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绿里奇迹》影评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影评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影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绿里奇迹》影评,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绿地奇迹》算是斯蒂芬金关于监狱题材的惊悚片子,只不过与以往不同,走了温情路线,他上一部关于监狱的片子还是经典的一塌糊涂的《肖申克的救赎》。通常看斯蒂芬金的电影,大家都有种时而纠结,时而更纠结,最后纠结死的感觉,有种心情被斯蒂芬金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感觉,也难怪,他老人家实在太擅长抓取人的神经,刺激人的心智了,他可是被称为“恐怖小说之王”啊。
一般来说,我们看完他的电影,都很沮丧,想想《闪灵》、《1408幻影凶间》、《人皮客栈》、《迷雾》等等,大家忘不了《迷雾》片尾托马斯简一枪一枪杀掉儿子和朋友之后,猛然发现迷雾退去危机解除的天打雷劈一幕吧!他老人家在片子里都把希望碾的稀碎,总把常人脆弱的心绪都逼上了绝路。但在《绿里奇迹》里例外,这片子里有希望,给了人不少的欣慰,片子好人多,坏人少,坏人死光光,好人前途亮。说实话,在他诸多作品中,这么肆无忌惮的赚取观众泪水的,真不多。
说导演,没什么好说的,弗兰克·德拉邦特就指着斯蒂芬金过日子了,从拍斯蒂芬金一块钱剧本——《肖申克救赎》开始,接着是《绿色奇迹》和《迷雾》。导演节奏把握的很好,片子虽然长达三个多小时,但没让人觉得枯燥,总是会在恰当的时候乍现各种精巧的情节抓取人的注意力,并牵引着人的注意力跟着导演的节奏走。再赞一个!
再说演员,总体上一搭眼就知道是众星捧月的路子,汤姆汉克斯一人傲视群雄,估计60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他能拿走2000万吧,全片他都不动神色地拿捏着大佬神色,一副舍我其谁的主角风范,好在各种大配角都也都很给力的捧场。这种拿过两次奥斯卡的家喻户晓的银物我一般不感兴趣,我喜欢聊那些大家容易遗忘的陪角。
陪角之麦克克拉克邓肯,这位去年过世的大个子麦克克拉克邓肯可谓酱油之王!从《绿色奇迹》到《超胆侠》到《末日浩劫》到《罪恶之城》,从小酱油到大酱油,一举打穿了好莱坞众多大片的瓶子,最大的酱油当数超胆侠里的大boss,把本阿弗莱克饰演的超胆侠好顿揍啊!最小的酱油当数《春丽传》中的杀手,“嘿嘿哈哈”一闪而过。片子大小不说,入流不入流,他都要插一腿,看看最近他加盟的《食人鱼3D》和《食人鱼3DD》……我只能说,酱油英雄迟暮,但他的逝世还是酱油世界的一大损失!
《绿里奇迹》的陪角之巴里佩珀:再说那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波希的饰演者巴里佩珀,第一次看他还是那个《拯救大兵瑞恩》里的万人迷狙击手,那个让多少战争电影粉丝为之倾倒为之癫狂的狙击手啊,到这里变成了一个冷酷、变态而又胆小的娘娘腔狱警,两个角色的共同之处,都是演汤姆汉克斯的手下,不过这个更有在老大脖子上拉屎撒尿的嚣张气焰。巴里曾经也对自己的陪角命运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抗争,还真争取到一从转运的机会,2000年在约翰特拉沃尔塔的电影《地球战场》里演主角,哪知道……这片子砸锅了,砸的稀巴烂,约翰特拉沃尔塔自己赔钱不说,还把巴里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没办法,巴里也不年轻了,像杰瑞米雷纳一样一跃成名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不过最近在《破碎之城》看到了出演市长候选人一大配角的巴里佩珀!
电影《绿里奇迹》告诉我们以下几点:
1.世间还是好人多,不论在哪里都是这样。哪怕是死刑犯聚众的监狱,狱长是好人,狱警是好人,罪犯也是好人,这里简直是一个教堂!(不过这个监狱的死刑犯和吕客贝松的天空一号关的罪犯不太一样啊)。
2.没有坏人怎么办?真巧,来了一个管二代,又来了一个变态狂,这下子好人坏人凑齐了,够一出戏了……事实告诉我们,有官二代的地方就有斗争,有变态的地方就有冲突。话说,管二代一般都不好照料,看看这位波希爷爷,人家姑父是州长,在中国就相当于省长,省长外甥啊,连典狱长大人都说:凭他的关系,他去哪里都不成问题。
3.坏人终于恶报,好人终有好报,终!就是影片末了的时候,约翰咖啡最后死在电椅上,相信不少人都落泪了,咖啡还说去天堂玩耍等等(死对于好人都是好报了?!难道是说好人活着不如死了呢……好吧,应该不是),不管怎么说,咖啡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也就是自己追求的好报。波希射杀比利,波希如愿以偿去了精神病院,这都是大快人心的恶报啊。
4.片子明确的表达了一点,人,永远不要放弃希望,要努力争取希望。汤姆汉克斯苦苦煎熬,等到了约翰咖啡给他治疗膀胱炎,汤姆汉克斯费尽心机,把约翰咖啡带出去给老上司的妻子治癌症,这都是给那些在绝症的黑暗中挣扎的人送去一缕希望……这就是说,坚持,再坚持,说不定下一刻你的约翰咖啡就出现了!约翰咖啡就是大自然那一股在流动的神秘的力量,他青睐于那些顽强活着的人或者动物!顽强的人或者动物,才懂得生命的意义,才能更好的延续生命!
1、
公元前399年。希腊。雅典。
爱提问题的老头苏格拉底惹祸上身了。这个到处向人提问,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矮小老头,被判处刑罚,罪名是:引进新神,以及腐蚀青少年思想。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邪教罪。
苏老头教书育人一辈子,还是有几个有钱的弟子的。学员们四处打点,费劲千辛万苦,终于买通衙役,给苏教员捞来了一个活命的机会:逃跑。但是,苏格拉底最终放弃了这个机会,饮下毒堇汁,平静的选择了死亡。苏格拉底死了两千多年,但是,围绕他的死,却变为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他为什么在可以活的时候,却毅然选择了死亡?
2、
影片《绿里奇迹》,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故事,故事发生在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
狱警保罗的监狱中来了一个新囚犯,名字叫约翰·考菲。约翰·考菲是一个来历不详的黑人,健壮的如同圣经中的巨人参孙。他被指控谋杀了两个小姑娘,不久之后,将被执行刑罚。此去经年,谋杀案的细节早已然难以考证,但是,这段行刑前的监狱经历,以及发生的灵异事件,不仅让保罗和他的小伙伴们,也让我们所有观众都可以清楚的认定一个事实:约翰·考菲并绝非凶手。这个身材高大,面目狰狞的刑罚犯,不仅绝非罪人,反而是一个性格温和,身负异能的圣人。他可以预知将来,医人疾病,救一生死,况且有着一颗悲悯天下的心。
时间一点点的逝去,死亡一天天接近。
狱警保罗问死囚约翰·考菲:你需求我帮你做什么,让你离开吗?让你能逃多远就逃多远?
约翰: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蠢事?
保罗:当我到达一生大限之日,当我站在上帝面前接受审判的时候,上帝若问我,你为什么毁坏了我放在人间的神迹?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难道说,这是我的岗位?!
约翰:你只需告知天父,你这样做是在行善。
约翰接着说:我知道你很伤心和忧虑,我能感觉到。你大可不必如此,因为是我本人不想再活了。我太累了。我不想再像孤雁一样,过没有朋友的日子。我也希望能有人告知我,我将何去何从。我不想再看到面目狰狞的人性了,我不想每日承担全世上的痛苦。世间的痛苦每天充塞我的脑袋,就如同碎玻璃一样,搅得我疼痛难忍。人们利用彼此的爱,互相杀戮。
故事的结局是:一个无罪的人被送上了电椅。
这是一部带有寓言性质的电影。大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以及原著作者史蒂芬·金,通过这样一部作品,将耶稣之死包装上现代的标签,在银幕上重头演绎了一次。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足以在次洗涤与震撼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不得不重头思考死亡、正派,信仰等等一生中的重要问题,虽然我们从没能将这些问题思考清楚。
正因为是对基督之死的模仿,所以,影片不可避免的带有了宗教的意味。约翰·考菲将要被执行刑罚的前夜,保罗对妻子说:“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地狱的威胁。”当一个人起初承认了地狱的时候,他也就承认了天堂。当一个人承认了撒旦的时候,你也就起初赞美上帝了。地狱和天堂只是硬币的两面,生与死也是一样。我们都还活着,正如我们都在死去。向死而生,死里求生,是一生的常态,明白这个,是一件让人倍感无奈的事情。
3、
据说苏格拉底在临死之前,与学员克力有一段对话,对话的大致内容是:学员们认为苏格拉底并没有罪,判处刑罚是不公的`,因而,逃跑并无错误。而苏教员却说,他之所以拒绝逃跑,是因为他认为本人务必遵守这个城邦的法律,服从这个城邦的公民、法官、以及陪审团审判的最终,否则他便会违反他与这个城邦的“契约”。
如果这段对话是真实的,那我们可以解读的是一个人对正派和法治的真诚。学员们认为审判不公,认为法律并无正派可言,而苏格拉底认为既成的法律,不得因为本人的冤屈而违背与破坏,不得玷污雅典法律的神圣性。两人这种理解上的差异,终于通过后世西塞罗的演绎,演变成法律思想史上一个争辩千年的话题:自然法和人造法之间,到底孰轻孰重?
显然,苏格拉底选择了后者,在他看来,实在法具有更重要的地位。一个人不应该违背本人所制定的法律,即使这个法律本身是不完美的,甚至有时是不正派的。在法律未做修改前,即使是错误,也应该去遵守。苏格拉底这样做了,他情愿用本人的生命为这部并不完美的法律献祭,只为了维护法律的神圣。
学者邓晓芒给出了另外的一个版本:苏格拉底行刑前,与学员谈话,学员们怂恿苏格拉底快点逃跑。但是苏格拉底说:我为什么要逃跑呢,现在去死,在我看来,是一生最美好的事情。我一生与人辩论无数,训练了本人的辩才,增长了本人的智慧,现在的我,全雅典没有一个人可以胜过我。再过几年,等我老了,反应也慢了,舌头也笨了,也辩论不过别人了,如果那时候死,那才是最没有尊严的死法。一个人在他最辉煌的时候死去,这是最幸福的事情啊。
这段对话,让我们透视了苏格拉底之死的另一面。苏教员将本人的一生当做一件艺术品细细雕琢,当做一出戏剧精彩的表演,在他的眼中,这出戏剧在结束的时候,务必要有一个光辉的落幕才能与之相配。在苏教员的眼中,如果一个人已然将本人的才华发挥到极致,死亡对他而言,并绝非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幸福。
4.
在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死亡首先是一个很忌讳的话题,意味着晦气。其次,是个很混沌的概念,或者说从来就没有上升到思考的高级阶段。
两千年来,中国人对待死亡,基本上还一直延续着儒家的权威解释。论语中的几句话,清楚地反映了这种中国式死亡观。第一句“未知生,安知死“,对待生死问题,中国人将关注点放在了对现世的考量,而回避了对彼岸世上的思考。第二句“子不语怪力乱神”,这表明了一种对死亡的忌讳。难得的是,孔教员并没有将彼岸一棒子打死,并没说怪力乱神并不存在,而是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口子,才给了佛教、道教可以活下去的空间。第三句“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先祖的时候,就好像祖先就在身边,祭祀神灵的时候,就好像神灵就在身边。“如”是好像的意思。一个“如”字,表明了一种深深的对彼岸的怀疑。中国人无论祭祖,还是祭神,这种冠冕堂皇的仪式,其实全是在做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事情,半信半疑的信仰当中,何来的虔诚二字可言。
这种生死观,将中国人对死亡的思考,捆绑在了对现实利益的追逐之上,因而,中国文化中从未有过确实的对彼岸的思考,也从未有过对灵魂的拷问。对中国人而言,人死不过如灯灭,过好当下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这种死亡观,可以说是中国人的缺点也可以说是优点。缺点在于,如果没有对灵魂的拷问,那孔老夫子的儒家道德伦理哲学,就永恒没有可以生长的土壤,道德伦理如果不扎根于灵魂,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将国家、民族、历史等等大而空洞的概念,视为道德伦理生长的土壤,也只能说用情用错了地方。“仓廪实而知礼节”只能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幻想,太多的事例证明,现实的仓廪实和道德上的知礼节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络。孔教员一生惶惶如丧家之犬,就是真实的写照。无数的博学硕儒,到头来只能空念着: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因而有人说,论语之学,也不过就是伪君子练成大法。
优点在于,这样的文化传统,将人的目光从神秘玄奥的形而上学,拉到了对现实世上的体验和关照。毕竟,一个人拥有一个生动活泼的一生,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5、
《绿里奇迹》的结尾,已然108岁的保罗,对着老友艾琳说:“我漫长的一生,看到了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个世纪来了又走了,我眼见亲人容颜老去,一个个离开人世。这是我应得的惩罚,因为我让约翰·考菲坐上了电椅,因为我扼杀了上帝的神迹。我知道本人迟早会死,我不会幻想本人长生不死,但在死神找上我之前,我衷心期盼他的来临。说实话,我希望他现在就来。”
西蒙·波伏娃在小说《人皆有一死》里,描写了一个长生不死的人——雷蒙·福司卡。雷蒙生于1279年的意大利卡尔莫那邦国。他漫长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稀奇古怪的事情,也建立过无数伟大辉煌的业绩。他的脚步踏次了所有可以到达的土地。他从事过数不清的职业,当过将军,做过贵族,参加过革命党,甚至沦为流浪汉,还被人当成疯子,关进疯人院30年。
已然活了600多年的雷蒙·福司卡,所能取得的都已然取得,在次取得,也不过只是无聊的重复,阳光之下,并无新事,他终于认识到永生是一种天罚,最终,他失去了生的趣味,“我活着,但是没有生命。我永恒不会死,但是没有将来。我什么人都绝非。我没有历史,也没有面貌。”对他而言,如果一生还有追求,唯求一死,“这次我绝非在做梦,这次我终于真的死了”,他连做梦都梦见本人死了,死神来临,他会手舞足蹈。
你可以说它是对生命的礼赞,也可以从中感悟到人性的本善和本恶,更可以体会到世间是有那么多不可承受的重量。我不知道谁在承受,也不知道谁能来解脱。
生命,是多么奇特的东西。而在死刑犯监狱这个特殊的地方,生命的意义仿佛也得到了最初的原始的体现,还有前所未有的重视。
人因疾病而感到痛楚,因亲人将死感到绝望,因亲人的死亡感到悲痛欲绝以及仇恨。死就真的是不幸的吗?人为什么要为死亡而感到恐惧。约翰知道自己活着太累了,希望能够死去得以解脱,却依旧在走上电椅之前恐惧了,用天堂安慰自己。为什么梅琳达那么美好的人,在疾病时会骂出不堪入耳的脏话。死亡真的那么可憎吗?
而活着一定是幸运的吗?漫长无期的生命,在无尽的时间面前,人是那么苍白无力,并且,越来越无力。死去的人已经安详,而活着的人只能静静地等待死亡。在等待面前,生命还有更多的意义吗?
Mr.Jingle——你是生命的意义
小小的老鼠,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它给这个时刻充满了死亡沉重气氛的地方带来了生气。它是自由的、无忧无虑的,不用担心什么时候会死去,不用考虑明天的生活,它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它的生活就是吃点东西、睡睡觉、玩玩杂技博众人一乐。简单、充实,这才是正常的生活,这才是鲜活的生命。
镜头好几次展现小老鼠从地板上吧唧吧唧跑过的全貌,四个爪子可劲儿倒,尾巴直直的伸着,胖胖的屁股上下颠动着。跑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它两爪站立在狱警的面前,擦脸、挠头,自然的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饿了就找爸爸妈妈(狱警)要食物,吃饱了就掉头跑回去。差点被人类(佩西)打死,第二天却像没事一样还是跑到人类的身边——戴尔,并成为戴尔的宠物鼠。
好一只笨笨傻傻的老鼠,受过的伤害永远不记得,永远在人们以为它会永远的离去之后,又吧唧吧唧欢快的跑回来,亲昵的和人类相处。也许,这才是生命中最根本的自然性,善良、单纯,不会伤害别人,而自己被伤害的事总是选择性的被遗忘。
梅琳达——你是圣母玛利亚
梅琳达是个天使。她用母性的关怀,心疼着面前这个big boy。只有她清楚,面前的这个big boy,不是什么救世主,不是什么天使,只是个不幸拥有上帝赐予魔力的、善良单纯的boy。他也会怕黑,他会因为星空和落叶的芳香感到快乐,他也会因为别人的仇恨感到不知所措,他更会因为承受了世间所有的痛苦感到疲惫不堪、难以负载。他有着世人所有的情感,他善良,但世间所有的痛苦不该是他承受的。那魔力是上帝赐予的礼物,对他来讲却是种磨难。“孩子,黑暗中,我遇见了你。孩子,带上这个,它会让你安全,请带上吧,这是我能够做的。”
约翰——你是圣克里斯多夫
约翰,更像个天真的孩子。他什么都不知道,但他能感受到身边发生的一切。他能单纯的知道什么是美好,什么是邪恶。他凭借着天生的对善恶的单纯判断,去做他认为对的事情。每做一件事、帮助一个人,他都会感到让人难以忍受的疲惫。但他认为他应该去做,所以他依旧去做。他在世间受尽了伤害,身上遍布着疤痕;他常常饱含泪水,为世间人类的痛苦,他疲惫不堪。他天真的心灵中承受着世间一切无法承受的生命之痛。他的痛苦,我们也为他感到痛苦着。如果没有神力,他只是个普通的凡人,不必承受那么多啊。
也许对于西方文明并不知道很多的我们,并不能理解约翰的庞大和丑陋意味着什么,也并不能知道梅琳达送给约翰的项链上的圣克里斯托夫是什么人物。
约翰,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圣克里斯多夫是圣经中的人物,圣人之一,高大、丑陋,但心地善良,他为了寻访基督的行迹在湍急的河边驮人过河,有一天他背一个小孩子过河,却感到无比沉重,几乎要死在了河里。过了河后,小孩告诉他,你刚刚背负的不仅仅是整个宇宙,更是宇宙的创造者——耶稣。
也许你能从电影和这个故事中看到千丝万缕的联系、暗喻。而即使看不懂这部分电影片段,也依旧能感受到影片中强烈的宗教色彩:原罪说、上帝的旨意……约翰.考菲,你不是圣人,但你承担了圣人的承担的痛苦与职责。你累了,我知道。你的死去,对你来说是种解脱,我为你高兴。
还记得约翰死的时候吗?镜头定格在保罗的脸上,保罗哀伤的看着约翰,灯开始爆破,火花四溅,火光在保罗眼前陨落,好像约翰的生命之火、圣人的生命之火,就这样,陨落。不用再多的镜头了,放慢的节奏,让火光的洒落成为漫长的过程,保罗的表情一点点的变化,最后画面黑下,是灯都破了室内无光呢,亦或是约翰走后这世界再没有挽救生命、承受苦痛的圣人。
约翰走后,还有人在流沙河边,驼人过河吗?
⑵ 寻找一部欧美电影,上帝让男主角变换了几次命运,成黑社会有钱有势人,篮球运动员,感性的人,学者
片名:《神鬼愿望》
剧情介绍:一个笨头笨脑的电脑公司技术顾问艾里奥特(布兰登·弗雷泽饰演),爱上了公司里一位漂亮的女同事爱莉森(法兰西斯·奥康纳饰演),却苦于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心意。一晚,艾里奥特和公司同事们在PUB闲聊,意外撞见爱莉森,在同事及酒精的起哄下,艾里奥特终于鼓起勇气向她求爱,可是下场却是被拒绝和取笑。手足无措的艾里奥特在PUB中遇见了一位外表艳丽的红衣女子,这名女子对艾里奥特说:“我是魔鬼,只要给我你那不值钱的灵魂,我就给你7个愿望!”在一番天人交战及魔鬼的诱惑下,艾里奥特许下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自己成为娶爱莉森为妻的富翁。”(还不笨,一次夹带二个愿望。)艾里奥特的愿望真的实现了,他成了满口西班牙语的南美洲大富翁,而且爱莉森就睡在他的旁边!当艾里奥特高兴万分的时候,才猛然发现自己竟然是个被人追杀的大毒枭!紧接着就是一堆爆破、动作场面,非常滑稽。毫无疑问,这个梦想破灭了!艾里奥特在接下来的许愿中,先后变成了摇滚歌星、七英尺高的NBA篮球明星……他发现魔鬼虽然都能达成他所许的愿望,但也都会让他有某方面的“残缺”,使他状况百出、欲哭无泪。就好像虽然变成抱得美人归的大富翁,但大毒枭的遭遇也是很难堪的;而成为“Stone Cold Dead”摇滚乐队的主唱,也只带给他15分钟的名声,由于大量吸毒和酗酒,很快就被另一个同行取代了位置,他最后要怎么许愿才能让魔鬼无法进行恶作剧呢?
⑶ 有个关于一个人当了几天代理上帝的电影,这个电影叫什么名字
英文名: Bruce Almighty
中文名: 冒牌天神/全能的布鲁斯/代理上帝/王牌天神/衰鬼上帝/命运天神
导 演: ( 汤姆·沙迪亚克 Tom Shadyac )
主 演: (金·凯瑞 Jim Carrey) (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詹妮弗·安妮斯顿 Jennifer Aniston) (菲利普·贝克·霍尔 Philip Baker Hall) (凯瑟琳·贝尔 Catherine Bell) (丽莎·安·沃尔特 Lisa Ann Walter)
⑷ 德国电影《阿基尔,上帝的愤怒》是一个以什么背景而展开的故事
1560年,圣诞节前夕,一支以皮萨罗为首的西班牙殖民主义者探险队浩浩荡荡地押着200名印第安奴隶,扛着大炮牵着马匹,甚至还用轿子抬着贵族小姐抵达安第斯山,沿着崎岖的羊肠小道,进入南美的丛林地带。
他们是来这儿寻找亚马逊河沿岸的黄金国“埃尔杜拉多”。他们原以为这一带一定是鲜花遍地,阳光普照的美丽田野,可眼前却是密不通风的丛林和印第安人的陷阱。气候恶劣变化无常,死亡的人数日益增多,士气越来越低落,失望笼罩着一切。
不能再这样走下去了,皮萨罗决定改变计划,他让主力部队返回基地,挑选了40个人作为先遣队,由乌尔苏阿任指挥,娇美的未婚妻伊内兹陪伴在身边。副指挥是阿基尔,他15岁的女儿也一起前往。让阿基尔当副指挥这是违背上帝意志的决定,因为此人专横、狂妄,是个专门与上帝作对的家伙。先遣队中还有一个贵族顾兹曼和神父等,他们的任务是寻找粮食,探听通往黄金国“埃尔杜拉多”的路。
队伍乘坐木筏沿着汹涌澎湃的亚马逊河而上,一只木筏突然被漩涡吞没,七个西班牙人,两个印第安人全部丧生,其他的木筏在咆哮的滔滔江水上行驶,危机四伏。日复一日,给养也越来越少。好容易靠了岸,乌尔苏阿召集队伍商谈他想回到营地去,因为他认为根本没有“埃尔杜拉多”这个黄金国。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可阿基尔却一言不发。正当乌尔苏阿愤怒之时,一声枪响,乌尔苏阿遭枪击倒地。伊内兹心里明白这是阿基尔指使人干的,可她敢怒不敢言。
阿基尔向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世奏了一本,乌尔苏阿被废除了领导地位,顾兹曼成为“埃尔杜拉多”国王。顾兹曼肥得像头猪,他好吃懒做,只贪图当国王的享受,把权力都交给了阿基尔。
阿基尔以虚伪的欺骗、恐怖的镇压去统治这支队伍。他首先囚禁了持有异议的乌尔苏阿,然后又让顾兹曼以“国王”的名义“审判”他。顾兹曼煞有介事地以乌尔苏阿犯有叛国罪判了他死刑,但又免他一死,剥夺了其公民权和全部财产,把他关在一只大木笼中。没过几天,这只木笼空了,在别人的帮助下,乌尔苏阿逃跑了。为此,阿基尔更加愤怒,他自称为“上帝的愤怒”要惩罚那些不听“上帝意志”的人,规定对逃兵要处以极刑,将他们的身体砍成198块,然后再让人践踏成肉酱,直到可以抹墙为止。他狂呼:“我要飞鸟落地,就落地,在我眼前,大地也会颤抖。谁要跟我、追随我,就能永远富有。谁要是逃跑,我就不会宽容任何人。我,阿基尔,就是上帝的愤怒!”队伍的士气越来越低落,他们既要面对阿基尔残暴专横的统治,又要对付大自然的威胁——毒蛇和猛兽,最让他们感到可怕的是印第安人的袭击。四周是一片热带丛林,看不到一个印第安人,可时常飞来暗箭射中士兵。
天灾人祸,部队人员的伤亡越来越大,一支浩浩荡荡的探险队只剩下寥寥无几的残兵败将。
乌尔苏阿的未婚妻伊内兹突然失踪了,人们发现她向丛林中跑去,是去投靠印第安人了。这在队伍中引起了波动,特别是队伍中剩下的惟一女子——阿基尔的女儿费奥莱斯,她为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而担忧。
木筏在亚马逊河中时漂时停,好像快要中止它的生命。随队的印第安人背叛了白人,把粮食全部盗光。而这位贪得无厌的国王顾兹曼却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仍狂叫:“黄金国快到了,以后我们可以用金子弹射击敌人,用金盘子吃饭……这儿的左、右方马上都要属于我们了,我们的国家要比西班牙还大6倍!”他自己在木筏上搭起一个顶篷,抵御烈日暴晒,而士兵头顶太阳,忍饥挨饿,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有一天,发现顾慈曼已掉入水中。怎么回事?原来他被毒死了。
阿基尔狂妄地喊叫着,可剩下的人越来越少,大家快一个月没尝到咸味了,面临着饥饿和死亡,士兵们清楚地知道阿基尔是无法战胜这原始森林和波浪汹涌的漩涡的,只是把剩下的人引向死胡同,去送死。于是士兵们纷纷叛逃,最后只剩下女儿费奥莱斯,但她也绝望地倒在父亲阿基尔的怀里死去。
众叛亲离的阿基尔茫然孤独地站在木筏上,在亚马逊河上随流飘荡着,他仍狂喊:“我是上帝的愤怒!我要与自己的女儿结婚,建立一个新的王朝!”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晨雾中,他是否到达了目的地,实现了自己的野心,只有上帝才知道。
⑸ 有谁知道电影《上帝的宠儿》的一切资料
导演: 米洛斯 福曼 (Milos Forman)
影名: Amadeus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年度: 1984
又名: 莫扎特传 阿玛迪斯 上帝的宠儿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Amadeus》,中国人习惯于直接把它翻译为《莫扎特》,实际上,莫扎特的全名为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很明显,影片取了他全名的中间部分,而 Amadeus 的由来是:
出生受洗时,他被命名为 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Theophilus 意为“上帝之爱”,这个名字相当于德文的 Gottlieb,意大利文 Amedeo以及拉丁文 Amadeus,但生前却从未有人以此名号称呼他。现在,我们所认识莫札特的名字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为莫札特在正式场合用的名字。
看完这部影片,不熟悉古典音乐的人,也会被天才的光辉所感动,人们都说音乐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也许正是因为音乐触动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莫扎特是个天才,他六岁写出小步舞曲,十一岁便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就像那个宫廷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在影片中所说:“那充满欢乐和爱的赞歌,是上帝的声音(费加罗的婚礼)。”上帝选择了莫扎特作为在人间布道的工具。
电影中的莫扎特是那么的光辉夺目,安东尼奥·萨列里在见到莫扎特之前,曾与自己打赌:那绝世的天才,是否会显露在脸上呢?谁想到,他遇到的竟然是个满地乱滚的顽童。片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片中莫扎特的笑声,尖锐而爽朗,在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初次见面的时候,他时不时响起的放肆笑声,曾把皇帝和他的宫廷乐师们一次次惊得合不拢嘴,就像他卓越的音乐天赋。而在影片中,莫扎特也始终如他的音乐和他笑声一样,纯真,善良,浪漫。这样一来,一切都顺理成章了,难道天才不该是如此的吗?如果莫扎特不是这样的人,那么他能够写出美丽浪漫的音乐吗?如果天才如凡人样心思缜密、勾心斗角,他的音乐将是什么样的昏暗黑色呢?是的!莫扎特就该是这样的,影片中的莫扎特在指挥自己作品的时候,以肢体语言,充分表现了作品的喜怒哀乐,散发出天使一般的的光华,而那吓了皇帝一跳的笑声,也同样预示了他跨时代的音乐创作,将震动世界。
20年后再看这部获得了8项奥斯卡奖的影片,我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对比”。影片塑造了两位作曲家截然不同的形象,一位,是纯洁、善良、桀骜不驯的莫扎特--他被誉为上帝的宠儿。一位是阴险、伪善、对莫扎特满怀嫉妒的宫庭音乐家萨列里--一个与上帝为敌的人。由此,天才对抗着平庸,友情对抗着陷害,真挚对抗着虚伪,甚至于在安东尼奥·萨列里心目中,恐怕也进行着钦佩赞赏与嫉妒相轻之间的战争,他在最后的忏悔中也说“我感觉自己变成了两个人”。那么,这种对抗的胜利者是谁呢?正如同影片最后安东尼奥·萨列里所说:“我死后不会有人人再弹奏我的音乐了,但是莫扎特死了,他的音乐却永垂不朽”。在疯人院里,他不停的忏悔着:“我杀死了莫扎特!”而他又不停的叫喊: “我宽恕你们!庸才!”没错,他杀死了莫扎特,但是虽然只拥有短短的35年生命,莫扎特依然是最高产的作曲家之一,有这样的一种伟大,抹杀肉身,也无法遮盖。你不得不说,莫扎特也许确实是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上帝之宠”。
⑹ 有一部电影好像是说男主角被赋予了上帝的能力然后用这种能去做了好多爆笑的事,这电影叫什么名字呢
冒牌天神(2003)
现在已经有第二部了
--------------------------------------------
英文名: Bruce Almighty
中文名: 冒牌天神/全能的布鲁斯/代理上帝/王牌天神/衰鬼上帝/命运天神
导 演: ( 汤姆·沙迪亚克 Tom Shadyac )
主 演: (金·凯瑞 Jim Carrey) (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詹妮弗·安妮斯顿 Jennifer Aniston) (菲利普·贝克·霍尔 Philip Baker Hall) (凯瑟琳·贝尔 Catherine Bell) (丽莎·安·沃尔特 Lisa Ann Walter)
上 映: 2003年05月23日 美国 详细上映地区
地 区: 美国 更多详细拍摄地
对 白: 英语
·剧情介绍
布鲁斯·诺兰是纽约州布法罗电视台《人类奇闻》节目的金牌记者,身边还有个漂亮的女友格雷斯。可是名誉和爱情都无法让布鲁斯对生活充满感激,他总是对各种各样的小事情抱怨不断。
在一个糟糕透顶的日子里,布鲁斯怒不可遏地抱怨、骂街,进而开始诅咒上帝。没想到这一诅咒倒把上帝他老人家请下了凡尘。化成人形的上帝来到布鲁斯身边,把自己的神圣力量全部给了他,“你来管管天下试试,老子到要看看你有多大能耐?”
这样一来,可想而知:本事不大脾气不小的布鲁斯会闹出多少笑话,给上帝添多少麻烦……
⑺ 一部关于上帝的电影,好像是喜剧,剧情忘了很多,依稀记得有一幕。
就是冒牌天神,里面上帝是一黑人,让男主角造船,最后男主角头发和胡子都白了,就像上帝一样,拿着跟拄杖把所有动物都弄上船,最后洪水泛滥,原本不相信的人们都慌张的上了船,躲了一劫
⑻ 我记得有一个前面全是字母,然后是上帝的一个电影,让那个人做三天上帝,那是啥电影
金·凯瑞主演的《冒牌天神》,在奇异、迅雷看看、风行上都有。
⑼ 有部国外电影说的是一个人什么上帝,之后他想变什么就变什么,具体情节不清楚了,想问这电影叫什么,急!
冒牌天神 Bruce Almighty
布鲁斯(金•凯瑞 Jim Carrey 饰)是美国水牛城的一名记者。三十而立的他,不仅没有变得成熟和独立,反而还整天毛手毛脚,弄得自己诸事不顺。布鲁斯还不知自我检讨,总是把一切过错的责任推到别人或上帝身上。还好他的幽默颇受当地观众喜爱,才不致于他被电视台扫地出门。
这天,布鲁斯一醒来就霉运就来了:先是在床上烦躁得睡不着,接着女友做的早餐难吃得要命,跟着家里的狗竟然在沙发上撒尿了……布鲁斯忍无可忍,指着天空没完没了地大骂起上帝对他的不公。
上帝真的被他从天上骂下来了!上帝允许布鲁斯做一天上帝,管理这个世界。兴奋的布鲁斯发现自己真的无所不能了,他开始了自己疯狂的游戏
⑽ 有个关于上帝的电影
金凯利的冒牌天神 《冒牌天神》(《Bruce Almighty》)是金-凯利2003年的力作,票房收入相当了得,比起影片中因为抱怨到极致而得到上帝的“垂青”的布鲁斯,现实中的金-凯利可是上帝的宠儿,只有数着钱得意的份儿。看看这部集合了多种影片特点的喜剧片,处处都对准了你的笑神经!金-凯利又风光了! 《冒牌天神》之喜剧片。有金-凯利出现的电影,如果不是喜剧,那么肯定是“金笑侠 ”惨遭滑铁卢的影片。金-凯利上一部影片《尊贵光环》(《The Majestic》)——倒是严肃了一把,而且处处都是冲着奥斯卡大叔去的(他对手握小金人的渴望其实在《面具》中已经充分流露过),结果却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搞得自己和观众都很郁闷。这次,金-凯利重整旗鼓,再战喜剧天地,果然是轻车熟路,出手不凡。依旧是漫画似夸张的语言与表情,金笑侠用我们只有在动画片中才能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动作,着着实实把我们折腾笑了。 除了金-凯利,片中最具搞笑特质的就是他家的狗了,一开始只能在沙发旁边解决“拉撒问题”,布鲁斯(金-凯利片中的角色)成为冒牌天神时,此狗不仅上厕所还懂得便后冲水、用手纸、甚至会在厕所蹲着看报纸,到最后布鲁斯神力消失,这只笨狗经过布鲁斯把沙发抬出来、用沙发靠垫循循善诱才懂得“讲卫生”。人家的宠物都是乖巧可人,他家的狗却冥顽不化,怪不得事事不顺心的布鲁斯要天天对上帝抱怨呢! 《冒牌天神》之爱情片。有了詹妮弗-安妮斯顿,不演爱情戏实在是浪费。虽然因喜剧连续剧《六人行》而名声大噪的詹妮弗演起这类电影也应该是得心应手,但要和金-凯利比拼幽默细胞的数量肯定会略逊一筹的——就象是周星驰身边的女主角,再怎么漂亮或是演技惊人,也只能是红花旁边的绿叶,只有“配”的份儿。所以,只能把她当作爱情喜剧片的女主角了,比如为了男朋友的快乐每天向上帝祈祷,还哭得楚楚可怜。 当然,爱情片的浪漫还少不了金-凯利的创造。比如,有了上帝的神力后,布鲁斯在恋爱中也充分利用。在女朋友高兴时,把月亮拉到窗前系在阳台的栏杆上;随意在天上点缀星星,全然不顾“月明星稀”的自然规律;顺便再划一道流星,让它长时间不停息……女朋友生气时,在她跑步沿途的树上写满了“FOREVER AND EVER”;在她吃东西时,看到的电视内容是请求原谅的独白;就连抬头看到的云彩都是呈心心相印的形状……(这种神力应该挺让恋爱中的人们羡慕的)结局当然是好莱坞似的大团圆。 《冒牌天神》之宗教神话片。如果上帝是摩根-弗里曼那样智慧、正义、善良的面孔,无论他的肤色如何都很可信。为了帮助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的布鲁斯,上帝竟然把神力都借给了他,这种不遗余力地帮助人的精神很伟大。片中不乏人为关怀和感化精神,让布鲁斯能够知过知悔!——但更有可能是,上帝是真想度假了,因为当布鲁斯接手时,发现上帝的邮箱(上帝用的也是现代化的办公设备,E-MAIL的时代真是到了)里那个祷告不是一般的多——上帝也会看不下去的! 至于神话,片中到处充斥着! 那个每天举着很有预见性的牌子的乞丐原来就是上帝呀,他老人家原来就在我们中间!上帝真的无处不在!——说它是宗教片真不为过。 《冒牌天神》之灾难片。普通的人对于上帝如此恩赐肯定是感恩戴德,而神力到布鲁斯手里就成了小人得志,因此演化成灾难片。用神力来泡妞、训练自己家的狗入厕、甚至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把自己的车变得超豪华、超夸张……都没问题,可是在大街上掀人家的裙子、让水管子四溅、出于报复让同事在新闻直播中出丑、让一小混混的屁股里钻出一只猴子,到后来更是为了自己成名制造自然灾害、让人们全部中奖等等,当一个人对世界充满怨气而又拥有神力真是太可怕了! 还好,上帝的智慧和伟大让布鲁斯迷途知返、回归平和,懂得了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就是自己的幸福,一切趋于风平浪静。 总之,《冒牌天神》是一部可看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