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推荐 > 1942电影探讨人性问题是什么

1942电影探讨人性问题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5-31 03:21:22

⑴ 《一九四二》从这部电影中你看到了什么,人性还是态度

《一九四二》是这样一部特别的电影:在抗战和民族灾难之时,我们的党和我军将领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后的主角变成了国民党极其及其军队。因为意识形态的缘故,这在以前内地的主流电影中绝少出现的。记忆中,这种我党我军在重大历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让位于国民党的电影,还算是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建国大业》在这方面也做了历史性的进步,国共有了平分银幕的机会,并难能可贵地对蒋介石进行了人性化处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抗战的也只是国民党军官和战士,但却在身份上做了模糊处理,且只作为电影的时代背景。在《一九四二》中,虽然也表现了蒋鼎文等国民党将领的麻木不仁,国民党政府官员的贪污腐化,但同时,你可以感受到蒋介石在内政外交上的无奈,他也需要向国际力量寻求庇护,也需要向地方财团寻求帮助,影片施与了这个我们传统意识形态中的异端分子以同情。这种表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也说明我们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正在逐步软化,很多创作禁区正在被逐步打开,需要的只是时间。而这些正是在以冯小刚为代表的电影人逐步争取下实现的。 这是一部“在路上”的电影,灾民因饥荒而流徙。冯小刚和编剧刘震云采取了灾民、军队、政府、宗教、记者五条线索并行推进的叙事手法,让这五类人面对饥荒,从而做出反应。从剧作的角度来说,19个主角,50个次要角色,这不论在戏剧,还是电影中都是大忌,何况各方面人物又互不交叉,这对影片的戏剧性提出了巨大的考验,风险性极高。事实也确实如此,多线叙事必然会分散角色的情感力量,让习惯于追随几个人物命运的观众无所适从,而且从成片来看,张涵予和蒂姆·罗宾斯饰演的两个神父的线索是可以被砍掉的,太游离于故事主线之外,我想,冯小刚在最初的故事设计中应该有更多的想法,但碍于整体结构,无奈剪掉了很多的戏份。

⑵ 电影1942要表达什么

个人认为要表达的是:当我们遇到灾难的时候,我们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作为借口来为自己的不幸辩解。可是在1942年的场灾难中,我们已经找不到到底是谁的错,影片把当时快要绝望的麻木的迷茫的中国通过一场灾难沉痛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偏偏那时候谁都无能为力。

⑶ 电影《1942》这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一九四二》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影片,我十分喜欢。

我们的祖辈,就是这样活过来的。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在长久的愚昧与奴役下,他们不敢也不懂得如何反抗。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吞咽一切痛苦一切悲哀,屈辱地活下去,卑微地活下去,毫无尊严毫无感情地,活下去。

1942年,河南大旱,三百万人饿死。任何语言在三百万条性命面前都是那样的无力,任何文字在历史面前都是那样的浮躁。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属于自己的生活,珍惜祖辈传承下来的血脉。最后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哦。

⑷ 如何评价电影《1942》

难以言说的痛
文/梦里诗书

这是一部自已去年最悄历关注的一部电影,也是一部自已一直想写的电影影评,前前后后在电影院一共看了三次,却总是不知如何下笔,这部电影个人感觉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客观全面的历史正剧,自已前前后后也查阅了很多书籍资料,一幕幕真实的历史展现在了我的面前,给我带来的是那难以言说的痛。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灾,蝗灾,三百万人饿死。“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在动荡的战争岁月中,在全世界都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斗争中,中国河南的饥荒事件,显得是那么的无足轻重,如果不是冯导的一部《一九四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甚至连我这种从小就热爱历史的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件事,或许在过多年,它就如历史的尘埃,被我们轻轻的抹去了,而冯导却为我们揭开了这层面纱,一场大规模的饥荒,引发了一次惨绝人寰的大逃荒,影片的主角老东家,被迫逃荒,亲眼见证着儿子、儿媳、老伴等亲人的种种死状,最后老东家逆着逃荒的人流走去,收留了一个在路边痛哭的小女孩,这位女孩的后人出现了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剧情并不复杂,中间为了沉痛的剧情不会让人感到过于压抑,还穿插着些许笑料,但《一九四二》还是一出冰冷彻骨的悲剧,西方元素的融入感觉没有处理好,显然在这么一出大逃荒的电影中加入宗教元素,感觉是那么的不合时宜,但《一九四二》的拍摄成片能在影院放映,实属不易,冯小刚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导演。 3场电影看下来,我眼中不曾流下泪水,但内心的痛,却是那么的深刻,其实这部电影还是大幅弱化了真实历史中的一幕又一幕,比如易子相食这类关于惨痛的事情在电影中就没有表现,不过即便如此,当我在电影院看到《一九四二》时,那种震撼还是如此的强烈,我难以想象的是,人的饥饿真的能使人如此疯狂。

仓廪实而知礼节,向朱自清那样不吃美国救济粮而饿死的人,万人无一,饭都没得吃,在那个年代,礼义廉耻,人伦纲常,民族大义,一切的一切在电影《一九四二》中都显得薄如蝉翼,活下去成为了人唯一的追求,而《一九四二》呈现了日本侵略军用军粮赈济灾民的史实,虽然只是简略的描写,但我在看到真实的史料中,河南大约有5万名中国军人是被当地百姓缴械而失去战斗力的,在国军与日军交战时,日军的伤员撤下来时有老乡们抢着抬担架,还有不少老乡亲自带路,帮着日军四处去追击那些走投无路的国军散兵,更有甚者,帮助日军成建制的解除国军武装,民族存亡的巨大危机就被一场饥饿压倒了,怎能不让人痛心呢?但电影还是侧重描写了日军的残暴,在民族主启戚搜义和人道主义上可谓处理的恰到好处,既符合大的历史事实,也没有在立场上授人以柄。

一段封存遗忘的往事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大灾难中人性的泯灭,让我感到一部《一九四二》是那么的厚重,难以言说的痛楚充斥在我的心间,让我看到了那断沉痛而不能忘却的历仔没史。

⑸ 电影1942里面逃荒的时候少奶奶饿死之后,被把衣服给孩子喂奶,请问为什么这一幕没有打码

这种电影怎么打码?只能艺术性的遮挡一下,比如在画面前面加入一截树枝。但这样反而欲盖弥彰了~

⑹ 电影《1942》这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1942》故事开始于1942的旱灾,当时干燥,缺水。受害者逃离家园。同时,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事情: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的绝食抗议,宋美龄的美国之行。整个电影标题是与第一历史并列的事件,属于世界主要事件。

故事在老东家牵着小女孩走在返回依旧饥荒加剧且浮尸遍野的荒路上结尾。在背影渐行渐远的画面中,敦厚的男中音陈述响起:“这个小女孩后来成了我的母亲,她不爱笑,从来不吃肉……”我想那是因为70年前,她在逃荒的路上,看到过“人吃人”人性泯灭的惨状。
很多人对《一九四二》的首映的影评不太高,他们应该忘了所有的纪实片都只会纠人心弦,却不能揪人眼球。就像那些来看热闹的观众,在萤幕上带着血腥的黑色幽默中竟智商低下的发出爽朗的笑声。

⑺ 如何评价一九四二导演想表达什么

虽然网上很多人批判这部电影,但是本人是很喜欢这一部电影的。整部电影从演员的配置以及场景的布置导演都是很用心的,都是花了大功夫的。陈道明、李雪健、范伟,徐帆等等都是很强大的阵容。甚至包括电影的画面场景和部分戏份的场景爆破都力求逼真,范伟饰演的老马第一战区第九巡回法庭庭长在灾民逃荒的时候坐着手推小火车这样的微妙情节都展现出来。我看不到任何的敷衍。这是要给冯小刚点赞的。

讲真的,我在观看这一部电影的时候非常的震撼,不是来自于视觉上的震撼,而是来自于心灵上的震撼。我在这里只是单纯的说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值得一看的。

⑻ 冯小刚呕心沥血却无人问津的电影《一九四二》,只因现实更加惨痛

1942 年发生了许多大事。中苏美英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郭沫若创作 历史 剧《屈原》,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出生,中国女作家萧红在香港病逝,时年31岁。

也是同一年,身处抗战前线的河南发生举世震惊的大饥荒,上千万人流离失所,近300万人被饿死。

这一件极其悲惨的重大 历史 事件至今在中国的史书上鲜有记载,今人对其真相知之甚微。

最后知名作家刘震云为重温这段几乎已被这个民族淡忘的 历史 ,走访灾难的幸存者,最终写了一本名为《温故一九四二》的调查体小说,他也由此成为这场灾难的唯一记述者。

导演冯小刚看了后深有感触: “二战时,希特勒和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国河南旱灾饿死300万人,却很少人知道,不要说外国人,中国人也不知道。刘震云为此写了一本书,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后来冯小刚根据刘震云的原著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成了一部叙述 历史 性质的电影,叫做 《一九四二》 ,并重金邀请李雪健、张国立、陈道明等加盟出演。

温馨提示:可以点击下方卡片搜索可以免费观看此电影,请提前备好纸巾。

影片讲述了老东家在河南大闹旱灾之时到陕西躲灾,可未到目的地就以沦落为难民后,他亲眼见证儿子,儿媳,老伴,相继惨死,而政府的腐朽统治及日本人的入侵更是让这场灾难雪上加霜,最后只剩东家一人,在回河南的路上领养了同样遭遇失去家人的小女孩的故事。

电影反映生活,可生活有时会比电影更残酷。这些是搬上了荧幕的故事,那些 “易子而食”“卖儿弃女”“野狗吃尸体”“千里无人,饿俘山野” 的景象,又岂是短短两个小时就能描述得出来呢?

其实从1941年秋季开始,河南开始出现旱情,很多地方已经有绝收现象,农民们开始刮树皮,挖树根当作食物,到了1942年秋季,持续了一年的旱情更加严重,树皮、树根已经基本被挖光,灾民们开始大量死亡。照片上是当时陷入饥饿荒的河南灾民,所有人都蓬头垢面,等待着政府的救济。

当时的政府虽然采取了救灾行动,但既没有计划,也不尽力,各地都在互相观望,推卸责任,隐瞒灾情。

战乱加上饥荒,有一些妇女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父母以及孩子活命,主动把自己卖给人贩子,换取一些粮食或者一点微薄的钱财。

1943年春,河南地区仍然干旱,很多灾民为了活命,选择全家一起外逃,灾情最严重的村子基本都是十室九空,成千上万人涌向了陕西,逃荒路上饿死的、从火车上失足掉下来摔死的、轧死的人数无法统计。 目前公认这场灾难中死亡人数是300万,但真实的具体数字已经永远成为了迷。

在电影里,为呈现出一个真实时代,以张国立为代表的这支逃难者主创演员不仅在开拍的半年前就开始练习河南方言。还在拍摄期间集体减肥,真正体验长期饥饿的感觉。张国立说, 真正到了那种饥饿浑身无力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物的台词很多都是多余的。

时隔78年,当年大饥荒的亲历者,大多已经辞世,即使活着的,至少也是八九十岁的老人,河南《巩县县志》中关于此事,只有短短一句 “民国三十一年,大旱,几近绝收,加之日军侵略酿成大灾,农民多以树皮、雁屎、观音土充饥。”

当我们觉得电影氛围太过沉重的时候,要知道这些血淋淋的画面在过去 历史 的某一个时刻真真切切的发生着。

影片一开始,就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影片中大部分篇幅在拍摄逃难的过程,逃荒路上,一面是天灾,一面是战乱,四处是被炸断的残肢断臂,哀嚎遍野,民不聊生。

而这一过程,导演多用暗色调来表现,象征着底层人民暗无天地的生活, 且画面绝大部分面积为干旱的土地,极小部分面积为天空,这一画面给人压抑的感觉,暗示着政府的压迫式统治。

同时导演多次运用特写镜头来体现难民的惨状,如特写一群野狗啃噬逃难路上去世难民的尸体,给人极大的心灵冲击。同时又多次使用远景镜头来表现难民数量之多,又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

影片中灾民逃荒的破衣烂衫、食不果腹和政府官员的丰衣足食、安稳无忧有着很鲜明的对比。

一开始片中提到 “蒋委员长因为河南饥荒特地减少了两个菜,以表对救灾的支持。” 这句话暗示了后面人民的背离的结局。在拍摄这一内容时,导演又巧妙的 采用以黄色为主的暖色调,来突出统治者安逸的生活。

一、地主范殿元(张国立饰)

范殿元原本是河南的一个地主,儿女双全,家境殷实。因为饥民“吃大户”,他的儿子在饥民和村民的混战中被打死。为保家人平安,在饥荒来临的时候,老东家赶着马车,带着他的妻子,拉着粮食加入了逃荒的队伍当中。

在逃荒途中,他的儿媳生下孙子后不久就体力不支,饿死了。电影中有很揪心的一幕是,在儿媳饿死后,她的婆婆就赶紧抱着刚出生没几天的孙子扒开她的衣服,说趁着身体还热喝几口奶,但是她死去的儿媳早已没有奶水。

后来他的妻子也饿死了,他的女儿被卖到了妓院,换了5升小米。

在逃荒途中为躲避敌机轰炸,范殿元抱着孙子趴在地上久久不敢起来,后来小孙子被他活活闷死了。

紧接着他的长工被日本人一刀穿喉,死了。

他的马车,粮食,银元在途中被地方的警察强行“征用”,其实就是抢走了。

逃荒本是为了让一家人活下来,可是范殿元到了陕西后就只剩下他自己,本是财主的他成了和佃户一样的逃荒者, 可见在灾祸面前所有的逃荒者都是平等的。

一无所有的范殿元不想逃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路上有人告诉他说: “现在回去就是个死” ,他很默然地说,“ 我就是想死得离家近些。”

范殿元那种绝望的心境,那种颠沛流离的疲惫精神使得他的希望如同肉体一般已变得危在旦夕。

然而他在转过山坡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同样失去的亲人哭泣的小女孩,小姑娘对范殿元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

范殿元要小姑娘叫自己一声爷。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于是,他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横尸遍野,大雪飘摇。

二、范殿元的女儿-星星(王子文饰)

星星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怀里总抱着一只黑猫,宁愿自己少吃几口饭也要带着它,在躲过敌人飞机轰炸过后,她还无所畏惧地要跑出去找猫。

然而在她嫂子生下孩子后,她却说让家人杀掉了猫。随着一声刺耳的猫惨叫,猫被宰了炖汤,范殿元坐在闺女身边,哭着说:星星,爹对不起你啊!然而星星没有任何表情地看着被扒掉的猫皮,最后还说了一句: 我也要喝猫汤 ,那时候的她也已经饿到发慌。

当妓院假冒被服厂来买女孩的时候,星星提议父亲把自己卖了,范殿元不肯。星星劝说她爹: 我实在受不了了,连柴禾都没得吃了,你让我逃个活命吧!还能换五升小米。 她还特意向那个人强调自己识字读过书,以此来作为“优势”,最终她被买走了,她在服侍别人的时候,因为吃得太撑了导致蹲不下。

星星的结局是必然的,人在灾难面前已经没有底线了,一个小人物的历程却反映了当时环境下众多人的遭遇,实为可悲。

三、佃户瞎鹿(冯远征饰)

佃户瞎鹿是影片中最窝囊可悲的角色,为了几斗小米他可以不管自己的老婆被人戏弄,他也可以卖女儿来换几斗米给自己的母亲治病。

尽管已经活的如此无下限,但他还是没有在这场灾祸中活下来,最后偷驴不成,一头栽进了烧着开水的锅里,留下了两个孩子和他的老婆。

冯远征所扮演的瞎鹿才是影片中真正的灾民,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只要能活下来

冯小刚在《一九四二》里他没有自己的态度,一切让观众来定夺, “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不需要渲染,不需要加工修饰,就用白描的手法把最真实的场面还原给观众,里面从小人物入手,大量的细节描写,看似黑色幽默,其实是深深的悲哀。

据说当时冯小刚找到刘震云说想要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连刘震云自己都觉得震惊: 他认为没有人要看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

本片酝酿于1993年,启动于2011年10月,最后冯小刚在最冷的五个月中完成了拍摄。因为是逃难题材的原因,整个剧组群演最多的时候高达六百多人,最少的时候也有三四百人,其中涉及转场厢车两百多辆,完全的拉链式拍摄。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庞大的团队,他们在细节上所作出的努力却十分令人动容。

比如在重庆的拍摄部分主要是国民党和宗教人士的活动场景,这条街道是由摄制组设计,重庆市政府出资修建的。修建完成后,摄制组去现场后简直被惊呆了,这些建筑都是按照永久性建筑来修建的,店铺里所卖的东西也都是实物。

后来这条街也成为了重庆的著名景点:民国街。

摄影组印象最深刻的是难民扒火车的那场戏,为了有一个好的拍摄效果,拍摄组从山西转移到东北终于找到了一个1942年美国产的火车头,而且还能开。

可是光有火车头没有车厢也不行,于是制片部门又根据当时的难民 历史 照片制作了逃难时的那种拉货用的平板车。

拍摄时是在东北零下20多度的情况下,当地群众还好心提醒剧组,不要用手摸铁,不然真的撕不下来。可是为了呈现真实的效果,不能人人都戴手套啊,于是戴手套的去摸铁,没戴手套的就去摸木头。

在零下20多度的雪地里、又在火车行驶过程中、火车顶上还坐了几百个群众演员的拍摄情况。摄影指导吕乐说,这辈子可能只碰到一次,可以当作他的收山之作了。

关于火车的六分钟前前后后一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最后呈现的效果来说是值得的。

以喜剧见长的冯小刚此生最想拍的一部电影,就是这部极其沉重的灾难片——《一九四二》。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冯小刚的情怀之作,他试图借一场70年前的人间灾难来反思国人的人性与救赎

然而电影上映以后,票房却票房一败涂地,与同期上映的《泰囧》票房相差近4倍,最后冯小刚拼了命的拍商业片还债。

一部电影是否成功固然不能用票房作为唯一尺度来衡量,但,票房却能反映大众对于电影所表达的内容和传达的情怀的接纳度和认同感。

很多网友看了预告片就炮轰冯小刚, 指责他“发国难财”,引发国人的共鸣,赚国人眼泪。 果然也应了刘震云当年那个担忧:没人要看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吧,而且在如今这个幸福的年代,人们早已习惯回避苦难。

张国立回忆,因为《一九四二》票房惨败,冯小刚甚至掉了眼泪。当他问冯小刚是不是因为启用了他才导致票房惨败,冯小刚的回答很令人感动, 都不是这样的原因,但反而正因为票房的落败,观众对苦难的敬而远之,他更觉得自己应当拍摄这么一部电影。

冯小刚打造 一九四二 的这份情怀,纵然无法和 历史 媲美,但它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是一段回忆,也是一代人的苦难回忆,看过的人都说好,却不敢再看第二遍。

在影片最后旁白念起:“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我娘,当我记事起,就没见她流过一滴泪,也不吃肉……”

“也不吃肉” 这四个字可以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灾难的沉思。

都说乱世造英雄,更多的靠的还是生灵涂炭。

冯小刚的深刻在于没有把《一九四二》拍成了天灾,而是把观众的视角引入了人祸。虽然大饥荒是天灾,可其中亦有相当大的人祸因素。

《一九四二》非当下的灾难,却时时在我们生存的环境里重演,人性总是在争夺,却不能给每个人鞭策。

中华民族是一个遭受过苦难的民族,近代以来中华大地上演过无数的悲剧,有的之于国,有的之于家。

如今那个流民贼寇,是非颠倒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我们眼前的是新时代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但是我们不应该遗忘灾难,应该直面灾难,正视灾难,反思灾难,才能免于灾难。

阅读全文

与1942电影探讨人性问题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链接怎么投到电视 浏览:525
假面骑士时王和01免费观看电影 浏览:858
共产儿童团歌出品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344
电影审核不过是怎么回事 浏览:858
灰姑娘2电影免费完整 浏览:989
电影无所不能是怎么拍的 浏览:478
小污又好看的电影 浏览:583
手机如何把电影导入百度云盘 浏览:675
怎么把电脑电影拷到ipad 浏览:238
怎么自制电影投影机 浏览:537
小学电影观后感如何写 浏览:5
带a的电影都有哪些 浏览:961
有哪些激情的微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532
大约在冬季电影多久时间 浏览:18
电视用什么软件看电影不花钱 浏览:780
蚂蚁什么的电影票 浏览:158
香港类似血炼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494
手机网页上的电影如何下载软件 浏览:510
电脑qq空间怎么直播电影 浏览:238
有关电信诈骗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