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可知道当年拍摄《上甘岭》电影时的一些故事吗
1、《上甘岭》军事顾问是赵毛臣,他是上甘岭战役中四连指导员,亲自在坑道里指挥战斗的。拍摄电影时,他曾操作郭留诺夫重机枪射击配合录音,因此电影中你听到的重机枪声音都是他打出来的。
2、片中八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并不光是134团七连连长张计发,虽然他们名字差不多。他的原型还包括特功八连连长李保成和四连指导员赵毛臣等人,张忠发当过师长警卫员这段应该取自15军警卫连连长王虏,他曾经是秦军长的警卫员,牺牲在增援上甘岭的路上。
饰演张忠发的演员高保成名字和李保成也相近,不过这是巧合。
3、师长的原型是时任45师师长崔建功,他是东北军出身,在直罗镇战斗中被红军俘虏,后来成为开国少将。
4、最后反击牺牲的通讯员杨德才原型并不是黄继光,而是用胸膛顶住爆破筒和敌人碉堡同归于尽的苗族小战士龙世昌。
事实上,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记录下来的就有38人,仅仅在黄继光牺牲的那天夜里就有四人,除了黄继光之外还有赖发均、龙世昌和欧阳代炎。
所以,杨德才的原型也可以说并不止一个。
5、卫生员王兰的原型一般认为是王清珍,不过她并没有进入坑道一直在后方工作,坑道里是没有女卫生员的。这一点在电影上映后被很多志愿军老战士指出,但和同样虚构的小松鼠一样,这也是导演为增加艺术感染力所做的设计。也有很多志愿军老战士看了电影之后非常感动,他们认为坑道里有女卫生员很好。
6、一排长说的“望梅止渴”故事被他加工过了,事实上曹操的“望梅止渴”并没有吃酸梅这段,不过一排长改编的非常好,让观众听了嘴里都会有酸水。
7、乔羽在写《我的祖国》歌词时,导演沙蒙的要求是等什么时候这部电影没人看了,你的歌也有人唱,事实上乔羽做到了。
8、《我的祖国》里的那条大河是不是长江?乔羽说是的,之所以不直接说长江,是因为几乎每个人的记忆里家乡都有一条大河,如果具体指到长江就狭隘了。
9、《我的祖国》作曲是刘炽,他和乔羽合作过很多次,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第一句“一条大河”非常经典,几乎一听就让人有想流泪的感觉。事实上,这句歌词的旋律来自于抗战歌曲《卢沟问答》的第一句:永定河~~~......
10,最关键一条,电影中拍摄的坑道内景是在长影厂的摄影棚拍的,导演将坑道变宽了变高了,条件也变好了。事实上,电影放映后,军事顾问赵毛臣曾被幸存的战友责备:毛臣啊,你呆的坑道是这样的吗?
现实中的坑道更窄、更小,人都站不直身体只能挤坐在一起。坑道内空气污浊气味难闻,缺少食物、药品和饮用水,有些重伤员送不下去在坑道里牺牲了。此外,坑道里遭受到的危险比电影中严重很多,战斗也更激烈。
电影的原型之一特功八连先后增补过800多人,几乎是一个小团的人数,战后只剩下6个人,原来的八连只剩3人。
也就是说,现实的战斗比电影《上甘岭》要残酷很多,很多!
赵毛臣的儿子赵振军是54军160师479团的战士,1979年对越反击战牺牲,荣立三等功。
当时军事顾问对导演沙蒙说'’坑道里不可能有女兵 "。导演耐心说服,女卫生员代表了志愿军女兵 这个英雄群体。剧情又安排女卫生员检查坑道,突遇敌军进攻,所以说得过去。同时真实战斗场面比电影里残酷一百倍。顾问问沙蒙为何不能真实反映?导演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如果把喝尿,吃不上饭,黄继光,邱少云还普遍存在的情况,都反映出来,全国人民节衣缩食,支援前线,东西都去哪了?无法交待,谁还送孩子上战场?所以要提倡英雄主义精神。顾问心悦诚服。向伟大的志愿军战士致敬!
电影《上甘岭》取材于真实的上甘岭战役。一场战役对一场战争的全局产生如此重大影响,上甘岭战役无论就其残酷性还是重要性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可以说是不多见的。毛主席了解到上甘岭的英雄事迹后,当即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擅长军事体裁片拍摄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承担了这一光荣的任务,并立即组成了创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导演,林杉、曹欣、沙蒙、肖矛负责剧本的写作。在此之前,林杉曾创作了多部反映革命体裁的作品,编剧经验较为丰富,他也因此成为影片《上甘岭》的执笔者。
剧本创作 班子搭起来后,沙蒙便率摄制组前往朝鲜对上甘岭战役进行实地考察。在去之前,大家考虑到沙蒙有心脏衰弱的毛病,再加上年龄较大,劝他这次就不要上山了。但沙蒙却坚持和大家一起攀上高达一千多公尺的五圣山。 尽管上甘岭的硝烟已经散尽,然而当年战斗残酷之一幕却依然那么生动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光秃秃的山上,见不到一棵树木、一只动物,山顶的石头被炸松翻起一米多深。岭上铺了厚厚一层子弹壳、炮弹皮。随手抓把土就能数出32粒弹片,一截不到一米的树杆上嵌进了一百多个弹头和弹片。一米见高坑道里潮湿而又闷热,令人有些喘不过气来……此情此景使摄制组深切地感受到了当年上甘岭战斗的艰苦和壮烈,体会到志愿军指战员们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坚定了尽全力拍好这部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争片子的决心。 在随后的两年里,他们又二度来到上甘岭,并采访了一百多位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老志愿军战士,记录的材料达到数十万字。当感到资料收集得差不多时,大家便聚在一起为影片结框搭构了。若按常理,上甘岭战役很容易被拍成一部全景式的战役。但大家觉得这样虽然能展示上甘岭战役的全貌,但却不容易打动人。 经过一番研究,沙蒙决定突破传统战争体裁片的框框,将影片的视点投向上甘岭战役中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采用“以小见大”手法来展现人民军队一往无前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他的主张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影片基调确定后,编剧林杉便立即进入了紧张的创作,原先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大量素材迅速地围绕着这一主题重新进行艺术地组合、编排。不久,他便完成了剧本初稿的写作。剧本讲述了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从接收阵地、最初进行防御战、直到转入坑道,在缺粮断水的情形下,开始了坚守上甘岭的任务。 在坑道里,他们克服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打退了敌人数十次进攻,以惊人的毅力坚守二十四天,最终争取了时间,赢来了大部队反攻的胜利。沙蒙看了本子后,觉得写得不错。但林杉却总感到剧本里还缺少些什么,但究竟缺少什么,他自已一时也说不出来,整天就那么憋着,苦苦地思索,直到有一天,当她看到一篇关于志愿军女战士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中事迹报道后,才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王清珍是朝鲜战场上许许多多女护士中的一员,在上甘岭战役中负责3个坑道的20多个重伤员,每天给伤员打水、打针、换药、喂饭、洗绷带、查脉搏,有时还要帮助伤员大小便,其工作之苦可以想见。然而,不管工作有多累,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有时为了给大家解闷,她还唱起了唱起了陕北民歌《南泥湾》《解放区的天》等歌曲。在上甘岭,她象一支春天的小燕给残酷的战争注入了生气和活力。 作为一部反映上甘岭战役的影片不能没有象她这样的人物,而且在清一色的男人中加进一个女性角色也会使剧情更加生动。于是,在《上甘岭》剧本再次创作中,林杉便让这个女卫生员以王兰的名字“归队”了,并在剧本的最后页码上特别注明:王兰的原型就是卫生员王清珍。实际上剧本中女卫生员王兰虽是以林清珍为原型,但她同时也综合了其它许许多多志愿军女战士、女卫生员的身影,因而其事迹显得更加生动、感人。
那时的导演有生活、有水平,现在这些烂导演,就去知道穿越,…
电影《上甘岭》,是电影反映抗美援朝故事的一座丰碑,是一部不朽的作品,看一次受教育一次,电影插曲百听不厌!
赵毛臣是我战友的父亲。战友属16O师侦察连战士,南疆轮战牺牲。前年战友们到湖北孝感看望了他的家人。
在《上甘岭》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在缺粮断药又短水的坑道里,身受重伤的指导员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里,用他那微弱的声音对身边护士王兰说:“小王,请再给我唱唱《我的祖国》吧!……”看着指导员那干裂的嘴唇和渴望的眼睛,王兰含着热泪唱起了《我的祖国》,战士们也随之与王兰一起唱了起来,而指导员在战士们深情的歌声中合上了眼睛,带着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离开了朝夕相伴的战友们。这场戏连同王兰那美丽的身影成为影片《上甘岭》中的一个经典镜头。
其实,不仅在这场戏中,可以说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刘玉茹都是倾心打造着王兰这个人物。唯其如此,电影中的王兰才会令人过目难忘。数十年后,当刘玉茹回忆起当年拍摄《上甘岭》的情景时还感概地说:“能参加《上甘岭》的拍摄,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件很偶然的事儿。我到现在,仅演过一部电影,就是《上甘岭》。没想到王兰的形象在亿万观众中能留下那么深的印象。”
电影《上甘岭》是对中美最后一战进行艺术化处理之后的展现,但其实 真实的战争远比影片中的镜头残酷 。
1、“范弗里特弹药量”与小范弗里特之死因为“上甘岭战役”(美称“摊牌行动”),世界战争史上出现一个新名词: 范弗里特弹药量 ,即对所使用的弹药不作限制。
正是对炮火的极端推崇,美军著名的“山地战专家”、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一手策划了 “摊牌行动” ,短时间内向上甘岭倾泄炮弹190万发、炸弹5000余枚。
但是,你知道吗,就在上甘岭战役爆发的半年前, 1952年4月3日,范弗里特的儿子小范,在驾驶轰炸机对我军运输线进行轰炸时,被我高射炮击中身亡。
小范弗里特是美第五航空队第3轰炸机联队第13轰炸机中队的一名飞行员,上尉,驾驶B-26轰炸机。当时他是在凌晨3点对距三八线40公里的沙里院火车站进行轰炸,被我191师击落。
板门店谈判期间,范弗里特曾委托美方代表,恳请我方寻找小范下落。我方多方查询后,证实当时敌机被击中后,飞行员来不及跳伞而一并炸毁。
据悉, 朝鲜战争中,有美军142位将军的儿子参加这场侵略战争,其中35位死亡或受伤。
这场战争让侵略者明白,中国人民是不好欺负的,侵略者终将付出惨痛教训。
2、4万公斤苹果与1个苹果电影《上甘岭》中有一个镜头:一位年轻的运输员费尽千辛万苦爬进坑道,卸完弹药后,摸出一个苹果递给战士。
但是 这个苹果在战士们手中传来传去,谁也不忍咬一口。
当年的上甘岭战役进行了43天,坚持在坑道中的战士们最缺的是水。如何往前线运水是摆在后方指挥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大家最先想到的是萝卜,刚开始也确实运进去3袋萝卜。水灵灵的萝卜也确实解渴,缺水的状况得到缓解,但是,另一个更麻烦的问题来了: 萝卜烧心!
吃过生萝卜的人对此一定深有体会,那种滋味让人非常不好受,并且拉脱了水更危险!
于是大家想到了苹果,确实这是一个好主意,于是 后方采购了4万公斤苹果准备往里送 。
可是敌方的封锁更加严密,运输更加困难,为了激励大家,指挥部甚至列出一个立功标准: 只要送进去个苹果,就立二等功!
而最后运进坑道的苹果,就只有电影镜头中岀现的这一个!就是这一个,也还是运输员在半路捡到的。
4万公斤苹果,堆在一起有一座小山高了吧,可是,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下,却只有一个被成功运到。
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打的是补给线。 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运输人员牺牲1716人,占牺牲总数的14.8%。正是这些牺牲的英雄,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我们曾听过亲自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老兵现在是首长的讲过当时在坑道里和出坑道与敌人做战的真实情景,女卫生员是虚枸的人物,真实的战场情况比电影上要残酷的多,能活下来的志愿军战士真是挺不容易的,在枪林弹雨密集众炮的战场上很难全身而退,牺牲了的战士都是祖国的英雄儿子,活下来的也都是血性男儿,我们没有经历过这场血与火战争的人对这些国家的功臣应该必须给予无比的崇敬与尊重!
⑵ 你可知道当年拍摄《上甘岭》电影时的一些故事吗
《上甘岭》这部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老电影。
拍摄于1956年,由长春电影公司制片厂拍摄,《上甘岭》的剧本改编自《二十四天》,本片描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带领下,接收某阵地后在缺粮缺水的情况下坚守阵地。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打退了敌人数十次的进攻,以超人的毅力坚守了24天,最终迎来了大部队反攻的胜利故事。
当年编剧林杉和导演沙蒙,为了收集电影素材,体验真实的战争环境,前往朝鲜战争前线和战士们一同亲身感受,半年的时间内采访了一百多人,记录了几十万字的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导对战役的进程故事也进行了精心的剪裁与表现,对这场气壮山河的战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他们没有面面俱到的反应这样一个震惊中外的战争,而是把目光集中在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塑造了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志愿军英雄形象。
总结下来,在那个艰苦年代,人们反而愿意沉下心来认真的搜集素材,认真的拍电影,不像现如今这个浮华的年代,导演们拍电影只是为了票房,以前拍个电影一两年,三四年都是很正常的,而如今,短则一个月,多则半年,就能拍出一部电影,到底是我们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1、《上甘岭》军事顾问是赵毛臣,他是上甘岭战役中四连指导员,亲自在坑道里指挥战斗的。拍摄电影时,他曾操作郭留诺夫重机枪射击配合录音,因此电影中你听到的重机枪声音都是他打出来的。
2、片中八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并不光是134团七连连长张计发,虽然他们名字差不多。他的原型还包括特功八连连长李保成和四连指导员赵毛臣等人,张忠发当过师长警卫员这段应该取自15军警卫连连长王虏,他曾经是秦军长的警卫员,牺牲在增援上甘岭的路上。
饰演张忠发的演员高保成名字和李保成也相近,不过这是巧合。
3、师长的原型是时任45师师长崔建功,他是东北军出身,在直罗镇战斗中被红军俘虏,后来成为开国少将。
4、最后反击牺牲的通讯员杨德才原型并不是黄继光,而是用胸膛顶住爆破筒和敌人碉堡同归于尽的苗族小战士龙世昌。
事实上,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记录下来的就有38人,仅仅在黄继光牺牲的那天夜里就有四人,除了黄继光之外还有赖发均、龙世昌和欧阳代炎。
所以,杨德才的原型也可以说并不止一个。
5、卫生员王兰的原型一般认为是王清珍,不过她并没有进入坑道一直在后方工作,坑道里是没有女卫生员的。这一点在电影上映后被很多志愿军老战士指出,但和同样虚构的小松鼠一样,这也是导演为增加艺术感染力所做的设计。也有很多志愿军老战士看了电影之后非常感动,他们认为坑道里有女卫生员很好。
6、一排长说的“望梅止渴”故事被他加工过了,事实上曹操的“望梅止渴”并没有吃酸梅这段,不过一排长改编的非常好,让观众听了嘴里都会有酸水。
7、乔羽在写《我的祖国》歌词时,导演沙蒙的要求是等什么时候这部电影没人看了,你的歌也有人唱,事实上乔羽做到了。
8、《我的祖国》里的那条大河是不是长江?乔羽说是的,之所以不直接说长江,是因为几乎每个人的记忆里家乡都有一条大河,如果具体指到长江就狭隘了。
9、《我的祖国》作曲是刘炽,他和乔羽合作过很多次,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第一句“一条大河”非常经典,几乎一听就让人有想流泪的感觉。事实上,这句歌词的旋律来自于抗战歌曲《卢沟问答》的第一句:永定河~~~......
10,最关键一条,电影中拍摄的坑道内景是在长影厂的摄影棚拍的,导演将坑道变宽了变高了,条件也变好了。事实上,电影放映后,军事顾问赵毛臣曾被幸存的战友责备:毛臣啊,你呆的坑道是这样的吗?
现实中的坑道更窄、更小,人都站不直身体只能挤坐在一起。坑道内空气污浊气味难闻,缺少食物、药品和饮用水,有些重伤员送不下去在坑道里牺牲了。此外,坑道里遭受到的危险比电影中严重很多,战斗也更激烈。
电影的原型之一特功八连先后增补过800多人,几乎是一个小团的人数,战后只剩下6个人,原来的八连只剩3人。
也就是说,现实的战斗比电影《上甘岭》要残酷很多,很多!
赵毛臣的儿子赵振军是54军160师479团的战士,1979年对越反击战牺牲,荣立三等功。
⑶ 电影上甘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上甘岭》主要内容:1952年秋,美军在朝鲜中部三八线附近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企图夺取上甘岭主峰阵地五圣山。上甘岭战役爆发。八连连长张忠发(高保成饰)奉命执行主峰阵地的坚守任务,师指挥所要求他们坚守24小时以待后援。
可就在一个上午,敌人竟进攻23次,我军伤亡惨重。敌人继续增兵,师指挥所命令张忠发暂时撤进坑道。第二天,敌人大举进攻五圣山。张忠发命令连队配合其他部队主动出击,打退了大股敌人。师指挥所要求张忠发拖住敌人,使后方争取时间调度兵力,补充弹药。
坑道内的战士每天都有伤亡,他们不仅要跟头顶上的敌人作战,还要为生存而斗争。坑道与后方的联系被敌人切断,坑道内严重缺水,战士们相互鼓励、互相关心,顽强地坚持战斗。
在朝鲜人民的支援和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他们顽强战斗了24天,让我军做好了大反攻的准备,最后一举歼灭了敌人。上甘岭战役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形势。
(3)上甘岭电影师长戴的什么表扩展阅读
《上甘岭》角色介绍:
1,张忠发
志愿军某部八连连长,奉命执行主峰阵地的坚守任务,师指挥所要求他们坚守24小时以待后援。张忠发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战士每天有伤亡,能够战斗的人一天天在减少,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顽强地坚持着,终于等到大反攻开始,张忠发率领战士们冲出了坑道,配合大部队一举歼灭了敌人,取得了战役的最后的胜利。
2,师长
整场战役的指挥者,命令张忠发支援七连军队并坚守主峰阵地,原要求张忠发的连队在阵地上能够坚守二十四小时,以待后援,后来命令张忠发部队暂时撤进坑道里去。
3,王兰
部队里的女卫生员,每天给伤员打水、打针、换药、喂饭、洗绷带、查脉搏,有时还要帮助伤员大小便,然而,不管工作有多累,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
4,
孟德贵
指导员,在缺粮断药又短水的坑道里,身受重伤的指导员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里,用他那微弱的声音让王兰对他唱首《我的祖国》,而指导员在战士们深情的歌声中合上了眼睛,带着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离开了朝夕相伴的战友们。
⑷ 上甘岭炊事员老王带了两个什么
带了两个苹果
电影《上甘岭》中,敌人用轰炸、熏烧、封锁等手段加强对坑道中志愿军的围攻,坑道里最缺的就是水,战士们饥渴难耐。师长特意让炊事员老王给坑道里的战士们送去东西并带了两个苹果,大大鼓舞了士气。
⑸ 电影上甘岭志愿军师长的原型是谁
崔建功:《上甘岭》中志愿军师长的原型
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战斗故事片《上甘岭》,讲的是1952年秋,朝鲜战争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时,坚守上甘岭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与敌人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20多次的疯狂进攻后,又退入坑道坚守阵地,拖住敌人。在与外界的联系被敌人切断,而且缺水缺粮,生存艰难的情况下,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坚守24天,从而赢得了时间,使中朝军队取得了大进攻的胜利,并使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故事。该片中志愿军师长的原型是崔建功。崔建功,1915年生于河北省大名县(今属魏县),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政治处敌工股股长、第一二九师新编第一旅三团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二十七旅旅长、第二野战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师长等职。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师长、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十三军副军长、昆明军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指挥四十五师所属部队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在上甘岭24天中与敌进行了29次大规模争夺战,毙伤俘敌1.4万人,击退美伪军百余次反扑,守住了阵地,打出了国威军威,得到了党中 央和毛泽 东主席的高度评价。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3年9月离休。2004年9月10日在武汉逝世。
⑹ 电影上甘岭师长是谁演的
李树楷。
《上甘岭》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故事片。由沙蒙、林杉执导,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等主演。影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
1952年秋,美军在朝鲜中部三八线附近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企图夺取上甘岭主峰阵地五圣山。上甘岭战役爆发。八连连长张忠发奉命执行主峰阵地的坚守任务,师指挥所要求他们坚守24小时以待后援。可就在一个上午,敌人竟进攻23次,我军伤亡惨重。
敌人继续增兵,师指挥所命令张忠发暂时撤进坑道。张忠发命令连队配合其他部队主动出击,打退了大股敌人。在朝鲜人民的支援和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他们顽强战斗了24天,让我军做好了大反攻的准备,最后一举歼灭了敌人。上甘岭战役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形势。
(6)上甘岭电影师长戴的什么表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毛泽东了解到上甘岭战役后,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擅长军事题材片拍摄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承担了这一任务并立即组成了创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导演,因为林杉曾创作了多部反映革命体裁的作品,所以他和曹欣、沙蒙、 肖矛成为《上甘岭》的剧本创作者。
人物原型
张忠发:张计发,1926年出生在河北省赞皇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51年,奔赴朝鲜“抗美援朝”,在上甘岭一役中担任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135团7连连长,坚守上甘岭阵地数日。
王兰:王清珍,1951年初入朝参战,在上甘岭战役中担任志愿军45师医政股收容所的卫生员。
⑺ 《上甘岭》中师长让炊事员带了两个什么
两个苹果。
《上甘岭》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故事片。由沙蒙、林杉执导,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等主演。于1956年12月1日上映。
影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影片评价
影片《上甘岭》的创作者对这次战役进行了高度概括,他们并没有面面俱到地反映这样一个震惊中外的战争,而是通过志愿军某部八连这样一个连队从接收阵地,由防御战转入坑道和最后发起反攻,收复主峰的43天战斗经历,再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热情讴歌了志愿军战士为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除了艺术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功外,在声画结合、场面调度、结构安排和节奏把握上亦颇具特色,反映了新中国建国初期人们对自由、和平、幸福的憧憬和自信。
⑻ 你可知道当年拍摄《上甘岭》电影时的一些故事吗
中国的《上甘岭》这部电影拍得极好,宣示了抗美援朝运动是最大的守护人性的运动,守护的是战略的人性,她体现在保卫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让亿万中国家庭从此远离了战争,去沐浴在幸福和安宁之中;她体现在恢复了东亚安全秩序,给朝鲜半岛人民带来了和平;她体现在正义的力量英勇阻击并遏止了天性好战的西方资产殖民势力,使之至今不敢轻举妄动。有女性护理人员出现在《上甘岭》,有《我的祖国》这首歌出现在《上甘岭》,其根本哲学意义就在于指明了抗美援朝运动是一场最大的守护人类人性的运动!
1、《上甘岭》军事顾问是赵毛臣,他是上甘岭战役中四连指导员,亲自在坑道里指挥战斗的。拍摄电影时,他曾操作郭留诺夫重机枪射击配合录音,因此电影中你听到的重机枪声音都是他打出来的。
2、片中八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并不光是134团七连连长张计发,虽然他们名字差不多。他的原型还包括特功八连连长李保成和四连指导员赵毛臣等人,张忠发当过师长警卫员这段应该取自15军警卫连连长王虏,他曾经是秦军长的警卫员,牺牲在增援上甘岭的路上。
饰演张忠发的演员高保成名字和李保成也相近,不过这是巧合。
3、师长的原型是时任45师师长崔建功,他是东北军出身,在直罗镇战斗中被红军俘虏,后来成为开国少将。
4、最后反击牺牲的通讯员杨德才原型并不是黄继光,而是用胸膛顶住爆破筒和敌人碉堡同归于尽的苗族小战士龙世昌。
事实上,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记录下来的就有38人,仅仅在黄继光牺牲的那天夜里就有四人,除了黄继光之外还有赖发均、龙世昌和欧阳代炎。
所以,杨德才的原型也可以说并不止一个。
5、卫生员王兰的原型一般认为是王清珍,不过她并没有进入坑道一直在后方工作,坑道里是没有女卫生员的。这一点在电影上映后被很多志愿军老战士指出,但和同样虚构的小松鼠一样,这也是导演为增加艺术感染力所做的设计。也有很多志愿军老战士看了电影之后非常感动,他们认为坑道里有女卫生员很好。
6、一排长说的“望梅止渴”故事被他加工过了,事实上曹操的“望梅止渴”并没有吃酸梅这段,不过一排长改编的非常好,让观众听了嘴里都会有酸水。
7、乔羽在写《我的祖国》歌词时,导演沙蒙的要求是等什么时候这部电影没人看了,你的歌也有人唱,事实上乔羽做到了。
8、《我的祖国》里的那条大河是不是长江?乔羽说是的,之所以不直接说长江,是因为几乎每个人的记忆里家乡都有一条大河,如果具体指到长江就狭隘了。
9、《我的祖国》作曲是刘炽,他和乔羽合作过很多次,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第一句“一条大河”非常经典,几乎一听就让人有想流泪的感觉。事实上,这句歌词的旋律来自于抗战歌曲《卢沟问答》的第一句:永定河~~~......
10,最关键一条,电影中拍摄的坑道内景是在长影厂的摄影棚拍的,导演将坑道变宽了变高了,条件也变好了。事实上,电影放映后,军事顾问赵毛臣曾被幸存的战友责备:毛臣啊,你呆的坑道是这样的吗?
现实中的坑道更窄、更小,人都站不直身体只能挤坐在一起。坑道内空气污浊气味难闻,缺少食物、药品和饮用水,有些重伤员送不下去在坑道里牺牲了。此外,坑道里遭受到的危险比电影中严重很多,战斗也更激烈。
电影的原型之一特功八连先后增补过800多人,几乎是一个小团的人数,战后只剩下6个人,原来的八连只剩3人。
也就是说,现实的战斗比电影《上甘岭》要残酷很多,很多!
赵毛臣的儿子赵振军是54军160师479团的战士,1979年对越反击战牺牲,荣立三等功。
⑼ 《上甘岭》电影的主要内容
上甘岭》主要内容:1952年秋,美军在朝鲜中部三八线附近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企图夺取上甘岭主峰阵地五圣山。上甘岭战役爆发。八连连长张忠发(高保成饰)奉命执行主峰阵地的坚守任务,师指挥所要求他们坚守24小时以待后援。
可就在一个上午,敌人竟进攻23次,我军伤亡惨重。敌人继续增兵,师指挥所命令张忠发暂时撤进坑道。第二天,敌人大举进攻五圣山。张忠发命令连队配合其他部队主动出击,打退了大股敌人。师指挥所要求张忠发拖住敌人,使后方争取时间调度兵力,补充弹药。
坑道内的战士每天都有伤亡,他们不仅要跟头顶上的敌人作战,还要为生存而斗争。坑道与后方的联系被敌人切断,坑道内严重缺水,战士们相互鼓励、互相关心,顽强地坚持战斗。
在朝鲜人民的支援和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他们顽强战斗了24天,让我军做好了大反攻的准备,最后一举歼灭了敌人。上甘岭战役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形势。
(9)上甘岭电影师长戴的什么表扩展阅读
《上甘岭》角色介绍:
1,张忠发
志愿军某部八连连长,奉命执行主峰阵地的坚守任务,师指挥所要求他们坚守24小时以待后援。张忠发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战士每天有伤亡,能够战斗的人一天天在减少,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顽强地坚持着,终于等到大反攻开始,张忠发率领战士们冲出了坑道,配合大部队一举歼灭了敌人,取得了战役的最后的胜利。
2,师长
整场战役的指挥者,命令张忠发支援七连军队并坚守主峰阵地,原要求张忠发的连队在阵地上能够坚守二十四小时,以待后援,后来命令张忠发部队暂时撤进坑道里去。
3,王兰
部队里的女卫生员,每天给伤员打水、打针、换药、喂饭、洗绷带、查脉搏,有时还要帮助伤员大小便,然而,不管工作有多累,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
4,
孟德贵
指导员,在缺粮断药又短水的坑道里,身受重伤的指导员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里,用他那微弱的声音让王兰对他唱首《我的祖国》,而指导员在战士们深情的歌声中合上了眼睛,带着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离开了朝夕相伴的战友们。
⑽ 电影上甘岭志愿军师长的原型是谁
崔建功将军
195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争题材影片《上甘岭》,反映的是1952年10月至11月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坚守坑道与敌英勇斗争的故事,它是上甘岭战役的一个缩影。其实,电影中所描述的惨烈场面远比不上环境艰苦、形势严峻、战斗激烈的史实。多年后,随着一批档案材料的公开,上甘岭战役的全貌也完完整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整个战役从10月14日开始,经过43天激烈战斗和对表面阵地的反复争夺,到11月25日结止,历经了3个阶段。我志愿军以伤亡1.56万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2.5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70余架,击毁敌大炮61门、坦克14辆的重大战果。在战役的前半程,即从10月14日至11月4日,抗击敌人的战斗任务主要由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第45师承担,该师师长是以骁勇善战、威武勇猛著称的崔建功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