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请问成都市新都区电影院的具体位置
公园摩尔上头有个电影院 还有新城区芙蓉名城那儿有个太平洋 那儿比摩尔那个要好些
B. 有谁有艾芜的<一吻>的文学赏析谢。
艾芜(1904~1992)
现、当代作家。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艾芜是道耕的笔名,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从此,这一名字就伴了他一生,真名反而鲜为人知了。祖籍湖南宝庆府武冈州,四川新繁人。1921年考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因不满学校守旧的教育和反抗旧式婚姻而出走,漂流于云南边疆、缅甸和马来亚等地,当过小学教师、杂役和报纸编辑,并两次差点病得差点死去。因为同情缅甸的农民暴动,1931年被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回国到上海。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发表小说。在上海期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说《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杂记》等。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传奇性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这些作品大量以早年的流浪生活为背景的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称赞他是最优秀的青年作家之一。
回国后不久,艾芜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在左联的机关杂志《文学月报》上发表短篇小说。在左翼文艺运动的影响下,他发表了大量以早年的流浪生活为背景的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1935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其中的作品或反映缅甸和中缅边境底层人民的生活,表现殖民地人民的苦难和自发斗争,或反映中国东北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反抗。在接着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南行记》(1935)中,奇异的边疆风土人情和下层劳动者的悲惨生活,明丽的风景和阴郁的人生,爱和憎,交织在一起,形成强烈对照,对黑暗现实作了有力的抨击,然而有时对现实生活里的尖锐矛盾和斗争缺乏深刻的表现。这一时期他还写有中篇《芭蕉谷》(1937)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在艰苦的条件下,艾芜除陆续创作短篇小说外,还写了多部中篇和长篇小说,作品主要以普通农民、城市苦力、小知识分子的生活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悲惨遭遇、反抗和追求。抗战前期创作的短篇小说《秋收》和《纺车复活的时候》,反映国民党统治区的军民关系和农村面貌的变化,在当时颇有影响。1942年前后,艾芜创作上有比较明显的变化,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1946)、《故乡》(1947)、《山野》(1948),中篇《乡愁》(1948)、《一个女人的悲剧》(1949),以及短篇小说《石青嫂子》等作品,仍大都以国民党统治区的农村生活为题材,较之30年代和抗战前期的小说,这时期的作品视野更开阔,反映生活的面更广,艺术表现手法也有提高。民族解放战争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面貌在这些小说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尤其是长篇小说《山野》,围绕着一个小山村的生活和人物关系,展现了抗战中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对农村的阶级关系有比较深刻的描绘。《石青嫂子》描写一个劳动妇女倔强的生活意志和艰辛的生活道路,作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朴素洗练,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在农村的罪恶统治,反映了黎明前的浓重黑暗。
艾芜解放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社会下层的生活。这构成了他创作的一个特色。这样的创作思想,和他早年的流浪生活有密切关系。他曾经和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一道受剥削,遭侮辱,因此对于他们,他不是平平静静着手描写,而是尽量抒发自己的爱和恨,痛苦和悲愤;对抬滑竿的、赶马的、偷马贼、私烟贩子、城市苦力、穷苦农民、普通兵士和小知识分子等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表示了充分的同情和愤慨。他不仅写出了生活重压所带给他们的精神创伤和生活恶习,还发掘出了他们心灵深处的美好品德:善良、纯朴、正义感、同情心和自发的反抗;从而使人们从丑恶的黑暗现实中,看见了光明和希望。
艾芜是最早把西南边疆地区下层社会的风貌和异国人民在殖民地统治下的生活,带进现代文学创作中来的作家之一,对于开拓新文学创作的领域作出了贡献。传奇性的故事,绮丽的地方色彩,带有神秘气氛的边疆生活和人物,使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和浪漫情调。这是他创作上的又一个特色。艾芜有较强的艺术概括能力与处理题材的魄力,善于把一个平淡的故事写得娓娓动听,以色彩明丽的景物和环境,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活动,使形象逼真感人。他笔下的边疆生活和人物,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作品的笔调清新明快,朴实自然,富有抒情味。抗战爆发以后的创作,谨严沉郁的现实主义手法,逐渐取代原先的抒情浪漫的艺术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芜任重庆市文化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等职,他曾去鞍山、大庆、小凉山等地体验生活。所写长篇小说《百炼成钢》是建国后最早描写工业战线和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塑造了新一代工人阶级的崇高形象,标志着作家创作道路上的新发展。他还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归》、《南行记续篇》,散文集《初春时节》、《欧行记》,理论著作《文学手册》,论文集《浪花集》,以及《艾芜中篇小说集》、《艾芜短篇小说选》、《艾芜儿童文学作品选》、《艾芜文集》等,以内容新鲜、描写生动、笔调优美而引人注目。
1976年后,艾芜在中断了近10年的创作生活以后,重新执笔完成长篇小说《春天的雾》;他重返鞍钢、大庆,第三次来到云南边境地区并几度出国访问,写了一批反映新生活的作品。
艾芜已出版的作品集共40余种。除前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短篇小说集《夜景》(1936)、《秋收》(1942)、《童年的故事》(1945)、《我的旅伴》(1946)、《夜归》(1958),中篇小说《我的青年时代》(1948),散文集《漂泊杂记》(1935)、《缅甸小景》(1943)、《欧行记》(1959),理论著作《文学手册》,论文集《浪花集》(1959)等。
艾芜是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风格、影响深远的著名作家。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属龙,四川省新繁县清流场(现属新都区清流镇)连丰村人。
《南行记》是艾芜的处女作,也是他的全部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艺术魅力的作品。郭沫若、茅盾、周扬、胡风、周立波等名家以及各种现代文学史和论著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在现代文学史上,艾芜最先在《南行记》中以绮丽的西南边塞风光,浓郁的异域情调,写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剧,刻划了“那些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的朦胧反抗的行动”(见《关于小说题材.与鲁迅的通信》)。他在描写那些底层劳动者、流浪汉、少数民族贫苦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时,尽力去挖掘他们身上的真、善、美的品质、“他们性情中的纯金”(艾芜语)。他所塑造的小黑牛、夜白飞、鬼冬哥及野猫子等人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形象。他的小说被译成英、俄、日本、朝鲜、德、法等多种文字,深受国外读者喜爱。艾芜研究方兴未艾,有关艾芜生平、创作的传记、专著、论文已有十余种、百余篇问世。根据《南行记》改编的电视剧《边寨人家的历史》(艾芜出现在荧屏上,令人倍增亲切与敬慕),荣获“’93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深受国内外观从的赞赏。
在艾芜的故乡的新都区桂湖公园中的饮马河畔,距学士堰遗迹不远的翠竹丛中,人们修建了艾芜墓。艾芜墓由红砂巨石垒成,上端矗立着他的半身青铜塑像。身后的碑文记载着他的生平;胸前的碑面上“艾芜之墓”四个字,由巴金手书。墓前端有一块正方形大理石,上部刻着艾芜的一段座右铭:“人应像一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者,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下部嵌着一束铜质山茶花。座右铭、大理石、山茶花,寄寓着这位南行作家、流浪文豪不平凡的一生。师陀,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作家。河南杞县人。曾参加反帝大同盟。后任上海苏联广播电台编辑、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剧。建国后,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后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门人事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谷》,长篇小说《结婚》、《马兰》。
==========
作家简介:
师陀(1910.3.10—1988.10.7)原名王长简。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河南祝县人。192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九一八事变发生,即参加反帝大同盟,进行救亡宣传工作。最初的小说《请愿正篇》,发表于《北斗》。1932年与汪金丁等创办文学杂志《尖锐》。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1937年因艺术风格独特而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1936年秋,从北平到上海。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遂长期蛰居于日军占领的上海。1941年至1947年,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果园城记》的大部分写于这个期间。他还写有长篇小说《结婚》等。1946年后相继任过上海戏剧学校教员、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辑,写过电影剧本。
建国以后,他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到河南、山东、东北各地访问,写下的作品主要收入《石匠》集中。1957年 后一直是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60年代初期,曾专注于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发表了剧本《西门豹》、《伐竹记》和小说《西门豹的遭遇》等,颇得好评。
yiyijskal
C. 党的红色历史故事
18枚见证周文江老先生戎马一生的军功章静静的躺在书桌上。但这不是所有的,据周老先生介绍,还有5枚光荣的革命勋章和毛主席的亲笔签字被收藏在了中国军事博物馆里。在老先生家的客厅里,周老向我们细数每一枚军功章背后的故事。十年战斗为民,那枪林弹雨的烽火岁月、那同生共死的战友亲情,都一一封存在了这18枚小小的军功章里。
“我的革命老故事,讲一天一夜都讲不完。”的确,周文江老先生先后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大大小小的战斗参加过140余次,几乎每一场战役都是他生命的闪光点,每一场战役都是信念、勇敢、智慧淋漓尽致的发挥。也许,在和平年代很多事情都再也不会出现在记忆里,但是那十年的烽火岁月,就像电影里的精彩片断,在周老先生的记忆里异常清晰、历历在目。
我们很羡慕嘉兴的学生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聆听周文江老先生讲 “那过去的故事”,我们很想像小学生一样,围绕在周老先生的身边,用一天一夜的时间,去探寻军功章背后的豪情壮志。可惜我们时间短暂,只好走马观花,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我当年打仗有个特点,就是最危险时也能打胜仗,人最少也能打胜仗。”周老先生回忆起自己当年意气风发的年代,一次次以少胜多、险中取胜的战斗被周老先生描述的妙趣横生,而战争的残酷却被轻描淡写。周老先生从三大战争中各选择了三个小故事都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斗。抗日战争中的如皋战役,4人强攻如皋城墙,为大部队扫清了障碍;淮海战役中以30多人的兵力智取了国民党军队400多人;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军正面交锋,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成功阻击美军陆军第1师的战斗经历。
二十载服务为民。“老百姓是水,我们是鱼,鱼离开水就不行。”周文江老先生不是沉浸在战争年代记忆中的人,在和平年代里,有着“军民一家亲”情怀的周老先生总想着能为地方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当周老先生看到现在很多小学生天天出入网吧玩游戏,他心里很担忧,下一代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如何在思想上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了周老先生要研究的课题。
作为全国战斗英模,有近十年战斗经历,这本身就是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周老和几位新四军老战士、老年大学的教授组建成立了新四军宣讲团,将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活灵活现的讲给很多孩子听。
就这样,离休20年以来,周老先生辗转在嘉兴各院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免费义务为嘉兴老百姓宣讲革命精神1000多场,听众达百万人之多。 甚至还有上海、杭州等地的党员团队特意找上门来听周老讲“那过去的故事”,为新时代里没有经历过战火洗礼的人们重拾那段烽火岁月的记忆。
“要牢记那段历史,更要珍爱和平生活,争取创造更美好未来。”周老先生对十七大提出了这样的期盼。
周文江简历:
男,汉族,1924年6月出生,江苏姜堰人,河南省军区南阳军分区原副司令员。1944年3月入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抗日战争期间,参加过巡都战斗、三剁河伏击战、兴化城攻击战、如皋战斗等,历任战斗小组长、班长、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营长、团长、副师长等职。1945年9月被授予三级战斗英雄称号,1948年11月、1949年10月分别被授予一级、二级战斗英雄称号,1950年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并出席全国全军英模大会。5次荣立一等功,3次荣立二等功。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是一位享誉华东、全国知名的老战斗英雄。
D. 台儿庄战役中川军师长王铭章是怎样牺牲的
1938年3月17日,在山东滕县与日军作战时壮烈殉国。
王铭章,字之中,1893~1938,成都市新都人,川军著名将领、122师师长。徐州会战时奉命驻守滕县,日军主力坂垣师团猛攻滕县不下,以重炮和飞机猛轰,炸毁城墙。
王铭章殉国后,除极少数人突围外,所部官兵抵抗战至最后一人,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以手榴弹与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滕县一役,122师5000余人几乎全部阵亡,但也击毙日军4000余人。川军的巨大牺牲换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感慨,“如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川军以寡敌众,写成川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滕县保卫战中,日军攻入城内,守军与日军再次展开肉搏,王铭章亲临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挥作战,不幸身中数弹,当场牺牲。
新都区王铭章墓园。纪念抗日爱国将领王铭章的墓园,在新都区西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园始建于1938年,落成于1942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王铭章为革命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革命烈士证书》之后,新都区政府于1985年重建王铭章烈士墓园。碑文题:"抗日阵亡将领122师师长上将王铭章英烈之墓"。2003年,新都区政府为爱国将领王铭章铸造王铭章铜像,落座于桂湖公园饮马河畔.
电影《血战台儿庄》中,饰演王铭章将军的,则是该电影的导演翟俊杰。
电视剧《壮士出川》中,王韦智饰演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