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院政策
nbsp;多项政策扶持电影行业,电影人积极应对疫情,灵活救市
疫情这三年,电影人从未放弃
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6月21日,北京全城共有170家影院开放营业,全国营业影院总数9763家,全国影院营业率为月10日-12日,时隔100多天之后,全国影市连续3天,单日总票房破亿元,影市复苏迹象明显。
回看近3年,全国影市受疫情影响,变幻莫测,曲线变化明显。这几年,政府对于电影行业提供了一些政策上的扶持,为了缓解疫情期间的生存压力,一些影院也积极展开自救。中国电影人也在疫情常态的背景下,边防疫边拍摄,在时间紧、任务重的艰难条件下,采取了很多灵活机动的方式去探索一种新出路,拍出了《长津湖》系列、《你好,李焕英》、《我和我的家乡》和《中国医生》等不少票房和口碑俱佳的作品。
2021年全国影市总票房达亿元,较2020年亿元票房,增长也顺利拿下全球单一市场的票房冠军,为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电影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如今,影市逐渐复苏回暖,《人生大事》《惊天救援》《外太空的莫扎特》等国产新片佳作纷纷定档6月、7月,在重新唤起观众观影热情的同时,也为下半年的国庆档升温热场。
1 多项政策扶持电影产业 总票房和银幕数已全球领先
2020年1月23日,受疫情影响,《姜子牙》《_妈》《夺冠》等7部原定春节档的影片相继撤档。接下来的近半年,几乎整个电影行业进入寒冬。
2020年5月,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家电影局协调财政部、发改委、税务总局等部门,也陆续出台了关于免征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及其他财税优惠政策。5月12日,国家电影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做好电影专资贴息支持影院应对疫情有关工作的通知》。5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电影等行业税费支持政策的公告》。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电影局联合发布《财政部、国家电影局关于暂免征收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政策的公告》。
因为全国疫情防控得力,再加上整个电影行业积极自救,2020年7月20日,全国低风险地区影院有序恢复营业,关闭了近半年的影院终于开张。2020年,中国电影票房市场以亿元,超越北美,历史上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票仓。202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亿元,占总票房的全年银幕总数达到82248块,总票房和银幕总数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2022年3月以来,新一轮疫情波及28个省份。作为聚集性接触性服务行业,电影业面临的经营困难比较突出。尤其是3月11日之后,全国多地影城暂停营业,营业率甚至不足50%。
在此背景下,甘肃省、重庆市、广东省、湖南省、山东省、云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等近20个省市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影局关于从严抓好电影院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同时推出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包括减税降费、房租减免、消费券发放、开展促销活动、就业扶持、金融支持、优化经营环境等手段帮助服务业挺过难关,其中多项帮扶政策都对电影行业尤其是影院予以一定倾斜。
2 电影人边防疫边开工 合作执导灵活拍摄
疫情的反复给电影拍摄制造了很大麻烦,很多电影剧组都是一边防疫,一边拍摄。在时间紧、任务重的艰难条件下,采取了很多灵活机动的方式去完成拍摄工作。
《金刚川》由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从三个不同的视角联合完成了这部工业大片。《长津湖》同样如此,因为疫情原因,打乱了原定拍摄计划,一个导演无法在限定的时间完成,只能调整拍摄计划,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位导演联合执导,三个组分别拍摄。张艺谋和张末联合执导的《狙击手》,也采取了这种合作方式,在拍摄现场,张艺谋主要负责中方狙击手部分,张末则主要负责美军部分。拍摄时,剧组分别在两个山头搭了两个战场,张艺谋的剧组在南山头,张末的剧组在北山头,两个组几乎同时开拍、同时关机。
2020年,宁浩在拍摄《我和我的家乡》中的《北京好人》单元时,正值北京疫情最严重的时期。片中很多重场戏都发生在医院里,拍摄时北京的医院也很紧张,本来定好的一个拍摄地,头天拍完,第二天就不允许进了,因为医院检测出了确诊病例,没有办法只能搭景拍摄。这时候留给美术组布景只有两天时间,除了抽血那场戏是实景拍摄,其他医院的场景全部要搭建出来,宁浩趁这两天时间去抢拍别的戏。最后,美术组想办法突击搭建出医院的景,因为时间有限,医院的好几个空间,其实都是通过在一个地方来回换景片改造出来的,一景多用。在拍摄时,宁浩只能配合摄影,“都不能摇,一摇就穿帮了”。
片中有场大排档吃饭的群戏,张北京唱京剧教表舅解放天性,这是一个约200人的大场面。但因为北京疫情原因,剧组都不敢找群演,也找不到,只能找做过核酸检测的人,因为如果真的发生意外,得有线索链找到在场的所有人。宁浩的坏猴子公司的员工和导演都做过核酸检测,宁浩就开始在现场打电话邀人,坏猴子的很多导演,包括《绣春刀》系列的导演路阳,还有公司的制片人都来做群演了。这场戏在北京东南边一个大排档拍摄,一个晚上便拍摄完成。
3 多部抗疫题材作品上映 取材真实,感人至深
过去三年,中国电影人用自己的方式参与抗疫,拍摄了多部抗疫题材的电影。
2021年1月22日,中国首部抗疫题材纪录电影《武汉日夜》上映,影片再现了“英雄之城”武汉在战“疫”期间经历的日日夜夜,以疫情最前沿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及病患为主线,以深夜运送孕妇的志愿者为辅线,表现了平凡的医护人员及民众在疫情面前不舍昼夜、不惜生死、守望相助、攻克难关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影片导演曹金玲表示,影片全部取材于疫情期间发生在武汉的真实事件,完整呈现影像背后的感人故事,以此来致敬平凡英雄。
2021年7月9日,根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中国医生》在全国上映。剧组在无锡1:1还原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了保证在拍摄过程中不会触碰医学原则问题,剧组还特意邀请了三位医学顾问跟组5个月,培训演员,帮编剧打磨剧本,负责监督场景的搭建等工作。影片最终取得了亿元的票房。
同样以抗击疫情为背景的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也在2021年上映,该片讲述了几对普通武汉市民,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积极乐观、彼此支持的温暖故事。片中很多故事都来自真实的采访素材。场景选择上也尽量在武汉实景拍摄。但是剧组要在解封后已经恢复正常生活,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城市,拍出封城的气氛,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剧组只能有限地进行封闭拍摄,实景环境的拍摄时间非常有限,比如地标性建筑武汉长江隧道、鹦鹉洲大桥等,之前从来没有因为电影拍摄进行过封闭,剧组只能反复去沟通,细化拍摄方案,争取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拍摄。
4 《八佰》曾吹响复工胜利号角 复工初期老片重映也是灵活救市
影院复工初期要有一个酝酿过程,由于市场没有完全恢复正常状态,一些新片对于上映都会有顾虑,所以采用老片或者一些过去上映的影片拿来做重映,也是一种灵活救市。
近几年,《阿凡达》《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入殓师》和《指环王》三部曲等影片都在内地做过重映,特别是2021年3月《阿凡达》在内地的重映,收获了亿元人民币(5600多万美元)票房,让该片全球累计总票房达到亿美元,超越了漫威超英大片《复仇者联盟4》,重新成为全球票房冠军。去年“5·20”档期的票房冠军《我要我们在一起》,在今年5月20日重映,首日票房达2214万元,刷新了中国影史国产片重映首日票房纪录,再度创下票房奇迹。
重映片只是为影院复工初期起到一个暖场作用,要想真正将观众重新拉回影院,让电影市场回暖,还需要一些新片特别是大片的刺激。
比如,2020年8月21日,管虎导演的战争大片《八佰》上映,在开始上座率不超过50%的前提下,最终仍然取得亿元票房,不仅拿下2020年度内地影市票房冠军,还稳坐2020年度票房全球冠军的位置,为影院复工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提升了行业士气,也为影院复苏打了一针强心剂。
5 目前全国影院营业率为 影院呼吁有更多新片定档唤起观影热情
因疫情防控,自今年“五一”假期起,北京全市影院已暂停营业将近1个月。据2022年5月28日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消息,5月29日起,北京市连续7日无新增社会面病例的区,影剧院(位于地下空间的除外)按照50%限流开放。
5月29日,记者致电几家影院,大料国际影城(创意生活广场店)店长张先生和工作人员都激动地表示:“今天是影院复工第一天。”在5月28日收到主管部门的复工通知后,为了积极准备复工,给观众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全店工作人员一直工作到深夜,店长张先生介绍说:“今天早上,我看到第一个观众进场还是挺感动的,所以我们很热情地跟他说了句‘欢迎光临’,我记得我们是4月30日就停业了,到今天差不多就停业一个月了。影院作为文化娱乐场所,确实这么长时间没有见到顾客,彼此都非常想念,所以我们想特别努力地做好一切准备,给观众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观影环境。”
位于石景山区的保利国际影城(苹果园店)院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影城目前按照75%的限流恢复营业,工作人员已经进行严格的核酸筛查,影院也做好了万全的防疫准备:“正常恢复营业的话,我们当然希望更多新片来到电影市场,这样能够刺激观众回到影院的渴望和热情。”
记者致电首都电影院副总经理于超,他表示目前首都电影院旗下6家在京影院均已恢复营业:“复工工作有条不紊,运营方式、购票方式、防疫间隔距离等,这些日常工作都已经很成熟了,一定能够保证观众安全,顺利地进行观影,不同在于要更严格地执行入场观影条件的查验、员工按照防疫规定按时做核酸等,但大家都很理解这些规定,也相当配合。”
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6月21日,北京全城共有170家影院开放营业,全国营业影院总数9763家,全国影院营业率为随着影院营业率的明显回升,多位影院经理及业内人士认为,市场需要有更多新片入市唤起观影热情。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6月21日,影片《侏罗纪世界3》上映12天,票房达到亿元,超越《坏蛋联盟》暂列2022年进口片票房冠军,给大盘带来了生机。目前,还有一些国产片已经定档,比如将于6月24日上映的《人生大事》,7月8日上映的《惊天救援》,7月15日上映的《外太空的莫扎特》等,业内都予以很高的期望,在这些国产片的加持下,内地市场暑期档的表现将持续升温。
2. 电影院什么时候才能营业
根据2020年5月8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在落实防控措施前提下,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开放影剧院、游艺厅等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影院具体何时开门,还需等国家电影局通知,及各地主管部门安排具体复工时间。
有业内人士表示,现阶段尚未明确提出电影院恢复营业的时间,电影院到底能不能有序开门还是需要等到国家电影局的通知,根据影院所在地区、规模制定相应开放标准。尽管如此,对于已停业颇久的影院而言,此次传出复工信号无疑让从业者增添了坚持的动力。
(2)电影院复工为什么要重映扩展阅读
因为疫情撤档的影片
1、《唐人街探案3》
主演:王宝强(唐仁) 刘昊然(秦风)
原定上映日期:2020年大年初一上映。
2、《花木兰》
主演:刘亦菲 甄子丹 特别演出:李连杰 巩俐
原定上映日期:2020年3月27日。
3、《007之无暇赴死》
主演:丹尼尔克雷格(007)
原定上映日期:2020年4月25日上映。
4、《黑寡妇 》
主演:斯嘉丽约翰逊 蕾切尔薇兹
原定上映时间::2020年5月1日上映。
5、《速度与激情9》
主演:范迪塞尔
原定上映时间:2020年5月22日。
3. 《阿凡达》重映票房破亿,“后春节档”市场能否靠“重映片”救市
文 | 何西窗
谁也没有料想,11年前一票难求的“史上最强科幻片”《阿凡达》会在国内突然重映,并在冷淡的3月掀起一波观影热潮。
截至写稿时间,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阿凡达》国内重映3天,排片从首日15.8%上升到25.4%,单日票房超过了春节档老片《你好,李焕英》(以下简称《李焕英》),电影累计票房达到1.19亿。同时,在国内票房的加持下, 《阿凡达》全球票房突破28亿美元,反超漫威《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再次拿回了全球电影票房总冠军的王座。
而《阿凡达》的惊喜重映,虽然让电影市场多了一丝热闹气氛,却没有改变3月里票房市场的冷淡氛围。这个周六票房大盘达到1.54亿元,《阿凡达》的出现让周六当天大盘环比增长120%左右,但是相比上周六(3月6日)仍然处在下滑状态。而今天(3月14日)电影大盘目前尚未破亿。3月已经近半,当月累计票房仅12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了8亿左右。
更严峻的是, 电影市场上的“大片缺乏症”愈发明显。 片单数据上,3月上半旬电影市场上映了21部电影,但在票房市场与公众舆论中留下痕迹的只有迪士尼动画电影《寻龙传说》和目前空降重映的《阿凡达》。
本月下半旬还将迎来13部电影,包括此前几度跳票的国产喜剧电影《日不落酒店》、进口电影《21座桥》、华纳兄弟与传奇影业合作的怪兽电影《哥斯拉大战金刚》。
所有的冒险故事里,空降神兵,都对故事有着至关重要的提振作用。《阿凡达》在国内电影市场的惊喜重映也不例外。只是这位“神兵”除了在票房市场 “奶妈再就业”之外,还在让产业链上下游各端有些手忙脚乱。
最措不及防的是国内院线。
《阿凡达》作为科幻电影市场上里程碑式的作品,2009年在海外上映之后,电影和詹姆斯·卡梅隆就成为了“3D电影时代”的代名词。
彼时《阿凡达》初次上映,掀起全球范围内的观影热潮,公众为电影里潘多拉星与蓝色的纳美人感到震惊,“卡梅隆用顶尖的CG和3D技术创造了天神下凡似的巨作”。 《阿凡达》创造全球27亿美元票房,不是IP宇宙的衍生效应,也不是粉丝经济的消费热潮,而是实打实通过电影内容与电影技术换来的市场认可,《阿凡达》本身仿佛象征着电影产业的一次完美进化。
而在国内,《阿凡达》票房超过13亿元,在当时中国电影市场全年票房仅101.72亿元、全国IMAX屏幕总共只有22块(其中11块商用)、仅有5家电影院能播放胶片版IMAX《阿凡达》的情况下,这部电影贡献出了全年13%的票房占比,票房置换能力可见一斑。
所以《阿凡达》的重映,对于目前无米下炊的国内影院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可虽然兵贵神速,但是速度太快的神兵也让人无力招架。《阿凡达》在重映之前,电影既无宣传,也无预热,不少影院并没有第一时间拿到影片拷贝,这导致电影上映首日损失了一定的排片空间。
实际上,3月初就曾有消息传来《阿凡达》将在国内重映,但是这个消息在去年3月疫情期间就曾传出,未能成行。公众对于“狼来了”有了防范,对此消息并无太多关注。没想到3月12日《阿凡达》成功空降上映,影院们措手不及,片盘拷贝和分发都需要时间,部分影院要么无法即刻拿到拷贝盘,要么片盘无法顺利放映,最终只能减少排片。
“12号当天,除了北京之外,都是估摸着排片。片盘没到,排片不确定,时间赶不上还需要退票。”有影院相关从业人士表示。
而也有部分网友收到了售票平台或影院的退票改签信息,“我在猫眼上抢了《阿凡达》零点场的票,结果收到短信说电影场次变动,自动退票了”“影院工作人员打电话通知需要改签,没具体说原因,就说无法按时放映”。
影院之外,骚动的则是观众市场。 影迷与普通观众对于《阿凡达》的重映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
“卡神”詹姆斯·卡梅隆的影迷们早在第一时间计划抢买3月12日零点场的电影票,赶着第一波浪潮重温旧梦。对于无法第一时间放映电影的影院,影迷还感到十分焦急。“我家附近的影院12号没有排片,我买的13号的票,本来想赶着第一时间去看的。”
而《阿凡达》的票价也不算低廉。 《阿凡达》此次复映目前只提供了3D与IMAX两个版本。 2010年上映之时,受限于国内IMAX屏幕数量,当时一张《阿凡达》IMAX电影票一度到了288元,价格放到现在也不算低。2021年《阿凡达》重映,票房从15元-180元不等,有优惠票价,也有高价票。如北京部分影院IMAX零点场次票价均在百元左右,显然是有意收割一批影迷的“情怀韭菜”,影迷也心甘情愿为电影买单。
相对而言, 普通观众就对《阿凡达》的重映不冷不热。 “已经看过的老片,重映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每一部重映片背后都有会有人提出来的问题。《阿凡达》已经上映了11年,即便无缘在大银幕上观看这部巨作,不少人也通过各种屏幕端上看过这部作品,就内容新鲜度而言,《阿凡达》对于普通观众的吸引力并不大。
同时,《阿凡达》初次上映引起世界轰动,不是由于电影叙事技巧或者故事编排多么出奇制胜,而 是因为电影3D技术带来的视觉奇观 。而11年后,观众对于3D、IMAX这些电影技术词汇已经习以为常。“真正的初代3D电影”对于普通观众也不是一个强大的冲击点。
比起重温《阿凡达》,观众市场对于《阿凡达2》以及后续新作更加期待。有部分观众跟着影迷舆论热潮买了电影票,进到影院之后才后知后觉的问到,“上映的不是《阿凡达2》吗?”
重映片本身就是在情怀滤镜下才能发挥最大效用的作品。 从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泰坦尼克号》、华纳兄弟的《哈利·波特》、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到宫崎骏的《千与千寻》《龙猫》等,重映片从来都是“甲之蜜糖,乙之鸡肋”,能创造的票房红利也有着天花板。
可它出现在电影市场上,总是给票房市场与观众多一丝机会:你曾错过的,有机会重来。
在《阿凡达》上映之后,市场上也迅速传来《指环王》将以4K重制版在国内重映的消息,虽然具体上映时间还未确定,但是电影重映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
经典老片的重映一方面让影迷的电影情怀有了落地点,那些只能在小屏幕端感叹的传奇作品,终于能在电影院得见,但另一方面,这也显示出 目前电影市场的内容匮乏。
2020年电影产业停摆半年,各大电影公司与剧组被迫放慢拍摄进程,行业已经预料接下来一段时间影院将迎来一段“片荒期”。但是2020年《八佰》横空出世一扫冷清态势,此后《我和我的家乡》《姜子牙》《夺冠》等电影陆续上映,市场预期中的大片荒并没有到来,与此同时各方大佬也给出安抚人心的回答,“片源库存丰富”,恍惚间公众有了一种错觉,一切都已经恢复正轨。
但是现实证明,片荒没有消失,只是延迟了。在去年春节档的预留大片一一上映、今年春节档耗尽国产新片之后, 3月电影市场的片荒空前严重,国产市场几乎无中等体量新片入场。 而雪上加霜的,由于海外疫情反复,往年能够及时补位的进口片,今年也无能为力。
这时,市场不得不放入一波进口重映片填补档期。 进口重映片的补位作用是明显的 ,《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榜》,2020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星际穿越》等进口重映片在复工初期极为冷淡的情况下,吸引了944.8万人次观影。在新片匮乏、观影消费低迷的情况下,进口重映片为影迷提供了多元选择,它未必能起到决定性的支撑作用,但是它肯定正面刺激着更多人走进电影院。
而在进口重映片之外,可以期待的是 3月下旬出现的新片。 虽然国产市场上依旧贫瘠,只有一部《日不落酒店》具备一定认知度,但是进口市场内容相对丰富了一些。3月19日“黑豹” 查德维克·博斯曼主演的《21座桥》在国内上映,虽然该片口碑平平,电影于2019年就在海外上映,但是漫威迷对于“黑豹”的怀念或许会让电影有更多的意义。
除此之外,华纳兄弟与传奇影业联合打造的《哥斯拉大战金刚》将于3月26日上映。此前华纳兄弟与传奇影业获得《哥斯拉》系列拍摄权,将哥斯拉这位日本影史上元老级别的怪兽迎回电影市场,并将美国影史上另一个经典怪兽“金刚”与其打包组合,就是为了打造出一个“怪兽宇宙”。
这是怪兽宇宙的第四部作品,此前两家公司已经推出了《哥斯拉1》《金刚:骷髅岛》《哥斯拉2:怪兽之王》三部作品,其中后两部在国内上映,票房平均达到10亿左右。虽然相比漫威超英系列,票房收益并不突出,但是哥斯拉与金刚加上好莱坞级别的工业特效,在国内显然有着一定的市场。
《哥斯拉大战金刚》在国内提前5天上映,随后海外市场将在院线与流媒体HBO MAX上同步放映。这个路数国内观众已经不陌生,与《神奇女侠1984》《猫和老鼠》大电影等作品一样,国内票房市场是华纳兄弟混搭发行的“保险锁”。
现在国内电影行业还可以因《阿凡达》带来的情怀热度暂时松一口气,但三月下半程还未真正开始,《阿凡达》之后市场又将如何,依旧让人忧愁。
4. 《阿凡达》IMAX 重映背景下,影院还是“体验至上”的时代吗
《阿凡达》IMAX 重映,产业意义可能要远大于票房成绩。
虽然如今IMAX 不再是多么“猎奇”的视听体验,但十年过后这仍然是电影最前沿的视听体验。 2010年《阿凡达》在国内上映的盛况,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亲身经历。但这部电影的出现,不仅仅以破纪录的方式成为“票房巨兽”,更重要的是带动整个影院视听体验的产业升级。创立于1967年的IMAX,也正是凭借着这部电影戚弯走上了“快速通道”。
经过了超十年在内地电影市场深耕之后,IMAX如今也在大中华区铺开了近千家影院的巨大网络。 3月10日,IMAX China和百老汇影城宣布达成新协议,双方将在上海市中心多个热门区域的著名商业地标开出四家新的IMAX影院。
与此同时,前不久IMAX China也公布了2020年度全年财务业指闹绩,中国电影市场在疫情后迅速复苏,并且在下半年实现了盈利。
2020年疫情导致全球电影产业遭遇重创,但是从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复苏来看,电影依然保持着极强的生命力,而《阿凡达》11年后再度“救市”所拥有的极高热度,同样能够看到在影院消费当中,“视听体验”依然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
中国电影的银幕总数早就成为了世界第一,尽管2020年疫情导致影院有长达超半年的停业,但整个终端市场依然保持着数量上的巨大优势。而且在《电影产业促进法》颁布之后,中国电影市场银幕总数突破8万块仍然是一项硬性指标。 所以从长远的前景来看,中国电影市场的终端规模是拥有非常光明前景的。
而这两年,国内特效厅的发展明显加速,特效厅成为了影院在竞争上的核心筹码之一。随着线上商业形态的形成,商场所负载的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线下商圈本质上将“体验”的重要性明显拔高。对于影院竞争来说,除了地理位置的优势之外,“特效厅”为首的体验优势也是其核心手段。
已经在国内深耕多年的IMAX,也是国内品牌认知度最高的特效厅品牌。 截至2020年12月31日,IMAX China的影院网络已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其中包括已安装的745套系统,另有251套系统签约待建。至此,IMAX 在大中华区的签约影院数量已接近1,000家。
3月10日,IMAX和百老汇影城达成了在上海热门商区新开四家IMAX影院的协议。这项协议将把四套行业前沿的IMAX 激光观影体验系统引入上海的核心商圈。目前,百老汇在中国运营的影院网络中八家票房收入名列前茅的影院均配有IMAX影厅。
从其不断提升的市场份额能够看到,IMAX在国内还是拥有非常光明的市场前景。 一方面是,体验至上的影院竞争总态势下,特效厅是必然趋势。 原因在于当下市场的主流观众对于“品质观影”有着明显的需求,除了内容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之外,在整个视听体验上自然也是一个重点。电影本身还是一项技术为先的 娱乐 消费形式,所以特效厅在国内的发展这两年也极为迅猛唯仔罩。
另一方面,IMAX随着2010年《阿凡达》在国内上映开始布局,几乎伴随着整个商业电影市场的不断扩盘而发展,所以无论是技术优势还是经验优势都有一定的先机,这也是在日益激烈的特效厅竞争中市场份额仍然可以逆势增长的原因所在。
内容和体验的结合“复苏”。
2020年对于全球电影市场来说,无疑都是一次重创。在经过长达半年的关停之后,中国影院开始有序复工。而复工后诞生了4部票房破10亿的影片,票房破5亿的影片共计8部。 2020年占中国内地票房47%的前五部电影,均有IMAX版本,其中《八佰》成为了去年全球电影市场的票房冠军。
受益于整个大盘的恢复,根据IMAX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复工后公司下半年日平均票房已恢复至前一年同期的80%。尽管大中华区全年收入5230万美元,同比下降58%,调整后亏损460万美元,但是2020年下半年,公司仍录得总收入约4,560万美元,经调整利润约为1,090万美元。
实际上,去年中国市场复工后,还是呈现出了不少新的特点。 例如海外疫情影响导致好莱坞进口片在国内上映难度加大,去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前十名全部出自本土电影。
作为一家海外公司,IMAX虽然此前堪称好莱坞大片体验的代名词,但自2010年开始就不断加强和国内电影公司和电影人的合作,加上近年来国内电影爆款频出。IMAX国产片票房占比的不断提升和疫情过后市场的被动调整,都使本土电影票房和占比增长成为IMAX业绩的一大亮点。
从2017年的国庆档开始,IMAX就在头部档期选择多部影片,从而丰富自己的排片策略。根据财报分析,2020年IMAX China的选片中,本土影片的平均票房市场份额为2.7%,相比2019年,上升70个基点。其中全程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八佰》上映后取得了超过31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而IMAX占其首周末票房约6%。
而到了2021年的春节档,IMAX有《唐人街探案3》、《刺杀小说家》和《新神榜:哪吒重生》三部影片。其中,同样是全程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唐人街探案3》在整个档期前半段一骑绝尘,强力助推IMAX首周末票房较同期提升了45%。
国内市场国产片重要性提升,实际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全年票房占比从四成提升到六成,这实际上也给了IMAX更大的机会。 尤其是这两年频频出现的国产重工业大片,对于工业化水准的重视程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成为更多头部影片的选择,这无疑给IMAX和国产片之间的合作提供了空间。
此外,疫情复工后整个市场热门档期的票房爆发力更加明显,而国庆档、贺岁档、春节档屡破票房纪录,而且这类档期本身也是以本土电影为主。 IMAX和国产片加速合作,一方面成功让其票房占比大大提升,另一方面也在国产片工业化提升的产业意义上更进一步。
2020年国庆档,IMAX在中国内地影院贡献票房约1.28亿元人民币,比前一年增长23%,创IMAX最佳国庆档票房纪录。而到了2021年的春节档,IMAX首次创下全球市场单日观影人次破百万的新纪录。
对于国产片来说工业化程度提升必然让终端体验的“标准提升”,所以IMAX为首的特效厅成为了最优选择;而国产片在整个市场的重要性不断加深,也让IMAX对国产片有了更强烈的合作需求。双方的“强强结合”,实际上也是不断刺激整个市场迅速恢复的原因所在。
“每个人的房子里都有厨房,但我们仍然去餐馆吃饭。”
IMAX 首席执行官 Richard Gelfond 此前在接受采访时,通过这句话表达了未来影院的消费趋势。在2020年,由于多部热门影片选择直接“院转网”,导致传统影院终端的发展前景被看衰,但事实证明,线上线下同步发展是未来的整体趋势,流媒体发展无法直接将影院消费代替。
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影院消费的“体验感”。 实际上,北美影院消费早就形成了粉丝“圈层聚集效应”,而国内影院从屡破纪录的春节档票房来看,观影仪式感仍然是极为重要的推动力。但和早年3D热导致的为视听买单不同,如今观众对于内容有了更高的要求,但这和影院的“体验至上”并不冲突。
某种意义上来说,视效大片和视听体验并不能笼统地划分为一类。 随着电子产品技术水准的不断提升,观众对于影院消费显然有了更高的标准。即便是剧情片,在更高端的特效银幕上所带给观众的观感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实际上就是IMAX为首的特效厅未来前景持续被看好的原因所在。
例如如今重映的IMAX 3D版本的《阿凡达》,当下市场主流观众绝大多数都是在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电视等途径观看的这部电影,但这种小屏化渠道和IMAX 3D版本在观感体验上实际上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也是为何这部影史经典在重映后被广泛期待的原因。
此前,《复仇者联盟4》上映时,首日票房前十皆为IMAX影院,而前100名中有88家是IMAX影院。据悉,在银幕数量市场占率当时仅为1%的情况下,IMAX累计总票房占比高达13.2%。
观众对于更高品质的视听体验,永远有着极大的热情。而电影产业的创作前端,同样不断地进行着技术革命。 所以很多商业大片为了营造更好的沉浸感会选择制作IMAX版本。 除了整体视效的提升,IMAX特制拍摄的影片在IMAX银幕还能看到多26%的画幅,可以服务于一些电影人希望展现的宏大叙事和视角。所以一些顶级商业大片则选择使用IMAX技术参与拍摄,《八佰》和《唐人街探案3》两部本土商业大片在市场的突出表现,也可能会鼓励更多电影创作者的技术尝试。
尤其是在国产科幻和体现工业水准进步的影片更加密集的未来,整个产业水准的提升必然需要更优质的终端体验来承载。
尽管移动观影满足了普通观众便捷性的需求,但线下影院观影永远都是一个“体验至上”的时代,而且随着整个市场的表现,“体验至上”显然会越来越重要。
5. 《星际穿越》重映了
昨日是全国影院复工后的第二个周日,也是2014年的高分电影《星际穿越》重映的第一天。这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烧脑”科幻大片,再度登陆影院依然表现不俗。该片重映首日斩获票房1,921万元人民币,登顶单日票房冠军。随着该片的票房飙高,全国影院的单日票房收入也在复工后首度突破5,000万元人民币。
《星际穿越》于2014年11月首次登上中国的大银幕,首次放映时,该片首日收获票房3,566万元人民币,同样为单日票房冠军。同时,该片口碑不俗,在豆瓣,将近115万人进行打分后,该片依然有着高达9.3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