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民凯恩为什么被称为现代电影的开山之作
《公民凯恩》是一部内涵丰富、富于哲理的传记体影片,是美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实验影片,被誉为"现代电影的纪念碑"。
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掘弃了当时通行的电影美学原则。
改变了好莱坞过去传统的影片拍摄模式,其中某些方面更被后人模仿到泛滥,在艺术上所表现出的力量、勇敢、粗犷、冲击、娱乐性及个人体验均达到了那一时代的巅峰。
2. 电影公民凯恩被叫做好莱坞电影的另内因为它是一部什么电影
2.电影《公民凯恩》被叫做“好莱坞电影的另类”是因为它是一种(D)电影。
A舞台剧化
B音乐剧化
C小说化
D诗化
3. 公民凯恩是部什么样的电影
《公民凯恩》又名《大国民》,是一部传记体影片,也是当时年仅25岁的电影大师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成名代表作。影片以一位报业大亨凯恩之死揭开了序幕,并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一桩资本主义神话下的复杂真相。影片以20世纪初叶美国新闻业巨头威廉·兰道尔夫·赫斯特为原型,用新颖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一位报业大王的一生。
概述
影片以20世纪初叶美国新闻业巨头威廉·兰道尔夫·赫斯特为原型,用新颖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一位报业大王的一生。凯恩在桑拿都庄园中留下“玫瑰花蕾”的“遗言”后死去。一位青年记者受新闻报刊委托调查这几个字的含义。通过查阅有关回忆资料了解凯恩青年时代的经历及其母亲的艰难身世。报社董事长伯恩施坦介绍了凯恩的发迹历程以及制造舆论使国家卷入一八九七年美西战争的往事。凯恩的生前好友利兰讲述了他与美国总统侄女爱米丽的婚姻;他与第二个妻子、歌手苏珊的邂逅以及他在总统竞选中的失败。苏珊则在夜总会中介绍了她和凯恩由情人到夫妻生活的变迁;她在凯恩的支持下想饮誉歌坛,失利后便与凯恩一起生活在仙境般的桑那都庄园隐居。直到最后焚烧凯恩旧家具时,才发现“玫瑰花蕾”原来是刻在他童年时代曾珍爱的雪撬上的字。
详细
黎明时分,犹如帝宫般威严的桑那都庄园的剪影,屹立在佛罗里达州海滨一座山顶上。
摄影机的镜头缓缓推近庄园的大铁门,铁门顶端镶嵌着硕大的字母“K”。镜头穿过铁门推近宫堡式的建筑,又越过窗户,逼近卧榻上的一垂危的白发老人。只见他嘴唇翕动,喃喃地吐出“玫瑰花蕾”几个字;他手上握着一个水晶球镇纸,球心带有雪花纷扬中的农舍景物——蓦地,手松了,水晶球滚落于地,砰然碎裂。
被人称作“美国忽必烈”的报业巨子查尔斯·福斯特·凯恩,在76岁时孤寂地死去。
一部新闻纪录片画面,展示了凯恩传奇的生平,一幅黑框的凯恩的照片,占满整个银幕。各种报纸头版通栏报导了这位权势人物的死讯。解说词称:“凯恩的帝国在其昌盛时期,曾经控制着37家报纸,13家杂志和一个无线电广播网。它是帝国中的帝国。”新闻镜状追溯了凯恩发迹致富的缘起,其后创办《问事报》,涉足政界,成为风云人物。他曾两度结婚两度离婚,一次是与总统的侄女爱米丽成婚,青云直上;一次是与“女歌星”苏珊成婚,轰动一时。恰恰是他与苏珊桃色丑闻被揭露,导致他在竞选州长的政治生涯中一败涂地,从此一蹶不振。在经济大萧条之后,“凯恩帝国”迅速走向衰落。到晚年,凯恩在桑那都庄园,深居简出,孑然一身,直到病逝。
一家杂志的主笔若斯东,对这部仓促剪辑、止于皮相的新闻片并不满意,便委托青年记者汤姆逊对凯恩生平作深入调查,并要他弄清凯恩临终遗言“玫瑰花蕾”的真实含义,以揭示这个“美国忽必烈”作为人的真实形象。
汤姆逊访问的第一个对象,是凯恩的第二任妻子苏珊,她现 在是亚特兰大城一家低级酒吧的歌女,年近50仍浓妆艳抹,但断然拒绝接受采访,一声“滚出去”的逐客令,或许正隐藏着这位当年红伶的人生痛楚。
在费城的赛切尔纪念图书馆,汤姆逊获准进入档案室,查阅了已故银行家赛切尔未经披露的回忆录手稿。1870年大雪纷飞的冬天,小凯恩的母亲经营着一座家庭式膳宿公寓,早几年有个房客拖欠房租,便用一张废矿井的产权契约作抵押,不料这个废矿井后来被确认竟是富矿,凯恩一家顿时发迹。当凯恩母亲将他连同财产托付给赛切尔,要送他去大都市受教育。小凯恩对于要他成人后做什么“美国最阔的人”毫不理解,不肯离开妈妈和这个乡野小镇,就用雪橇猛撞赛切尔。但他最终还是被带走了,雪地上留下那副孩子玩耍的雪橇。凯恩成年获得财产权后,便自作主张买下第一家报社,出版《问事报》。他公然与赛切尔作对,兴之所至时还大谈维护社会正义,假惺惺地要保护穷人不受大公司剥削(他拥有这家公司的巨额股标)。赛切尔手稿上写着这样的结语:凯恩只不过是一个走运的流氓,被惯坏了的、没有责任感的无耻之徒。
在纽约《问事报》的摩天大楼里,汤姆逊会见了当年同凯恩合作办报的总经理伯恩斯坦。这位老人回忆起1890年凯恩第一天接管报社的情景,凯恩年轻气盛,不可一世。他主张制造轰动新闻而不问事实真相确否,以此与《纪实报》争夺读者。但凯恩在向公众发表的“原则宣言”里则义正辞严写道:“我要向本市居民提供一份日报,它要忠实地报导新闻…… 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利益来干预这些新闻的真实性。”凯恩信奉实用主义,革故鼎新,从办报而投身政治,还把对手《纪实报》的全班人马拉进了自己的报社,甚至制造舆论鼓动美国卷入1897年的美西战争。他还怀着政治野心,实现了与总统侄女爱米丽的婚姻。至于问到“ 玫瑰花蕾”,作何解释伯恩斯坦则无法破解,只说,那或许是一个他爱过的姑娘,或许是“他失去什么东西”。最后,伯恩斯坦建议汤姆逊去找凯恩的大学好友、后来当上戏剧专栏员的里兰,并说此人对凯恩的私生活占有一手材料。
在一家医院里,汤姆逊找到了坐在轮椅里的里兰。穷途潦倒的里兰对他说,凯恩是靠权力来生活的,他是个蹩脚的办报人,“他使自己的读者得到消遣,但从来没有跟他们讲过实话”。他与总统侄女爱米丽纯属政治联姻,其破裂是必然的;后来,他与歌女苏珊邂逅,一见钟情,干出“金屋藏娇”的风流韵事。当凯恩投身政治、况选州长之际,其政敌盖蒂斯便以“凯恩在爱巢中和‘歌女’双双被捉”的丑闻将他击败。凯恩为苏珊修建了歌剧院,但天分有限的苏珊首场演出便告失败。里兰撰文如实批评,说苏珊不过是“一位漂亮的,然而是力不从心的票友”。这篇批评文章,里兰因酒未能卒篇,由凯恩代笔完成。文章见报,里兰旋即被凯恩解雇,他们的友谊也就破裂了。凯恩在政治与爱情两方面均遭挫折,自此,便隐居于桑那都如帝宫的庄园。
4. 《公民凯恩》讲述了什么
美国著名电影导演奥逊·威尔斯于1941年导演并主演的影片《公民凯恩》。
奥逊·威尔斯自己是这样叙述这部影片的。“《公民凯恩》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名叫汤普森的记者,为了弄清凯恩临终遗言的含义所进行的一番调查……他认定,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应该说明这个人的一生——这点也许不假。可是他却始终未能发现凯恩临终遗言的含义。但观众却弄清了。他的这番求索使他接触了五位非常了解凯恩的人——五个或者喜欢他的人,或者爱他的人,或者恨透了他的蛮横无礼的人。他们讲了五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各持己见。所以关于凯恩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就像关于任何人的真相一样,只能根据有关他的说法的全部总和予以推测。”这就使得影片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新颖的叙述角度,采用闪回技巧,在现在时态的进程中,不断穿插五个见证人的回忆,从而打乱了时间顺序,把现实和历史结合起来,展现凯恩和他的一生。这一形式,给情节带来曲折变化,也使叙述更具客观性。
《公民凯恩》海报
当然,更重要的是,它便于从不同侧面刻画凯恩复杂的性格特征。通过他一生的命运变化。我们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凯恩性格是个矛盾的复合体。“玫瑰花营”只不过是漆在他儿时玩过的雪橇上的商标。当他面对死神时,他终于摆脱了自尊心和功名欲的束缚,道出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一切,表达了他对美好童年的记忆。一个人即使赢得整个世界,但也无法挽回失去了童年和像童年一样值得珍惜的人的纯真,凯恩在临终前认识并承认了这一点。结尾时,雪橇被扔进火堆,玫瑰花营的商标顿时化为乌有,令人回味无穷。
这部影片多多少少是以出版家威廉·赫斯特的身世为根据的,因此受到赫斯特的百般阻挠。但影片最终还是公映了,并立即获得巨大成功。
5. 公民凯恩因为属于什么电影,而被叫做
公民凯恩因为属于诗化电影,而被叫做好莱坞电影的另类
6. 一部美国著名传记体电影公什么什么恩
《公民凯恩》是由奥森·威尔斯于1940年拍摄的一部传记体影片,由奥森·威尔斯担任导演、制片、编剧以及主演。曾获得1941年奥斯卡奖七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
这个?
7. 《公民凯恩》为什么在电影史上的地位那么高
公民凯恩》在它1941年公映时,在美国评论界很受好评,也拿到了奥斯卡的编剧奖,但由于之后奥逊·威尔斯和好莱坞的恩怨纠葛,和赫斯特集团的纠缠不清,和美国政府的暗地冲突,他在本土混不下去了,声誉在这之后的十多年越来越低。例如理查德·格里菲斯在1949年的《迄今为止的电影》(The Film Till Now)一书中贬低此片为「tinpot if not crackpot Freud」。
因为战争的缘故,《公民凯恩》问世后一直没有在欧洲大规模放映过,直到1946年随一大批好莱坞影片一起涌入法国,结果大受好评,安德烈·巴赞是它的衷心拥护者,还为它和萨特打了一场众所瞩目的笔战。巴赞在后来的经典名篇《电影语言的演进》中认为,《公民凯恩》对电影的表现力有划时代的贡献。
1956年,Peter Nobel写了《了不起的奥逊·威尔斯》(The Fabulous Orson Welles),在英国出版。1961年,彼得·博格达诺维奇出版了《奥逊·威尔斯的电影》(The Cinema of Orson Welles)一书,可能是美国最早的关于他的著作。关于威尔斯和《公民凯恩》的研究由此展开。
1952年《视与听》首次十佳评选,《公民凯恩》落选,不过在欧洲影评人的拥护下,它的排名是第十一,显示出了潜力。
1958年,在布鲁塞尔的世界博览会上,上百位影评人和电影制作者投票选出了影史十佳电影,《公民凯恩》名列第九。从这时候起,它已经被公认为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了。1962年《视与听》的第二次十佳评选,它高居第一,并一直蝉联了下去,从此「之一」也被摘掉——直到2012年的这次评选它的位置被《迷魂记》取代。
年复一年各种榜单的反复强化,导致《公民凯恩》身上的光环越来越强,我觉得这就是经典电影的「马太效应」。就像格里菲斯被封为电影语言之父,其实他用的电影技巧手段,单独来说在当时并无明显创新,但他做了一个集大成的工作,而且同期和更早的许多其他电影并未成为经典,也就被大众遗忘,他有《一个国家的诞生》,有《党同伐异》,所以他成了被偷懒的外界选择性记忆的对象。《公民凯恩》的情况其实也差不多。
《公民凯恩》的确是一部「教科书式的」影片,它具备那种被当作里程碑的特征,塔蒂的《玩乐时光》也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它太特殊了,不容易让人一、二、三、四、五地数出它的贡献和伟大之处,但《公民凯恩》可以。它用了太多当时的新奇技术和风格(多非原创),深焦摄影、长镜头、带天花板的仰角镜头、闪回的叙事……它的「伟大」是易见的。
8. 公民凯恩影评与赏析
《公民凯恩》这部电影是一部1941年的电影。但是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却很高,评分有8.8。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也正是感动观众的地方。这部电影所讲述的人生,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有这种过程,也同样能够给观众带来一些共情的体会。
这部电影中的主角的主要故事线是从各个角色的角度去展现的。所以对于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中所采用的这种剪辑手法是比较特别的,这也是这部电影本身的特点。
除了在电影手法一些技术上的因素让这部电影具有看点以外,讲述一个人本身的人生,这个主题也是吸引到观众的。在这个故事中,这个角色为什么想要一样东西?在这个东西的追求对于这个角色本身来说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都是留给观众的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