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边看电影要边吃爆米花
消遣啊!又没有人规定一定要吃…磕瓜子也行啊!
还有一种就是电影里的解释
2013年,万达院线卖爆米花的收入高达3.9亿元。现在人们不总是张嘴闭嘴说互联网思维吗?好像它无所不能似得。可是,谁能用互联网思维卖爆米花卖到这个程度?所以,说回来,不如看一看电影院里的爆米花思维是怎么回事儿。
万达最近发布了一则消息,让很多人大吃一惊:2013年,万达院线卖爆米花的收入高达3.9亿元。对比起来,王家卫费那么大劲,拍出来《一代宗师》,也才卖了不到2.9亿的票房。
现在人们不总是张嘴闭嘴说互联网思维吗?好像它无所不能似得。可是,谁能用互联网思维卖爆米花卖到这个程度?所以,说回来,不如看一看电影院里的爆米花思维是怎么回事儿。
电影《和莎莫的500天》剧照
这种原产自南美的零食被带到美国后,迅速就流行起来,尤其是赶上蒸汽机的发明,使得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在19世纪末期,你去马戏场啊、集市上啊,都能看到人们捏着胀鼓鼓的爆米花扔嘴里嚼——一个地方除外:电影院。
当时的电影院可是彻彻底底排斥这种闻起来香喷喷、嚼起来嘎嘣脆的零食的。安德鲁·斯密斯在《爆米花的历史》一书中解释道:当时电影院的经营者还是极力想走高端路线——说起来就是现在许多人常说的,要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大庭广众之下嘎吱嘎吱嚼东西,地上还洒满不慎掉下的爆米花,这场景又成和体统。
但总有头脑灵敏的小贩敏锐地发现商机。虽然已经无可查证,但肯定有人先在电影院门口支起了摊位,开卖爆米花。生意还不错,进出电影院的男男女女们,常常会买上一包,带进去边看边吃。这显然是电影院方不愿看到的,他们在门口竖起告示,警告人们不得在观影过程中吃爆米花。 可是,历史之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人们依然会偷偷摸摸的带进去,完全不加理会。
之后,大萧条到来了。很多企业陆续倒闭,电影院也不例外。但是,有个叫茱莉亚·布雷登的寡妇却境况相反。她在早前,成功说服了电影院管理者,进到影院里去卖爆米花。1931年那一年,她设在四家电影院里的爆米花摊位就给她带来了1.44万美元以上的利润。现在看起来,这个数字并不太大,但要知道,当时一桶石油的价格才6到15美分。
很多电影院倒掉了,那些决定转型做出改变的除外。一位名叫R·J·麦坎纳的连锁影院的老板,发现他们门口那位卖爆米花的老人家竟然能通过这不起眼的零食置办了一处房产、一个农场和一个商店。他决定在电影院大厅里也装上一台这个装置。恭喜他吧,不但熬过了大萧条,而且开始盈利。
这时候,谁还会在乎咀嚼的声音和地板上的垃圾?电影界开始流传一种戏谑的说法:找一个爆米花摊位,围着它盖一座电影院吧。
那些眼下风光不在的人人网、博客中国等大佬们,都深切更感受到技术革命带给商业的变化。电影院里的爆米花也是——很快,家用爆米花机就出现了,很快,微波炉又出现了。人们自己制作爆米花,带着去影院不行吗?
但是影院爆米花还是活了下来,而且还活的很好。你知道吗,电影院里的爆米花,甚至比外面卖的贵很多,更不用提比自制的爆米花更贵了。《电影院里爆米花为什么卖得贵》一书的作者估计,单纯考虑原料成本,电影院爆米花的利润能达到90%以上。但是为什么人们还会买?除了自制的时间成本之外,他还给出一个理由:电影院里提供了不同于自制爆米花的产品:“电影院故意强调爆米花的气味和声响,使爆米花‘听得见和闻得见’。通过使用黄玉米(比白玉米爆出的玉米花更大)……爆米花好像加了奶油。”
爆米花能够在电影院里活下来,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文化。存在得久了,它就成了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了。而文化是有生命力的,即便落伍,也不会那么快死掉。作家刘心武到游历美国时,被一个朋友带着去一家富丽堂皇的电影院看电影,一进去,就闻到了浓烈的爆米花味道。他那朋友毫不犹豫买了直径是十多厘米的一大桶,告诉他,看电影要边看便吃,“这是典型的美国文化”。
后来,美国文化传遍了全球,包括电影文化在内的软实力,为许多后发国家所学习、接受。这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还有一种说
现在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看电影怎么能手上没东西呢?
而最好的解决就是用爆米花,边吃边欣赏剧中情节,
似乎别有一番滋味,而有人干脆把这当成传统一样。
看电影吃爆米花喝可乐是属于电影文化的一部分的.
如果有爆米花这种食品相伴,能够更好的享受肥皂剧带来的乐趣.是多么的享受啊!
以上综合转载
⑵ 超市的爆米花很便宜,为什么还有人去电影院前台买
其实很多人之所以在电影院前台去买爆米花,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想吃爆米花儿,是因为他们看电影的时候更多的时间是没事儿闲的,边看电影边咀嚼着爆米花。
⑶ 为什么电影院影剧院里面卖的食品那么贵
你好
你要的文件如下
电影院的爆米花价格贵,一定是有某一部分看电影的费用被转移到了爆米花上,而这部分费用本应存在于电影票内。也就是说,如果一张电影票50元,爆米花10元,而其他商铺的爆米花3元,那么电影院完全可以修改票价为57元(当然可以更低,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吃,取平均),同时以3元的价格出售爆米花,如此一来,收入不变,又不落人口实,更降低了监察费用,一举三得,岂不美哉?而我们看到电影院实际的做法是:压低电影票的价格,提高食品的价格。影院这么做,一定会导致自己的利润下降,因为这么一来影院必须增加检查观众是否自带食品的程序,有一部分利润会被监察费用吞噬,所以一定有不得不这么做的道理。我的解释是,影院将一部分票价,转移到的爆米花的售价上,而这部分被转移的费用,是电影院的维护成本。在电影院内吃东西的人,会对电影院造成更高的清洁与维护费用,因此电影院必定会对这部分观众收取更高的费用,但问题在于,收费困难:没有一个人会在买票时告知影院自己会不会边看边吃,因此电影院无法在票价上做文章。所以电影院必须采取其他方式对这部分边看边吃的观众进行隔离收费,而这个其他方式就是将费用转移到食品上,凡是在电影院门口买东西的观众,一定是要带进影院吃的观众,因此把费用加在食品上就再适合不过了,因为包含了影院的维护费用,所以售价一定会比外面的要贵。同时为了防止观众绕开这种“隔离”,影院必然规定观众不得自带食品。如此一来,影院即可实现对不同的观众分别定价:对于不吃东西的观众,收取较低的维护费,对于吃东西的观众,收取较高的维护费。而由此造成的额外的监察费用,是影院为了实施这种区别定价所付出的交易费用。
请及时查收
如有疑问 请追问
满意的话 望采纳
谢谢
参考自网友
⑷ 分享一下你去电影院一般会买爆米花吗,为什么
不会,我做不到三心二意,我喜欢专注的看电影,如果我一边吃一边看电影,我的这场电影就白看了。
⑸ 电影院的爆米花为什么都做那么大桶
我认为报电影院中的爆米花之所以都会用那么大的桶装,这是一种营销手段,首先用特别大的桶装会给人一种非常实惠的表现。因此,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常常会购买一桶爆米花,但这个爆米花桶看着很大,实际也能装的爆米花却非常的有限。他之所以会制作成这种看着很大的同事,为了让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购买。而提高自己的销售额,这才是他们之所以要做这么大的原因。
⑹ 为什么电影院里都会销售爆米花
要想知道电影院为什么卖得最多的就是爆米花了,其实这个还真有一段发展史可以讲的,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电影院是不买东西的,只提供热水,但是很多观看电影的顾客有的时候感觉无聊或者会饿,就想买东西,但是电影院没有,就会跑到别的地方买,或者抱跟电影提出意见,希望可以的卖点吃的。后来电影院也想过卖小吃,但是在电影院里不适合开,在电影院外面,顾客都说太麻烦,慢慢的电影院里开始像超市那样,买些简单的零食,但是依然不能解决顾客们的需求。
第六点,爆米花声音小,电影院看电影本来就需要安静的环境,如果吃瓜子声音大,影响大观影美观,造成不好的影响。第七点,爆米花还可能让你跟另个她一起吃的时候受会碰到一起,说不定会产生爱情的火花。
⑺ 电影院为什么要卖爆米花
从影院方来讲,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他们精心、刻意想让观众接受的观影方式,原因:
1.朱思伟说的没有壳是一个不错的答案。有壳不光是增加清洁成本,而且让观众不便于在黑暗中操作。
2.减轻噪音。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这里看电影都是嗑瓜子,而众所周知,磕瓜子会发出清脆的响声,试想一大群人同时磕瓜子,发出的噪音多难听。而爆米花相对来说,声音小得多,并且可以用嘴巴包起来吃,实现隔音的效果。
3.学习的结果。从以前的嗑瓜子看电影,到现在吃爆米花,应该是学习借鉴了国外的观影习惯吧。
4.便于搭配销售。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在观影前买爆米花,同时还会要一杯可乐。
从观众方来讲,原因就简单多了:就是跟风。
⑻ 爆米花一杯可以卖3.5元吗
可以,但是没利润。
100克的爆米花成本在三元左右,买过500克玉米粒8.8元,那500÷100=5,8.8÷5=1.76元,再加上白糖、油、煤气费等等,差不多在三元左右。但为什么超市、电影院的爆米花那么贵呢。而且电影院比超市还贵一倍,那是因为地段不一样,去超市的人买爆米花可有可无,但去看电影的人买爆米花是必备品。
70克玉米0.4元,无水酥油是0.2元左右,糖0.25元,爆米花桶0.1元,以上这些就是100克爆米花的成本。
⑼ 为什么电影院里都会销售爆米花
美味的味道。脆咬。咸。黄油finish。美国人在任何地方都能闻到他们最爱的看电影的零食的味道。为什么我们的味蕾享受着这些脆玉米粒,而我们的眼睛享受着大屏幕?
《爆米花》的作者安德鲁·f·史密斯(Andrew F. Smith)说,爆米花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使得它成为了经典的电影小吃爆米花文化:美国爆米花的社会史.最主要的原因是这种零食的价格、便利性和时机。爆米花对卖家和消费者来说都很便宜,而且生产爆米花也不需要大量的设备。在电影院急需经济刺激的时候,爆米花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就是爆米花被引入银幕的原因。
有趣的事实:爆米花并不仅仅指弹出的内核。它也是用来制作零食的一种特殊玉米的名字。它最初生长在中美洲,19世纪中期在美国流行起来。与当时的其他零食相比,它非常容易制作,而且在1885年,蒸汽驱动的移动爆米花机被发明后,它变得更加容易。19世纪末,一群独立的爆米花供应商开始在大街上叫卖。他们就像快餐车的曾曾祖父。
因为爆米花做起来很便宜,买起来也很便宜,这使得爆米花在大萧条时期越来越受欢迎。大萧条增加了消费者在诸如爆米花和电影等更便宜的奢侈品上的支出,于是这两个行业开始合作。剧院将允许一个特定的爆米花推销员在剧院外销售,并收取每日的费用。然而,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电影院已经去掉了中间商,开始在大厅里拥有自己的小卖部。在电影院引进了以爆米花为主导的小卖部,使电影院行业得以维持下去,从那时起,爆米花就成为了一种主要的观影方式。
⑽ 为什么看电影要吃爆米花
为什么看电影要吃爆米花
为什么看电影要吃爆米花,相信很多人在看电影的时候都会买爆米花,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而且电影院的爆米花是很贵的,所以有些人就想要知道看电影的时候吃爆米花的原因,下面我分享为什么看电影要吃爆米花,一起来看下吧。
爆米花是怎样来的?
如今爆米花随处可见,很多人好奇,爆米花是怎样来的呢?是谁发明的呢?9世纪上半叶,北美捕鲸人去智利时,发现了当地流行一种有趣的吃法:将玉米置于高温下,让谷物受到内部强压,淀粉原料的核心向外碰到坚硬谷壳爆炸。这就是爆米花。他们觉得这种小东西很可爱,就带回了新英格兰。不久,爆米花在北美流行起来,1848年,爆米花几乎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小零食,还被美国字典给收录起来。
为什么看电影要吃爆米花?
最早的电影是无声电影,而且看电影是上流社会的人才能享有的,由于电影没有声音,所以要求观众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同时,担心爆米花会弄脏地毯,也不希望那些修养好的顾客受到吃爆米花时发出的声音干扰。因此,早期,看电影是没有人吃爆米花的。
1927年,电影进入有声时代,那些文化并不高的人也能来观看了。尤其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给电影业和爆米花带来了一次很好的合作机会。为了找到一个便宜的地方消遣,人们都拥向电影院。只要包里有5美分到10美分,就能享受到爆米花这一“奢侈品”,这在绝大多数人的接受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玉米的成本很低,10美分一大包的爆米花玉米粒能用很久。
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看电影吃爆米花,影院老板发现了商机,开始直接出售爆米花,随着电影院文化逐渐传入其他国家,“看电影吃爆米花”的习惯也一起打包出口。发展到后来,人们想到电影院已经能很自然地就想到爆米花,看电影吃爆米花也已经成为一件约定俗成的仪式性事件:人类有着这样的'习惯,一旦适应了将某种特定食品与某类环境联系起来后,就会一直不停地吃着它。于是,看电影时,人们就会不假思地去买爆米花。
电影院的爆米花为什么卖得那么贵?
这是电影院采取的副产品定价法,即降低“主产品”电影票的价格占领更多市场份额,然后,提高“看电影不买总感觉少了点什么”的“副产品”爆米花的价格,来赚取利润。
看电影时吃什么零食比较好?
除了爆米花外,很多人希望在看电影时吃一些零食,但是又不知道选什么好,下面就来说说看电影时吃什么零食比较好?其实,如今电影院并不排斥观众自带零食,但是如果是味道过大或者声音超大的零食就会影响到其他观众,所以,看电影是别吃味道重和会发出超大声音的零食,比如榴莲味到的零食。
要带零食,可以带一些膨化食品,如:薯片、薯条、爆米花、锅巴等膨化食品,这里的锅巴不宜过硬,否则会发出很大的声音。其次,坚果蜜饯类的零食也是不错的选择。冰淇淋、甜点也是看电影时可以选择的零食,这里建议大家少喝饮料,这会增加你上洗手间的次数,不仅影响其他观众也影响自己观看影片的完整度。
爆米花的历史
爆米花(Popcorn),一种膨化食品,很受年轻人欢迎,可作为日常零食。爆米花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传统的只加盐和少许融化的奶油,或是裹上甜甜的焦糖,还有与戈尔根朱勒干酪混和的完美组合。爆米花是令人惊喜的下酒零食,可在孩子的生日宴会,利用棒透了的食谱来做逗趣的点心。
爆米花(Popcorn) 爆米花(又叫做“爆谷”“肥仔米”)是一种膨体食品,很受年轻人欢迎,可作为日常零食。
食品来历
爆米花是一种古已有之的膨化食品,起源可上溯到宋朝。当时的诗人范成大在他的《石湖集》中曾提到上元节吴中各地爆谷的风俗,并解释说:“炒糯谷以卜,谷名勃娄,北人号糯米花。”为什么把爆米花叫做“孛娄”呢?爆米花想是摹拟爆谷时的响声,因为当地的方言把打雷的声音叫做“孛辘”。清代学者赵翼在他著的《檐曝杂记》记收有一首《爆孛娄诗》 :“东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排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生涯。晓来妆饰诸儿子,数片梅花插鬓斜。”诗人笔下的爆米花不仅写得很美,而且洋溢着生活的情趣。 爆米花也是发明于宋代,范成大在《吴郡志·风俗》中记载:“上元,……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在新春来临之际宋人用爆米花来卜知一年的吉凶,姑娘们则以此卜问自己的终身大事。宋人把加入文化使之有了更丰富的内涵。爆米花松脆易消化,可作为日常的可口零食。
爆米花的发明更折射出中国饮食的丰富多彩,它有更深的含义,就是开创了一种食物的加工方式澎化食品。说明中国古代的食品加工不止仅仅是食品简单的加热作熟,而是通过的物理的高温高压作用原理来改变食物的状态口感,这种加工方式就是现代新兴的澎化食品。这种加工方式使普通不和口的食品变为可口有特色的食品小吃,可以说千百年前的爆米花是近现代各种五花八门澎化食品零食小吃的祖先。数百年前“项链”馋人早在欧洲移民迁入这块“新大陆”之前,居住在这块大陆上的印第安人便盛行吃爆玉米花了。哥伦布在返回欧洲后,曾向人们描绘了“新大陆”上的印第安儿童用爆玉米花串成项链在街上兜售的生动情景。也是印第安人教会了欧洲新移民如何栽种、如何烘烤玉米的技术。
一名历史学家还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洞穴里发现了5000年前古代印第安人食用的爆玉米花,只是由于当时的“工艺”所限,在口感上远远不如当代爆玉米花松脆而已。发明家为喜食爆玉米花的家庭设计了一种电锅,据说仅花费10分钟就能爆制好一大盆玉米花。目前,美国的许多地方电视台还常常播出如何爆制玉米花的,还介绍各种新风味爆玉米花的。一名频频在电视屏幕上亮相、自称为“爆玉米花大王”的专家瑞顿·巴哈尔已成为全美家喻户晓的人物——此君一上台,讲的都是“玉米经”。 爆米花七月初七炒糖豆、爆米花,其意是“吃炒豆、活老老”。当天晚上,人们都涌上埕头,观看天上牛郎织女相会。这天人们很少见到喜鹊,说是上天搭鹊桥去了。有时夜里还会落几点雨,人们说这是牛郎织女相会时落下的泪水。中元节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也叫中元节,是旧时民间祭祀祖先的节日。民间炊“薄荷糕”、“金米果”、烧银冥纸衣,祭祀祖宗。出嫁女子,倘遇父母新亡,则于十三日备办祭品、银纸,回娘家祭祀,俗称送“头年纸”,其后每年是于十四日“送纸”。建国后,此俗渐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