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看了在看书值得吗
首先想说,肖申克,电影和书一样好。都值得看。 当然看书和看电影,会是不同的感受。而且电影毕竟有限,并不能完全表达书中的意思。也会有一些情节,因为要拍成电影,会所有改变。所以建议还是看下书比较好。
你可以去推荐书(搜索推荐书),专门有介绍肖申克的救赎这本书的,包括背景,介绍,电影,以及经典语录等。都有专门的页面来介绍。
书的基本介绍:
小说的背景是上个世纪30年代,那时,“美国的政治腐败已经迟到了商人面前”,甚至波及到了监狱。故事中,年轻的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和她的情人被杀而被判
无期徒刑,由于监狱的腐败,他在真相即将大白的情况下仍然得不到昭雪,反而在肖申克监狱饱受了各种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摧残。然而,安迪并没有被多舛的命运毁
掉,他经过20多年水滴石穿般地不懈挖掘,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从500码长的污粪管道中爬出,重获自由,在墨西哥海边过上了自由人的生活。
2. 肖申克的救赎原著和电影差别大吗
不大
肖生克原著只是小说中的一个小故事罢了
我有幸读过
电影基本尊重了原著
没有改编
3. 《肖申克的救赎》小说和电影主旨有什么不同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监狱,包括小说和电影,都是以位于缅因州托马斯顿的一座古老监狱为原型。影片中肖申克监狱的拍摄地在俄亥俄州曼斯菲尔德的州立感化院,那一排排的牢房,并不是真正的监狱囚室,而是仿造旧的监狱结构在一个仓库里搭建的布景。如今,感化院内的广场已被改建,但哥特式建筑仍在,并且托电影的福,成为了观光景点。不过感化院旁边是国民警卫队空军第179联队基地,当初给剧组带来不少噪音上的麻烦。
——“每个人入狱时都要先经过一番检查,他们会强迫你弯下腰来,然后仔细查看你的某个部位。不过那部位空间不少,有决心的人想瞒天过海还是有办法,东西直往里塞,表面上甚至看不出来,除非碰巧检查你的那个人居然有心情戴上橡皮手套,往里面猛掏。”
影片中的图书管理员老布(詹姆斯·惠特摩 James Whitmore饰,他是导演德拉邦特最喜欢的演员之一)养了一只乌鸦,而原著中只有一个叫波顿的犯人养了一只叫“杰克”的鸽子。波顿在出狱前一天放飞了杰克,不成想,鸽子也被肖申克监狱体制化了,不愿飞走,最后饿死在狱中。顺便说一句,老布是因为一次牌局输得精光后杀掉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他是肖申克监狱里极少的上过大学的囚犯。
总之有很多地方都是跟原著有差别的!
4. 从故事、人物、主题三角度,看《肖申克的救赎》原著与电影异同
有“现代惊悚小说大师"美誉的斯蒂芬•金,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不同于之前那些“超能力”、“吸血鬼”的题材,中篇小说《肖申克的救赎》,有了更多探讨人性屈辱感的严肃文学的味道。一直坚持认真写作的斯蒂芬•金也承认这点,他曾这样说道:“我花在上面的精神比任何一本书都多。”
小说《肖申克的救赎》,讲了一个前途无量的年轻银行家,被诬陷杀害了婚内出轨的妻子和她的情夫,在锒铛入狱20年后,穿过自己用小锤子凿出的墙壁洞口,成功逃离肖申克监狱,终获自由的故事。
我认为,这部小说着重探讨的是人在诸多被强加于身的冤枉与屈辱后,如何还能心存善良和希望,去实现心灵的救赎。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借助于光影的技术,戏剧的张力,取得了比小说更大的影响力。下文将从故事、人物、主题三个角度,分析《肖申克的救赎.》原著与电影异同。
小说和电影,一个用文字讲故事,一个用画面讲故事,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上有差别,但是原著和其改编后的电影,讲的是同一个故事,而且这个故事通常都有一个共同主题。《肖申克的救赎》是比较独特的越狱故事,题材突出了在洞穿道德、法律底线后,是人对生的渴求。
①小说在细节中暗藏深意
小说中对检察官理所当然的结案行为,有深层次的交代。正在竞选议员的检察官,需要一场能为他政治仕途带来帮助的“法庭秀”,以此获得更多选民的支持。安迪一案引起的社会轰动效应,可为他成功造势。
巧的是,那把被安迪丢入河里的枪,被水冲走,找不到了,进一步让真相远离。
这也无形中为安迪入狱不久,就开始用小锤子凿墙,为日后的成功越狱,带来了更多道义上的支持。毕竟,安迪是被不忠的妻子,被政客和不明就里的公众“送进了”监狱,遭受到不公平待遇和不甘心被摆布,才让他萌生了逃离之心。
因为读者同情无辜的安迪,对他入狱后遭遇沆瀣一气的狱警的欺侮和凌迟,产生愤怒和不满,巴不得让安迪赶紧逃离肖申克监狱,仿佛和作者达成同谋,让安迪的越狱合情合理。
汤姆是唯一知道杀害安迪妻子的真凶,却被典狱长诺顿利用职务之便,逼其离开肖申克监狱,进一步掩盖真相,让安迪永远是他的提线木偶,任其摆布和奴役。
监狱外,安迪的好朋友已于六年前去世,没人能帮他上所。至此,安迪对通过正常渠道走出肖申克监狱已不抱任何希望。
越狱成了安迪唯一的选择。二十七年来的毅力,换来另一条路,入狱前,朋友已帮他准备好另一个身份,帮他投资所得赚来的钱,足够他重新开始新生活。
②耗时五年拍摄而成的电影,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大导演希匹柯克说:“悬念在于要给观众提供一些为剧中人尚不知道的信息,剧中人物对许多事情不知道,观众却知道。因此每当观众猜测结局如何时,戏剧效果的张力就产生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就是在充满悬念中开始的。
影片一开始就是醉酒的安迪,在车里把玩着手枪和子弹,接着是出轨的妻子和其情夫的枪下毙命,凶手被锁定为安迪。法庭上检察官的慷慨陈词,和安迪的冷静中掺杂着的迷茫,让这部电影在充满悬念中徐徐展开。
在灰暗黑色的背景下,摄影师以仰视视角拍摄的肖申克如一座牢不可摧的巨大碉堡,戴着镣铐的安迪走下囚车,开始了他的牢狱生涯。
尽管安迪是清白的,是无辜的,可入了监狱,他的身份就是犯人。身陷囹圄的犯人,面对监狱高墙,守备森严的狱警,想逃出去,谈何容易!
可生而为人,天性中渴望自由的心,又岂能是高墙能够阻挡?越狱,成了安迪的坚定目标,他情不自禁中流露出的对自由的向往,也感染了狱友。
起先,是十来个囚犯们沐浴在春日暖阳中,轻松惬意地在监狱房顶喝着啤酒,那是安迪帮助警卫队长哈利合理避税换来的“奖赏”,让他们有了“阳光洒肩头,仿佛自由人。”的悠然自得。不久,安迪偷偷在狱警的办公室里,冒着被关禁闭的风险,给正在放风的所有犯人,播放了莫扎特的音乐。久违的音乐给高墙内的囚犯们带来片刻心灵自由,音乐带来的美妙享受,是一种感情上的升华。
安迪的这一举动,让监狱里所有的犯人,都感受到这种难以言说之美,心中生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他们内心对自由生出的希望。由此打破这一悖论:
正因为生命不是一种简单的选择,而是生机勃然,丰富多彩的,所以需要音乐,艺术来滋养灵魂,让生命不至于枯竭。
而这一精彩片段,也是斯蒂芬•金的原著小说中所没有的。在这点上,和电影相比,稍显逊色。
冲突是故事的灵魂。因为安迪的一次次不同寻常的举动,有别于监狱体制化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成为特立独行的犯人,使他的成功越狱成为可能。
这边,安迪拿着诺顿的不义之财去往他国;那边,遭到安迪用确凿证据举报的典狱长在办公室饮弹自尽,曾经不可一世的警卫队长哈利也在哭泣中被带走。真相只是暂时远离,正义也不会永远缺席。
情节曲折,足够引人入胜。
皆为经典之作的小说和电影的相映成辉,还表现在人物的塑造上。
角色也在推动故事的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和原著中善良的安迪相比,电影中的安迪更具有反抗精神,同时还保留了他的善良与深情。
①在小说中,安迪是一个表面柔弱,沉默寡言,内心充满力量的人
小说中的安迪靠着自己之前积累的卓越的金融、财经、税务知识,成为上至典狱长,下至狱卒的不可缺少的"廉价劳动力"。
作为交易,他得到了管理图书馆和独住一间监牢的待遇。在给州议会写信的十来年中,安迪争取到了越来越多的拨款补助,他拿来购买更多图书,扩大了狱友的阅读兴趣和提高了文化知识。他亲自为年轻狱友传授知识,帮助他们未来在社会更好立足。
而他自己,在隔几年换一张大幅电影明星照片的掩护下,坚持挖墙二十七年,为越狱做准备。
这其中,哪怕他已挖好地道,他也不贸然出逃,而是等待时机,伺机而动。
安迪的转变是在得知妻子遇害真相后,他想通过典狱长的帮助重新上诉,却遭到老谋深算的典狱长诺顿的直接拒绝。诺顿利用职务之便,把知悉内情的汤姆成功调离另一处条件更好的监狱,作为封口的交换条件。又通过关系,让真正的凶犯假释出狱,安排好一切后,告诉安迪那人已和警方失去联系。
书中的诺顿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拿着不义之财,是一个冷静、且城府很深的伪君子。
除了越狱,安迪别无选择。
电影通过增加的一些情节让人物更丰满,更有立体感
电影中的安迪的不同反响,在于既实现自我的救赎,也影响和感染更多人走出困境,重获新生,在渡己亦渡人中,展现出他更高的思想境界和良好美德。
影片中,安迪对好友瑞德谈到他妻子,让人印象深刻:“我妻子曾经说我是一个很难让人了解的人,就像一本合上的书。她总是这么抱怨。她曾经是那么美丽,我真的爱她。但是我想我没能充分的表达出来,是我杀了她,瑞德。”
这是安迪对自己是妻子精神上的“杀手”的诚意忏悔,也是他实现自我救赎的体现。在这段破裂的关系中,他也有一定责任。这段话,拉近了观众和安迪的距离,也让他有血有肉起来,栩栩如生站立在人们面前,去掉精神上的枷锁,承认自己有错,才能获得心灵的救赎。
在监狱的十九年中,改变的是安迪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不变的是别人无法击溃的渴望自由的心。
这也印证了电影中的那段话:“懦弱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安迪那段敲碎下水管道,爬出监狱,被闪电照亮了的他庆祝自由的仰天欢呼那一幕,印在观众的脑海中。
的确,在人的明明灭灭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希望在前面指引人们冲破艰难险阻,何来斗志和勇气?
相比较小说中安迪所经历的四个典狱长的轮番上马,电影中的诺顿和警卫队长哈利集合这些人的特征,表现出的冷血,残暴,贪婪,滥用法律权利,让以安迪为代表的犯人与执法者的这些矛盾更加尖锐,也让人物更有立体化,令人印象深刻,也让故事更精彩
电影中,典狱长诺顿利用手中权力,把能帮安迪出庭作证,洗清冤案的狱友汤米杀掉灭口。更突出典狱长的凶残和攻于心机。他心中盘算着,万一安迪出去了,意味着自己彻底失去这个敛财助手,更担心安迪揭发他的龌龊勾当。
正因为始终秉持信念:“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才让人迸发出无穷力量,心怀美好的希望,去对抗人生的困苦与命运的多舛。
这也是小说和电影中所蕴含的主题。
虽然电影改变了原著的情节和一些人物的结局,但二者所传达出来的主题却是趋于一致的,对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希冀,让人产生战胜暂时屈辱的力量。
①心怀希望,让忍辱和等待都有了意义
最初入狱的三年,安迪受尽监狱的“姐妹"骚扰和欺凌;接着又是狱警及典狱长的无情压榨,稍有不从,被关禁闭。是对自由的极度渴求和希望带来的力量--毅力,别人需要一百年才能完成的监牢里穿洞,他历时二十七年,重新拥抱自由和心怀希望去生活。
在安迪出去后的三个月后,典狱长诺顿辞职了,他想永远利用安迪头脑来帮他敛财,想摧毁安迪心中对自由对希望的坚守,却彻底遭到失败,垂头丧气的他离开了肖申克。接替他的是比较正直的高亚,瑞德得以在两年后,终于获得假释。
在瑞德对自由的身份和社会生活无所适从时,他去到安迪狱中临走前告诉他的地方,找到安迪的留言和留给他的路费。心怀希望的瑞德“以一个真正的自由人的身份,步上漫长的旅程,奔向不确定的未来。”
我觉得,比起电影中类似“团圆”的结局,小说开放式的结尾更隽永,更令人无限遐想。
希望是暗夜中的微火,给人以安慰和光亮
看不到希望的生活,让人走上绝路。
电影中获得假释的六十八岁的老囚犯布鲁克,因赌输后失手杀了妻女而被关进监狱,却在获得自由后,因不适应社会,看不到任何希望而选择自杀。
正如电影中所讲:“自由世界里的我们本就容易丧失方向,丢弃希望,失去自由后,希望变得尤为珍贵。”
无论是安迪的不得已越狱行为,还是瑞德的一次次假释申请,都直指一个目的:自由。而等待时机的成熟,何尝不是一种希望所赐予的智慧。
在《基督山伯爵》中,主人公唐代斯讲道:“人世间无所谓幸福与不幸,只有一种境况与另一种境况相比较,仅此而已。只有经受了极度不幸的人,才能感受到极度幸福。永远也不要忘记,在上帝肯向人类揭示未来之日到来之前,这两个词就涵盖了人类的全部智慧:等待和希望。”
婚礼现场,沉浸在幸福中,对未来心怀美好希望的唐代斯,被警察带走扔入深牢。被同事所嫉,被情敌所妒,被审判案件的司法官三个人陷害入狱十四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而逃出监牢的唐代斯,最有资格说以上这番话。
而唐代斯和安迪能成功越狱,都是出于对自由的极度渴望,由此让知识和能力,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只有身陷囹圄中的人,才能对 自由 有更深刻的体会。而希望,是人在绝境中的一点微火,却弥足珍贵。
是对重获自由的无限渴望和满怀希冀,让安迪能够坚持十九年,耐心地在墙上一点一点凿洞,向着自己的希望一点一点走去。
和电影开头的阴暗相比,结尾在阳光明媚的海滩上老友的喜悦重逢,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引起观众们的共情和喜爱。
也因此,《肖申克的救赎》一直高居豆瓣9.7的评分,受到许多人的欣赏和追捧。这部影片虽获七项奥斯卡奖项提名,无奈铩羽而归。虽然颗粒无收,却成了经得起时光考验的经典电影。
而原著,也绝对是读后忍不住让你掩卷沉思的小说。它让你对勇气、希望有了重新认识,对生活产生更多思考。
写在最后:
《肖申克的救赎》在小说和电影的交相辉映中,成就经典。每当我遇到挫折时,总会回忆起书中的那些片段,或电影中的那些金句,就会生出力量。
海明威的那句话,恰恰就是为安迪这样的人准备的,也是为千千万万心怀希望,努力打拼的人准备的:“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5. 肖申克救赎书和电影的不同
看完此书后对比电影,发现了很多不同之处,以下列出。
1。安迪在书中是一个小个子,正因为小,所以才能在最后狭窄细小的排水管道中逃脱。电影中的安迪个子不小,但是演员非常出彩,如果让我选,还是选tim演。
2。关于典狱长诺顿。是后来才来肖申克当典狱长的,并非电影中一开始就是典狱长,在描述中比前几任更贪婪,但是没有电影中如此穷凶极恶,(具体表现在对汤米的处理上,下面会详细介绍)所以书中最后他只是辞去了典狱长的工作。这样的结局没有电影来的有冲击力,让人爽。
3。关于知道安迪杀妻的真相的汤米。电影中被典狱长诺顿无情的灭口,而在书中却是个比较爽的角色,被诺顿用更好的监狱为条件不说出真相换到了其它的地方,正因为这个不同之处,使诺顿这个角色在电影和书的结局截然不同,剧情的张力也截然不同。
4。关于雷德讨论越狱的经验。书中提到了很多肖申克越狱者成功或者失败的故事,也是为了承托安迪的越狱而写的,更体现出了安迪惊人的毅力。由于考虑到电影的拍摄问题,这些都被省略。
5。先被假释出去的自杀的老者。在书中不是自杀的,是在忧郁中死去。书中并没有太具体的描写。电影的改编更具有影响力,对后来雷德被假释有前后呼应作用。
6。监狱警长哈力的结局。书中没有详细的结局,电影中是嚎啕大哭着被抓走了。
7。安迪把500美元塞在pp里带进了监狱,而后来雷德把安迪的故事写成文章也用相同的方法带出了监狱。这个电影中没有详细介绍。
8。安迪在监狱外的好友吉米。在电影中安迪在监狱外的假身份和钱是自己在监狱中利用帮监狱长洗黑钱的机会创造的,而书中描写的这些都是安迪唯一的好友吉米帮他的,在外面吉米也在不停的帮他上诉。这样的不同之处在于,电影更显示了安迪的过人之处,但是留下了:这样一个成功的银行经理,居然没有一个外面的朋友帮他的bug.
9。电影中安迪把警察支开,放音乐给大家听,最后被关禁闭。这个片段书中没有。另外还有比如雷德每年的假释会谈,等等都是书中没有的。这些内容丰富了电影,让电影更好看,剧情更丰满。
10。结局 。上面说到了典狱长诺顿的结局,原因是安迪把洗黑钱的证据都带出了监狱,最后把典狱长逼死了,而书中他只是逃出去了,并没有做这些。电影的这个结局更让我们出了口气,坏人遭报应,是应该的。另外雷德也被假释,然后找到了安迪留给他的信和钱,结局就在他兴奋的向安迪方向前进中结束。电影的结局更加的唯美 ,两人在蔚蓝的海滩上相遇。。。。。。。。
6. 肖申克的救赎的书和电影的内容有偏差
晕,肖申克的救赎是斯蒂芬金的经典小说,斯蒂芬金其实是恐怖小说畅销作家的,象闪灵,手机,尸骨袋之类的,就是他的作品。肖申克的救赎其实是本中篇小说,当时在他的恐怖小说如日中天时他出了这本中篇小说集。原名字是《四季》。如名字,一共四个故事。分别是春天的希望——肖申克的救赎,夏日的沉沦——纳粹高徒,不在纯真的秋天——尸体,还有冬天的希望——呼吸呼吸。每个故事都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肖申克的故事你知道了吧。纳粹高徒讲的是一个美国小男孩发现自己周围有个老头是纳粹党的参与,然后胁迫老头给他讲血腥往事,而自己和老头慢慢形成共生关系的故事;尸体被认为是最具金自传性质的小说,主线是4个男孩去森林看被火车碾碎的男孩尸体,其实内容是说成长的,呼吸呼吸说的是母爱,一个无头尸体把自己的孩子生下来的故事。都很好看,你要是买书,大陆的名字估计是《肖申克的救赎》。你看有没有剩下的三个。还有就是,肖申克救赎的最后是一连串的排比。我希望,我希望.....
还有确实书和电影好多不一样,电影上的安迪更正义,书上的他不是靠自己带进来的钱才把"姐妹"摆平的吗???
你看一下书是不是这样的。还有就是支持正版啊。我是手打的,看我这么幸苦,赏分给我好吗???
7.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与原著有什么不同
《肖申克的救赎》毫无疑问是一部好片子,没有动作,没有特技,甚至没有美人,却依然能深深打动观众,并且历经十几年而魅力不减。它靠什么吸引我们?有人说是因为它反映出了“人性之韧”。确实,用一把小榔头,近20年的时间,在人身控制极为严格的法西斯式监狱,挖出了一条逃生的小隧道(或许叫敲凿出了一条小隧道更合适,那个榔头实在太小了)。这难道不是体现了人的韧劲吗?不过我觉得这个情节明显是戏剧化的,这只是导演在情节安排上的需要,这样的结尾只是为了反映安迪的“自我救赎”最终成功了,否则整个情节和主题难以为继。所以有人认为,《肖申克的救赎》反映的其实是“希望”对于人是多么宝贵。是的,片中直接讲到希望的地方就有很多。比如安迪在逃狱后给瑞德的信中所说的:“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或许这正是作品和导演想告诉我们的。“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这句话已成名言。先说说我对影片中人物的看法。一个鲨堡监狱,里面的囚犯和官员,似乎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众生相。典狱长诺顿高高在上,平时道貌岸然,对圣经倒背如流,实际上攫取利益时不择手段,残酷、阴险而贪婪。狱警长海利和其他警员,凶狠残暴,充当诺顿的打手,草菅囚犯的人命。他们是不是象极了我们现实中的掌权阶层?我称之为鲨堡这个“小社会”的统治者。
8. 《肖申克的救赎》小说与电影有不同处吗
电影立的述说者选择了黑人来饰演。而小说中则是个白人。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是由一名叫雷德的老犯人的自述来引出整个故事。在电影里雷德只说在肖申克监狱只有他自己是有罪的,但始终没有说是犯了什么罪。但小说的开篇就指出雷德是在给妻子买了巨额保险之后谋杀了她,还意外地杀死了一对母子,而他的妻子是曾经不顾父母的反对和门第高低毅然嫁给他这个穷小子的女人。法庭因此判了他三个无期徒刑。
第二,电影中那个知道真正杀人凶手是谁的汤米是被典狱长谋杀的,而书中却暗示是典狱长是以将汤米转到管理宽松而且周末还可以回家陪老婆孩子的监狱为代价来换取他永远闭嘴。
最后,在书中典狱长并非像电影一样受到了惩罚,而是请辞回家了,继续去享受他非法所得。
9. 肖申克原著为什么与电影有那么大的区别
1.首先,小说是以瑞德(万事通黑人)的主观记录来展开的,说话都是第一人称,但电影用太多瑞德说话的旁白就显得罗嗦(参考《达芬奇密码》电影版的话痨教授),所以电影需要加入其他人的对话和说话,来丰富剧情(电影版有瑞德的旁白,但没有小说情节那么大比例)。
2.然后电影一定程度上有时长的限制,要避免时间过长导致观影疲劳(和相关的成本增加)。不能像小说原著那样(好几任典狱长),把同类型人物(比如书中所有的典狱长,都是道貌岸然,心狠手辣的伪君子和势利小人)情节集中起来放到一个人身上(这是电影的艺术再加工)。
3.再比如电影会设计个最高潮放在靠近结尾的部分,想象看了一个多小时电影,然后看到坏蛋全身而退,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观众被压抑了这么长时间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宣泄,肯定很不爽(这就是原著中典狱长诺顿最后跑路了,而电影设计他畏罪自杀的原因之一)。
这些都涉及到文学和电影这两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优势。所以实际情况中文学对电影进行改编,或改编自文学的电影。就导致会有不同。
再加上改编者肯定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表达的意思,这些都主观或客观导致区别。
这是我对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电影和小说会有区别的理解。
10. 《肖申克的救赎》小说与电影有不同处吗
电影和小说基本相同,最大的不同在于结尾的处理。
小说中最后的大结局是瑞德找到了安迪留给他的信,知道安迪已经过上了自由的生活,瑞德也对生活重新充满了希望,但是作品中并没有出现两个人直接重逢的描写。
电影中瑞德找到了在海滩的安迪,两个人拥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