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幻影》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大幻影》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qjhOgmtotBEgu0ffGT9-OQ
⑵ 让·雷诺阿的人物评价
让·雷诺阿作为20世纪杰出的电影大师,半个多世纪以来,名字屡屡出现在许多国家的电影机构评选的电影史上十大杰出导演的名单中。而评选杰出大师的依据是杰出作品,雷诺阿的杰作当为《游戏规则》和《大幻灭》。其中《游戏规则》更是多次入选电影有史以来的十大杰作之列,以英国《画面与音响》杂志的评选结果最具权威性。该杂志自1952年起每隔10年组织一次评选活动,邀请世界上最著名的影评家和电影导演投票评选电影有史以来的十大杰作,50年来《游戏规则》一直没有落榜。
作为雷诺阿生平创作的最完美的影片,《游戏规则》雷诺阿说这是一个关于识破骗局、认识真相的故事。它虽然是一部古老的故事,但是所流露出的沉重的悲剧意识,是对人、对社会的一种失望的情绪。
雷诺阿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追逐片式的喜剧情节和看似荒诞的艺术手法,富有嘲讽意味地揭示了战前法国资产阶级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态度:生活如同“游戏”,说谎和尔虞我诈是这种游戏的不可违拗的“规则”;同时,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争风吃醋的男男女女的群象表明,情欲是人类的共性,而在风流场上的追逐和搏斗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是不得相互混同的,此外影片还运用隐喻手法,预示了“奇怪战争”的悲惨结局,最后则把这群百无聊赖的男女的东逃西窜作为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的手段。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欧洲社会复杂的阶级斗争和以法西斯主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反动势力的猖獗,这些使雷诺阿由痛苦、愤怒而沦为悲哀。《游戏规则》是他这种宿命、无望情绪达到极点时发出的绝望的呼喊。
雷诺阿曾说:“非常奇怪,我的影片要等到25年之后才能被人理解。”想到《游戏规则》当初的不幸遭遇和后来的诸多荣誉,事实的确如此。此片完成于二战爆发前夕,上映不久便被禁止。电影审查机构认为它“伤风败俗”,军事检查机关认为它“涣散士气”,很多观众认为它是对他们的“人身侮辱”。这样的结果与雷诺阿的初衷背道而驰:“我原想把这部影片拍得讨人喜欢,但却惹恼了大多数观众,我为之惊奇不已。”雷诺阿把观众的敌意归咎于自己的“直率”,这部影片表面描写的是和蔼可亲的人,实际表现的是正在解体的社会,观众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而“自杀的人是不喜欢让人看见的。”拍摄《游戏规则》的人自己没有遵守“游戏规则”,结局自然可想而知。雷诺阿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游戏规则》问世时遭到的失败太让我丧气了,以至于我决定,要么不再拍电影,要么离开法国。”
雷诺阿的另一部代表作是《大幻灭》,据其编剧查尔·斯巴克的解释,影片主要是表现“战争是愚蠢和丑陋的。战争破坏了人的生活,人不是为互相残杀而生存的,只有职业军官喜欢身着军装”。因此,热爱和平的雷诺阿在影片中表达的反战倾向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他还告戒人们:“不论胜利与失败,任何民族都难以幸免战争造成的堕落。战争在几个月内就足以摧毁缓慢发展的文明用几个世纪才得以建立起来的东西。”
雷诺阿通过纪录片式的朴素风格和真实准确的细节,以及生动的性格刻划和丰富的视觉形象,既表现了战争期间不同国籍的军人们对和平时期保持友爱感情的向往,又反映了他们在国家、种族、宗教、社会、阶级等界限之间的复杂关系。有时阶级关系超越国家界限,有时种族关系超越社会阶层,有时友爱之情超过一切,有时爱国主义占据上风。比如,当了俘虏的法国侯爵德瓦尔迪厄与德国贵族冯·罗芬斯坦之间的阶级关系,远远超过他与平民出身的马雷夏尔的同胞关系;马雷夏尔对言语隔阂的德国农妇的好感,大大超过他与犹太资本家罗森塔尔的友情。
当然,也有人认为雷诺阿身为一个左翼电影工作者,在本片中对法国贵族传统和军事等级日落西山表示哀叹令很多人困惑甚至愤怒,而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却说:“对大多数法国人所经历的时代的回忆之所以引起我们的激动,是由于我们在这些囚徒的痛苦和希望之中发现了某些东西,在今天原子弹毁灭的磨难、恐怖和恐惧面前,那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反倒像是失去的天堂。”也许让·雷诺阿富于前瞻性的诗意现实表现也正于此吧。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让·雷诺阿,1894年9月15日出生在法国巴黎(1979年2月12日逝世),出生在大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家中。奥古斯特·雷诺阿是法国早期印象派绘画运动的先驱者,这使童年时期的让·雷诺阿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对于其日后在电影色彩、构图方面的优势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让·雷诺阿并没有子承父业,在学业尚未完成的情况之下便毅然踏上了军旅之路。一战期间,他以准尉的军衔奔赴前线作战,数月后因右腿负伤回到巴黎养伤,开始迷上了卓别林的电影。也就是在此期间,他开始对电影产生兴趣。雷诺阿在这次战役中落下了瘸腿的终身残疾,伤养好后他又返回军队学习飞机驾驶,做了短时期的侦察兵。他退伍后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来到法国南部的卡纽和郊外的玛洛特从事陶器制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因受到电影《爱的火花》的感染,他决心投身于电影事业。起初,他只是为别人写作了一部电影剧本,接着才在1924年获得了拍摄《水上姑娘》的机会。影片以爱情为主线,讲述一位姑娘在做水手的父亲死去后遭遇了许多不幸,最后得到一位地主少爷的救护和爱情的故事。让·雷诺阿运用了印象派电影手法,所表现的如姑娘做梦时的场景,深获好评。自此,他开始了自己真正的电影生涯。
1926年,雷诺阿拍摄了根据左拉小说改编的《娜娜》,这是一部耗资巨大、长达120分钟的影片,虽然没有取得应得的经济效益,但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影片将文学上的自然主义与绘画上的印象主义有机结合在了一起,用优美的笔法展现了妓女娜娜悲惨放荡的一生。这部影片是雷诺阿默片时期的代表作品。此后,他拍摄了一系列默片:《查尔斯顿》(1926年)、《玛尔基塔》(1927年)、《卖火柴的小女孩》(1928年)、《懒兵》(1928年)、《城中比武》(1929年)、《穷乡僻壤》(1929年)。这些影片已经显示出雷诺阿在题材和风格方面的某些特点,如探讨物质生活的意义、将现实主义与梦幻般的想象相结合。为最终形成“雷诺阿风格”的先驱作品。
从三十年代开始,雷诺阿进入了自己多产而又风光的全盛期,在此期间,他不仅形成了雷诺阿式的电影风格,而且拍摄出了享誉一生并被后辈着力推崇的影片《大幻灭》和《游戏规则》,确立了在世界影坛的重要地位。就像世界电影有了历史性的飞跃一样(进入有声期),雷诺阿也开始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叙事方式。后来所拍摄的《汤尼》是一部极端写实主义影片,片中几乎没有内景,也没有用大明星,纯粹依据真实事件拍成,被评论家们认为是与维斯康蒂的《对头冤家》(1942年)一样没有时代局限的杰作。他描写了从意大利和西班牙来到法国南部的打工者们的爱情和经历,最后因颓丧、妒嫉而导致的一场悲剧。一般评论家认为《汤尼》是电影史上的新写实主义电影的先驱。
雷诺阿的写实主义手法虽然得到好评,但他慢工出细活儿的拍片速度却常让一般电影老板不满意。找他拍电影的,多是看重他擅长拍摄社会题材并欣赏他写实风格的制片人。1935年,让·雷诺阿拍了《朗基先生的犯罪》,影片描述一家印刷厂面临破产,老板逃跑了,工人们却团结起来组织了一个合作社继续进行生产,终于扭转局面取得胜利。这是一部表现工人要求权力的影片。另一部根据名著《下层社会》改编的影片《社会底层》,则刻画了一群社会落伍者的众生相。这些影片都显示着他广博和深远的认识,并且永远能忠实反映人间世态、表现人的本质。雷诺阿自幼喜爱艺术,具有高深的艺术修养。这使他一从影就很快跻身于名导演之列。他与法国影坛老将让·维果以及雷内·克莱尔、约克·费戴尔、马赛尔·卡尔内等人共同奋斗,谱写了法国二战前电影史上的不朽篇章。
《汤尼》和《朗吉先生的罪行》被称为是“法国电影的转折”,“标志着法国电影的复兴”。影片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倾向具有鲜明的左派思想,影片接受了苏联的现实主义精神,被认为是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声。
雷诺阿在此期间拍摄的最重要的两部作品《大幻灭》(1937年)和《游戏规则》(1939年),成功运用了景深镜头和长镜头的叙事手法,为电影语言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大幻灭》荣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艺术电影奖。雷诺阿喜欢用长焦距镜头来拍摄,使近景和远景同样清晰,他对这种摄影方法的实践和系统发展,对奥逊·维尔斯日后拍摄《公民凯恩》产生了重要影响。
1939年,雷诺阿紧接着完成了诗意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游戏规则》。
这是一个关于上流社会道德腐败的陈旧故事。和《大幻灭》不一样,《大幻灭》洋溢着自信向上,而这部影片则是一股昏暗不堪的调调。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游戏规则》在时隔25年之后才受到世人重视,就好像人们获得了重生,因为此片在当时受到禁止放映的条令,来自各方的压力使雷诺阿不得不离开了自己挚爱的国土。
总体来说,雷诺阿这个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水平,使他成为战前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
从1940年到1950年,雷诺阿在好莱坞期间共拍摄了6部影片:《大泽之水》(1941年)、《吾土吾民》(1943年)、《向法国致敬》(1944年)、《南方人》(1945年)、《女仆日记》(1946年)和《海滨浴场的女人》(1946年)。1950年拍摄的《大河》是雷诺阿途经印度回国途中所拍摄的,也是他第一部彩色片。他回国后的18年间仅拍过5部影片,其中《法兰西康康舞》(1954年)较为著名。这些影片虽然在色彩运用上非常成功,也不乏完美的镜头,但都没能超越他在1930年在法国拍摄的优秀作品。终其一生,他拍摄了默片、有声片(包括黑白和彩色)共计40余部,后期雷诺阿的艺术活动转向舞台剧和电视,同时撰写有关电影的论著,导演舞台剧,创作小说和电影剧本,写作有关自己和父亲的回忆录。
雷诺阿继承和发扬了冯·斯特劳亨所信奉的拍摄电影的原则和传统,形成诗意写实主义风格,成为法国电影史上的丰碑。他虽然没有子承父业,但是秉承了父亲为艺术如痴如醉的风范,他为电影艺术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他致力于实验新电影文法的精神永远活在同样挚爱电影的人们心中。 历史上父子齐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不乏其例,如大仲马与小仲马,大施特劳斯与小施特劳斯以及中国的曹氏父子、苏氏父子等,而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与其子让·雷诺阿也是同样举世闻名的。所不同的是,他们的艺术门类不同,一位是画家,一位是优秀的电影导演。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在法国艺术界的地位,而让·雷诺阿最初的艺术灵感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来自他的父亲。奥古斯特·雷诺阿是法国画家,最初与印象画派运动联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记录真实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满了夺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8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从印象派运动中分裂出来,转向人像画及肖像画,特别是妇女肖像画中去发挥自己更加严谨和正规的绘画技法。
在所有印象派画家中,雷诺阿也许是最受欢迎的一位,因为他所画的都是漂亮的儿童,花朵,美丽的景色,特别是可爱的女人。这些都会立刻把人吸引住。雷诺阿把从他们那里所得到的赏心悦目的感觉直接地表达在画布上。他曾说过:“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他还是女性形象的崇拜者,他说:“只有当我感觉能够触摸到画中的人时,我才算完成了人体肖像画”。
1874年雷诺阿以《包厢》一画参加首次印象派画展,这标志着雷诺阿风格的成熟。但是自由的艺术创造给家庭经济带来危机,所以他总想找到一种既能满足绘画爱好者趣味,又能不失自己的艺术良心的方式。随着《游艇上的午餐》成功,生活境遇得到了改善。于是决定走出法国去东方寻找新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他去了阿尔及利亚又取道英国,1881年又赴意大利游历艺术名胜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罗马等地,当他在罗马看了拉斐尔的画时感叹道:“真是妙极了,我早该看到它们,这些画显示了真正的艺术技巧和智慧。”这时他的艺术追求倒退到古典主义学院派,他说:“在油画方面我更喜欢安格尔。”这是他艺术道路上的一次危机。但就在这危机时代,他的印象主义精神仍始终保存在他的风景画中。
雷诺阿艺术的主体旋律———毕生所竭诚表现的是女性肉体的魅力。他所描绘的女性着意在外表美而忽略其性格深度,但就其自然魅力而言是高贵雅致的。他兼收了罗可可和巴洛克两者的娇媚和雄健之风,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创造了独有的雷诺阿风格。阳光、空气、大自然、女人、鲜花和儿童。这就是雷诺阿一生用丰富华美的色彩所弹奏的主题。
⑶ 雷诺阿对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运动的主要贡献
30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这个被人们认为:是介乎于诗和自然之间的一种概念的现实的诗意和诗意的现实的电影美学流派,随着战争的到来而逐渐走向消失。
诗意现实主义的主要贡献:
一、更新“现实”观念
让·米特里曾对待意现实主义的“现实”观念,作出了极为准确的评价,他在《电影史》中指出:“实际上,这一风格中,电影家并非重复或复制现实,那伯仅从形式的表层上看,他们在模仿生活创造的活动,它的情感进发、它的内在运动,依据此点进行创作,仅仅只保留其最奇特、最具特色的那些方面。对真实的把握仅在于表达‘本质意义的’真理”。
二、景深镜头的确立与使用
坚持独立制片的雷诺阿,在他的作品中大量地使用景深镜头,并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电影语法。他的创作实践为巴赞的“场面调度”的理论提供了实证,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电影银幕的创作。景深镜头的确立与使用,对于“电影本体论”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发挥电影中的文学力量
电影编剧使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影片在银幕上大放光彩,它再一次显示了生活自身的活力和电影文学的功力,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位置。这一时期的著名导演:克莱尔、费戴尔、贝盖尔都是自己所导演的影片的编剧,雷诺阿、杜威维尔也均参与自己影片的编剧工作。以新闻记者生涯起步的卡尔内的成功,一方面来自他自己的艺术观察力、鉴赏力与导演的功力,而另一方面则主要得力于来自超现实主义小组的诗人普莱卫文学力量的优势。普莱卫在拉丁区“双烟头”咖啡馆超现实主义的氛围中,培育了他那诗人的气质和才华,形成了他的创作灵魂,并成为支撑他全部作品的脊梁。
这一灵魂远不是“悲观”二宇所能完全概括的。皮埃尔·马优曾中肯地指出:“这种从《兰基先生的犯罪》到《夜之门》的黑色和绝望,并不足以体现他的某种独特性,甚至统一性。普莱卫的创作是从悲观主义的印证‘之后’开始的。既然恶战胜了一切,腐化了一切,那么如果不返归本源,回到童年,人们又能到哪里寻到解救呢?从深层意义上讲,普莱卫的主题是一个:生活的信心只有在超越种种磨难之外,在与儿童目光的相接中获得。这目光就是诗,就是语言的魔力。但他使用的是生活的和惯用的语言,即最通俗的语言”。
在诗意现实主义的创作中,突出的误识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忽视电影艺术的视听性。这表现在一些影片中,由于过于强调对白和编剧的作用,强调文学的作用,却往往忽视了电影首先是一门视觉性和听觉性的艺术,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这样的误识在帕涅尔的影片中极为突出。
其二,艺术群体对个体的冲击。由于诗意现实主义时期的电影剧本通常出自于普莱卫、斯派克和让松等几位大编剧之手,因此,作品往往显现出某种近似性。他们都是依据同样的戏剧模式而构筑的,即一种搬到当代平民社会现实中的悲剧的模式。普莱卫、帕涅尔的门徒们一拥而起,这些平庸的模仿者匠气十足,抹平了电影艺术创作的独特性与个性。这一状况一直持续了多年,直到“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出现,才宣告结束。
让·雷诺阿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象征。巴赞曾称他为诗意现实主义的真正首领,并在《法国电影十五年》中指出:“在战前有声片的决定性的年代里,雷内·克莱尔不在法国,而让·雷诺阿的作品以其构思的独特性和丰富的美学价值,无可置疑地占据了‘黑色现实主义’之行列,但是它们是电影的先锋,从诸多方面预示着后来电影风格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演进”。
这位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儿子,曾做过电影编剧、导演和演员。他投身于电影事业,是从一个业余爱好者的兴趣,而逐渐走向电影专业制作者的行列中来的。雷诺阿最初的创作并不成功。然而,他却从中吸取了经验,培养了自己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游戏性”的影片风格。
1928年,雷诺阿导演的反映失业边缘人物的《古城比武记》尚是一部默片。自从有电影开始,他导演了使他获得偶然成功、并成为他电影生涯转折点的《坠胎》(1931年)和《猖妇》(又名《母狗》,1931年)。其中《母狗》一片的创作,使雷诺阿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即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道路的开始。《母狗》表现的是一个年愈半百的诚实职员由于爱上了一个娟妓,而那娟妓既和他相好,又与城市里的流氓保持着关系,最终使者职员身败名裂的故事。这是根据一部平庸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然而,雷诺阿却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超越了小说的表现。影片以巴黎街头和男女主人公的家庭为主要场景,叙事空间影调黑暗、气氛浓重。这种对于故事地点、环境所进行的描写,以及与流氓、歹徒杂处的巴黎小市民米歇尔·西蒙的杰出表演,均使影片纳入了诗意现实主义的兴趣和范畴之中。1932年,雷诺阿的杰作《布杜落水遇救记》(又名《被救出水的布杜》)问世,这是一部描写巴黎流浪汉,多少带有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作品。影片在表现环境时开始多次地使用景深镜头。1934年,雷诺阿导演了“对意大利电影有过重大影响并预示了新现实主义”的《托尼》。这部影片他与爱因斯坦合作编剧。“从1934年(《托尼》)起,雷诺阿便系统地运用了使整个电影文法得到革新的‘景深镜头”,。而美国电影只是到了1941年《公民凯恩》的问世后,才开始突破了传统电影剪辑的方式。正是在此意义上,罗贝托·罗西里尼、德。西卡尊他为先驱。《托尼》一片同时标志着雷诺阿独立制片的开始。他为经济和具有美学价值的电影开辟了道路,实现了电影生产制度所不允许的,然而,却是观众所期待的影片。
1935年,雷诺阿在《朗基先生的犯罪》(由普莱卫编剧)中,刻画了恶毒的企业家,以及小人物团结组织“合作社”的故事,这是一部充满胜利和乐观的影片。“影片表现出来的温情、魅力、亲切感和丰富的幽默感弥补了它在技术方面的某种不足”。1936年,他又改编了莫伯桑的原作《乡村郊游》。这部同样由普莱卫改编的“辛酸而短暂的田园情史”下集却没有拍成,已拍成的素材,后由雷诺阿的学生完成剪辑。影片拖到1945年才开始放映,片中因采用了印象派的表现方法,在展现自然风光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雷诺阿的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两部影片:《大幻灭》(1938年)和《游戏规则》(1939年)。《大幻灭》是一部充满和平主义精神的伟大作品,是对于世纪初欧洲历史所进行的微观的研究。尽管战争使“国与国之间存在着冲突,但同阶级的人是会互相谅解的”。麦斯特在他的《电影简史》中谈到:影片的“表面动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两名法国士兵终于从战俘营里逃出来的故事。它的真正的动作是一个隐喻:欧洲贵族的旧的统治阶级的灭亡,以及工人和资产阶级新统治阶级的成长。战俘是雷诺阿对欧洲社会的一张缩图。战俘中有法国人、俄国人和英国人,有教授、演员、技师和银行家,有贵族、资本家和劳工”。
《大幻灭》在情节结构上的特征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影片的情节吸引佳人们的注意力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主题的含义。而雷诺阿却是通过以主题戏剧化的方式最终淡化或推翻了影片的情节。他以一种反常规的方法,把我们投入到影片对话的具体内容的形式中,造成了淡化情节的作用。这种作法在影片中多处可见,比如:雷诺阿为了削弱越狱的情节,他表现了战俘们更多地关心的不是想如何跑掉,而是希望能够饱餐一顿和渴望女人。但他们所能够实现的却只是男扮女装。再如:逃跑的计划则是偶然地促成的,这个场面本身对情节并不重要,但对现代历史的评价是极其重要的。沙皇给俄国战俘们的礼物是一批书籍,引起了战俘们的不满,他们烧书为的是反抗贵族的昏庸和傲慢,他们准备越狱是为了摆脱贵族的沉重压迫。在雷诺阿看来,社会性和纪实性,比情节更为重要,另一段谈化情节的处理,则是围绕着用于越狱的那根绳子的那场戏:
德国人要来房间搜查绳子,大家忙把绳藏起来。而当德国人进入房间之后,按照情节的发展接下来应该是搜查绳子,然而,却展开了一场关于贵族荣誉的议论,德国贵族军官要法国贵族军官以贵族的荣誉向他保证“在这个房间中没有企图越狱的行为”。从而似乎让观众去品味着一个贵族出身的人的教养,雷诺阿在影片中谈化情节的处理,使他的作品趋于纪录,形成了写实主义的风格。
《大幻灭》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影片中声音的处理。首先在语言的运用上,这一点影片是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德、法、英、俄的四种语言在影片中的混用,它丰富了电影声音的表现,同时,语言本身的冲突又造成了叙事的戏剧性和复杂性。在一次突然的调防中,法国战俘离开了他们那即将挖好的越狱通道,而当他们与俄国战俘擦肩而过时,他们设法告诉俄国人,但却因为语言的障碍而相互未能沟通便离开。二是,影片中的语言和对话同时表明着人物的不同身份和阶层,说明着人的隔阂状态。不过,影片中的很多语言也应该说是带有很强的人工雕琢的痕迹的。其次是音乐的处理,它几乎起到主导影片动机的作用。那个用笛子吹出的小调,在影片中曾若干次地出现:在策划越狱时,笛声曾第一次出现;在越狱时,法国贵族军官用笛声吸引佐了德国军官的注意力,结果造成了他的死亡;在越狱后,笛声又使两个相互争吵的人重归于好,等等。在影片的重要时刻音乐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起到了主导叙事的作用。雷诺阿对于声音的运用的确是独具匠心的。
麦斯特在分析《大幻灭》时谈到:“在这部充满着灾难性的政治幻灭的影片中,很难决定哪一个是‘大的’。是战争可以解决政治争端吗?是国界存在还是国界不存在?是阶级差别不存在吗?是民族的区别强于阶级的差别?还是阶级的差别强于民族的差别?不论这些有意搞得自相矛盾的幻觉之中哪一个更大些,《大幻灭》鲜明地谴责了那个造成这场大战,并将被这场大战所消灭的统治阶级的堕落和多余的人物。欧洲的贵族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做了姿态优雅的自杀。把生命变成冷酷无情的谋杀的游戏,并附有一套人造的规则,最终就是把生命变成死亡”。在这部影片中,雷诺阿所做出的以上种种暗示,在他的下一部影片《游戏规则》中,则以一个专门的主题进行了表现。
在《游戏规则》中,雷诺阿“描绘的是一个死亡社会的死亡的价值——实际上是两个死亡的社会——富有的主人的社会和那个模仿他们主人的假绅士派的寄生的仆人的社会。主人和仆人都是重仪表轻真诚和人情的坦率表露,其必然结果就是死亡”。而在走向死亡中,影片揭示了说谎就是上流社会的准则,谁违背谁就遭殃的逻辑。这部影片在叙事上按照小说的特点,以强调平行的事件、平行的结构、平行的人物、平行的反应、平行的细节等,精心结构而成。麦斯特称:“这些在视觉上平行和理智上平行赋予雷诺阿的影片以小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但是影片的文学结构得到了雷诺阿的敏锐的视觉感的支持,自然、面孔和社会群体的镜头,在视觉上产生了影片的含义,以及对作品情调的控制”。然而这种作品也同时给人以一种大幕拉开的感觉,是真实与虚构的结合。当然,雷诺阿的布景是以现实真实为基础的,并创造着适合制作者主观选择的视觉空间的表现。而这又恰恰符合了他那贵族化的主题的需要。
《游戏规则》中有两段重场戏:一是打猎,这里表现的是小动物的死亡,枪声响起之后,小动物在翻滚和坠落中死去,这是一种死亡的舞蹈,是一种令人厌恶的美。在这段落的表现中,雷诺阿几乎完全是用纪录片的方法拍摄下来的。二是晚会,这里又是一种死亡,是关于游戏人生的死亡。台上骷髅跳舞,台下真枪实弹的射击,最终导致了飞行员像小动物一样死去,这又是一种令人恐怖的美。
这两段重场戏构成了影片的含义和情调的核心。“影片中所有的痛苦和悲哀都是作为人生快乐的副产品”。同时,也都是由那个上流社会的中庸的处世哲学所造成的。比如:让偷猎的人到别墅中来;留下丈夫的情人;把飞行员带到妹妹家,等等。都可以说是一种中庸的错误。影片本身就是一场大的游戏,大家在游戏中遵守着各自的规则。“游戏中仍有意外,而那只不过是个意外,谁也不会把它认真地对待,那不过是游戏的一部分”。影片从某种意义上体现雷诺阿本人的深深地悲哀,他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对人生的真挚的爱,但另一方面又忍受着参加到“游戏”中去。影片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本身并没有指责什么,剧中人物都是温存的,他们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人性和社会的制约真诚地行事。这里更深的悲哀是人生的悲哀。影片中同时也体现了雷诺阿自身的中庸的意识,在《游戏规则》中,他通过具体的人物和情节体现出这一中庸态度。然而,在〈大幻灭》中,中庸却造成了另一种结果,由于雷诺阿在影片中,对于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战俘营里的关于政治、国界、民族、阶级和友谊等问题,所作出的模棱两可的、暧昧的处理,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戈倍尔曾让人把这部影片剪辑成了一部为德国人服务的、美化德国人的影片。这件事据说雷诺阿极为恼怒,然而,却是他的作品本身的“中庸”思想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结果。
《游戏规则》和雷诺阿所拍摄的其它影片一样,在摄影风格的处理上都是由他自己来决定的。他在这部影片中,继续了他从《母狗》时向着景深镜头努力风格,他十分重视动作在画面内部的场面调度的重要性。他在大量地使用移动摄影的过程中,将复杂而又富于戏剧性的人物关系一一揭示出来。从而突出了法国人特有的风趣和幽默感,以及那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的艺术态度。人们对于这部影片摄影机的运动,以及远近皆清的深焦距镜头的使用赞不绝口。因为,这在当时是很少有的一种摄影方法。这也正是这部影片为什么时常被排列榜首,被推崇为最优秀影片的重要原因。巴赞在《法国电影十五年》中也曾指出:“如此看来,《游戏规则》是一部导演风格达到了高超水准的影片,至今仍能从其技术方面汲取教益”。他还说到:“特别是《朗基先生的犯罪》或《游戏规则》一类的影片表明剧作的成熟,构思的复杂,感情表现和人物刻画的细腻。可以说,从雷诺阿开始,电影已经是能够与小说相匹敌的成熟的艺术了”。
雷诺阿在创作中从不重复自己,他不仅能够拍摄具有探索性的影片,同时也能够拍摄政府订货的影片;他能够拍摄现实题材的影片,也能够拍摄古装片;他能够在法国拍片,—也能够在美国拍片。
这并不说明雷诺阿的不严肃,而事实上,他的影片往往却具有他的沉思,有着他那极强的社会内容。
帮你找的。。。满意 请好评,, 谢谢合作。。
⑷ 游戏规则的介绍
《游戏规则》是让·雷诺阿导演,让·雷诺阿编剧喜剧的电影。主要讲述克里斯汀(诺拉·格雷格 Nora Gregor 饰)跟女仆杰西(安·梅因 Anne Mayen 饰)探讨了男女之间友谊的话题。
⑸ 天堂电影院3小时的 完整中文字幕下载
去www.verycd.com下载
◎简 介
导演简介:
《天堂电影院》的导演是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的新锐导演,并在《天堂电影院》之后拍过《天伦之旅》、《新天堂星探》等片,每部都有相当优秀的成绩。《天堂电影院》为他夺得了“戛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大奖,成绩斐然。
影片简介:
影片所讲述的是一个成长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詹卡多村庄中小孩子的故事。主人翁多多是个古灵精怪的小孩子,而艾费多则是“天堂乐园戏院”的放映师,因为电影的穿针引线,使得他们建立起来亦师亦友的感情。放映师所扮演的是个引领者的角色,在多多的童年、青少年、成年,甚至是老年,一直带领着多多成长。在他死后,他留给多多一盒胶卷,重新串连起多多遗失了三十年的回忆与情感。
在意大利南部小镇姜卡尔多,童年的小托托不仅喜欢看电影,还喜欢看放映师艾弗达“剪”电影:在40年代的意大利小镇上,电影在放映之前都要经由牧师检查,把认为观众不宜的镜头(比如接吻戏)严格地剪掉之后,才可以放映。所以,观众每当发现接吻镜头又被删去了的时候,就会全场起哄、甚至吐口水;而放到煽情的段落,观众们又会集体嚎啕大哭,总之电影院里总是热闹非凡。
小托托把那些在转动中带来神奇影像的胶片视若珍宝,他的理想就是成为像艾弗达那样的电影放映师。不过艾弗达看到了小托托的聪慧伶俐,他认为小托托将来一定会有更远大的前程,他劝小托托离开小镇:“不要在这里呆着,时间久了你会认为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 而小托托还很难理解艾弗达的话,他每天来放映室跟艾弗达学习电影放映。好心的艾弗达为了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电影,搞了一次露天电影,结果胶片着火了,小多多把艾弗达从火海中救了出来,但艾弗达双目失明。小多多成了小镇唯一会放电影的人,他接替艾弗达成了小镇的电影放映师。
托托渐渐长大,他爱上了银行家的女儿艾莲娜。初恋的纯洁情愫美如天堂,但是一对小情侣的海誓山盟被艾莲娜父亲的阻挠给隔断了,托托去服兵役,而艾莲娜去念大学。伤心的托托从此离开小镇,追寻自己生命中的梦想……
已经人过中年的托托回到家乡,又见到了当年的恋人艾莲娜,才发现当初艾弗达的苦心:当年艾莲娜的消息被艾弗达偷偷隐藏起来,他把自己难以实现的人生梦想,寄托在眼前这个英俊明媚如阳光照耀的少年身上,为了托托的前程不被爱情耽搁,他隐瞒了艾莲娜来找过托托的事。托托在影院的废墟中找到了当年艾莲娜留给自己的纸条,往事历历,人生的机缘巧合已经成为过去,更没有办法计较种种离合之间的得失。
故乡的小镇,电影已经被电视取代,昔日的电影院也已经满目破落即要被炸毁来修建停车场。小镇的人都想观看影院炸毁,新鲜好奇的年轻人和感慨惆怅的老人们聚集而来。曾经容纳小镇人们的嬉笑怒骂的天堂电影院,轰然倒塌。
托托回到城市,他打开老艾弗达留给他的礼物:一盘电影胶片,当初被删去的接吻镜头都被接在一起。当初小托托曾经那样百般企求而不得的胶片,现在老艾弗达一并送给了他,连同一些令人缅怀的记忆、一些流逝的岁月与梦想、以及那个已经过去的曾经带给人们天堂般幸福感受的电影的时代。
天堂电影院里放映过16部令多多回味无穷的经典老电影,它们按照在本片中播放的先后顺序依次为(根据日本二区发行的导演剪辑完整版整理):
01、Les Bas-fonds 《地下》(1936)
法国电影大师让·雷诺阿(Jean Renoir)作品
02、Stagecoach 《关山飞渡》(1939)
美国导演约翰·福特(John Ford)执导的经典西部片
03、La terra trema: Episodio del mare 《大地在波动》(1948)
意大利电影大师鲁奇诺·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的新现实主义杰作
04、The Knockout 《击倒》(1914)
卓别林最早期的喜剧短片之一,导演Charles Avery
05、In nome della legge 《因法之名》(1949)
意大利导演佩特洛·杰米(Pietro Germi)作品
06、Riso amaro 《粒粒皆辛苦》(1948)
意大利导演朱塞佩·德·桑蒂斯(Giuseppe De Santis)作品
07、Dr. Jekyll and Mr. Hyde 《化身博士》(1941)
美国导演维克多·弗莱明(Victor Fleming)执导的恐怖片
08、I Pompieri di Viggiù 《消防员》(1949)
意大利导演马里奥·马托蒂(Mario Mattoli)执导的喜剧片
09、Anna 《欲海慈航》(1951)
意大利导演阿贝托·拉图达(Alberto Lattuada)作品
10、Catene 《羁绊》(1949)
意大利导演拉法洛·马塔拉佐(Raffaello Matarazzo)作品
11、Et Dieu... créa la femme 《上帝创造女人》(1956)
法国导演罗杰·瓦迪姆(Roger Vadim)作品,法国性感女神碧姬·巴铎引起轰动之作
12、Seven Brides for Seven Brothers 《七对佳偶》(1954)
美国歌舞片大导演斯坦利·多南(Stanley Donen)执导的歌舞喜剧片
13、I Vitelloni 《浪荡儿》(1953)
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早期作品
14、Poveri ma belli 《比坚尼女郎》(1957)
意大利导演迪诺·里西(Dino Risi)作品
15、Ulysses 《尤里西斯》(1954)
柯克·道格拉斯主演的古装片,导演Mario Camerini
16、Il Grido 《呼喊》(1957)
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早期作品
⑹ 求 衣冠禽兽 百度云免费在线观看资源
《衣冠禽兽》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wBD19YP9fq_A4Jon4rT9GA
作品相关简介:《衣冠禽兽》是让·雷诺阿执导的犯罪片,让·迦本和西蒙妮·西蒙出演。该片讲述了法国铁路员工的生活。
⑺ 请介绍一下法国电影导演让雷诺阿
让.雷诺阿(Jean Renoir)
法国电影大师让·雷诺阿(Jean Renoir)有一句话:"许多导演想在每一部影片中说太多的道理,可是他们并不成功,而有一些导演想以自己的一生的所有电影只讲述一个道理,我是属于后者的……"
“我认为这个世界,尤其是电影,为一些假神(false gods)所负累。我的任务就是推翻他们。手持利剑,我本准备为完成这样任务祭奠出我的生命。但这些假神还在那里。我持续半个世纪的电影生涯也许帮助瓦解了其中一些。同样这也帮助我发现其中的一些神是真的,也没有必要摧毁它们。”
他的作品充满诗意,题材广泛且具独特风格,却又平易近人,尚·雷诺阿(Jean Renoir)不单是一位具有开闯及实验精神的法国电影大师,他的电影深深影响了多位电影工作者,新浪潮导演如杜鲁福及高达等更是对他赞誉有嘉。
生于巴黎蒙马特,年青时期爱看差利·卓别林的喜剧、格里菲斯的默片,更为法国女演员嘉宝的大特写而神迷。雷诺阿承继了印象派画家父亲的风范,为艺术而忠于自己,不断投入冒险精神,敢于实验新电影文法。他的作品题材围绕反战、阶级、人性、民族精神、俊男美女,但总脱不离爱情,他投资兼当制片完成首作《嘉芙莲》(一九四二),便是为了要替太太留下倩影。美术出身的他,在场面调度及摄影手法上,力于创新,电影往往给人如诗如画的感觉,虽是隐藏吁值得深思的哲理,却原是看透世情,有著宽宏的看法,作品平易近人。他不单极受新浪潮导演爱戴,多部作品更被其他大师及好莱坞重新拍摄。他的人生,他的电影,活脱脱就是一本由默片时代到开启新浪潮的电影发展史。
电影《大幻影》独特之处,是没有透过战争的惨烈,提出血腥的控诉,而以细致刻划人性的手法,宣扬和平主义的讯息。此片为电影和雷诺阿赢得伟大的名誉,并获得一九三七威尼斯影展最佳艺术贡献奖。
《游戏规则》是雷诺阿人生中一部重大转捩点的电影。透过各阶层彼此间的对话和试探,揭露人性的傲慢、背信、欺诈、猜疑及分化,幽默讽刺悲剧收场。此片曾备受争议,拷贝亦曾被删剪及在战火中受破坏,一九六六年丹麦坡迪尔大奖最佳外语片。是次将放映完整导演版本。影片《高斯福大宅谋杀案》便是向雷诺阿致敬的电影。
史诗格局的《马赛曲》是《大幻影》的兄弟作,高度歌颂了法国历史最伟大的时刻—法国大革命。雷诺阿动用了五百名临时演员,串演人民力量由马赛行军至巴黎,场面之浩大,犹如亲身经历这段历史的重要时刻,杜鲁福指影片犹如新闻片段,为历史涂上新鲜感觉,此片亦同时向导演格里菲斯的《国家的诞生》致敬。
改编自左拉小说的《衣冠禽兽》,是另一暴露了上流社会权力与欲望斗争的影片。悬疑情杀片格局,雷诺阿的心理分析引人入胜,尚·嘉宾(Jean Gabin)的演出入木三分,被喻为最佳演出。费立兹·朗于一九五四年在荷李活改编拍成《人性的欲望》。
《在底层》描写贵族男爵为世所迫放弃荣华,迁进贫民窟。尚·嘉宾片中扮演的小偷神采更令人动容。而片中一场蜗牛在男爵手上爬行亦成为经典的一幕。一九五七年日本导演黑泽明再改编拍成《低下层》,与本片互相辉映。
《跳河的人》表面像是滑稽喜剧,背后原来却是贫富阶级转移的悲歌。本是一个平庸的故事,雷诺阿却拍得一点也不平凡,演员化身为戏中人物的角色,动人的演出当然功不可殁。一九八六年荷李活重拍为处境喜剧《荒唐暴发户》。《朗先生有罪》说出另一个阶级悲剧,因上级对下属的压榨而引发的凶案,带出低下层生活的无奈与悲哀。另一部雷诺阿重要之作《汤尼》刻划了工人阶级生活的爱情悲剧,因爱之名,撕开的却是血腥本性。一九三六年荣获纽约影评联盟最佳外语片。
雷诺阿以印象派风格摄制了《乡村一日》,一部改编自莫泊桑爱情小说的电影。故事虽短,但充满诗情画意。《法国肯肯》是雷诺阿重返法国执导的彩色大制作,描写法国红磨坊和肯肯舞创办人邓格拉的事迹,戏味浓厚,缔造法国歌舞文化,为好莱坞歌舞片提供借镜机会。
作为导演让·雷诺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数量:23) 尚雷诺亚小剧场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逃兵 Caporal épinglé, Le ------- (1962)
Déjeuner sur l'herbe, Le ------- (1959)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多情公主 Elena et les hommes ------- (1956)
法国肯肯舞/法国康康舞 French Cancan ------- (1954)
黄金马车 Carrosse d'or, Le ------- (1953)
大河 The River ------- (1951)
The Woman on the Beach ------- (1947)
女仆日记 The Diary of a Chambermaid ------- (1946)
大地之光 The Southerner ------- (1945)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Swamp Water ------- (1941)
游戏规则 Règle jeu, La ------- (1939)
Bête humaine, La ------- (1938)
Marseillaise, La ------- (1938)
大幻影/超级幻想/幻灭/大幻灭 Grande illusion, La ------- (1937)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Bas-fonds, Les ------- (1936)
Toni ------- (1935)
跳河的人 Bou sauvé des eaux ------- (1932)
母狗 Chienne, La ------- (1931)
作为演员 让·雷诺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数量:6) Fantôme d'Henri Langlois, Le ------- (2004)
尚雷诺亚小剧场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游戏规则 Règle jeu, La ------- (1939)
Bête humaine, La ------- (1938)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作为编剧让·雷诺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数量:21) 尚雷诺亚小剧场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逃兵 Caporal épinglé, Le ------- (1962)
Déjeuner sur l'herbe, Le ------- (1959)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多情公主 Elena et les hommes ------- (1956)
法国肯肯舞/法国康康舞 French Cancan ------- (1954)
黄金马车 Carrosse d'or, Le ------- (1953)
大河 The River ------- (1951)
The Woman on the Beach ------- (1947)
大地之光 The Southerner ------- (1945)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游戏规则 Règle jeu, La ------- (1939)
Marseillaise, La ------- (1938)
Bête humaine, La ------- (1938)
大幻影/超级幻想/幻灭/大幻灭 Grande illusion, La ------- (1937)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Bas-fonds, Les ------- (1936)
Toni ------- (1935)
跳河的人 Bou sauvé des eaux ------- (1932)
母狗 Chienne, La ------- (1931)
作为制片人让·雷诺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数量:4) 大河 The River ------- (1951)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Marseillaise, La ------- (1938)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⑻ 10部艺术家电影,让你快速了解西方美术史
看电影,轻松了解西方美术史的同时,还能通过美轮美奂的艺术家传记电影养养眼,提升个人审美。
一起边看边学吧。
01.《雷诺阿》
推荐指数:四颗星
故事发生在1915年的法国,著名的印象派艺术家雷诺阿已经步入了人生的晚年,妻子的去世,身体上的病痛,加上儿子让雷诺瓦在战争中身负重伤,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年迈的雷诺阿日渐消沉,一蹶不振。就在此时,一位名为安蝶尔的模特出现在了雷诺瓦的生命之中,年轻貌美的安蝶尔让年迈的雷诺阿重新焕发活力。然而这一切随着雷诺阿的儿子回家而改变,小雷诺阿与父亲一样对安蝶尔一见钟情,小雷诺阿炙热而强烈的感情令父亲再度坠入了痛苦和焦灼之中,雷诺阿将这份痛苦转化成为了创作的动力,一幅幅美轮美奂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从他颤抖的手下诞生了。
电影故事情节并无新奇,近乎平铺直述,但是令人称奇叫绝的是电影画面以失焦来模仿印象派的朦胧感,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养眼的油画。
02.《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推荐指数:五颗星
风车之国荷兰,有史上三大伟大的肖像画家,他们分别是伦勃朗,梵高和维米尔。相比于伦勃朗和梵高享誉全球的声名,维米尔并没有过多的艺术八卦供世人叨叨。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改编于英国女作家特蕾西·雪佛兰创作的长篇小说,作者虚构了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传世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背景历史,讲述了一段17世纪的感人爱情故事。整部电影犹如一幅油画般的荷兰风情画,每一个画面都可以定格,气氛让人窒息。浓墨重彩的画面下映衬着细腻内敛的情感故事,让人沉醉让人心碎。动人非凡的画面,欲言又止的暧昧情愫。
身份卑微的少女在爱情里面也是弱势,任由画家左右。画家那附庸风雅的妻子始终是他的艺术,他的体面。而其他不过是缪斯,是猎艳。
03.《眩:北斋之女(2017)》
推荐指数:五颗星
葛饰北斋,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他的绘画风格对后来的欧洲画坛影响很大,梵高,德加等印象派画家都是他的粉丝,他还是入选“千禧年影响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中的唯一的日本人。而他的女儿葛饰应为也是一位伟大的浮世绘画家,她跟名字一样,性格中有一股男儿气概,像极了波伏娃,或者伍尔夫,但又带着一点江户子的玩世不恭。也许是父亲是天择之人,所以葛饰应为无论在艺术上有多精进勤奋,都是父亲旁边微不足道的衬托。电影《眩:北斋之女》的焦点对准葛饰北斋的女儿葛饰应为,描写了一个父亲盛名之下,不但不迷失,反而努力寻找自己方向,却在爱情上又爱而不得,一个立体生动的葛饰应为。
04.《莫娣 Maudie(2016)》
推荐指数:四颗星
当提起民间艺术家,很多人都会想起76岁才开始学习画画,最终名扬全球的摩西奶奶。而电影《莫娣》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电影描述在加拿大美丽的大西洋省份新斯科舍省,一位患有关节炎的民间艺术家莫娣·刘易斯,身形佝偻,相貌不扬,被亲人嫌弃的她,对艺术和幸福的追求,贩卖作品为生的励志生活。生活不顺?命运不公平? 莫娣从来不抱怨,她只会笑着,拿起画笔,美化它,贫穷的生活也可以过成一朵花。
05.《我与塞尚》
推荐指数:五颗星
著名作家左拉和现代艺术之父塞尚都是法国文艺界中不可多得的天才人物。更令人瞩目的是天才之间的友谊。一起长大的两人,从小穿梭在法国的田园山头,穷小子左拉期望在文学圈崭露头角,桀骜不驯的富家子弟塞尚心无旁骛的热爱着绘画艺术,一个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更为深厚,一个沉醉在自己的浪漫艺术中,不同信念和追求的两人注定会心生间隙,不会长远。本片便是围绕着天才之间著名的决裂而展开,曾经知音相惜的天才二人,会迎来握手言和吗?
06.《弗里达 Frida (2002)》
推荐指数:四颗星
弗里达,墨西哥国宝艺术家,她的绘画才华曾经令毕加索都自叹不如。《寻梦环游记》里面那个骷髅女画家就正是弗里达。本部电影就是描写弗里达传奇的一生。车祸,用绘画对抗身体上的疼痛和残疾。疼痛却让她画出惊人的天才画作。相比她的艺术天分,她的情感史也一样绚烂传奇。面对生命中的变故,从不言败,一生经历了35次手术,3次流产,最终无法生育,却活成人生赢家的故事。相信每一个逆境中的人都能从她的故事中找到前行的力量。
07.《透纳先生》
推荐指数:五颗星
透纳,英国学院派画家的代表,英国历史上最著名,技艺最精湛的艺术家之一,擅长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对水气弥漫的掌握有独到之处。通过他的一己之力,把风景画与历史画、肖像画摆到了同等的地位,西方艺术史上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之一。本部电影再现了他视绘画为生命,热情创作的艺术人生,一生佳作累累,即使临死前都挣扎着爬起床临摹一具女尸。晚年的他致力于绘画形式与色彩的探索,用食材、口水等不可思议的颜料作画,为画痴狂,令人动容。
08.《夜巡 Nightwatching (2007)》
推荐指数:五颗星
伦勃朗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这部影片讲述了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浪漫情事和职业生涯,并着重讲述了他的代表作《夜巡》的创作过程。伦勃朗一直是上流社会的肖像画家,他拥有接踵而至的订单,美满甜蜜的爱情。直到1642年他的妻子为他生下小儿子不久去世,生活开始大转折。随之而来的是因为为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画家创作的集体肖像《夜巡》又被顾主告上法庭,使伦勃朗蒙受了事业上最重大的一次挫折。此后他的事业开始衰落,他开始陷于债务之中。人世沧桑、人情冷暖……
09.《梵高:画语人生 Vincent Van Gogh: Painted with Words (2010)》
推荐指数:四颗星
文森特·威廉·梵高,这位用明亮鲜活的色彩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天才画家,生前却寂寂无名,郁郁不得志。在麦田里扣动扳机,让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7岁那年。梵高的人生故事已多次被搬上电影银幕。但卷福出演这位天赋异禀且癫狂的印象派大师,还是让观众多了份期待,值得一说的是,剧中的旁白皆来自于梵高写给弟弟提奥及亲人的信件,更有助于我们透过梵高绚烂的画作,了解他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10.卡拉瓦乔 Caravaggio (1986)
推荐指数:️️️️️️️️️️️五颗星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意大利画家,巴洛克画派。影片是对性、犯罪行为和艺术的一种深思,导演成功地将影象和绘画这两件生命中重要的元素呈现出来,丰富地描绘出意大利传奇画家的一生。 导演贾曼也是一名画家,出于对卡拉瓦乔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崇敬之心拍摄此片。拍摄手法和风格别出心裁,是一部优秀而生动的传记体影片。本片获得1986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在票房上也有不俗表现。
伟大的艺术家犹如璀璨繁星,照亮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他们不仅用作品,更是用他们传奇的艺术人生影响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⑼ 雷诺阿为什么一生都喜欢画女子的裸体
不是搞艺术的,不是深知欧洲历史的的事,肯定不知道雷诺阿这个人的。但是我说出他的一个作品,大家可能都会有所耳闻。《游艇上的午餐》,如果你还是闻所未闻,对《游艇上的午餐》也一无所知,那么没关系,下面我们就来揭秘一下雷诺阿。
哪怕是到了晚年雷诺阿仍然在绘画,后来也在有生之年看到了自己的作品被悬挂在卢浮宫中。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919年12月3日逝世。喜欢艺术作品和绘画的朋友们可以多去关注这位象派画家,作为西方艺术史上的名家,他的作品真的非常美,非常出色,大家不要想歪了。
这里讲个小故事,他一生中画了无数个女模特,其中一位模特成为了他的儿媳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的父亲雷诺阿》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