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意识形态批评是什么呢
一、意识形态批评可以说是一种解构性批评。
意识形态批评常常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其他理论相结合进行综合运用。从理论渊源上看,意识形态批评与其他一些批评如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等理论一样,都与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有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与精神分析致力于从文本中发掘深层无意识,与结构主义试图从滑动的能指下发现深隐的所指,从表层结构下发掘深层结构相类似,意识形态批评、女性主义批芦宴评、种族主义批轿蚂评、认同理论、后殖民主义批评等也纷纷努力去探寻文本背后那些根深蒂固的“无意识”,如政治无意识、性别无意识、文化及种族无意识等等。与反结构、反意义、反中心的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相闭哗埋似,它们同样全力拆解资本主义文化霸权、男性中心主义、白人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等中心主义权威,对“压抑机制”的关注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正因如此,美国文化学者凯尔纳提出了“多元文化的意识形态批判”的概念:“意识形态除了包括阶级的权力以外,还应该加以扩展,以涵盖那些使得占有统治地位的性别和种族得以合法化的理论、观念文本和再现等。”扩展了的意识形态批评与文化研究成了一种同构关系,它实际上已经包括了分别以阶级、性、性别、种族/民族等为关注焦点的系列相关理论,即今日西方文化中所谓“政治正确”所涉及的范围,因此意识形态批评可以说是一种解构性批评。
二、意识形态批评的步骤如下:
1、“破译”意识形态的编码,重现询唤机制赖以完成的叙事策略。让那些看似天然、理所应当、无懈可击的现存秩序、规则与状态呈现出其人为制造的神话性。阿尔都塞认为,阅读一个文本不仅要看它的显在话语,更需注意的是其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无声话语,就像从无意识的症候去发掘深藏的病因一样:“要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要看见那些‘失察的东西’,要在充斥着的话语中辩论出缺乏的东西,在充满文字的文本中发现空白的地方。”⑤因此,对意识形态所隐蔽的种种话语策略的揭示和剖析,便成为意识形态批判的核心内容。
2、确立特定编码及叙事策略与特定意识形态的关联性。意识形态批评努力发掘这些编码与策略,最终的目的并不在这些表面的编码与策略本身,而在于揭示出产生它们的历史语境与权力话语机制。这正是福柯所说的,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意识形态批评在某种程度上与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方法相似。福柯亦认为,在所有看似中立的话语背后其实都潜藏着特定的权力关系。知识考古学将所有时代语境中诞生的文本都当作历史长河中的考古文献,透过它们去发掘出其背后的权力机制。
3、一个狡黠的技巧:置意识形态于窘境。伊格尔顿指出,“意识形态就是权力的迫切需要所产生或扭曲了的一种思想形式。但是它不仅留下了张力和不一致性的重要踪迹,而且代表着一种遮盖它所由产生的冲突的企图……意识形态是种种话语策略,对统治权力会感到难堪的现实予以移置、重铸、或欺骗性的解说,为统治权力的自我合法化不遗余力。”⑥意识形态总想极力抹去或移置它内在的不一致与矛盾处,从而使自己呈现为一个完美无缺的神话。正因如此,症候式阅读将其关注的重心放在编码及策略中呈现出来的沉默、空白、断裂、矛盾与冲突之处,使之成为破解意识形态神话的突破口。
㈡ 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的方法
“意识形态电影批评”方法是指去分析电影代表哪个社会阶层的利益。
意识形态批评的出发点必须是完全承认它非常可能处于真理表象之下这一事实。即意识形态的功能,常常是某种谎言效果;它的每句话都可能是真实的,但它所构成的社会效果,却成功地隐蔽了权力集团的真正的社会诉求与目的。
意识形态电影批评基本的理论要点
要点1
——当我们试图用意识形态理论论点切入到影片文本的时候,我们不光要关注它说了些什么,如何说的,同时要关注未曾说出的,但已然说出的,而且必须说出的。
典例:好莱坞的主流电影《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社会的历史(60一80年代)。比较《阿甘正传》的小说与电影时,会发现对意识形态的选择性的讲述有效的、有力的发生着影响。
要点2
——意识形态批评种切入的可能性在于关注任何一个影片文本和生产这部影片、观看这部影片的年代的社会、政治、历史之间的密切关联。
㈢ 美学是什么,用美学评析影视作品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般来说,影视美学鉴赏评论主要指的是对影视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
就是说影视作品 从内容,主题,镜头,背景,音乐, 色彩,动作,表情,甚至是着装都要有美感
㈣ 电影批评的历史
随着电影创作的发展,电影批评经历了从早期零散式的印象性批评到电影批评体系的建立过程。传统电影批评吸纳了美学、心理学、哲学本体论的概念和范畴,评论电影作品,指导电影创作实践。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左翼进步电影评论,四五十年代安德烈·巴赞的影评文章和法国《电影手册》杂志的影评活动,是电影批评引导电影创作的范例。电影批评的对象包括影片和电影现象。传统电影批评的四要素是:
1、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2、作者的创作意图。
3、作品反映的现实。
4、对读者的影响。
传统电影批评的类型可以区分为:确立电影一般艺术价值的理论批评和关注创作方法的实用批评;关注社会价值的社会道德批评和关注欣赏价值的审美批评。反映论的电影批评则更加注重电影反映生活的“真实性”,甚至成为对生活的评论。传统的实用批评还可再分为印象式批评和判断式批评。印象式批评是从批评家的所思所感出发辨析作品价值;判断式批评是根据主题、结构、技巧、文体风格的一般标准来分析和解释作品的效果。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成为西方现代文艺批评的主导理论和方法论。宣扬批评的“科学性”的现代电影批评应运而生。派生自结构主义的电影符号学理论为电影批评提供了文本批评的工具。文本批评颠覆了印象式批评的传统,力求为电影批评建立完整的概念体系和精确的含义。这种形式主义的批评强调作品的各种元素,区分作品的不同类型,重视作品的共性特点。考察将感情和观念有效传递给观众的表现手法的修辞学批评,考察不同类型影片特点的类型批评,考察人物或故事情节共通性的原型批评或神话学批评,也是借鉴文学批评范畴的形式主义电影批评。在后结构主义的思潮中,精神分析学、意识形态、女权主义、叙事学、现象学、阐释学等渗入电影批评领域,造就了电影批评跨学科的新形态。
㈤ 电影批评与电影理论及电影美学的关系
电影理论是“对电影规律和可能性的逻辑思考”,它是以大量的经验事实为依据,伴随着电影创作的产生、兴起和延展,是从电影的生成过程中归纳和抽象的理性总结。电影理论是创建影视美学、确立影视艺术、发展影视文化的必然和必须,涉及到限制、剪辑等微观近照,也囊括了电影思潮、流派等宏观研究,涵盖了影视本体、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化等不同层面。电影批评是与电影理论密切相关的领域。电影评论往往是对个别的影片或具体的现象进行剖析和评价,而电影理论则是对文化现象的本质把握。较之以理性、系统的理论探索,电影批评更具有开放和动态的特点,电影批评的发展可以给电影的总结概括积累更多的现实和背景。同时,批评的开展须以理论为指导,电影理论的递进也能够更有力地支持批评的深入。
关于电影研究史的阶段划分,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将电影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二三十年代的蒙太奇理论;四五十年代以法国为主电影现实主义和六七十年代流行于欧美各国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及各种后现代电影理论。另一种划分方法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之前为古典电影理论或经典电影理论,60年代之后为现代电影理论。
㈥ 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包括
市民意识形态(用鲜活的市井语言塑造了市民阶层的人物群像,淋漓尽致地描绘当时社会的种种变化和人们的欲望宣泄)、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形态(体现着知识分子阶层的立场,它代表着人类的精神追求和终极价值关怀)、主流意识形态(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电影意识形态是人百类意识形态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电影里所表现出的一种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度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电影的回意识形式。
中国电影的特点
①中国是一个注重实践的民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带上了一种实用理性精神。实用理性精神的影响使中国的电影理论不是发展成为一整套抽象的思辨美学,而是形成一种和批评实践与技巧总结理论相结合的实用美学。
②中国人伦理型的文化精神,在文学艺术中形成了“文以载道”的思想传统。这使中国电影理论相对注重电影功能的研究,并且不是停留于抽象的载道功能,而是和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以社会功能为核心的电影本体论。并具体演化为对电影和时代、电影和社会、电影和人民、电影和政治等一系列关系的研究。
③中国传统的理论思维方式侧重于直观整体的把握方式,所以中国电影理论在对电影基本结构的研究上侧重于情节──剧作水平的研究,而不是影像──镜头水平的研究。剧作是中国电影理论本体论的基本出发点。正是在这一水平上,中国传统的电影理论提出了其核心概念“影戏”。
㈦ 所谓的意识形态电影批评方法是指
所谓的意识形态电影批评方法是指去分析电影代表哪个社会阶层的利益。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意识形态电影批评方法是指去分析电影代表哪个社会阶层的利益。影视意识形态批评方法意识形态批评是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依据的影视批评理论。
㈧ 电影的意识形态文化指的是某个社会阶层
电影的意识形态文化是指某个社会阶层通过电影叙述的方式来表达价值观念。
电影作为精神文化产品,是对一定物质生产生活的反映和再现,承载和传播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
在依然存在阶级的社会形态里,由于统治阶级掌握和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同时,也掌握和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这就使得电影承载、表达和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可能,也成为现实。
具体而言,任何电影的拍摄、创作都是具有一定意识形态取向的人的活动的结果,必然烙印创作者的世界认知体系。
实际上,电影的意识形态属性归根到底不是由电影创作者(例如导演、编剧等)个体的意志和力量所决定的,而是由整个社会的物质统治力量所决定的。
西方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关系不仅为西方电影创造提供了物质前提,而且也提供了西方电影叙事由以出发的意识形态环境。
展现和表达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成为西方电影创作的思想环境、价值坐标、文化使命。
因此,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同时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力量。
㈨ 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的方法指的是,分析电影代表哪个
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的方法指的是分析电影代表哪个社会阶层的利益。根据相关信息查询显示,在后现代主义或后结构主义的理论背景之下,电影领域的意识形态批评与1970年《电影手册》编辑部发表的运用意识形态电影理论分析影片的经典批评文章《约翰·福特的〈青年林肯〉》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