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看待酒店忘记有婚宴的事件呢
这应该就是酒店的不负责任了,毕竟王女士可是在结婚前再三的确认过了,也是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所以王女士才会三番两次的确认。可是就在王女士来到酒店准备结婚事宜的时候,却被告知并没有这场婚宴。原本这个事情是酒店的责任,但是酒店人员却互相推卸责任,最后甚至直接不想理会了。
因为酒店职员的过失,从而导致王女士没有婚宴场地,所以酒店应该负全部的责任。不过,好在王女士在另一家酒店成功的举办了婚礼,并且和酒店的赔偿事宜,目前也是在协商当中。但是对于酒店这种推卸责任的行为,其实是非常反感的,而且也没有及时的给顾客解决,可见这家酒店的服务也是不怎么样的。
『贰』 发了请帖酒店竟然忘记有婚宴,你认为新娘的要求过分吗
我觉得发了请帖酒店忘记有婚宴这个事情里面,新娘的要求并不过分。首先新娘的婚礼其实是因为疫情的影响推迟的,所以这个可以算是不可抗力的因素,酒店方面有责任帮忙延期。其次我觉得这个新娘在经过了多重的确认以后才发出请帖的,所以对于酒店来说是早就知道了这样的事情的,没有对接好是酒店方面的失责。最后新娘提出要求补偿的的金额也不是很大,所以她的要求并不过分。
综合上面所说,我觉得新娘的要求并不过分。因为这个事情的主要责任是在酒店方,并且酒店负责人的态度也很嚣张,要求赔偿更多都不是很过分。过分的是酒店推脱的态度。
『叁』 请帖都发出去了酒店竟忘了有婚宴,酒店应当如何承担责任
我们在结婚时都会在家或者酒店举办婚宴,这也是对婚宴的一种尊敬。在贵阳,发生一件“奇怪”的事。在上海上班的王女士在去年十月份就与酒店预约了婚宴,原打算是在今年的三月份,但是由于疫情的影响。于是就与酒店协商将婚宴推到十月十日。当王女士国庆回家后与酒店说这件事,酒店竟然说在那天已经被人预订。遇到这样的事谁也会着急,在多次协商下,酒店也答应帮王女士找另一家酒店举办婚宴。
幸好王女士能及时去酒店询问情况,不然等到婚宴当天,等亲朋好友都来了,酒店却说被其他人定了,那就很尴尬了。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那你们觉得酒店还要承担什么责任吗?
『肆』 good take电影喜宴是什么意思
《Good Take》是2016香港最新的恐怖片,由五个单元故事组成,是香港电影新一代导演的创新作品。整部电影由《水泥》,《喜宴》,《GoodTake》,《不一定》,《吓鬼》五个单元故事组成。
《喜宴》是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故事内容是关于一个小孩跟着跟爸爸一起前赴妈妈新婚宴的故事。
《喜宴》的导演是黄智亨。讲述一个小孩跟爸爸(张兆辉饰)一起赴妈妈(宣萱饰)的新婚喜宴,童真与成年人的无奈都尽在心头。
黄进执导的单元《Good Take》,由卢海鹏、曾国祥、林雪、焦姣演出。这是一个向资深电影从业员致敬的故事,甘草演员泰勒(卢海鹏饰)准备烧炭,与去世的太太一起长眠,却遇上邻居被恶汉追数,泰勒以其精湛演技化险为夷,其后发生更荒诞的事。
(4)酒店忘记婚宴是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其中由曾国祥执导的《水泥》,演员有方中信、周柏豪、叶童等。故事讲述警员9413(周柏豪饰)前往报案地点查案,但却被一妇人及一少女打晕,醒来时被水泥封住半身。其同伴接报到场,却只发现9413遗下的手机、一妇人及一少女的骸骨。
杨龙澄执导的《不一定》,讲述泽少(李璨琛饰)被舞小姐芳芳(应采儿饰)扣在床上导致遍体鳞伤,原来背后有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故事。
导演黄精甫的《吓鬼》,由蔡卓妍、苗侨伟、卢大伟主演。故事讲述Charlene(蔡卓妍饰)挑战鬼屋一夜游,遇上中国僵尸、长发贞子和辫子姑娘,过程又惊又笑。
『伍』 电影《你的婚礼》上映,这部电影的口碑如何
我们都知道,最近有一个电影引起了大家的热议,那就是《你的婚礼》。这部电影目前还在电影院里面热映,很多人在看了这部电影之后都非常的有感触,这部电影的口碑其实还是不错的。
一、《你的婚礼》很多人在看完电影之后的感触是不一样的。大家在看到这部电影的预告的时候,就会觉得这部电影肯定是一个非常好的爱情片。很多人在看完电影之后的感触是不一样的,尤其是那些有类似经历的人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都会感到非常的悲伤。很多人在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会痛哭流涕,因为这部电影的内容也让他想起了过往的那些经历。毫无疑问,这部电影讲的就是遗憾,这种遗憾很多人在青春期的时候都是有过的。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你的婚礼》这部电影,其实口碑还是不错的,值得大家去电影院里面看。对此,你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说一下,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陆』 有两个闺蜜要举办婚礼那个电影叫什么名字
是倪妮和杨颖演的《新娘大作战》吧!《新娘大作战》讲述的是马丽(倪妮
饰)和何静(杨颖
饰)是从小相识的闺蜜。两人儿时在一个美丽的酒店参加了一场浪漫的婚礼,她们从此梦想长大后也能在这里举行自己的婚礼。十几年后,她们长大成人,遇到了各自的白马王子,浪漫的恋爱时光让两人对婚礼更加期待。然而男友对结婚一事迟迟不提。两人用各自特殊的方式终于把爱情修成正果,开始欣喜若狂的筹备婚礼。然而因为婚礼统筹师亚历山大助手的疏忽,只预定了酒店的一个档期,并且三年内其它档期全部被订满。两人为了早点实现婚礼梦想互不相让,甚至不惜编造谎言。在谎言被意外揭穿后,两人反目成仇,一场互相拆台,斗智斗勇的爆笑大战就此上演……(请采纳,谢谢!)
『柒』 一部国外电影剧情是新郎前一天晚上和朋友喝酒发疯干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第二天差点不记得结婚!
电影名称叫做《宿醉》。
《宿醉》是一部发生在赌城拉斯维加斯的喜剧电影,影片由托德·菲利普斯执导,贾斯汀・巴沙、布莱德利·库珀,扎克·加利费安纳基斯,艾德·赫尔姆斯领衔主演。
影片讲述了三个伴郎和即将举行婚礼的新郎在单身聚会中大醉一场,结果醒来后,发现新郎不见了,于是他们必须回忆起昨晚发生的一切才能找回新郎,顺利举行婚礼。
影片已于2009年6月5日在美国上映。
(7)酒店忘记婚宴是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婚礼之前的单身派对,大多是极尽荒唐之能事的,不过还没有人能够遭遇这样疯狂的经历。
还有两天的时间,道格・比利斯(贾斯汀・巴沙饰)就要步入神圣的婚姻殿堂了,为了度过一个让他终生难忘的“告别单身”的狂欢之夜。
他与他的三个好哥们菲尔・温奈克(布莱德利·库珀饰)、斯图・普莱斯(艾德·赫尔姆斯饰)和艾伦・加纳(扎克·加利费安纳基斯饰)一起开车来到拉斯维加斯。
但是,当三个伴郎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让他们感到痛苦的可不仅是宿醉带来的头疼欲裂,还包括他们对前一天晚上发生的一切,全然没有任何印象了。
最令菲尔、斯图和艾伦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本来和他们一道的准新郎道格竟然不知所踪,而且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他们所住的酒店房间的浴室里还出现了一只老虎,然后他们又在衣橱里发现了一个只有6个月大的婴儿。
房间里到处都是他们前一天晚上狂欢之后留下的一片狼藉,三个好朋友惟一意识到的是,他们不仅不记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而且剩下的时间也不多了,他们不得不一路重新回溯中最重要的日子。
然而,他们很快就有了一些不好的预感,因为随着他们回想起来越多的内容,面对的麻烦也接踵而来。
『捌』 贵阳酒店竟然忘了有婚宴,此事最后是怎样解决的
都说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多数人 一辈子可能只会结一次婚。所以大家对这个事情都会非常的重视,短则提前半年,长则提前一年就会开始筹划。而婚宴则作为婚礼的重头戏,大家都会千挑万选一个好地方。好一点的举办婚礼的酒店也是非常的抢手,一般都要提前半年甚至一年预定才可以定得到位置。
最后,由记者和酒店协商将王女士的婚宴改到贵阳喜马拉雅宴会中心,而王女士也表示同意。最终王女士的婚礼如期举行了,也算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不过作为一辈子仅有一次的婚礼,却遇到这么多波折,这神奇酒店的神奇事,怕是会给王女士留下一个终身难忘的回忆了。
『玖』 电影《你的婚礼》上热搜,如何评价电影《你的婚礼》
电影《你的婚礼》可以说是很虐的爱情剧,由许光汉和章若楠领衔主演。整体来说,演员的演技,拍摄质量都是值得肯定的,剧情也是很狗血,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青春爱情最美好的样子,电影所传达出的情感也是十分令人痛惜的,我觉得这部影片值得一看。
很多年前,你是否也有那个人一起迷茫着,畅谈着未来,又一边浪费着现在,这部影片,希望能让你有所感,有所思,过去已经无可改变,未来你也一无所知,所以你能掌握的就只有现在,当下。加油!
『拾』 急!求电影《喜宴》的影评(一定要结合法律啊)
《喜宴》,一个热热闹闹的名字,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中间还伴随着一套似乎很和谐很管用的中国式的处世哲学。但是这么一部电影,却看得我从里到外的透心凉。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组简单、直接而又不可调和的矛盾:儿子是留美白领,父母是传统老人;儿子是gay,父母盼着抱孙子。同性恋,无论在传宗接代的意义上还是这种感情模式本身,都不可能见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威力强大的家庭伦理,深入无意识的文化-心理因素,以及对父母那份浓浓的亲情,都成为了儿子的羁绊,他不能摆脱责任,更不能斩断亲情。按照老外的处理方式,这或许可以作为黑格尔式的悲剧——个人自由与亲情责任的冲突,最后至少牺牲掉一方,冲突和解,对立统一,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合题,至于倒霉的那个,也就是悲剧之所以为悲剧的意蕴所在。但是中国的方式不喜欢搞的这么惨烈,大家各退一步,海阔天空:父母包容儿子的性取向,儿子媳妇离婚但留下孩子确保血脉流传。
然而,这真的高明么?
先从“喜宴”说起。
这是一场典型的中国式的宴会,充满了中国特色的喜庆气氛和娱乐手段,也许今天的婚宴未必都是如此,但我并不认为导演有所夸张,更毫不怀疑类似、甚至更过分的场面今天依然在上演。只是,当导演像一个形式主义者般“让石头成为石头”,当他使这熟悉的生活与我们拉开距离、而又完整地呈现出来,我们才会发现:这是一场何等糟糕的宴会,疯狂,混乱,龌龊,荒诞……连导演李安也忍不住安排一个桥段亲自发表议论:
一外国客人不解地说:“我原以为中国人都是内向的数学天才。”
一中国客人(李安客串)说:“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sexual-repression)的结果。”
一语中的。
性,在中国一直处于尴尬的分裂的两个极端。一方面它作为实际行为被视为肮脏的、丑恶的,因而是避讳的,难以启齿的;另一方面,它在形式上却是无比的光明正大冠冕堂皇,以至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至于我们理直气壮地三千佳丽妻妾成群。而横亘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正是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儒家伦理。
本文无意深究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多论证,血缘亲情对于中国文化确实有着奠基性意义。需要注意的是,从这个起点出发如何分裂出两种对待“性”的极端态度。血缘的根本意义绝对不在于兄弟姐妹团结友爱,而在血脉延续、家族繁衍,还是性的作用和意义所在。但仅止步于生物性层面,作为一套伦理体系的地基格调不高说服力也不够,于是由血缘而自然生发的亲情成了更为重要的理论支柱。在这种温情脉脉的情感基础上,又建立起礼法、政治……如此这般。在礼仪的楼阁之上,承担着传宗接代的伟大使命,鄙俗原始的“性”才被理解为一项光辉的事业——作为手段,经由它目的的高尚而获得自身的合法性。又为了与这种高尚相统一,具体的行为、过程的意义则被遮蔽,性成为了一个虚无的概念,一个抽象的空壳。然而,无论怎样拔高、抽象一种形式上的意义,性本身是不能被省略的。天子种地仪式可以自欺欺人地祈求丰收,但谁也不能不做爱就生出孩子。背谬就出现了:性作为繁衍种族的必要手段,是文化的一块基石,但是性活动本身却又与这一文化中的道德准则相冲突。(我们的文化多么有趣!)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分裂:作为工具的性在礼教的粉饰和抽象中被抬高,而房中之术、床帏秘事则要压抑和避讳;性活动本身成了对目的有害的副作用,两个人的愉悦成了为一个没来的人而辛苦。更可怕的是,当这套伦理不能再靠一个假设的情感来维系,就意味着从本我到超我的阶梯全部被抽空,礼教成为一个僵化的空中楼阁,从自然情感出发的体系反而与自然情感对立。这时,如果你再想追溯仁义礼智的根基,或许竟然直接跌落到本我的世界——没有温情和人性,完全是赤裸裸的动物性。
五千年的性压抑,多么辛苦,多么不易,可能只有喜宴是最好的释放了。宾客们可以起哄、灌酒、揩油,新人则被要求表演意味丰富的小游戏,在喜庆气氛的掩护下,谁也不用承担道德败坏的责任,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应当。然而,不用精神分析都能看得出来,这些行为的目的绝不在于营造喜庆,而是使性在这样的场合中,成为可以被谈论的东西,可以被娱乐的东西,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分享的东西。这种分享又不是把性当作正常、必要、健康、美好的东西来分享,而是把某种平时因龌龊而避讳的东西在这一特殊场合揭露出来,供大家宣泄和戏谑。(正如我们传统中对性的避讳也不是由于尊重个体的隐私,不是把性的私密作为道德的合法地位,而是恰恰是由于性在道德上的卑下地位。)在喜宴上,泛滥着人们的压抑的libido,欺负伴娘的传统无非是小规模的性欲放纵,而闹洞房的压轴大戏则充斥着欲望的变态演出,客人们不知羞耻地张扬着自己的窥私癖,而新人则自愿不自愿地充当暴露狂,一场当众的情趣游戏,而谁也看不到自己的丑陋——禁止即引诱,越禁止越引诱,得到才越刺激越满足,过度压抑的欲望在难得的婚礼机会上、借助扭曲的游戏形式宣泄出来,就像经过高压水枪的小孔喷射而出,或许这种刺激竟也不比今天的开放来得逊色?难怪人们千百年来乐此不疲。
接着上面的论点:性只有在传宗接代的意义上才获得它的合法性甚至高尚性。来看看父亲这个形象。
可以说,在电影前面大半,父亲不过是一个传统的老人。抱孙子的愿望竟可以使他从鬼门关上挣扎回来,开头的这一笔似乎暗示出传宗接代在他心中非同寻常的分量。但总的来说,他与各个影视文学作品中的老人没有太多不同,因而,他的传统思想,他的业余爱好(书法),他在妻儿面前的绝对权威,他的虚荣爱面子,他抱孙子的强烈渴望——他身上的一切特质都是我们有些不喜欢但又绝对可以理解接受的,就像我们身边的老人;以至于我们真的相信,以这个老头顽固的思想、急躁的脾气和脆弱的身体,儿子若坦白自己的性取向,无异于间接弑父——足够他一气归西。
电影中多次出现父亲半躺在椅子上小憩的情景:老朽的躯体,僵硬的表情,似乎随时会断掉的呼吸,让人厌恶;然而就是这个腐朽陈旧的思想同肉体,却又时时营造着压抑的气场,让人恐惧。有一场戏儿子看到睡着的父亲,忍不住去探了探他的鼻息,这一刻,他或许真的希望父亲死去,这是他潜意识中的弑父的邪念,是他对沉闷的传统的反叛。父亲睡觉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那是一个让人尊敬而又反感,让人想摆脱而又欲罢不能的传统,一套已经老化、腐朽而又顽强发挥着压抑和震慑作用的观念,那是深入我们血脉的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
于是我们真的相信了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就是这样一个象征,我们也许会责怪他固守着传统观念而不顾儿子个人的幸福,但是我们又可以理解和包容他,这样下去故事就成了老套的伦理片——两代人双方都没有错,却都过得如此辛苦。
然而,情节出现了突转:原来父亲懂得英语,原来他早已得知儿子安排的整个骗局,可是只要不影响他传宗接代的大业,他竟可以因势利导、将错就错,默许这场戏演下去。或许有人认为父亲与Simon的谈话是父亲对同性恋的理解,是矛盾委婉的解决,因此有些感动了;但在我看来,一贯可爱的郎雄爷爷却从未像这一刻如此让人恶心!父亲通过英文勘破了儿子的秘密,但是最终用中文道破了本心:“要是不让他们骗我,我怎么能抱得上孙子呢。”只要能抱上孙子,他不管事情真假,他舍得牺牲儿子的幸福,他也不考虑儿媳妇的处境,他甚至比普通的传统老人做的更绝——艰难地(我想应该是艰难的),默默地吞下儿子同性恋的事实,然后自己痛苦、也看着儿子痛苦地把戏演完。只要他能抱上孙子,一切都值得。在一个更崇高的目标(传宗接代)的感召下,个人幸福是无关紧要的;与一个更高的道德标准(孝,无后即不孝)相比,骗婚行为的不道德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高尚的、抽象意义的“性”的统筹下,具体的、甚至与传统价值背离的“性”(同性恋)都是无伤大雅的。他不介意儿子与一个不爱的女人结婚,然后又包容儿子与同性享受真爱;而这在本质上与传统的娶妻生子,然后在外寻欢有什么不同?戳穿了所谓的温情,其背后只是可怕的动物性——儿子不过是生育的工具,儿媳或许连工具都算不上,不过是一个可以随时替换的零件。这样的父亲让我凉到心底,如果他还表现得温柔敦厚的话,那只不过是这种文化熏陶出的一贯气质,以及他还有颗感到些歉疚和包容的良心。
更可悲的是,我又不能说这样的父母是完全不爱儿子的。在婚礼之前,他们与儿子拥抱嬉戏,咬他的胳膊,叫他“小胖”,那一刻时光倒退,真的是天伦之乐,舐犊情深,我毫不怀疑这样纯真自然的亲情——这原本应该是我们的伦理学的起点和追求的幸福目标,然而它却演变成了对人的压抑和毁灭——回到传统立场,传宗接代的大业绝没有让步的余地。其实父亲也年轻过,也逃过婚,不过小小的反抗很快就被强大的传统招安,或许只要结婚对象不是那么难以接受,父亲是乐于承担延续香火的使命的。对于这一文化传统,他认同了,承担了,并且规范内化为道德,他律变成自律,他又成为了传统的卫护者,去继续压迫下一代人。我想,父亲不是死板的,他有感情、有爱,也会感到其中的矛盾和问题,但是他还是站在传统一边,不由自主地。他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能改变什么——永远不能越界而出。
就这样,围绕着传宗接代的伟大蓝图,所有人都在演戏,还是戏中戏。先是儿子等人合伙骗父母。当父亲发现骗局而又装作不知,他就在更高的层次上骗着所有人。但父亲也不是全知的,母亲后来也知道了儿子的取向,父亲未必知道母亲这一发现,于是母亲和儿子合伙对父亲构成了欺骗。父亲不知道儿媳要堕胎,母亲知道却无力阻止,这就是儿子和媳妇对父母的又一重欺骗。最后矛盾解决时,儿子说:“我终于告诉他一件真事了。”岂不知父亲知道了多少真事,又告诉儿子多少?我不否认生活中有时需要欺骗,但是如此登峰造极,恐怕真是印证了鲁迅先生的断语——“瞒和骗”,不仅适用于以阿Q为代表的国民性,在评价《喜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一方面同样准确。个体间的情感需要重重的隐瞒和欺骗来维系,而每个人在行骗和受骗的虚假中竟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在一个谎言的系统里,元素间却构成了和谐平衡的共在。这或许是中国文化的某种悲哀,但也可能是中国文化的精妙所在:如果我因相信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我可以通过善意的欺骗传达了我想给予别人的体验,那么真实本身的重要性又有几分呢?而且经过多个主体间一层层一环环的瞒和骗,真实早已无处可寻。
(以上不是反语,是我真的难以判断,瞒和骗的技巧、构造的关系、达到的效果,其复杂性都超出了我的智商所及,或许到真是个值得继续思考的问题。)
最后,我可以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即故事的矛盾究竟如何解决,以及这是否是中国处世哲学的高明之处。
在我看来,矛盾的解决是儿媳妇威威个人的、偶然的选择——电影给出这样的转折就像哲学上“危险的一跃(leap)”,就像乔伊斯的顿悟,就像禅宗的棒喝。或许出于母性焕发,或许根本没什么理由,威威与伟同离婚,但留下孩子并独自抚养长大。这个转折完全不能从之前的情节推断出来,也就是说它不具有必然性,威威的选择与伟同、伟同父母没有任何利益的或情感的关系,她选择堕胎倒是合乎逻辑的——骗局撑不下去了,那么结束,分手,也没有必要留下孩子。而她的选择只为她自己,她要孩子,但不是作为高家的生育工具。就在事情按照逻辑推演无法解决的时候,导演抛出一个偶然性来解决,显然,威威的选择根本不基于中国的文化传统,那也不是她的处世哲学。父亲最后那句“高家会感谢你的”是我观影的最后一个冷战,与威威相比,这话是多么庸俗和低下。这是哪家哲学的高明?这是哪种文化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