指在构图之中,通过对比画面中不同元素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差异,来增强画面的艺术感以及讲述故事的效果神告。比如在画面中将大小相反的两个物品放在一起,或者将不同颜色的物品放在一起等等。
六、斜线法则
斜线法则是指在构图之中,通过将画面中简铅的元素放置在倾斜的线条上,来增强画面的动感和紧张感,同时也可以让画面更加有层次感。
七、多层次法则
多层次法则是指在构图之中,通过设置多层次的画面元素,来达到丰富画面的效果。比如在一个场景中,可游咐明以通过在远景放置建筑物、在中景放置人物、在近景放置物品来达到多层次的效果。
影视构图的原则非常重要。它可以让电影或者电视剧的画面更加美观、有层次感,让观众更加容易理解故事情节。影视构图的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构图方式,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⑺ 电影构图的意义
电影构图的重要意义就是通过画面的构思和剪裁, 使电影的画面更具审美感,而且能通过很好的构图突出画面的主角,使画面呈现出一个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