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汉密尔顿夫人》拍摄期间 费雯·丽找到奥利弗让他和伯顿分手
电影《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1941)法国蓝光版封套
《汉密尔顿夫人/忠魂鹃血离恨天/绝代佳人That Hamilton Woman》(1941)讲述英法战争时期英国海军将军纳尔逊与汉密尔顿夫人之间的感情故事,该片制作于二战中期,主旨是为了激励二战中的英国士兵,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海军将军对国家的忠诚,汉密尔顿夫人对自由爱情的向往,无不令人感动。
电影《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1941)片场内,费雯·丽Vivien Leigh和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在取景器旁边
它是费雯·丽Vivien Leigh(1913-1967)与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1907-1989)结婚后唯一合作主演的电影,劳伦斯·奥利弗饰演英国民族英雄纳尔逊将军,费雯·丽则饰演背夫别恋纳尔逊的汉密尔顿夫人,情节恰如两人当年的真实生活写照。
费雯·丽在这部电影中放弃了以往经常塑造人物时惯用的狂热和缺乏自制的性格,而是以一种高贵而浪漫的爱情去表现人物向往自由、追求尊严的精神之美,事实证明这种艺术直觉是对的,影片公映后得到评论界和公众的一致好评。
电影《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1941),费雯·丽Vivien Leigh
据说这是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首相十分钟情的一部电影。
【费雯·丽与劳伦斯·奥利弗婚后唯一的电影合作】
1940年,英国电影圈声名显赫的柯达家族在亚历山大·柯达Alexander Korda(1893-1956)的策划下,三兄弟一同迁至美国的加利福尼亚。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根据让-卢普·布盖Jane-Loup Bourget所著的《好莱坞欧洲电影人之梦》一书对其进行分析,“整个20世纪30年代、直到40年代初,‘第二次移民潮’在加利福尼亚汹涌澎湃,这是因为纳粹政府对反对派的驱逐、种族迫害以及第三帝国的军事胜利。”
电影《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1941),费雯·丽Vivien Leigh和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
初来美国的亚历山大·柯达,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年之后,返回英国)。
一方面,当时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要求他在极短的时间内为英国拍摄一部“政治宣传片”,并且应该是一部“能够激励英国人民斗志的影片”;另一方面,《汉密尔顿夫人》所影射的 社会 伦理在当时并不被大众所认可。
电影《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1941),费雯·丽Vivien Leigh
机缘巧合,亚历山大·柯达想到先前与自己合作愉快,婚后却因为投资百老汇剧目《罗密欧与朱丽叶》(自制、自导、自演)的失败,浑浑噩噩的费雯·丽与劳伦斯·奥利弗夫妇作为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
如此考量,不仅是因为俩人的“银幕情侣”对观众的潜意识暗示,更是看中了他们因《乱世佳人/飘Gone with the Wind》(1939)和《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1939)所表现出的银幕人格。宿命的是,《汉密尔顿夫人》却成为了他俩婚后合作的唯一一部电影。
费雯·丽Vivien Leigh和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在电影《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1941)的拍摄现场
不论如何,亚历山大·柯达巧妙地抓住了费雯·丽与劳伦斯·奥利弗戏里戏外的感情张力,配合温斯顿·丘吉尔的要求,开拍《汉密尔顿的夫人》。
【边拍边赶写脚本】
1940年9月,费雯·丽来到好莱坞拍摄《汉密尔顿夫人》。这部 历史 传记爱情片由亚历山大·柯达制作导演,虽然在美国拍摄,但由于剧组演员资金多来自不列颠所以仍被视为英国片。
电影《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1941)宣传照,费雯·丽Vivien Leigh和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
当时英伦已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温斯顿·丘吉尔首相要求亚历山大·柯达拍摄一部对战争募款有帮助的片子,亚历山大·柯达自英来美除了自己事业考量及帮助妻子梅尔·奥勃朗Merle Oberon(1911-1979)在好莱坞的发展外,尚有为英国服务的政治目的。
他决定重新组合因他的《英伦战火Fire Over England》(1937)结缘的费雯·丽与劳伦斯·奥利弗。
电影《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1941),费雯·丽Vivien Leigh
温斯顿·丘吉尔建议拍摄以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与理查三世为主的题材,皆被亚历山大·柯达否决,后来温斯顿·丘吉尔提出纳尔逊海军元帅与汉弥顿夫人的恋情反被亚历山大·柯达接受。
如此一来,电影有足够的浪漫要素吸引观众,也有让已成为一线巨星的费雯·丽表现的机会。
不过由于亚历山大·柯达急于制作本片,在开拍前,他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剧本。
电影《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1941),费雯·丽Vivien Leigh和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
演员常常在某幕戏开拍前晚,甚至当天才拿到脚本,另外因为如此,剧本没有提前送到电检单位PCA送审,因此当《汉密尔顿夫人》拍完时,亚历山大·柯达剪了一个粗略的版本给PCA负责人约瑟夫·格林Joseph Green,后者告诉他这种描述婚外情的主题无法过关。
亚历山大·柯达为此力争许久,最后只有屈服,补拍一幕汉密尔顿勋爵向父亲承认自己知道妻子的外遇,但他太过懦弱以至于不敢离开她。
电影《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1941),费雯·丽Vivien Leigh
亚历山大·柯达相当讨厌这幕戏,于是在《汉密尔顿夫人》发行不久便删掉它了。
【软硬兼施的精益求精】
尽管《汉密尔顿夫人》是在温斯顿·丘吉尔的敦促下仓促拍摄的(1940年9月—1940年12月初),但是整部电影的美工、服装、布景、特效都做得极为细致。身为“政宣片”的《汉密尔顿夫人》,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亚历山大·柯达与文森特·柯达Vincent Korda(1897-1979)的精益求精精神。
电影《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1941)德国蓝光版封套
身为美工执导的文森特·柯达(未入行电影之前,与毕加索等人交往甚密),在翻阅了大量的 历史 素材和成千张照片之后,原原本本地还原了维多利亚时期上流 社会 的家居布置(利用雕塑,渲染威廉·汉密尔顿的富有)以及纳尔逊的军队制服(纽扣的角度也与当时的服装裁剪,如出一辙)。
最典型的例子是,影片的海战戏,剧组以原始比例做出了几艘12尺长的小舰艇。开拍的时候,道具师站在水池中,用几百根细线拉动帆,制造舰队的航行。
电影《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1941)剧照
然后,打响空炮弹、释放烟雾,硝烟弥漫的海战,顿现银幕。因为要模拟船的航行,棚内的布景常常是人工晃动的,这又导致了费雯·丽的“晕船”。
面对这种情况,亚历山大·柯达冲着费雯·丽大喊道:“你一定得做好,亲爱的,一定得做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跟丈夫做爱的时候,都想着英国的荣誉。你一定要想着英国,把这部片子拍好。”
【英美两地大卖 费雯·丽获赞】
电影从1940年9月拍到12月初,耗资颇大,制作严谨,美术设计与陈设精致,服装华丽,身着19世纪贵族服饰的费雯·丽明艳动人;《汉密尔顿夫人》1941年4月在美国、8月在英国上映。
《汉密尔顿夫人》在英美两地皆大卖,特别是英伦。虽然影评对剧情颇多批评,但观众口碑却良好,特别是费雯·丽的表现获得影评大众一致赞扬,认为她的演出是影片中最吸引人的部分。
电影《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1941),费雯·丽Vivien Leigh
温斯顿·丘吉尔对本片是如此感动,因此时常放映给同事与客人看,甚至在美国参战前便请罗斯福总统欣赏。退休后《汉密尔顿夫人》依然是他最喜欢的电影,后来温斯顿·丘吉尔声称这辈子总共看过83次。
拍完《汉密尔顿夫人》后,费雯·丽与劳伦斯·奥利弗夫妇在年底回到英国,劳伦斯·奥利弗入伍,费雯·丽则参加了《医生的困境The Doctor’s Dilemma》的舞台演出,《医生的困境》这出舞台剧从1942年3月开演,1943年4月下旬停演,该剧票房大卖,总共演出450场。
电影《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1941),费雯·丽Vivien Leigh和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定情之吻
【后世媒体重新评论《汉密尔顿夫人》】
亚历山大·柯达的侄子迈克尔·柯达Michael Korda在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这部融合 历史 、爱情、浪漫,同时总是通过人性的讽刺和质疑拍就的电影,具有典型的匈牙利风格。因为匈牙利的 历史 如此的狭隘和悲情。
此外,该片华美富贵的生活、悲剧的结局、足够的 历史 事件,以及影片所散发出的史诗气魄,绝不会是一部让观众看得呼呼大睡的纪录片。”
电影《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1941)拍摄现场,导演亚历山大·柯达Alexander Korda(左)正在给费雯·丽Vivien Leigh说戏
相比迈克尔·柯达的民族 历史 视角,Filmcritic.com的资深影评人克里斯·卡宾Chris Cabin则从战争创伤角度说道:“《汉密尔顿夫人》仿佛 社会 矛盾的一面镜子,炽烈的 情感 与优雅的生活,因为战争而扭曲。好比艾玛对纳尔逊的衷肠,‘他们只告诉了我你所赢得的胜利,没有告诉我你所付出代价’。”
暂不论,丘吉尔是否看了83次。《汉密尔顿夫人》的映后评论,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电影《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1941)杀青照,所有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合影
《HTF DVD REVIEW》的马特·霍夫Matt Hough说道:“68年之后,当我们再度重看这部当年的便宜货电影。我们惊奇的发现,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剧、非凡的演技以及精良的制作,绝对可以攀比当今最为烧钱的好莱坞电影。”
反观,《DVD FILE.com》的迈克·雷斯塔诺Mike Restaino则毫不客气地说道:“《汉密尔顿夫人》拥有华丽的演出阵容、技巧熟练的叙事结构以及叫人心驰神往的 历史 故事。但是,作为一部电影,它显得太过孱弱。”
电影《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1941),费雯·丽Vivien Leigh
唯独,《DVD Review》的马克·齐默Mark Zimmer则另辟蹊径地从费雯·丽与劳伦斯·奥利弗的“戏里戏外”说道:“毫无疑问,影片的爱情故事的最有噱头的地方。费雯·丽与劳伦斯·奥利弗之间的化学反应,犹如电闪雷鸣在银幕上倾泻而出,让我们看到了‘你问我爱你有多深’的感动。”
他吻她,她像蜡烛上的火苗就好像《HTF DVD REVIEW》的马特·霍夫说言,“《汉密尔顿夫人》是一部异常精致的作品,它的机位设置、它的对话场景,以及它对模型、服装的细节考究,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电影《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1941)剧照
【 劳伦斯·奥利弗甘愿为费雯·丽作陪衬】
按照今日的眼光评判,可谓是水准分裂的主旋律电影:但凡涉及到国家大事,都是空洞干瘪的口号,即使如劳伦斯·奥利弗这般的戏神演绎起来也乏味之极;而一旦是到了爱恨缠绵的风月情事,就看到了经典的英伦式表演,尤其是费雯·丽,举手投足之间混合了圣洁与妖艳之极致,魅力充盈了每一个画面;而劳伦斯·奥利弗则失于脚本对于纳尔逊高大全的定位限制,发挥相对逊色,不过想必当时他也完全心甘情愿去为费雯·丽作陪衬。
电影《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1941)宣传照,费雯·丽Vivien Leigh和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
影片还有另外一个译名《绝世佳人》,想来是为了和费雯·丽之前的《乱世佳人》搭上边。但两者的艺术水平完全无法相提并论:看《乱世佳人》,看到的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而看《汉密尔顿夫人》,看到的只是一个伟大的演员。
【劳伦斯·奥利弗飞回英国遇上理查德·伯顿】
1940年8月30日,在好友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1907-2003)的鉴证下结完婚,然后费雯·丽和劳伦斯·奥利弗直接进了《汉密尔顿夫人》剧组。
理查德·伯顿Richard Burton年轻的时候
劳伦斯·奥利弗本来就是爱男人,但他的确是被费雯·丽吸引了,好莱坞当时都向费雯·丽投以佩服的眼光:居然弯的都被掰直了,这是何等的魅力。可是,婚后的劳伦斯·奥利弗根本就停不了找男人,据说很多男演员被他宴请到家里别墅享乐,费雯·丽知道也当没看见。
然后费雯·丽不相信凭自己的魅力就改正不了这个男人,所以费雯·丽喜欢在夫妻床第之间大玩情趣 游戏 ,施展魅力试图改变劳伦斯·奥利弗的性向。
费雯·丽Vivien Leigh和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年轻时坐过山车
本来劳伦斯·奥利弗是被她吸引的,谁知费雯·丽矫枉过正,让劳伦斯·奥利弗倍感压力,本来就心向男人的劳伦斯·奥利弗则开始躲着费雯·丽。
在洛杉矶拍摄《汉密尔顿夫人》时,到了10月中旬的时候,劳伦斯·奥利弗飞回英国处理剧院的事物,结果在英国的南威尔士的塔尔伯特港遇到了16岁的理查德·伯顿Richard Burton(1925-1984),一待就是一个多星期,剧组多次发电报催劳伦斯·奥利弗赶紧回剧组。
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年轻时也有媚的一面
只有费雯·丽知道是怎么回事,她也向剧组请假并保证3天之内必带劳伦斯·奥利弗回剧组。
费雯·丽到了英国立马赶到劳伦斯·奥利弗住的地方,看见劳伦斯·奥利弗和理查德·伯顿躺在床上,冷冷地和劳伦斯·奥利弗说道:“剧组都已经等你1个星期了,我也想看看,到底是什么人让你留恋这么久?”
劳伦斯·奥利弗下床走到费雯·丽身边说:“他不会妨碍到我们的婚姻关系,你放心,只是玩玩。”
费雯·丽Vivien Leigh和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和友人一起
费雯·丽现场没有大发雷霆,但很是不悦,也并不信任劳伦斯·奥利弗,催促他现在赶紧收拾行李,一起飞回洛杉矶去拍摄《汉密尔顿夫人》。就这样,劳伦斯·奥利弗丢下16岁的理查德·伯顿和费雯·丽踏上了洛杉矶的飞机。
当1948年的理查德·伯顿拍摄《道尔文的最后时日The Last Days of Dolwyn》(1949)时,碰上劳伦斯·奥利弗正在为《王子复仇记Hamlet》(1948)做宣传,这时候劳伦斯·奥利弗才记起了眼前的人是谁。导致理查德·伯顿以后,在任何场合都是“硬刚”劳伦斯·奥利弗,他对劳伦斯·奥利弗言语的刻薄和张狂,外人看着都觉得过分,但劳伦斯·奥利弗却从来不生气和反驳。
图为:理查德·伯顿Richard Burton和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这两位男女通吃的大帅哥都能和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联系起来,真是前后赶脚的故事,有机会再说吧
劳伦斯·奥利弗离世后,有一本关于他的传记就直接说他是同性恋,劳伦斯·奥利弗的最后一任妻子琼·普莱怀特Joan Plowright则不承认劳伦斯·奥利弗是同性恋,但承认劳伦斯·奥利弗是双性恋。而劳伦斯·奥利弗的儿子反应很强烈,痛批该书。但琼·普莱怀特却劝他:做人要大度点。
电影《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1941)美国蓝光版封套
B. 弗什么的夫人电影
布拉芙夫人 마담 뺑덕(2014)
剧情简介· · · · · ·
大学教授学奎(郑雨盛 饰)因为一场性丑闻而失去了一切,被贬值到十分偏远的小镇任职。在那里,学奎遇见了美丽的少女德伊(李絮 饰),两人坠入爱河。然而,不久之后,学奎官复原职,即将回到大都市首尔,为了自己的前途,学奎残忍的抛弃了德伊。
一晃眼八年过去,此时的学奎已经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作家,事业走上的巅峰,前途一片光明。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却患上了不治的眼疾,视力一天一天的退化下去。某日,学奎的隔壁搬来了一位名为世静的女子,世静待学奎十分亲切,在生活中对他无微不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奎觉得自己已经离不开世静了。然而,目不能视的学奎并不知道,世静的真正身份,正是曾被自己抛弃的德伊。
C. 想下载电影 贝隆夫人
http://lib.verycd.com/2005/12/15/0000079890.html
你看是不是这一个。
这是用emule下载的,在主页上的都能下载,但是这个是英文版的(没有中文字幕-_-!)
D. 有一部电影,讲的是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她的戴洛维夫人的故事,名字叫什么啊
时时刻刻(The Hours) 是妮可。基德曼 梅里尔。斯特里普 朱利安。摩尔 演的
这是三个女人的故事,虽然处于不同的时空,却都渴求更有意义的生活。除了各自的恐惧与渴望,把她们联系起来的还有这个名字:戴罗薇夫人。
弗吉妮娅·伍尔芙(妮可·基德曼),住在1923年代的伦敦郊区布鲁姆斯伯利,开始写她生前最后一部小说《戴罗薇夫人》(Mrs. Dalloway),被写作的天才燃烧的同时,游走在疯狂的边缘。
劳拉·布朗(朱丽安·摩尔),一个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的家庭主妇,正在阅读《戴罗薇夫人》,这本书使她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天她正在准备她丈夫的生日派对,肚子里有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她却和弗吉妮娅笔下的戴罗薇夫人一样,萌生了自杀的愿望。
克拉丽萨·沃甘(梅丽尔·斯特里普),现代版的戴罗薇夫人,一个女同性恋者.居住在2001年的纽约市,她深爱她的朋友理查德,一个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而濒死的诗人。理查德给她起的外号也是戴罗薇夫人,因为她和戴罗薇夫人的名字一样,都是克拉丽萨。
她们的故事交织到了一起,在每个时空,女人都被压抑,但更多的是抗争和自由的表达。
E. 1953美国电影什么夫人
楼主你好
是电影《贝隆夫人》
真实人物传记类电影 贝隆夫人1953年去世
有图有真相求采纳
F. 两部国外老电影 好像叫《千钧一发》和《蝴蝶夫人》什么的
第二部是 :Django 2: il grande ritorno (1987)
G. 什么夫人法国的电影
法国电影《包法利夫人》
--------------------希特勒在电影中不再是一个狂人,而是一个略带疯狂的正常人。其实他的女秘书回忆,在她和希特勒公事的十多年内,希特勒对她始终很好,很客气,从没有说过半句不尊敬的话
第2位:帝国的毁灭
主题:第三帝国最后的12天推荐指数:★★★★★★★
电影基本是按照希特勒女秘书特劳德尔·琼格的回忆录展开的。电影一开始,几个女人在深夜被带进狼穴,面前希特勒,因为他需要一个秘书。在这里,他们见到了德意志帝国的元首,希特勒本人。此时的希特勒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甚至和蔼可亲的老人。他一个个询问秘书们来自哪里,在特劳德尔·琼格说自己来自慕尼黑的时候,希特勒选中了他。谁都知道,希特勒在慕尼黑生活多年,很喜欢慕尼黑的女孩。
随后希特勒口述一段内容,让特劳德尔·琼格打字记录。由于他过于紧张,全部打乱了。没想到希特勒并没有发火,而是带着慈爱的笑容说:看来我们要再来一次了!
电影一跳,就到了1945年,苏军已经全面包围了柏林就要开始进攻了。
电影由无数个场景构成,虽然主角是希特勒和他的部将,家属,秘书,但也有普通人,比如那个希特勒青年团的孩子。
此时的希特勒,不再是疯子,暴徒的形象,而更像是一个正常人。
场景一
希特勒和将军们商量对策,希特勒命令第九军团和史坦纳的部队左右夹击,消灭进攻的苏军。
德军将军质疑:史坦纳的部队太少,无法攻击十倍数量的苏军。
希特勒:温克,让温克的第十二兵团去帮助他!
将军:但第十二兵团正在开往易北河!
希特勒说:那就让他们回来啊!
将军满脸大汗的说:那西线就没有人防御了!
希特勒大怒,咆哮道:你质疑我的指挥吗?我说的话是命令,我想我已经说得够清楚了!
德国将军们面面相觑。
希特勒拿起一杯水喝了几口,随后扫了一眼,发现德军著名的英雄蒙克旅长已经赶到。
他说:蒙克,我已经下令开始防御,柏林已经成为前线,你负责防御总理府附近的区域。
蒙克立即说:战斗开始,我们会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但柏林城内还有300万平民,应该疏散他们!
希特勒冷酷的说:我知道你担心什么,但我们必须冷如冰霜,不能浪费任何精力在这些平民身上。
蒙克说:那妇女儿童怎么办,上千上万的伤员,老人,这些平民怎么办?
希特勒淡淡的说:这样一场战争中(指民族战争),根本就没有什么平民!
场景二
大家都劝希特勒离开柏林,他的妹夫费格林甚至找到希特勒的情人爱娃,让她去劝告。
在费格林劝告希特勒的时候,希特勒问刚刚赶来的密友,帝国军械部长斯佩尔:你说我应不应该离开?
斯佩尔则说:戏落幕的时候,你必须留在台上!
希特勒默默的点点头!
第二次见面,希特勒对斯佩尔下令摧毁德国的一切。
希特勒说:敌人无论在哪里,看到的都是一片废墟。
斯佩尔说:这等于宣布了德国人民的死刑。没有水电煤气,也没有交通燃料,我们等于回到了中世纪,这样德国人民生存的希望很渺茫。
希特勒回答:战争已经失去了,再失去人民又怎么样(意思是战争已经失败,再失去人民也没什么)!
顿了一顿,希特勒又说:我们应该自己毁灭它们,让我们的人民自生自灭。如果他们这么懦弱,无法生存下来,那么根据自然法则,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应该灭亡!
斯佩尔辩解:但他们是你的人民,他是他们的元首(意思是你要负责)!
希特勒冷酷的回答:战争中幸存下来的都是劣等族群,真正的优等人群已经在战争中毁灭了(意思是劣等人群不值得同情)!
斯佩尔无言以答!
场景三
前线激烈交火,蒙克旅长发现一群老百姓,拿着五花八门的武器向苏军冲锋,有的甚至空着手,被机枪火力一片片的打倒,却无法伤及苏军一根汗毛。
蒙克震惊的问:这些人哪里来的?
部下回答:是人民突击队,下午刚刚召集的!
蒙克:让他们立即离开交战区!
部下:我们没有指挥权,他们归属戈培尔博士直接领导。
蒙克大怒:让他们快离开,这样打仗太愚蠢了。
随后蒙克去找戈培尔。
戈培尔:旅长,我有什么能帮忙的吗?
蒙克:您的人民突击队成为苏军的活靶子了。他们没有必要的武器,更没有战斗经验。
戈培尔:对胜利的坚定信心,可以弥补这一点。
蒙克:你不给他们配备武器,他们就无法作战,现在他们就是在毫无意义的送死!
戈培尔突然大怒:我不同情他们,再说一遍,我不同情他们。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命运,他们选择了我们,我们并没有强迫德国人民。是他们自己把权力交给我们,现在他们也要为此付出代价!
蒙克只得面无表情的离开!
场景四
希特勒青年团的小男孩彼得,大概只有12,13岁,但他在老兵的带领下,已经用火箭筒摧毁了苏军两辆坦克。
此次柏林战役开始,他和一群半大孩子,负责防御大街上的一个反坦克炮阵地。
他的父亲,一个在战争中失去右臂的老兵找到他,让他回家。
反坦克阵地的负责人,一个大约18岁的贵族男孩士兵拦住他:你是谁,想干什么?
父亲:我只想要我的儿子,活着的!
男孩士兵:你应该为你儿子自豪,他摧毁了苏军两辆坦克,今天元首会亲自接见他。
父亲不回答,反问这个士兵:你很年轻,在哪个战场打过仗过?
男孩士兵有些不好意思:我还没有这个荣幸!
父亲恼怒的说:那是你走运,不用经历屠杀!现在理智一点,把孩子们都放回家去!
另一个拖着长辫子的女孩士兵回答:我们要坚守阵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父亲以老兵的眼光回答:这不是一个阵地,这是一个陷阱,苏军会从大街两边包抄过来,你们根本无处可逃!
女孩:我们会奋起反击!
父亲不解的问:靠什么武器?
男孩回答:用高射炮!
父亲也怒了,大喊道:无数苏军就要开过来了,他们有坦克和大炮。他们只要攻击五分钟,你们就要举手投降了!
女孩回答:我们向元首宣誓过的。
父亲几乎要发疯了:你们难道还不了解,战争已经结束了,我们战败了!
他的儿子听到这里骂了一句:懦夫。随后跑了。
父亲准备去追,转头又对这些孩子和少年说:快走,马上走。如果俄国人来的时候,你们还在这里,我敢保证,你们都会死!
场景一变化,这个阵地果然受到苏军进攻,在苏军猛烈的炮火下,孩子们如惊弓之鸟一样四散逃走。但那个男孩和女孩却没有逃,因为他们发誓绝对不会放弃阵地。女孩将手枪交给男孩,一面敬着纳粹军礼,一面命令他开枪打死自己。男孩流着泪打死了她,然后开枪自尽。彼得赶来的时候,只看到他们两人的尸体。受惊吓的彼得拿起他们的手枪,惊慌的逃走,却遇到一个苏军士兵。
当时彼得拿着手枪,并没有看到这个苏军士兵,这个挂满勋章的苏军士兵本可以轻松杀了他。
但这个苏军士兵却说:把枪扔掉,我不杀孩子。
彼得紧张之下,却开了枪,子弹击中了苏军的腹部。
苏军士兵痛苦的倒在地上,骂道:狗杂种,德国狗杂种!
彼得扔掉手枪,慌张的跑了!
场景五
大家都在劝希特勒离开柏林,希特勒却说:比起逃跑,我宁可吞枪自尽。况且,我就算能跑了一时也跑不了一世。逃出柏林,我要风餐露宿,坐在某个农屋边奄奄待毙!
随后,他和爱娃商讨自杀的细节,两个女秘书也在。
希特勒说:最安全的就是把枪放在嘴里开枪,头会爆开,什么感觉不到就死了!
爱娃说:咦!我要自己遗体漂漂亮亮的,我可以选择服毒!如果我要选择去死,我就要选择没有痛苦。
希特勒对两个女秘书说:服毒死时,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被麻痹,几秒钟的事,什么也感觉不到!
两个女秘书都说:我也要一支!
希特勒点点头,从抽屉里面拿出两支,分别交给他们:万幸的是,希姆莱留给我很多。
在把毒药胶囊交给女秘书特劳德尔·琼格的时候,希特勒带着温柔和抱歉的表情说:真遗憾,我没有给你更好的礼物!
但决定自杀前,希特勒还是找了医生。
医生告诉他:如果你对准太阳穴开枪的时候,手抖了,子弹也许只会伤到视神经。所以我建议你同时服毒,咬破胶囊的同时扣动扳机!
医生为了证明毒药的威力,将毒药塞进希特勒爱犬的嘴里。在爱犬倒下的一瞬间,希特勒扭转头去,不忍心看!
出来以后,希特勒对副官京舍说:我和妻子爱娃就要自杀了,但我不想让俄国人把我们的遗体放进博物馆。我想死后立即火化,不让任何人找到。
随后,希特勒用手按住京舍的心脏说:京舍,你能保证,完全这个命令吗!
京舍回答:元首,虽然这是一个恐怖的命令,但我一定会执行。
在决定自杀前,戈培尔夫人突然敲开希特勒的房门,要求他不要自杀,让他离开柏林。
希特勒回答:明天我就会被数百万人诅咒,但命运不允许有其他的结局。
随后冷酷的推开戈培尔夫人,重新走回房去,几分钟后,传来一声枪响!
希特勒并不再是一个狂人,而是一个正常人。他会为自己爱犬之死而痛苦,对身边的女秘书很体贴,对妻子爱娃忠实,但也会对人民的痛苦无视,甚至认为他们的死是应该的。一个相对真实的希特勒!
莫斯科保卫战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
兵临城下
围困
不列颠上空的鹰
虎!虎!虎!
珍珠港
中途岛大海战
细细的红线
风语者
诺曼底大风暴
拯救大兵瑞恩
遥远的桥
父辈的旗帜
硫磺岛家书
喋血孤城
血战台儿庄
桂河大桥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桥
辛德勒的名单
太行山上
二战题材优秀影片最全榜单如下——
首先,是关于背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经典影片:
大独裁者 The Great Dictator (1940)
续最长的一日 Up from the Beach (1965)
突出部之役 Battle of the Bulge (1965)
罗维雷将军 Il generale della Rovere (1959)
虎口脱险 La grande vadrouille (1966)
伦敦上空的鹰 La battaglia d'Inghilterra (1969)
不列颠之战 Battle of Britain (1969)
桥 Мост (1969)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Valter brani Sarajevo (1972)
老枪 Le vieux fusil (1975)
遥远的桥 A Bridge Too Far (1977)
逃往雅典娜 Escape to Athena (1979)
铁皮鼓 Die Blechtrommel (1979)
胜利大逃亡 Victory (1981)
电视剧 从海底出击 Das Boot (1981)
红袍与黑幕 The Scarlet and the Black (1983)
孟菲斯美女号 Memphis Belle (1990)
动画片红猪 红の豚 (1992)
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 List (1993)
美丽人生 La vita è bella (1997)
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猎杀U-571 U-571 (2000)
战地情人 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 (2001)
哈特的战争 Hart's War (2002)
钢琴家 The Pianist (2002)
帝国的毁灭 Der Untergang (2004)
黑皮书 Zwartboek (2006)
超级女特工 Les femmes de l'ombre (2008)
行动目标希特勒 Valkyrie (2008)
无耻混蛋 Inglourious Basterds (2009)
安妮日记 The Diary Of Anne Frank (2009)
红色机尾 Red Tails (2012)
白色严冬 Into the White (2012)
偷书贼 The Book Thief (2013)
狂怒 Fury (2014)
敦刻尔克 Dunkirk (2017)
HBO电视剧兄弟连 Band of Brothers (2001)
接下来,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的经典影片有这些:
斯大林格勒战役 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 (1949)
攻克柏林 Падение Берлина (1950)
解放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1969)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1972)
他们为祖国而战 Они сражались за Родину (1975)
莫斯科保卫战 Битва за Москву (1985)
红樱桃 (1995)
兵临城下 Enemy at the Gates (2001)
反抗军Defiance (2008)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Брестская Крепость (2010)
白虎 Белый Тигр (2012)
然后,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
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 (1942)
沙漠之狐 The Desert Fox: The Story of Rommel (1951)
巴顿将军 Patton (1970)
撒哈拉 Sahara (1995)
英国病人 The English Patient (1996)
血战阿拉曼 El Alamein - La linea del fuoco (2002)
西班牙电视剧时间的针脚 El tiempo entre costuras (2013)
美国电视剧北非沙漠行动The Rat Patrol (1966)
二战太平洋战场又是另一种风格,以丛林,海战,岛屿作战为主:
东京上空三十秒 Thirty Seconds Over Tokyo (1944)
桂河大桥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虎!虎!虎! Tora! Tora! Tora! (1970)
中途岛之战 Midway (1976)
联合舰队 连合舰队 (1981)
动画片萤火虫之墓 火垂るの墓 (1988)
细细的红线 The Thin Red Line (1998)
珍珠港 Pearl Harbor (2001)
硫磺岛的来信 Letters from Iwo Jima (2006)
父辈的旗帜 Flags of Our Fathers (2006)
东京审判 The Tokyo Trial (2006)
HBO 血战太平洋 The Pacific (2010)
动画片起风了 The wind rises (2013)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 USS Indianapolis (2016)
血战钢锯岭 Hacksaw Ridge (2016)
中国战场不容忘记:
血战台儿庄 (1986)
太阳帝国 Empire of the Sun (1987)
三毛从军记 (1992)
铁血昆仑关 (1994)
鬼子来了 (2000)
南京!南京! (2009)
拉贝日记 John Rabe (2009)
风声 (2009)
喋血孤城 (2010)
赛德克·巴莱 Seediq Bale(2011)
金陵十三衩 (2011)
畹町桥(2012)
伦敦上空的鹰 最长的一天 血染雪山堡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纳瓦隆大炮 血战大西洋 凯利和他的英雄门 从海底出击 U571 海狼 第八突击队 巴顿将军 夜袭机场 孟菲斯美女号 苏捷斯卡战役 轰炸鲁尔水坝 战俘快车 大逃亡 黑鹰军团 杂牌敢死队 虎口脱险 雪地英雄
《布达佩斯之恋》
改编自Nick Barkow畅销小说,Nolf Schubel作品。
影片讲述三十年代的布达佩斯,一首触动心灵,风糜全球的浪漫经典乐曲(《Gloomy Sunday》《 忧郁的星期天》)引出一段错综复杂的四角恋爱关系:一个美丽动人,芳华绝代的少女;一个风度翩翩的餐厅老板;一个才华横溢的钢琴家(《Gloomy Sunday》的作者)和一个处心积虑的德国军官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
全片画面,故事,音乐都异常凄美,摄人心魄。有种令人着迷的气氛和难得一见的古典浪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主题曲《忧郁的星期天》(莎拉-布莱曼曾翻唱过该歌曲,但与影片中的版本无法相比)在现实的生活中曾令当时的无数听众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乃至自杀。
影片荣获欧州巴伐利亚电影节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摄影奖。
1.《希特勒:恶魔的崛起》
超写实主义风格,为你还原了希特勒是如何从一名男童黑化成一个“男魔”。也许有不少人的三观还处在抛弃人道主义去崇拜这个“男魔”的阶段,但这部影片深刻的揭露了一个心术不正的投机主义者是如何蛊惑人心成为大独裁者,并让今天的德国都无法原谅自己曾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 维也纳的流浪汉、慕尼黑的“小透明”、啤酒馆的法西斯,希特勒用“极端民族主义”绑架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给全人类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痛!正如影片片头所言,“恶人得逞的必经之路,就是让好人无所事事!”该片对希特勒进行了栩栩如生的解构,警醒我们不要忘记二战的惨痛教训。
2. 《孟菲斯美女号》
没有炫目的特效,没有恢宏的战场,没有过分的煽情,它就这样默默的用画面的自然感染力带你走近了“孟菲斯美女号”上每个士兵的身旁。真实、很真实、非常真实! “我们”是一群“没心没肺”的士兵,“我们”爱搞怪,“我们”喜欢美女,“我们”忙里偷闲做飞机模型。“我们”也可爱,“我们”也打仗,“我们”也牺牲,你瞧“我们”的青春就是死亡。这就是影片中呈现给观众的战争生活,令人再三回味。
3《帝国的毁灭》
至今仍在互联网被广为传播的恶搞鬼畜作品《元首的愤怒》,本片属于纪实电影,逼真的反映了希特勒人生中在第三帝国最后的12天。相信也有不少人是因为它被恶搞的原因,才观看了该片。 罪孽者歇斯底里的挣扎,不含任何煽情的戏份,赤裸裸的阴沉诉说着纳粹本质的恶。人类的正义永远不会是一种极端,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正面刻画俄军的强大,而是通过德国的战争惨景来揭示 “邪不胜正”的伟大真理。
作为一个德粉很高兴进行补充:
《百战雄狮》!马龙。白兰度主演。永远的经典!
《沉静如海》
电视剧《远东特遣队》
德国两集电视剧《我们的父辈12》b站上搜
《党卫军》
《空战英豪》和《红男爵》随描写一站,但依然是经典。
当然,这里面最喜欢的还是德国人自己拍摄的电视剧《我们的父辈》当然,《党卫军》也很好!
谢谢!
我觉的咱们自己的:小兵张嗄就看不错。经典台词:“看在眼里就抠不出来了”!并不是一味的打,很有生活,很贴切,通过平淡的生活气息一样能够表现出中国人民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抗日的决心!
经典的大家基本都推荐过了,我就补充几部比较新的片子吧。
《国王的演讲》+《至暗时刻》+《敦刻尔克》
这三部奥斯卡三连可以一起看,从国王如何努力做出激励民心的战前演讲,到首相丘吉尔在何种状况下为英国做出“不自由,毋宁死”的决定,再到暂时失利后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奥斯卡出品必属精品,电影可以放心看,不过想看到激烈战斗场面的就直接跳到《敦刻尔克》吧。
1、血战钢锯岭
血战钢锯岭》是熙颐影业出品的战争 历史 片,由梅尔·吉布森执导,安德鲁·加菲尔德、卢克·布雷西、萨姆·沃辛顿、文斯·沃恩、泰莉莎·帕尔墨和雨果·维文主演。影片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影片于2016年11月04日在美国上映,2016年12月08日在中国上映。2016年12月,《血战钢锯岭》被选为2016美国电影学会十佳电影。2017年2月27日,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奖。
2、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是1993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部电影。影片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与其夫人埃米莉·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倾家荡产保护了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 历史 事件。该片包揽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的7大奖项及第51届金球奖的7项大奖
3、拯救大兵瑞恩
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是梦工厂1998年出品的一部战争电影,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汤姆·塞兹摩尔和马特·达蒙等联袂出演。影片于1998年7月24日在美国上映。电影描述诺曼底登陆后,瑞恩家4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的小儿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在各地战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人道考量,特令前线组织一支8人小队,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2014年12 ...
4、 珍珠港
影片《珍珠港》是试金石公司2001年出品的一部剧情电影。由迈克尔·贝执导,本·阿弗莱克、凯特·贝金赛尔和乔什·哈奈特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1年5月25日在北美地区上映。电影讲述了雷夫和丹尼这对好兄弟在参军时结识女护士伊夫林。雷夫主动请缨参加英国空军的作战,被击落掉进海里。而伊夫林得知噩耗悲痛万分。丹尼和伊夫林慢慢接近,互生爱慕,最后发生一夜情。
5、无耻混蛋
《无耻混蛋》是一部由昆汀·塔伦蒂诺和伊莱·罗斯共同执导的战争电影,梅拉尼·罗兰、布拉德·皮特、黛安·克鲁格、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和迈克尔·法斯宾德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9年5月20日在法国戛纳电影节率先放映。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一群犯了罪的美国士兵原本将要被处以死刑,但是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政策,他们被允许戴罪立功——深入已被纳粹占领的法国去执行一项危险任务,此项任务代号为“基诺行动”。
6、最长的一天
《最长一天》是由Ken Annakin执导,理查德·贝梅尔、约翰·韦恩等主演的美国 历史 战争题材电影。该片讲述了诺曼底登陆的第一天所发生的事件,分别从盟军和德军双方面的角度同时描述诺曼第登陆这一 历史 战役的来龙去脉。
7、 紫日
《紫日》是由冯小宁自编自导,富大龙、前田知惠、安娜·捷尼拉洛娃联合主演的战争剧情片,该片于2001年4月11日在中国上映。该片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为背景,讲述三个不同国籍的青年,在经历了重大的生死考验后,如何从敌对变成朋友的故事。
8、大独裁者
《大独裁者》是由查理·卓别林为导演,并携手宝莲·高黛主演的一部电影,于1940年首映。这是查理·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影片假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刻划了一个残酷迫害犹太人,企图统治全世界的大独裁者。卓别林在人物造型上非常明显地仿照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并通过表演对这个人物进行辛辣的讽刺。1997年,本片被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美国国家电影登记处列为“在文化、 历史 和艺术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电影”。
9、巴顿将军
《巴顿将军》是由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于1970年出品的 历史 片,该影片由弗兰克林·斯凡那执导,乔治·C·斯科特、卡尔·莫尔登、詹姆斯·爱德华兹等主演。影片主要介绍了1943年在北非,英美盟军遭到绰号叫“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率领的德军反击,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斗,结果美军遭到惨败陷入了困境的故事。该片于1970年上映,获4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等7项奖
10、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由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战争片,该片由哈·克尔瓦瓦茨执导,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留比沙·萨马季奇等主演。该片已于1972年11月30日在匈牙利上映。影片讲述了瓦尔特凭借个人出色的谋略与众多英勇的游击队员让打入内部的间谍现出了原形后,成功地挫败了敌人的阴谋的故事。
11、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执导的战争片,伊琳娜·多尔加诺娃、叶莲娜·德罗佩科、安德烈·马尔蒂诺夫参加演出。作为中国人最熟悉的俄罗斯电影,1972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感动了一代中国观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根据作家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改编,内容取自一个真实事件,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广袤森林中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激烈残酷的阻击战的故事。1972年,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把《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搬上了银幕,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等,成为一代经 ...
12、血战台儿庄
战役由民族英雄李宗仁、白崇禧、孙连仲、汤恩伯、张自忠、田镇南、关麟征、池峰城、王铭章等抗日将领指挥。战役期间,中国抗战最高统帅蒋介石曾三次赴徐州视察、督导、调配兵力,其中第一次,蒋介石在台儿庄战斗最激烈的时刻亲赴台儿庄南站观战,并亲自勉励池峰城,前线将士因而士气大振,大大增强了前线将士的战斗力
13、士兵之歌
《士兵之歌》是一部由格里高利·丘赫莱依执导,詹娜·普罗科伦科,尼古拉·克留奇科夫等主演的爱情战争类电影。
I. 斯通夫人的罗马春天的电影剧情
斯通夫人是一位过气美国女演员,丈夫非常有钱,但在他们去欧洲度假途中忽然去世,于是斯通夫人一下飞机就成了富孀。故事背景是二战结束不久的意大利,作为战败国,意大利很是萧条,一些昔日的贵族如今已入不敷出,不得不以给有钱女人介绍“年轻男伴”为生——斯通夫人就这样得了几个男伴,全是样貌俊朗的意大利男青年,但是她无法接受这种“交易”,所以她总是在第一次见面之后就签张支票把人家打发掉,但她又忍不住再做新的尝试,因为她渴望真正的年轻男子对她的爱。她已经50岁了,直到一个最有耐心的男伴费尽心机套牢她,那男伴的年龄可以做她的儿子。可是,就在几乎套牢她的一瞬,她意识到他还是为了她的钱,所以,最后关头她咬紧牙关把他给打发了·······
J. 有一部电影,讲德国二战时期的女狙击手叫柳德米拉 米哈伊尔洛夫娜 帕夫柳琴科 这是什么电影
这部电影是:《塞瓦斯托波尔战役(Битва за Севастополь)》,关于苏联传奇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里琴科(Людмила Павличенко)的俄乌合拍传记电影,她以二战期间击毙309名敌人闻名。
电影剧情:
由俄乌合拍、乌克兰导演莫克里茨基执导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取材于帕夫利琴科的部分生平。
1941年6月,希特勒将战火烧到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俄罗斯族姑娘、基辅大学历史系四年级学生帕夫利琴科中断学业,参军奔赴前线,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书写了二战史上一段不朽的传奇。
1941年11月至1942年7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是二战史上最惨烈的城市保卫战之一,7万苏军为国捐躯。因在校期间受过专业射击训练,帕夫利琴科在狙击战斗中屡立战功。
参战短短一年,她独自狙杀德军官兵309名,其中包括36名狙击手,创史上女狙击手杀敌数量之最。
结局:
饱受伤病折磨的帕夫利琴科再也没能重返战场。她不久便随苏联军事代表团出访美国和加拿大。影片真实地还原了这段历史。
访美初期,美国媒体将她称作“死亡夫人”。在芝加哥的一次巡回演讲中,帕夫利琴科面对数千听众,用流利的英语发表了一番轰动美国,也让美国人汗颜的讲话。
她说:“我25岁,我在前线已经消灭了309个德国侵略者。先生们,你们不觉得躲在我背后的时间太长了吗?”听众沉默片刻,旋即回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有历史学家认为,帕夫利琴科此行对美国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起到了推动作用。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的夫人埃莉诺·罗斯福与她结为好友,称赞她“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战士,也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一位杰出的女性”。
1943年10月,帕夫利琴科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成为卫国战争期间唯一获此殊荣的女性,也是唯一生前获此殊荣的女性。1974年10月27日,58岁的女狙击手走完短暂而英勇的一生,病逝于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