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64年长春电影制作厂出品的什么电影开茶了
题主是否想询问“1964年长春电影制作厂出品的什么电影开拍了”?《英雄儿女》。在中国电影史上,《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开拍的一部战争片。该电影是在1964年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的影片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
B. 英厷隹儿女电影是哪年排的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
C. 经典电影《英雄儿女》幕后的故事
最近看到一些消息称,近期将有一批“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作品密集播映。
欣喜、期待之余,笔者“杞人忧天”,不免有些莫名其妙的担忧。
“为了祖国,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相信许多朋友都看过电影《英雄儿女》,许多年间,这部电影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一首《英雄赞歌》唱遍大江南北,在几代人的心灵上都烙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今的影视剧创作者还能再创奇迹,拍出《英雄儿女》那样的传世之作吗?
电影《英雄儿女》经典画面
《英雄儿女》拍摄于1963年,期间曾经发生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剧本是怎么“炼成”的
剧本乃“一剧之本”,《英雄儿女》剧本改编自中国当代大文豪巴金先生的小说《团圆》。
抗美援朝炮声隆隆,1952年、1958年,巴金曾经两赴朝鲜慰问、采访。
在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团六连的事迹最令他难以忘怀,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支部队,他曾在这个部队生活过两个月。
“开城保卫战”打到最激烈的时候,志愿军阵地最后只剩下了六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和通信员刘顺武。
当大批美国兵冲上阵地时,赵先友果断地举起手里的步话机,大声向上级报告:“敌人i冲上来了,不要管我们,快向我们开炮!向我们开炮!开炮! ”
六连所在团的团长叫张振川,后来曾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
在望远镜中,张振川清楚地看到两位勇士在火海中与敌人拼杀的身影。
“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
张振川再次听到步话机里赵先友嘶哑的声音。
张振川一咬牙,眼含热泪,发出了开炮的命令。
阵地夺回了,可赵先友和刘顺武都已壮烈牺牲。
回到上海后,巴金始终忘不了六连的壮烈故事,一直有依据这个题材进行创作的想法。
但是,巴金先生始终下不了笔,他想重新演绎六连的故事,让六连的故事更丰满、更感人。
经过六七年的酝酿,巴金先生终于写成了一部篇幅不太长,却带有传奇色彩的小说-《团圆》。
电影《英雄儿女》剧照
《团圆》描述的是志愿军王文清政委与女儿王芳在上海失联、在朝鲜战场意外重逢的故事。
长影把任务交给了刚拍完《平原游击队》的著名导演武兆堤。
把小说改编成剧本,这个任务由谁来担当?
武兆堤马上想起了抗大同学毛峰。
毛峰当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将军的秘书。
他担任过志愿军政治部秘书,在朝鲜呆了五年多,熟悉朝鲜,熟悉志愿军官兵,文字功夫也很是了得。
可是,毛峰在电话那头一口回绝了武兆堤的邀请:“你让我写个报告什么的还行,可是我哪里会编电影剧本啊?”
武兆堤说:“我还就认定你了,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我明天就来北京,咱们当面谈。”
说完,武兆堤不由分说挂了电话。
第二天,武兆堤果然从长春连夜赶到了北京。
看完巴金的小说《团圆》后,毛峰不再推辞,在傅钟将军支持下,他接受了改编剧本这个陌生而艰巨的任务。
经过反复商讨,毛峰决定将“王成”这个角色的戏份加大,使他成为贯穿全剧的一个重要角色。
在巴金的小说《团圆》中,“王成”在战斗中牺牲了,至于他是怎么牺牲的,小说着墨不多。
武兆堤和毛峰绞尽脑汁,最后与巴金先生取得了联系,希望巴金先生能够给予点拨。
巴金先生一下子就想起了六连的故事,想起了赵先友、刘顺武。
电影《英雄儿女》经典画面
于是,“王成”成为赵先友、刘顺武的化身,在电影中喊出了那句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的悲壮口号-“向我开炮!”
28天后,武兆堤和毛峰完成了题名为《英雄儿女》的剧本。
物色演员之-王芳,你在那里?
剧本“大功告成”,武兆堤开始物色“王芳”的扮演者。
毛峰轻车熟路,带着武兆堤走遍总政、空政、海政、铁道兵、工程兵等歌舞团,就是没有挑选到合适扮演“王芳”的女演员。
就在武兆堤着急上火之际,他的好朋友谢晋突然来了消息。
谢晋兴奋地告诉武兆堤:我找到“王芳”了!
原来,那一天中午,谢晋去电影学院办事,出学院门时,与一位长相酷似田华的年轻姑娘打了个照面,擦肩而过。
就这一个照面,把谢晋给乐坏了:这姑娘不正是“王芳”吗?
当天下午,谢晋拉着武兆堤和毛峰再度去了电影学院。
谢晋当时一高兴,居然忘了问那位姑娘的名字,于是,他们三个人只能挨个屋子找“王芳”。
三个人终于找到那位姑娘,武兆堤和毛峰都一致认定:她就是大家心目中的“王芳”。
这位姑娘名叫刘尚娴,老家在上海,刚从电影学院毕业。
因为长得酷似著名演员田华,所以,著名导演金山选中了刘尚娴,让她当田华的替身。
电影《英雄儿女》经典画面
武兆堤他们找到刘尚娴时,她正在曹禺的话剧《北京人》中演一个小角色。
武兆堤、毛峰和谢晋接连四天去观看演出,对刘尚娴的演出功力、气质、外形都表示了满意。
就这样,“王芳”找到了,武兆堤稍稍松了口气。
接下来,武兆堤开始对刘尚娴进行了密集的“培训、锤炼”。
电影中有一个精彩片段,剧中人物“王芳”在前沿慰问炊事班,她给战士们唱了一段京韵大鼓。
武兆堤特意请来著名京韵大鼓艺术家魏喜奎,请她亲自教刘尚娴。
一段曲子,几个打鼓动作,刘尚娴整整学了一个多月,直到魏喜奎大师叫“好”为止。
武兆堤还请来舞蹈家专门教刘尚娴跳朝鲜舞,几天后,刘尚娴就学会了朝鲜舞,跳得有模有样。
刘尚娴最终没有让武兆堤、毛峰和谢晋失望,在电影《英雄儿女》中,她出色地演绎了“王芳”的形象。
不过,因为扮演了“王芳”,刘尚娴就成了“永远的王芳”,后来,不管她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很难突破“王芳”这个角色……
即便如此,一个演员,出演了一个让人回味无穷、堪称完美的角色,此生足矣。
电影《英雄儿女》经典画面
物色演员之-谁来演“王成”
“王成”的扮演者由武兆堤直接选定,他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青年演员刘世龙。
包括毛峰、谢晋在内的许多人都表示反对,大家都认为,刘世龙与印象中的英雄“王成”对不上号。
确实,刘世龙个头不高,身材不够魁梧,长相也不出众。
可是,武兆堤看上了刘世龙的经历,他在抗战时期就参加了新四军,上过战场,经历过枪林弹雨。
他脸膛黑红,四肢粗壮,腰杆笔挺,一身的“兵味儿”。
武兆堤还看上了他的性格坚毅、不知疲倦。
最后,武兆堤力排众议,坚持让刘世龙饰演了“王成”。
刘世龙也没有辜负导演的期待,在拍摄王成在战火中牺牲的那场戏时,刘世龙的眉毛和鬓发都被大火烧着了,胳膊也被烧伤。
但是,刘世龙一声不吭,硬是咬着牙完成了拍摄。
牌桌上诞生的《英雄赞歌》
《英雄赞歌》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歌,“作曲”是冼星海的高徒,人民音乐家刘炽,他曾经创作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作词”是公木,他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和《东方红》词作者。
刘炽为《英雄赞歌》谱曲还有一个小趣事。
拿到公木写好的歌词后,刘炽一时找不到创作灵感,于是,他叫来几个朋友打扑克牌,换换脑子。
打着打着,刘炽突然站了起来,把牌往桌上一扔,飞也似地跑回房间。
“牌友们”不知所以,只好悻悻而回。
刘炽则锁上房门,挂上“免打扰”牌,一气呵成写出了《英雄赞歌》的曲谱。
歌曲激情澎湃、热情奔放,催人奋进,这首歌曲的原唱是空政著名歌唱家张映哲。
电影《英雄儿女》经典画面
解放军抽出一个团“协拍”电影,趣事、笑话“一箩筐”。
武兆堤选中了辽宁本溪的山区为外景点。
驻守在这里的沈阳军区190师某团有幸接受了协助长影拍片的任务。
电影里所有的武器装备、车辆人员全部由这支机械化师的英雄部队提供。
穆大法团长亲自带领部队参加拍摄任务。
战士们都是第一次充当“群众演员”,他们既开心又紧张,更因为不懂“演戏”而闹出了不少笑话。
《英雄儿女》中,“王成”独自迎战敌人,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片段最为惊天动地。
所以,在拍摄这个片段时,武兆堤特别用心,开拍前,他对“群众演员”进行了严格的培训。
但是,实拍时,由解放军战士扮演的美国兵仍然洋相百出,把武兆堤气得够呛。
武兆堤这样对扮演美国兵的战士们说:王成开枪后,你们该倒下的倒下,该后退的就后退,该“死”的“死”,不要搞乱了!
可是,到了实拍时,王成刚打了一枪,“美国兵”们就成片倒了下去。
武兆堤只能大喊:“停!王成的枪没这么厉害!”
重拍时,又有了新问题。
一名“美国兵”明明已经被击毙,可他的肚子还在那里一起一伏;
一位“负伤”的“美国兵”更离谱,看着前者起起伏伏的肚子,在那里憋不住地发笑。
武兆堤只能再次“停拍”。
整个拍摄过程中,解放军“群众演员”虽然没那么专业,但是他们守纪律、听指挥,武兆堤对此非常满意。
另外,因为电影中有大量战斗场面,所以,解放军“群众演员”的专业优势就充分显现出来了。
经过三个月紧张拍摄,电影《英雄儿女》终于封镜。
《英雄儿女》在全国放映后,立即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也几次抽出时间,观看了这部影片。
电影《英雄儿女》经典画面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但愿当今的艺人们能够尊重 历史 ,创作出更多像《英雄儿女》这样优秀的文艺作品,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期望!
最后,让我们向英雄们致敬!
D. 《英雄儿女》这部电影是什么时候拍的大概讲了什么
故事的原创是巴金
《英雄儿女》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摄制的一部经典电影,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王芳兄妹同上战场,王成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以哥哥的精神为榜样,为战士服务,最终她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了。片中英雄王成的形象深入人心,插曲《英雄赞歌》也流传甚广
E. 英雄儿女哪年
如果是指电影《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中国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出品。
F. 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都有哪些
《五朵金花》、《上甘岭》、《英雄儿女》、《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董存瑞》等。
1、《五朵金花》
《五朵金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9年制作的一部爱情电影,由王家乙执导,杨丽坤、莫梓江、王苏娅等领衔主演。这是一部真正的爱情电影,深受人们的欢迎,场面的宏大。
2、《上甘岭》
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故事片。由沙蒙、林杉执导,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等主演。于1956年12月1日上映。
影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3、《英雄儿女》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
4、《刘三姐》
《刘三姐》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0年摄制的故事片,根据广西壮族民间传说改编。由苏里执导,黄婉秋、刘世龙、夏宗学等人主演,是中国大陆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
5、《冰山上的来客》
《冰山上的来客》于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发行,由赵心水执导,梁音、阿依夏木、谷毓英等人主演。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是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的唯美结合之作。
G. 电影《英雄儿女》的资料
《英雄儿女》
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
摄制:1964年
类型:故事片(黑白)
导演:武兆堤
编剧:毛烽、武兆堤
摄影:舒笑言
作曲:刘炽
美术:徐渭、王崇
主演:刘世龙 ----王成
郭振清---张团长
刘尚娴---王芳
田方--- 王文清
周文彬 ---王复标
浦克---金正泰
赵文瑜---朴贞子
任颐---吴军长
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某团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勇敢作战。刚从医院回部队的战士王成要求参战,并拿出父亲鼓励他杀敌立功的来信给张团长和王文清政委看,王文清始知王成就是自己的老战友王复标的儿子。在战斗中王成英勇奋战,壮烈牺牲。在全军开展向王成学习的运动中,王文清认出该军文工团员、王成的妹妹王芳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原来十八年前,王文清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妻子被敌人杀害,不久他也被捕,老工人王复标收养了他的女儿王芳,此后双方失去了联系。王文清没有立即与王芳相认,而是帮助她完成歌颂王成的创作任务,并鼓励她以实际行动向哥哥学习。后来,当王芳在阵地上为炊事员演出时,敌机突然来袭,她为掩护炊事员而负伤,被送回祖国医治。一个月后,王复标参加慰问团赴朝慰问,王芳也伤愈归队,三人在前线团圆。王复标将真情告诉王芳,两位父亲都勉励王芳向哥哥学习,当好革命接班人。
H. 经典老电影《英雄儿女》的幕前幕后
片场工作照之一 ,是老演员周文彬在给青年演员刘尚娴讲解分析角色的关系把握定位。有些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是剧照。 请注意,影片里没这个画面,另外演员的表情也不对,同时从电影摄影角度上讲,也不能这样构图。
片场工作照之二 ,朝鲜老人金正泰(浦克扮)护送受伤的王芳一场戏,当时外景地是辽宁本溪南芬河。浦克生前对他抬担架护送王芳过河的那场戏记忆犹新,非常感慨: “当时天气很冷,河里结着冰碴,人一入水如针刺骨,还要抬着担架,迎着水底炸药崩溅的冰冷浪花……。难忘啊!演得真实,我们全进戏了!”
浦克,山东蓬莱人,一辈子扮演角色无数,正反面角色兼顾,留下了许多观众熟悉的银幕形象。笔者见过浦克先生本人,身材魁梧,为人谦和。他也是长影少数从满映走过来的老艺术家之一,演技一流,且一直是长影当红的演员活跃在银幕上,非常不易!
上世纪70年代,浦克在长影拍摄的《艳阳天》中扮演混入干部队伍中的阶级敌人马之悦。
片场工作照之三 ,导演武兆堤在给演员说戏田方。田方是位老演员,上世纪30年代就从影活跃在上海滩,演技成熟。而在《英雄儿女》的剧组中,他又是职位最高的“大官儿”,身任国家电影局副局长,从延安走过来的老干部。
剧组合影之一, 刘世龙、刘尚娴、田方、郭振清,导演武兆堤等在一起合影。
剧组合影之二, 1964年,导演武兆堤选中了辽宁本溪的山区为外景点,历时八个月的电影《英雄儿女》拍摄任务在这里完成。当时驻守在这里的沈阳军区64军190师569团有幸奉命协助长影拍片的任务。穆大法团长亲自带领全团部队参加了拍摄任务。工作结束后, 扮演金正泰的浦克提议,邀请部队首长与几位主要演员合影留念。 扮演王成的刘世龙因戏份少,提前完成工作回到了长影,故照片里没有他。
这是原六十四军老同志穆大法保存的一张照片。拍摄此片历时八个月,穆大法时任569团团长,在他的带领下,所属部队在桥头,南芬思山岭一带,利用这两地的地形地貌,再现了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国鬼子殊死较量的情景大戏,全团官兵很多人作为群众演员出镜演出。
2020年,穆大法的后代穆文朝将家中珍藏了56年的这幅照片,无偿捐给了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作为珍贵革命 历史 文物向 社会 公开展出。
剧组合影之三, 剧组主要演员与沈阳军区64军190师师长张怀瑞等一起合影的珍贵照片。沈阳军区64军190师。1964年《英雄儿女》电影摄制组就住在本溪桥头190师部招待所,电影里所有的武器装备、车辆人员全部由我们这支第一机械化师的英雄部队提供保障。
片名从《团圆》--《他乡遇故知》--《团圆》--《英雄儿女》 。电影《英雄儿女》源于巴金的小说《团圆》,但在毛烽和武兆堤在改写剧本阶段,改名名为《他乡遇故知》。剧本初稿经长春电影制片厂艺委会讨论后报送文化部及电影局,当时主管电影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和电影局局长陈荒煤等看后表示满意,认为片名可用影片所改编的巴金原小说的名字“团圆”。
1964年影片摄制完成后,导演武兆堤带着样片赴北京放映,开国将军罗瑞卿、萧劲光、杨成武、许世友、傅钟、魏传统等观摩后,在表示高度肯定的同时,建议将片名“团圆”改为“英雄儿女”。 作品名字的改变表现了创作视角发生了位移,表现了以革命英雄主义情怀的主题。影片于1965年元旦正式上映,立即引起巨大轰动,成为影响几代人的红色经典影片。
I. 英雄儿女电影简介 英雄儿女电影介绍
1、《英雄儿女》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2、《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
J. 他是《英雄儿女》王主任的通讯员小刘,转行导演,过早去世让人憾
No.1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
看到这里,你可能唱起来了!是的,这是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英雄赞歌》。这首歌,是一首最能体现中国人英雄主义精神的电影歌曲,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
我们知道,《英雄赞歌》是唱给英雄王成的。然而,固然王成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但《英雄儿女》中的许多人物,如军政治部主任王文清、妹妹王芳、团长张振华、父亲王复标、朝鲜金大爷、炊事员老李和老赵、通讯员小刘等等,都是英雄。也就是说,《英雄赞歌》不仅是唱给王成的,而且也是唱给那个英雄群体的。
过去,娱文娱视写过王文清、王成、王芳、张振华、王复标、金大爷甚至炊事员老李和老赵,却没有写过王主任身边的通讯员小刘,今天,大家就随娱文娱视的文字,去了解一下他。
遗憾的是,电影中那么年轻的“小刘”,却于7年前离开了人世。
No.2
刘效国,1945年出生于广东,15岁那一年,他考进珠江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任学员,1962年毕业后留在珠影演员剧团任演员。
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英雄儿女》,刘效国被选为片中小刘的饰演者。
这是一部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主演的战争片。问世50多年来,该片一直以洋溢的革命英雄主义激情以及深蕴的正能量,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虽说电影中的小刘与王成、王芳比,只能算一个配角,但这个配角的戏份不少,陪伴在王主任身边,贯穿在整部电影中。
不知因何原因,1970年的时候,刘效国离开珠影,调至广东省话剧团,成了一名话剧演员。在参演话剧的同时,1978年,刘效国参演了于得水执导,田丹主演的电影《不平静的日子》。
No.3
1979年,刘效国调入广东电视台任节目主持人,并且成了一名电视剧导演。曾先后执导过《过埠新娘》《抉择》《河畔人家》《虹桥情》《沙煲兄弟》《外来媳妇本地郎》《开心二四味》《老猫烧须》《大话黄飞鸿》等电视剧或电视短剧。
尤其是2000年参加了长篇系列电视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导演工作,并在其中饰演了赵处长一角,受到广泛好评,可以说,该剧伴随了广东一代人的成长。
刘效国曾获得过全国法制电视一等奖、鲁迅文学奖、中南地区电视金鹰奖二等奖等奖项。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2013年5月25日上午10:30分,《英雄儿女》小刘的饰演者刘效国因病医治无效,过早去世,享年68岁。
感谢刘效国!感谢《英雄儿女》!
【喜欢老电影、老影人的朋友,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作者将与您一起向经典致敬,忆影人辉煌,共同重温曾经的美好时光。请记得关注“娱文娱视”我们这个小家, 美文 会及时发送到您的手机上,幸运会时时萦绕在您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