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国加州帝王国际电影节是什么电影节
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俄罗斯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阿根廷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和中国上海电影节
威尼斯电影节,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被誉为“国际电影节之父”。1932年8月6日,在意大利北部著名水城威尼斯,举办了第一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嘎纳电影节 (Festivai de Cannes)又名坎城电影节或康城电影节,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1946年9月20日法国外交部,,电影联合会支持,法国艺术行动协会创办。后由法国工业部和商业部共同组织。创办于1939年,每年5月10日至21日,最高奖为金棕榈奖
柏林电影节:Berlinale(简称IFB)和嘎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并称三大A类电影盛事,创办于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奖为金熊奖
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是北美洲其中一个重要电影节每年9月份在加拿大多乱多举行。1976年首次举办,早期是以放映其他电影节的参展电影为主的电影节,经过多年发展及多番转变,今日已成为颇具规模的电影盛会,近年更被认为是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的预演。电影节强调多元化口味,并借此肯定加拿大为电影工业做出的贡献
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全称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是国际电影联合会确定的国际五大电影节之一,每年在捷克的卡罗维发利(Karlovy Vary)举行一次,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现在已经成为了整个中欧以及东欧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盛事
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创办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奖金贝壳奖
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85年,每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最高奖为东京大奖
俄罗斯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奖为圣.乔治奖
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76年,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奖为金字塔奖
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今年起每年6月上旬,最高奖为金爵奖
阿根廷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创办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奖金树商陆奖
㈡ 创作于1959年的什么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
是《雪绒花》。
作曲:理查德·罗杰斯
作词: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
演唱:玛利亚
歌词:
Edelweiss, edelweiss
雪绒花,雪绒花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清晨迎接我开放
Small and white
小而白
Clean and bright
洁而亮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向我快乐地摇晃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
白雪般的花儿愿你芬芳
Bloom and grow forever
永远开花生长
Edelweiss, edelweiss
雪绒花,雪绒花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永远祝福我家乡
电影《音乐之声》相关内容介绍:
上校一家参加为德国军官举行的音乐会,一回到家里,就接到了纳粹发来的电报,要他立即到纳粹海军报道。当他们晚上离开别墅的时候,被早就躲在门外监视他们的纳粹拦住了,于是上校解释说他们离开是为了参加希尔斯伯格节演出,并拿出节目单作为证据。
在纳粹的陪同下,他们来到了会场,上校弹起吉他,唱起了《雪绒花》,之后哽咽地唱不下去了,玛利亚和孩子们走上去与他一起唱。在这时,他们的深情感动了在场的奥地利观众,在上校的示意下奥地利观众都激动地与他们合唱了起来。
㈢ 美国最早惊悚片蝙蝠是哪年的
《蝙蝠》是1959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由克莱恩·韦尔伯导演。 文森特·普莱斯 ,艾格尼丝·摩赫德主演。《蝙蝠》讲述小小市镇人心惶惶,原来既来了“蝙蝠”的杀人凶犯,又飞来了咬人致死的蝙蝠。侦探小说作家科妮莉亚小姐为了避暑来到了市镇齐尼思,她租了属于当地银行董事长强·弗莱明的一所叫作“橡树庄”的住宅,同女仆莉齐住了进去。当时,镇上关于一个绰号“蝙蝠”的奇怪杀人凶犯的议论正传得沸沸扬扬,杂志上又在介绍镇上出现一种带有病毒的真蝙蝠咬了人之后能传染狂犬病。于是,蝙蝠弄得人心惶惶.....
㈣ 创作于1959年的什么是美国电影
创作于1959年的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
㈤ 创作于1959年的什么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
创作于1959年的《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
《雪绒花》(Edelweiss)于1959年面世。理查德·罗杰斯作曲,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作词,并收录在专辑《音乐之声电影原声带》中。该曲得名于阿尔卑斯山间常见的一种小花高山火绒草,自《音乐之声》上演以来迅速流行,许多人甚至将其称为奥地利的非正式国歌。
作品分析
雪绒花这首乐曲旋律带有较浓郁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曲调朴实感人。A乐段,节奏舒缓,旋律起伏变化较小,亲切抒情有赞颂祖国之意。B乐段,第一乐句节奏变化出现了休止,旋律也出现了五度跳进,与A乐段材料形成对比,表现出了对祖国的热爱。
雪绒花秉承了精良的制作水准,以欢快的旋律,温馨的笔触演绎出歌者纯洁真挚的情感。细腻温婉的编曲加以真挚动情的演唱,成功地营造出浪漫唯美的节日氛围。年轻人之间的爱慕与思念,如倾诉般,在一片圣洁的白色世界中娓娓道来,更是为听者在脑海中展开一幅精美绚烂的节日画卷。
㈥ 电影 音乐之声的简介
《音乐之声》是由罗伯特·怀斯执导,朱莉·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理查德·海顿主演的音乐片,该片于1965年3月29日在英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修女玛丽亚到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并和上校的7个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并与玛利亚之间产生了感情的故事。该片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个奖项。
(6)创于1959年的什么是美国电影扩展阅读
《音乐之声》主要角色:
1,玛利亚
萨尔茨堡修道院里的志愿修女,她活泼好动和热爱自然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于是她被派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师。她很快和上校的七个孩子打成一片,而上校也渐渐在她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
2,冯·特拉普
海军上校,有七个孩子。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他请来玛利亚作为孩子的家庭教师,刚开始他对玛丽亚的做法十分不满,可是当他听到孩子们为男爵夫人唱歌的时候十分感动,并被玛丽亚可以感染他人的热情所吸引。
㈦ 创造于1959年的什么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
创作于1959年的《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
创作于1959年的《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雪绒花是美国电影和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著名歌曲,于1959年面世。理查德罗杰斯作曲,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作词。
雪绒花这首歌的歌词不长,却情深意远。主人公赞扬雪绒花的美丽,实际在希望自己的祖国也不失这些品性。而且这首歌的歌词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诗行有长有短,三四行押韵,二五行押韵,六七行押韵,八十行押韵,一九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唱起来也非常优美动听。
作品简介:
《音乐之声》是由罗伯特·怀斯执导,朱莉·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主演的音乐片,该片于1965年3月29日在英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修女玛丽亚到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并和上校的7个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丽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并与玛丽亚之间产生了感情的故事。
该片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个奖项。
㈧ 创作于1959年的什么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
创作于1959年的《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这是一首优美抒情、充满浪漫色彩的歌曲。
《雪绒花》(Edelweiss)是美国电影和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著名歌曲,于1959年面世。理查德·罗杰斯作曲,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作词,并收录在专辑《音乐之声电影原声带》中。
该曲得名于阿尔卑斯山间常见的一种小花高山火绒草,自《音乐之声》上演以来迅速流行,许多人甚至将其称为奥地利的非正式国歌。一些卫理公会团体遇将其重新填词后作为赞美诗演唱,这导致该曲的版权持有者警告要将这些团体告上法庭。
《音乐之声》的结局
电影《音乐之声》结局上校与玛利亚结婚后二战爆发,上校一家人最后成功逃亡幸福生活在一起。上校和男爵夫人退婚之后,玛利亚也明白自己对上校的感情,两人决定一起结婚,可是不久后二x爆发,上校的爱国情怀遭到纳x的追杀,最终上校带着一家人翻过阿尔卑斯山后逃出生天。
㈨ 寻求经典的电影名字以及介绍
宾虚(1)
魏楚豫
优美绝伦的战争巨片,奥斯卡史上令人瞩目的奇迹
经典史诗式的巨著,历史宫廷片的巅峰之作
极具时代张力,蕴涵着无可比拟的神圣与深沉的神秘力量
1959年出品
导 演:威廉·惠勒
主 演:查尔顿·赫斯顿
休·格里菲斯
《宾虚》改编自卢·华莱士的长篇小说《基督故事》,影片场面壮观,气势恢弘,荣获了11项奥斯卡大奖,创下了奥斯卡史上前所未有的纪录。它以新约时代为历史背景,以犹太人宾虚同罗马指挥官玛瑟拉之间的爱恨情仇为主线,通过个人之间的冲突反映了罗马帝国对异族异域的侵略扩张和残暴统治,表现了犹太人民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坚定信仰。当两个人几经波折,终在赛马场上重逢,借着一场空前的马车战,他们的恩怨随着滚滚黄沙湮没在风中……
对于神的谦恭之感和敬畏之情成为影片中最具张力的一种力量,影片以“基督在世时”为特定的历史背景,探索了在基督的故乡这一特定地域中的“动荡不安的政治及宗教形势”,耶稣在主人公宾虚的一生当中反复出现,但从来没有露出过面容,“那只手仿佛从天而降,从银幕之外伸进来,递给苦难者一瓢水和求生的欲望”……浓厚的宗教色彩贯穿影片始终,但这种色彩不是神秘,也不是迷信,而是一种骄傲,一种信仰,一种坚毅而深沉的力量。
《宾虚》一片成功地表现出了基督教与罗马文化的融合过程。宾虚和玛瑟拉的斗争是两种文化的较量,前者代表着新潮的基督教文化,后者正是古罗马原有文化的维护者,后者的死亡说明守旧的东西总是要消失的。从深层意义上讲,《宾虚》还带有美国政治的冷战情结。
——纽约影评人协会
屈指算来,米高梅公司所获得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并不算多,且大部分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夺得的,而《宾虚》则是个异数,它被提名12项,夺奖11项,堪称是米高梅电影公司的高峰之作。其波澜壮阔的布景和宏大雄伟的战争场面确实取悦了观众,因而被视为名垂影史的力作。
——乔治·萨杜尔
《宾虚》是我最喜爱的一部影片,因为我一直迷恋希伯莱文化,宾虚是个犹太王子,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的入侵中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一直深深地打动着我。另外,我震撼于片中表现的男性的美、男性的力量和男人之间不同于女性的友谊的方式,在这部史诗片中,音乐、画面、故事、演员……所有的细节都让我着迷。
——影评人 Maggie
故事发生在古代罗马军队入侵以色列国的时期。耶路撒冷新任总督奎忒斯抵达以色列,其部下、军团司令官玛瑟拉凯旋回到故乡,得意非凡。他遇见了儿时的伙伴——改信基督教的犹太王子宾虚,玛瑟拉希望宾虚配合他治理此地,并要宾虚将那些犹太反叛者的名字告诉他,正义的宾虚严辞拒绝了,两人成了冤家。
宾虚偷偷地爱上了贩卖奴隶的商人的女儿埃丝特。一天,奎忒斯率领官吏巡市,宾虚的妹妹伊拉丝在自家的楼上观看欢迎队伍,无意中将屋顶上的瓦片碰落下去,正巧掉在总督的头上。
于是玛瑟拉下令将宾虚一家当做谋反者统统抓起来,宾虚被流放,而他的母亲和妹妹则被罚做苦役。
在流放的途中,被毒打、炎热、口渴和疲劳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宾虚,遇到了一个与他同样年轻的、有着神奇的力量的年轻人,他不但救了宾虚的命,而且还给予他生存下去的信心和力量。宾虚被卖做奴隶,在兵舰上当了一名划桨的水手。一次,兵舰遭到了海盗船的袭击,在危难时刻宾虚救了舰队司令官阿列斯的性命,并多次阻止了他的自杀。也许是宾虚特有的气质、眼神以及不卑不亢的态度打动了阿列斯,他给了宾虚自由,并将他带到罗马,收为养子。
宾虚来到罗马的竞技场上,他英勇无比,成为了一名著名的角斗士。后来他重返耶路撒冷时又和玛瑟拉相遇了,玛瑟拉十分妒忌他,提出要同他来个战车竞赛。在竞赛那一天,两人加鞭催马,互相追赶,竞争场面十分残酷,玛瑟拉不时地暗害宾虚,而宾虚却凭借着自己的沉着、坚定的意志力和高超的技艺战胜了玛瑟拉,玛瑟拉被掀翻在地上,他的马蹄和战车从他自己的身上碾过……
当宾虚得知自己的母亲和妹妹得了麻风病,被送到了病人谷时,他赶去带走了母亲和妹妹,他的心中涌动着仇恨,不久以后他也患上了重病。女友埃丝特劝宾虚不要在仇恨中生活。宾虚在不经意间遇到了当年在流放途中救他一命的人,他正被钉在十字架上,原来他就是耶酥!宾虚舀了一些水去给耶稣喝,他在耶稣的脸上读到的是“宽恕”,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复仇带来的将是更多的仇杀与痛苦,于是他放弃了“流血”的念头。
突然间天地黑暗、暴雨倾盆,耶稣的血从十字架上流下,奇迹发生了——宾虚和他的母亲及妹妹的病竟然神奇般地好了,不幸的一家在信仰的阳光下终于团聚了,天主赐给了他们生命的永恒……
奥斯卡历史上一个突破性的记录
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整整盛行了10年的古装史诗巨片,大制作、大规模、大场面,制片商们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商业意图一览无余。1959年的电影《宾虚》称得上是这股巨片热潮中的巅峰之作,它同时也宣告了这个巨片时代的结束。
从无声片时代起,《宾虚——基督的故事》这部小说就曾先后数次被搬上银幕。而由米高梅公司出资拍摄、由威廉·惠勒执导的这部《宾虚》,场面壮丽,气势雄伟,其出色的对白、多彩的异国情调和赫斯顿的粗线条的出演相得益彰,被看成是其中最成功的一部。在第32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影片共获得11项大奖,首创奥斯卡奖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由于获奖,《宾虚》的身价猛增,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纷纷要求放映。美国制片人协会等组织也贴出了“影片之好,前所未有”的广告海报,几百家在“倒闭危机”中苟延残喘的影院因此有了生机。
《宾虚》空前的放映收入不仅成为米高梅影片公司的骄傲,也使陷入财政困境的公司起死回生,同时它的成功也促使米高梅公司调整了他们的经营理念,他们想方设法在更广泛的领域中扩大成果。例如在宣传中,他们还大力抬高在《宾虚》中大显神通的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查尔顿·赫斯顿和最佳男配角奖获得者休·格里菲斯的身价。
上一世纪四五十年代,正是电视这一大众消费品日益崛起的时期,由于电视的冲击,好莱坞电影曾几度显得不甚景气。1959年美国各公司拍摄的影片只有160部,后来,正是由于《宾虚》的出现才再一次唤起了成千上万观众的注意力,使电影界重新活跃起来。
宾虚(2)
魏楚豫
导演威廉·惠勒在谈及这部电影作品的艺术性时说:该片的拍摄是一次对电视“防卫性的突击”,相对于电视而言,充分显示了电影场面的宏大、人物的众多、镜头运动的强烈和画面的宽广等优势。
《宾虚》的成功似乎带有某种偶然因素,而好莱坞则从《宾虚》身上发现了一条可借鉴的新路:大公司若集资几百万美元用来拍摄几部质量上乘的影片,不仅可以赚到数额可观的
钱,还可防止“电影帝国”被日趋强盛的电视集团蚕食鲸吞。
总之,在电影史上,《宾虚》的成功被看成一个奇迹,它不仅为它的制作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同时也为电影界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出路,并使20世纪50年代末的电影重获生机。
☆《斯巴达克斯》是一部大制作的古罗马史诗式的电影,它叙述了古罗马的奴隶因不堪奴隶主的暴虐而奋起反抗,但最终被镇压的史实,是一部歌颂罗马奴隶斗士追求自由解放的影片。裴多菲的著名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最高的价值体现。其中的细节堪称经典——奴隶主以死来威胁敢于反抗的奴隶斯巴达克斯,他狞笑着问:“还有什么比死更可怕的吗?”而斯巴达克斯的回答是:“有,人格的受侮比死亡更可怕!”
影片在雄伟壮丽的外观之外,亦有着细腻生动的对主要角色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戏剧的描写,因而呈现出远胜同类作品的悲壮气氛和深度内涵。
☆《决战猩球》改编自1986年的科幻冒险片《浩劫余生》。故事发生在2029年,它的起始点设置在一个由猩猩统治的混乱国度,人类在这里沦为次等公民,只能做猩猩的奴隶。为了自由,人类同猩猩展开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战。《决战猩球》颠覆了以人类为主体的思考模式,给了人们更深意义上的思索,被誉为是“2001年必看的十大影片之一”。
西区故事(1)
魏楚豫
百年经典的主题与现代艺术的融会贯通
美国“街头音乐歌舞片”的经典之作
一幕“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现代都市爱情悲剧
1961年出品
导 演:罗伯特·怀斯
杰洛姆·罗宾斯
主 演:娜塔莉·伍德
罗斯·坦布林
理查德·贝默
第三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响、最佳剪辑、最佳歌舞片配乐、佳艺术指导十项大奖
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西区故事》原是由著名舞蹈家杰洛姆·罗宾斯设计的歌舞剧,经常作为百老汇的保留节目,久演不衰。1961年,电影导演怀斯与罗宾斯合作,运用电影手段,将它相当完美地再现在银幕上。
影片从摄影棚布景的圈子里跳出来,把观众引到纽约街头,以曼哈顿西部贫民区为背景,展现了现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以及流氓阿飞的暴力活动情景。《西区故事》是美国“街头音乐歌舞片”的经典之作,其中许多歌舞场面都是在真实的环境中展开,罗宾斯设计的舞蹈动作奔放明快,充满活力,颇具纽约芭蕾舞剧团的风格,加上导演的处理富于跳跃感与社会气息、摄影机的移动自如,结果使影片大获成功。片中许多歌曲如《玛利亚》、《晚上再见》等都随着影片的热播而迅速流传开来。
当时好莱坞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间,对具有新意的作品和新冒出来的人才比较推崇。《西区故事》触及种族矛盾问题,音乐的处理颇有独到之处,充满美国式的活力,这些迎合了时代潮流与大众所好,因此独占第34届奥斯卡10项大奖,其获奖项之多仅次于《宾虚》。
以动作为主导的中国武侠电影进入西方人的电影视野,首先是由于他们看到了武侠电影所蕴藏的具大的商业潜力。其实,在动作设计上由于美国电影缺少像中国电影那样完整的根基——就像中国歌舞片缺少像美国百老汇那样坚实的舞台剧的根基一样——所以中国至今没有像《西区故事》那样脱胎于完美的舞台艺术的音乐歌舞片。
——著名影评人 贾磊磊
这是一部根据百老汇的闻名舞台剧改编拍摄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现代歌舞片。影片运用电影手段,将现代戏剧、现代歌舞剧和现代芭蕾舞融为一体,摒弃了传统的舞台表演模式,让演员置身于真实的生活环境,随着摄影机的运动,银幕上充溢着青春的活力,为美国的现代歌舞片闯出了一条新路。
——影评人 王 纲
《西区故事》既不是舞台原作的豪华模仿,也没有大牌明星压阵,根据莎翁名剧改编的革新模式也并不新鲜,但它却能以充满动感的韵律而博得人们的好感,其处处体现的热情奔放的现代风格让人们陶醉,而街头舞蹈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方式也成为此后好莱坞歌舞片公认的模式。
——佚 名
这部改编自《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剧获得的巨大成功是有其原因的,因为剧中多处直指美国的社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时,著名指挥家兼作曲家伯恩斯坦创作的音乐理性而感人,也是影片获得好评的一个重要因素。
——佚 名
20世纪上半叶,西区是纽约的贫民窟集中地,那里鱼龙混杂,来自各地的不同种族的人汇集在一起,种族矛盾尖锐。在不断的争斗中,有两个流氓集团势力逐渐强大,一个叫“火箭帮”,由当地的白人组成,它的头目是里弗;另一个叫“鲨鱼帮”,由外来的波多黎各人组成,头头是贝尔纳多。两个帮派势不两立,经常挑衅争斗,酿成流血事件。本地区的警官克拉基曾多次在其中调和,才使他们之间的争斗没有升级。
一天夜里,西区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的舞会,两个帮派之间也展开了一场独特的“竞赛”。贝尔纳多的女友艾妮塔和妹妹玛利亚也参加了这场舞会,艾妮塔警告玛利亚不要接近“火箭帮”的人,可玛利亚并没有在意。
在众人的呼喊声中,里弗的好友托尼和贝尔纳多的妹妹玛利亚相遇了。两人一见钟情,全身心地投入,就像在梦中似的一起跳着舞。贝尔纳多发现了他们,他暴跳如雷地扑过来,强行让手下带走了玛利亚。
回到了家的玛利亚还在回味着同托尼跳舞的情景,正当她收拾停当准备上床时,忽然听见有人在窗子下面呼唤她。她走近窗口,看到了托尼。两个人都很兴奋,他们在月光下互诉衷肠。
可是,两个人的恋情公开后,“火箭帮”和“鲨鱼帮”的人都被惹恼了,他们相互警告、威胁着,警官克拉基努力从中斡旋,但都无济于事,他们约定展开决斗。
玛利亚听说这件事后,便偷偷地去找托尼,希望托尼能去阻止他们。托尼答应了。
晚上,“鲨鱼帮”和“火箭帮”在街头相遇了,两伙人正准备动手,托尼匆匆赶到,他试图阻止他们之间的斗殴,但贝尔纳多不但不理睬,还一拳把托尼打倒在地。里弗见状便动了手,当里弗用刀逼住贝尔纳多时,托尼要里弗停手,里弗稍一犹豫,贝尔纳多的刀先捅进了他的胸膛。托尼奔过去抱住了里弗,贝尔纳多又持刀向他刺来,托尼眼明手快,拿起里弗的刀刺进了贝尔纳多的胸口。
玛利亚对哥哥的死十分伤心。贝尔纳多的女友艾妮塔用最污秽的话骂她,责备她,但她始终忘不了托尼。托尼不知从哪儿获悉玛利亚忧思而想轻生,便陷入了绝望。
贝尔纳多生前曾希望妹妹嫁给他的好友奇诺。但奇诺看到玛利亚钟爱的竟是杀兄的仇敌,一时狂怒之下,身藏着手枪去找托尼算帐。玛利亚得知之后迅速赶到托尼处报信,但就在那一刹那间,奇诺的枪响了,无情的子弹夺去了托尼的生命。玛利亚悲痛欲绝……
评百老汇的名作《西区故事》
一部音乐剧的诞生是整个创作团队齐心协力创作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创作过程中,导演、制片人必须与作曲者、编剧和舞蹈编导不断沟通,以寻找大家共同的创意诉求。
良好的人员配备可以打造梦幻创作团队,这一点可能在百老汇名作《西区故事》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这部作品可以说集合了20世纪50年代活跃在音乐剧舞台上的最为出色的大师们,无论是编曲、剧诗创作还是编舞,都是当时最为显赫、最为有名的创作大师。让我们看一看《西区故事》豪华的创作阵容:配乐者伯恩斯坦是当时在百老汇乐坛闯荡20余年的领军人物;剧本作家亚瑟·劳伦斯在当时百老汇剧本改编界是最为著名的;制作人兼导演普林斯是当时刚崛起的导演大家,日后更是一手开创了百老汇的导演时代;舞蹈编导罗宾斯更不用多言,在当时的舞蹈界可以说是呼风唤雨、炙手可热;剧诗作家是年轻的桑德海姆,这个年轻人后来成为百老汇历史上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但在这部作品中他向世人展现的是他同样出类拔萃的戏剧才华。除此之外,这部剧作的蓝本是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的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家喻户晓的著作无疑成了剧作的“活广告”,观众们在理解剧情方面几乎不会遇到任何困难,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西区故事》将取得极大的成功。
西区故事(2)
魏楚豫
伯恩斯坦在剧中的音乐创作充分显示了他深厚的专业技巧,他的音乐极富时代气息,充满活力的节奏和新颖别致的曲调完美地结合起来,生动地刻画了纽约西区街头帮派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和粗俗率真的性格特征。剧中那首婉转动人的《玛利亚》已经成为百老汇的经典歌曲,而《晚上再见》则让你可以领略年轻人那活力四射、粗野奔放的情绪。可以说,伯恩斯坦的音乐为《西区故事》提供了一个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灵魂。
劳伦斯在剧本创作方面也毫不逊色,他成功地将戏剧主题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来实现和昭示。剧中的人物形象一个个栩栩如生,美丽善良的玛利亚、热情正直的托尼、血气方刚的贝尔纳多……他们都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该剧的悲剧结局也揭示了那些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青年人的悲惨境遇,以此来呼吁并引起人们和整个社会的重视。
年轻的桑德海姆尽管是第一次参与到这么大的创作团队中,但他没有显示出半点的生疏和胆怯,他的戏剧才华在他创作的剧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至于罗宾斯在舞蹈方面的贡献,这里就不用赘述了。《西区故事》正是罗宾斯最为得意的一部代表作,他创造性地引入芭蕾,将现代戏剧、现代歌舞、现代芭蕾和谐地融为一体,打破了传统歌舞片的陈旧模式,为现代歌舞片闯出了一条新路。
普林斯作为该剧的导演和制作人之一,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他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剧作的排演和编导任务,更为重要的是,他成功地将整个团队中的大腕们很好地团结起来,从而能够促进他们的交流和沟通,使之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达到最佳状态。
《西区故事》上演之后,该剧的深刻内涵和高超的编排技巧让观众们为之神魂颠倒,随之风靡百老汇,并最终成为经典剧目之一。可以说,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同该剧豪华的梦幻创作团队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只有齐心协力的梦幻团队,才能够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音乐剧作品的问世。(黄定宇)
☆由舞王金·凯利自导自演的《雨中曲》被公认为是电影史上的最佳歌舞片。本片虽然没有在奥斯卡角逐中赢得任何奖项,但并不影响它在影迷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尤其是金·凯瑞一个人在雨中边舞边唱一场戏更是歌舞片中经典中的经典,呈现出好莱坞电影在歌舞片中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
《雨中曲》的原创音乐由纳斯可·哈勃·布朗和兰尼·海顿联合谱写,片中几首插曲如《摩西以为》、《让他们笑》以及《早晨》等配合舞蹈场面的演出都发挥了不俗的烘托之功,词曲与情景的水乳交融,气氛与技艺的相互辉映,使得这部影片成为不朽之作。
☆《红菱艳》的故事是从安徒生童话《红舞鞋》演变而来的,它被誉为是一部观赏性与艺术性并重的影片。影片描绘了一个年轻的芭蕾舞女演员和一个青年作曲家的爱情悲剧,它向人们提出了一个疑问:当爱情跟事业发生冲突的时候,到底应该怎样抉择?
影片的表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同时影片用特技手法避开舞台限制,让人感觉新鲜。影片还穿插了不少芭蕾舞剧片断,如《红舞鞋》、《吉赛尔》、《天鹅湖》等,充分体现了芭蕾浪漫而轻盈的美,令人陶醉。
《红菱艳》在英国上映后,得到了“英国电影艺术手段的一个胜利”、“技术上的辉煌成就令人目眩”、“压倒一切的是色彩”等赞誉。在美国,《红菱艳》被列为当年十部优秀影片之一,并荣获奥斯卡最佳故事片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