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同治皇帝的一部电影
《一代妖后 》
http://ke..com/view/105610.htm
1864年,清国治3年,慈禧太后借助外国侵略势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铲除“内患”后,两宫太后本想将洪秀全家产填充国库,不料一把无名火将洪王府烧成一片灰烬,玉石皆焚。两宫太后不悦,又不便直斥曾国藩办事不力,只得隐忍。总管太监安德海深知其中奥妙,暗中从曾国藩手中敲诈了3000两银子。安德海自恃深受慈禧宠爱,在宫中飞扬跋扈,甚至连同治帝也不放在眼里。同治在长春宫偶遇宫女桂连,一见倾心,自此频至东宫。安德海早有心染指桂连,见状怀恨在心,暗示慈禧早日为皇上完婚。婚礼前夕,桂连失手打碎了婚瓷盘,同治代为掩饰,岂料安德海故意告知慈禧。慈禧震怒,桂连险些丧命,同治自此深根安德海。安德海谎称将桂连嫁与自己兄弟,实为一己之私。桂连发觉被骗,宁死不从,安德海一怒之下将她卖到天桥妓馆。同治婚后,与皇后颇为亲密,故意冷落慈禧为他挑选的慧妃,引起慈禧的不满,命令同治修身养性两个月,不准亲近后妃。同治帝亲政后,本想有所作为,奈何处处受制于慈禧,早已心怀不满,此次故意违逆母命,私访天桥妓馆,又被安德海密报慈禧。同治遭到训斥,伺机整治安德海。安德海以为西太后采买寿礼为名,私下江南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同治称太监私自出宫违反祖制,召集群臣密议,传旨山东巡抚丁宝桢,将安德海就地正法,暴尸三日。慈禧挽救不及,与同治嫌隙渐深。同治在天桥妓馆沾染梅毒,病入膏肓。慈禧得知此病传染,想尽办法虐待已怀孕的皇后,不准她生下婴儿。同治震怒惊吓交迸,含恨死去。东太后慈安不忍,欲以先帝遗诏制裁慈禧,再次被慈禧巧言蒙骗,终将密诏焚毁。慈禧自此为所欲为。不久,皇后悬梁自尽,慈安吃了西太后的慈禧所赠糕点遽尔贺崩。新帝光绪登基,慈禧再度垂帘,重新“母仪”天下。
Ⅱ 一个外国国王最终死于天花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路易十五的情妇》
Ⅲ 同治帝为何会染上花柳病
不知大家在看电影《九品芝麻官》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这样一个桥段,那就是周星驰所饰演的角色在妓院做事的时候遇到了皇帝;而且在该电影最后结尾的时候,周星驰瞻仰皇帝龙内裤的时候,却因为被人告诫皇帝是染花柳病死的而大惊失色。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是导演的臆想,以及无厘头的搞笑元素,可是在长大一点后我才发现,这原来真的是有例可寻的,而电影上这位皇帝的原型不是别人,便是慈禧太后的儿子,同治皇帝。
说法不一
就按照正史记载来说,同治皇帝在后来是因为天花而死,但是这样的说法却引起了很多人的怀疑。有人还针对皇帝是天花而死的说法说:当时的太医其实确诊的是花柳病,但是慈禧因为顾及到了皇室的尊严,所以便执意让太医给皇帝按照天花的治法去治,这才会进一步的厌恶的皇帝的病情,从而导致了皇帝在后来死于这场大病。
不论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哪一种是错的,因为历史的复杂性,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会一千个哈姆雷特。
Ⅳ 有一部电影讲的是俄国沙皇,最后得天花死的
凯瑟琳皇后 Catherine the Great (1995)
导演: Marvin J. Chomsky / John Goldsmith
主演: Catherine Zeta-Jones(凯瑟琳 泽塔琼斯) / Paul McGann / Ian Richardson
制片国家/地区: Germany / USA / Austria
语言: English
上映日期: 2000-10-14
片长: 102
又名: 叶卡捷琳娜女皇
Ⅳ 请问下清朝同治皇帝载淳 是不是得 花柳死的, 看电影九品芝麻官 就写到。还有状王宋世杰2 里面也有写到。
我复制的,但愿能帮到你。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于皇宫养心殿。同治之死,传说颇多,主要有死于天花、死于梅毒、死于天花和梅毒三说。
主同治死于天花说。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和翁同龢日记。翁的日记记载:同治于十月“二十一日,西苑着凉,今日(三十日)发疹”。十一月初二日,“闻传蟒袍补褂,圣躬有天花之喜”。又记载:“昨日治疹,申刻,始定天花也。”初九日,召见御前大臣时,“气色皆盛,头面皆灌浆泡饱满”。上谕云:“朕于本月遇有天花之喜,经敦亲王等合词吁请静心调摄”云云。经学者研究清宫历史医案《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后认为:同治帝系患天花而死。在同治得了天花以后,太医公布病情与药方,宣布同治之病为“天花之喜”。慈禧太后暨文武大臣对同治之病,不是积极地寻求新医药和新疗法,而是依照祖上传下的规矩,在宫内外进行“供送痘神”的活动,敬请“痘神娘娘”入皇宫养心殿供奉。宫内张挂驱邪红联,王公大臣们身穿花衣,按照“前三后四”的说法,要穿7天花衣。同治的“花衣期”延长为“前五后七”,就是可望12天度过危险期。慈禧、慈安两宫太后,还亲自到景山寿皇殿行礼,祈求祖先神灵赐福。内务府行文礼部,诸天众圣,皆加封赏。一身疮痍的同治,在皇宫求神祭祖的喧嚣中离开了人世。他死在养心殿,这里恰是他的祖先顺治被天花夺去性命的寝殿。《崇陵传信录》记载:“惠陵上仙,实系患痘,外传花柳毒者非也!”近年专家们发现了御医给同治看病的《脉案》。医学史专家对相关档案进行了认真分析,结论是:同治皇帝死于天花。
同治皇帝的惠陵主同治死于梅毒说。也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和翁同龢日记。野史中也有载述,《清宫遗闻》记载,同治到私娼处,致染梅毒。翁同龢日记云: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医李竹轩、庄某于内务府坐处,据云:脉息皆弱而无力,腰间肿处,两孔皆流脓,亦流腥水,而根盘甚大,渐流向背,外溃则口甚大,内溃则不可言,意甚为难。”二十八日又记:太医云:“腰间溃如椀,其口在边上,揭膏药则汁如箭激,丑刻如此,卯刻复揭,又流半盅。”二十九日再记:见“御医为他揭膏药挤脓,脓已半盅,色白而气腥,漫肿一片,腰以 下皆平,色微紫,看上去病已深。”李慈铭日记也记载:“上旋患痈,项腹皆一,皆脓溃。”但他又说:“宫廷隔绝,其事莫能详也。”
但清宫史专家指出,清朝的典章制度是非常严格的,皇帝私自从紫禁城里出去寻花问柳,是没有什么可能性的。另一种意见却认为,同治重修圆明园计划遭百官反对而失败后,百般无聊,便在太监引导下,微服出宫,寻欢取乐。时外国人可能已知同治帝之病,如美国公使给本国政府的报告说,“同治皇帝病若以西医及科学方法诊治,决无不可医治之理,决非不治之症。”然而,同治帝是一国之君,太医开方要经过严审,出于为君者讳,是不能公布病症实情,也不能按病开方,下药不对症,医治无疗效。
主同治死于天花梅毒说。也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与文献资料推断。御医诊断同治的症状是:湿毒乘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漫流脓水,腿痛盘挛,头颈、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这种看法是:同治或先患天花未愈而又染上梅毒,或先患梅毒而又染上天花,两种疾病并发,医治无效而死。
民间对于同治皇帝死因有种种说法,清朝官方则保持沉默,不予申辩。因此,同治到底是死于什么病,成了一个历史疑案。
Ⅵ 27集,怎么这集一开始皇上就已经得了天花
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清朝入关后十位中,有两位(顺治、同治)直接死于天花,另外还有两位(康熙、咸丰)虽然侥幸从天花的魔爪下捡回性命,脸上却永久性地留下了天花瘟神的特殊烙印——麻子。在这四位与天花有过直接接触的中,最具戏剧色彩的当属康熙大帝,那么康熙与天花到底有什么不解之缘呢?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九日,顺治病逝后的第三天,一个不满八岁的小孩一身孝服坐在了紫禁城金銮殿的宝座中,成为新一代的少年天子,他就是康熙玄烨。隆重的登基大典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此时,站在前面的文武大臣,依稀会发现小的脸上竟然有几粒稀疏的麻子。后人也许没有想到,正是因为这几粒麻子,小才能够坐上那张万人垂涎的龙椅。
顺治突然病逝时年龄不到二十四岁,因此对于接班人问题他并没有太多的考虑也是事属必然。据史书的记载,顺治帝思考后事的安排可能是从正月初二日开始的。因为那天一大早,当学士王熙到养心殿问安时,顺治帝把他留在身边,直到晚上才出宫,谈了些什么已不得而知。然而,第二天,他又主动召见王熙,并让他靠近自己的床 边说话。王熙在日记中记到:“是日,奉天诏面谕者关系重大,并前此屡有面奏,及奉谕询问密封奏折,俱不敢载。”王熙在自己的日记中都不敢把这些“关系重大”的内容记下来,可见君臣之间所谈论的内容除了继承人和其他重大人事安排,就是对自己政务得失的反思和对后事的担忧等。顺治帝当时已有八个儿子,长子和四子已先后夭折。剩下的六个儿子是:九岁的二儿子福全,八岁的三儿子玄烨、五岁的五儿子常宁、三岁的六儿子奇授、两岁的七子隆禧和八儿子永干。有人说皇太后原本指望继承人能仍出于自己的科尔沁蒙古博尔济古特氏,因此不仅连续给顺治帝册封了两位这个家族的皇后,另外还有四个博尔济古特氏女子被册为妃子。不过,值得深思的却是,不仅两个皇后不为顺治帝所喜爱,连遭冷遇,且六位女子都没有为顺治帝生下一男半女。那么,皇太后如果确有这种打算,现在也只能全部落空了。既然没有嫡子(皇后所生之子),就只能在庶出诸子中选择。常宁以下诸子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显然岁数太小,只有福全和玄烨两个尚堪择取。长期以来顺治一直看好次子福全,认为其年稍长且贤,想立为太子。但玄烨聪明好学,早为皇太后所垂爱,福全虽长一岁,但却有一只眼睛失明,显然与九五之尊的位置不般配。因此皇太后选择了玄烨。双方意见相持不下,只好求助于第三者的仲裁。而这个第三者,是在钦天监供职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汤若望在宫中当差已经很有些年头,官至一品,而且因有一次将皇后博尔济古特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而深受皇太后的信任,顺治与他之间也保持着某种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曾尊称他为“玛法”,满语翻译过来就是“爷爷”之意。
这样,顺治最后接受了汤若望的劝促,舍去一位年龄较长的皇子,而封一位庶出的、不过八岁的皇子为帝位继承人。当时为促成这样一个决断所提出的理由是因为这位年龄较幼的太子,在髫龄时已出过天花,不会再受到这种病症的伤害。而那位年龄较长的皇子,却尚未曾出过天花,与其父皇一样时时都得小心着这种可怖的病症。汤若望的理由使顺治帝折服,自己即将被天花夺去生命,还有什么能比这个理由更能打动他呢?就这样清朝入关后最高权力的第一次移交 ,竟是因一位死于天花,一个不会再得天花的、本不受父皇关注的皇子立即身价百倍。少年玄烨脸上的麻点顷刻间竟成了他得为帝王的资本,这是福气呢?还是祸患?
天花帮助康熙当上了,但康熙对天花并不存多少感激,相反天花留给他更多的是噩梦与仇恨。
天花在中称“痘疮”。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它很早就已开始为害人类。据考古发现,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公元前1160年)木乃伊上就已经出现了天花病菌。在中国,有明确的痘疹病理记载是从晋朝开始的。直到清初,天花依然被视为不治之症,令人谈痘色变。实际上,有清一代,天花曾多次泛滥,因此清史上曾有多起宫廷疑案与它有关。
康熙早年的生活就一直笼罩在天花的阴影之下,他出生没有多久,正赶上天花大流行。不得已之下,由其乳母抱出紫禁城,寄住在西华门外的一座宅邸(雍正时改为福佑寺)中“避痘”,可以说长期得不到父母之 爱。两岁那年,他仍然没有躲过痘魔的侵害。好在,有乳母——正白旗汉军包衣曹玺之妻孙氏的悉心照料,康熙硬是从天花的魔掌挣脱出来,只是脸上留下了不甚雅观的点点痕迹。这次与痘魔的“亲密接触”,给康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永远无法消除的阴影。据《圣祖廷训格言》中记载,康熙在其晚年曾说:“联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联六十年来抱歉之处。”躲过天花的灾难之后,幼年康熙搬回了紫禁城,但天花的阴影仍时时笼罩在他的周围。由于天花连年爆发,深宫中也常常处在人人惶恐的状况之中。如果宫中有人得了水痘,父皇顺治等就会出宫“避痘”。如果城中有水痘病人,四周则用绳子围起来,谁也不准随便接近,即使是集恩宠 于一身的皇子也不得四处走动。童年的活动天地因为天花的肆虐而被禁锢在很小的范围之内,这些惊恐与动荡的灰暗记忆填满了幼年康熙的梦魔。
然而,何其幸运的是:康熙很小就已出过天花,并且有幸存活下来,而且以后永远不用担心再会得上天花。于是,天花让康熙登上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金銮宝座。康熙登基之后,幼年的惨淡经历使其深深明白天花对大清王朝的威胁。在总结了前人防痘经验的基础上,他开始由过去被动防御而转为主动出击防治天花。在康熙的倡导推动之下,清朝天花防治开始走向科学化与系统化的道路。他在太下专门设立了痘诊科,并在普天之下广征名医。北京城内还设有专门的“查痘章京”,负责八旗防痘事宜,可见,康熙将这件事情是当成一件大事来抓的。
康熙十分重视对传统隔离防痘方法的继承,并在实施中不断有所创新。最著名的一例就是避暑山庄的选择与蒙古各部落首领围班制度的建立。这件事得从顺治时代说起,由于天花的流行,清初很长一段时间蒙古草原各部入觐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由于蒙古首领多为“生身”(即没有患过天花),为避免传染起见,顺治消极地多年不接见来京的外藩首领,后来又规定没有出痘的蒙古王公也不许入京觐见皇上。康熙初年,这个规定仍然存在。据史书记载:康熙对于一些元旦来朝的外藩蒙古首领们自称已出过痘一事,表示担忧。康熙十年(1671)十二月二十七日,他降谕理藩院:“凡元旦来朝外藩王等,虽云已经出痘,联犹虑之。伊等所云出痘,信耶?疑耶?”
康熙十六年(1677)出巡塞北的途中,在热河发现了一个理想的避暑地方,决定在此建立一个避暑避痘的行宫。随即,康熙规定:以后凡是没有出过痘的蒙、藏、回、维等上层贵族,想要觐见,可以在每年七月到热河,九月随入围场秋狩,同时觐见皇上。这真是一个绝妙的办法,因为天高气爽的秋天入觐,既避开了痘疫发作期,同时也达到了亲合少数民族各藩的目的。
幸运的是,康熙继位以后,多年的休养生息,使得北方连续性的天花爆发已开始减弱,而南方传统的种痘疫苗法也传到了北方。这种民间种痘法,最早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16世纪下半叶),被称为吹鼻种痘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方法叫旱苗法,即取天花者的痘痂研成细末,加上樟脑冰片等吹入种痘者鼻中;另一种方法叫水苗法,就是将患者的痘痂加入人乳或水,用棉签蘸上,塞入种痘者的鼻中。两种方法的原理事实上都是让种痘者轻度感染天花,发烧出疹,再经过精心护理,待病症消失,就具有了免疫力。
清初推广的传统的种痘疫苗法,是当时世界上最为领先的预防天花的方法。据记载,康熙时期,俄罗斯曾派人专门到中国学习 种痘法。后来这种方法经土耳其传入欧洲。1786年,在此基础上英国人詹纳发明了“詹纳法”,也就是后来的牛痘疫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