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机的历史
最早的电影电影机(如幻灯机)大约出现在17世纪后期,但是它只能呈现静态的图片。
最早的一些能够电影移动图像的电影机也只是改进过的西洋镜。精明的生产者在鼓上贴上半透明的条带纸,并在盒子中间放置一个光源(通常是一盏灯)。然后通过一个小孔或者光圈将图片投影到一个空白的墙上或者一块展开的白布上。显然,这些设备是非常简陋的。最初都是手动操作的,并使用与原始西洋镜相同类型的循环动画或照片。
1891年,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活动电影电影机,一切都随之改变了。活动电影电影机在光源前使用一个发动机来旋转胶片条。在一个小房间里,光源将胶片上的图片投射到一块银幕上。当活动电影电影日渐成为一种商机时,许多投资者开始对爱迪生最初的设备进行改进。其中有一种手动操作的改进设备叫kinora,它由卢米埃尔(Lumiere)兄弟发明于20世纪30年代,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路易斯(Louis)和奥古斯特(Auguste)发明了一款让全世界吃惊的电影电影机。这种便携式设备是照相机、胶片处理室和电影机的综合体!兄弟两个在法国乡村拍摄了最多只能播放几分钟的胶片。然后,他们当场处理和电影胶片!第二年,老式电影机(活动电影电影机的另一个变体)宣布了一个崭新的娱乐时代的到来,老式电影机工作原理与活动电影电影机相似,但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图像被投射到房间里的一块大银幕上,而不是在小房间的一块小银幕上。从此,第一家电影院诞生了,这就是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的“五分钱戏院”(The Nickelodeon)。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发展,电影和电影机更加复杂了。工程师用输片齿轮和卷轴来装配电影机,使得胶片在光源前的快速移动更为容易。电影的长度从几分钟变为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在20世纪20年代末,常去看电影的人就已经可以欣赏到具有声道的有声电影了。第一部彩色电影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40到50年代期间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处理方法,同时银幕格式也得到了发展。输片盘始创于20世纪60十年代,它使电影业发生了彻底的改变。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自动化开始占主导地位,90年代数字音响问世,同时LCD技术开始发展。虽然现代的电影机比前身更亮、更快、性能更优越,并由生产商增添了许多高级功能,但其本质和20世纪初相比没有变化。虽然在一些一流的电影院里数字电影机蓬勃发展,但模拟信号还是电影院行业中的主流。这完全是出于实际考虑。大多数电影院都有备用的零件和设备问题也可以由本地技术员轻松解决。而相比之下,维修数字电影机则要麻烦的多,额外购买零件以及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都会增加影院的成本。数字电影机使用LCD来产生图像,而不是胶片。听上去这很不错,不会再有划伤或污渍!但LCD存在一个重要缺陷:如果LCD有一、两个坏的象素(这种情况经常有),那么在这台电影机上电影的每一部电影都会全程出现瑕疵。而使用胶片时,一旦替换了划伤的胶片或观看其他电影,就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㈡ 那种一个很大的木箱子,照相时一个人的头要装到一块布里面的是什么照相机,还有一种一只手举着一个雷达似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等系统,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在公元前[图片]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经》中已有针孔成像的记载;13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映像暗箱,人走进暗箱观赏映像或描画景物;1550年,意大利的握腊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 ;1558年,意大利的巴尔巴罗又在卡尔达诺的装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为提高;1665年,德国僧侣约翰章设计制作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因为当时没有感光材料,这种暗箱只能用于绘画 。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 ,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雹皮宽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珞)做基片的胶卷。
随着放大技术和微粒胶卷的出现,镜头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1902年,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于1855年建立的三级像差理论,和1881年阿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 ,制成了著名的“天塞”镜头,由于各种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质量大为提高。在此基础上,1913年德国的巴纳克设计制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胶卷的小型莱卡照相机。
不过这一时期的35毫米照相机均采用不带测距器的透视式取景器。1930年制成彩色胶卷;1931年,德国的康泰克斯照相机已装有运用三角测距原理的双像重合测距器,提高了调焦准确度,并首先采用了铝合金压铸的机身和金属幕帘快门。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
1956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 ;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97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照相机品种繁多,按用途可分为风光摄影照相机、印刷制版照相机、文献缩微照相机、显微照相机、水下照相机、航空照相机、高速照相机等;按照相胶片尺寸,可分为110照相机(画面13×17毫米)、126照相机(画面28×28毫米)、135照相机(画面24×18,24×36毫米)、127照相机(画面45x45毫米)、120照相机(包括220照相机,画面60×45,60×60,60×90毫米)、圆盘照相机(画面8.2x10.6毫米);按取景方式分为透视取景照相机、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任何一种分类方法都不能包括所有的照相机,对某一照相机又可分为若干类别,例如135照相机按其取景、快门、测光、输片、曝光、闪光灯、调焦、自拍等方式的不同 ,就构成一个复杂的型谱。
照相机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性质和光的源亮折射与反射规律,以光子为载体,把某一瞬间的被摄景物的光信息量,以能量方式经照相镜头传递给感光材料,最终成为可视的影像。
照相机的光学成像系统是按照几何光学原理设计的,并通过镜头,把景物影像通过光线的直线传播、折射或反射准确地聚焦在像平面上。
摄影时,必须控制合适的曝光量,也就是控制到达感光材料上的合适的光子量。因为银盐感光材料接收光子量的多少有一限定范围,光子量过少形不成潜影核,光子量过多形成过曝,图像 又不能分辨。照相机是用光圈改变镜头通光口径大小,来控制单位时间到达感光材料的光子量,同时用改变快门的开闭时间来制曝光时间的长短。
从完成摄影的功能来说,照相机大致要具备成像、曝光和辅助三大结构系统。成像系统包括成像镜头、测距调焦、取景系统、附加透镜、滤光镜、效果镜等;曝光系统包括快门机构、光圈机构 、测光系统、闪光系统、自拍机构等;辅助系统包括卷片机构、计数机构、倒片机构等。
镜头是用以成像的光学系统,由一系列光学镜片和镜筒所组成,每个镜头都有焦距和相对口径两个特征数据;取景器是用来选
㈢ 电影放映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电影放映它借助了照相化学、光学、机械学、电子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原理。 电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视觉暂留”。科学实验证明,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慎谈,仍可使该物洞孝唯像在视网膜上滞留纳培0.1-0.4秒左右。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
㈣ 电影机的工作原理
电影机是一种能够沿着轨道连续拖动胶片的设备,以便胶片的每一帧能在光源前短暂停留。光源提供了极强的照明,将胶片上的图像通过透镜投射到银幕上。电影机是由以下四个主要部件构成的:1.卷轴组件(拱柱、输片齿轮、抓片爪、电动机和输片盘)2.光源组件(灯泡、聚光器、风扇和镜子)3.透镜组件(透镜、光圈门和遮光器)4.音响组件(光学和数字读取装置以及红外LED)
电影机中的主要组件是光源。早在二十世纪初,人们就开始使用碳弧灯,但其使用寿命比较短。而如今,最常用的灯是氙灯。氙是一种稀有的气体,它所具有的某些特性使其特别适合在电影机中使用:1.密度极大,可以导电。2.作为一个导体,它可以发出很强的光。3.它可以连续提供很长时间的照明(2千到6千小时)。
㈤ 数码相机的详细构造
照相机构造原理
(1)――照相术与照相机的形成
摄影,不仅被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领域,而且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现代文明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照相术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墨子(公元前468~376年)在《墨经》一书中提到的小孔成象原理,以及元代赵友钦的针孔成象匣。在欧洲,16世纪著名画家达芬奇便发现:在一个房间的窗板上戳上一个小孔,然后关上所有的门窗,使房间变得一片黑暗,这时便可看到窗外的景色透过小孔,清晰地倒映在室内的墙壁上。这就是物理学上的“小孔成象”原理。后来其他画家把白纸挂在墙壁上,照着倒映着的线条复描,当画家移动挂在墙壁上的白纸与小孔的距离,便可将倒映在白纸上的图象放大或缩小,解决了当时复描图画技术上的一大难题。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随着玻璃工业的发展,人们制成了平板玻璃、玻璃透镜。有人利用暗室小孔成象的原理制成一个暗箱,箱上装了一块凸透镜以代替小孔,箱子的另一头装了一块磨毛了的平板玻璃。凸透镜把投射进来的光线聚焦,人们用画笔在那平板玻璃上描画下各种大自然的景色。这暗箱,就是最原始的照相机。光学家为改善象质,在透镜上不断地做宽弯腊文章,就形成了一系列照相镜头,这就是现代人所称的照相物镜。机械设计师不断完善和改造那个笨重的木头暗箱,这就是现代摄影者所称的照相机机身。但是用画笔来摘下倒映在玻璃上的景色,毕竟太麻烦了,这就需要发明一种能够感光的“照相纸”。1813年法国的涅普斯发现了一种地沥青受晒后会变色,具有一定的感光性能,便使用它作为感光剂。具体方法是:把地沥青溶于薄荷油中制成溶液,然后涂在金属板面上;曝光后浸在煤油中,使薄荷油溶于煤油,于是在金属板上便显出影象来了。不过得到的影象仍然是十分模糊的。后来,法国画家达盖尔与汉普斯共同进行研究。直到1839年在达盖尔解决了显影、定影等技术难关后,世界上才公认从那时起发明了照相术。
那时的“胶片”便是碘化银感光板,感光性能实在太差了,加之照相机用的多是用一二块透镜组成的长焦距镜头。造成进入暗箱的光线很弱,因此拍摄一幅照片需很长时间,形成的影象也太模糊。人们决心进一步提高感光板对光的敏感程度,即感光度。1871年发明的溴化银明胶干版法是采用明胶代替硝棉胶,用溴化银代替碘化银,涂在玻璃片上,制成干版。这样感光度可大大提高,曝光时间缩短为几分之一秒、几十分之一秒,乃至更短的时间。
为了适应感光底板感光度的迅速报高,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人们在照相机中装上了快门。这样人们使能拍摄到飞鸟、奔马之类的快速运动物的照片。当有了镜头、快门、胶片、机身等一系列主要部件后,一个现代照相机的雏形随着照相术的发展就初步完善了。
(2)――照相机的基本组成
一、镜头
镜头使景物成倒象聚焦在胶片上。为使不同位置的被摄物体成象清晰,除镜头本身需要校正好象差外,还应使物距、象距保持共轭关系。为此,镜头应该能前后移动进行调焦,因此较好的照相机一般都应该具有调焦机构。
二、取景器
为了确定被摄景物的范围和便于进行拍摄构图,照相机都应装有取景器。现代照相机的取景器还带有测距、对焦功能。
三、控制曝光的机构——快闹侍门和光圈
为了适应亮暗不同的拍摄对象,以期在胶片上获得正确的感光量,必须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和进入镜头光线的强弱。于是照相机必须设置快门以控制曝光时间的长慎滑短,并设置光圈通过光孔大小的调节来控制光量。
四、输片计数机构
为了准备第二次拍摄,曝光后的胶片需要拉走,本曝光的胶片要拉过来,因此现代照相机需要有输片机构。为了指示胶片已拍摄的张数,就需要有计数机构。
五、机身
它既是照相机的暗箱,又是照相机各组成部分的结合体。可用框图表示照相机的最基本组成部分。
其实,就照相机这个基本功能而言,无论是早期的“银版照相机”,还是今日已经高度电子化、自动化、电脑化的照相机,其基本原理都没有多大区别。
(3)――照相机的分类
(1)按照相机使用的胶片和画幅尺寸
可分为35mm照相机(常称135照相机)、120照相机、110照相机、126照相机、中幅照相机和大幅照相机等。135照相机使用35mm胶片,其所拍摄的标准画幅为24mm X 36mm,一般每个胶卷可拍照36张或24张。
(2)按照相机的外型和结构
可分为平视取景照相机和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此外还有双镜头反光照相机、折叠式照相机、转机、座机等等。
(3)按照相机的快门形式
可分为镜头快门照相机(又称中心快门照相机)、焦平面快门照相机、程序快门照相机等。
(4)按照相机具有的功能和技术特性
可分为自动调焦照相机,电测光手控曝光照相机,电测光自动曝光照相机等。此外还有快门优先式、光圈优先式、程序控制式、双优先式、电动卷片(自动卷片、倒片)照相机,自动对焦(AF)照相机,日期后背照相机,内装闪光灯照相机等。
有时也可按照相机的用途来分,如一步成象照相机,立体照相机;有时也可按镜头的特性分为变焦或双焦点照相机。实际上一架现代照相机往往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因此应以综合性的方式来定义。
(4)――摄影光学基础
照相机的工作过程,概略地说是应用光学成像原理,通过照相镜头将被摄物体成像在感光材料上。下面将粗略地介绍摄影光学成像原理: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光线的传播及透镜成像原理。
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在光学中仍占优势,人们普遍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组成的,从点光源发出并以直线向四面八方辐射。19世纪初,以杨氏(Young)和菲涅耳(Fresnel)的著作为代表逐步发展成今天的波动光学体系。如今对光的本性认识是:光和实物一样,是物质的一种,它同时具有波的性质和微粒(量子)的性质,但从整体来说,它既不是波,也不是微粒,也不是它们的混合物。
从本质上,讲光和一般无线电波并无区别,光和电磁波一样是横波,即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一个发光体就是电磁波的发射源,发光体发射的电磁波向周围空间传播,和水波波动产生的波浪向四周传播相似。强度最大或最小的两点距离称为波长,用λ表示。传播一个波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用T表示,一个周期就是一个质点完成一次振动所需要的时间。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用ν表示。经过1s振动传播的距离称为速度,用“v”表示。波长、频率、周期和速度之间有如下关系:
v=λ/T ,ν=1/T,v=λν
由此可见,光的波长与频率成反比。实际上光波只占整个电磁波波段的很小一部分。波长在400~700nm的电磁波能够为人眼所感觉,称为可见光,超过这个范围人眼就感觉不到了。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我们的眼睛中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按照波长由长到短,光的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真空中具有完全相同的传播速度,数值是c=300,000km/s。
光既然是电磁波,研究光的传播问题,应该是一个波动传播问题,但是在设计照相机镜头及其他光学仪器时,并不把光看作是电磁波,而是把光看作是能传播能量的几何线,叫做光线。光源A发光就是向四周发出无数条几何线,这无数条具有方向的几何线就叫做光线。这样在几何光学中研究光的传播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几何问题、数学问题,问题简化多了。
照相机的工作过程,概略地说是应用光学成像原理,通过照相镜头将被摄物体成像在感光材料上。下面将粗略地介绍摄影光学成像原理: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光线的传播及透镜成像原理。
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在光学中仍占优势,人们普遍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组成的,从点光源发出并以直线向四面八方辐射。19世纪初,以杨氏(Young)和菲涅耳(Fresnel)的著作为代表逐步发展成今天的波动光学体系。如今对光的本性认识是:光和实物一样,是物质的一种,它同时具有波的性质和微粒(量子)的性质,但从整体来说,它既不是波,也不是微粒,也不是它们的混合物。
从本质上,讲光和一般无线电波并无区别,光和电磁波一样是横波,即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一个发光体就是电磁波的发射源,发光体发射的电磁波向周围空间传播,和水波波动产生的波浪向四周传播相似。强度最大或最小的两点距离称为波长,用λ表示。传播一个波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用T表示,一个周期就是一个质点完成一次振动所需要的时间。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用ν表示。经过1s振动传播的距离称为速度,用“v”表示。波长、频率、周期和速度之间有如下关系:
v=λ/T ,ν=1/T,v=λν
由此可见,光的波长与频率成反比。实际上光波只占整个电磁波波段的很小一部分。波长在400~700nm的电磁波能够为人眼所感觉,称为可见光,超过这个范围人眼就感觉不到了。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我们的眼睛中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按照波长由长到短,光的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真空中具有完全相同的传播速度,数值是c=300,000km/s。
光既然是电磁波,研究光的传播问题,应该是一个波动传播问题,但是在设计照相机镜头及其他光学仪器时,并不把光看作是电磁波,而是把光看作是能传播能量的几何线,叫做光线。光源A发光就是向四周发出无数条几何线,这无数条具有方向的几何线就叫做光线。这样在几何光学中研究光的传播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几何问题、数学问题,问题简化多了。
(5)――照相镜头特性及分类
照相镜头是照相机的最重要部件之一,一般由多片正透镜、负透镜、胶合透镜组,以及固定这些光学元件的金属隔卷和镜筒组合而成。它的作用是把被摄目标清晰地成像在感光胶片上。
一、照相镜头的光学特性
照相镜头的光学特性可由三个参数来表示,即照相镜头的焦距f、相对孔径D/f和视场角2ω。其实就135照相机而言,其标准画幅已确定为24mm X 36mm,则其对角线长度为2η=43.266。照相机镜头的焦距f和视场角ω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tgω=η/f
式中:2η——画幅的对角线长度;
f——镜头的焦距。
照相机镜头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光学特征指标是相对孔径。它表示镜头通过光线的能力,用D/f表示。它定义为镜头的光孔直径(也称入瞳直径)D与镜头焦距f之比(图1-2-9)。例如有个照相机镜头的最大光孔直径是25mm,焦距是50mm,那么这个照相机镜头最大相对孔径就是1/2。相对孔径的倒数称为镜头的光圈系数或光圈数,又称F数,即F=f/D。
在照相机的镜头上都应标有光圈数。国家标准按照光通量的大小规定了各级光圈数的排列次序是0.7,l,1.4,2,2.8,4,5.6,8,11,16,22…但国家标准允许镜头的最大相对孔径标记可以不符合标准系列中的数字。当焦距f固定时,F数与入瞳直径D成反比。由于通光面积与D的平方成正比,通光面积越大则镜头所能通过的光通量越大。因此当光圈数在最小数时,光孔最大,光通量也最大。随着光圈数的加大,光孔变小,光通量也随之减少。光圈每差一级(其数值比都是1.414),其光通量就相差一倍,如果不考虑各种镜头透过率差异的影响,不管是多长焦距的镜头,也不管镜头的光孔直径有多大,只要光圈数值相同,它们的光通量都是一样的。对照相机镜头而言,F数是个特别重要的参数,F数越小,镜头的适用范围越广。
二、照相镜头的分类
照相镜头的分类方法很多,但通常按下述的方法来分类:
(l)按镜头的焦距或视场角来分类,把镜头分成:标准镜头,短焦(广角)镜头,长焦(望远)镜头三类。
一般照相机出售时,大都配置有标准镜头。标准镜头的焦距和底片画幅的对角线长度基本相等。其视场角虽仍有大小差别(一般在45°~55°之间),但大都接近人眼的视角。因此用标准镜头拍摄的照片,其画面景物的透视关系比较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由于标准镜头的焦距、视场角、拍摄范围、景深,以及在相同拍摄距离上所获得的影象尺寸等均比较适中,因而这种镜头应用最广泛,最适合拍摄人像、风光、生活等各种照片。
广角镜头就是短焦距镜头。根据焦距的长短又有广角与超广角镜头之分。其特点是:焦距短、视场角大、拍摄景物范围广。在环境狭窄无法增加距离的情况下,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扩大拍摄视野,在有限距离范围内拍摄出全景或大场面的照片。广角镜头还具有超比例地渲染近大、远小的特点,有夸张前景的作用。在摄影中可充分利用其所创造的特殊透视关系,来夸大景物的纵深感,突出所强调的主体部分。广角镜头的焦距较短,景深较长,拍出的照片远近都很清晰。因此,它比技适合于抓拍一些来不及从容对焦的活动,比较适宜拍摄大场面的新闻照片,或在室内拍摄家庭生活照片等。由于广角镜头的祝场角大,景深范围大,在风光摄影中它是不可缺少的摄影镜头。目前市场上一般的塑料自动照相机都装配了广角镜头。
中焦距镜头属于长焦距镜头一类,中焦距镜头的焦距约为标准镜头焦距的两倍,长焦距镜头其焦距则更长一些。其共同的特点是:焦距长,视场角小,在底片上成像大。所以在同一距离上能拍得比标准镜头更大的影象。它适合于在远处拍摄人物或动物的活动,拍摄一些不便于靠近的物体,从而获得神态自然、生动逼真的画面。由于中、长焦距镜头的景深范围比标准镜头小,利用此特性有利于虚化对焦主体前后杂乱的背景,而且被摄主体与照相机一般相距比较远,在人象或主景的透视方面出现的变形较小,拍出的人象会更生动,因此人们常把中焦镜头称为人像镜头。一般的民用用户很少使用长焦镜头,这是因为长焦镜头的镜筒较长,重量重,价格相对来说也比较贵,而且其景深比较小,在实际使用中较难对准焦点,因此常用作专业摄影。
(2)按镜头的聚光能力分为超透光力镜头,照相物镜其相对孔径的大小应达到1:2.8以上;强透光力镜头,1:3.5~1:5.8;正常透光力镜头,1:6.3~1:9;弱透光力镜头,小于1:9。
(3)按镜头的焦距能否变化,又可分为定焦镜头和变焦镜头两类。
由于光学设计水平、光学玻璃熔制技术的迅速提高,手头比较富有的摄影爱好者已有可能选用焦距可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而保持象面不动的光学系统。这种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焦距值、从而得到不同宽窄的视场角,不同大小的影象和不同景物范围的照相机镜头称之为变焦距照相物镜,简称变焦镜头。变焦镜头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变动焦距来改变拍摄范围,因此非常有利于画面构图。由于一个变焦镜头可以兼担当起若干个定焦镜头的作用,外出旅游时不仅减少了携带摄影器材的数量,也节省了更换镜头的时间。目前,国外生产的高档全自动傻瓜照相机几乎都配置有小变倍比的变焦镜头。
变焦镜头根据变焦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单环式和双环式两种。单环式变焦距镜头,变焦和调焦使用同一拔环,推拉它变焦、转动它调焦;优点是操作简便、迅速。双环式变焦距镜头,变焦距和调焦面各用一个环,分别进行;优点是变焦和调焦两者互不干扰,精度较高,但操作比较麻烦。在目前上市的变焦距镜头中,有些在镜头前圈上还标有"Micro"字样,意为可作微距摄影,也可作超近摄影,这样的变焦距镜头更具有多用性。
但是,变焦距镜头由于其光学系统和机械结构较为复杂,因此加工和制造比较困难,受价格、体积和重量的制约。变焦镜头的相对孔径不可能做得很大,有时为减小体积或为保证象差,镜头往往只能变孔径。
(6)――像差和镜头等级
像差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照相镜头的等级标准
日常使用的照相镜头由于受光学设计、加工工艺及装调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对一定大小的物体成理想象是不可能的,它实际所成的象与理想象总是有差异,这种成像的差异就称为镜头(或成像光学系统)的像差。
像差是由光学系统的物理条件(光学特性指标)所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光学系统都存在有一定程度的像差,而且从理论上来讲总也不可能将它们完全消除。肉眼和其他光能接收器也只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因此只要像差的数值小于一定的限度,我们就认为该系统的像差得到了矫正。下面我们简单扼要介绍照相镜头的像差分类、形成和矫正方法。
透镜的像差可以分成两大类:单色像差及色像差。
一、单色像差
如果镜头只对单色光成像,那么共有五种性质不同的像差.它们是影响成像清晰度的球差、彗差、象散、场曲,以及影响物象相似程度的畸变。
1、球差
由光轴上某一物点向镜头发出的单一波长的光线成像后,由于透镜球面上各点的聚光能力不同,它不再会聚到象方的同一点,而是形成一个以光轴为中心的对称的弥散斑,这种像差称为球差,球差的大小与物点位置和成像光束的孔径角大小有关。当物点位置确定后,孔径角越小所产生的球差也就越小。随着孔径角的增大,球差的增大与孔径角的高次方成正比。在照相镜头中,光圈数增加一档(光孔缩小一档),球差就缩小一半。因此在拍摄时,只要光线强度允许,就应该使用较小的光圈拍照,以便减小球差的影响。
2、彗差
光轴外的某一物点向镜头发出一束平行光线,经光学系统后,在象平面上会形成不对称的弥散光斑,这种弥散光斑的形状呈彗星形,即由中心到边缘拖着一个由细到粗的尾巴,其首端明亮、清晰,尾端宽大、暗淡、模糊。这种轴外光束引起的像差称为彗差。彗差的大小是以它所形成的弥散光斑的不对称程度来表示。彗差的大小既与孔径有关,也与视场有关。在拍摄时与球差一样,可采取适当收小光孔的办法来减少彗差对成像的影响。
摄影界一般将球差和彗差所引起的模糊现象称为光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轴外点的光晕比轴上点要大。由于轴外像差的存在,我们对于轴外象点的要求不应该比轴上点高,至多一致,即两者具有相同的成像缺陷,此时我们称等晕成像。随着相对孔径的增大,球差和彗差的校正将更加困难,放在使用大孔径镜头时,应事先了解镜头的性能,注意到那档光圈渐晕最小,在可能情况下,应尽量缩小光孔,以提高成像质量。
3、象散
象散也是一种轴外象基,与彗差不同,它是描述无限细光束成像缺陷的一种像差,仅与视场有关。由于轴外光束的不对称性,使得轴外点的子午细光束的会聚点与弧矢细光束的会聚点各处于不同的位置,与这种现象相应的像差,称为象散。子午细光束的会聚点与孤矢细光束的会聚点之间距离在光轴上的投影大小,就是象散的数值。由于象散的存在,使得轴外视场的象质显著下降,即使光圈开得很小,在子午和弧矢方向均无法同时获得非常清晰的影象。象散的大小仅与视场角有关,而与孔径大小无关。因此,在广角镜头中象散就比较明显,在拍摄时应尽量使被摄体处于画面的中心。
4、场曲
当垂直于光轴的物平面经光学系统后不成像在同一象平面内,而在一以光轴为对称的弯曲表面上,这种成像缺陷称为场曲。场曲也是与孔径无关的一种像差。由于象散的存在,子午细光束所形成的弯曲象面与弧矢细光束所形成的弯曲象面往往不重合,它们分别称为子午场曲Xt和弧矢场曲Xs。用存在场曲的镜头拍照时,当调焦至画面中央处影象清晰,画面四周影象就模糊;而当调焦至画面四周影象清晰时,画面中央处的影象又开始模糊,无法在平直的象平面上获得中心与四周都清晰的象。因此在某些专用照相机中,故意将底片处于弧形位置,以减少场曲的影响。因为广角镜头的场曲总是比一般镜头大,因此在拍团体照时将被摄体作圆弧形排列,就是为了提高边缘视场的象质。
5、畸变
畸变是指物体所成的象在形状上的变形。畸变并不影响象的清晰度,只影响物象的相似性。由于畸变的存在,物空间的一条直线在象方就变成一条曲线,造成像的失真。畸变分桶形畸变和枕形畸变两种。畸变与相对孔径无关,仅与镜头的视场有关。所以在使用广角镜头时要特别注意畸变的影响。
(7)――镜筒与光阑
一、镜筒
与一般光学仪器相比较,照相机镜头的结构较为复杂,往往由相当数量的镜片所组成。这些镜片在进行光学设计时,其相对位置都是当作完全理想情况来进行设计处理的。设计时的象质是在完全同心和无间隔偏差这样完全理想条件的前提下完成像差校正存在不同心度和间隔误差,影响镜头装配后的象质。所以对一个好镜头而言,它应具有良好和合理的镜框和镜筒设计。而且还应该为它设计一个好的装配方法,以使各镜片连接后的同心度误差和间隔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保证各镜片组合后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通常具有三种镜筒结构设计方式,即互换法镜筒结构设计、修配法镜筒结构设计、调整法镜筒结构设计。对于大批量生产、结构简单、要求一般的镜头都采用互换法镜筒结构设计。它是将镜片直接放置在镜筒内,利用镜片间的叠合、间隔垫圈或镜筒内的尺寸间隔关系,保证各镜片的同心度与空间间隔。同心度的保证是依靠单个零件的加工精度,各镜片与镜框连接可在专用装配车床上,通过定中仪对准、定中后保证同心度要求。空间间隔的保证是通过加工时控制尺寸链来达到。
修配法的镜筒结构基本特点是镜片间同心度与空间间隔通过统一基准面,一次定位加工获得,定位精度高,没有积累误差。但它加工复杂,成本高,适用于优质且结构复杂的高档照相机镜头,电影摄影镜头等。
调整法镜筒结构主要是利用镜头光组中比较灵敏的环节,即对象差校正和补偿影响较大的镜片组,加上调整环节,进行调节补偿。
上述三种镜筒结构设计,在实际应用时,有时是相互结合使用的,在可能情况下应尽量使用互换法。
照相镜头的最后调试是厂家借助专门的测试仪器,如光具座、鉴别率测试仪来完成的。出厂前都经过逐个检查,以保证成像质量。若最终发现象质有问题,应交专业维修人员检查,切勿自行拆卸以防不测。
二、光阑
照相镜头的光阑可分为视场光阑和孔径光阑两大类。
视场光阑的作用是限制成像范围,如照相机胶片前面的画幅框(又称片框)限制了象面视场,则片框即为镜头的视场光阑。照相机中一般所述的光阑,俗称光圈是指照相机的孔径光阑,用以控制胶片上的照度和获得不同的景深。镜头孔径光阑的位置,在镜头开始设计时便被确定了。若移动光阑与镜片的相对位置,镜头的成像情况将发生改变。基于象差的原委,光阑一般都安置在镜头的中间。近年来小型35mm镜头快门照相机不断追求小型袖珍化,为便于镜头专业化大批量生产,在许多塑料相机中已将光阑移至镜后,即镜后快门无后组方式,称单边结构形式。
光阑是由光阑叶片、光阑动圈、定圈组成,并通过光圈调节环及传动控制机构来控制光阑叶片的运动。当转动光圈调节坏时,光阑叶片随之转动,叶片之间围成的孔径面积发生变化,改变了镜头的相对孔径值,调节了象面的照度。
由于象面的照度与(D*D/f*f)成正比,要使象面照度降低一半,D(入幢直径)必须缩小1.414倍,即D'=D/1.414,此时才有(D'*D'/f'*f'=D*D/2*f*f)。可见摄影镜头的光圈数F是按1.414的倍数来变化的。光圈数可由公式F=1.414*1.414*…,n=0,1,2,…来求得,这样得到的F数系列为1,1.4,2,2.8,4,5.6,8,11,16…但镜头的最大F数如F1.7、F3.5等可以不在系列光圈值内。光圈数系列的制订,保证了光圈改变一档,象面照度变化1倍。这样一档光圈便与一档快门速度对应起来。转动光圈调节环,还可以发现各档光圈之间的转角是相同的,这是现代照相机镜头结构的又一特点,这种结构称为等间隔可变光阑。光阑值每差一档,光圈调节环就转动一个固定的角度。调节环的等角度转动,不仅使操作手感相同,而且能方便地把光阑变化信息通过线性电位器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测光(或自动曝光)控制系统。
以上所述的光圈,称之为F制光圈,它仅仅考虑了镜头的有效孔径D和镜头焦距f之间的几何关系。实际上光线通过光组时,由于镜头对光线的吸收或反射将会造成光能的损失,此时即使镜头具有相同的光圈数(F值),仍有可能使胶片获得完全不同的曝光量,甚至相差达l~1/2档。因此需要根据整个镜头的实际透射比来标定镜头的光圈,用以替代单纯焦距和有效孔径D的几何关系,并考虑镜头中对光的吸收和反射所引起的光能损失,这个光圈称之为镜头的T制光圈。它与F制光圈的关系为式中:τ——镜头的透过率。
目前照相镜头中采用的光圈值仍以F值表示,而在自动曝光照相机中,已应用T数系统进行调节和显示。
(8)――标准镜头常用的形式
本文简单扼要介绍一般照相机标准镜头经常采用的光学结构形式。
一、单片或双胶合透镜构成的简易镜头
这种简易型镜头由于只采用单片或双胶合透镜构成,因此其像差不可能完善校正,孔径也很小,只能在强光下使用。但由于此类镜头价格特别低廉,特别是近年来已普遍使用光学塑料(PMMA)替代光学玻璃,使其制造成本更为降低。因此,目前市场上的玩具相机、一次性相机大多使用这种简易镜头。
二、三片三组柯克〔Cooke〕型镜头
早期由三片分离透镜组成的柯克型镜头,其光阑位于透镜之间,这种光学结构型式是镜头像差能得以初步校正的最简单结构,象质基本上满足一般普及型相机的要求(镜头等级为2~3级),且价格比较低。近几年来为了适应自动、袖珍照相机的发展,把通常三片型柯克镜头的光阑由镜头中间移至镜后,使透镜之间密接紧靠。由于光阑后移造成的光焦度失对称,使系统存在有较大的轴外球差,不得而已只能采取拦光的办法来保证
㈥ 电影机的发展史50分!
上面的两个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乱答题!鄙视他们!
㈦ 电影是谁发明的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电影放映机(15张)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而在初期的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时候 “运动照片”的拍摄已经在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实验拍摄中获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即在银幕上看到了骏马的奔跑,受此启发,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 “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9月,他把利用软盘胶片拍下的活动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 “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他将摄制的胶片影像在纽约公映,轰动了美国.但他的电影视镜每次仅能供一人观赏,一次放几十英尺的胶片,内容是跑马、舞蹈表演等.他的电影视镜是利用胶片的连续转动,造成活动的幻觉,可以说最原始的电影发明应该是属爱迪生的.他的电影视镜传到我国后被称之为 “西洋镜”.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 “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㈧ 电影<箱子>什么意思
今天被同学忽悠去看了国产新片《箱子》,看完之后... 我都不好意思跟人说我看这种烂片。
八十年代故事会水平的剧情、一惊一乍故作玄虚的配乐、没有勇气也没有技巧的叙述, 哎呀我这个郁闷呐。只想说两个字:回水=退钱!
有的烂片也值得看,例如烂武打片可以当搞笑;烂爱情片可以当风景片。但是《箱子》这个片子,只能列入看了窝心伤肺想踢人的一类,别去。
为了避免大家反而好奇,去看这个烂电影,我把故事纲要列举如下:
故事主人公:一对开客栈的体弱猥琐男和彪悍老婆。故事发生地点遗似云南玉龙雪山附近。
开场,WS男从屋旁河边拣到飘来的大箱子,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作为私房钱?)赶紧藏在自家客栈的花房一角落,不跟老婆说。
老婆跟他沟通有问题,而且老怀疑他跟某女老乡不清不楚。男的吧拣了箱子之后就一心打开看有什么宝,神情不免恍惚,行动不免鬼祟。
此时第二对人物出现,YY女配某男,因为男的晕车来这家客栈歇脚。客栈老板的眼光(也就是摄影的焦点),依次转过嘴唇、乳沟、短裙裹着臀部,直白表现了他的YY心思。
中间,WS男终于趁老婆出去的机会,撬开了箱子。 里面一堆冰块,冰块里冻着的... 是人手和人体其他部件。他又害怕,又没法跟老婆沟通,想出的法子是一块块把冰冻尸块藏在各花盆里,用花压着。 因为藏的过程中老婆来看,还吓得扔了一块在垃圾桶。
转折,WS男晚上偷偷到厕所抽烟,听到来住店的一对在◎#%¥, 激动、偷听、...自己心脏病犯,第二天卧病在床。第二天,老婆去给他上保险;YY女和晕车男吵架分开;WS男安慰YY女,认为她是有才、有貌、理解自己的人,将自己的箱子秘密和盘托出。
[这里,我相信大多数观众能猜到这个YY女和箱子里的尸体有关系,而且就是YY女杀的]
高潮,WS男和YY女去收拾残局,发现花盆中人体全消失,只剩一块在垃圾桶。此时两个白痴想出方法是—— 先冻在冰箱,晚上去扔。自以为安排妥当,两人感到心心相印,女的说出一段“梦想、让我们一起继续”之类的废话,大白天在楼梯口开始吭哧吭哧。 老婆出现!打啊,骂狐狸精啊少不了,还拿刀子要了断。
老婆吵闹感觉搞不定,说“你在花房搞的东西,我告诉警察弟弟去”;“你怕威胁不怕老婆,我早就知道你秘密了”之类。于是WS男与老婆厮打。
YY女想溜走,被裹入战团。老婆打,老公打,YY女打,最终结果是—— 老公用冻尸块把老婆敲死了。 敲死之前彪悍老婆含笑说“我早就知道花房藏尸箱,而且知道你弱搞不定,我帮你扔掉了。你真傻,我只是想吓吓你”死掉。
结局:WS男和YY女开车抛尸,发现车里捆着晕车男。 到山顶之后一番对白,知道原来箱子的原始尸块就是YY女砍死情敌之后的成果。YY女将WS男推下雪山
此时WS男梦醒,前述电影全部是发梦,搂着彪悍老婆哭,说“好好过下半辈子吧”。
我想说的是 :要拍惊涑片就勇敢拍,要拍生活片就用心编剧情,没有勇气表现真的残酷也没有智慧写出感情隔膜,就不要出来恶心人。没看过几部电影,就敢自己拍,不是勇气是傻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