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肖邦《降E大调夜曲》创作背景
肖邦故园
(作者简介)Yiwashikaiweiqi
伊瓦什凯维奇,J.
Jaros□aw Iwaszkiewicz (1894~1980)
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同时在华沙和杜维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悲观主义情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波兰议会议员、保卫和平者委员会主席和作协主席。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
(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短篇小说集以《新的爱情及其他短篇小说》(1946)、《老砖瓦厂》(1946)、《意大利短篇小说》(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说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说》(1960)、《关于狗、猫和魔鬼》(1968)等写得较为成功。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波兰的生活。此外还著有关于肖邦和巴赫的评传等。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张振辉)
简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教学理论选自《教育应是文化的传承》)整合的意识 现代教育中的课程是以分科设置为主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适应了社会分工的需要,有利于各科知识的专门化学习,但也导致了知识学习的孤立化。
肖邦故园
【学习目标】: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学习建议】: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2、资料链接: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3. 【预习思考】
(1) 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2) 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一、自学评价
基础字词 马厩 夙愿 通衢大道 茕茕孑立 瘠薄 缱绻 命运多舛 天籁 簌簌
词语 荒诞不经 茕茕孑立 玲珑剔透 浪迹天涯 通衢大道
寥寥无几 缱绻 雾缭烟绕 促膝谈心 蕴藏
二、文本研习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 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三、问题探讨
1.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明确: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
明确: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3.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
明确: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们从小屋及肖邦音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贰』 <肖邦故园>
肖邦故园
(作者简介)Yiwashikaiweiqi
伊瓦什凯维奇,J.
Jaros□aw Iwaszkiewicz (1894~1980)
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同时在华沙和杜维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悲观主义情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波兰议会议员、保卫和平者委员会主席和作协主席。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
(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短篇小说集以《新的爱情及其他短篇小说》(1946)、《老砖瓦厂》(1946)、《意大利短篇小说》(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说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说》(1960)、《关于狗、猫和魔鬼》(1968)等写得较为成功。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波兰的生活。此外还著有关于肖邦和巴赫的评传等。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张振辉)
简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教学理论选自《教育应是文化的传承》)整合的意识 现代教育中的课程是以分科设置为主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适应了社会分工的需要,有利于各科知识的专门化学习,但也导致了知识学习的孤立化。
『叁』 外国人名字有哪些
外国人部分名字:
1、英美人姓名
英美人姓名的排列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ohn Wilson译为约翰.维尔逊,John是名,Wilson 是姓。又如Edward Adam Davis译为爱德华.亚当.戴维斯, Edward是教名,Adam是本人名,Davis为姓。
也有的人把母姓或与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姓作为第二个名字。在西方,还有人沿袭用父名或父辈名,在名后缀以小(Junior)或罗马数字以示区别。如John Wilson, Junior, 译为小约翰.维廉,George Smith, Ⅲ, 译为乔治.史密斯第三。
2、法国人姓名
法国人姓名也是名在前姓在后,一般由二节或三节组成。前一、二节为个人名,最后一节为姓。有时姓名可达四、五节,多是教名和由长辈起的名字。但现在长名字越来越少。如:Henri Rene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译为:亨利.勒内.阿贝尔.居伊.德.莫泊桑,一般简称Guy de Maupassant居伊.德.莫泊桑。
3、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姓名
西班牙人姓名常有三、四节,前一、二节为本人名字,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一般以父姓为自己的姓,但少数人也有用母姓为本人的姓。
如:Diego Rodrigueez de Silva y Velasquez译为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贝拉斯克斯,de是介词,Silva是父姓,y是连接词“和”,Velasquez是母姓。
已结婚妇女常把母姓去掉而加上丈夫的姓。通常口头称呼常称父姓,或第一节名字加父姓。如西班牙前元首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
其全名是:弗朗西斯科.保利诺.埃梅内希尔多.特奥杜洛.佛朗哥.巴蒙德(Francisco Pauolino Hermenegildo Teolo Franco Bahamonde)。前四节为个人名字,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简称时,用第一节名字加父姓。
(3)诺汉特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相关知识
1、较早产生的姓氏源于圣经,希腊罗马神话的教名通常不借用为姓氏。
2、英国人习惯上将教名和中间名全部缩写,如 M. H. Thatcher;美国人则习惯于只缩写中间名,如 Ronald W. Reagan。
3、在姓名之前有时还要有人际称谓,如职务军衔之类。Dr., Prof., Pres. 可以用于姓氏前或姓名前;而Sir 仅用于教名或姓名前。
英语姓名的一般结构为:教名+自取名+姓。如 William Jafferson Clinton。但在很多场合中间名往往略去不写,如 George Bush,而且许多人更喜欢用昵称取代正式教名,如 Bill Clinton。
『肆』 香港黎汉特演了《霍元甲》后还演了什么武打连续剧
《四大名捕》、《再向虎山行》、《一江春水向东流》
『伍』 求港片《树大招风》网盘资源
《树大招风》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y8rf49HepbeDPOzx4R_IUQ
《树大招风》是寰亚电影制作有限公司和海润影业有限公司于2016年出品的警匪片。该片由银河映像制作,杜琪峰与游乃海监制,许学文、欧文杰、黄伟杰联合执导,林家栋、任贤齐、陈小春主演。
《树大招风》改编自1990年代香港“三大贼王”张子强、叶继欢与季炳雄的犯罪经历,讲述三人在同一家酒楼偶遇,策划合作大案的故事。影片于2016年4月7日在中国香港公映
『陆』 伊瓦什·凯维奇简介
Yiwashikaiweiqi
伊瓦什凯维奇,J.
Jaros□aw Iwaszkiewicz (1894~1980)
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
个爱国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
音乐。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同时在华沙和杜维姆、
斯沃尼姆斯基等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1927至1932
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
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1929)、
《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
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
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
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
(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战前的作品常表
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
流露出悲观主义情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波兰议会议员、保卫和平者
委员会主席和作协主席。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
《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
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
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
(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
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短篇小说集以《新的爱情及其他
短篇小说》(1946)、《老砖瓦厂》(1946)、《意大利短
篇小说》(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说集》(1954)、
《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说》(1960)、《关于狗、猫和魔
鬼》(1968)等写得较为成功。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
(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
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
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
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波兰的生活。此外还著有关
于肖邦和巴赫的评传等。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
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
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
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柒』 伊瓦什凯维奇名字读音
【yi wa shi kai wei qi】
伊瓦什凯维奇(Jaroslaw Iwaszkiewicz,1894-1980),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同时在华沙和杜维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悲观主义情调。
『捌』 谁知道肯尼迪遇刺,越详细越好。
1963年11月22日,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巡视时被人刺杀,半小时后在医院身亡。今年是肯尼迪遭暗杀40周年,特别的年份又引来人们特别的感想。几十年里,人们对肯尼迪被刺的原因,有着各种各样的猜测,没有多少人相信美国官方当时的结论:刺杀肯尼迪是奥斯瓦尔德的“单独”行动。今天,人们的疑问并没有随时光流逝而有所减弱。
肯尼迪之死:未解的谜团
当我们把时间镜头拉回到40年前的那个时刻时,不得不说:人们的怀疑并非没有道理,那一起“意外”看起来的确不太像是“意外”。
似乎是一个预告,就在肯尼迪遭暗杀的当天,他所视察的城市所出版的《达拉斯晨报》曾刊出过一个整版的广告,就像通知什么人的去世那样,这则广告四周被围上了黑框,而且有一个挖苦性的通栏大标题《欢迎光临达拉斯,总统先生!》,内容是向肯尼迪提出的12个问题,这些问题要求他为监禁和监视成千上万在美国的古巴人负责,还质问他正在向越南杀害美国人的共产党士兵出售粮食,并明白地暗示,总统与美国共产党人达成了秘密协议。据说,在肯尼迪遇害的那天早上,他和他的夫人杰奎琳都曾阅读过这张报纸。第二天早晨,全美国的报纸都画出了黑框。
在肯尼迪遇刺后,继任的林登·贝恩斯·约翰逊总统亲自任命了一个特别委员会负责彻查此案。这个由首席法官厄尔·沃伦为主席的委员会,后来被习惯称之为沃伦委员会。经过较长时间的调查取证,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全收入了《总统特别委员会关于肯尼迪总统被暗杀案的调查报告》(又叫《沃伦报告》)中。
报告中最后得出的结论,认为事件为凶手李·哈维·奥斯瓦尔德一个单干,与其他人和任何组织无关。自沃伦报告出台伊始,它就一直面临无尽的责难,而把肯尼迪遇刺案炒得最热闹的,则当数1993年由好莱坞大腕导演奥利弗·斯通,根据上世纪60年代美国部检察长吉姆·加里森的反调查报告拍摄的电影《肯尼迪》。
斯通把焦点对准了美国强大的军事工业联合体,他认为这一集团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者,而起因则与越南战争有关。这个由五角大楼的鹰派、武器制造商和石油商、特工部门的极右翼分子等组成的利益同盟,“想让自己置身于一个战争经济的体系之中”,他们所期望的越南战争却没有得到肯尼迪的支持。后者对美国的海外战争一直持矛盾态度,1963年10月11日,即在遇刺前一个多月,他曾签署了《第263号国家安全行动备忘录》,决定在1963年底将1000名美国军事顾问从越南撤出。而在即将展开的争取连任计划中,肯尼迪有意要排斥副总统约翰逊,并打算于次年从越南撤军。这自然与军工集团的利益相违背,他们一心希望在与“共产主义世界”的持续紧张中获利,肯尼迪不能“代表”他们,于是便为他们所不容。
斯通的电影为肯尼迪之死,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他的说法构成了那些形形色色解释中的一个。有人总结了一下,自肯尼迪去世以来,世人对他被刺原因的猜测,至少有8种之多。如,是反卡斯特罗的古巴流亡者干的,刺杀的原因显然是肯尼迪在猪湾行动中拒绝提供足够的空中援助以及制止所有旨在消灭卡斯特罗的行动;是古巴的阴谋,刺杀的原因是通过“猪湾事件”和“导弹危机”,肯尼迪成了卡斯特罗的死对头;是中央情报局的变节行为,因为在猪湾惨败后,肯尼迪于1961年免去了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的职务,并削弱了中央情报局的职能,这导致其内部“鹰派”头目和一些将军的怨恨;是美国联邦调查局下的毒手,理由是时任联邦调查局局长的埃德加·胡佛与肯尼迪兄弟深有嫌隙,肯尼迪想让胡佛提前退休,此举严重得罪了胡佛;是美国极右翼势力所为,德州石油商、欧洲移民、国家安全部门、古巴流亡者、白俄君主主义者和美国反卡斯特罗政权志愿人士等,他们报怨总统对共产党人过于温和,因此与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和五角大楼串通一气,联手设计了暗杀行动,并销毁了这个阴谋的所有证据,以中止肯尼迪的内政、外交政策,嫁祸苏联与共产主义世界;人们还把怀疑的眼光盯上了时任副总统、并在肯尼迪被杀两小时后宣誓成为第36任美国总统的林登·约翰逊身上,认为曾在1960年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大会上败给了肯尼迪的约翰逊,和德州石油大亨哈罗德森·汉特,共同导演了这起大谋杀。政治世家,屡遭横祸肯尼迪之死只是一个家族命运的一块浮冰,在这块浮冰背后,是整座冰山。
当我们把视野稍微拉长,从约翰·肯尼迪身上转移到他所处的亲族关系时,一个家族及其神话与悲剧,也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肯尼迪家族曾号称美国第一家族,这个由爱尔兰移民后裔、天主教信仰者组成的家族已经构成了美国历史的一部分,《华盛顿邮报》曾感叹,美国如果也有莎士比亚,其著作中必有一部肯尼迪家族史。
荣耀的背后总是悲剧。美国著名作家费茨杰拉德曾说:“你说出一个英雄的名字,我就可以给你讲一个悲剧的故事。”而有着200年历史的肯尼迪家族无疑能验证此说。
肯尼迪家族充满了伤感,没有人能够真正解释肯尼迪家族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家庭成员遭遇不测,比利时的一家报纸说:“肯尼迪家族的故事就是一长串讣告,身为肯尼迪家族一员,你就不要指望躺在床上静静地死去。”排列这个家族的悲剧让人触目惊心:
1944年,约瑟夫的儿子、年仅29岁的海军飞行员小约瑟夫·肯尼迪在二战期间死于一起飞机坠毁事件。
1948年,约瑟夫的女儿凯瑟琳·肯尼迪在其夫于诺曼底战役中牺牲后,也在法国一起飞机坠毁事件中罹难。
1963年,约瑟夫的次子、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身亡。
1963年,约翰的儿子派屈克因呼吸系统疾病夭折。
1968年,约瑟夫的儿子、曾任美国司法部长的罗伯特在参加总统竞选时在洛杉矶遭枪杀身亡。
1984年,罗伯特之子戴维因过量吸服海洛因致死。
1997年,罗伯特的另一个儿子迈克尔在科罗拉多滑雪时受伤,翌日在医院不治身亡。
1999年,约翰·肯尼迪之子、有“美国最性感男人”之称小约翰驾驶的飞机在长岛外海域失事坠毁。
一个家族的不幸自然有其不可抗拒的宿命,有人把这种宿命归结为他们对政治的狂热、对冒险的孜孜不倦,这是对的,然而,两位优秀家族成员的相继遭遇政治谋杀,则不仅是一个家族的不幸,而实际上,也是一个国家的不幸。
复杂的六十年代与罗伯特·肯尼迪之死“第一人的突然身亡
使情势急转直下
他人为君高处不胜寒
为时已晚也太年轻
威胁来自海上和陆地”
这是一首关于一位意欲改变国家现状却为时已晚的年轻统帅的命运的预言诗,出自法国巫师诺查丹玛斯所作的《诸世纪》,后人把它解释美国第35届总统约翰·肯尼迪的政治命运。诗中,“为时已晚”是指肯尼迪上台后的主张无法令已经近乎癫狂的政客们冷静下来,“威胁来自海上和陆地”暗示当时苏联无论是在本上还是在其核潜艇上都已将核导弹对准了美国,“突然身亡”暗示了肯尼迪遇刺。
巫师的预言是真是假无关紧要,但人们对这几句诗的解释却意味深长。肯尼迪之死及其家族的命运,也只有放到个人和家族所处的国家的制度与精神状态中,才能够得到更好的理解。
这种复杂性首先体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国际关系上。除了上文提到的已成火山的古巴问题之外,上任之初的肯尼迪,还全盘接受了艾森豪威尔的“多米诺骨牌”理论,把越南问题放在了外交政策的关键性位置,认为印度支那是遏制共产主义的重要地区。然而,随着对国际政治认识的加深,肯尼迪后来从原先的立场上后撤了,他不再赞成继续与苏联关系紧张,不想出兵支援“解放”古巴,也不主张投入美国军队在越南打一场反共之战。他在对外政策上的改变激怒了那些反共斗士,也得罪了靠战争发财的军工利益集团。
这种复杂性更体现在当时的美国国内状况上。上世纪50年代以来,黑人民权运动开始在美国各地纷起云涌,南方一些州长及白人种族主义者露骨地主张种族隔离,肯尼迪虽然在竞选时赢得了他们的一些支持,但当民权运动快要威胁到美国的国内安全时,肯尼迪兄弟最终采取了同情黑人运动的立场。在越来越多的黑人认同肯尼迪兄弟时,越来越多的右翼白人种族主义者逐渐对肯尼迪怀恨在心。
肯尼迪兄弟之死,当然与他们深深地卷入了美国政治的内核密切相关。肯尼迪兄弟的反种族歧视立场不能见容于白人种族主义者,而罗伯特在总统竞选中对中东问题的表态、他的亲犹太人而反阿拉伯人的做法,则惹怒了阿拉伯激进主义者;还有他早年在司法法工作时,曾加入恶名昭著的共和党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领导的、专门迫害共产党人、亲共嫌疑分子和自由主义人士的参议院常设调查委员会,也长久让许多自由主义进步人士,难以原谅他当时的行为;他当司法部长期间与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的较劲、对有组织犯罪的严厉打击,则不仅获罪于了一些政府核心部长与政客,还获罪于了黑手党、三K党等势力强大的黑社会组织。所在这些对他怀恨在心的人和组织,一起为他的被杀,编织起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他终于没有逃脱这张杀人之网。
何时谜能解?
在肯尼迪遇害40周年之际,又传来一条关于他的新消息:美国广播公司(ABC)电视网10月27日说,为了彻底调查美国前总统肯尼迪遇刺事件,该公司利用电脑完成了原景再现,并“无可置疑地”证实刺客李·哈维·奥斯瓦尔德的确是单独作案。
但人们很难相信这个结论。我们不知道在1963年及其后的调查中,围绕肯尼迪到底发生了什么。1963年,约翰逊总统作出命令,禁止在2039年之前发表肯尼迪总统被害案的最重要的文件和照片。也许,只有到2039年,等关于肯尼迪的那些档案解秘之后,才可能一见分晓。
肯尼迪的遗孀----后来曾嫁于希腊船王的杰奎琳·肯尼迪在夫君被刺杀后曾悲切地说:“失去的东西不可能有所替代。”在她最悲伤的日子里,小叔子罗伯特·肯尼迪成了她的知心朋友,给了她最大的勇气和安慰。然而,1968年6月那个黑色的日子,罗伯特也步哥哥的后尘被人暗杀。杰奎琳对一位友人说:“我痛恨这个国家,我蔑视美国,我再也不想让我的孩子在这里生活下去了。我必须离开这里。”----也只有像她这样亲历了险恶、亲眼看到被杀者鲜血的人,才会深昧美国政治文化中的残忍与野蛮!
『玖』 《高度怀疑》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影片介绍:
本片根据表现主义电影大师弗列兹·郎1944年执导的同名经典黑色悬疑片改编重拍。
大检察官马丁·汉特为赢得官司,不惜在审理过程中制造伪证,多名本来因证据不足而几乎逃脱法网的罪犯也因此被置于死地。当地民众和媒体视马丁·汉特为罪恶克星,令他在新一轮的州长竞选中遥遥领先。
记者希杰一直在寻找大新闻,在研究了马丁·汉特的所有案子后,他相信后者在做伪证。但因为没有任何证据,希杰的想法根本得不到老板的支持,无奈之下,他想出一个自认为天衣无缝的计划。于是,在好友的协助下,希杰将自己伪装成一起命案的凶手,并成功“落入”马丁·汉特之手,如果在审理过程中出现了所谓的关键性证据,他便可以彻底扳倒对方。
但可惜这个完美计划被汉特识破,他抢先一步毁灭了所有能够证明希杰清白的人证和物证,并令希杰获判死刑。现在,希杰的所有希望只能寄托在他的女友、同时也是汉特助手的艾拉一人身上了
来源:商促网
『拾』 《草莓》 作者简介
《草莓 》是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所写的散文。
简介:伊瓦什凯维奇(Jaroslaw Iwaszkiewicz,1894—1980),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同时在华沙和杜维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悲观主义情调。
《草莓》
作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
草莓已被录入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得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妖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酣然。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流逝。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地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时另一翻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得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