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推荐 > 陈汤为什么不拍电影

陈汤为什么不拍电影

发布时间:2022-11-12 12:04:47

『壹』 有没有关于西汉名将陈汤的电影或电视啊

这个很少 不过可以去看下关于宣帝的电影 可能有他

『贰』 天将雄狮故事是真的

不是。

成龙的最新电影《天将雄师》于今年二月十九日正式上映。该电影声称根据真实的历史改编,果真如此吗?
查看这部电影的筹拍始末,说是成龙在新闻和文献里看到“甘肃骊靬有罗马人的后裔和古罗马的遗迹”,才和导演李仁港商量决定要拍摄这样一部“罗马人失落在西域”的电影,这也就是这部电影打着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这一旗号的依据所在。我觉得这还是很缺乏说服力的,不说电影内容(电影我没看),就说这个甘肃骊靬人到底是不是罗马人后裔(公元前53年在卡尔莱战役中被安息军队打败溃逃,从此不知所踪的一支罗马军队)吧。
最早提出这一推断的是英国牛津大学汉学教授德效骞。根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带领四万多名将士讨伐北匈奴郅支单于,看到“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陈,讲习用兵”,“土城外有重木城”。而据说这种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状防御的阵式和修“重木城”的方法,只有古罗马军队使用。陈汤诛灭郅支单于后,“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于是德效骞推测这批俘虏里面就有罗马人,十七年前不知所踪的一支罗马军队正是来到了西域,这些人后来被安置在骊靬县。这只是一种推测,缺乏其他有力的证据。

而在2007年,科学家通过对骊靬村人进行脱氧核糖核酸鉴定,发现他们的大部分单倍型和罗马人没有太大关系。这一科学鉴定成功推翻了甘肃骊靬人是罗马后裔的推断。我感觉这类新闻报道的出现,主要是骊靬人炒作的结果(2015年,骊靬古城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这部电影实在不该打着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幌子,挂羊头卖狗肉(电影还犯了不少常识错误),这不仅容易误导观众,而且也影响电影的口碑。后来的国产电影应当引以为戒。

『叁』 为什么没有把耿恭的事情拍电影呢

在东汉历史中,记载了东汉军队一次跨越数千里、冒雪翻越天山拯救孤军的行动。这次军事行动,后人所知甚少,但细细琢磨,能从中悟出汉朝气质特有的雄健浑厚,并在历史的长河中涓流至今,让今天的中国人,愈加珍惜一个“汉”字。

整个故事的主人公叫耿恭,字伯宗,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耿弁之孙,耿广之子,耿秉之堂弟,建威大将军、好畤侯耿弇之侄,东汉官员、将领。

虽然此次大胜,但耿恭心里明白自己的部队也损耗不少。如果匈奴再来进犯,根本没办法防守。他又把部队带到了疏勒城。果然,匈奴人又回来了,几万人输给了百余人,这口恶气憋得不爽。

匈奴人作为游牧民族,攻城真的不擅长,屡次攻城都无功而返。于是,仗着人多,匈奴人围城并切断河流。汉朝守军开始缺水,一度“笮马粪汁而饮之”。

『肆』 陈汤的影视形象

2006年电视剧《昭君出塞》:肖宏饰演陈汤。

『伍』 西汉西域副校尉斩北匈奴郅之单于,这位副校尉是谁

电影《战狼》里有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其实这句话的原版是“明犯强者汉,虽远必诛”,说这句话的是西汉名将陈汤,在追杀北匈奴郅支单于后,给汉元帝的上书,希望汉元帝将北匈奴郅支单于的人头,悬挂于使节街示众,使各番邦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敢于犯大汉的人,不管你有多远,都会遭到报复追杀。

结果,陈汤诛杀了郅支单于的妻妾、太子以及得封的王公等,至于被俘的几千士兵,则被陈汤作为西域各国出兵的回复,赏赐给了他们。

还记得陈汤和甘延寿,是怎么在西域拉起那支队伍的吗?对的,他们是假传圣旨,回朝后,朝中大臣纷纷认为,如果对陈汤奖赏,以后出使的可能纷纷效仿,必出大乱,于是功过相抵了。陈汤被免除假传圣旨之罪后,建议汉元帝将郅支单于头,悬挂在各国使者居住必经的街上,汉元帝认为大汉是文明礼仪之邦,最后下令只悬挂几天。

陈汤原句为:“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自此之后,西域各国不仅再也不敢犯强汉,匈奴对汉朝也非常诚服,即使董卓挟天子,他们也不也动,直到汉朝彻底灭亡,才又开始犯中原。

『陆』 天将雄师的故事原版

公元前36年,为了打击与大汉为敌的北匈奴郅支单于,西汉派4万大军西征。当大军抵达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时,竟意外地发现,在郅支单于的部队中有一支奇特的使用鱼磷阵的雇佣军(所谓“鱼鳞阵”,应该是罗马军团步兵方阵的一贯战术,即:方阵中步兵在战斗行进中在方阵周围的士兵将盾牌直方以防护方阵四周,而方阵中间的士兵将盾牌上举,防护整个方阵的上部,这种战术曾经被恺撒对高卢的征服中大量使用,以对付被征服民族的弓箭和投枪。)。这种阵型就像一个大乌龟,刀枪不入,中短程火力很强,对付步兵应该威力很大。但是可惜遇到了汉军的骑兵这战术就不灵了。直到战斗结束,罗马人战败。汉军将士才从罗马俘虏口中知道,这些士兵居然来自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大秦(罗马)。
公元前53年,罗马帝国三巨头之一克拉苏率领罗马第一军团进攻中亚地区的帕提亚王国(中国史书称其为安息,地处伊朗高原)。帕提亚人进行了殊死抵抗。5月,罗马远征军进入一个叫卡莱的地方,结果中了帕提亚人的埋伏。面对四周黑压压的帕提亚大军,不甘心坐以待毙的克拉苏拼死突围。经过一番激战,罗马军团彻底崩溃,克拉苏命令手下各自逃生。 卡莱之战后,罗马帝国暂时不再侵扰帕提亚。公元前20年,两国言和。然而当罗马人提出希望全部遣返卡莱战役中被俘的罗马军人时,一件令他们困惑的事发生了。在清点战俘的数目时,他们发现仅有区区几百人。而此前他们得到的消息却是,当年第一军团实际上很多士兵没有战死,无论是罗马人还是帕提亚人,一时都陷入了困惑之中。

【罗马人的去向】
后来,历史学家们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当时有1000多名罗马军团士兵冲出了重围。要想生存下去,他们唯一的选择便是避开帕提亚军队的封锁继续向东前进。最终,这支罗马第一军团的残余部队冲出帕提亚国境,进入了中亚盆地。而在那里,散布着像康居、大月氏这样的小国。于是,善于作战的罗马士兵们便分别以雇佣军的身份被这些小国接纳。 来到中亚地区后,这些罗马士兵仍保持独立的作战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果没有重大变故,他们很可能就会在这里逐渐繁衍生根。然而就在此时,一场战争再次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汉军的特殊俘虏 当年流落到中亚的罗马士兵,一部分投奔康居,另一部分则充当大月氏的雇佣军。公元前40年,大月氏国内发生动乱,五位副王之一的贵霜发动战争,自任大月氏王。被击败的四位副王带着自己的军队和属民(后来贵霜帝国7万大军入侵西域,被班超率数千汉军和西域军击溃),包括那些罗马士兵,向东逃到汉帝国境内的河西走廊寻求庇护。在那里,这些罗马士兵得到了妥善安置。而投奔康居的那部分罗马士兵则没那么幸运了,因为他们被卷入了北匈奴与汉军的战争中。
汉武帝以来,汉帝国边境的匈奴已遭受多毁灭性的打击。公元前57年,匈奴内部出现五单于并立的局面。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宣布归属西汉,并率部南迁至阴山附近。而与汉帝国为敌的郅支单于因惧怕呼韩邪联合汉军合击他,率众向西面的中亚方向逃去。公元前40年,当郅支单于的军队到达康居国时,只剩下3000多人。但郅支单于很快得到了康居国的帮助。康居国王不但将郅支单于安置在东部边境,还将手下的罗马士兵借给他。就这样,残余的罗马军团又成了北匈奴军队的雇佣军。

【汉朝与罗马首次交锋!电影最精彩的部分应该就是这段!】
在康居的帮助下,郅支单于很快再次强大起来,并且对西域诸国横加凌辱,进筑起郅支城,这座城堡是完全仿照罗马城堡的样式建立起来的,比较坚固。因此匈奴人希望在这里准备与汉朝军队抗衡、决战。鉴于郅支单于的活动严重威胁到了汉朝西域各属国的安全,公元前36年,汉帝国派陈汤为将,率兵攻打郅支单于。当汉军包围郅支城后,发现了对方军队中这些奇特的士兵。据中国史书记载,郅支城不但“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而且还有“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而据汉朝人以往的了解,身为游牧民族的匈奴人是根本不可能掌握这些战术的。更令人惊奇的是,当战斗时,这些士兵手持一人高的巨型大盾牌,他们组成正方形队列,用盾牌把队伍包裹得密不透风,然后喊着口号、迈着统一步伐往前走。当敌人相距较远时,他们先把手中的长矛扔出来;稍近以后,则拔出短刀肉搏。不过由于实力、战术、军事思想上的巨大差距,又遇到了陈汤这样虽远必诛的狠角色!这种奇特的战术并没有改变战斗的结局。由于汉朝的重骑兵速度很快,转瞬间就把罗马士兵的方阵团团包围,然后从从四面八方发起冲锋,在汉军骑兵巨大的冲击力面前,罗马大乌龟瞬间散了架。汉军轻易地就攻破了罗马士兵的方阵。最终,汉朝大军顺势一举攻破郅支城。一战斩首匈奴单于为首的匈奴贵族上百人。而那些惊魂未定的罗马士兵,则只剩下100多人跟他们的老板匈奴人一样成了汉军的俘虏。
汉军将这些罗马士兵押解回中国,并且并没有像对待匈奴人一样斩首不留。而是进行妥善安置。为了安置这批特殊的俘虏,汉元帝还特地下诏在河西地区设立骊靬县(今甘肃省永昌县)。据《后汉书》记载:“汉初设骊靬县,取国名为县”,而后世一些历史学也认为骊靬正是汉朝对罗马帝国的称呼。从此,曾经失踪的罗马第一军团的后裔,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直到公元592年,隋文帝下诏将骊靬县并入番禾县。从那以后,中国史书中再也没有关于这些罗马士兵的记载。 注:关于这段历史,曾经有学者考证说马超的西凉军团就是罗马后裔,真伪不得而知。值得一提的是,汉朝从未与罗马帝国大规模正面交锋过,只是重创了北匈奴和消灭了罗马股佣军。使得匈奴人被迫逃到了欧洲,而正是这群逃窜的匈奴人灭掉了分裂中的罗马帝国。

我记得走近科学有一集播放过《消失的罗马克拉苏军团》讲的就是这个事。至今这些罗马人的后裔还在中国境内生活,而且很多人的头发是黄色的,眼睛是蓝色的。所有墓地都朝着西方——罗马帝国的方向。

『柒』 电影《天将雄师》内容故事是否真实

有一点历史背景,但是已经改的面目全非。相关的历史背景是关于消失的罗马军团的,公元前53年4月,即西汉甘露元年,古罗马帝国执政官克拉苏率7个军团步兵,4000骑兵,4000弓箭手共计4万大军攻打波斯帕提亚王国(安息帝国),在这里和帕提亚将领苏雷纳率领的3万名波斯骑兵精锐展开血战。战争结果,罗马军团大败,克拉苏及其手下2万人被杀,1万人被俘,同时,克拉苏长子普布利乌斯率精锐的第一军团6000余人,从这场战争中突围东逃,随后神秘失踪。公元前20年,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塔和波斯签订了和约,但是只有区区几百名战俘获释回来。而还有多达几千人的罗马士兵,从此湮没在了时光的长河中,而他们最后的踪影,被怀疑是驻扎了在今天的中国甘肃省境内繁衍生息。
卡莱,美索不达米亚古城,位于今天土耳其东南与叙利亚交界处的桑互尔法。关于克拉苏的罗马军团最后的记载正是落在此处。如果将视线在地图上东北方向移动,会发现位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交界的坦塔拉兹市,在西汉时叫致支城。就在克拉苏兵败卡莱17年后,中国的西汉王朝与匈奴的战争已接近尾声。汉朝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号令西域各小国,但丝绸之路仍不时受到匈奴残部致支单于的骚扰。公元前36年,致支单于被康居国收留,但反过来又想侵占康居,康居向汉朝求救。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采取假传圣旨的非常规方式,调集汉军4万人,与正校尉甘延寿一起,向西奔袭500公里,拔掉了致支城,消灭了致支单于。这场战役,结束了西汉与匈奴的百年战争,丝绸之路从此畅通。
根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汉西域都护甘延寿、付校尉陈汤,率4万将士西征匈奴郅支单于于郅支城,并“生虏百四十五,降虏千余人”。陈汤在战争中发现一支奇特的军队,以步兵百余人组成夹门鱼鳞阵、盾牌方阵,土城外设有重木城。这一战法只有罗马军队采用。
“中国骊靬村村民是古罗马人后裔”这个说法,最早是牛津大学教授德效骞(Homer Hasenpflug Dubs,有媒体译作“戴柏诚”)提出的。德效骞认为,克拉苏军中有145名古罗马士兵在周围地区停留多年。其中一些人加入了匈奴军队,后来被中国人俘虏。他们在公元前36年参与建立了骊靬城。当时有记载称,中国军队曾碰到一支会摆“鱼鳞阵”的部队。德效骞指出,所谓“鱼鳞阵”就是古罗马的“龟甲阵”。 德效骞提出的这个观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引起过一轮激烈的讨论,当时就被认为是“有趣但不严谨”,证据并不充分。
1940年,他发表了《公元前36年中国人与罗马人的一次军事接触》的论文。在翻译《汉书·陈汤传》时,他发现当时郅支城外有用双层木栅栏做成的“重木城”,而守城军以100人为一组把盾牌搭起来摆出“鱼鳞阵”。战役后,汉军生俘了145名守军,另有千余人归降。
德效骞认为,“重木城”与罗马军团防御体系相当。而“鱼鳞阵”就是罗马军团100人一队结成的密集方阵“龟甲阵”。他进一步认为,卡莱战役中失踪的罗马军团,很可能有一部分来到了郅支城,作为守城的雇佣军和陈汤交战。战役结束后,汉军把归降的罗马军团安置在甘肃永昌一个名叫“骊靬县”的地方。
《后汉书》中记载:"汉初设骊靬县。同时,《后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大秦国,一名犁鞬”。 德孝骞据此考证说,“骊靬”就是大秦,而大秦就是古罗马。同时,清代王筠《说文句读》和王先谦的《汉书补注》都提到“骊靬”是“汉降人置县”,这说明骊靬县收容了降兵,并有可能有罗马降兵。
为什么古人要把古罗马称为骊靬,人们众说纷纭。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正义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长期从事骊靬文化研究。发表过多部有关“罗马军团”的学术著作和论文。他认为,罗马军团英文的翻译是Legion,这个词是来自于古希腊语。因为当时罗马军团名噪一时,中国人也听到这个信息,就把它记下了。
但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提出了异议,他根据《汉书·匈奴传》,认为“骊”的得名和匈奴“犁王”有关,而不是罗马人。根据出土的汉代竹简记载,早在公元前60年、也就是汉宣帝申爵二年,在永昌县的番和县就有一个骊靬苑,因此,骊靬城应该是早于公元前53年的卡莱战役以及公元前35年的致支战役之前就建立了。与克拉苏的罗马军团无关。
但是陈正义认为,汉简中所说的骊靬苑并不能和骊靬县划上等号。从先后顺序来看,先有骊靬苑,后有骊靬县,骊靬苑是早年有罗马人和西方人在此工作的军方养马场,而骊靬县则是致支战役之后,专门为安置罗马军团士兵而设立的。

综上所述,关于消失的罗马军团是否来过中国新疆,以及骊靬县是否就是他们最后的容身之处,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争议的,尚未有定论,作为严肃的历史研究来说,本人(非转载)倾向于罗马军团很难来到新疆,毕竟以当时的条件,不仅地理因素难以克服,就从语言和当时的部族情况来看,想要成部队的来到西域,难度太大。但是作为文学作品来讲,大胆想象是无妨的,只是客观的讲,《天将雄狮》标榜按真实历史改编,其实硬伤实在太多,不说纸尚未普及,字体基本不对这些细节,霍去病和西域都护府前后相隔至少57年,你怎么让主人公能既见到霍去病又做西域都护?雁门关在山西,和西域隔了好几千里。所以这部电影,千万别去较历史的真了。

『捌』 中国有很多值得拍成影视剧的历史或人物其中都有哪些

看到陈凯歌《妖猫传》,再想想中国历史心里一阵嘀咕,再想想陈大导演的《无极》浓浓的日本风,还说十年内无人看懂,中国历史几千年只有这些吗?现在的影视剧,大半清宫剧,小半唐朝风,真的是看腻了。

上古及夏商可以不用考虑了,虽然有黄帝、商汤、妇好等人物,参考《上古情歌》就不要再毁三观了。

周朝发展到春秋战国是一个纷乱的年代,各国变法图强,远不止《大秦帝国》电视剧那么简单。


随着《明朝那些事儿》大火,明朝的大事件被读者熟知,朱棣、郑和、于谦、李定国等,不知道比清宫戏好看多少倍。

当然中国历史适合拍成影视剧的还有很多,最后要说的是,历史上下五千年,不要总拍辫子戏!

『玖』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让陈汤说出这句话背后的底气是什么

这段时间,在国内热映的吸金已经超过50亿的电影《战狼Ⅱ》,因为在异域战场上塑造出了一个中国式的超级英雄,让它在国内电影市场上引起一场亢奋,上演了国产电影的票房神话,特别是电影宣传海报上的这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不仅说出了国人心中对于国家由富到强的热切渴望,更让很多人为国家的崛起而感到扬眉吐气。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再制作)

很多人都知道“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的翻版,它源于我国历史上的汉朝时期,在当时所谓的异域,在今天依然是异域(今哈萨克斯坦南部江布尔州江布尔市),对北匈奴郅支单于所取得的一场伟大战争的胜利。

据《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记载,公元前36年,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和西域副校尉陈汤,征调西域各国军队及汉朝屯垦兵团约四万余人,分成南北两路,将北匈奴郅支单于合围并斩杀在郅支城(哈萨克江布尔)。联军在将郅支单于人头远送汉朝京城长安的同时,还附有陈汤的一封汇报信,其中有这样的内容:“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特别是这句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至今都令国人振奋不已。

在看到历史中记载下的这场激动人心的伟大胜利时,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汉朝当时之所以能够取得这场胜利,让陈汤说出这么硬气话背后的原因吗?

一是,从汉朝方面来讲,在和匈奴与西域诸国长达七十余年的战斗中,从降大宛开始,破车师、莎车,降匈奴日逐王,再到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在乌垒国(今新疆轮台东北)设立,使得东自车师、鄯善,西抵乌孙、大宛之间的西域诸国全部成了汉朝的附属国,从此之后,汉朝已经可以征调各国的军队,共同组成联军以对付匈奴。即便是这样,依然没有伤得了匈奴人的元气。

二是,从匈奴方面来讲,兵败如山倒,就连国势进入了颓势,在西域战场上,居然连自己昔日的附属小国乌孙都打不过了,在东方战场上更被新兴的乌桓部落(内蒙古西辽河上游地区)击败,再加上握衍朐?单于自己又暴虐好杀,引发的国内的政治动乱。公元前58年,稽侯珊在自立为呼韩邪单于,发兵击败了握衍朐?单于。在之后的几年中,匈奴国出现了五单于并立混战的情况。公元前54年,当呼韩邪单于好不容易将其他四位单于消灭时,他的族兄屠吾斯又自立为郅支单于,从此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分,进入了南北争霸的混战时期。

三是,公元前51年,以呼韩邪单于为首的南匈奴,在战败后投降汉朝,被汉宣帝安置在河套地区。郅支单于错误地判断呼韩邪再不会回来了,就趁机向右地扩张,打算扫平山头、重整河山,当他吞并了匈奴右地的伊利目单于之后,又听说汉朝派遣韩昌、董忠两名大将率领1.6万精骑护送呼韩邪单于,不敢回到漠北王廷,转而向西挺进,在击败乌孙军后,挥师北上,接连吞并乌揭、坚昆(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和丁零(贝尔加湖畔)三国,建都坚昆,远避汉朝锋芒。

四是,公元前43年,北匈奴在坚昆有了立足之地后,向汉朝要求送还充当人质的太子。汉朝为了借机与北匈奴加强联络以牵制南匈奴,于是派遗使者谷吉,将北匈奴太子护送到它的临时国都坚昆王城。不料,北匈奴却将汉使谷吉斩杀,汉朝遂决定调遣西域兵马,协助南匈奴继续打击北匈奴。无力抵抗的郅支单于,只能放弃坚昆城,继续向西迁徙,途中又遭遇寒流,随行部属大半冻死,等到达了康居王国时,仅剩三千余人。

五是,郅支单于到达康居国后,康居王很尊敬他,还和他达成姻亲结盟关系。随后,它们联合起来四处征杀。在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郅支单于变得骄傲了起来,竟然干起鸠占鹊巢类事情,在向西域各国发出通知,要求它们进贡称臣的同时,企图将康居王国占为己有。无奈的康居王,开始悄悄地向汉朝西域都护府请求帮助。

六是,公元前36年,西域都护府校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收到康居王的求助信息后,甘延寿要向朝廷奏报,为了夺取战机,等不及的陈汤,采用假传圣旨的方法,调集汉朝屯垦兵团及西域各国军队四万余人,随后与甘延寿兵分别从南北两路进兵到郅支城下。

七是,据《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记载,郅支单于得到汉军进攻的消息时,本打算逃离郅支城,听说乌孙等也发了兵,已经有了走投无路的感觉,再加上侥幸地认为远道而来的汉军不能久攻,便率人回城坚守。匈奴人筑的郅支城是土城,外围用木栅围裹,在汉军四面火攻之下,很快被攻破。从后来的战果看,联军射死单于妻妾数十人,入城后斩杀了郅支单于的妻妾、太子以及得封的王公等共一千五百一十八人,生擒官吏一百四十五人,俘虏敌兵一千余人,匈奴人在郅支城的全部人数约在三千人左右。面对四万大军来说,天怒人怨、孤立无助的这三千人,实力已经很微弱了。在这场战斗中,郅支单于的被杀,结束了匈奴南北分裂的局面,也意味着北匈奴的灭亡,更稳定了汉朝的西北边疆。

坚固的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打破。

陈汤之所以能够取胜,除过自身指挥艺术的高超,康居王的内应,以及带领着相对于北匈奴人来说具有绝对优势的汉朝与西域诸国联军外,主要还是因为匈奴人自己的内斗消耗,远距离迁徙中恶劣天气对军力的损耗,再加上郅支单于自己的战略决策错误,以及不能与友邦很好的协作,导致自己最后成为孤军,在内外夹攻之下,最后只能兵败国灭。

『拾』 最早是哪位罪臣说出了“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这句话

历史上有很多霸气的人和事,也有很多霸气的话。去年热播的电影《战狼2》里面有一句话振奋了无数当时在电影院的观众,那就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其实这句话已经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当时的大将军陈汤便说过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一句流传千年后,仍然振奋人心的话,无疑是历史上最霸气的一句话。



上奏陈述,霸气请罪

击败了郅支单于,陈汤等人自知假传圣旨罪大恶极。于是上奏陈述:因为当时郅支单于在西域极为嚣张,为了维护大汉朝的威严,避免错失战机。所以才做出了假传圣旨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也正是在这份奏章中,陈汤说出了那句“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正是这样一句霸气的话,才打消了汉元帝惩治陈汤假传圣旨的罪名,下令陈汤等人班师回朝。

阅读全文

与陈汤为什么不拍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中的扎脚心是怎么样 浏览:402
比较励志适合孩子看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668
甄子丹以前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571
上海农商银行什么卡电影票 浏览:876
av最新电影在线观看网站免费收看 浏览:8
以前流动电影多少寸啊 浏览:281
好看的城市动漫电影 浏览:904
好看的救援类电影下载 浏览:585
父母之爱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851
有什么适合儿童看的好看的电影 浏览:201
迅雷影音电影双语怎么切换 浏览:648
哪些带有色情的电影 浏览:240
那部电影工地挖到蛇叫什么 浏览:824
好看的科幻战争电影排行榜 浏览:701
下载的电影资源是vr的怎么办 浏览:517
罗汉电影有哪些 浏览:712
孙红雷那个电影最好看 浏览:709
青龙什么什么电影 浏览:817
猫和老鼠电影怎么没有排片 浏览:373
哪些动漫电影画质好 浏览: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