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22年华厦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的业绩怎么样
2022年华厦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的业绩好。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于2003年8月8日成立,是我国两家拥有进口影片全国发行权的公司之一。主要经营范围:发行国产影片、进口分账影片、进口买断影片。公司以发行国产影片为主,四年多来,在19家股东单位的支持下,公司的影片发行票房连年创新高。
Ⅱ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3年05月29日,法定代表人:赵海城,注册资本:150,000.0元,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甲13号院7号楼901。
公司经营状况: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处于开业状态,公司拥有2项知识产权,目前在招岗位27个,招投标项目10项。
建议重点关注:
爱企查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11月26日,该公司存在:「自身风险」信息71条,涉及“裁判文书”等。
以上信息来源于「爱企查APP」,想查看该企业的详细信息,了解其最新情况,可以直接【打开爱企查APP】
Ⅲ 华夏电影是不是上市公司
华夏电影不是上市公司。
华夏电影的公司信息:
1、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HuaxiaFilmDistributionCo.Ltd.)是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由国内具有实力的19家国有电影单位参股投资成立于2003年8月8日的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第二家拥有进口影片全国发行权的机构。
2、2020年11月,华夏公司入选第十二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
3、2021年9月,入选第十三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
A股上市的流程:
1.委托保荐人及其他
上市是件大事,单枪匹马可不行,所以第一步“诸葛任我行”公司需要找一个强大的“智囊团”,也就是寻找上市保荐人和专业顾问(包销商、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和他们探讨上市规则及公司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且必须在上市之前的2个月完成此任务。
2.筹备上市
找到了智囊团,也开始了“诊断”和“治疗”,接下来,要开始拟写招股计划书(也叫招股章程),主要为让投资者了解公司的基本信息来决定是否申购或者买入。
3.提交申请+审阅
写好了招股书,我们需要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联交所会对提交的申请进行审核,判断“诸葛任我行”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进行上市、业务是否可持续、信息披露是否合规等。
4.聆听+推广
联交所审阅了“诸葛任我行”的申请后,确定公司是否有资格进行首次公开募股。如果合格,包销商就会开始推广公司,包括投资者教育和路演等。
推广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更多的投资者了解“诸葛任我行”,同时也愿意投资帮助公司更好运营。
5.招股+配售
上市前的最后一步就是招股和配售,发行价定多少?配售怎么分?“诸葛任我行”会根据市场的实际反馈来确定最终的发行价格。
6.暗盘+上市
配售结果公布后,终于到了新股上市的时间了!在上市日前一天的交易日有些券商会进行暗盘交易,这往往也是对上市当天涨幅的一个暗示。所以说准上市公司想要在港交所上市,主要经历以上6个阶段,从筹划到最终上市,至少需要1年左右
Ⅳ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组成
华夏电影是股份制企业,注册资本高达6000万元,共同投资的企事业单位有19家之多。其中中国广播电影集团占股20%,中影集团占股11%,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占股11%,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长春电影制片厂)占股10%。
其他股东为西部电影集团,潇湘电影集团,峨眉电影制片厂,天津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联合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太平洋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湖北银兴院线影业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华影南方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广东珠江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浙江时代电影大世界有限公司,天山电影制片厂,辽宁北方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
(4)华夏电影什么级别的单位扩展阅读: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院线:
1,北京新影联院线。
2,北京世纪环球电影院线。
3,北京中影星美院线。
4,辽宁北方电影院线。
5,重庆万和院线。
6,温州雁荡电影院线。
7,上海大光明院线。
8,湖北银兴院线。
9,四川峨眉电影院线。
10,四川太平洋院线。
11,上海联和电影院线。
Ⅳ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的简介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华影公司)是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由国内具有实力的19家国
有电影单位参股投资的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元,于2003年8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面向全国发行国产和进口影片
作为全国拥有国产与进口影片发行权的公司,华影一定要抓住这次改革带来的机遇,珍惜各级领导和电影界对华影的信任与重托。在认真发行好进口影片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国产影片的发行,处理好发行国产与进口影片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好制片与院线放映的桥梁,竭力为制片、片商拓展市场,支持我国制片业的发展与繁荣。全国各院线、影院是华影公司最直接的市场,对院线、影院最诚信的服务也是对广大观众最诚信的服务。为此,华影员工强调三个意识:大局意识、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
Ⅵ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院线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华影公司)是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的院线公司。更多详情参考网络:http://ke..com/link?url=-Bl8B4aChwgmekgb16-
Ⅶ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部门
华影公司是以发行为主的国有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在 19 家有影响的电影单位的参股与支持下,经过酝酿筹备已经开始正式运行,当前公司下设六个职能部门:
一、综合办公室: 负责对各业务部门进行综合协调并督促检查和公司的行政及保证工作。
二、 营销部: 与各片方、院线及未加入院线的影院落实影片的发行事宜。每年要完成好发行国产片不少于二十部、进口分帐片十部、进口买断片十部、合拍片十部的目标。
三、 策划部: 根据档期安排,超前做好影片宣发方案,呈送片方和全国院线并组织实施。
四、 市场开发部: 负责组合公司院线与管理。
五、 人力资源部: 负责公司员工招聘、签订合同、档案管理、工资、福利等工作。
六、 财务统计部:负责财务会计处理、发行及其它收入结算、会计核算、成本管理与控制。努力管好股东的资产,定期向股东会、董事会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并结合财务经济指标编制综合统计报表及经营情况分析报告。
为了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华影必须把市场竞争机制和劳动奖励机制引入公司内部,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励各部门与全体员工竞争向上的精神和工作积极性,以获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感谢各级电影行政主管部门、电影单位及各方面对华影公司的支持和帮助!华影员工强调三个意识:大局意识、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
Ⅷ 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
新中国成立后,模仿苏联电影的管理体制,建立起了一个从管理到生产、经营的完整配套的新中国电影事业体制。
1953年,在苏联专家帮助下,我国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电影管理计划。其中,对制片厂实行行政指令性管理,建立了摄制工作制度和制片主任制度及制片生产的各项规定。在发行方面,把中国影片经理公司改组为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将各大区公司建制为各省、市发行机构,并建立完善了发行放映经营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在电影局设立了电影放映管理处,各省、市、自治区文化管理部门亦成立相应的各级机构,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加强放映工作的统一管理。这一整套设施的建立,都是以行政化机制为依据和功能目标的,而市场效应和市场运转则作为辅助的手段,因此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的政企合一的电影发行体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完善起来的电影产业结构体制,以它特有的规律运转,除了1958年和1976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发生过几次动荡外,30年来,其基本架构和内部经济关系未有任何本质上的变化。同其他行业一样,电影业走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统一由国家预算拨款和专项拨款维持其建设、生产和流通。制片方面,制片厂根据上级对数量及题材的严格计划接受影片拍摄任务。发行方面,作为全国发行放映总代理的中影公司负责收购影片,之后通过等级分明的各个发行放映公司以业务和行政相结合的手段从省、市、县往放映单位发放拷贝。
(2)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后,电影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了几次改革浪潮。1979年的《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调整了发行收入分成比例,增加了用于发行放映事业的生产基金。1980年,文化部又以1588号文件的形式规定,中影公司根据发行需要所印制的拷贝量按一定单价与制片厂结算,使制片厂产量增加,利润上升。1984年5月,文化部正式提出成立中国电影总公司的体制改革方案。1985年1月,电影局在广州召开电影体制改革座谈会,提出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和扩大制片业与发行业经营自主权的精神。同年,同意在一些地区对部分影片的票价实行浮动,以缓和电影收入的下降趋势,电影的价格体制在经历了35年之后(始终维持在50年代的0.20-0.35元之间),终于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出现了初步的松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进展,录像业、歌厅和综合文化娱乐业开始兴盛,电视日渐普及,使电影观众出现了明显的分流。1984年仅一年时间,电影观众就减少了52亿人次。迫于市场压力,电影制片迅速走向娱乐化类型化。
1986年1月,电影局从文化部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领导,加强影视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是合并的初衷,但电影局合并到广电总局后,各地电影单位特别是省、市、县级发行公司仍由地方文化部门领导和管理,以至形成“上合下不合”的现象,对电影全行业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1986年,全国电影市场进一步萎缩,全国三分之一左右的发行企业亏损,许多放映单位该营它业,反过来又影响到了电影制片企业的严重亏损。针对这种情形,1987年曾经提出了代理发行、一次性卖断和按比例分成等五种结算方式发行影片,但1989年又很快倒退回来,顽强地按拷贝结算的方式。
(3)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
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改革以1993年元月以“广电字(3)号文件”即《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为标志。自此,40多年的计划经济下电影的统购统销以及由此形成的制片、发行、放映三者之间经济分配上的不合理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中影公司的全国垄断经营被打破。但是问题紧接而来,各省级公司在自己的行政区域内独家经营、垄断发行以及发行行业中间环节过多的局面仍然普遍存在。经过发行影片直接面向地市级公司的“江苏突破”、“山东突破”后,制片厂、中影公司与省级公司在发行上的矛盾更加突出。
1994年8月1日,广电部电影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94年348号)。这个文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决定》精神,明确影片(著作权)发行权拥有单位可以直接向北京等21家省市(11家老、少、边、穷省、区除外)的各级发行、放映单位发行自己的影片。这一指导思想使得电影全行业所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得到认可,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市场多主体的形成。
1995年1月,随着当时广电部《关于改革故事影片摄制管理工作的规定》(广发影字[1995]001号)的出台,昭示着制片行业几十年一贯制的计划管理模式的改革终于迈开了小小的、但却极有意义的一步。根据文件规定,全国拥有故事片出品权的不再仅仅是原来的16家制片厂,一大批一直未得承认的省级电影制片厂终于赢得了自己的影片出品权。很快,一方面省办厂的积极性很快调动起来。山东厂、浙江厂、山西厂等分别投拍了《孔繁森》、《信访办主任》、《刘胡兰》等重点题材影片。但由于其他配套设施的缺乏,制片行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复兴。
由于市场上影片节目的严重缺乏,使得改革必须往前迈进一步。1997年,制片(出品权)进一步放开,无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甚至“个人以资助、投资的形式”都均可“参与摄制电影片”。1995年的改革还仅仅是打破原16家制片厂的垄断,而1997年的改革则是完全取消了国有制片企业的垄断保护权力。改革方案很快得到执行,北京紫禁城率先尝到了改革所带来的实惠。因《离开雷锋的日子》一炮走红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得到了广电部电影局果断给予的极高奖赏——影片制作企业生产的出品权。
也是在1997年,单片发行权开始放开。《鸦片战争》以民间集资方式操作并以此成立四川《鸦片战争》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这一举动在电影界引起强烈反响。发行上,电影局则对这家没有单独出品权的公司首次给予了影片单独发行权,政策方面享有同峨影厂发行此片时一样的权利。同年,地处深圳的南国影联开始了从放映行业争取单片发行权的第一步。这家以放映为主的股份公司,于1997年10月以委托代理方式购买了合拍影片《联合出击》的国内版权。
2002年开始,以新的《电影管理条例》颁发为总标志,中国电影业开始了新一轮的体制改革和产业化进程。其中重要一个环节是制片业的初步放开,一些民营机构也拥有了独立拍摄电影的条件。这进一步促使民营资本注入到电影制片业中来,从而为电影制片业带来新鲜血液。以往,民营机构拍摄电影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缺乏“资格”,所以必须与电影制片厂合作,使用厂标。近年来,广东巨星、华谊兄弟、北大华亿、中博时代、海润等一些民营影视制作机构迅速成长,它们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手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由于政策上的限制,他们只能以影视界“游击队”的身份存在。而此次改革意味着民营机构无需再买厂标,可以独立投资拍摄电影。该措施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规律要求——此次形成的制片格局打破了旧有的国有制作机构一统天下的格局,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虽然现在这个多元悬殊还很大),将更具有竞争性,因为它们都将在市场规律下平等坐次,优胜劣汰。
发行放映业的机制改革同样激烈,主要体现在“院线制”的推广上。经过近半年时间的酝酿组建和紧锣密鼓的运作,2002年6月1日,全国23个省(市)的30条院线正式挂牌营业。其中,11条为跨省院线,19条为省内院线。同时,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江苏、浙江等8省(市)已率先完成了两条院线的组建工作,而江苏和浙江则分别组建了3条院线。
院线制的生命力在短时间内显示出来,7月中旬上映的分账大片《星球大战2:克隆人的进攻》仅10天,30条院线的票房就突破2000万元,院线制的威力可见一斑。上海联合院线成立伊始,一个接一个创造票房佳绩,远远超过院线制之前的票房指数。北京新影联院线成立以来也是捷报频传,市场走势强劲。重庆万和院线所属6家影院在经历了6月份市场严重下滑之后票房全面回升。院线制最大的直接受益者当属广大电影观众,电影公司引进分账大片的速度明显加快,《精灵鼠小弟2》几乎与国外同步上映,加盟温州雁荡院线的一家县城影院,已能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影院同时上映分账大片,使小城镇的观众也能在第一时间欣赏到分账片,这在实行院线制之前是绝对不可能的。
应该说,院线制是电影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电影发行放映与时俱进的必然。其深刻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电影市场环境,使中国电影市场打破行政分割与封闭状态,在国内地域间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扩大电影市场规模,促进电影资源的流动性,从而建立起良性运转的电影市场机制。不过,由于在院线制的推广上行政措施太多,组建的市场化因素过于弱小,组建时间仓促,目前院线之间实力、规模及运行机制相差较大,有的还不太正规,因此当前所建立起来的院线制仅仅是一个雏形,只能说它为过去的四级发行划了个句号,至于院线的发展壮大,尚任重道远。同样,院线制中影院所应该享受的自主权,诸如充分的选片权,以影院为主、发行公司指导为辅的票价定价策略,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改制后的影院位置依旧停留在“一头在市场,一头在国营”的状况中,还处于低级运行阶段。
同时,引进片的发行垄断陆续被打破。虽然引进片依然由国家统一进口,但是开始调整了进口影片的供片机制,实行影片进口与发行分离。中国电影集团在2002年5月宣布将美国影片《浩劫惊魂》的播映权出售给上海嘉禾——一家由香港嘉禾部分所有的公司。这是该集团公司首次将电影发行权出让给带有外资色彩的非大陆中国公司,这在中国电影发行业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除中影集团原进口影片发行公司外的另一家股份制进口影片发行公司——华夏电影发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经过两年时间的酝酿和筹备,于2003年6月19日正式宣布成立。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属于股份制企业,注册资本6000万元,有19家企事业单位共同投资,中国广播影视集团作为最大股东持有20%的股份,中影集团和上海电影集团各持11%,长春电影集团持10%,剩下的是国内电影系统有影响的制片厂和院线公司。这对进口片发行市场的多元化主体建设将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公司内部的多元化产权结构,也有利于公司的效率和良好监督机制的形成。
在农村,发行放映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日渐开放。最基层的农村放映单位或个人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权力。首先,1993年3号文件明确了县级公司购买农村16毫米拷贝的权力,并一再强调,县级公司应该通过更新观念,转变机制来成为16毫米的经营主体,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赋予。此后,1995年8月,广电部颁发了《关于改进和家农村16毫米影片发行放映工作的通知》(即474号文件),进一步放开农村16毫米拷贝经营权,强调任何一级公司和集体、个体的放映单位都可以自由购买,每个16毫米拷贝均含有全国放映权。这种新的运行机制,引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调动了农村放映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农村电影经营者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激活市场。同时,打破人为的市场阻隔,放开区域限制,让16毫米拷贝自由流动,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文件还明确要求今后每年定期举办16毫米影片全国性的交易会。同年11月在郑州举行了一次全国性的16毫米影片交易会。4天的交易会成交16毫米影片节目近400个,现货、期货拷贝达3500多个,成交金额为400余万元。交易会深受基层单位的欢迎,但是在执行474号文件的过程中,由于利益的冲突,仍有一些地方阻止农村放映队购买影片和限制放映队活动区域。而后农村电影放映推行“2331”工程和“西新工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