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求证一部电影的名称
美丽人生
《美丽人生》影评2007/06/01 12:16
——花儿开了
我曾告诉自己,悲剧其实并不可怕,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在遭受不幸的时候,绝望或许是人性脆弱的本能体现,但这一定不是强者风范,上帝给予的永远只能是同情,在悲剧面前,谁不流泪谁就是上帝,这不是无知也不是残忍,而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最难得可贵的坚决与乐观,我相信这样的人或者这样的民族一定是最优秀的。看完《美丽人生》我安静了好久,眼泪悄悄的滑落,流淌在脸庞沉淀于心底,感慨于犹太民族那个年代遭遇的苦难,感激于共和军和平坦克带来的安宁,感悟于驾凌在悲剧上的美丽人生,更感动于主人公基度最朴实的亲情爱意……
这是一部反思战争的影片,我相信这世界有爱,人类的互相残杀这似乎是不可原谅的错误,一直都不明白纳粹的人性丢失在哪一个角落,将人类囚禁在恶劣的集中营其实就是对人类的尊严最大的侮辱,战争的代价是巨大的,战争没有绝对的胜利,因为不道德。《美丽人生》似乎想要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和诉求,它没有《辛得勒名单》那样惨烈的色彩,而是选择将纳粹的罪恶隐藏在一段普通喜剧游戏当中,但是如此平淡的故事氛围却能震撼每一个观众,因为它让人更深刻的体验到战争给基度一家甚至整个犹太民族无法磨灭的伤害,这是反差也是以小见大,我们从基度编造的游戏中感受着战争的可怕,因为基度一家是无辜的,犹太民族是无辜的。影片中小约书亚有这么一句话:野蛮人和蜘蛛不许进书店 。我相信这是导演刻意安排的一种暗示,这句出自孩子的话其实就是所有犹太人的一种心声,这句话包含太多的情感,对纳粹的痛恨,对和平的渴望。现在想来,德国的反思是诚恳的,他们正弥补着过去纳粹的滔天大罪,更是重新拾起人类曾经遗失的尊严。
这是一部关于生命的影片,在死亡面前,任何人都有权选择你的心态,《美丽人生》触动我的是基度对生命由衷的宽容,这是他的气质,更是意大利人的气质,影片中的基度以及他的周围或许都只是一个缩影,基度的幽默基度的乐观都足够证明他已经完全征服了生命,已经当之无愧成为生命的主宰者,这是犹太的民族的骄傲。基度的人生是个游戏,同时基度游戏着人生,在集中营死亡谷中,他没有一丝表情诠释着死亡的气息,没有一句言语透露出对死亡的畏惧,而是仅仅的将生命看成一个游戏,一个会有收获的游戏,这是常人无能企及的,我想,基度的思维应该和托洛茨基一样,托洛茨基在等待行刑时写下的一段文字:人生是美丽的。我忽然受到了很多的启迪,人生也许残缺不全,生命也许阴霾昏沉,但我们可以选择宽容的心态去包容一切的遗憾,我们应该懂得自己才是人生这个游戏的主宰者,我们该做的是永远微笑。
这又是一部关于亲情的影片,基度是一个成功的男人,成功在于他的人性美,他所制定的游戏其实是一个爱的游戏,为了保护心爱的儿子小约书亚,基度冒着生命危险当了翻译,将纳粹残忍的制度美化编造成一个适合儿子小约书亚的游戏规则,即使游戏规则不真实,但基度的父爱无比真实。感动我的还有那一段广播,基度的几句问候给多拉送去了人间最感人的爱情,多拉哭了,我哭了。在影片结尾,基度再三嘱咐小约书亚不能离开小铁箱,在被纳粹兵抓去途中仍做出滑稽的动作试图让小铁箱里的儿子相信游戏的真实性,在生命的最后,基度用滑稽的动作以及最不舍的心情表达了对儿子小约书亚的浓浓的舐犊之情。
基度的一生终究在纳粹的枪口下结束了,我们似乎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局,因为我们太爱基度了,但或许导演这样的情节安排更能让人共鸣,我们并不痛心,因为我们记住了基度,记住了他的一生,而且我们应该庆幸,因为游戏终于结束了,反法西斯的和平坦克已经成为小约书亚最大最珍贵的奖品。
我不哭,因为坦克很精致,因为花儿开了……
◎译 名 美丽人生/一个快乐的传说
◎片 名 Life Is Beautiful/La Vita è bella
◎年 代 1997
◎国 家 意大利
◎类 别 喜剧/爱情/剧情/战争
◎语 言 意大利语/德语/英语
◎字 幕 中文字幕
◎IMDB评分 8.4/10 (50,410 votes) top 250: #78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8799
◎文件格式 RMVB
◎视频尺寸 720X384
◎文件大小 2CD
◎片 长 118 Min
◎导 演 罗伯托·贝尼尼 Roberto Benigni
◎主 演 罗伯托·贝尼尼 Roberto Benigni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Nicoletta Braschi
Giustino Durano
Sergio Bini Bustric
Giuliana Lojodice
Amerigo Fontani
Pietro De Silva
Francesco Guzzo
◎简 介
【获 奖】
1999 奥斯卡奖 最佳男演员、最佳音乐-剧情片原作配乐、最佳外语片
1999 BAFTA电影奖 最佳男演员
1998 欧洲电影奖 最佳电影
1998 戛纳电影节 评审团大奖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去笼罩着整个意大利。
圭多是一个外表看似笨拙,但心地善良憨厚而且生性乐观的犹太青年。他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他和好友菲鲁乔驾着一辆破车从乡间来到阿雷佐小镇,他的愿望是在小镇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过上与世无争的安逸生活。途经一座谷仓塔楼时,年轻漂亮的姑娘多拉突然从塔楼上跌落到他的怀中,原来塔楼上有个黄蜂窝,黄蜂经常骚扰当地居民。多拉想为民除害,烧掉黄蜂窝,反被黄蜂蜇伤。圭多立刻对她产生了好感,热情地为她处理伤口,为表示谢意,多拉送了一些鸡蛋给圭多,意味深长地目送他远去。
阴云密布的意大利,纳粹的反动势力日益强大,墨索里尼推行强硬的种族歧视政策,圭多因有犹太血统,他开书店的申请屡遭阻挠,得不到批准。好友菲鲁乔的工作也久无着落。由于生活所迫,圭多只好在一家饭店当服务员,他以真诚、纯朴、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赢得了顾客们的喜爱。
一次圭多骑车上班无意中撞倒了多拉,两人再次邂逅燃起了圭多心中爱情的火焰。他不失时机地向多拉表白爱慕之情。
多拉是某学校的教师,有一天从罗马来的督学要到学校视察,圭多得知后,竟冒充督学来到多拉所在学校视察。校长热情地接待他,为取悦多拉,引起多拉的注意,圭多索性跳上讲台施展起喜剧演员的才华,惹得学生开怀大笔,令校长和教师瞠目结舌。
圭多得知多拉和男友鲁道夫要去剧院看歌剧,他也买票前往,坐在楼下的圭多始终目转睛地盯着楼上包厢里的多拉。起初多拉对圭多的苦苦追求并不在意,但是由于多拉讨厌鲁道夫,因此常和圭多在一起。鲁道夫一厢情愿地举协和多拉的订婚晚会。晚会正巧安排在圭多所在的饭店。圭多巧妙地使多拉解脱了鲁道夫的纠缠,因此赢得了她的芳心。多拉不惜跟父母闹翻,离家出走,嫁给了圭多。
婚后,好事接踵而来,圭多梦寐以求的书店开业了,他们有了个乖巧可爱的儿子乔舒亚。圭多闲来无事时常和儿子玩游戏,一家人生活的幸福美满。可好日子没过上几年,在乔舒亚五岁生日这天,纳粹分子抓走了圭多和乔舒亚父子,强行把他们送往犹太人集中营。当多拉和乔舒亚的外祖母兴冲冲地回到家里,只见人去楼空,家里被翻得乱七八糟,多拉明白了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她虽没有犹太血统,但她坚持要求和、儿子一同前往集中营,多拉被关在女牢里,圭多不愿意让儿子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悲惨的阴影。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圭多一面千方百计找机会和女监里的妻子取得联系,向多拉报平安,一面要保护和照顾幼小的乔舒亚,他哄骗儿子这是在玩一场游戏,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最终能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回家。天真好奇的儿子对圭多的话信以为真,他多么想要一辆坦克车呀!乔舒亚强忍了饥饿、恐惧、寂寞和一切恶劣的环境。圭多以游戏的方式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当解放来临之际,一天深夜纳粹准备逃走,圭多将儿子藏在一个铁柜里,千叮嘱万叮咛让乔舒亚不要出来,他打算趁乱到女牢去打妻子多拉,但不幸的是他被纳粹发现,当纳粹押着圭多经过乔舒亚的铁柜时,他还乐观地、大步地走去,暗示儿子不要出来,但不久,就听见一声枪响, 历经磨难的圭多惨死在德国纳粹的枪口下。
天亮了,乔舒亚从铁柜里爬出来,站在院子里,这时一辆真的坦克车隆隆地开到他的面前,上面下来一个美军士兵,将他抱上坦克。
◆影评 & 幕后◆
在本片身兼编、导、演三职的罗伯托.本尼格尼是意大利影坛著名的喜剧演员,他在本片发挥了高度创意,用妙想天开的方式将一种几乎已经拍烂的题材——纳粹迫害犹太人点石成金,效果令人绝倒。故事背景是战争前的意大利小镇。乐天的犹太青年基多在投靠开餐馆的叔叔时,数次巧遇美丽的女教师朵拉,认为是天赐良缘,乃展开热烈追求,终于天从人愿,并有了一个可爱男孩。五年后大战爆发,基多带着孩子上了开往集中营的火车。朵拉则为了与家人在一起而自动跟上基多,为了保护孩子而骗他说是在玩游戏。这种处理彰显了意大利人开朗的民族性,并且用逗笑效果甚高的奇想将一个看似不可能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使人在观赏时感到内心愉悦,看后亦深觉回味无穷。其中,情节编排巧妙和主角个性鲜明的剧本居功至伟,罗伯托.本尼格尼和小童星的精彩演出亦处处见火花。
【背景资料】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一段沉重、严肃的世界悲剧,我们曾看到过‘辛得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中可怜的犹太人、‘拯救大兵雷恩’( Saving Private Ryan)的战争场面,这些多是追求真实性的影片使人看了心酸,‘美丽人生’是完全不同于以前的战争影片,它通过另一个角度来面对这段历史。这是一部喜剧片,而导演也相信“笑”和“想象力”才是面对这些无奈的最佳良药。此片曾在去年的51届嘎纳电影节(Canne Festival)中公映,并荣获评审团大奖。
影评:笑对噩梦--浅谈电影《美丽人生》
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集中营中悲惨生活的电影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辛德勒名单》。然而天性乐观幽默的意大利电影艺术家出人意料地从陈旧的创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鲜的东西,最近在本市放映的《美丽人生》,即在充满鲜血和死亡的集中营里找到了一种美丽。
故事很简单:活泼乐观的意大利青年圭多是个犹太人,他来到小镇阿雷佐遇见了心仪的姑娘多拉,经过几番巧遇和努力,他终于与多拉结婚,并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约书亚。可是,好景不长,纳粹在约书亚五岁的生日上抓走了圭多一家。为了不让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圭多试图让约书亚以为这只是一场游戏。“游戏”结束时,圭多惨死在纳粹的枪下,而约书亚得到了“游戏”的最高奖赏。笔者在最近“奥斯卡获奖电影展”观看这部电影时发现在座的许多观众都哭了,深深被感动了,就像当年《妈妈再爱我一次》一样,这次是伟大的父爱榜样。作为导演和男主角的贝尼尼知道的话,恐怕不见得会欣慰,一定一脸的苦笑,作为一个出色的喜剧演员,他要的不是这个效果。
这绝对不是一场悲剧,从一开始圭多搞笑的出场就可以看出导演想营造一种喜剧的氛围;而圭多在追求多拉时候种种离谱的举动,特别是冒充从罗马来的督学在课桌上跳起脱衣舞的情节将喜剧的因素加强到了闹剧的程度,有趣的场面甚至不断贯穿在集中营里,就是圭多最后被押走处死时,出现在躲在铁箱里的约书亚面前的也是一个扮着小丑夸张模样的爸爸。编导以喜剧的手法表现一个如此感人的故事目的何在?难道是为了媚俗大众不惜而故意削弱电影的思想性。其实恰恰相反,悲剧才是媚俗。贝尼尼这么处理就是为了不媚俗,为了表现更深层的思想,不让观众再沉溺在浅层的感动上。试想,圭多在狱中仅仅是为了约书亚心灵不受到伤害才故意“欺骗”他的吗?难道圭多自己不是这么认为的吗:所有的一切只是暂时的一场疯狂游戏,最后的胜利还是属于他们:热爱生活的人们。就算在集中营里,圭多脸上始终带着笑容,只是在给儿子演戏,没有发自内心对生活热爱的人,是不会有这种灿烂的、让人喜悦而充满力量的笑容!圭多知道噩梦是暂时的,相信美丽的人生才是永远的,所以才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纯洁幼小的心灵。
父亲抱着熟睡的小儿子在集中营的石板路上迷了路,他便开始自言自语,当他失去了最后一线希望,那个他以为会拯救他们一家的德国医生
浓雾渐渐散去,面前显现出阴森可怖的成山尸骨,烟囱里徐徐冒出焚化尸体的浓烟,别惊悸别慌张,这只不过是一场游戏,在睡梦中进行的游戏,“等清晨的阳光洒在我们的脸上,妈妈会推醒我们,送过来热气腾腾的牛奶和甜点,然只不过是为请教他一道迷语而与他秘密联系,发送给他神秘的暗号。是讽刺罢,生命于他们果真是一场游戏。
罗贝尔托·贝贝尼用他的诙谐幽默演绎一场不堪回首的历史惨剧,在他的内心,那怦动的热情和对人生充满希望的美丽,这一切都在我的眼中留下惊讶,在心中激起震撼。
“你好,公主!”在树影葱笼的乡村,那畜养家禽的木棚边;“早晨,公主!”在热闹的小镇,那人流穿梭的广场上;“晚上好,公主!”甚至在女主人翁跟别人订婚的宴会中。这多次的不期而遇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就连圣母玛利亚也忍不住在一旁微笑着为这份单纯透明如晨露的爱情助一臂之力。当然,世上没有圣母,更没有上帝,上帝死了。
一整部笑中有泪的影片,在影片的前半部,我们都为这段自然鲜明如乡村里近远交替的音籁的爱情而发自内心的轻笑,男主人翁抱得美人归似乎是必然的。然而,在当时的意大利,对于一位除了童心和热情几乎一无所有的犹太青年来说,这本身就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但是爱情就是有这样的力量,让一切的不可思议成真。于是在这座浸溢在初夏温暖的阳光下的小镇里,这一对醉倒在烂漫的爱情中的小情侣便顺理成章的结合了,拥有着他们平凡而温馨的家庭以及他们爱情的结晶——一个看上去大概四、五岁,如他父亲般智慧活泼的小儿子。
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以至我们无意去关注在那个时代的冰冷阴沉的背景,一个生存在二战前的普通犹太家庭,罗贝尔托·贝贝尼似乎努力让观者忽视这一些,这些零零星星的关于犹太人被歧视、欺凌和殴打的细碎镜头。在这个一直阳光笼罩的小镇,在繁花中,我们似乎只感受到希望和爱。直至纳粹的卡车将那两父子送进集中营,我们才从无限柔媚的阳光中极不情愿的睁开眼睛,然后我问身边的钢管,“这是真的么?”。我想,在影片的后半部理应是会让我们在恐惧和悲伤中度过的罢。
然而,我错了。在这个最临近死亡的地方,在地狱的最深层,他从未放弃他的乐观和笑容,他的热情仍然鲜明,在这场荒谬的战争和血腥的屠杀中从未因此而褪色,并且温暖着他的亲人,他的爱人,以及他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是一场旅行中的有趣游戏,小顽固,只要我们积够1000分,我们就赢得一辆新簇簇的坦克,我们一家人会乘坐着它回家。”在大踏步逼近的死亡的威胁下,在四栋灰色的集中营围墙的包围中,这位父亲,运用他最大的智慧来保护他的妻子和他的小儿子。
偌大的犹太集中营只不过是一个以假乱真的游乐场,来这里参与这场游戏的都是犹太人。这里有成千上万的孩子,他们以付出无法吃到甜点的代价参与这场游戏,以赢取最后的大奖,一辆他们梦寐以求的崭新坦克。这里还有成千上万的犹太成年人,他们很快乐,他们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来参与这场不可思议的游戏,没有比这更刺激的游戏,输的人会赔上宝贵的生命。当然少不了这场游戏的组织者和评委们,他们都是高尚和受尊重的,他们是那么尊贵,从人演变成兽是他们获得尊贵的必经历程。
把生命当作游戏的人何止在二战时期残存,至今仍有无数人以践踏生命为乐趣,每当我看见那些堕胎的少女,那些为情自杀的情圣,那些为了获得一千几百而夺命的劫匪,那些丧失天良的卖假酒假药假面粉的商人,那些冷漠贪财的医生,那些怒火中烧说要杀光日本人的愤青,那些……那些……请注目这位伟大的父亲的灵魂好吗?他的灵魂在地狱里放发出的火焰的光亮,足以透彻人世间最荒凉的角落和温暖最凄冷的心。
一整部笑中有泪的影片,随着一连串机关枪的声响,也走到了尾声,罗贝尔托·贝贝尼没有让我们看见这位父亲倒在血泊中的情景,他仍然让我们看见最为温情的一幕,用之来掩埋苍凉。当他被带走的时候,他侧过头来,夸张的划着双手,迈着逗笑的大步,就这么一直望着他以后再也无法见到的儿子笑。然后,义无反顾的仰首。他要在临终的一刻告诉儿子,他去参加另一场游戏了。
小儿子躲在废弃的柜子里已经有很长很长的时间,他信任他父亲,他父亲永远给予他最为坚固的臂膀和最从容不迫的笑容,给予他最梦寐以求的崭新坦克,他终在这场生死游戏中获胜。影片的最后,我们所看见的是这个幸运的孩子,他站立在救援犹太人的美国军人驾驶的巨大坦克上,偕同他的“公主”母亲欢笑的。
——引自天涯孤旅仙客来的blog
我那参考资料上的网址是给你在线看的
B. 《拯救大兵瑞恩》:为何被无数影迷奉为“影史最伟大战争片”
1944年6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打响了。
对于登陆诺曼底奥马哈海滩首轮冲锋的盟军士兵来说,生死是一次掷币游戏似的豪赌。
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闯入一寸寸丈量这片海滩的弹雨、血浆和断肢之中,体验着这场父辈的战争。
他和主演汤姆·汉克斯一样,对二战题材的构想在心中深植已久,二人一拍即合,创作出了这部影史最伟大的二战题材影片——
《拯救大兵瑞恩》
经典,永远经得起时间考验,二十多年过去,它依旧是我每年几乎都要重温一次的影片。
抱着向父亲那“伟大的一代”致敬的理想主义而来,但极端追求写实的创作方向,让斯皮尔伯格在拍摄过程中逐渐接近了暴力和战争的真相。
一天在片场,他转过头对身旁的汤姆·汉克斯说:“拍这部片我很享受,对此我很惭愧。”
《拯救大兵瑞恩》的伟大正在于它不仅在用全新的方式观察战争,也用前所未有的角度无限接近从前少有被触及的、战争中人性的晦暗地带;
让我们意识到即便在看似善恶分明的战争立场下,身处局中的普通士兵仍然要经历超越身体痛苦之外的不可逆让敏的伤害。
而正是因为这种无所逃避的直面勇气,让“集体拯救个人”的光辉主题不失落在空泛与教条之中,也成就了一次真正的对父辈的致敬。
也正因如此,《拯救大兵瑞恩》不仅在视听上启发了此后二十多年里世界范围内的大量战争片,也在延续着《十二怒汉》、《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杀死一只知更鸟》等片的精神,个体价值与理想主义的火焰,竟也能用一种令人战栗的死亡美氏握学来点燃。
角色
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米勒上尉有两个最重要的设定:
一名职业是老师的美国公民(并且在影片前半部分,他在观众的脑海中可以是任何职业);
一名身经数战的老兵。
前者让他的牺牲有了普世的分量,后者让他的恐惧有了扎根的土壤。
汤姆·汉克斯总能最恰当地糅合平民英雄的非凡与不凡,堪称詹姆斯·斯图尔特之后最能代表美国精神的男演员;
而主角米勒则是D日登陆的士兵中仅有的10%的老兵之一,面对惨烈的奥马哈海滩说出“好一番景象”时,深邃的眼神不只是一面映出惨状的镜子。
如汉克斯在20年前接受罗杰·伊伯特采访时所说:“(作为少数的老兵之一)米勒已经在意大利见过惨烈的战况,他恐惧是因为他曾经经历过这一切。他不会天真地觉得这是简单的。”
汉克斯对角色有着自己所勾画的清晰轮廓,米勒在部下产生分歧时讲述自己的工作,原来的剧本中台词较长,但汉克斯觉得米勒并不会说太多自己的事情,他向斯皮尔伯格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于是这段台词被缩减了。
普通公民面对责任与死亡的极限时所展现出的真实人性,是米勒作为老师最后的一堂言传身教。
汉克斯形容他在未知状态下所看到的奥马哈海滩:空气已经变成血染的粉色,枪炮声震耳欲聋,断肢残体坠落。
最动人心魄的是,在如此混乱的血战之中,米勒的责任感与勇气,似乎已经化为一种本能,伴随“别辜负”(Earn it)的弥留呓语,至死方休。
卡帕佐一角是斯皮尔伯格看过范·迪塞尔自导自演的独立电影《迷失者》(Strays)后为其量身打造的。当时还籍籍无名的他,获得了10万美元片酬。
汉克斯和斯皮尔伯格都是听着父辈们讲着二战的经历长大的,尤其是斯皮尔伯格,父亲和他的老战友们每次在家中聚会,都会讲述他们二战期间在印度和缅甸的经历。
“二战让我们这一代(婴儿潮)得以存续。二战让我们的未来成为可能。婴儿潮的这一代人,亏欠父辈们太多。”斯皮尔伯格感谢父辈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地了解他们的牺牲。
这部残酷、血腥、让理想主义的光芒在最黑暗处点亮的影片,却承载着斯皮尔伯格将床边故事搬上银幕的温柔夙愿。
他曾无数次强调这是一部“献给父亲的电影”,经常在作品中表达“父爱缺位”元素的斯皮尔伯格,终于用一部尽力走近父辈伤痛的电影,化解了与父亲的误会与隔阂。
在那之前,父亲只是默默地消化这一切;而在那之后,父亲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温暖,斯皮尔伯格也终于释然:“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亲密。”
C. 电影父亲的旗帜剧情是什么
著名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2006年作品1945年2月,历经七年之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最后的决战阶段,
影视剧照
欧洲战场上的硝烟已渐渐隐去,但在太平洋战场之上,炮声仍在升级,拼命顽抗的日本依然在广阔的太平洋上与强大的盟军做着最后的挣扎。其中最关键也极血腥惨烈的一场当属硫磺岛战役,此役,美军阵亡6812人。而23388名守岛日军在战斗中阵亡22305人嫌汪,在最后也只有1083人生还。甚至在某些阵地上都出现了残酷之极的面对面的肉搏战。 2月19号之后,海军第五师开始试图占领高地,胶着到第五天,美军严重死伤,而日方也被迫撤退到岛屿的岩洞中。
为了带给士兵们希望,一天清晨,第五师收到了插旗指令。海军士兵约翰·布拉德利(雷恩·菲力普)与战友艾拉·海耶斯(亚当·比奇)、雷内·加侬(杰西·布拉德福德)以及另三位不知名的战友共同冲上硫袭者孝磺岛的制高点苏利班奇峰,并且六人合力将一面美国国旗插了上去。那一刻,美联社战地记者乔·罗森塔尔将六名士兵奋勇举旗的场景拍摄下来,并将照片发回国内,18个小时后照片传到纽约,大大鼓舞了美国士兵的士气,最终为取得整个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此,这六名士兵成为了举国英雄!海报、图片、巧克力、甚至连草莓蛋糕上都铺天盖地地有了这张照片的影子,可谓家喻户晓、人人崇拜。
但其中三位很快便倒在了这块被战火烧得炙热的黑土地
影视剧照
上,永远不会知道他们将因此而不朽,而最终在胜利之后活着回家的三位,对自己被当成民族英雄般的偶像却毫无兴趣,也从不认为自己是英雄,他们只希望能够跟那些没有享受到丝毫荣耀、在战火中壮烈牺牲的兄弟们呆在一起,希望可怕的战争永远不要再有。
因为照片的轰动影响,在战争中幸存的3名插旗英雄被政府调回了美国。对于急切需要财政支援的政府而言,他们更该做的不是在战争中出生入死,而是顶着“英雄”头衔来往巡回于全国,推销战争债券以筹集款项。扮演着“完美的拍稿英雄”,发表着感人至深的演讲,这群并无意成为英雄且永远也无法摆脱死难战友阴影的十八九岁的孩子们,人生彻底改变......
D. 犹太爸爸给儿子零花钱是什么电影
《美丽人生》。《美丽人生》是贝尼尼导演于1997年拍摄的电影。它讲述了二战时期一位犹太父亲与儿子在纳粹集中营所发生雹世和的故事。影片中大量光与暗的转变为我们讲述了那么一返轿个源盯黑暗年代中冲破黑暗的故事。
E. 求一部关于一个父爱的二战电影名字!!!
美丽人生
[编辑本段]电影(意大利)
更多中文片名:
一个快乐的传说
更多外文片名:
Vita è bella, La
Life Is Beautiful
导演
罗伯托•贝尼尼Roberto Benigni
编剧
文森佐•克拉米Vincenzo Cerami .....and
罗伯托•贝尼尼Roberto Benigni
演员
罗伯托•贝尼尼Roberto Benigni .....Guido Orefice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Nicoletta Braschi .....Dora
乔治•坎塔里尼 Giorgio Cantarini .....Giosué Orefice
玛丽莎•佩雷德斯 Marisa Paredes .....Madre di Dora
摄影:
托尼诺•德利•科利
派李音乐:
尼科拉•皮奥瓦尼
影片类型:
爱情 / 剧情 / 战争 / 喜剧
片长:
116 min / USA:118 min (English bbed version)
国家/地区:
尘毕迟意大利
对白语言:
英语 德语 意大利语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
评级:
Rated PG-13 for holocaust-related thematic elements.
级别:
Singapore:PG Portugal:M/12 Argentina:13 Australia:M Chile:TE USA:PG-13 Finland:K-12 Sweden:11 UK:PG France:U Peru:14 Norway:7 Spain:T Italy:T Brazil:12 Germany:6 Netherlands:AL Hong Kong:IIA New Zealand:M Switzerland:12 Belgium:KT
版权所有:
Melampo Cinematografica S.r.l. - Rome, 1997 (on print)
意大利梅兰坡电影公司 出品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发行
上海电影译制厂 译制
票房成绩
全美首映票房:$3,244,284.00 (单位:美元)
全美累计票房:$57,598,247.00 (单位:美元)
海外累计票房:$171,600,000.00 (单位:美元)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 (细节)
意大利Italy 1997年12月20日
法国France 1998年5月 ..... (Cannes Film Festival)
加拿大Canada 1998年9月3日 ..... (Montréal Film Festival)
加拿大Canada 1998年9月12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
比利时Belgium 1998年10月14日
瑞士Switzerland 1998年10月16日 ..... (German speaking region)
法国France 1998年10月21日
美国USA 1998年10月22日 ..... (AFI Film Festival)
美国USA 1998年10月23日
加拿大Canada 1998年11月6日
德国Germany 1998年11月12日
奥地利Austria 1998年11月13日
荷兰Netherlands 1998年12月3日
芬兰Finland 1998年12月18日
挪威Norway 1998年12月24日
澳大利亚Australia 1998年12月26日
斯洛文尼亚Slovenia 1999年1月14日
葡萄牙Portugal 1999年1月22日
瑞典Sweden 1999年1月22日
冰岛Iceland 1999年1月23日 ..... (Reykjavik Film Festival)
冰岛Iceland 1999年3月12日
巴西Brazil 1999年2月5日
英国UK 1999年2月12日
阿根廷Argentina 1999年2月18日
丹麦Denmark 1999年2月19日
西班牙数唯Spain 1999年2月26日
土耳其Turkey 1999年2月26日
香港Hong Kong 1999年3月4日
哥伦比亚Colombia 1999年3月5日
新西兰New Zealand 1999年3月5日
韩国South Korea 1999年3月6日
泰国Thailand 1999年3月12日
捷克Czech Republic 1999年4月1日
马来西亚Malaysia 1999年4月1日
斯洛伐克Slovakia 1999年4月1日
匈牙利Hungary 1999年4月8日
日本Japan 1999年4月17日
爱沙尼亚Estonia 1999年6月18日
俄罗斯Russia 1999年7月16日
美国USA 1999年8月6日 ..... (limited) (bbed version)
经典台词:这是我的经历
这是我父亲所作的牺牲
这是父亲赐我的恩典
剧情介绍: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着整个意大利。
圭多是一个外表看似笨拙,但心地善良憨厚而且生性乐观的犹太青年。他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他和好友菲鲁乔驾着一辆破车从乡间来到阿雷佐小镇,他的愿望是在小镇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过上与世无争的安逸生活。途经一座谷仓塔楼时,年轻漂亮的姑娘多拉突然从塔楼上跌落到他的怀中,原来塔楼上有个黄蜂窝,黄蜂经常骚扰当地居民。多拉想为民除害,烧掉黄蜂窝,反被黄蜂蜇伤。圭多立刻对她产生了好感,热情地为她处理伤口,为表示谢意,多拉送了一些鸡蛋给圭多,意味深长地目送他远去。
阴云密布的意大利,纳粹的反动势力日益强大,墨索里尼推行强硬的种族歧视政策,圭多因有犹太血统,他开书店的申请屡遭阻挠,得不到批准。好友菲鲁乔的工作也久无着落。由于生活所迫,圭多只好在一家饭店当服务员,他以真诚、纯朴、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赢得了顾客们的喜爱。
一次圭多骑车上班无意中撞倒了多拉,两人再次邂逅燃起了圭多心中爱情的火焰。他不失时机地向多拉表白爱慕之情。
多拉是某学校的教师,有一天从罗马来的督学要到学校视察,圭多得知后,竟冒充督学来到多拉所在学校视察。校长热情地接待他,为取悦多拉,引起多拉的注意,圭多索性跳上讲台施展起喜剧演员的才华,惹得学生开怀大笔,令校长和教师瞠目结舌。
圭多得知多拉和男友鲁道夫要去剧院看歌剧,他也买票前往,坐在楼下的圭多始终目转睛地盯着楼上包厢里的多拉。起初多拉对圭多的苦苦追求并不在意,但是由于多拉讨厌鲁道夫,因此常和圭多在一起。鲁道夫一厢情愿地举协和多拉的订婚晚会。晚会正巧安排在圭多所在的饭店。圭多巧妙地使多拉解脱了鲁道夫的纠缠,因此赢得了她的芳心。多拉不惜跟父母闹翻,离家出走,嫁给了圭多。
婚后,好事接踵而来,圭多梦寐以求的书店开业了,他们有了个乖巧可爱的儿子乔舒亚。圭多闲来无事时常和儿子玩游戏,一家人生活的幸福美满。可好日子没过上几年,在乔舒亚五岁生日这天,纳粹分子抓走了圭多和乔舒亚父子,强行把他们送往犹太人集中营。当多拉和乔舒亚的外祖母兴冲冲地回到家里,只见人去楼空,家里被翻得乱七八糟,多拉明白了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她虽没有犹太血统,但她坚持要求和圭多、儿子一同前往集中营,多拉被关在女牢里,圭多不愿意让儿子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悲惨的阴影。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圭多一面千方百计找机会和女监里的妻子取得联系,向多拉报平安,一面要保护和照顾幼小的乔舒亚,他哄骗儿子这是在玩一场游戏,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最终能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回家。天真好奇的儿子对圭多的话信以为真,他多么想要一辆坦克车呀!乔舒亚强忍了饥饿、恐惧、寂寞和一切恶劣的环境。圭多以游戏的方式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当解放来临之际,一天深夜纳粹准备逃走,圭多将儿子藏在一个铁柜里,千叮嘱万叮咛让乔舒亚不要出来,他打算趁乱到女牢去找妻子多拉,但不幸的是他被纳粹发现,当纳粹押着圭多经过乔舒亚的铁柜时,他还乐观地、大步地走去,暗示儿子不要出来,但不久,就听见一声枪响, 历经磨难的圭多惨死在德国纳粹的枪口下。
天亮了,乔舒亚从铁柜里爬出来,站在院子里,这时一辆真的坦克车隆隆地开到他的面前,上面下来一个美军士兵,将他抱上坦克。
幕后制作:
在本片身兼编导演三职的罗贝托•贝尼尼是意大利影坛著名的喜剧演员,他在本片发挥了高度创意,用妙想天开的方式将一种几乎已经拍烂的题材——纳粹迫害犹太人点石成金,颇有点卓别林喜剧的效果。这种处理彰显了意大利人开朗的民族性,并且用逗笑效果甚高的奇想将一个看似不可能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使人在观赏时感到内心愉悦,看后亦深觉酸涩。其中,情节编排巧妙和主角个性鲜明居功至伟,贝尼尼和小童星的精彩演出亦处处见火花。贝尼尼因此片荣登奥斯卡影帝,它在世界各地也有极高的卖座。
花絮:
•在片中扮演罗伯托•贝尼尼(Roberto Benigni)妻子的尼可莱塔•布拉斯基(Nicoletta Braschi),在生活中也是他的妻子。
•贝尼尼在狱中穿的衣服的号码跟卓别林在《大独裁者》中的一样。
•贝尼尼说片名来自利昂•托洛茨基(Leon Trotsky)说所的话。托洛茨基在墨西哥流放时期,得知他要被斯大林暗杀时,他看着花园中的妻子写出了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人生是美丽的。"
•贝尼尼凭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这是奥斯卡历史上第二次由自导自演的人荣获表演奖,第一次是劳伦斯•奥立弗1948的电影《哈姆雷特》。
•睡觉前Guido和Ferruccio开了段关于叔本华的玩笑。叔本华是希特勒最喜欢的哲学家之一。
穿帮镜头:
•Guido在集中营跟儿子说话的戏,小演员说台词时,贝尼尼也同时做口型。
•军营中,Dora从床上站起来,去窗边听她丈夫放的音乐时,在屏幕左边可以看见电缆和工作人员的影子。
•Guido的儿子从藏身之处走出时,他径直超一个道具走去(并且盯着它)。那显然是给小演员表演设置的“记号”。
•Guido通过喇叭放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故事》(Tales of Hoffman)中的《威尼斯船歌》(The Barcarole)。而事实上因为奥芬巴赫是犹太人,所以在纳粹集中营很难找到他的音乐。
评论:
美丽人生
一部超越常规的黑色喜剧片
一服医治战争创伤的最佳良药
拥有温暖的质感,清新、达观,而又生机盎然
在第7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出人意料地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原创电影音乐三项大奖,一举成为本届奥斯卡最大的黑马。象这种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集中营中悲惨生活的电影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辛德勒名单》。然而天性乐观幽默的意大利电影艺术家出人意料地从陈旧的创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鲜的东西,最近在本市放映的《美丽人生》,即在充满鲜血和死亡的集中营里找到了一种美丽。
故事很简单:活泼乐观的意大利青年圭多是个犹太人,他来到小镇阿雷佐遇见了心仪的姑娘多拉,经过几番巧遇和努力,他终于与多拉结婚,并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约书亚。可是,好景不长,纳粹在约书亚五岁的生日上抓走了圭多一家。为了不让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圭多试图让约书亚以为这只是一场游戏。“游戏”结束时,圭多惨死在纳粹的枪下,而约书亚得到了“游戏”的最高奖赏。笔者在最近“奥斯卡获奖电影展”观看这部电影时发现在座的许多观众都哭了,深深被感动了,就像当年《妈妈再爱我一次》一样,这次是伟大的父爱榜样。作为导演和男主角的贝尼尼知道的话,恐怕不见得会欣慰,一定一脸的苦笑,作为一个出色的喜剧演员,他要的不是这个效果。
这绝对不是一场悲剧,从一开始圭多搞笑的出场就可以看出导演想营造一种喜剧的氛围;而圭多在追求多拉时候种种离谱的举动,特别是冒充从罗马来的督学在课桌上跳起脱衣舞的情节将喜剧的因素加强到了闹剧的程度,有趣的场面甚至不断贯穿在集中营里,就是圭多最后被押走处死时,出现在躲在铁箱里的约书亚面前的也是一个扮着小丑夸张模样的爸爸。编导以喜剧的手法表现一个如此感人的故事目的何在?难道是为了媚俗大众不惜而故意削弱电影的思想性。其实恰恰相反,悲剧才是媚俗。贝尼尼这么处理就是为了不媚俗,为了表现更深层的思想,不让观众再沉溺在浅层的感动上。试想,圭多在狱中仅仅是为了约书亚心灵不受到伤害才故意“欺骗”他的吗?难道圭多自己不是这么认为的吗:所有的一切只是暂时的一场疯狂游戏,最后的胜利还是属于他们:热爱生活的人们。就算在集中营里,圭多脸上始终带着笑容,只是在给儿子演戏,没有发自内心对生活热爱的人,是不会有这种灿烂的、让人喜悦而充满力量的笑容!圭多知道噩梦是暂时的,相信美丽的人生才是永远的,所以才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纯洁幼小的心灵。
《美丽人生》这部影片是由意大利著名喜剧演员兼导演罗伯特.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黑色喜剧片,除了本届奥斯卡金像奖以外,该片还曾获得过总共二十八项国际大奖,在全球佳评如潮。《美丽人生》在美国的票房已经超过《邮差》,成为美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外语片。迄今为止收入已近2300万美元,在全球更是突破1亿美元大关,而更令人称道的是,该片的制作成本仅仅为650万美元。 贝尼尼也由此成为奥斯卡影史上第一位以外语片拿到奥斯卡影帝的外国演员, 取得了无数电影人毕生梦寐以求的成功。 贝贝尼1952年出生在意大利的阿里佐,主要代表作有《一个快乐的传说》、《不法之徒》等电影,他的电影真实、简练,而且总是热情洋溢、充满笑容 。《美丽人生》是他所执导的第六部影片,片中他用全新的视角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而观众则在笑声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生活是美好的,哪怕一时被黑暗所笼罩,我们依然能够找到美之所在。
在本片身兼编、导、演三职的罗伯托•贝尼尼是意大利影坛著名的喜剧演员,他在本片发挥了高度创意,用妙想天开的方式将一种几乎已经拍烂的题材——纳粹迫害犹太人点石成金,效果令人绝倒。
F. 电影《美丽人生》到底说的是什么
《美丽人生》是一部由罗伯托·贝尼尼执导的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为了能够让孩子一直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下,父亲为孩子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如果你喜欢我的观点麻烦给我点个赞。另外你觉得电影《美丽人生》到底说的是什么呢?欢迎你到下面的评论区发表您的意见。
G. 求一部美国二战电影详细资料
你说的这个片子应该是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
意大利著名导演罗伯托•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
影片讲述一个父亲在犹太人集中营里为了不让儿子留下悲惨的回忆,对儿子谎称他们是在玩一个游戏,最后的奖品是一派亏个坦克。结局是父亲不幸被德国人杀了,尘或神儿子活了下来并且与母亲重逢。结尾的时候就有你说的情节。父亲把儿子藏在垃圾桶里,自己却被纳粹杀了,儿子后来出来,看到盟军的坦克开过来,以为自己真的团雹赢得了游戏,最后与母亲重逢。非常经典的电影,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资料:http://ke..com/view/30131.htm?fr=ala0_1_1
H. 二战电影中体现父子情的电影
《美丽人生》是一部由罗伯托·贝尼尼执导,罗伯托·贝尼尼、尼可莱塔·布袜旅丛拉斯基、乔治·坎塔里尼等人主告樱演的剧情片。1997年12月20日,该片在意大利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对镇芦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最后父亲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伤害,而自己却惨死的故事。1999年,该片在第71届奥斯卡奖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男主角、最佳配乐三项奖项。
I. 关于二战的一对父子的电影
应该是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