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最后的前线里面的炮是什么炮
最后的前线里面的炮是喀秋莎火箭炮。因为根据电影剧情,苏军使用战场新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炸毁了德军后方基地,有效延缓了德军的进军速度和打击强度,所以最后的前线里面的炮是喀秋莎火箭炮。
最后的前线是由瓦季姆舒梅列夫VadimShmelev执导,瓦季姆舒梅列夫,IgorUgolnikov编剧的战争电影。
最后的前线的剧情设定
这部电影讲述了1941年10月波多尔斯基学员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的故事,波多尔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的学员被派往伊林斯基防线,与苏联第43军的部队并肩作战,阻止德军的前进,直到增援部队到达。
B. 有场电影有一个角色叫矿泉水和火箭炮,想知道叫什么电影名。
你好,
下面故障原因和解决方法:
1、打印纸表面是否平整。如果出现打印机夹纸的现象,首先应看打印纸表面 是否平整,如果出现纸张卷曲或褶皱现象,最好换用表面平整、光洁的纸张,并且确保打印纸表面不能有类似胶类的附着物。
2、打印纸太薄或太多。必须确保打印纸质量超过60克以上,打印纸太薄将造成打印机在走纸时变得困难,容易造成打印机夹纸。而且一次装入打印纸不能太厚。
C. 金刚川喀秋莎是谁发射的
在电影《金刚川》中喀秋莎是我军志愿军发射的,具体是谁发射的,电影中没有给出发射喀秋莎人物的镜头。
在《金刚川》这部电影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志愿军动用了“喀秋莎”火箭炮的攻击场景,在大银幕上看起来像是漫天烟花,直击美军的炮兵阵地。
发射中的它就像一枚照明弹,照亮了志愿军的心,也鼓舞了士气。当时有士兵问班长:“这就是我们的喀秋莎吗?”神情自豪又痴迷。
喀秋莎的威力:
当时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山上,温柔地向敌方扔去了16发火箭弹。这个132㎜弹径的炮弹,最大速度可达到355m/s,相当于一架超音速飞机,而它的最大射程可达到8.5km,足足比张译手中的苏制M1939式37㎜高射炮多5km,所以在观感上像烟花。
于是有网友感叹道,喀秋莎太美了,灿烂的流光尾迹,倏忽而过也让人印象深刻。就像死神的织布机,在一片金光中为美军送去报丧的灵衣。
D. 金刚川中的喀秋莎是什么武器
BM-13型火箭炮,俗称“喀秋莎”火箭炮,曾用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
在《金刚川》电影中,数次出现了我军“喀秋莎”火箭炮的攻击场景,在大银幕上看起来像是漫天烟花,直击美军的炮兵阵地。从资料来看,它一次齐射可以发射16枚132毫米弹径的火箭弹,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所以才会在观感上像烟花。
《解放军报》刊文《“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上甘岭战役中的“喀秋莎”》,详细讲述的正是“喀秋莎”的一些信息——BM-13型火箭炮,俗称“喀秋莎”火箭炮,曾用于抗美援朝战。1939年,苏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秘密命名为BM-13型火箭炮。
这是一种多身管的自行火箭发射器,其发射器的主体是车载多轨道定向器,采用电子打火的方式点燃火箭弹尾端的推进装置来发射弹药。火箭弹战斗部装有TNT炸药,落地后会发生剧烈爆炸来杀伤目标,一次齐射可以发射16枚132毫米弹径的火箭弹,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个发射,也可部分连射,能在7-10秒钟内将16枚火箭弹全部发射出去,再装填一次只需5-10分钟,因而火力凶猛。
(4)矿泉水火箭炮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该火箭炮是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的。由于“共产国际”一词的俄文第一个字母是“K”,所以该厂把“K”字打印在炮车上作为本厂的代号。这种火炮在当时是新式武器,属于绝对机密,连操作人员都不知道其正式名称。战士们非常喜爱这种炮,看到炮架上的“K”字,联想到当时苏联正流行一首名为《喀秋莎》的歌曲,同时“喀秋莎”本身是苏联姑娘的常用名,于是给该炮取名“喀秋莎”。
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打响时,中国人民志愿军迎来了苏联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用凶猛的火力在朝鲜战场大显身手,在上甘岭和金城反击战中摧毁了美军信心。有资料显示,1953年7月13日晚9点左右,金城战役正式打响,志愿军集中了五个“喀秋莎”炮团和其他炮兵部队的上千门火炮,在这场战役中,喀秋莎火箭炮一共发动了69次齐射,帮助步兵取得了金城反击战的胜利,促使美国不得不尽快在谈判桌上妥协,为板门店停战协定的最终签订扫清了障碍。
E. 一部二战电影叫什么,血战蒙特,,,,
《火海浴血战/血战蒙特祖岛》
二战末期,盟军舰队攻击在太平洋中的一个由日军重兵把守的岛屿,然而日军动用火箭(现在导弹的原型)等重武器,整个岛屿顿成一片火海,盟军伤亡惨重,曾经是退伍军人又因为战争重回部队的乔,带领一个班的战士开始了对日军桥头堡的偷袭,找出隐藏火箭炮阵地的准确位置。
本片是一部不错的战争片,片中出现了许多不常见的武器装备:LVT两栖装甲,甚至有后期衍生型号的LVT(A)两栖TK车,还有加装了涉水通气装置和喷火装置的的谢尔曼TK。
片头壮观的登陆场面应该为记录片的镜头,一些细节也考虑的比较周到,如:陆战队员均装备两个水壶,这是在太平洋海岛战中必不可少的个人装备,对于片中日军的“火箭”翻翻了手边的《燃烧的太平洋》一书,没有找到有日军装备“火箭炮”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