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象派电影的美学观点
德吕克大力强调电影的”上镜头性“,赞赏并提倡通过”上镜头性“来表现自然的诗意的顷刻,这一概念甚至成为当时法国电影的基本美学标准之一。
“上镜头性”的理论内涵是:电影艺术应当在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发现适宜用光学透镜表现的形象和景物,强调朴实无华,提倡使用自然光效、焦点发虚等表现手段,营造电影艺术独有的诗意,而且认为惟有处于运动中的视觉形象才最具有“上镜头性”。 德吕克也强调电影向绘画学习,他指出:”绘画也是吸引人的。当时的风格和综合方式是和当时所流行的那种朴质、单纯的线条相适应的,而这种线条也正是我们经常想在电影中看到的。“
印象派电影受印象派绘画影响,十分重视电影画面的造型风格,例如阿贝尔·冈斯的影片《车轮》中著名的”翻车“段落,运用了高速(升格)和慢速(降格)摄影,并运用印象派花架对于光线的处理方法表现了火车向悬崖疾驶最后翻车的悲惨场面。
② 欧洲先锋派电影美学特征
法国印象派主张电影根据人们最初印象去反映真实的生活,反对形式主义,注重从民族文学吸取养料,对三十年代法国电影派产生深远影响。但是印象派忽视思想概括和典型化的重要作用,把理性分析与感性印象对立起来。德吕克是电影理论家,又是有成就的剧作家和导演,他的电影理论成为印象派的美学基础。他提出“上镜论”强调生活中有一类事物较适于用电影来表现,并非形式主义。他很重视演员表演,提出“面具论”,要求演员刻画出人物的独特性格和内心活动。德吕克的影片还具有 ‘平民主义”风格,反映的正是“平民社会”。他的这种风格还表现在非常注意电影的普及工作。
印象派重要人物除了德吕克,还有杜拉克和甘斯。前者在德吕克死后转向先锋派。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流派特点是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把艺术看作“自我表现”的工具,用艺术抒发个人情感或表现自己的观点。非常重视探求“表现”形式和手法,挖掘电影特性,在摄影、照明、布景方面取得一定成就。
在艺术表现方面,重视写意,强调艺术假定性,这一派受绘画影响很深,其中一些电影艺术家如朗格等,都在绘画方面有较深造诣。表现主义艺术家多有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和宿命论观点,表现人生的不行与残酷。
先锋派基本属于诗电影,爱普斯坦说:"电影是最有力,诗的手段”。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基础出发,把电影诗作为抒发主观的随意幻想的手,与现实主义诗学一切原则对立起来。反对塑造统一的人物,热衷表现物,表现内心的变态活动,表现那些作为内心活动“物化”的奇异怪诞的景色和人物。
杜拉克的《贝壳与僧侣》,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都是先锋派的超现实主义的影片。
③ 法国印象派电影的介绍
法国印象派电影即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这类电影主要有作品有阿贝尔·冈斯的《车轮》(1922),莱皮埃的《黄金国》(1922),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日》(1919)。德吕克的《狂热》(1921)和爱浦斯坦的《忠实的心》(192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