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类型电影的特点
类型电影,又称为类型片,是由不同题材或技巧形成的不同的影片类型,比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突出的种类有音乐歌舞片、喜剧片、西部片、悬念片、恐怖片、犯罪片等。类型电影是以叙事为主导的规范化审美形式;是大制片厂、标准化生产的产物,是按照不同类型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
类型电影作为一种影片制作方式具有如下特点:①公式化的情节,②定型化的人物,③图解式的视觉形象。类型电影迎合大多数观众的心理,反映某一社会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影像刺激观众。
⑵ 电影里什么叫做类型化叙事
按照固定模式进行的叙事。
⑶ 浅析现实主义电影与类型电影
毕业论文无论对普通大学毕业生还是成教毕业生都是个挠头的问题,开题报告、参考文献等等都是让人十分烦恼的事情,下面YJBYS我为大家带来本科毕业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 :现实主义理论和实践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为社会中的某一个阶层或者群体代言的,而且,它们都为现实主义美学理论增加了新的富有时代性的内涵。电影类型化是电影工业发展的结果。电影在产业化的进程中,也越来越重视电影的类型化特点。现实主义的创作是电影创作的趋势,但是在电影创作中不能把这两个概念割裂开来。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现实主义电影与类型电影的概念,之后通过一部电影说明现实主义电影与类型电影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现实主义电影;类型电影;主题;造型;表现方式
在电影创作中,现实主义电影和类型电影是两大主流创作模式。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主要以反映客观生活为主,而类型电影则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创作具有典型特征的电影。两者在创作方式上虽有不同,但是我们在电影创作中却不能将这二者割裂开。现实主义电影强调较高的艺术性,但是可能会忽略观赏性;而类型电影在牢牢抓住观众的胃口的同时可能会降低其艺术性。如果在电影创作中将二者结合起来,会使电影的整体质量上升一个层面。
一、现实主义电影与类型电影的概念
1.现实主义电影
“现实主义”这个术语最初是指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电影诞生于1895年,是所有艺术中最年轻的一个艺术门类。“现实主义”这个术语最初在电影上的运用,只是一种术语的移用。作为一门用光影反映现实、表现生活的科技艺术,电影的现实主义表现与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的表现方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从最初的卓别林默片电影到英国的纪录电影运动、法国的诗意现实主义、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一直到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现实主义的高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无不贯穿着一种理念: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凸现为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隔阂,人与自身的灵魂挣扎等等。
2.类型电影
“类型电影”是按照不同类型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作为一种影片制作方式,三四十年代在好莱坞曾占踞统治地位,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电影也都是以类型观念作为影片制作的基础观念的。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类型电影作为一种影片制作方式具有如下特点:影片创作者必须严格遵守制片人为他指定的影片类型的基本规定,即:(1)公式化的情节。(2)定型化的人物。(3)图解式的视觉形象。类型电影的制作根据观众的心理特点,在一定时期内以某一类型作为制作重点,即采取所谓“热潮更替”方式。
二、电影中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电影的意义在于客观如实的反映生活,关注民生,关注现实,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典型的社会形象,真实细腻。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诠释的现实主义理念;一部所谓的现实主义影片所表现的现实也必然是一部分人的生活现实,不可能囊括整个人群。这样,现实主义在概念上就具有了模糊性。一种观点认为,只要表现了大多数人的真实,就是一种现实主义。可是,问题又随之而来,大多数人是指哪些人?是大多数的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普通百姓?还是掌握了权利、知识话语权的群体?如果是普通百姓,他不掌握话语权,而从事电影的人大多是有知识的文化群体,身份确认上与这些普通百姓存在着隔阂,能很好地表现他们的生活现实和真实想法的影片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是掌握了话语权的知识分子,那他代表的是人数上的小众,这就与大多数人的界定相违背。这样,现实主义的概念就被缩小了。下面我就通过一个例子来说说现实主义电影。
最近连看了部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前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电影具有很多西方电影惯有的特色:叙事简洁明了,对白清晰,或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或话外有话,余音绕梁,甚至让人脑筋急转变后,又恍然大悟,会意在心。《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中国曾红极一时,这部影片真实的反映了二战期间纳粹入侵南斯拉夫时,南斯拉夫人民奋勇反抗的故事。与很多中国的反映抗战时期的电影不同的是,中国的抗战题材电影把人都描写成了神,而这部电影中则充满了智谋、勇敢、背叛、伪装。贯穿其中的悬念就是神秘的游击队员瓦尔特。他指挥着游击队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却来无影去无踪,连他的队员都找不到他。电影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跟踪和伪装,当然还有反间计。德国军官伪装成瓦尔特,游击队员伪装成德国士兵等等。影片感人至深,人物有血有肉,影片不论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个个真实可信。在人物塑造方面,没有沿袭某些革命题材影片把革命者神话、公式化,把敌人愚化、嘴脸化的旧模式。影片中的革命者没有慷慨激昂的说教,他们只有默默地行动。影片正面人物台词不多,而反面人物也都非颐指气使。这部电影让我最感动的就是看到南斯拉夫人民的团结,游击队员到处都是。本片不乏精彩之处。比如纳粹设圈套让民众前来认领被他们大四的游击队员的尸体时,身为游击队员的修表匠与瓦尔特带领群众走向亲人的尸体,他们强忍痛失亲人的巨大悲伤,抱定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昂首挺胸的走向法西斯的枪口,这种精神让我感叹;再比如修表匠冒充瓦尔特,慷慨赴死。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一去不归,毅然慷慨赴死。修表匠倒下的时候,和平鸽骤然飞起,表达了人类为和平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境界;又比如影片结束时党卫军上校的一句话: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萨拉热窝就是瓦尔特,南斯拉夫就是瓦尔特,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就是瓦尔特,这就是正义。本片突破了“日常生活”的日常性,充分揭示出战争状态下的“日常生活”的非日常性,从而使观众在观赏其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的表象时,所获得的常常是超出其日常经验之外的、或另其惊异的或另其意外的审美体验。
三、现实主义电影与类型电影的联系
⑷ 中国电影大片中类型性,类型性一词是什么意思希望得到专业人士的指示。谢谢谢谢~
相当于类型化生产 好莱坞黄金时期通过类型化生产 称霸了世界,类型化的优势有很多,比如流水线式的生产,周期短,满足观众审美需要等,因此很容易收回成本,也为其他大制作或者实验电影提供了资金,但是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不完备,现在常常提倡要将电影做成电影工业就是这个道理,需要大批量的生产,以使中国电影产业有后劲。中国大片同样要走这样的道路,这是中国电影界一直提倡的,但是,也有很多现实因素的制约,毕竟,需要中国化嘛,总之,中国电影类型化地道路不顺利。不知道我的表达方式你理解否?
⑸ 中国的类型电影之我见
中国电影市场在经历了以好莱坞电影为首的海外电影多年的冲击之后,本土电影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特别是“中国的主流电影究竟何去何从”成为当下中国电影界不得不面对的时代命题。类型化是商业电影的基本原则,类型化就是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生产和销售不同产品的“差异化”策略, 并使观众的观影消费具备可复制性。类型是电影的叙事方式,用什么样的叙事方式来讲故事,对于编剧和导演而言是一个艺术或者技术的问题,但对于制片人或投资者而言,却是一个市场策略的决定。类型化并不是对商业电影的变化和创新的否定,而是变化和创新的基础。类型化电影是商业电影近百年发展积累的基石,也是好莱坞电影作为内容创意产业的基石。
自中国电影进入产业化的历史格局以来,一直在探讨主流电影的商业诉求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诉求的相互融合,可是在过去的商业电影中,这类成功的范例实在凤毛麟角。进入新世纪以来应当说达到了一个标志性的历史阶段,使中国的主流电影真正实现了电影的商业取向与文化取向的有机整合。
中国电影类型化渐入佳境,电影市场结构日趋合理。风格多元的国产影片形成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产品结构,是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电影产业不光要有大片,还应有大量的中等规模的类型片,2008年,中国电影的类型化正步入佳境,不同类型的电影已经培育了相对稳定的观众群,并拥有了各自的代表作,这无疑是中国电影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画皮》开辟了东方新魔幻的类型符号,《风云决》、《葫芦兄弟》也弥补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空白。而战争史诗有《赤壁》,人物传记有《梅兰芳》,爱情喜剧有《桃花运》、《十全九美》、《爱呼2》,都市悬疑有《李米的猜想》、《秘岸》,惊险片有《保持通话》、《证人》,功夫片有《剑蝶》、《叶问》。不同类型电影延续了2006年以来的良好势头,已经培育了相对稳定的观众群并拥有了各自的代表作。当然,由于政府审查制度限制,很多电影类型还没有放开,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电影类型的多元化发展,这也是摆在电影从业者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难题。
一方面,文化进化的原理告诉我们,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共存以及各种形态之间的竞争和交融不仅是文化繁荣的前提,更是单一文化形态生存的前提。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生存和繁荣同样如此。如果古装武侠大片像恐龙独霸几千万年前的地球生物圈那样长期独霸中国商业电影世界,那么我们真该担忧,几何时中国商业电影的“生物圈”连同“古装武侠大片”这一恐龙物种会不会一起消亡?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电影分级制度尚未出台,中国商业电影要想象西方电影一样,依靠广泛运用各种商业元素带动观众进入影院的现实可能性并不存在。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各种电影类型(各种讲故事的方式)为观众提供多样式的新鲜的电影产品,这才是《疯狂的石头》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商业电影类型化策略既是针对它的国内市场,也是针对它的国际市场。就目前的中国电影现状而言,国产商业电影的国际化恐怕更是其生存的必要条件。在国内市场,中国电影十余年来与“狼”共舞,与好莱坞大片的“博弈”,迫使国产电影要达到相当的制作规模,以美元计算的高成本,囊括两岸三地乃至中日韩明星的大卡司阵容,大场面、电脑特效等等。当大制作的中国商业电影仅仅依靠本土市场消化不掉庞大的制作成本的时候,就面临着如何跨出国门,以亚洲市场为立足点、图谋欧美主流电影市场的考验。这种考验不是仅针对中国电影,而是针对除好莱坞电影之外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商业电影。
⑹ 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人物具有类型化特征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电影里的人物是定型化的人物,如除暴安良的西部牛仔或警长,至死不屈的硬汉,仇视人类的科学家等。经典叙事的人物形象,根据戏剧冲突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例如西部片总有代表正义和法律的警长及贪婪野蛮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对峙。
类型影片作为一种典型的商业电影观念,是美国大制片厂制度的必然结果。正因为有一些固定的类型模式,所以大制片厂的生产流水线便可以对素材稍加改头换面,便可大量复制出大同小异的、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
类型化可能是一切文化消费品的共同特征,小说、音乐、漫画都有类型,电影并不特殊。在好莱坞的历史上,出现过多达数百种不同大小类型,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类型占主导地位。
无声电影时期,最主要的类型有史诗片、西部片和喜剧片。
特别是基石(Keystone)公司出品的由查理卓别林主演的动作喜剧系列,成熟地利用电影视觉语言,至炉火纯青之境。史诗片是那个年代的“大片”,D.W.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气势恢弘,结构严谨,被认为是叙事电影的第一个高峰。
当时距离美国“边疆的关闭”(The Closing of the Frontier)不久,民众对西部拓荒记忆犹新,西部片作为对“不远的历史”的呈现,成为银幕上的常客。
⑺ 怎样对一部电影的色彩进行分析怎样写影评
影评写作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1、 什么是评论?什么是电影评论?有的同学,容易写成日记,散文,随笔。注意要有评有论。注意电影的艺术特点。
2、 看电影过程中的准备。
3、 电影评论的三大内容:电影思想内涵,人物,技巧。三者的铁三角关系。
4、 结构:一般是三段或者四段式结构。总-分-总式
题目的重要性:主题和副标题(千里走单骑)
第一段, 引领全文,点题,并为下文的展开打下铺垫。
第二段, 分论点是什么,注意上下文的承接关系。
第三段, 最后再次点题,升华并引起思考。
从思想内涵出发的设计:
从人物出发的设计:
从综合考虑的设计:
不要怕重复,每一个人的情况不同。
5、 语言:要有分析性语言,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拙劣的,好的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条理清楚。
同时,要有文采的语言,不要写成镜头分析。
最后,要有一定理论性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