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评价鲍勃·迪伦这位被音乐耽误的文学家
一、《滚雷日志:鲍勃·迪伦的传奇巡演》
1、“滚雷不仅是一次巡回演出,更是一次朝圣之旅,我们从周围的一切中追寻自己,从每一站停留中追寻自己。”
2、1975年深秋,作者受鲍勃·迪伦的邀请,担任他此次“滚雷巡演”记录电影拍摄的编剧,即使电影未呈现在大荧幕上,但由此诞生的这部日志,算是弥补了遗憾。
3、作者在引言的时候就这样写:“这蠢帆本书很不连贯,倒不是追求什么‘艺术’,或者实验某种写作方法,而是因为那段经历本身就毫无连贯可言,书只不过是记忆的直接成果。”
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关注信懿V,了解更多有趣有料的育儿干货。带哗雹
『贰』 军人中的滚雷是什么意思
滚雷在汉字词典中的解释是:连续不断的打雷或者是滚李轿动身体去引爆地雷。在军人中滚雷的意思肯定是滚动身体去引爆地雷,亩扰渣这也是大家所听说的滚雷英雄的由来。
像是前一段时间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电影长津湖里面的战士有冻死但是仍然坚守岗位的,在那里面也有为了人民为了自己的同伴的先辈们用自己的身体去滚地雷去保护大家的安全,我们不像迅悄美军一样有飞机有坦克,我们有的只是人,所以先辈们用自己的身躯开出来一条生命的道路。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做到勿忘国耻。
『叁』 求一部电影。。。。
会不会是这个?
【不该凋谢的玫瑰】
出品年代:1981
出品公司:广西电影制片厂
1972 年,中国扫雷队员韦力在越南某港口扫雷,因水雷爆炸受了重伤,掉进水里。担任救护的越南女军医阮贞跳海救了韦力,并把他送到军医院。原来,他们是中越界奇丽江边的一对少年朋友。有一次,阮贞失足落水,韦力曾跳下江去救过她。旧友重逢,倍加亲热,爱情之火,也从阮贞心中燃起。阮羡键贞的同学黎文雄从国外留学回来,他热烈地追求阮贞,但阮贞拒绝了他的纠缠,深深地爱着韦力。韦力伤愈回国时,阮贞向他赠送了表示爱情的玫瑰花。中越关系紧张后,由于阮贞对韦力的热爱,她被复员回乡,在一个卫生所当医生。一天,她过江过中国边境买药巧遇韦力。原来,韦力受伤后,也已从部队转业回家乡工作。两人别后重逢,共叙友情,依依不舍。后来,边境形势发生巨大变化。黎文雄担任了奇丽江边公安屯长,他仍不断纠缠阮贞,并派阮贞给上国顾问当"保健医生"妄图以此迫早山使阮贞就范。阮贞的父亲阮德忠得知这个消息后,将女儿偷偷送过江,到中国的朋友韦春山家躲避。想不到,春山就是韦力的爸爸。阮贞和韦力结成了伴侣。一年后,阮贞生了女儿小玫。好景不长,黎文雄奉命侵占了中国的江中小岛--驻霞岛,并不断在边界挑起事端,形势愈加紧张,阮贞有家难回,越军的炮弹打死了正在为阮德忠采药的韦春山。正直的阮德忠对越南当局的侵华行为极为不满,他要求上岛去教训儿子阮路。驻霞岛的公安兵开枪杀害了阮德忠。血的教训使阮路醒悟过来。他去找黎文雄算账,遭到黎文雄的杀害。阮贞回来看到家破人亡的惨状,悲愤异常。此时,黎文雄又来逼她提供中国方面的情报,阮贞忍无可忍,怒打黎文雄,被投入监狱。受尽折磨的阮贞醒来,罹着女儿小玫。家里,小玫也在想妈妈,她跑到江边去寻找妈妈,踩中了越军过境埋没的地雷……公安兵阿伦释放了阮贞,掩护阮贞过江。阮贞划船过江,不幸中弹,掉下水陆派中去,被正在江边盼望她归来的韦力看见,他不顾一切,冲下水去,抱起落水的妻子。这时,黎文雄又射来一串罪恶的子弹,韦力和阮贞应声双双沉入水中,鲜血染红了奇丽江……
『肆』 工兵连滚雷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官兵联系过来的电影就叫地雷战。
『伍』 为总攻争取时间,战士们用身体滚雷是那部电视剧
是电视剧战雷
『陆』 战雷工兵连用身体滚雷是哪一集
第10集。
一只侦查小队按照林峰提供的坐标发现了野狼谷当中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使军区首长陈大光陷入了深深的担忧之中,这也让他回想起八十年毁没绝代的那场狼山战役以及飞鹰大队。
在那场战役中,飞鹰大队集体滚雷,他们没有纤姿一丝犹豫和胆怯,也没有豪言壮语,对总部轻描淡写地说“情况复杂,我们准备滚雷了,让后面的同志好好打”。
剧情介绍:
一次突发的边境地震,让多处深埋地下的雷场重见天日,一个堰塞湖的形成,察咐直接威胁到下游十万百姓的生命安全。
时间紧迫,为了全面开展扫雷炸湖任务,某集团军立刻着手筹备组建扫雷队,发誓要保护边境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刚入伍的新兵中,有个叫高等的叛逆少年,由于不适应部队生活连连闯祸,遭到连长崔鸣和班长孙军的教导和批评。
但高等仍然我行我素,不把他人放在眼里,成为了“刺头兵”,下连后被分到了远在深山中的修理班。连长崔鸣则开始组建扫雷队,准备率队奔赴雷场一线。
『柒』 越南农民在橡胶园工作,意外发现大型炸弹,为何会有此现象
这完全就是当年越南战争的遗留问题。不用说大型炸弹,无论在越南出现什么样的炸弹,出现多少炸弹都并不稀奇。仅仅当年美国发动的“滚雷行动”(及美国批准的一场针对北越政权和其中重要设施和资源地的一场轰炸),就在越南投入了864,000吨炸弹,再加上越南,大部分地区处于丛林之中。于是他们就在丛林里埋下了很多炸弹。用来抵御美国和其他侵略者的进攻。而橡胶园作为越南最主要的战略资源之一,肯定受过很多轰炸,存在很多炸弹,非常正常。
越南战争发生主要原因就是在“二战”结束以后,越南民主共和国,同法国支持的末代皇帝保大皇帝划界而治,进行了超过十年的对抗,国际社会将这次战争称为“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越南称其为“抗法救国战争”,而我们国家则将这次战争称为“援越抗脊嫌码法战争”。在我们国者樱家的支持下,胡志明最终赢得了胜利,法国被迫撤出越南。到了1955年,保大皇帝政权被吴廷艳推翻,吴廷艳建立越南共和国,简称“南越”,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下开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同北越进行对抗。
在战争中受到伤害最大的始终都是老百姓,希望越南能够尽早清除国内存在的为爆炸炸弹,不会有那么多人因此受到伤害和死亡。愿世界再无战争。
『捌』 《富士山下》中文谐音是什么
《富士山下》谐音歌词如下:
拦路雨偏似雪花
(拦漏雨拼启须发)
饮泣的你冻吗
(央哑得内冬吗)
这风褛我给你磨到有襟花
(结风捞我卡内磨都瑶刊发)
连掉了渍也不怕
(林丢流基牙八怕)
怎么始终牵挂
(展么起终hin挂)
苦心选中今天想车你回家
(服历岁身寻中刚听赏拆内为嘎)
原谅我不再送花
(云棱我八拽送发)
伤口应要结疤
(伤豪应优gi疤)
花瓣铺满心里坟场才害怕
(发反剖mun身雷凡场揣害怕)
如若你非我不嫁
(鱼月内非我八嘎)
彼此终必火化
(绝烂毕北起终必佛发)
一生一世等一天需要代价
(呀伤呀塞等呀听虽优带嘎)
谁都只得那双手
(谁都几哒那桑扫)
靠拥抱亦难任你拥有
(靠拥剖夜难央内拥瑶)
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优拥瑶必心懂撒灰展及梢)
曾沿着雪路浪游
(仓云这须漏笼要)
为何为好事泪流
(歪活歪后西lui劳)
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
(谁囊旁爱一优夫西山系瑶)
何不把悲哀感觉
(活八把悲哀港郭)
假设是来自你虚构
(嘎七系来机内灰靠)
试管里找不到它染污眼眸
(系滚雷早八都它引乌俺矛)
前尘硬化像石头
(晴尘昂发葬色逃)
随缘地抛下便逃走
(翠云得抛哈冰投早)
我绝不罕有
(我句八洪瑶)
往街里绕过一周
(往盖雷游过呀遭)
我便化乌有
(我冰发乌瑶)
情人节不要说穿
(情言及八优虚群)
只敢抚你发端
(几港抚内发dyun)
这种姿态可会令你更心酸
(结中几太活微令内港伤勋)
留在汽车里取暖
(牢拽嘿拆雷翠nyun)
应该怎么规劝
(应该展么快hyun)
怎么可以将手腕忍痛划损
(展么活以珍扫纹言痛哇寻)
人活到几岁算短
(言屋都给岁熏dyun)
失恋只有更短
(撒lyun几瑶港dyun)
归家需要几里路谁并芹能预算
(乖嘎虽优给雷漏谁能预熏)
忘掉我跟你恩怨
(忙丢我跟内羊云)
樱花开了几转
(樱发嗨流给君)
东京之旅一早比一世遥远
(东京机垒呀走呗呀塞友云)
谁都只得那双手
(谁都几哒那桑扫)
靠拥抱亦难任你拥有
(靠拥剖夜难央内拥瑶)
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优拥瑶必心懂撒灰展及梢)
曾沿着雪路浪游
(仓云这须漏笼要)
为何为好事泪流
(歪活歪后西lui劳)
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
(谁囊旁爱一优夫西山系瑶)
何不把悲哀感觉
(活八把悲哀港郭)
假设是来自你虚构
(嘎七系来机内灰靠)
试管里找不到它染污眼眸
(系滚雷早八都它引乌俺矛)
前尘硬化像石头
(晴尘昂发葬色逃)
随缘地抛下便逃走
(翠云得抛哈冰投早)
我绝不罕有
(我句八洪瑶)
往街里绕过一周
(往盖雷游过呀遭)
我便化乌有
(我冰发乌瑶)
谁都只得那双手
(谁都几哒那桑扫)
靠拥抱亦难任你拥有
(靠拥剖夜难央内拥瑶)
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优拥瑶必心懂撒灰展及梢)
曾沿着雪路浪游
(仓云这须漏笼要)
为何为好事泪流
(歪活歪后西lui劳)
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
(谁囊旁爱一优夫西山系瑶)
何不把悲哀感觉
(活八把悲哀港郭)
假设是来自你虚构
(嘎七系来机内灰靠)
试管里找不到它染污眼眸
(系滚雷早八都它引乌俺矛)
前尘硬化像石头
(晴尘昂发葬色逃)
随缘地抛下便逃走
(翠云得抛哈冰投早)
我绝不罕有
(我句八洪瑶)
往街里绕过一周
(往盖雷游过呀遭)
我便化乌有
(我冰发乌瑶)
你还嫌不够
(内晚应八高)
我把这陈年风褛
(我把结残宁风褛)
送赠你解咒
富士山下歌曲概述
陈奕迅的新碟里,很多朋友都对富士山下不明所以,其实这词写得并不深奥。要解读这首歌词,要先搞清楚林夕想要在这里表达一种怎样的想法。
事实上,富士山下与其它大部份的林夕作品一样,都是用以表达林夕的人生观——放下回忆的包袱,珍惜眼前人。其实无论体裁有多大的差异,但林夕几乎所有的词作主旨都是走向同一个点的,只要能领悟林夕的人生观,就很容易可以参透他每一首词。
而具体到“富士山下”本身,是一首劝导人们放下一段感情的歌,就像近期他写的“情永落”、“情歌”差不多,只不过这次换成第一人称的视觉,去劝导自己的前任女朋友而已。
『玖』 对越自卫战老电影有哪些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中越关系恢复正常化,对越自卫还击的题材从各种媒体上都消失了,以至于逐渐成了一场被人们遗忘的战争。抚今追昔,不胜感慨之至。十一期间,无事可做,于是上网搜了几部对越自卫还击战的老电影来看。有《自豪吧母亲》、《铁甲OO八》、《长排山之战》、《新兵马强》、《花枝俏》、《高山下的花环》、《闪电行动》、《蛇谷奇兵》。从拍摄时间上看,八部片子分三个时期:八十年代初期:《自豪吧母亲》、《铁甲OO八》、《长排山之战》、《新兵马强》、《花枝俏》八十年代中期:《高山下的花环》八十年代末期:《闪电行动》、《蛇谷奇兵》从情节类型上看,分为二种:以《自豪吧母亲》、《铁甲OO八》、《新兵马强》、《花枝俏》、《高山下的花环》为一种,讲的是城市兵(如方虎南、黄永亮、赵蒙生)和新兵(如马强、巩大方)等,是如何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下,磨去了身上的骄娇之气,成长为报效祖国的勇敢士兵的故事。这种故事发生的大环境则是八十年代初时普遍的青年理想失落,感到迷惘。《长排山之战》、《闪电行动》、《蛇谷奇兵》则为另一种,以真实发生过的战役为背景,描写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战斗场面激烈,悬念丛生,扣人心弦。从人物的塑造上看,憨直可爱的马强、爱发牢骚的靳开来、顽劣不羁的黄永亮、性格多柔的赵蒙生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些演员一直奋斗在影坛上,如今已成为了大腕级人物,如饰演赵蒙生的唐国强、饰演老班长姜元的孙海英、饰演参谋肖军的郑小宁、饰演越军特功队长院雄的赵小锐、饰演战士梁国柱的储智博等。有意思的是《铁甲OO八》中方虎南的童年时恋人,是当时仅有10岁的许晴饰演的,而《闪电行动》中舍身滚雷的战士林小亮,则是人们都熟悉的“潘冬子”祝新运饰演的。饰演《花枝俏》中黄永亮的是当年的著名青年演员宝询,他和肖雄主演的《苦果》当时广为人知,可惜此人后来随出国潮去了新西兰,在中国影坛上消失了。在《闪电行动》中演刘凯华的杜振清是一副标准的军人形象,后来还演了《中国勇士》中的我军特工队长。看过了很多前苏联和好莱坞的战争大片,其中千军万马、战机如云、坦克奔腾的宏大的战争场面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再观我们的战争大片,千军万马、血肉相搏的场面不输于人,然而现代化的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景象,则少有见到,更多的是以小米加步枪的劣势武器与敌苦斗。英勇是英勇了,却总给人以缺撼之感。所幸的是,在上述的关于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影片中,见到了我们自己的万炮齐发和装甲铁骑,这场对越作战也是我军建立以来唯一一场运用了大规模装装甲部队和大规模炮兵的战争。有几部片子是以对越作战中的真实战役为背景的。如西线11军穿插封土的《高山下的花环》、东线41军猛攻朔江的《长排山之战》、东线42军43军坦克部队奔袭东溪,包抄高平的《铁甲OO八》、《蛇谷奇兵》、两山轮战时我军特种侦察作战的《闪电行动》等。其中,比较接近于真实战役的是《长排山之战》和《蛇谷奇兵》。
『拾』 孤胆英雄:对越反击战中他独守前哨780天,打退敌人30多次进攻
中国云南省文山州 麻栗坡县杨万乡 区域边缘 ——莽莽苍苍的者阴山拔地而起,似一位纠纠武士仗剑矗立国门,横眉怒目狼烟起处,警惕地护卫着者阴、江丛等我境内纵深数十公里的村寨、梯田、八角林。主峰右侧的A号阵地有如武士法力无边的仗剑之手。他运足千钧神力,随时准备刺向虎视和平的魔鬼……
1号哨位,就是这把锋利无比所向披靡的宝剑的剑锋!
生长着地雷弹贺指薯片和杂乱交错的茅丛的山脊,把一截长约100公尺的堑壕迫至“剑峰”——一条宽不到1.5米、深不足1米的天然石缝。
于是,这里产生了一条关于一个兵的新闻和一个创造新闻的兵。
1987年,据新华社云南前线7月12日电: 景颇族战士鲍孔红,独立坚守者阴山前沿哨位780个日夜,抗击敌军偷袭和炮轰数十次,脚下寸土未丢。
1987年夏,《人民日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云南日报》等全国几十家新闻单位几乎在同一天把关于那个兵的新闻传播给和平生活中的人们。
于是,人们知道了者阴山前沿阵地上那个创造新闻的兵。
鲍孔红1985年从云南德宏州潞西县三台山区景颇山寨入伍……。由于他出色完成战斗任务,两年中6次立功授奖,被评为优秀战士……
1985年的一天,他伏在草丛中,仰视着左、前、右三个山头的敌军阵地。
随着头的移动,望远镜将远处敌军阵地上的一切清晰地显现在他的眼帘: 纵横交错如在草丛中时起时伏的毒蛇一样的堑交壕,黑洞的射击孔,发出蓝幽幽光泽的高机枪管,像掉了魂的幽灵一样不时在阵地上游弋的荷枪实弹的敌军。
“轰”!不知是野猫还是野兔子拌响一颗地雷,闷闷地响声从山谷传出,几个家伙像白天突然见人的耗子一样,霎时没了踪影。
一切又归于沉寂,雾不知不觉中越来越浓了,凝固了似地笼罩着群山。他把视线从远处移到眼前这片陡坡中的茅草丛注视着……连指挥所里灯光昏暗,连长指导员正在研究派谁去接守1号哨位,换下罗正生—— 那位右脚只剩下3个脚指头的老兵。
老兵退伍前的一个星期,已有好几名班长骨干来找他们挂了号,要去坚守1号哨位。但两位主官掰着指头算算,几个阵地上都需要有责任心强的“头”,离不开呀?
“让我去吧!”报告声中,闯进了墩墩实实的鲍孔红。虽然下连的时间还不到两个月,但他已多次到过那个全连最前出的哨位,跟罗老兵打得火热。罗老兵也跟他吹阵地的“光辉 历史 ”。
1984年4月30日,在收复者阴山的战斗中,进攻分队在现在连指挥所侧面的山上受到敌人雷场的阻碍。敌人占据着我们这个位置,增援分队已爬至半山腰……排雷前进,就会给敌人以喘息之机,进而向立脚未稳的我进攻分队反扑,情况十分危急。这时安忠文一跃而起,滚向雷区,成了“滚雷英雄”。
“那时”我还跟你一样才入伍两三个月呢。”罗老兵还跟他讲自己到1号哨位3个月来的经验,怎样判断敌情,怎样讲究战术把敌人放近打;讲敌军如何缺德,将他那只涂了绿色伪装油漆反扣在石蜂上的磁碗打了一个大洞。
“这是者阴山地区最前出的哨位,能在这里坚守是一种荣幸。” 在自己即将离队之前,罗老兵把连队准备调人替换自己坚守1号哨位的“秘密”透露给了他。
因此,在最“关键”的时候,他来到了连指挥部。
两位主官从沉思中抬起头来,看清了面前这个新兵:一米六七的个子,黑不溜秋的,一小簇一小簇的卷发紧贴在头皮上,浓眉下那双清澈的眼睛正直逗李勾勾地盯着自己,脸庞上那认真的表情暗示着: 今天不把任务交给我就甭想让我离开这间房子。
“好,就定他去吧!”连长发话,指导员还未表示首肯。
“啪!”他马上一个军礼:“感谢首长!”转身蹦出了连指挥所。
780个日夜,这里是宝剑的“剑峰”。 哨位只有一个,守卫的人也只容得下一个,于是有了一个人的“班防御”,敌军的鬼哭狼嚎和新华社电讯稿中: 打退敌人30多次偷袭和进攻的激战场面。
不过鲍孔红曾说:打猎得有耐心。我们先看看这位“猎手”的耐心。
他禅者使劲眨了几下眼睛继续观察——他不能掉以轻心,敌军随时都有可能捞一把就溜——浓雾、茅丛、敌军阵地。
刚上1号哨位,伏在观察口,每天除了潜伏,雾、茅草和敌军偶尔放几发冷枪,没有任何动静。他受不了啦,心口发胀、发闷,像堵了一块沉重的石头:要干就痛痛快快地干一仗,这样不死不活的,人都会憋出病来。
一只小虫爬在他的脸上,他“啪”地一巴掌扇过去,小虫掉在地上,他又振作起来了……
要是天晴,石缝里还可以,虽然为了适应石缝宽度的需要,锯掉一截后只有1.5米长的床板不容他把1.68米的身子打直,但身子躬着一点也还勉强能睡下,风从油毛毡缝中透进来,凉幽凉幽怪舒服的。
一截黑褐色火箭筒弹防潮盒,中间挖一个小孔,再罩在罐头盒制成的煤油灯或半截蜡烛上,小孔面对着石缝内。于是,石缝内产生了中学课本那么大一片光明_这里点灯容易暴露目标,而且那讨厌的风不能容忍让他得到一点光明,但他仍不甘黑暗。于是,这就成了具有80年代阵地特点的“孔明灯”。在这盏“孔明灯”下,他记录了数万字的观察日记和学习笔记。
蚊虫是最令人伤脑筋的,战士们说阵地上的蚊子是从敌方侵入我境的,接收了敌军的全部优点。 因此个不大,咬人却特别狠毒,咬一下钻心的痛。一巴掌打过去,蚊子飞了,那里却留下一个大红疙瘩,奇痒难忍,一抠就流黄水,又不能用那味浓的万金油驱蚊(敌军的鼻子比蚊子还尖)。那天,班里一位老兵送给他半瓶防蚊药,这玩意真叫绝,往手脚抹那么一小点,蚊子还隔着老远就逃之夭夭了。于是,他从卫生员那里开“后门”要来了四五瓶。
老鼠与他向来是友好的,有食物共同分享,绝不会有半点客气。只是这老弟太邋遢,经常把黏糊糊的屎拉到他的被子衣服上,吃饱了牙齿痒时,还把他的床板作磨牙板,蚊帐上也留下碗口大的几处“杰作”。但他不能给它吃磷化锌,因为那样,石缝里会臭得人喘不过气来,于是只好听之任之,和平相处。
当然,那条乌梢蛇比起“鼠老弟”来就倒霉多,让它到家里做客算是够客气了,可它竟还要爬到主人的床上与主人同榻共度良宵,凉丝丝的皮肤冰醒了主人,一锹下去,第二天就成了主人的桌上羹,美餐了一顿还剩着好多呢。
然而,热带山岳丛林雨季一到,能有几个不下雨的天么?大雨一下,雨水顺着石缝直往洞里淌,石缝里成了“水帘洞”。
有一天深夜,狂风夹着暴雨冰雹袭击了者阴山前线。有几个阵地的钢架房被吹倒,顶棚被卷到了雷场里,被子床单满天飞,两名战士被砸昏过去。
1号哨位岂能例外? 大风卷走了油毛毡,暴雨冰雹直往石缝里倾泻。他跳了起来,把唯一的一块雨衣盖在手榴弹、炮弹、子弹箱上,自己站着任凭雨淋雹砸。两小时后,雨停了,天空还露出了一颗亮晶晶的星星,夜色倒是不错,可他此时只有上下牙“格格”打架和浑身“筛糠”的功夫了……
天亮了,太阳出来了。草丛干了,空气干了。鲍孔红的“屋子”里却还是一团透湿。他开始“抗涝”。先把衣服被子扭干,再用罐头盒把石缝里的积水一盒一盒地舀出去……
“嘿,别看一个人,打起来过瘾得很哩,因为哨位巴掌大,更多的人也旋展不开,弄不好反而吃敌军的霸道。”
重机、轻机、六〇炮、冲锋枪、手榴弹、炮弹——要是场地再大一点,他可能会把高射机枪和“八二无”一起搬来。
还有一样“核武器”。那是什么?你绝对猜不着。
鲍孔红一见它就浑身是劲,忘了危险、忘了困难,胆子也格外地壮起来。
长刀、景颇长刀——景颇汉子钻森林、出远门的胆量和护身,鲍氏的“传家宝”。 .
一块红缨扎在它尾上,刀柄被鲍家祖辈的手摩擦得油光发亮,出梢三分,青锋耀眼,寒气袭人。
爷爷像鲍孔红的年纪时,已是一名老练的猎手了,用这把刀不止打过猎还杀过侵略者。
在那劈山填海造平原的火红年代,家里揭不开锅,爸爸用这把长刀从森林里把鹿子、野羊等美味猎到火塘边,也是这把长刀使他若干次从豺狼虎豹的利齿下生还。
从10岁起,爸爸就教他使刀习武,到参军时,他已成了一名身怀绝技的景颇刀手了。
入伍那天,爸爸把他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郑重地把刀交给他:“记住,别忘了自己是景颇人!”
要是敌人突上哨位,他的这把刀斩敌卫国!
敌人没有忘记这个原来曾经是他们的后方,又成为他们的前沿阵地、他们的眼中钉,并梦想以之为依托报“一剑之仇”。只是大批的特工多次前来偷袭、强攻都感到吃惊,中国土兵是不是都像孙猴子一样有七十二变?明明巴掌大的地方,每次摸到哨位脚下,上面好像什么也没有,待要上去了,突然机枪手、冲锋枪手、手榴弹投掷手,像从天上掉下来似的近它不得。逃到山脚下直瞄武器射击死角处,以为可以喘口气,突然六〇炮弹也铺天盖地地砸过来。
晚上偷袭,这本是敌军特工的拿手戏,但每次都是好处没捞到,反而搭上“夫人”一个,不是失去个把“弟兄”,就是掉下一根胳臂丢条腿。
敌军使出了最大胆的作战方案: 白天进攻。一般中午人都在“放松”。有谁想得到,别人会在良好视度下白天来。真够狠毒的!
敌人的诡计鲍孔红早就看在眼里:100米、80米、50米……眼看离他的潜伏位置只有30米了,他突然扔出了几颗手榴弹,同时操起了机枪,几个家伙拖着两名同伴逃到谷底。鲍孔红又开始修订表尺,抱起一发炮弹……
也许你和我未认识鲍孔红以前一样感到奇怪,这小子怎么有那么大的本事?
鲍孔红在家从小就跟着哥哥和父亲钻森林、打野兽,练就了百发百中的神功。后来又和寨里的青年人一起参加了民兵集训。景颇人有个习惯,只要能吃苦、不怕死、敢争第一的伙子才会受到姑娘的青睐。猎人的家庭环境也使他养成了倔犟的个性,什么情况下都不服输。因此在训练中他特别卖劲。当民兵练战术那段时间,手臂被利石刮去了一大块肉,他还在猛打猛冲,直到训练结束。民兵连长对着站在队列前的他像刚从血水中捞出来似的袖管惊叫起来,他才感到手臂钻心的痛。当然,此时姑娘们明澈的眼光你可以想到。
新兵训练,基础科目对他来说已是“小菜一碟”。因此,他一闲着就从老兵那里找来教材研究起六〇炮、八二无、重机、高机的构造性能。他的脑子灵光,一看就会,等他到1号哨位时,已成了连队小有名气的“火器通”。
他还特别喜欢看小画书,一看就着迷。看到儿童团打鬼子的故事,他突发奇想,竟在阵地上搞起了“罐头盒报警器”,使出了“金钩吊瓜计”——他看见哨位旁那一小块被炮弹犁松的土,丢了几颗瓜子在里面,任其藤蔓长出去。夜里,偷袭的敌军只要触着瓜蔓,由于瓜蔓是空心的,叶上又有毛,很大的响声立即给他报了信。结果,“偷鸡者”得到的往往是“二锅头”(手榴弹)。费劲的是,瓜蔓上结出了大南瓜后,他要冒比耕种不知大多少倍的风险躲得远远的,用绑了勾的长竹杆伸到雷区里去收获……
黔驴技穷的敌军并不彻底甘休,趁风干物燥,点燃茅草,放起大火,企图让这个哨位与茅草一起成为灰烬。哨位周围的石头“啪啪”崩裂,随着引爆的地雷一起横飞四溅。油毛毡烧掉了,蚊帐燎去一只角,衣服和军帽烤得冒烟,发出怪味。他毫不理会,握紧冲锋枪伏在观察口,眼睛一眨不眨地监视着敌军动向。过了一段时间,烧焦的哨所周围又长出了青青的茅草,枯树也长出了绿叶。
你想,敌军能不恨之入骨吗? 他们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形,又将数百发炮弹泻向1号哨位。那架势,不使这个哨位成为齑粉决不罢休。弹片穿透了他的被褥,周围的石头脱了一层“皮”。然而,哨位巍然不动。那一棵棵弹片土壤里的者阴兰,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随风摇曳,似乎在嘲讽敌军的无耻、无能……
前沿阵地上,在他的“房子”里,一样东西使这小小的石缝似乎也跟着开阔起来。
那是一件邮品,用一张张邮票贴在油毛毡上,形成“地”字还差半边的地名标志。那雄伟的长城、那精巧的民居、那 历史 人物像、那现代建设图:那稻穗镰刀、那钢花铁钎……
这些邮票大多数是从全国各地写来的慰问信上剪下来的。
来信的有同龄学生,也有青年工人,还有刚上学的红领巾。每到节日,信来得最多。春节期间,他的信都快堆成小山了,还有那些红红绿绿的各地风光名胜明信片,看都看不赢。一读起信呀,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感觉全没有了,烦恼也没有了。
“你是寨子里唯一一个在外面当兵的,全村人夸你有出息,我们心里也高兴,你打仗要勇敢,争取多立几个一号功(一等功),不要丢妈妈的脸。”这是他妈妈给他寄来的一封信中的内容。
在家中,他最敬爱妈妈,在阵地上他也最想妈妈。 因此,他常用口琴吹《妈妈的吻》: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年迈的妈妈已白发鬓鬓……
780个日日夜夜!剑锋一样的1号哨位!满山随风摇曳的山茅草!
听着他轻轻的吟唱,我们似乎明白了点什么,一股热热的东西从心中涌起、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