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电影活着剧情介绍
『贰』 活着这部小说好看在哪
《活着》这部电影是国产电影历史上的巅峰,也是张艺谋导演拍摄的电影中水平最高的一部。对于小编来说电影想要传达的内容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演员的演技。《活着》是由著名的小说改编,葛优和巩俐主演的,由此铸就个人心目中的电影巅峰。
一、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这部电影的名字非常有力量,活着是一种生存的状态,也是一种隐忍的态度。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内心升起一股强烈的信心,生活中还是有很多的美好,每个人都能活下去。人生的烦恼很多都来自于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对于现状的不满足,就造就了活着很难的感受。可是看完电影,了解了主人公的经历之后才了解到活着一点都不困难。只要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是要活着而已,那什么样的遭遇都难以打倒一个人。不管是苟且偷生还是荣华富贵都是活着,没有高贵与低贱的区别,每个人都是活着而已。
二、活着也是一种幸福
活着真是让人感到幸福的事情,意味着希望。只要是一个人还活着,就有机会见识到逆天改命的一天,就有机会度过眼前的挫折。活着是一种多么让人快乐的事情,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哪个人没有蠢慎遇到过艰辛的时刻,可是有的人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想要逃避活下去。这种生活态度与《活着》的主人公富贵就形成了对比,各种心酸尝遍之后内心的成长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
三、获得带祥敬面对困难的勇气
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宴贺观看这部电影,获得了面对生活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切都将会过去。活着面对这一切接受命运的历练,这就是人生的真谛。以上原因,造就了国产电影的巅峰。
『叁』 活着的作者及简介是什么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2]
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3]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数梁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4]1998年获意大利纯毕裤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5]
现就职于杭州文联。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做简、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7]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年10月,余华因心脏早搏,被迫休息了一个多月。《兄弟》上下两册基本消耗了作家两年的时间。2004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同名电影。[8][9]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10]2008年凭借作品《兄弟》,获得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肆』 《活着》余华的小说改编的影片 导演和主演都有谁
中文名活着
外文名Lifetimes Living
其它译名Woot jeuk
出品时间1994年
出品公司年代国际(香港)有限公司
制片地区中国内地
导 演张艺谋
编 剧余华,芦苇
制片人邱复生
类 型剧情
主 演葛优,巩俐
片 长133分钟
对白语言普通话
色 彩: 彩色
摄 影: 吕乐
混 音: Dolby
原 著: 余华
『伍』 根据小说改编的优秀电影有哪些
根据小说改编的优秀电影有很多,例如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就是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同名小说《红高粱》。
『陆』 《活着》是不是真实故事
《活着》不是真实的故事,是现代作家余华编写的小说,但是取材于现实生活。
1、《活着》的内容:
《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2、《活着》的创作背景:
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6)活着这个电影是什么小说拍的扩展阅读:
《活着》的作者余华的创作经历丰富,作品颇多: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同名电影。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8年凭借作品《兄弟》,获得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柒』 根据余华作品《活着》改编的电视剧叫什么名字
《福贵》。
《福贵》是朱正执导的家庭情感剧,由陈创、刘敏涛、李丁及张鹰共同主演。2005年12月16日首播。该剧改编自余华小说《活着》,通过地主少爷福贵一生的经历,描写了从解放前的1946年到三中全会几十年中国农村的生活画面和时事变迁。
剧情简介:
百无一用的地主少爷徐福贵出人意料地娶到了十分漂亮、知书达理的米行老板千金陈家珍,却在婚后赌掉了徐家的全部家产;一无所有沦为佃农的福贵,却出人意料地脱胎换骨。
开始真正拥有了亲情和爱情;为徐少爷设下赌局的龙二爷接下了徐家的产业,却怎么也没想到会在土改时被镇压枪决;被拉壮丁上了战场钻进死人堆里的福贵,却阴差阳错地被解放军解放。
捡了一条命回来;亲耳听到枪决龙二的枪声被吓得尿裤子的福贵,却意外被评上了贫农,分到了五亩好地;以为炼出钢铁来就可以天天在大锅里吃到红烧肉的福贵,很快就面临大饥荒。
(7)活着这个电影是什么小说拍的扩展阅读:
《福贵》结局介绍:
中央同意土地承包的消息传到了村里。满仓拿着报纸让大家看。村民们都欢欣鼓舞。福贵又分到了五亩好贡田,福贵带着苦根一起在田里干活。
然而福贵老了,他把多年积蓄下来的钱,买了一条老牛,福贵牵着老牛回村,和老牛一起在田里干活。春生回来了。
春生带着花生和一瓶白酒来到福贵的田头坐在地上和福贵一起痛饮。春生告诉福贵他又重新工作了。胡老师还在省里,比他有出息。苦根在当年有庆的学校里读书。
苦根放学了背着书包跑到福贵的田头来,大声地叫喊:外公。福贵高兴地和春生、苦根牵着老牛朝着晚霞走去。
人物介绍:
1、徐福贵(陈创饰)
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输光后,老爹被他气死,怀孕的妻子带着女儿离家出走。妻子回来之后,福贵洗心革面,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被国民党军队拉去做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历尽千辛万苦,他终于平安回到家中,但是此时母亲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2、陈家珍(刘敏涛饰)
陈家珍是一位任劳任怨,勤劳、善良、贤惠的女子。她与福贵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当丈夫嗜赌把家财败光,家珍因劝其而不听,一气之下领着女儿回来娘家。
但就在福贵一无所有时,当她听说福贵已经彻底戒了赌之后,她又回到了福贵身边与他共患难。她不贪图大福大贵,只想“过个安生日子”。
3、凤霞(王雪菁饰)
凤霞是福贵的大女儿,在福贵被抓去当壮丁的时候,因为一场大病变成了聋哑人。从此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越来越懂事了。
而后,福贵为了能够供有庆读书,将其送给了别人,但在后来,她跑回家了,福贵又不舍得送她走,就将她又留在了家里。在经历了少年时期的苦痛之后,凤霞嫁给了二喜。
4、有庆(陈松饰)
有庆是徐福贵的小儿子,从生下来就经历穷苦的困扰。他喜欢跑步,鞋子经常穿坏,还被福贵责备。
为了鞋子能够安好,冬天光着脚就去上学。后来听说要献血,第一个跑到了医院,但没想到却因失血过多死在了医院。
『捌』 《活着》小说、电影细品
摘要纳桐:作为读者和观众,在阅读小说《活着》与观看电影《活着》时的体会差异的来源是艺术表现方式的不同。本文将从叙事角度、故事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感情色彩基调三个方面作评析比较。
关键词:电影 小说 艺术表现方式
《活着》是余华的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经过张艺谋导演的二次创作,同名电影《活着》重新讲述了老人福贵曲折坚韧的一生。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意在揭示人如何承受命运的苦难,为了活着而活着的沉重主题,但经过两种不同艺术类型的诠释,它带给我们的感受不耐兄尽相同。
一、叙事角度的不同
在小说《活着》的开头里出现的“我”是第一人称的讲述者。作为一名民歌收集者,“我”在各地的乡间漫游,感受乡村风土的美好活力,一开始在“我”的视角里是充溢着快乐轻盈的,洞亩坦直到“我”遇到了老人福贵。这里小说巧妙的以“我”的视角展示了真正的主人公福贵的形象,并将故事的叙述者转为了福贵,让他回述一生。“我”就成为了一个倾听者,并有时在老人的叙述间隙中出现,使读者从故事本身里抽离出来,淡化了作品的主观情感。在福贵平铺直白又漫长宁静的回述中,读者和“我”一起陪他重温了从少时荒唐纨绔的富家子弟到如今历经风霜的古稀老人的坎坷人生。
『玖』 若是不喜请直说这句话出自哪本小说
出自于余华《活着》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同名人物有赛艇运动员、医生等。目录[隐藏]简介1960年4月3日(《四月三日事件》的来源)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当医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因陈虹在北京工作,余华后来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枣森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骑士勋章。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电影。这段对你写论文有用80年代中期余华等作家在中国文坛上的崛起,无疑是中国先锋小说历史上的大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代表了当代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余华的小说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手法直面描写生活中最丑陋而远离理性的区域,往往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也对当代文学共鸣的状态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余华在中国文坛上以独行侠著称,其较有影响的作品当推〈活着>、、等。这些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也充分地展现岩岩姿了他自己的写作风格。余华1960年4月出生于浙江杭州,在他一岁的时候,离开杭州来到海盐,从那时起他便在那个叫海盐的地方度过了人生三十多年的时光。余华的记忆是从“连一辆自行车都看不到”的海盐开始的,童年的他因为父母上班没时间照看他便经常把他和哥哥锁在家里。他们所能看到的就是窗外石板铺成的大街和远处的田野里耕作的农民。因为从小在医院长大的缘故,见惯了医院里血肉模糊的情景与病人在面对亲人死亡哀嚎痛哭的情形,在他幼小的心里刻下了一种悲剧的意识,这种悲剧的意识最终主导了他以后在文学写作道路上的思想。余华的作品发展对人的存在的探索空间,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直面的揭示。他的小说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余华他在父母的安排下当过牙医,是因为父母都从医的缘故,所以父母也希望他能走上从医的道路。但余华并不喜欢医院的工作,后来他在自己的努力下转到了县文化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不过在医院工作的那段经历及见闻为他以后创作奠定了基础成为创作题材及风格的源泉。余华没有上过正式的大学,对此他自己一直耿耿于怀,后来在鲁迅文学院深造总算以研究生班的结业证书一洗遗恨。1987年,余华以一篇风格独特的短篇小说《十八岁的出门远行》正式踏上文坛,小说讲述了一个以少年出次离家的一段行程,其中充满了一种梦魇般的惊异与恐惧。余华对现实生活中人生存现状的极端刻画让人匪夷所思。余华深受卡夫卡和法国新小说的影响,卡夫卡的作品使他对人类扭曲变形的原始罪恶有着特殊的敏感;萨洛特、西蒙和罗勃—格里耶等人那种无限贴近物象却又在真实与幻觉中临界状态摇摆的叙述方式,在余华的作品中得到了鲜明的张扬;同时,受鲁迅的冷峻笔法和敢于直面揭示人类阴暗面的写作态度影响,余华在粗绝进入丑陋的世界解读人性的罪恶时显得娴熟而老练。在当今中国文坛,余华以其冷酷的叙述著称,他那忧郁的目光从来不屑于注视蔚蓝的天空,却对那时那些潮湿阴暗的角落孜孜不倦。在《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难逃劫数》等作品中,他细致的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残杀,如《现实一种》“像是在说一种事物的因缘,人们虽然彼此伤害,杀戮,生活的本相如此的残酷,但是人类却依然莫名其妙的繁衍。”他早期的这些小说中叙述者在表现这种冷漠与残酷时,由于刻意追求的冷峻风格而使作者的态度显得暧昧,事实上余华的这种貌似超然而冷静的叙述风格来源于作家与现实之间的一种紧张关系,他要与他笔下的人物及其代表人性的残暴与残酷的一面保持距离。不论善恶,他都要保持一种理解之后的超然,并由之产生一种悲悯之心,这也导致了他在进入90年代后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风格转变,这些小说在描写底层生活的血泪时依然保持了冷静的笔触,但更为鲜明的是加入了悲天悯人的因素。最早读余华的《活着》,源于张艺谋导演,由巩利和葛优担当主角的电影《活着》,且不说张艺谋导演的如何,巩利和葛优演的如何,单是那种苦难的小说人物情节就深深地吸引了我,看完电影还意犹未尽,忍不住又去书摊上搜寻出版体小说猛读一气。《活着》隐含着余华内心对弱势群体强烈的关切意识,这些乡村小人物活着的原始愚昧状态令人悲哀。《活着》讲述了一个出身地主家庭腰缠万贯的少爷徐富贵,因为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转于市井之中,沉迷于吃喝嫖赌之事,后来因赌博输光了家产气死了爹娘,被迫流浪街头,差一点成了乞丐,幸亏碰到以前家中的一个丫头收留了他,后来成为他老婆,他们结婚生子,而后被拉去当壮丁打日寇,后来又打国民党。徐富贵在战场上想:老子大小也打过几十次仗,老子死也要活着。一语道破了他生存的悲剧形式,悲剧意识没有潜在人物性格里。徐富贵因为想念家中的妻子和孩子他想早些回去,后来就从部队中偷偷溜走了,徐富贵在灾难中显示出来了他的生命异常坚强。回去后他却因祸得福,二龙替代他挨了枪子(二龙因为和他赌博时赢了他的全部家产,却因闹土改革命被定性为地主而拉去枪毙)所以徐富贵感到很侥幸,他认为如果不是他是败家子他早就挨枪子了,所以他想战场上好几次遇险但都没有死掉已经是大福大贵了,可能是父母给自己取得名字好或是祖坟埋得高,这下他可以好好的活了。虽然接下来的日子并不比战争时候好过,但是他们却感觉非常幸福,他们一家的生存方式让人觉得是最低等无意识的动物生存,而他们每个人心中储藏着浓厚的亲情,正是他的存在反衬着他们活着的真实,在寻求适合他们的卑微活法。但是,余华用几乎残酷的悲剧意识心理解除了他们希望如此卑微活着的权利。女儿成了聋哑,儿子在给县长儿子输血中死去,妻子得了软骨病不久离开了人世,徐富贵的悲剧纯粹是时代人为。余华性格潜在的悲剧意识是好人命不长,好人命都苦。余华在自己小说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从开始他就发现虚伪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他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感同身受的聆听者。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作家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读者,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们读一部文学作品,被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影响着,用人物的思想和态度来纠正我们的思想和态度,我们需要这样的影响,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当众多伟大传世的作品在影响一位作者时,他自己笔下虚构的人物及故事也会影响着他。余华的这种冷酷的悲剧意识到了许三观的身上与徐富贵的却有了不同,徐富贵的悲剧是时代人为,他所经历的悲剧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战乱,社会局势的动荡,三层大山的压迫形成了徐富贵悲剧的根源,作者的笔下也反映住他对那个时代敏锐的感觉。许三观的悲剧是引申的,给读者深沉的悲剧意味。余华的小说非理性和荒谬揭示人性,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世相的隐藏下那根敏感的神经,这点和前辈作家鲁迅看似痴癫的《狂人日记》有点相象。《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是一个出身农村的丝厂送茧工许三观三十年的生活经历。回乡探亲的许三观偶然得知乡亲们“卖血”的习俗后随同前往医院并以换取的三十五元在城里娶了个“油条西施”许玉兰。在以后的十几年里,每有家庭变故许三观就以卖血来换救危机,直到三个儿子终于各自组建家庭后他才恍然发觉岁月以夺去了他的健壮,“卖血救急”的好时光一去不返,对未来灾祸的忧虑使他在街头痛哭起来。小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许三观的悲剧色彩。农民本注定以土为生,当土地不能再给农民以丰衣足食的心理和现实保证的时候从而使“卖血”成为衡量体魄甚至要娶妻生子的标准——“卖一次血能挣三十五块钱呢,在地里干年活也就挣那么多。”农民的劳动被贬值到如此地步!以至于用“卖血”的方式来维持生计,用出卖“生命”的方式来延续“生命”,这是多么荒诞的一个怪圈?文革伊始,许三观就作为一个旁观者将运动的实质一语道破:“什么是文化革命?其实就是一个抱私仇的时候。”文革给中国造成的伤害是历史性的,那种近乎癫狂的运动造就了成千上万个悲剧的发生。余华抓住了这一时代的脉搏,通过社会最底层一个小人物许三观半生的故事以小见大的揭露了文革对人民的创伤及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许三观作为社会一个小的单位,不可避免的颠簸在这场历史大劫中,许家的第一件祸事就降临在主妇许玉兰的头上。性格泼辣的许玉兰因被嫉恨者贴了张诽谤的大字报而被推在万人批斗大会上充当“妓女”陪斗,然后这一“结论”被作为事实而为人民接受,惯常的逻辑推理被打乱,造成了悲剧的根源。许三观为妻子送饭,他的合理行为却被视为反常,丈夫和儿子一起一本正经的为妻子和母亲开家庭批斗会,只因为接受了一个路人随口的一句指示。这一切,都让人从一个客观的立场上清楚的看到了当时现实世界的人们那一种麻木,泯灭良知及对人性的摧残。余华的作品总是不动声色的将人物推向一个又一个的灾难,余华的那些人物总是被注定走向阴谋,走向劫难,走向死亡。他们早就蒙上了宿命的阴影,他们面临灾难,切近死亡却浑然不知,他们如此坚决麻木走向灾难让人惊异。余华作品中惯用的这些反常的描写创造了一种奇怪而陌生的绝对真实,同时把读者带入一个奇异的领域。在这里,人们走向自己的墓地就像兴高采烈的去参加某个假面舞会,人们生活在阴谋和危险的边缘却心安理得,甚至从容不迫。余华善用朴素的语言阐述小人物命运中隐藏的痛苦和无奈,善于提炼他们生命中的每份精致,性格里冷静的悲剧意识使他们不动声色讲述了他们生存的悲哀,心中的悲哀。这同时也是作者本人心中潜在的悲哀,他作品中的阴郁与悲哀似乎无法让我们直视外面晴朗的天空与明媚的阳光。余华性格潜在的悲剧意识从他的作品《在细雨中呼喊》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余华用沉稳的言语细细拉出潜在心底的激流、悲哀或是秘密,从最初的孙光林那一群未开发性意识的莽撞忧郁的少年在他沉稳的解剖中走向悲剧或完善。孙光林和苏杭的决裂是他个人内心的体验。孙光林忍受着决裂的孤独和寂寞的痛苦,那是余华心中潜在的忧郁和孤独,是他性格悲剧意识潜在的根源。孙光林因为生理的变化恐惧自身,恐惧世界,一份隐秘的怀疑与恐惧往往藏着一份未知的欣喜与尝试。而这份未知的欣喜与尝试在性格隐藏的悲剧意识中告终,希望与渴望总在余华性格潜在的悲剧意识的描写里湮灭。随着孙光林连续的希望破灭,他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在性面前他既困惑又迷茫。对生理秘密未尝体验的惊悸使他心里迷乱冷漠,性事在他心中既神秘又厌恶又充满新奇与向往。孙光林一步一步走向成熟也一步一步走向悲哀的心境。其实人生只是一场无奈的悲剧,包括性。这种悲剧意识潜藏在余华的内心深处,意识觉醒而无力挣扎,心向阳光而身处沼泽,这种悲剧意识性格也融合在他的作品人物的性格里,苏宇,苏杭以及哥哥孙光平和父亲的乱性加重了孙光林的悲剧意识。在那个“万恶淫为首”的时代本是善,性是恶的千古思训禁锢了他们的性之花朵,在压抑的现实与思训中畸形开放成了罪恶。性本是善的,美的,可是现实生活里的人糟蹋了这份美好。这是一种悲哀,是中国人群性意识的悲哀,更是远古中国性历史的悲哀。随着孙光林所爱的女人,所崇拜的老师,所相好的朋友一个一个的从他的世界分裂出去,他心中的悲哀更是无法解脱,他对这个世界的失望与恐惧一日日加深。最后,孙光林在送鲁鲁回家温暖过去与苏宇友谊的那个心境令人黯然。余华冷静的叙述让人感摄到一股强烈却让人沉没的搐动,那一种深刻的抵触或坚强正是余华的性格潜在的悲剧意识。无论怎样平和温暖的场面都笼罩在他性格的悲剧意识里,展示它悲剧性的一面。余华在1986至1987年写作的小说,每一篇都可以被称为一个寓言。他企图构建一个封闭的个人的小说世界,通过这种世界,赋予外部世界一个他认为是真是的图像模型。表面上他模拟的是社会极端的人性的错鄂,事实上,他通过这种极端的近乎虚实之间的叙事手法,反映另一个世界是人们的生存状态,对于社会的阴暗面及人性善恶的揭示,他从不避讳。他发现了世界的另一面。但这一时期他刻意追求“无我“的叙述效果迫使它不得不创造一个面具:一个冷漠的近乎残酷的叙述者,并用这种冷漠残酷的小说给读者一种震撼。这一点,从他的小说《现实一种》中表现的比较突出:山岗的儿子皮皮杀死了山峰的妻子借助公安机关杀死了山岗。他们之间这种野蛮的屠杀方式及结果,都起源于很藐小的琐屑,从中显示出人性中文明的一面远远抵挡不住其野蛮与愚蠢的一面,后者略受诱惑就一触即发,二者一旦引发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自动发展、扩大,直到将双方都毁灭殆尽。这种残酷的方式及悲剧的结局,给人们触目惊心的感觉。源引一位作家的话说:“余华在用文字制造疼痛”。余华说:“我寻找的是无我的叙述方式”,在叙述中“尽可能地回避直接的叙述,让阴沉的天空来其实阳光”。与传统的故事讲法不同,余华设计了一个冷漠的叙述者,并借助这个叙述者提供了观察世界的另一种视角,这种视角极端而直截了当地使人看到另一幅世界图景与人的兽性的一面。余华声称自己追求的是“真实”,他有意识地将人性残酷阴暗的另一面演示出来,并将其称之为“人生的真相”,人生的真相是什么?从小孩们的无意伤害,到大人们的互相杀戮,每个人的犯罪的手都是出于偶然或者本能,就跟游戏相同,实际上,造成人世间很多悲剧的原因就是因为人的人生态度,人生不是游戏,但现实中的人类却似乎更热衷于把人生当成一种游戏。总之,无论我们是第一次或者是已读过余华的作品的人,第一感觉的印象就是:作者余华本人也可能是一个思想消极阴暗,有着对社会愤世嫉俗的心理,甚至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喜好揭露人类的劣根性的一面,喜欢把人类的那种愚昧、无知、野蛮、粗鲁以及肮脏的一面淋于低上,并且喜欢把每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的结局都要排成一种悲剧或带上悲剧的色彩。这可能与他自己潜在的那种悲剧意识有关,与他童年时代被父母整天锁在家里的禁锢以及后来在医院生活的那几年,住在太平间的对面整天面对着冰冷的尸体的出出进进,面对那些失去亲人的悲伤,那种血淋淋的生离死别的场面有关,那些意识平担在他童年的脑海里记忆了下来,并且甚至影响了他以后写作的风格。余华说过: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的时候是封闭起来,于是只要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我们读余华作品,应该学会从本质上了解他,他的内心思想,他的人生经历,然后,当我们再回过头再去读他的小说时,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到余华作品中那股震撼的力量,是源于生活,源于岁月的蹉跎,也是源于他本人思想的根源。在中国文坛上,余华一直以他独特的残酷的叙述手法著称,也在一直在用他思想境界和独特的文字叙写文学殿堂的神奇。我们也衷心地祝愿他、愿他写出更好的作品来作品特点余华的成名作是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此前他发表了二十几篇小说均没有多少影响,这篇作品发表后,深得李陀等著名评论家的好评,余华于是一举成名。此后,他在《收获》等国内重要刊物上接二连三的发表了多篇实验性极强的作品,令文坛和读者震撼,在评论家的密切关注下,他很快成为了马原之后中国先锋派小说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由于先锋文本读者甚少,成名之后的余华及时地做出了调整,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余华的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正如谢有顺指出:“暴力是余华对这个世界之本质的基本指认,它也是贯穿余华小说的一个主词。”余华说:“那时期的作品体现我欧冠世界结构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对常理的破坏。简单的说法就是,常理认为不可能的,在我的作品里是坚实的事实;而常理认为可能的,在我那里无法出现。导致这种破坏的原因首先是对常理的怀疑。很多事实已经表明,常理并非像它自我标榜的那样,总是真理在握。我感到世界有其自身的规律,世界彬飞总在常理的推断之中。”余华认为:我更关心的是人物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价值。在叙述态度上,余华追求罗伯-格里耶的“零度状态写作”,即“无我的叙述方式”。结构上,余华采用时间结构小说,他把物理时间转换为心理时间,几个时间交错叙述,把时间进行分裂、错位,呈现出多重象征。余华的小说在形式和语言上做过大胆的试验与探索,语言感觉与法国新小说相似。作品总目中篇小说集:《鲜血梅花》《战栗》《现实一种》《我胆小如鼠》中短篇小说集:《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随笔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